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中金红石的特征及其意义.pdf
“ “ 年月 ( “ “ )“ 9 “ “ ) 等。电子探针分 析数据显示,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中的金红石相对富集2 1 、51、 A 1,2 1含量 (质量分数, 不同) 在“ B “ C B “ C范围之内;51介于“ 6 U V Y O E ’ E Y V A ’ U V Y E Y Y A U U 6 ’ X F A ’ E 7 U F V O U S A “ 8)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 4 “ ; ) 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李金祥, E 77 Z E 7 G G Y E U E Y Y F。 收稿日期 “ “ 4 9 9 ;改回日期 “ “ 9 “ 9 8。张绮玲编辑。 “ . * . 4 1 / 4 . 3 , 3 . . , . - , / ; - 5 . 0 , ( 1 0 2 . 7 2 * / , 3 . * . 1 / * , 5 9 / ’ A . / 0 / 7D E 1 0 / * , / ;, “ “ ) F G “ “ 8 H H I样品主体为钾化带, 含有次生钾长石 和黑云母, 弱粘土化; 而F G “ “ J 8 粘土化较强, 黑 云母已经绿泥石化。在单偏光镜下观察, 金红石为 黑色、 深棕黑色, 主要发育在黑云母斑晶中 (图 K) 或其附近, 呈不规则状, 大小不一, 呈颗粒状 (图 O, 电流为 “; K。 实验结果见表J。由表J可见, 金红石相对富集 M P、OP、 . P,M P含量 (质量分数, 下同) 在 “ Q “ H R“H Q H “ R范围之内;OP含量“ Q S R “ J Q J R, 而 . P含量“ Q J R“ Q “ J R;L P、T ; P、 M ; P、K 0 P、T P最高可达“ Q R,M ; P达 “ Q J R,K 0 P最高达J Q S I R,T 3 0 ; 7 3 0 / 1 0 5 . 6 / / * 0 7 6 3 0 . 9 / 18 3 . . /; / 1 0 5 . 6 / * - - 3 * . / 1A . 7 7 6 3 0 . / B 讨论与结论 “ 金红石的成因机制探讨 在斑岩铜矿中, 金红石一般是热液成因, 是一定 阶段蚀变和矿化的产物 (C 6 6 * 2 - / . * 6 , D E F F) 。一 般岩浆阶段的金红石呈网格状分布在岩浆黑云母 中, 而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中金红石则分布在蚀变 黑云母或者重结晶黑云母的解理缝中或者周围, 是 典型的热液蚀变的产物。而在热液蚀变过程中, 金 红石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制 ( 3 . ., G H H I) 岩浆 的黑云母蚀变为富 J 的热液黑云母;“钛磁铁矿 蚀变为磁铁矿; 在强烈蚀变过程中 (富的区域) 钛铁矿变为金红石; 在青磐岩化带, 榍石变为碳酸 盐 (贫但富 K G的区域) 。 L (’ /, J , M ) ( “ 6 ) KD H (K N) GOG 黑云母 L ( J , ’ /) ( “ 6 ) KD H (K N) GO’ / GOM KG (D) 富 J 的黑云母 G (’ /, M ) KBOG’ /KBO’ / GOM KG (G) 钛磁铁矿磁铁矿 ’ / M KOG’ / GOM KG () 钛铁矿 * M KIO KGM KGO * KO KG (B) 榍石 总之, 在斑岩铜矿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 含M 高的矿物 (如黑云母、 角闪石、 榍石等) 蚀变分解后, 可形成金红石 (C 6 6 * 2 -/ .* 6 , D E F F; 9 * 2 * - , / . * 6 , D E P D; 3 . .,G H H I) 。 许多研究表明, 黑云母是斑岩铜矿中形成金红 石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未蚀变的岩石中的黑云母 QDG 矿床地质 G H H P年 “ 含量高, 而次生或者热液黑云母则 “ 含量低 ( -) 。在多不杂富 金斑岩铜矿中, 其岩浆、 矿化并形成金红石。通过镜下观察和背散射图 像 ( A B) 发现, 金红石主要发育在 (绿泥石化) 黑云母 中及其附近; C D - ,I “ 低于检出限, 甚至为零 (表-) 。 