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学科在构造地质学领域应用现状.pdf
第 巧卷第2 期 2 0 0 5 年6 月 安徽地质 G e o l o g y o f A n h u i Vo 1 . 1 5 No . 2 J u n e 2 0 0 5 文 章 编 号 1 0 0 5 一 6 1 5 7 2 0 0 5 0 2 一 0 8 1 一 0 6 相关学科在构造地质学领域应用现状 张宏远, 卢占武,王海雷 中国 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北京1 0 0 0 3 7 摘要 岩石地球化学、岩石学、 地球物理、大 地测量学、现代力学以及地球哲学等相关学科对构造地质学发 展产 生了 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表明, 相关学科与构造地质学的交 叉点主要表现在大地构造环境、 构造年代、 岩石圈深 部构造、 新构造运动、 节 理构造、 构造流变学和地质方法论等方面。 理清这些新的影响对于更好利用构造地质学为科 研生产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相关学 科;现状 中图分类号 P 5 8 8文献标识码 八 2 0 世纪以 来,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不 断丰富和改进, 已经不是单纯构造形态描述性学科, 主要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 以地质建造与改造、 形成 和形变为研究内容, 以探索地球结构及其运动发展演 化为目的。 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基石, 以其研究 对象的时间 跨度、 尺度跨度、 所涉及的学科跨度以及 应用和服务对象之大有别于其它学科D 1 。当前, 岩石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 大地测量学、 现代力学以及地 球哲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十分迅速, 但这些学科常常 要结合构造地质学来完成其某些问题的科学解决。 本 文意在理清这些影响, 让地学工作者更好地利用构造 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为科研生产服务。 1 岩石地球化学促进了人们对大地构 造背景和时代的研究 1 . 1 岩石地化跟大地构造环境结合 构造判别图解 构造判别图解是利用已知构造环境的岩石绘制 的, 是选取有代表性的元素或元素比 值分别圈出构造 环境已知的样品区, 然后对构造环境未知的岩石进行 分类。构造判别图解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分析误差、 元素活动性、 环境类别、 岩石成因、 岩浆源区等[[2 1 。 为 此应该做到选择地球化学性质较稳定的元素, 多选择 微量元素少用主量元素, 多用元素比 值少用元素丰 度, 元素或元素比 值与同位素联合使用[[2 1 。 此外,要清 楚岩石成分与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 ①相同源区的岩石成分具有继承i比②化学成分 差异跟源区所处的地球各层圈及层圈的不均一性有 先 ③不同热动力学和物理化学条件 如温度、 压力、 流体 影响到岩石形成的过程; ④不同的构造限制了 岩石形成过程的活动场所与运移途径。 1 .2 岩石地球化学的构造背景指示标志 1 沉积岩的化学组成真实地记录了物源区的 性质和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 沉积物的化学组成受 诸如物源类型、 风化条件、 搬运方式以及成岩后生 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从而受到沉积盆地构造环 境 的 控 制 [3 - 4 1 0 2 她球化学数据特别是弱迁移和非迁移微量元 素以 及稀土元素 R E E 能够提供变质岩的原岩特征 以及地质构造背景方面的信息[5 - 7 1 0 3 她球化学对岩石圈构造不均一性具有指示意 义。 比如玄武岩中慢源包体是上地慢的直接样品, 它 记录了上地慢的不均一性和复杂的地慢作用过程[[8 1 0 4 破安岩地球化学的大地构造意义在于它可以 收稿日 期 作者简介 2 0 0 5 - 0 3 - 0 3责任编辑 柏林 张宏 远 1 9 7 7 - , 男, 河北 保 定 人, 现为 中 国 地质 科学 院 地 质 研究 所 博士 生, 主 要 从事 变质 变形 理 论 研 究, E - m a il z h a n g - h o n g - y u a n 2 6 3 . n e t ,电话 0 1 0 - 8 2 3 2 0 3 7 0 , 1 3 8 1 1 5 8 1 2 6 3 安 徽 地质2 0 0 5 年 用于蛇绿岩研究。 