中国地质科学.pdf
拐 渗蟒飞 娜瑙熟 嚼嘿 黔澡姗呼泌沈 近代地质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 了两方面的使命 , 一是了解地球 , 揭示 地球作为一个自然实体的内在规律性 二是以获得的地球知识为人类社会服 务 。 按照 “ 研究与发展 ” 恨的 划 分 , 前者属于基础研究 , 后者属于应用 研究 。 通常认为 , 地质学是以基础研究 与应用研 究紧密联系为特色的 。 到了 世纪 , 特别是其后期 , 这两项使命仍 然是最根本的 , 但其广度和深度都有了 惊人的拓展 。 地质学的基础研究过程通常表现为 不断积累式的前进 , 但在时机成熟时就 会出现飞跃 。 例如上个世纪中后期出现 的板块构造理论几乎全面革新了对于固 体地球的认识观 , 借用库恩的 “范式” 概念就是抛弃旧范式 、 建立新范式的科 学革命一一新地球观 二 全球构造学说 。 实践表明 , 其影响所及彻底改变了地质 学的面貌 , 其研究范围真正在同相关学 科相互交叉和互相促进基础上形成了全 球整体概念 , 包括从地面到地核 、 从陆 地到海洋以及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全方 位研究 。 与此同时 , 相关科学和技术的 发展 , 使地球复杂系统的研究具备了从 实验室到高空 、 从陆地到海洋的先进测 试实验仪器和观测调查装置 。 世纪 , 翼 鬃粼翠 地质学的应用研究也在积累式进步 中急速扩展 。 以矿产资源含能源为 例 , 过去的一百年工业的需求和技木的 发展推动了各种矿物资源的发现和开 岑 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种类成倍增 长 。 世纪 , 地质学不仅要致力于解决 矿产 、 能源和水资源的需求 , 而且要大 力加强环境 、 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的研 究 , 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 量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地质学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 , 是应 用研究的新概念和新方法的源泉而地 质学应用研究又反过来促进基础研究的 发展 , 这符合 “ 研究和发展 ” 的 链式模型 。 世纪既要重视地质学的基 础研究与应用研 究有机 的 、 链式的联 系 , 又要重视它们分 别的 、 独立的发 展 , 同时应 当注意 , 对一些暂时还看不 到应用前景的地质学理论研究也应给予 足够重视 。 科学发展的规律表明 , 不应 忽视科学家的 “ 好奇心研究 ” 在推动科 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科技发展是难以作长期预测的 。 这 里试图对 中国地质科学今后 一 年的 发展龄和重点作一简甄望 。 一 缥镖绝馨镖 到 ‘找矿” 、 找油”, 这表明地质科 技绝非象牙之塔 , 而是直接促进国家经 济发展和贴近人民生活的 。 世纪后期 全球已经面临人口 、 资源和环境的严峻 挑战 。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世纪中 叶将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 由此 提出的资源 、 环境的国家需求目标的难 度 、 深度和广度不亚于其他任何国家 。 世纪前半期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第三步战略构想 , 加快国民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 , 广泛参与全球经济的 关键时期 。 因此 , 中国地质界必须不断 增强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 。 据美国年的有关统计资料 , 约 的固体地球科学家在石油工业 、 矿 山和矿物工业领域工作约 飞在工 程 、 建筑和水文领域工作约在学 术 、 科研及相关领域工作其余的在政 府部门以及需要地球科学的行业工作 。 考虑到从事学术和科学研究的地球科学 家中也有相 当一部分致力于资源环境问 题研究 , 不难看出 , 地质学家的大多数 都在回答和解决 资源 、 环境等紧迫问 生雁菊丽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感瓤馨蹬湾 血中国科学院 孙 一 枢 题 。 我国目前尚无相关统计资料 , 但总 珍象 虑地质学在基础地质学科和应用地质学 科的研 究应继续 向地质工程和技术延 伸 , 即运用地质学的原理和基础理论去 发展目前尚未纳入地质学范畴的技术问 题和工程问题 , 为地质学的发展注入新 的活力 。 