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核实报告2007.doc
*****煤田(北部)****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二○○年月 *******煤田(北部)****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2007年10月──2007年12月 报告编写单位 项 目 负 责 参 加 编 写 人 报 告 审 查 人 报告提交单位 技 术 负 责 人 单 位 负 责 人 报告提交时间二○○七年十二月 3 - - 正 文 目 次 第一章 前 言1 第一节 概 况1 第二节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5 第三节 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情况9 第四节 本次工作情况10 第五节 特别情况说明10 第二章.工作区地质11 第一节 区域构造11 第二节 井田构造12 第三节 井田地层13 第四节 含煤地层15 第五节 煤层及煤层对比16 第三章 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21 第一节 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21 第二节 其它有益矿产26 第四章 矿井开采技术条件27 第一节 水文地质27 第二节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37 第三节 环境地质38 第四节 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40 第五节 地温40 第五章 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41 第一节 核实地质工作41 第二节 探采对比41 第六章 资源储量估算43 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43 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与有关参数的确定43 第三节 资源储量分类与块段的划分45 第四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47 第五节 资源储量的利用及增减情况和原因50 第七章 煤炭资源经济评价54 第一节 煤炭资源形势分析54 第二节 矿山资源及外部条件55 第三节 经济评价56 第八章 结 论57 1 附 图 目 次 顺序号 图 号 图 名 比例尺 1 1 *******煤田(北部)****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地形地质图 1∶5000 2 2 *********煤田(北部)****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地层综合柱状图 1∶500 3 3 *********煤田(北部)****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2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2000 4 3 *********煤田(北部)****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3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1∶2000 5 4 *********煤田(北部)****煤矿资源储量 核实报告9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5000 6 4 *********煤田(北部)****煤矿资源储量 核实报告12下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5000 7 4 *********煤田(北部)****煤矿资源储量 核实报告14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5000 8 4 *********煤田(北部)****煤矿资源储量 核实报告15上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5000 9 4 *********煤田(北部)****煤矿资源储量 核实报告16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5000 10 4 *********煤田(北部)****煤矿资源储量 核实报告17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5000 附 表 目 次 钻 孔 座 标 成 果 一 览 