通常它为玻璃质的斑状熔岩, 斑晶 主要为橄榄石、 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 除演化程度很 高的岩石外, 几乎不含长石类矿物, 有较高的挥发组 分, 与俯冲带上的难熔地慢楔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相 似, 故认为其形成于俯冲带前弧环境[9 - 1 6 1 0 1 .3 构造地质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构造年代学 构造年代学是构造同位素年代学的简称, 2 0 世 纪是9 0 年代以 来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 代表了构造 地质学的前缘, 也是当前构造地质学研究中困难最大 的领域之一。 5 0 年代以来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理论和技术已经 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发展。 ① K - A r , 4 0 A r P 9 A r 定年方法 可用于火山岩全岩和单矿物 透长石和歪长石 、 侵 人岩单矿物 黑云母、白云母和角闪石 、沉积岩中 伊利石和海绿石、 变质岩等时楔等测年问 题研究。 K - A r 定年技术经历了从体积法、 稀释法再到新的无稀 释剂法 或峰值比 较法 的测量精度进步过程, 它在 年轻火山岩 不大于1 M a 的定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 越性[[1 1 0 9 0 年代中 期以 来, 以激光显微探针4 O A r P A r 定年方法的完善和精度的提高为标志, 把K - A r 年代 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1 8 1 , 该技术成功地解决 了单颗粒海绿石的定年问题, 从而拓宽了年代学的应 用范围。 ②造山 带测年 裂变径 迹法 f i s s i o n t r a c k , F T 是6 0 年代开始应用到地质学上的 一种同 位素定 年方法,自8 0 年代中 期以来, 裂变径迹技术迅速发 展, 体现在裂变径迹的统计与测量技术、 实验设备等 方面, 从而在岩矿年龄、 活动断层的活动年龄测定等 方面获得了很好的应用[ 1 9 - 2 2 1 , 为研究造山带隆升过程 提供了有效的低温热年代学工具119 1 , 12 0 世纪8 0 年 代以来“ R b / g 6 S r 等时线年龄获得了发展, 特别是对变 质岩中石英流体包裹体和闪锌矿采用“ R b / g 6 S r 等时线 年龄的测定比 较多。 但是, 国内部分学者对石英流体 包裹体“ 7 R b / g 6 S r 等时线年龄持怀疑态度[[2 2 1 0 ④稳定矿 物错石U - P b 年代学自 从1 9 8 0 年二次离子质谱计 S e n s i t i v e H i g h R e s o l u t i o n I o n M i c r o p r o b I I , S H R I M P 诞生以 来, 二次离子质谱计作为一种错石U - P b 定年 技术逐渐成为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前沿领域, 它可以对 错石年龄进行精确微区测定, 这种设备已在国内使 用。 ⑤基性一 超基性岩、 碳酸盐岩年代学 8 0 年代以 来辉钥矿微量徕 R e 一 饿 O s 同位素质谱技术的 成熟, 有力的促进了基性一 超基性岩中岩石成因和年 代学研究[2 4 1 , 14 1 S n 1 / 14 3 N d 适于基性一 超基性岩和碳酸 盐岩年代学测量, 而由于错石含量低和易于蚀变等原 因, 错石U - P b 法和“ R b / g 6 S r 等时线则对于这两种岩 J性不太适用。 构造年代学研究思路为 ①进行区域构造解析; ②根据具体地质构造情况和研究目 标的 要求选择同 位 素年代测试方法和进行同位素年代的取样、 选样和测 试 ③通过综合分析和对比 建立构造年代学时空格局 [2 5 1 。 从矿物属性的变化可判断构造运动的性质及 其产 生的部位[[2 6 1 。 所以, 有必要进行成因矿物学研究, 以 获知同构造矿物, 从而取得有构造地质学意义的数 据。 