总之 , 在新世纪 , 中国地质科学家 和工程技术专家要继续作出艰苦卓绝的 努力和探索 , 创新和发展地质学新理论 以及应用和发展新技术 , 加强同有关学 科的联合和合作 , 为保障我国的可持续 发展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做好以下 几方面的工作 。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发现 、 勘 查 、 开发与保护 在我国陆地与海域开展化石能源石 油 、 天然气和煤等 、 矿产资源和地热能 分布规律 、 潜力和可 供性的研 究与评 价开展寻找与勘查隐伏矿产资源的地 拼 略研究 。 一 一 几 地下水资源勘查 、 开发与保护 应用地质 、 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方 法研究东部大兰角洲地区和耗水工业区 地下水资源演变规律及调控原理研究 干旱一半干旱地区的部层和地下水系 统 , 及其与地表水 、 生态水 、 天空水之 间的循环联系 , 预测它们对自然的人为 的作用的响应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的管理模式发展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科 学技术 , 防治地下水污染研究因开采 地下水而引发的地面沉降的控制技术 。 减灾与地质灾害预测 研究滑坡及泥石流等的发生机理和 预测预防加强对城市和海岸带等高人 口密 度地区活动构造与地震关系的研 究加强滑坡 、 泥石流潜在危险区和高 发区的系统调查和观测研究大城市和 人口密集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 对策 。 工程建设与 工程规红的地质 塞础及安全性 一 了解土壤 、 岩石 地下水和岩层组 合的长期与短期物理特性 , 研究其在建 筑物和工程设施建设条件下的稳定性 加强矿山 、 油田开发的地 质安全性研 究 加强研究城市 、 主干运输线和重大 工程区长期缓慢地质作用发展规律及其 影响评估研究重大工程设施在地熙发 生条件下的稳定性 。 环境保护与环境优化 这是我国地质科技中应该特别注意 加强的研究领域 , 地质学要将环境保护 和污染防治列为重要研究目标 。 研究污 染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运移和 扩散规律及其控制 、 防治技术加强气 候增暖诱发的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 区的影响研究 。 加强对能源与矿产资源 提取和生产中环境污染问题的监测与防 治 , 开展开采矿山的环境修复原理与技 术研究 , 包括核废料在内的固体废弃物 处置的原理 与技术研究同时加 强生 态 、 农业以及人类健康与环境关系的研 究 , 为大农业规划 、 生态建设规划和保 丽丽污五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感瓤馨蹬湾 血中国科学院 孙 一 枢 题 。 我国目前尚无相关统计资料 , 但总 珍象 虑地质学在基础地质学科和应用地质学 科的研 究应继续 向地质工程和技术延 伸 , 即运用地质学的原理和基础理论去 发展目前尚未纳入地质学范畴的技术问 题和工程问题 , 为地质学的发展注入新 的活力 。 总之 , 在新世纪 , 中国地质科学家 和工程技术专家要继续作出艰苦卓绝的 努力和探索 , 创新和发展地质学新理论 以及应用和发展新技术 , 加强同有关学 科的联合和合作 , 为保障我国的可持续 发展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做好以下 几方面的工作 。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发现 、 勘 查 、 开发与保护 在我国陆地与海域开展化石能源石 油 、 天然气和煤等 、 矿产资源和地热能 分布规律 、 潜力和可 供性的研 究与评 价开展寻找与勘查隐伏矿产资源的地 拼 略研究 。 一 一 几 地下水资源勘查 、 开发与保护 应用地质 、 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方 法研究东部大兰角洲地区和耗水工业区 地下水资源演变规律及调控原理研究 干旱一半干旱地区的部层和地下水系 统 , 及其与地表水 、 生态水 、 天空水之 间的循环联系 , 预测它们对自然的人为 的作用的响应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的管理模式发展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科 学技术 , 防治地下水污染研究因开采 地下水而引发的地面沉降的控制技术 。 减灾与地质灾害预测 研究滑坡及泥石流等的发生机理和 预测预防加强对城市和海岸带等高人 口密 度地区活动构造与地震关系的研 究加强滑坡 、 泥石流潜在危险区和高 发区的系统调查和观测研究大城市和 人口密集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 对策 。 