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奉新县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pdf
第 2 5卷 。 第 4期 2 0 0 8年 8月 1 5 日 国 土谤 活 科 丝 管 理 S c i e n t i fic a n d Te c h n o l o gi c a l Ma na g e me n t o fLa n d a n d Re s o u r c e s VO 1 . 25.No. 4 Au g . 1 5, 2 0 0 8 江西省奉新县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 余 小 军 .何 淑 芳 1 . 中国地质大学 资源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4; 2 . 江西省地勘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 , 江西 南昌 3 3 0 2 0 1 摘要 以地质科 学理论 为基础 , 运用 “ 专群结合 , 调查 与普及 防灾 知识相 结合 ” 的工作 方法 , 根据 奉新 县 的地质环 境条 件 、 地质灾 害发 育分布 特征及 工程设 施分 布情 况 , 通 过对该 区的地质 灾 害现状 、 成因 机 制等进行 考察 研究 , 为有 计划 地开展 地质灾 害 防治 , 建立 健 全群测 群 防监测 网络 , 充 分 发动群 众报 灾 、 防灾 , 汛期后加 强地质灾 害的复查 、 巡 查和调查 提供 了可靠 的地 质依据 。 关 键词 地 质灾害 ; 滑坡 ; 崩塌 ; 泥石流 ; 防治 对策 中图分类号 P 3 1 5 .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 4 2 1 0 2 0 0 8 0 4 - 0 2 7 - 0 5 1 研 究 区概况 奉新县 位于江西省西北部 , 东 与安 义县 、 南 与 高安市和宜丰县 、 西北 与修水 县 、 北 与靖安县五县 相邻 , 总面积 1 6 4 4 . 8 7 k m , 全 县 l 8个 乡 镇 、 场 , 1 8 4个 行 政 村 , 人 口 2 9 . 3万 人 , 人 口分 布 总 特 点 是 平 原 、 丘 陵 区多 , 山l区少 ⋯。 奉新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 雨量充沛 , 据全县 l 2个 雨 量站 1 9 5 6 - 2 0 0 1 年 监测 资料 , 多年 平均 降雨 量为 1 3 0 0 2 5 0 0 mm之 间,时间及地域分配不均。 4 ~8月 降水 量 占全 年 降水 量 的 6 4 . 1 % 山区 和 6 6 . 8 % 平原 ;每年 4月进入汛期 , 6 、 7月份是大汛 期 ; 8月 中、 下旬 汛期结束 ; 丰水年是枯水年水量的 2 . 2倍 , 山区降雨量高于低丘平原区。 全 县 地势 三 面环 山 , 西 高 东低 , 西 部 和北部 切 割 强烈 , 起伏较大 , 尤其是西北县界附近 的双桥山群变 质 岩 出露 区 , 多 “ V” 形 山谷 , 山峰 挺 拔 尖 锐 , 山 坡 陡 峻。花岗岩分布区则 山谷为窄“ U” 一 “ U” 形 , 山峰浑 圆 , 山坡 坡 度 相 对 较 缓 , 但斜 坡 较 长 , 其残 坡 积 厚 度 随山坡坡度和岩石时代的不 同而变化较大 图 1 。 图 1 奉 新 县 地 貌 分 区示 意 收稿 日期 2 0 0 8 0 3 2 6; 改回 日期 2 0 0 8 0 5 -1 6 基金项 目 国土资源部 2 0 0 1年度 国土 资源大调 查计划项 目地 质灾 害预警 工程 作者简介 余 小军 1 9 7 4 - , 男 , 在职硕 士研究生 , 工程 师 , 从事 区域地 质矿产 调查及 资源评价研 究 。 