表1 9 煤 层 综 合 确 定 成 果 表2 12下 煤 层 综 合 确 定 成 果 表4 14 煤 层 综 合 确 定 成 果 表7 15上 煤 层 综 合 确 定 成 果 表11 16 煤 层 综 合 确 定 成 果 表12 17 煤 层 综 合 确 定 成 果 表14 9 煤 层 资 源 储 量 估 算 厚 度 统 计 表16 12下 煤 层 资 源 储 量 估 算 厚 度 统 计 表17 14 煤 层 资 源 储 量 估 算 厚 度 统 计 表18 15上 煤 层 资 源 储 量 估 算 厚 度 统 计 表21 16 煤 层 资 源 储 量 估 算 厚 度 统 计 表22 17 煤 层 资 源 储 量 估 算 厚 度 统 计 表23 9 煤 层 资 源 储 量 估 算 表26 12下 煤 层 资 源 储 量 估 算 表27 14 煤 层 资 源 储 量 估 算 表29 15上 煤 层 资 源 储 量 估 算 表32 16 煤 层 资 源 储 量 估 算 表33 17 煤 层 资 源 储 量 估 算 表35 附 件 目 次 1.*******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煤矿采矿许可证(3700000320268) 2.*****************地质勘查资格证书(3720061110057) 3.******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煤矿采矿许可证范围及资源储量估算 最大范围叠合图 4.*********股份有限公司****煤矿2004年资源储量报表 5 第一章 前 言 第一节 概 况 一、 编制报告的目的、任务 *********股份有限公司****煤矿的前身为枣庄市峄城区****煤矿,由枣庄市峄城区投资兴建,枣庄市煤炭规划设计院设计,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于1984年10月6日开始建设,1991年10月转入试生产阶段,1994年12月28日正式投入生产。 *********股份有限公司****煤矿自开工建设,尤其是从1994年矿井正式投产以来和近两年的开采、新巷道的开拓,积累了大量的矿井开拓开采揭露的地质资料。为满足矿井生产发展,切实掌握矿产资源储量利用及变化情况。*********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编制*********煤田(北部)****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二、编制报告主要依据 1.规程及标准 (1)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 (3)煤炭工业技术政策; (4)煤矿安全规程。 2.资料依据 (1)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于1982年6月提交的*********煤田滕北勘探区普查地质报告; (2)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于1983年6月提交的*********煤田(北部)****井田地质资料; (3)*********煤炭有限公司****煤矿与山东科技大学于1999年10月共同提交的*********煤田(北部)*********煤炭有限公司****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1999年12月山东省煤炭工业局以鲁煤生(1999)230号文批准。 (4)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于2005年10月提交的*********煤田(北部)****煤矿储量核实报告 ,2005年12月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以鲁资能备字(2005)47号文批准。 (5)矿产储量计算基础台帐; (6)矿井生产揭露的实际资料。 三、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 1.位置与范围 *********股份有限公司****煤矿位于山东省滕州市级索镇境内,地处滕州市的正西方,矿井距滕州市市区约14 km。行政区划隶属于滕州市级索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1658′34″~11701′42″ 北纬 3503′09″~ 3505′03″ 井田东以武所屯逆断层为界与山东省武所屯生建煤矿为邻;西部以27勘探线为界与留庄煤矿为邻;北部以17-1、19-4、22、23-2、25-3、7号钻孔连线垂直下切为界与滕州金达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原休城煤矿)为邻;南部以张坡正断层为界。井田南北宽约1.4 km,东西长约4.4 km,面积约为6.1014 km2。 