工程建设与 工程规红的地质 塞础及安全性 一 了解土壤 、 岩石 地下水和岩层组 合的长期与短期物理特性 , 研究其在建 筑物和工程设施建设条件下的稳定性 加强矿山 、 油田开发的地 质安全性研 究 加强研究城市 、 主干运输线和重大 工程区长期缓慢地质作用发展规律及其 影响评估研究重大工程设施在地熙发 生条件下的稳定性 。 环境保护与环境优化 这是我国地质科技中应该特别注意 加强的研究领域 , 地质学要将环境保护 和污染防治列为重要研究目标 。 研究污 染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运移和 扩散规律及其控制 、 防治技术加强气 候增暖诱发的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 区的影响研究 。 加强对能源与矿产资源 提取和生产中环境污染问题的监测与防 治 , 开展开采矿山的环境修复原理与技 术研究 , 包括核废料在内的固体废弃物 处置的原理 与技术研究同时加 强生 态 、 农业以及人类健康与环境关系的研 究 , 为大农业规划 、 生态建设规划和保 丽丽污五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响 。 对许多自然规律的理解已经离不开 对地球系统的认识 , 对许多实际问题的 解决已不能无视地球有关 圈层的相互作 用 。 例如 , 有些火山活动同位于地面以 下多千米的慢 一 核边界层的活动有 关 , 这是年前所难以设想的 。 今后多年值得重视的优先研究领 域有我国和亚洲大陆岩石圈动力学 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 类似的提法有生命 与地球的协同演化 、 地质生物学 、 生物 地质学或生物地学等亚洲边缘海的形 成与演化历史及深部地慢动力学中 、 低纬度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之间能流与 物流通量及其地史演化地壳流体 、 低 温与环境地球化学地壳表层 、 大气 圈 、 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壳 一 慢 相互作用 、 核 一 慢相互作用和地慢对流 研究高分辨率古气候学与全球环境变 化地震发生机制与预测的多学科 、 跨 学科研究极地地质地球物理和全球变 化研究 , 以及陆地和近海海底现代地质 图和高分辨率地球化学图的测制等 。 发展空白或薄弱学科领域 早在世纪年代末 , 中国科学家 就纷纷著文阐述地球科学 “ 上 天 、 入 地 、 下海 ” 的发展趋势 , 但由于种种原 因 , 后来的工作基本上限于一定量的地 球物理测深 , 以及近海地质地球物理研 究 , 国际上同 “入地” 有关的高温高压 研究 , 当初从地质学开始 , 现在已成为 物 质科学和材料科学的重要 方向 。 从 “ 下海 ” 方面看 , 我国未能参加世纪 中叶由深海大洋研究引发的地球利 ,学革 命 , 直至今日 , 其影响仍然是制约我 国 地球科学发展的因素 。 年代初 , 中国 科学院地学部又召开了 “ 上天 、 入地 、 下海 ” 学科研讨会 ,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 议 。 这一次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多的实质 性进展 , 包括在我国苏北开展研究超高 压变质带的大陆深钻和在我国南海实施 的航次大洋钻探 。 世纪初 , 在我 国综合国力空前提高的情况下 , 再次提 出 “ 上天 、 入地 、 下海 ” 的命题应当是 适时的 , 主要包括地球深部 内层的结 构 、 组成和过程研究地球内部物质演 化的高温高压超高压研究地质热力学 实验与 理论关键地区的大陆钻探研 究通过大洋钻探计划 开展大洋岩石 圈 包括古环境 、 海洋热液与金属成矿 、 深 部生物圈 , 洋中脊和俯冲带研究月球 与火星研究等 。 撅撇感新簌寒黔瞧翼激 科学纂碳姚蘸艘燃 近代地质科学与技术研究 , 一方面 必须重视以新技术武装的野外考察 、 观 测和探测 , 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实验室 的测试 、 分析 、 实验和模拟 , 才能保证 创新目标的实现 。 因此 , 在今后一段时 间内应着力于观测 、 探测 、 调查 、 分 析 、 测试和实验等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 的建设 , 诸如发展和应用对地观测技 术 , 建设完善的科学数据处理系统地 球内部探侧技术海底地形地貌测绘技 术二大陆深钻超深钻技术现代物质成 分与年代学测试分析技术高温高压实 验技术 , 以及海洋调查船等 。 在重要基 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建设方面 , 要克服 部门分割 、 重复建设和使用效率低下的 弊端 , 真正走跨部门共建专管公 用 之 路 , 把国家和人民的钱用在刀刃上 。 