2 7 图 例 一 一 ■ 圆 日 区 团 山 峰 及 高 程 口 水 库 维普资讯 国 土谤海 科 J 主管 理 2 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规律与分布特征 2 . 1 灾 害类 型 调查发现各类地质灾害 隐患 点 3 9 5处 , 按地 质灾害体规模 等级划分 , 中 地质灾 害点 2 8个 , 占 灾 害点 总 数 的 7 . 1 % 小 ~ 型地 质 灾 害 点 2 4个 , 占 6 . 1 % , 其 中小 一型滑 坡点 2 1 个 , 小一 型崩塌 点 2个 , 小一 型斜坡 变肜体 1个 小 二 型地质 灾害 3 4 3个 , 占 8 6 . 8 % 按 灾情 和危 害 等级 划 分 , 特 大级 地 质灾 害 点 1个 , 重 大级 地 质 灾 害 点 4个 . 较 大 级 地 质 灾 害 点 8 0个 、 滑坡 为 调查 内地 质 灾 害 主要 类 型 , 其 中滑 坡 点 1 5 1个 . 占调 查总 数 的 3 8 . 2 % ; 崩 塌 点 1 2 2个 , 占 3 0 . 9 % 不 稳 定 斜 坡 点 l 】 9个 . 占 3 0 . 1 %; 泥 石 流 点 3个 , 占 0 . 8 % 、 目前地喷灾害点稳定状况和发展 趋 势 普遍 较 差 , 已造成 毁 房 2 8 5问 , 死 亡 8人 , 伤 1 7 人 , 毁 田 2 9 l亩 . 直 接 经 济 损 失约 1 3 8 . 6 5万 元 , 全 县 受地 质 灾 害 包 括 不 稳 定斜 坡 威 胁 点 总 资 产 达 4 6 3 9 . 3 8万元 . 受 威 胁人 口 3 5 7 9人 、 滑坡 、 崩塌和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点及灾害隐 患点分布最广 , 且主要发 育在低 山和丘陵区内沿沟 谷 居 住 的 居 民 点 附近 和 正在 修 建 、扩 建 的公 路 两 侧 。 南潦河两岸逐年侵蚀形成陡坡 , 其侵蚀岸带 凹 岸 是河岸滑坡 、 崩塌发育地段 。 泥石流灾害点主要 发 育 于县 境 两 北部 儿云 岭~千 里峰 一五梅 山一 线晋 宁 期花 岗岩 与双 桥 山群 变质 岩 接触 带 两侧 。 2 . 2 发 育 规律 与 分布 特 征 2 . 2 . 1滑坡 。 本 区滑 坡平 面形 态 多为纵 长 形 和半 侧肜 . 次 为 不规 则 形 , 矩形 较 少 剖 面形 态 多 为 凸形 或 线形 . 次 为凹形 和阶形 。 大型 和 中型滑坡 两侧 多受 冲沟控 制 . 南下 而上 两 冲沟一般 呈交 汇趋势 , 这是 因 为坡 面水 流 追 踪 滑 坡 为左 右界 面 自下 而 上 向源侵 蚀所致 。 受人为切坡等因素的影响, 小型滑坡主要发 育在 坡 形 呈 凸形 和平 直 的 冲沟 旁 。 纵 长 形 的 “ 自然 形 ” 滑 坡 的 规 模 一 般 以 中 型 以 上 为 主 , 占该 类 型 总 数 的 5 6 % , 滑 体 呈 多 级 台 阶 状 且 台 阶多 位 于 中后 部 . 后 缘 裂缝 多形 成 陡坎 , 其 裂 缝一般宽 0 . 1 4o . 8 m, 深 0 . 4 44 . 5 m, 而侧缘裂缝多 表现为裂缝及 地表水 冲刷形成的裂缝沟。 后缘裂 ①江西省地勘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 江西省奉新县地质灾害调 查 与 区划 报 告 .2 0 0 2 缝 一般 均 出现于 变 坡位 , 滑 坡 体 后缘 上部斜 坡 坡 度 较 陡 , 并 向滑 体 前 缘 逐 渐 变缓 。 