2003年12月,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为*********股份有限公司****煤矿换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3700000320268,有效期限自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其井田开采深度由-150至-390米标高,范围由12个拐点圈定,拐点座标见表1-1-1。 ****煤矿井田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表1-1-1 点号 X坐标 Y坐标 点号 X坐标 Y坐标 1 2 3 4 5 6 图1-1-1 ****煤矿交通位置示意图(1∶25万) 2.交通条件 矿井东距京沪铁路滕州火车站约14 km;井田内公路四通八达,可通达滕州市、邹城市、济宁市、微山县城等;西南方向距京杭运河(留庄港)约8 km,留庄港全年可通航百吨船只,经京杭运河向北可达济宁、嘉祥及河北省南部一些县市,向南可达江、浙、沪一带(见图1-1-1)。 四、相邻生产矿井 本井田相邻的矿井有留庄煤矿、武所屯生建煤矿、休城煤矿(见图1-1-2)。 图1-1-2 ****煤矿邻近生产矿井分布示意图(1∶10万) 1.*****煤矿 位于****煤矿西部,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主采太原组12下、14、16、17煤层。矿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方式,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2.********煤矿 位于****煤矿东部,1977年开始筹建,1982年第4季度试生产,1984年进行改扩建,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矿井采用立井开拓方式,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目前,12下、14煤层的绝大部分区段已回采完毕,已开始准备转入16、17煤层的开采。 3.*******煤矿 位于****煤矿北部,矿井于1991年12月1日开工建设,矿建工程委托江苏省煤炭基本建设公司第三工程处完成。矿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方式,第一水平标高-300 m,采用走向长壁法采煤,放炮落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第二节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一、资源勘查阶段 1. 1957年原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123队对北起济南、南至薛城,东起平邑、西至巨野1054 km2的鲁西地区进行了1∶20万的普查找煤填图,提交了鲁西踏勘报告,发现和证实了滕县煤田、兖州煤田和济宁煤田。 2.1957年10月~1958年12月,123队对滕县煤田实施综合地质勘探,将南起张坡断层,北至B-B′走向线,东自庄里断层,西至27勘探线的36 km2范围列为第Ⅰ精查区(现****井田位于第Ⅰ精查区的西南部),于1958年12月提交了*********煤田综合勘探普查及第Ⅰ精查区地质报告,1959年山东省煤炭工业局批准其北部普查部分,精查区部分由于勘探程度低而未被批准。此阶段分布在****井田内的钻孔有15个,工程量3352.57 m,实施抽水试验6层次。 3.1959~1960年,123队将原第Ⅰ精查区的西边界由27勘探线向西调整到33勘探线,北界由B-B′走向线调整至各煤层-400 m底板等高线位置,面积由36km2扩大到42 km2,继续进行地质勘探工作,于1960年2月提交*********煤田第Ⅰ精查勘探区综合地质说明书,同年3月获山东省矿产资源储量委员会批准。此阶段分布在现****井田范围内的钻孔有7个,累计钻探工程量1936.10 m,实施抽水试验6层次。 4.1960年,上海煤矿设计院根据*********煤田第Ⅰ精查勘探区综合地质说明书,将此“第Ⅰ精查区”划分为武所屯、李店和****三个井田,并在各井田内设计井筒检查孔3个(检1、检2、检3)。原123队于当年完成井筒检查孔的野外施工工作,提交滕县煤田北部第Ⅰ精查勘探区检查孔报告。其中检3号孔位于现****井田内,钻探工程量为375.97 m,实施抽水试验3层次。 5.1960年2月,原济宁地区嘉祥县在现武所屯生建煤矿位置,破土兴建地方小煤矿(矿名不详),曾施工主、副井井筒各一段,其中一个井筒在深度22.83 m处的实际排水量已达370 m3/h,因当时排水能力有限而被迫闭坑。为此,1962年有关部门对上述二件地质报告进行了复审,复审认为“普查报告达不到普查勘探程度,应降为普查找煤;第Ⅰ精查区武所屯井田需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李店、****井田应降为普查勘探程度” 。 