许多研究报道, G 、 、 *、I 3、F、J、C ’、A 9、6 ’、A 3、 A “、6 等可以替代金红石中的 “原子 (K ’ * L * 8 * , , - . / 0;M * ’ ’ “ 4,- . ; .;N ’ * , , - . . ;O “ 2 * , , - . . ;;P ’ 3 * 9 * , , - . . ;A 8 “ L * , , - . . /; 杨经绥 等, ;A 2 . - .; RS , ; ; .) (图E *、 E T) , 暗 示它们替代了金红石中的 “(N ’ * ,, - . . ) 。 另外, 一部分金红石含有一定量的6 , 最高可 达 , Q 5 U(C D - , 含量大约为- V- S 5 Q V - S 5 (J “ “ * 8 4 * ,, - . / /) 。多不杂矿床中, 金红石 W6 的原子数与 “的原子数表现出明显 的 负相关性 (RS X . - ; .)(图E 3) , 同样暗示 和 图E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中金红石的微量元素与 “的相关性 * , F、6 ’、 、G 与 “原子数相关性;3 , 、6 与 “原子数相关性;2 , A “与 “原子数相关性;T , F、6 ’、 、G 、A 9与 “原子数相关性 G “ H , E 6 .0和 0, 它们的阳离子半径较大 ( ,) , 可能是替代过程中的 电荷补偿。; .0含量一般3 7 , , 13 4 - 1, .0 含量一般3 , 1 3 7 . A B C ,N E ’ 9 , - E 9 ’ E 9 C B V Z , - - 9/ A A B / 5 “ , “ , “ ’ “ “ 8 * 8 J8 E9 * 8 C 8 - C ’ J - J . 8 C C “ - (F 8 * J , “ F)8 - “ , “ * , “ )[5]/ “ O 4 “ 8 * / , / P 8 “ / X Y A( L ’ “ “)/ - , M6,P 8 U _ 4 - “ J H/ X S S / L ’ - . “ - G 8 8 E] K V , K W K , “ - - * “ E - 8 F ’ “P “ F * 8 8 * “ C 8 ,‘ - 8 [6]/ L K 5 “ - * 8 ,Y AY X S Y B / W * * F V M L “ , - 8 _ * “ C “ “ E * C - 8 C “ . “ E 8 -C 8 - C ’ J - J. 8 C C “ - “ C 8 [6]/5 “ - * 8 . * 5 G “,Z X N N S / 9 6V, W6,_ 0V,9 4,V ’ [L,5 2V, 5 0 7 8 5/ A A Y / V * . 8 K - * “ aM * - K ’ ’C - “ - “ ( P ) F “ - * E - 8 F 8 C ’ 8 * “ [6]/ - * V . “ . “,X Y(Q) R N R Y X ( L ’ “ “ ’ * ’ , - . )/ 附中文参考文献 李光明,李金祥,秦克章,张天平,肖波/ A A Q /西藏班公湖带多 不杂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高温高盐高氧化成矿流体 流体包 裹体证据 [6]/岩石学报, Y(R) S Y R S R / 李金祥, 秦克章, 李光明, 肖波/ A A N /班公湖带多不杂富金斑岩铜 矿床斑岩K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时代 对成矿构造背景的制 约 [6]/岩石学报 (出版中)/ 秦克章/ X S S Y /试论大型K超大型铜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 [6]/地学探 索, (N) Y S Z R / 秦克章,李光明,张旗,李金祥,缪宇,肖波,张天平, 多吉,李金高,陆彦/ A A B /西藏浅成低温金K银矿的成矿 条件与可能产出区分析 从斑岩K浅成低温铜金成矿系统的角 度 [M]/陈毓川,毛景文,薛春纪,主编/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 论文集 [L]/北京地质出版社/ B B B B Q A / 曲晓明, 辛洪波/ A A B /藏西班公湖斑岩铜矿带的形成时代与成矿构 造环境 [6]/地质通报, RQ S Q S S / 唐仁鲤,罗怀松/ X S S R /西藏玉龙斑岩铜 (钼) 矿带地质 [5]/北京 地质出版社/ X Y A / 杨经绥,白文吉,方青松,颜秉刚,施倪承,马哲生,代明泉, 熊明/ A A /蛇绿岩中的一种超高压矿物 硅金红石 [6]/ 自然科学进展,X (X X) X A X / SX 第 Q卷第期李金祥等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中金红石的特征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