例如在脆性断裂活动地区, 进行断层泥的矿物成 分、 结构、 构造、 粒度分析、 磁组构分析以及构造地 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 有助于对断裂运动学、 年代学 的 研究[[2 7 1 D o d s o n 封闭温度模式表明, 可以利用同一 岩体的不同矿物或不同高度的同种矿物的表面年龄结 果,以及相对应的封闭温度, 得到该岩体的热演化 史。碱性长石中氢的多重扩散域 M D D 模式是 D o n d s o n 模式在理论上和应用上的扩展。 M D D 模式用 于中国构造一 热演化历史研究中, 通过对钾长石样品 的4 0 A r P 9 A r 年龄测定和M D D 模式处理, 证实了构造非 平 稳 运 动 的 存 在 [[2 9 - 3 3 10 2 地球物理学对岩石圈深部构造的探 索 地球物理方法可以直接获取地下量化的信息, 为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增添有力证据。 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多种多样, 如获得岩石圈壳慢界面分层特性的天然地 震研究, 研究地壳一 上地慢速度结构的人工源地震测 深, 测量地壳上地慢电 性结构的大地电磁测深, 探测 地壳热结构、 地热场分布的地热测量及研究地壳磁性 构造、 重力场特征的重磁探测等。 其中, 地磁方法和 地震法是一种应用广泛应用于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地球 物理探测技术。 根据古地磁资料、 海底探测资料和地震资料获得 了大量描述板块相互运动的数据。 这为板块构造学说 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给出了全球板块运动的定量表 示。 早在1 9 6 8 年, L e P i c h o n 就给出了6 大板块运动模 型。 随后, 板块运动的测量和研究得到不断精化。 到 了1 9 7 8 年, 对全球十几个主要板块间相互运动的研 究已比较成熟。 如今, 常规的地震测深可提供大区域 深部构造背景, 深反射剖面以 其较高的横向分辨能力 第 巧卷第2 期张宏远,等相关学科在构造地质学领域应用现状 可提供全新的地壳乃至上地慢结构图像。 目 前, 中国 已经完成了1 0 余条地学大断面和数千公里的深反射 地震剖面。 这些工作的完成大大增进了对深部地质构 造的认识。中美合作的I N D E P T H 项目, 通过对喜马 拉雅地区深反射地震剖面研究, 揭示了印度大陆北缘 岩石圈的复杂结构, 为进一步研究欧亚大陆和印度大 陆分阶段、 分层次的构造运动提供有力保障[3 4 ] 。 此外, 地球物理方法对矿集区的 地质构造探测促进了成矿构 造学、 成矿作用动力学的 研究。 彭聪等 1 9 9 9 , 2 0 0 3 对含金夕卡岩矿床的深部地球物理背景进行了深人的 研究, 认为岩石圈剪切带是控制含金夕卡岩矿床的最 主要的深部地球物理背景条件[[3 5 - 3 6 ]。 吕 庆田 等 2 0 0 3 利用等深反射地震剖面反映的 铜陵矿集区复杂地壳结 构形态, 获得了铜陵矿集区的地壳精细结构、 深部岩 体的形态及其与地表岩体的关系、 地壳结构对成矿的 约 束 作 用 [37]0 3 现代大地测量学反映新构造运动规 律 3 . 1 IT R S和GP S I T R S 是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引进的, 它第一个将 板块运动及其他地壳运动联系起来的国际大地测量参 考系统, 它基本上每年都发表I T R S 的一种实现,即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I T R F o I T R F 水平运动速度场可 描述全球运动模型基准下的整体运动趋势, 板内参考 框架运动速度场利于描述局部地区的地壳相对运动。 为了 掌握大地现代构造运动的 微细变化而进行的 地壳 形变研究可以 采用G P S G l o b a l P o s i t i o n S y s t e m 全球 定位系统观测「3 8 ] o G P S 测站的复测资料可以得到不同 参考框架下的速度场。G P S 是大地测量技术的革命, 它几乎改变了大地测量的一切, 而I T R F 则使充分利 用现代高精度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变为现实[3 9 - 4 6 ] 0 4 工程岩体力学、 地球动力学、 流体 力学对于研究节理、断层有特殊意义 4 . 1 工程岩体力学对构造地质学的影响 对于工程地质学条件而言, 褶皱和断裂使岩层产 生弯曲、 破裂和错动, 从而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 降 低 了 岩 层 的 稳 定 性 [4 7 1 0 工程地质学上对于节理力学的研究较为深人。 