6.1979~1981年,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在滕北勘探区实施普查勘探,于1982年6月提交*********煤田滕北勘探区普查地质报告。此阶段分布在现****井田范围内的钻孔8个,累计钻探工程量3028.18 m。实施抽水试验3层次。 7.1983~1985年,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二勘探队在滕北勘探区实施详查地质勘探,井田内又施工7个钻孔,累计钻探工程量2760.77 m。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于1983年6月提出*********煤田(北部)****井田地质资料。山东省煤炭工业局以鲁煤基字(1983)第575号文“关于滕县煤田(北部)****井田地质资料的审批意见”批准该报告。 8.详查期间原枣庄矿务局地质队完成赵检1、检2号井筒检查孔,工程量692.89 m。实施抽水试验5层次。据此新增资料,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于1984年12月提交了*********煤田(北部)****井田补充地质资料,山东省煤炭工业局以鲁煤基地局字(1984)第3号文“关于滕县煤田(北部)****井田地质资料的复审决议”认定,1983年提交的****井田地质资料达到煤炭部颁发“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中精查勘探程度要求,可以作为设计、建井的地质资料依据。 通过以上各个勘探阶段的施工,井田内共施工钻孔40个,累计钻探工程量12146.48 m,抽水试验23层次。查明了井田内地层层序、煤层赋存状况、可采煤层层数、煤质情况、构造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为矿山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较可靠的地质资料。 二、生产补充勘探阶段 1.1989年3月2日,9101工作面顶板突水以后,****煤矿委托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水文物探队进行水文电法勘探,完成电测深144个物理点;联合剖面4.8 km,512个物理点;自然电位2.6 km,588个物理点;五极纵轴测深5个物理点;有效控制面积1.65km2,基本上确定了突水点来水的主要补给方式、方向,确定了测区内张坡断层的位置,取得了较明显的地质成果。于1992年1月提交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煤矿水文电法勘探报告(未报批)。 2.2003年3月,****煤矿委托山东科技大学对东大巷底板隐伏断层及石灰岩岩溶水进行高密度电阻率层析成像探测,提交*********股份有限公司****煤矿东大巷底板层析成像勘探报告。 3.2002年~2003年8月,****煤矿委托山东科技大学对太原组16、17煤层底板石灰岩(十二、十四灰及奥灰)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共施工完成井下水文地质钻孔7个,累计钻探工程量606.30 m,放水试验10层次,水质分析5层次,提交*********股份有限公司****煤矿16、17煤层底板灰岩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 综上所述,****井田经过多次地质勘查工作,累计施工钻孔47个(地表40个、井下7个),累计钻探工程量12752.78 m,抽(放)水试验33层次,见表1-2-1。井下7个钻孔均为水文观测孔,未穿过煤系地层,下文中井田内40个钻孔均指地面钻孔。 ****井田地质勘查各阶段工程量一览表 表1-2-1 勘查阶段 施 工 单 位 孔 数 (个) 抽(放)水试 验 (层 次) 工程量 m 普 查 详 查 勘 探 补 充 合 计 *表示放水试验 三、质量评述 1、煤层质量 本井田施工的40个钻孔,共穿过各可采煤层见煤点171个,其中可采点131个,不可采点40个,可采点占77%。 其 中 钻探级别甲、乙级(可靠、尚可)见煤点87个,占51%; 测井级别甲、乙级(可靠、尚可)见煤点166个,占97%; 经综合评定甲、乙级(可靠、尚可)见煤点166个,占97%。 2、钻孔测斜 有测斜资料的钻孔20个,天顶角≥5的钻孔有22-2、23-8、23-13、27-7、赵检1计5个,均已换算煤层底板标高及坐标。 无测斜资料的钻孔20个,其中见煤孔有17、22、25、33、91、93、96、103、107、109、检3计11个;未见煤孔12、30、32、40、105、B1、B12、B13、B14计9孔。 3、封孔质量 钻孔封闭依据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79)鲁煤地字191号文,即 1.煤系地层全部封闭。从孔底封至最上一层可采煤层厚度的16倍加20 m; 2.第四系和侏罗系界面上、下各封15 m,煤系与侏罗系界面临近时,要加封30 m; 3.井口2 m处封闭作为暗标。 