滑 坡 体前 缘 变 形 特 征 , 主要 是前缘 湿地 沼泽 有时是 滑 体 叶 l 部 的湿 地 , 其阻水特征明显 ; 土体鼓胀鼓凸甚至揉皱变形 土体 松脱 . 或 彤成前 缘 陡坎 临空面 。 前 缘发 育纵 向剪切 裂缝 和 扇形 张 裂缝 侧 缘 裂缝 有 时 可 见羽 状 排列 特 征 。 滑坡体平均坡度为 1 5 。 ~2 4 。 , 据统 计, 该类型滑 坡体原始斜坡度集 中分布于 2 1 。 ~3 0 。 区间内 占总 数 的 5 4 %, 该坡 度 范 围是 滑坡 的多 发 区段 。 此 类 滑 坡 体 多 发 育 - F仡 岗岩 全 风 化 之 砂 土 ~ 亚砂 土 层 中 , 沿 土体 与强 风 化 界 面或 风化 层 与基 岩 接 触 界 面 滑 动 , 滑 面起 伏 不平 . 滑 坡 体 厚 度 存 不 同 部位变化较大。 自然类型滑坡体的另一发育特征是 , 它们多沿 吲一个斜坡的近似高程线 , 在斜坡 的不同位置成群 出现, 各滑坡体之间以沟谷或山丘分隔 这一特征对 于预测 、 寻找 和防治 滑坡 体 的m现具 有重 要意 义 人 工切 坡 形 成 的滑 坡体 规 模 一 般 较小 , 多 为小 二 型 , 共 有 9 7个 , 占切 坡 型 滑 坡 点 总数 的 9 6 . 0 % , 少数 为小 一 型 . 共 有 4个 滑动 多发 生 存斜 坡 上 部 砂土 ~ 亚 砂 土层 与 强 风化 花 岗岩 之 间 或 在 土体 内 部发生 , 厚度小 . 复发性和续发性强 2 . 2 . 2崩塌 。 本区的崩塌灾害主要是由于切坡建 房 , 公 路开 挖 形 成高 陡边 坡 。 边 坡 坡 度在 6 0 。 ~8 0 。 , 个别呈 直立 状 . 坡 高 5 ~1 5 m, 坡 面彤 态 以平直 为主 , 坡面未作防护。 坡面物质以岩质为主, 少部分为土石 混质。基岩节理裂隙发育 , 岩石破碎 崩塌体多呈倒石锥状堆积于坡脚 , 崩塌体内碎 石块 度相 差较 大 , 大多散乱 堆积 。 其所 处斜坡 以土 质 斜 坡 为主 , 岩 质斜坡 次之 。 控 制结 构面 以土体 和基 岩 接 触界 面为 主 , 部分 为岩石 的节 理面 。 2 . 2 I 3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发现 , 现今没有变 形 迹 象 ,但 可 能 构成 崩 塌 、滑坡 的不 稳 定 斜 坡 点 1 1 9个 均为人lT切坡尤其是 房后切坡造 成 , 统计 结 果 表 明, 切 坡 高 度 以大 于4 . 0 m 、 角 度 6 0 。 ~7 0 。 为 主 , 小 于 6 0 。 和高 度 小 于 4 . 0 m 的 切坡较 少 , 表 明 山 区切坡既高又陡 . 存在较 明显的安全隐患 。 县 域内 发 生 崩 滑 灾 害 的 切坡 点 高 度 以 4 . 0 ~6 . 0 m 和 大 于 8 . 0 m 占多 数 , 切 坡 角 度 以大 于 6 0 。 为 主 , 与 不 稳 定 斜 坡 点 的 切坡高 度 统计 规 律 存在 明显 别 。 切 坡 点 自然斜坡坡角小于 3 5 。 , 尤其是小于 2 5 。 的斜坡 , 最 维普资讯 第 4期 余 小军, 等 江西省奉新县地质 灾害调 查与防治 易产 生 崩 滑灾 害 。 2 . 2 . 4泥石 流 。 本 区共 发 现 沟谷 型泥 石流 3条 , 均发育于县境 西北部九 云岭一千里峰一五梅 山一线 晋宁期花 岗岩与双桥 山变质岩接触带两侧。 接触界 线大致沿 NE S W 向分布 , 其北西侧为双桥山群变 质 岩 , 山坡 平 均 坡 度 3 0 。 ~6 0 。 , 山谷 深 切 成 “ V” 形 , 岩 石破 碎 风化 强 烈 , 松 散堆 积 物 平 均厚 度 5 . 5 ~ 1 0 . 0 m, 东 南侧花 岗岩 出露 区斜坡坡 度相对平 缓 , 平均 2 0 。 ~ 3 0 。 . 