节 理是岩体断裂和断裂两侧没有位移或仅有微量位移的 一种断裂构造, 可以泛指各种岩体的结构面和宏观裂 隙。 节理力学是研究岩体中节理的强度、 变形和渗流 等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对岩体力学性质和岩体工程稳定 性的作用规律的岩体力学分支学科[4 8 ] 。 节理力学从研 究节理力学性质人手, 运用不连续面研究手段、 理论 和方法来研究岩体力学理论和岩体工程的稳定性问 题。 节理力学在实验和量化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能 对构造地质学的相关方向的量化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4 . 2 地球动力学与构造地质学 地球动力学研究早已引起了地质学家、 地球物理 学家和地球化学家的极大关注。从大陆漂移假说[4 9 ] \ 海底扩张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以及当前的代表板块 构造前缘领域的地慢柱构造理论 M a n t l e P l u m e 的 研究[[5 0 - 5 3 ] , 科学家不断对地球动力学进行着发展。 地球动力学涉及对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物质性 质、 流变学特征、 岩石和矿物的变形行为、 以及岩石 圈运动特征和应力分布及驱动力源等各个方面的研 究, 从狭义而言, 它是研究板块构造及其动力学的一 门科学[5 4 ] , 但它愈来愈重视把地球物理、 地质和地球 化学的 研究方法和相关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岩石圈的 构 造发展过程的综合研究[5 5 ] 0 化学地球动力学从以 单一圈 层为研究对象发展到 以不同圈层及其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 并 且在地慢地球化学和大陆岩石圈化学结构方面取得了 一系列研究成果[5 6 ] 。 地球化学边界和构造边界有一定 的相关性, 特别在分属不同陆块的元古宙基底拼贴 带、 裂陷槽等活动带、 时代较晚的大规模走滑断层、 地表特征不明显的地慢断裂等处表现较为显著, 但大 洋中地球化学边界的构造证据不明显。 热点之间的地 球化学边界也同样没有明显的构造线证据[5 7 ] 0 4 . 3 流体力学促进构造流变学的研究 4 .3 . 1 流体与断裂发育 流体在断裂发生和发展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中 起 着巨大的作用。G o d d a r d 等 1 9 9 5 认为, 在变形过 程中, 流体改变矿物组合、 化学反应速率, 这将导致 断层带内 断层岩的弱化和滑动的 定位[s s ] o D u b e y 等 1 9 9 8 研究发现, 逆冲断层附近的构造决定于逆冲 断层面倾角、顶板初始产状及其流变学性质[ 5 9 ] 0 P a r n e l l 2 0 0 2 认为, 流体的迁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 大陆边缘上现象, 对其运移过程和路径的研究将极大 地促进对大陆边缘水文地质学的理解[[6 0 ] o P a r n e l l 将地 安徽 地质2 0 0 5 年 震学数据和野外露头特征 包括对古代渗流区研究 联合起来, 构成所谓常规流体测量系统。 该系统主要 以 底辟构造、 沉积物灌人特征、 气体水密度和表面泉 口、“ 正常”地层和断裂相关的水流通道等为观测对 象。 D o u g l a , 等根据同 位素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研究的 数据, 认为润滑性流体的存在加速了 沿美国怀俄明州 西北部和蒙大拿州西南部H e a r t 山脉低角度拆离断层 的发育, 流体可能在断裂作用的同时就已经发生了 [6 1] 0 4 . 3 . 2 岩石圈流变学和褶皱问题的流体机制 流变学是跟力学亲缘最接近的一个分支学科[5 5 1 0 R a m s a y 等 1 9 8 3 认为流变学是研究加在物体上的 应 力和所造成的应变或应变率之间关系的学科[[6 2 1 。 地壳 流变学的特点是, 不仅表现为接点和断层处的 脆性变 形, 而且也存在流体状变形[6 3 1 “ M a n g l i c 2 0 0 2 建立 了岩石圈流变学模型[6 4 1.