基于科技创新国际化和高效利用本 国科技资源的基本趋势 , 必须打破部 门 分割局面 , 最大限度地发挥基本科学数 据 、 资料在科技进步与创新活动中的作 用 , 有步骤地建立数据 中心 , 推动和实 现科学数据共享 。 江泽民同志指出 二 “科学技术 已成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第三 世界要摆脱贫困 , 实现发展和繁荣 , 必 须依靠科技进步 。 ” 这也为我国的地质 工作和地质科技指明了前进方向 , 赋予 了光荣使命 。 杨振宁教授年 月日在北京 的一个报告中指出 , “ 中国有 自力更生 的精神 , 又有已实施了年的改革开放 政策 , 因此今夭中国的科技都远比某些 发展中的大国进步 。 ” 他又指 出 “ 中国 科技发 展 如 此迅 速有其 内在 的基 本原 因 , 而这些原 因在世纪是更加强了 , 更巩固 了 。 所以到了年与世纪 年代 , 中国的科技水准必定会达到世 界的最前线 。 ” 相信杨振宁先生的话也 适用于地质科技 。 这里 引用名人的讲话来说明地质事 业璀璨的未来是否过于浪漫了些 , 因为 只字未提上世纪 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发 达国家减少大学地质专业的招生人数 , 年代初 “ 没有任何一家地质调查所是 景 气 的 ” 美国地调局前局长伊 顿 的 话也只字未提国内近年来大学地质专 业和一些研究机构 、 地质勘探机构所面 临的困难 。 我的看法是 , 这些问题都有今后仍 应注意的原因 , 这里无法细说 。 但应当 强调 , 不是地质科技本身出了毛病 。 从历史上看 , 地质科学同自然科学 其他学科同样重要 , 在美国科学家大门 的浮雕上 , 近代地质学奠基人莱伊尔 一 同伽里略 、 牛顿 、 达尔文 、 瓦特和巴斯德等科学大师并列年代 末诞生的板块构造理论在其影响和完善 程度上被认为可同原子理论 、 生物进化 论 、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相媲美年代 提出了引起广泛重视的地球系统科学概 念 。 近年 , 中国发表了 中国 世纪可 持续发展纲要 , 联合国在南非举行以 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地球峰会又一次把 资源 、 能源 、 环境和灾害问题摆在地质 学家的面前 。 抚今思昔 , 无法不使我们对地质科 技的发 展 充满热爱 、 好奇 、 乐观和责 任 。 地质学家和地质机构可以从地质科 技的众多方向中找到发现 、 发 明和开创 事业的机遇 。 我国地质界只要继续奋 力拼搏 创 新 , 克服自身现有的某些弱点 , 使中国 地质学成为既是解决本国国计民生和保 护地球的地质学 , 又是有力促进全球地 球科学进步的地质学 , 就能使 ‘她 学强 国 ” 的理想变为现实 。 让我们一步一步 扎实前进 , 一天一天稳固积累 , 继往开 来 , 求真务实 , 坚持改革开放 , 去迎接 更加美好的未来 。 回 骊丽二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枢强孙季 顾问 刘光鼎 侯连海 张玉龙 陈毓川 王万茂 李烈荣 周一星 关凤峻 编辑委员会 日 主任 委 员 副主任委员 委员 王大操 杨旭 王大操 焉锦林 焉锦林周远波张以诚 马本理 希梅凝金王舒 涅 ‘乙 处在 铸 以 , , , , , ,, , 卜 一 坷 丫 到 几石护叨 , , 一 , 比 叽 ,, , 石 阴 ’‘,’‘ 户 一 ‘,‘ ‘, , , ,, 角川 , ,,,, ,,,, , 丫 , 咱 , 一 咱 理事会 理事 长焉锦林 副理事长张殿双张儒普 理事按姓氏笔划为序 于濒巴在仁毛健民王祝平 刘玉君刘美生刘敬党吕品杰 孙书鹏江润黎宋久林张文波 张永金张殿双张儒普李有臣 李有志李国民李春颖李桂才 赵佐宇杨永福陈万玉汪庭利 胡忠义赵兴全闻德才高茂新 焉锦林黄秋森董鸿昆 刊号 主办 编辑 出版 社址 邮政编码 社长 总编辑 电话 副总编辑 电话 编辑部电话 一 日 编辑 特邀编辑 美术编辑 英文翻译 广告部 一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 国土资源杂志社 沈阳市北陵大街号 马本理 石颖石启江 传真 月 王梅 田原 张焕翘霍焰 于洋 厄 溉 毛 , 白 见从 凡 九一哪 , , , ‘ , , , 月 发行范围 国内发行 国内订阅 邮发代号 国外总发行 广告许可证 印刷 出版 日期 定价 国内外发行 辽宁省报刊发行局 全国各地邮局 一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北京信箱 沈阳市佳麟彩印厂 年月 元 本刊常年办理补订 和零售业 务 淡鲜溜姗宁瑞翻公丈方翔吮 娜贻撇级拓志瓣淞微港护 舒业欲 搜翎侧嵘路妙望决解徽东蟋斑当派醒染跨徽湘离登黝男 憾袋端峭涎脸姗敏娜阁疑 聋 溉粥俄娜书嗬船裂晾煦徐琳 读者如发现刊物有缺页或装订错误 请与本 刊联系调换 。 赴 琳 勺巍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