根据该封闭原则,1979年以后施工的钻孔,除21-14、25-3、27-1三孔为基本合格,其余全部合格。 1979年以前施工的钻孔,因前后几次施工要求标准不统一,封闭方法、封闭材料数量及取样情况不详,后经逐孔核实,仅能查到封闭高度,基本上能起到止水作用的钻孔有7、17、22、25、33、92、96、103、106、107、109、检3计12个,定为基本合格;封闭高度达不到要求,三灰未封的钻孔有91、93计2个,定为不合格;未见煤未封闭的钻孔有12、30、32、105、B1、B12、B13、B14计8个。 第三节 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情况 1983年山东省煤炭工业局以(83)鲁煤地字第211号文批准将滕县煤田北部浅部北至A-A′走向线,东至武所屯断层,西至27勘探线,南至张坡断层,面积约6.2 km2的区域划归枣庄市峄城区****煤矿。 1983年6月5日,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提交了山东省枣庄市滕县煤田(北部)****井田地质资料,同年6月30日山东省煤炭工业局以(83)鲁煤基字第575号文批准。1984年12月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一队又提交了山东省枣庄市滕县煤田(北部)****井田补充地质资料。枣庄市煤炭规划设计院依据该地质资料进行矿井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服务年限64.7年,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方式,中央并列式通风,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 ****煤矿于1984年10月开始筹建,1991年10月试生产,1994年12月正式投入生产。采用立井开拓,设主井、副井,井底车场标高-230 m。现正在开采12下、14、16、17煤层。 主井井深276.3 m,净径4.5 m,安装一对非标准箕斗,负担原煤提升任务。 副井井深293.3 m,净径5.0 m,安装一对1吨单车单层罐笼,担负提升人员、物料、矸石等辅助提升任务。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选用走向长壁式开采方法。放炮落煤,自然跨落法管理顶板,单体液压支柱配合绞结顶梁支护顶板,运输大巷采用强力皮带运煤。 邻近生产矿井有武所屯生建煤矿、休城煤矿、留庄煤矿,现主要开采太原组可采煤层,地质条件类似,开采技术条件基本相同,均为竖井提升,采用走向或倾向长壁式后退采煤法。工作面主要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护,刮板运输机运输,主要巷道用锚喷,硐室块石砌筑。顶板易于管理,采用冒落法,无片帮、底鼓现象发生。 经过多年的开采,对井田的地质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井田基本构造形态和主要褶曲基本查明,与实际揭露吻合较好;煤层对比可靠,煤厚及其稳定性、煤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厚度与实际揭露基本相符;煤质、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燃发火倾向、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等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基本符合实际;储量估算中划分的块段及各种参数的选择合理。 ****煤矿自1991年10月试生产以来,至2006年底矿井累计动用资源储量926.5万吨,累计采出838.0万吨,累计损失88.5万吨,矿井回采率90%。 第四节 本次工作情况 本矿井自2005年提交*********煤田(北部)****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至2006年底,共完成开拓巷道2080 m,回采巷道12545m。根据巷探成果,采区地层倾角平缓,一般在3左右,武所屯背斜幅度小、跨度大,对矿井生产基本不产生影响。但落差1 m左右的小断层距武所屯断层越近,越发育,对回采工作面的布置及推进有一定不利影响。 井田中部工程网度较密,控制程度高,东西两侧工程网度超过1000 m1000 m,控制程度较差。 建立了煤矿出(突)水情况记录卡片、井下各测水站涌水量台帐、大气降水台帐,编制了部分水文地质图件。 矿井地质观测工作,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坚持现场观测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便于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第五节 特别情况说明 本井田西南角和西北角的主要可采煤层已开采完毕,放弃的村庄煤柱做为孤立块段处理,资源储量划归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建议在下一次资源储量统计时摊消掉。 