在统一的模型架构下, 摩擦作 用在岩石圈上部温压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对变形机制起 主导作用; 在较深的部位,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增加, 韧性变形为主; 从脆性到韧性的转变被称为脆一 韧性 B / D 转换带。 褶皱的属性可以归结为塑性变形或流体表现形式 [6 3 1 。褶皱的沉积岩或变质岩通常具有初始的层状构 造。 许多褶皱岩石的结构揭示出物质迁移是褶皱变形 的主要原因。 关于岩石中变质反应的研究都表明, 褶 皱发生时温度只是固相线温度的几分之一。 尽管固体 岩石可以以 矿物颗粒的 原子扩散或原子键的位错等形 式流动, 但是流体的 存在将大大加速体积变形过程并 且能够降低熔点[6 5 1 。 沉积岩中常常充满着水分, 在差 异应力的作用下, 石英等矿物会在高压区域内发生溶 解并在低压区域内沉淀, 结果是岩石变形。 沉积岩中 的压溶蠕变可以导致应力应变之间的一种线性关系, 因此可以视为一种牛顿流体行为, 其粘度是可以测量 的。 尽管褶皱化的沉积岩流变学尚未被完全弄清, 但 可以肯定的是压熔蠕变起着关键性作用。 这种机制是 物质沿颗粒边界的转移的过程, 类似于C o b l e 蠕变。 演化的研究与现存状态的研究相结合, 历史演化是现 存状态的基础; ④空间分布的研究与时间发展的研究 相结合, 空间分布是时间发展的基础; ⑤小型构造的 分析与大型构造的分析相结合, 小型构造是大型构造 的基础; ⑥深层构造的研究与表层构造的研究相结 合。 该思路至今仍然值得构造地质工作者继承。 近些 年来地质哲学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已经认识到 地球演化与天体演化统一、 地壳结构统一、 物质系统 统一、 地球运动统一和地球演化历史统一[6 7 - 6 8 ] “ 5 地质哲学活跃了构造地质学的思维 现代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张文佑 1 9 8 4 概括了构 造地质学的研究思路。 研究地质构造应该将力学分析 与历史分析相结合, 并将其概括为6 个方面[6 6 ].①形成 分析与形变分析相结合, 形成是形变的基础; ②建造 分析与改造分析相结合, 建造是改造的基础; ③历史 参考文献 [ 1 ] 吴正文. 中国构造地质学如何面向2 1 世纪. 地学前缘, 1 9 9 5 . 2 1 - 2 1 一 8 [2 ] 朱弟成, 廖忠 礼, 潘桂棠, 段丽 萍.正确使用构造判别图 解 和 地 球 化 学 数 据的 一 些 建议 田 .地 质 地 球 化 学, 2 0 0 1 .2 9 3 1 5 21 5 7 [ 3 ] B h a t i a M. R. . P l a t e t e c t o n i c s a n d g e o c h e m i c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 o f s a n d s t o n e s [ I ] . J . G e o l , 1 9 8 3 . 9 1 0 6 1 1 一 6 2 7 [ 4 ] 顾雪祥, 刘建明, O s k a r S c h u l z , F r a n z V a r t a , 郑明华.江南 造山带雪峰隆 起区元古宙浊积岩沉积构造背景的地球化学制约 U ] .地球化学, 2 0 0 3 .3 2 5 4 0 6 一 4 2 6 [ 5 ] 陈志刚, 李献华, 李武显, 刘敦一赣南全南正长岩的 S H R I M P 错 石U - P b 年 龄 及 其 对 华 南 燕山 早 期 构 造 背 景 的 制 约口 ] . 地球化学, 2 0 0 3 . 3 2 3 2 2 3 一 2 2 9 [ 6 ] 李双应, 岳书 仓, 王 道轩, 刘因, 李任伟, 孟 庆任, 金福 全. 大别造山带北缘中生代地昙 中榴辉岩砾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 意 义D ] 地球化学, 2 0 0 3 . 3 2 5 4 3 6 一 4 4 4 [ 7 ] 刘 , 胡瑞忠、 赵军红、 冯彩霞.鲁西青山 组火山 岩 形成的 构 造 黄 景 及 其 成 因 探 谈主 元 素 和 微 量 元 素 证 据 W .地 球 化 学 , 2 0 0 3 .3 2 4 3 0 6 一 3 1 6 [ 8 ] 徐义刚, 黄晓龙, 颜文, 刘 影, 陈小明. 南海北缘新生代构 造 演 化 的 深 部 制 约 I } 慢 源 包 体 田 .