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系统概述.doc
绪论 监控系统概述 一、组成 矿井监控系统一般由四个功能部分组成。 1)传感器和执行器 包括声光报警器、控制器和工作电源等。 2)信息传输装置 包括传输接口、分站、传输线、接线盒和电源等。 3)中心站或主站的硬件 包括计算机、外围设备及电源等。 4)中心站或主站的计算机软件 包括应用程序、操作系统(或监控程序)及存储介质等。 二、我国监控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1)中心站到最远测点的距离不小于10km,对于只适应中小煤矿的系统不小于7km。 2)传感器到分站的传输距离不小于1km。 3)系统误差不大于1。 4)时分制监测系统的误码率不大于10-6。 5)系统巡检时间不超过30s。 6)控制执行时间不超过30s。 三、技术现状 我国矿井监控从安全监控起步,早期的系统是将瓦斯遥测仪地面接收机的信号输入计算机就,井下只有瓦斯传感器。经过多年的开发研究,目前已有KJ90、KJ95、KJ4、KJ101、KJ75等20多种型号的系统通过了技术鉴定。配套的传感器已有数十种之多,包括瓦斯、风速、一氧化碳、差压、温度、烟雾等环境参数,煤仓煤位、水仓水位、机组位置、皮带运煤量、压风机风压、机电设备开停等生产参数,电压、电流、功率等电量参数,皮带速度、皮带跑偏、轴承温度等各种机电设备的状态参数,等等。 系统的信息和被控设备在空间上是分散的,在局部地区又是相对集中的。为适应这一特点,必须选择合理的结构,以获得最佳性能/价格比。国内大多数系统如KJ90、KJ4、KJ95等都是集散型结构,为树形网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而电缆的价格则越来越高。因此,系统传输电缆应采用多路复用方式,以减少电缆的投资。早期研制的系统采用频分多路复用方式,如MJC-100A,WDJ-1等,一条传输通道可以传输10路信息。近期研制的系统普遍采用时分多路复用方式,与频分制相比,所有信号都可通过一条信道传输,具有电缆用量少、设备简单等优点。 集散型结构的系统具有容量大、配置灵活、造价低等优点。但在使用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受分站容量限制,在信息量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置一个分站可能不够用;在只有一个测点地区设置一个分站造成资源浪费;在长距离工作面,巷道长度往往超过传感器到分站的最大允许距离,使传感器安设不能到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系统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如KJ90系统在信息量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了子系统,子系统可以独立工作,其主站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根据需要将其主要信息送往地面中心站,也可接收中心站发来的指令,主站发生事实故障时,不会影响全系统和其它子系统的工作,反之亦然,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矿井监控系统可以根据条件和资金情况分布实施,既可以先装备全矿井系统,也可以先装备子系统。KJ31系统设计了智能传感器,可以不用分站,直接将信息通过传输电缆送往地面中心站。 监控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应具备以下功能实时地完成信息采集和处理;具有适当的存储容量,存储一定数量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可以显示被测量的数值、生产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变化曲线、各种工艺过程的模拟图;可以自动打印活召唤打印各种报表、图形和曲线;当测量值超限或系统发生故障时报警;对被控设备发出控制命令。软件开发应遵循煤矿监控系统中心站软件开发规范的规定,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使用简单、灵活、方便。 总之,我国监控系统目前大都采用集散型结构,树状网络,以大容量(多达数千个测点)、多参数(可接入数十种传感器)、多功能、时分制传输方式占主导地位,基本能够满足煤矿对监测、监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