两侧 坡度 变 化较 大 , 对松 散 堆积 物 形 成 明 显 的阻挡 和储 存 作用 ,同时 花 岗岩 风化 层之 松 散砂 土一 亚砂土又形成沿程补给。汇水面积为 0 . 5 ~ 1 . 2 5 k m , 流通区沟谷顺直 , 支沟发育 , 支沟与主沟交角为 2 0 。 ~4 0 。 ,支沟 内小型崩塌发育。流通 区沟谷呈 v 型 , 山坡平均坡度为 1 0 。 ~2 1 。 , 沟谷纵坡 降为 3 0 . 6 % ~ 1 9 . 4 %. 沟谷宽 1 2 . 0 ~3 0 . 0 m。 泥石 流 堆 积 区 沟谷 呈 平 缓 开 阔形 态 , 宽 2 5 . 0 ~ 4 5 . 0 m, 纵坡降为 1 0 . 5 %~ 1 4 . 2 %, 主流交汇处形成小 型堆 积扇。 泥石 流沟内见石垅 、 石滩 、 爬高及跌水现 象 , 石块 大小 混杂 , 成 分 为花 岗岩 和变 质 岩 , 最大块 石为 3 . 0 m 2 . 7 m1 . 7 m, 最小为砂级 . 由于后期改造明显 , 泥质少见。 这些泥石流沟的共同特征是具复发性 , 活 动周期约 2 2年, 与 2 4年中级水文周期大致吻合。 泥 石流堆 积 区与形 成 区高 差 7 2 0 . 0 8 5 0 . 0 m , 历 史最高泥位线为 7 . 0 ~ l 1 . 0 m。 三 条 沟 谷 型 泥 石 流 形 成 区 松 散 堆 积 物 平 均 体 积 为 2 4 . 3 1 0 m , 泥石 流 沟 全 长 2 . 5 ~ 3 . 0 k m 3 地质 灾害形成 条件及 影响 因素 3 . 1 形成 条 件 3 . 1 , 1地形 地貌 。自然 型滑坡 大都 位 于 中山 区的 较 低 高 程 和低 山区 的较 高 高 程 范 围 内 , 地 形 切 割 深 度 大 , 一 般 均 形 成 对 称 的 狭 窄 “ V” 形 山谷 . 斜 坡 坡 度 4 0 。 ~ 1 2 。 之 间,且存在 明显 的坡度变化位置 , 在 斜坡 下部 坡 度有 趋 于 变 大 构成 折 线 形 山 坡 的 特 点 。 调 查统 计 表 明 , 变 坡 位 的存 在 是 一个 重要 的微 地 貌 特 征 ,大 部 分 滑 坡 体 后 缘 裂 缝 约 有 9 0 %发 生 于 变 坡位置且变坡位 以上存在汇水洼地 ,变坡 位上 、 下 斜坡 坡 度 之 差 的平 均 值 为 1 3 。 3 . 1 . 2地层岩性。 奉新县 的易滑地层主要是花岗 岩之全风化砂土一亚砂土层 有时为含碎块石的残 坡积层 , 变质岩区的易滑地层则 为千枚岩 , 板岩及 残坡积层。 根据表 1 统计 , 花岗岩区发生的灾害点数 占总数 的 8 5 . 3 %, 规模 大小不 一 变质岩 区灾害点 数 占总数的 3 . 3 %, 规模均为小二型浅层 滑坡 , 红层 中发 生 的 灾 害 点 只 有 4个 , 且 规 模 小 , 一 般 只 有 几 立 方 米 至 几 十立 方 米 , 均 为 崩塌 。 表 1 地 质 灾 害 点 的 岩 土 体 分 布 统 计 茬 节 理 性代 类 型 灾 害 点 个 合 滑 坡 崩 塌泥 石 流 不 稳 定 斜 坡计 注 表 中 泥 石 流是 按 形 成 区 来 统 计 的 。 表 1中统 计 数 据 体 现 出岩 性 作 为 一 个 基 本 因 素对地质灾害 的重要影响 , 其中晋 宁期花 岗岩 区是 区内地质灾害 主要发育区。 3 . 1 . 3构造 。奉新 县主要断裂构造为华夏系和 新 华 夏 断 裂 , 包 括 石 溪一宜 丰新 庄 断 裂带 , 段上 一 靖 安 高湖断裂带 , 会埠一 珠珞 山断裂带 , 奉新~安义断 裂带 , 延伸 4 0 7 0 k m。本区的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 上升为特征 , 地貌上表现为南潦河形成三级 阶地。 构造条件是地质灾害发 生的重要制约因素 , 这 是 因为 沿 构 造走 向在 地 貌 上 常形 成 沟 谷 。 