地 球 化 学, 2 0 0 2 .3 1 3 2 3 02 4 2 [ 9 ] C r a w f o r d A J , F a ll o o n T j , a n d G r e e n D H. 1 9 8 9 . C l a s s i fi c a t i o n , p e t r o g e n e s i s a n d t e c t o n i c s e t t i n g o f B o n i n i t e s . C r a w f o r d A J . B o n i n i t e s [ M] . L o n d o n U n w i n H y m a n , 1 一 4 9 [ 1 0 ] Me ij e r A . 1 9 8 0 . P ri mi t i v e a x e v o l c a n i s m a n d a b o n i n i t e s e r i e s E x a m p l e s fr o m w e s t e rn P a c i fi c i s l a n d a r c s . [ 1 1 j H a y e s D F . T e c t o n i c s a n d G e o l o g i c a l E v o l u t i o n o f S o u t h e a s t A s i a S e a s a n d I s la n d s 田 . A m . G e o p h y s . U n i o n Mo n g o g r . 2 3 2 6 9 一 2 8 2 [ 1 2 ] F a ll o o n T J a n d C r a w f o r d A j . T h e p e t r o g e n e s i s o f h i g h - c a l c i u m b o n i n i t e l a v a s d e ri v e d fr o m t h e n o r t h e r n T o n g a ri d g e [ ] ] . E a r t h a n d P l a n e t a ry S c i e n c e L e t t e r s , 1 9 9 1 . 1 0 2 3 7 5 一 3 9 4 [ 1 3 ] 陈 根文, 夏 斌, 钟志洪等. 西藏得几蛇 绿岩体中 玻安岩的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及 其 地 质 意 义Q ] .矿 物 学 报 ,2 0 0 3 .2 3 1 9 1 - 第 巧卷第2 期张宏远,等相关学科在构造地质学领域应用现状 [ 1 4 ] 张 旗, 周 国庆. 中国 蛇绿岩[M ] ,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2 0 0 0 . [ 1 5 ] 张 海 祥, 牛 贺 才, 于 学 元, H i r o a k i S a t o , J u n i c h i I t o , 单 强. 新疆北部富蕴县沙尔布拉克玻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U l .地球化学, 2 0 0 3 .3 2 2 1 5 5 一 1 6 0 [ 1 6 } 郑来林, 耿全如, 欧春生, 王小伟. 藏东南迎巴 瓦地区 雅 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中 玻安岩的地球化 学特 征和地质意 义U l . 地质通报, 2 0 0 3 . 2 2 1 1 一 1 2 9 0 8 一 9 1 1 [ 1 7 ] 刘 玉 琳 . 2 0 0 4 一 种 新的K - A r 定 年 方 法 峰 值比 较 法.地 球科学进展 已收稿 [ 1 8 ] 穆治国, 高永军.2 0 世纪末激光显微探针定年把K - A r 年代 学 推向了 新的 里程 碑田 .北 京 大学学 报 自 然 科学 版 , 2 0 0 1 .3 7 1 1 3 6 一1 4 1 [ 1 9 ] 吴中 海, 吴珍汉裂变径迹法在研究造山 带隆升过程中的应 用 介绍U l .地质科技情报. 1 9 9 9 . 1 8 4 2 7 一 3 2 [2 0 ] 李小明, 谭凯旋.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 题U l , 地质地球化学, 2 0 0 0 .2 8 4 9 6 一 1 0 0 [ 2 1 〕 宋 友 桂石 膏 裂变 径 迹 测 年 研 究 及 其 存 在的 问 题田 .海 洋 地 质 与第四纪地质, 2 0 0 3 .2 3 2 c 7 9 一 8 4 [2 2 侧L 海涛, 郑海飞.流体包裹体R b - S r 等时线定年的 可靠性 仃 」 .地球化学, 2 0 0 1 .5 0 7 一 5 1 1 [2 3 ] 宋彪, 张玉海, 刘敦一微量原位分析仪S H R I M P 的产生 与 错 石 同 位 素 地 质 年 代 学U ] .质 谱 学 报, 2 0 0 2 .2 3 1 5 8 一 6 2 [ 2 4 ] 熊 永良 , 翟 裕生,辉 铂 矿 徕饿同 位素 年 代 学 研究 简介 U l .