9煤在本次核实期以前曾有小面积开采过,由于水文地质原因,矿方长期停止了对该煤层的开采。以前储量报告均未对采空区进行核算,本次核实对采空区按实核算,动用储量不计入本次核实期内,并采用揭露煤层厚度对可采边界线进行了适当调整。 第二章.工作区地质 第一节 区域构造 滕县煤田位于华北地台鲁西地块的鲁西南断块凹陷的东缘,鲁中断块凸起的西侧,成武枣庄坳陷,滕县凹陷内。属于鲁西诸多断块中的一个凹陷块体,划为秦岭纬向构造带东延北支的一个组分。 区域构造位置滕县煤田(北部)****井田,处于东西向的凫山断层与单县断层所控制的地堑构造东端,滕县背斜北翼。它的东边是峄山大断层,西边是孙氏店大断层,南边是丰、沛凸起,北边是兖州凸起。区域构造特征见图2-1-1。 图2-1-1 区域构造示意图(1∶50万) 第二节 井田构造 ****井田位于滕县煤田(北部)大刘庄断层与张坡断层组合形成的宽约8 km的地堑构造之东南部。井田的南、东边界分别是张坡正断层和武所屯逆断层。井田内部断裂构造不发育,生产巷道揭露证实,井田内的大、中断层数量少,小断层发育(落差一般小于5 m)。主要褶曲分别是****背斜、武所屯背斜,褶曲宽缓,两翼地层倾角变化小。井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图2-2-1)。 一、地层产状和褶曲 本井田地层虽然受褶曲构造的影响,但褶曲宽缓,地层倾角变化不大,总体上仍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5~12,倾向西~北西。地层产状受宽缓褶曲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但一般变化不大,现将井田内褶曲构造分述如下 1、****背斜 位于井田西部,轴向近南北,倾伏方向北,倾伏角5~6,背斜的南端被张坡断层截割;向北延伸至休城井田。已被25-1、25-17、25-3、107、25、赵检1、27-2、109、17、27-7号钻孔以及12下、14、16煤层采掘时揭露控制。已查明。 图2-2-1 ****煤矿构造示意图(150000) 2、武所屯背斜 位于井田东部,轴向近北西~南东,倾伏方向北西,倾伏角3~4,背斜的东端被武所屯逆断层切割,向西延伸进入武所屯井田,由12下煤层采掘时揭露控制,并由96、19-4、21-14、92等孔初步控制。已查明。 二、断层 本井田断裂构造不发育,除井田南边界张坡断层、东边界武所屯断层落差大于20 m外,其他均为落差小于5 m的小断层。 1、张坡断层 位于本井田的南部边界,走向北东东,倾向北北西,倾角6578,落差210~270 m,井田位于该断层的下降盘。断层向西延伸进入留庄井田;向东经过21勘探线后,其走向变为南东东向;至19勘探线后走向又恢复成北东东向,经武所屯井田一直延伸至峄山断层。延展长度约13.5 km左右,在武所屯井田内有110号钻孔穿过断层面,十二灰断缺、太原组断薄。本井田有105、106、27-1、27-2号孔穿过断层面,B13与23-8、107与32、B12与25-1对孔控制,22至23-1勘探线间水文电法剖面控制。为查明断层。 2、武所屯断层 位于井田东边界,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50,落差0~20 m。井田位于该断层的下降盘。断层向北尖灭于18~17-1勘探线之间,向南切错张坡断层以后伸入煤系基底奥灰内,断层走向长约1.8 km。19勘探线上96号孔穿过断层面,三灰出现重复,地层断距约为10 m;武所屯井田内19-11号孔与****井田内92号孔对孔控制。为基本查明断层。 三、岩浆活动和陷落柱 本井田内尚未发现岩浆活动和陷落柱。但在相邻武所屯生建煤矿多次揭露陷落柱,开采过程中应予注意。 第三节 井田地层 本井田的地层在区域范围上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济宁地层小区,井田内钻孔揭露的地层至下而上有马家沟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三台组、第四系。 1、马家沟组(O1-2m) 井田内有4个钻孔揭露奥陶系中奥陶统石灰岩,钻孔最大揭露厚度116.73 m。上部为棕色、灰色、深灰色厚层状微晶灰岩夹豹皮状灰岩,下部为灰色、浅灰色白云质石灰岩夹泥灰岩。 2、本溪组(C2b) 井田内有2个钻孔穿过本溪组地层,厚度37.60~45.87 m,平均厚41.74 m。由灰色、浅灰色石灰岩(十二灰、十四灰)及紫色、杂色、灰绿色铁铝质泥岩组成。顶部第十二层石灰岩常具云朵状、砾状扰动构造,层位稳定但厚度变化较大,厚度1.90~7.60 m,平均厚5.36 m。中部第十四层石灰岩呈灰白色,质较纯常夹有灰绿色粘土岩薄层,层位稳定但厚度变化也较大,厚度5.30~12.35 m,平均厚9.73 m。底部为暗紫红色,局部紫红色铁质泥岩和灰绿色铝质泥岩。与下伏马家沟组呈假整合接触。 3、太原组(C2P1t) 受后期剥蚀影响,井田内的本组地层仅在个别钻孔内保留齐全,厚度150.69~179.56 m,平均厚169.44 m。