其 中以断 裂 的作用最为明显 。 断裂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是 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①降低岩 、 土体稳定性 ②形 成有利于灾害形成 的地貌条件 。 节理裂隙面则主要 成为崩塌或滑坡 的控滑结构 面① 。 地质构造对 地质灾 害形成 的影 响在本 区主要 表现为节理 的发育程度及其组合 特征对岩土体稳 定 性 的影 响 , 其 基 本 特 征 见 表 1 3 . 2 影 响 因 素 3 .2 . 1自然 因素 。 作 为南潦河 支流和源 头的奉新县 西部和北部 , 山区河流主要以切蚀作用为主, 侧蚀作 ①国土资 源部地质 环境 司, 崩塌 滑坡 灾害防治 、 地 质 灾害防治 知 识 . 1 9 9 8。 维普资讯 国土璃源科丝 智理 第 2 5卷 用不 明显 , 只是 在支流 汇入南潦河 主流的局部 地段见 有较轻微的侧蚀作用。因此, 河道水流对山区斜坡坡 脚的淘蚀作用较微弱 , 但强烈的切蚀作用形成了众多 “ V” 形沟谷 和陡峭 的斜坡 , 在这些 区域 , 往往发育规模 较大 的“ 自然型 ” 滑坡且 多具复发性和续发性 在 岗 阜 平 原 区 ,尤 其 是 南 潦 河 中下 游 赤 岸 乡 和 宋 埠 乡 境 内 , 河 流 侧 蚀 作 用 明显 。近 年 来 , 由 于 水 土 流失 和 人 类 工 程 经 济 活 动 的加 剧 , 导 致 河 岸 崩 塌 产 生 降雨 是斜 坡 失 稳 、 产 生崩 滑 流 地 质灾 害 的最 主 要外 因, 从 已发生 的地质灾 害看 , 发生时间大体与 强降雨发生 日相对应或滞后一两天。如在溜头 乡, 1 9 9 8年 7月下旬的降雨过程 自7月 1 8日始至 8月 1日结束 , 3天连续降雨量为 7 6 7 . 6 ml T l , 暴雨峰值出 现于 7月 2 4日, 日降雨量为 2 1 7 . 0 m l T l ; 7月 2 5日、 2 6日的 日降雨量 也分别 达到 1 0 6 . 7 m l T l 和 7 7 . 6 ml T l 7月 2 8日至 8月 1日, 出现另一个暴雨峰值 , 五 日连 续降雨量为 2 1 2 . 2 mm, 日最大降雨量为 1 1 0 . 9 mm。 在 7月 2 4 2 6日 3 个暴 雨峰值 出现 的时 段 内 .分别 调 查到 4个 、 1 0个 和 1 1 个 地 质灾 害点 , 7月 2 8日则 出 现 2处。触发地质灾害 的连续降雨量最小为 2 8 0 . 0 mm, 最 大为 5 3 0 . 0 r n l T l 图 2 植被等。 由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 隐患 点共有 3 3 3 个 , 占灾点总数的 8 4 - 3 %。其中, 中型 1 个 , 占总 数 的 0 . 2 5 %; 小一 型的崩 滑坡为 7个 , 占 1 . 8 % ; 小 二 型 的有 3 1 8个 , 占 8 0 . 5 % 开挖边坡包括切坡建房 , 切坡修建公路和切坡 修建水渠。 在奉新县西部和西北部中低山区, 山谷深 切 , 斜 坡 坡 度 相 对 较 陡 , 村 民切 坡 建 房 现 象 十 分 普 遍 。 房后切坡具有坡度大 , 高度相对房屋高 , 切坡紧 靠房屋的特点 , 其坡度普遍大于砂土体和花 岗岩强 风化层的休止角 , 稳定性差。公路边坡和水渠则高 度大 , 角度 近于直立 , 其土质边坡有时会发育成宽 度 与切 坡 宽度 相 近 的滑 坡 , 而 岩质 边 坡 常 发生 小 型 崩 塌滑 坡或 形 成 浅层 薄 皮状 滑 坡 。 