地质 科技情报,1 9 9 4 . 1 3 1 8 9 一 9 4 [2 5 ] 杨巍然, 简平.构造年代学当 今构造研究的 一个新学科 田. 地质科技情报. 1 9 9 6 . 1 5 4 3 9 一 4 3 [2 6 ] 陈 光 远, 孙 岱生, 殷 辉安.成因 矿物 学与 找 矿矿 物 学[ M ] .重 庆重庆出 版社. 1 9 8 8 . 1 一 8 8 0 [ 2 7 1 李细光, 姚运生三峡九湾溪断裂带断层泥的特征及分段研 究 U ] .地 学 前 缘, 2 0 0 3 . 1 0 4 3 6 5 一 3 7 0 [ 2 8 ] D o d s o n M. H . . C l o s u r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i n c o o li n g g e o 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e t r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s 口 」 . C o n t r . Mi n a l . A n d P e t r o l . 1 9 7 3 . 4 0 , 2 5 92 7 4 [ 2 9 〕 陈文寄, 李齐.碱性长石中 氢的多 重扩散域 M D D 模式 与构造非平稳运动囚.郑永飞主编.化学地球动力 学【 C ] .北京科 学出版社. 1 9 9 9 .3 5 8 一 3 9 2 [ 3 0 1 陈 文 寄, 李 齐M D D模式 与 快 速 冷 却 事 件U l 地 学 前 缘, 1 9 9 9 . 6 4 3 7 1 一 3 7 7 [3 1 ] 李齐, 陈文寄. M D D模式应用中 若干问题的讨论 活化 能 选取的 重要 性U ] .地 震地 质, 1 9 9 9 .2 1 1 4 8 一 5 0 [ 3 2 ] 李齐, 陈 文寄M D D模式应用中 若千问 题的讨论I . 低 温 过 剩A r 的 扣 除U l .科 学 通报, 1 9 9 9 .4 4 4 4 4 2 一 4 4 5 [ 3 3 ] 陈文寄, 李齐, 郝杰, 周新华, 孙敏. 冈 底斯岩带热演化史 的M D D 模式 新证 据II U l .科学 通 报. 1 9 9 8 .4 3 2 1 2 3 3 2 一 2 3 3 5 [3 4 1 赵 文 津 岩石 圈 深 部 探 测 与 青 藏 高 原 研 究 U l . 中 国 工 程 科 学,2 0 0 3 .5 2 1 一 1 5 [ 3 5 ] 彭聪, 李秋生, 匡朝阳, 杜惠平. 中国大陆主要成矿域地壳 速 度 结 构与 成 矿 作 用 田 .矿 床 地 质, 2 0 0 3 .2 2 4 4 1 5 一 4 2 4 [ 3 6 1 彭聪, 赵一鸣. 中国东部含金矽卡岩矿床分布规律与深部 地 球 物 理背 景 研 究U l .物 探 与 化 探, 1 9 9 9 .2 3 6 4 1 5 一 4 2 0 [3 7 ] 吕 庆田, 侯增谦, 赵金花, 史 大年, 吴宣志, 常印 佛, 裴 荣富, 黄东定, 匡朝阳.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铜陵矿集区复 杂地 壳 结 构 形 态田 . 中 国 科 学, 2 0 0 3 .3 3 5 4 4 2 一 4 4 9 [3 8 ] 李祥 根.地 球动力 学[[M l 北 京, 地 震出 版社.2 0 0 3 . 1 一 3 0 3 [3 9 ] 宁 津 生 .现 代 大 地 测 量 参 考 系 统 田 .测 绘 学 报, 2 0 0 2 .3 1 增 刊 7 一 1 1 [4 0 ] 陈俊勇,现代 大地测量 在大 地基准、 卫星 重力以 及 相关 研究 领 域的 进 展U l -测 绘 通 报, 2 0 0 3 .6 1 一 7 [4 1 1 陈 俊勇 .世 界 大 地 坐 标 系 统1 9 8 4 的 最 新 精化 田 .测 绘 通 报, 2 0 0 3 . 2 1 3 [4 2 ] 杨国 华, 李延兴, 韩月 萍, 胡新康, 巩日 沐中国 西部 地壳 现 今 变 形 特 征 及 其 机 制 探 讨 田 .测 绘 学 报, 2 0 0 2 .3 1 4 2 9 2 - 2 9 9 [4 3 ] 蒋志浩, 张 鹏, 李毓麟. 中国 新疆地区 地壳运动监测网 研究 U ] 测绘通报, 2 0 0 2 .3 1 一 3 [4 4 ] 李延兴, 张 静华, 李智, 郭良 迁, 黄诚, 朱文 耀, 王 琪, 王 敏. 由G P S 网 融合得到的中国大地及周 边地区的 地壳水平运动 口 ] .测绘学报, 2 0 0 3 .3 2 4 3 0 1 一 3 0 7 [4 5 ] 王 敏, 沈正康, 牛 之俊, 张 祖胜, 孙汉荣, 甘卫军, 王 琪, 任群.