三台组剥蚀面一般距三灰顶面尚有十余米。 太原组共含薄层石灰岩12层,多位于泥岩之下,常构成煤层顶板。其中第三、五、八、九和十下层石灰岩最为稳定,为本井田的主要标志层;第七上、十一层石灰岩较为稳定;第四、六、七下层石灰岩则不稳定。共含煤17层,其中可采或局部可采者6层(9、12下、14、15上、16、17煤层)。 太原组的主要沉积特点是薄煤层、薄层石灰岩与深灰色泥质岩交替出现,沉积旋回结构较为明显,韵律清楚,标志层显著,各煤层层位较为稳定,易于对比。本组地层与下伏本溪组地层整合接触。 4、山西组(P1s) 山西组仅在井田西北部局部残留,最大残留厚度15.54 m,由厚层状砂岩、粉砂岩组成。砂岩中常含有大量粉砂质、泥质包体,具混蚀状、波状层理及斜层理。与下伏太原组地层整合接触。 5、三台组(J2-3s) 三台组最小残留厚度68.09 m,最大残留厚度193.86 m,井田内残留地层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增厚。由紫红色粉砂岩、细粒砂岩、砾岩和砂质泥岩等组成,砾岩分为二层。第一层砾岩位于本组底部,砾岩成分以石英岩、石灰岩为主,含有大量砂及粉砂,磨圆度低,一般钙质胶结,砾径一般在2~5 cm;第二层砾岩位于第一层砾岩之上,两者间隔一层平均厚度约10 m左右的紫红色细粒砂岩,砾石成分以石英岩、石灰岩为主,夹有紫红色粉、细粒砂岩,泥质胶结,砾径一般在5~8 cm,分选性差,磨圆度低;第二层砾岩之上为紫红色、红色粉砂岩;在井田西北部残留厚度较大的钻孔中,可见其顶部灰色、灰绿色粉砂岩及中、细粒砂岩互层。三台组与上覆第四系、下伏二叠系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6、第四系(Q) 厚度为42.48~82.33 m,平均厚63.69 m,由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和砂层组成。中上部砂层较发育,以中、细砂为主,粘土含量较低,砂层连续性较好,中下部以粘土、砂质粘土为主,局部发育粉砂、细砂透镜体;底部多为粘土和砂质粘土,井田东南部则多为细砂层。井田内第四系由东而西逐渐增厚,与下伏侏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四节 含煤地层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及山西组。 1、太原组(C2P1t) 本组地层厚度为150.69~179.56 m,平均厚169.44 m,地层厚度稳定,沿走向、倾向岩性变化不大,由灰色、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煤层及灰色、灰绿色细、中粒砂岩组成。相旋回结构稳定,粒度韵律清晰,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标志层多,物性特征明显,易于对比。按标志层稳定程度及可对比性分以下三段叙述。 十二灰顶至十下灰底界 第十二层石灰岩顶界至第十下层石灰岩底界,平均厚度在34 m左右,为主要含煤段,共含煤4层(16、17、18上、18下煤层),主要可采、局部可采煤层为16、17煤层。 十下灰至三灰底界 第十下层石灰岩顶界至第三层石灰岩底界,平均厚度在108 m左右。其中砂岩占有较高比例,以浅灰色、灰绿色砂岩为主,夹薄层灰岩(四、五、六、七上、七下、八、九、十上、十下)和潮坪砂泥质沉积交互发育,小旋回结构清晰、易于对比。含煤10层(7、8、9、10、11、12上、12下、14、15上、15下煤层),主要可采或局部可采者为9、12下、14、15上层。 三灰至山西组底界 第三层石灰岩至太原组底界,平均厚度在31 m左右,所含煤层大多不稳定、不可采,是石灰岩、碎屑岩和薄煤层互层段,本段地层在井田内已普遍遭到剥蚀,地层残缺不全,仅在井田西北部局部保留齐全,由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组成,间夹不可采薄煤层2~3层(4、5、6煤层),本段地层为泻湖海湾相沉积。在滕北煤田的其它地区内可以见到短暂的海侵现象,即发育有一灰、二灰,而在本井田则未见上述两层灰岩。本段地层的总特征是颜色较深,以深灰色、灰黑色为主,结构致密均匀,含星散状黄铁矿及菱铁矿结核,有腕足类、海百合茎等生物化石。 (2)山西组(P1s) 井田内山西组绝大部分被剥蚀,仅在井田西北部局部残留3煤层以下层位,最大残留厚度15.54 m,由厚层状砂岩、粉砂岩组成。砂岩中常含有大量粉砂质、泥质包体,具混蚀状、波状层理及斜层理。 第五节 煤层及煤层对比 一、煤层 本井田的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太原组含煤地层沉积特点是煤层层数多、厚度小、煤层结构简单,标志明显,易于对比。共含煤17层,由上而下依次为4、5、6、7、8、9、10、11、12上、12下、14、15上、15下、16、17、18上、18下煤层。其中可采或局部可采者6层,即9,12下、14、15上、16、17煤层,平均纯煤总厚度5.11 m,可采煤层含煤系数3.02%。