县 内的植 被破 坏在 2 0世 纪 6 0 8 0年代 主要 是 乱 砍滥 伐 , 近 年 来 , 这种 现 象 已得 到 明 显改 善 , 但 因 行政 命令 进行 的笋用 林 开发 又使 多年形 成 的 良好 植 被遭到彻底毁坏,这直接导致 了不少山林地的水土 流 失加剧 , 地 表水 下渗 速度 加快从 而 导致 滑坡 发生 , 典 型 的例 子是 两塔 乡新 厂村 天 平 凹滑坡 .因此 造 成 的损失是直接威胁坡下 2户村民 1 0人 1 2间民房和 一 座小 桥 的安全 , 并 威胁 到奉西 公路 的交 通安全 套 嚣4 陆W J 治对策 点降续 I 口 -J 数 雨降 个 量雨 Nl nl 2 2 . 曰降雨 量 2 0 0 - . 1 0 0 0 1 8 0 - . 9 0 0 1 - 8 0 0 . . .一 连续降雨量 1 4 0 - 一7 ∞ 1 .. ’ j 1 . , 1 2 0 - 一6 0 0 } l - _ _ 一一 1 0 0 - .5 0 0 、 ’‘ . 1 ‘ 、 1 8 0 - . 4 0 0 ’、 、 灾点数 6 0 “ 3 0 0 ; / i、 4 0 “ 一 1\ 2 0 “ ’ F - 一 L -- -- - 7 月I1 8 1 1 9 l 2 o l2 1 I 2 2 l2 3 I 2 4 2 5 2 6 2 7 I 蕊 2 9 3 o } 3 o }8 . 降雨日 期 I 1 I 2 l 3 5 6 I 7 8 9 1 0 I 1 1 1 2 1 3 1 4 I 1 5 I 连续降雨天 图 2 连 续 降 雨 过 程 与 地 质 灾 害 的 对 应 关 系 3 . 2 . 2人为因素。 调查发现, 区域 内影响斜坡稳 定 性 的人 为因 素 主要 有 开挖 边坡 、 渠 道 渗漏 和 破 坏 地 质灾 害 的 发生 发展 是 由 内 、外 因素 决定 的 , 根据其发生发展规 律 , 对症下药 , 是可 以避免其发 生的, 对其进行 预防 , 从而减轻灾害的损失I 2 I 。笔者 认 为 以下 几 点较 为关 键 1 针对 地质 灾 害 的易发 程 度 和潜 在 的地质 灾 害威胁程度, 将全县划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4 7 2 . 0 k m , 次重 点 防 治 区 4 1 0 . 0 k m , 一 般 防治 区 7 6 3 . 0 k m 。其中,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4个 , 次重点防治 区 4个 , 一般 防治 区 2 个 。 根 据不 同区域 制定相应 防 灾 预 案 , 全 面规 划 , 综 合 整治 , 进 行 必要 的工 程 措施 固床工程 、 护坡工程 、 拦挡工程、 排导工程等 。 2 对居 民建房 、 修建公路等应 制定严格的规 章, 对矿山和建材资源的采掘要严格按设计技术标 准 。 对 高 陡边坡要 进行 支护 或划 出安全 线 ; 3 崩 、 滑 、 流 灾 害 的形 成 很 大程 度 上 与 植被 被 ∞ 狮 8 4 维普资讯 第4期 余 小军 , 等 江西省奉新县地质 灾害调查与防治 破坏有关 , 大量砍伐树木及 过度开荒造 田等是导致 地 质 灾 害 发 生 的原 因之 一 。因 此 应 实 行 封 山 育 林 , 严禁无序采伐[ 3 ] 。 4 在地质灾害易发 、 较易发区和重点 、 次重点 防治 区内开展建房 和工程建设时应进 行地质灾 害 危险性评估 , 加强滑坡体 临滑的经验预报 , 严格 土 地资源利用的审批制度[ 4 ] 。 5 加强地质灾 害的宣传 教育 , 建 立健全群测 群防监测 网络 , 充分发动群众报灾 、 防灾 , 汛期后加 强地质灾害的复查 、 巡查和调查。 参 考 文 献 [ 1 ] 江西省测绘局 , 江西省基 础地 理信 息中心. 江西省地 图册 [ M1 . 上海 中国地图出版社 、 中华地 图学社 , 2 0 0 2 . 3 7 . [ 2] 崇 婧. 