现今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活动地块模型研究U ] 中国 科学 D , 2 0 0 3 . 3 3 增刊 2 1 一 3 2 [ 4 6 } 沈 正康, 王 敏, 甘 卫军, 张 祖胜. 中 国 大陆 现今构造应 变率 场及其动力 学成因 研究U ] .地学 前缘, 2 0 0 3 . 1 0 特刊 9 3 一 1 0 0 [4 7 ] 许 兆义, 王 连俊, 杨 成永工程 地质 学 基 础[M ] .北 京, 中 国 铁道出版社2 0 0 3 .5 1 一 8 0 [4 8 ] 夏 才 初, 孙宗 顺.工 程岩 体 节 理力 学M ] .上 海 同 济 大 学出 版社.2 0 0 2 . 1 一 1 6 1 [ 4 9 ] We g e n e r A . . D i e e n t s t e h u n g d e r k o n t i n e n t e a n d o z e a n e T h e o r i g i n o f c o n t i n e n t s a n d o c e a n s [ M] . S a m m l u n g V i e w e g , H e ft 1 9 1 5 . 2 3 . B r a u n s c h w e i g .9 4 s [ 5 0 ] Wil s o n , J . T . . A p o s s i b l e o r i g i n o f t h e H a w a i i a n i s l a n d s , C a n U ] . J . P h y s . , 1 9 6 3 .4 1 8 6 3 8 7 0 [ 5 1 ] Wi l s o n , J . T 二Ma n t l e p l u me s a n d p l a t e mo t i o n s [J ] , T e c t o n o p h y s i c s , 1 9 7 3 . 1 9 1 4 9 一1 6 4 [ 5 2 ] Mo r g a n , W. J . . C o n v e c t i o n p l u m e s i n t h e l o w e r m a n t l e U ] , Na t u r e , 1 9 7 1 . 2 3 0 4 2 一4 3 [5 3 ] 李 红阳, 牛 树 银, 王 立 峰, 高 永 丰. 慢 柱 构 造[[M ] 北 京 地震出 版社.2 0 0 2 . 1 一 2 2 4 [ 5 4 ] 傅容珊, 黄 建华. 地球动力 学[ M ] . 北 京 高等教育出 版社. 2 0 0 1 . 1 3 1 1 [ 5 5 ] 白 武明 等一地球动力 学[M ] .北京 地震出 版社.2 0 0 3 . 1 一 3 0 3 [ 5 6 ] 郑永飞.化学地球动力 学 从同 位素 到板块构 造[A ] ,郑永飞 主编. 化 学地 球动力 学[ C ]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1 9 9 9 . 1 一 1 4 [5 7 ] 朱 柄 泉 一地 球 的 块 体 化 学 不 均 一 性 与 地 球 动 力 学[A ] .郑 永 飞 主 编.化 学 地 球动力 学[ C ] . 北 京 科学出 版 社1 9 9 9 .3 0 一 4 5 [ 5 8 1 G o d d a r d , J . V . , E v a n s , J . P . . C h e m i c a l c h a n g e s a n d fl u i d - r o c k i n t e r a c t i o n i n f a u l t s o f c r y s t a l l i n e t h r u s t s h e e t s , n o r t h w e s t e r n Wy o m i n g , U. S .A . 田. J o u r n a l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G e o l o g y , 1 9 9 5 . 1 7 , 5 3 3 一 8 6安 徽 地 质2 0 0 5 年 5 4 7 [ 5 9 ] D u b e y , A . K . , B h a k u n i , S . S . . H a n g i n g w a ll b e d r o t a t i o n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o n t r a c t i o n a l a n d e x t e n s i o n a l s t r u c t u r e s a r o u n d a t h r u s t f a u l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