现将各可采煤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9煤层 9煤层位于太原组中上部五灰之下,煤层厚度0.27~1.45 m,平均0.62 m。下距12下煤层28.64~37.00 m,平均间距32.75 m;上距三灰20.60~25.91 m,平均间距23.43 m。井田内除1孔未达,2孔断缺外,其余各钻孔均见煤层。可采性指数29%,煤厚变异系数35%,本煤层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9煤层结构简单,仅22-1孔见厚度0.07 m的泥岩夹石一层。直接顶为五灰,仅检2孔见一层厚度0.15 m的泥岩伪顶,五灰厚度1.10~2.80 m,平均厚2.18 m。底板一般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 2、12下煤层 12下煤层位于太原组中上部八灰之上,煤层厚度0.47~1.89 m,平均1.20 m。上距9煤层28.64~37.00 m,平均厚32.75 m;下与14煤层间隔一层平均厚度在2.47 m左右的石灰岩(八)。井田内除3孔未达,1孔断缺外,其余各钻孔均见煤层。可采性指数100%,煤厚变异系数22%,为稳定、全区可采煤层。 12下煤层一般含夹石1~2层,厚度0.05~0.30 m,岩性为泥岩或炭质泥岩,煤层结构较复杂。煤层顶板多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偶尔为泥岩。底板为八灰,厚度1.20~5.21 m,平均2.47 m。煤层与八灰之间,常具一层泥岩伪底,厚度0.10~0.80 m。 3、14煤层 14煤层位于太原组八灰之下,煤层厚度0.45~0.95 m,平均厚0.68 m。上与12下煤层间隔一层平均厚度在2.47 m的石灰岩(八),下距15上煤层10.30~15.14 m,平均间距12.67 m。井田内除3孔未达,2孔断缺外,其余各孔均见煤。可采性指数45%,煤厚变异系数17%,本煤层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仅23-8孔见厚度0.06 m的泥岩夹石一层。直接顶为八灰,厚度1.20~5.21 m,平均厚2.47 m。井田内常见有泥岩伪顶分布,偶尔为粉砂岩。底板多为泥岩、细粒砂岩。 4、15上煤层 15上煤层位于太原组九灰之下,煤层厚度0.28~1.05 m,平均厚0.59 m。下距16煤层30.05~38.59 m,平均间距34.73 m。上距14煤层10.30~15.14 m,平均间距12.67 m。井田内除3孔未达,2孔断缺外,其余各钻孔均见煤。可采性指数22%,煤厚变异系数18%,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老顶为九灰,厚度0.80~2.35 m,平均厚1.70 m。井田西部及井田中部检2号孔附近有泥岩伪顶分布,泥岩伪顶厚度0.06~0.10 m。底板多为泥岩,砂质泥岩和细粒砂岩。 5、16煤层 16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十下灰之下,煤层厚度0.75~1.67 m,平均厚1.14 m。下距17煤层5.55~9.28 m,平均间距7.14 m,上距15上煤层30.05~38.59 m,平均间距34.73 m,井田内除3孔未达,1孔断缺外,其余各钻孔均见煤。可采性指数100%,煤厚变异系数18%,本煤层为稳定、全区可采煤层。 煤层结构较简单,井田内有7个见煤点含一层夹石,1个见煤点含二层夹石,夹石层厚0.05~0.15 m,多为泥岩,偶尔为炭质泥岩和黄铁矿层。直接顶为十下灰,厚度3.10~7.78 m,平均厚4.84 m。在多个见煤点中见伪顶,岩性多为泥岩,局部为炭质粉砂岩,厚度0.05~0.10 m。底板多为泥岩和砂质泥岩。 6、17煤层 17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十一灰之下,煤层厚度0.38~1.00 m,平均厚0.72 m。上距16煤层5.55~9.28 m,平均间距7.14 m,下距本溪组十二灰16.31~22.48 m,平均间距18.80m。井田内除3孔未达,1孔断缺外,其余各钻孔均见煤。可采性指数71%,煤层变异系数19%,为较稳定、大部分可采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有3孔见一层夹石,1孔见两层泥岩夹石,夹石层厚度0.06~0.15 m。直接顶板为十一灰,厚度0~1.46 m,平均厚0.63 m。在直接顶板十一灰,偶尔有一层厚度0.03~0.25 m的粉砂岩或泥岩伪顶。十一灰局部相变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底板多为泥岩、细粒砂岩和中粒砂岩。 各可采煤层控制研究程度及稳定性见表2-5-1。 可 采 煤 层 一 览 表 表2-5-1 煤 层 名 称 煤 层 夹 石 全井田厚度m 可采区 平均厚度 m 点数 稳 定 程 度 结 构 间距m 层数 点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