镇 江市边 坡地 质灾害 及其 防治对 策 [ J ] . 灾 害学 , 2 0 0 2. 1 7 1 1 6 . [ 3] 楼 法生. 江 西省 修水 县地 质灾 害减 灾 防灾 措施 探讨 [ J ] . 江 西 地 质 , 1 9 9 8 , 1 2 4 1 8 2 0 . [ 4] 黄润秋. 论 滑坡 预报 [ J ] . 国土 资源科技 管理 , 2 0 0 4 , 2 1 4 1 7 -2 0 Ge o l o g i c a l Ha z a r d S ur v e y a nd Pr e v e n t i o n i n Fe n g x i n Co u n t y o f J i a n g x i Pr o v i n c e Y U i a o - 4 u n 1 7 HE S h u - f a n g 1 . C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Ge o s c i e n c e s .Wu h a n 4 3 0 0 7 4.Ch i n a; 2 . J i a n g x i B u r e a u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Mi n e r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 N a n c h a n g 3 3 0 2 0 1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On t h e b a s i s o f g e o s c i e n t i fi c t h e o rie s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g e o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f e a t u r e s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h a z a r d s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f a c i l i t i e s o f F e n g x i n Co u n t y, t h i s p a p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e a n d s t u d y t h e c u r r e n t s t a tus a n d t h e f o r - ma t i o n me c h ani s m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h a z a r d s i n t h e c o u n ty, p r o v i d i n g r e l i a b l e g e o l o g i c a l b a s i s for t h e p l a n n e d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h a z a r d s , e s tab l i s h me n t o f g r o u p mo n i t o rin g n e t wo r k , e t c . Ke y wo r ds g e o l o gi c a l ha z ed;s l i d e;c o l l a ps e;mu ds l i de;me a s ur e s of pr e v e nt i o n 31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