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891-1995 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pdf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标 准 过 滤 式 防 毒 面 具 面 罩 性 能 试 验 方 法 GB / f 2 8 9 1 一 1 9 9 5 代替 G B 2 8 9 1 . 1 一2 8 9 1 . 6 8 2 P e r f o r ma n c e t e s t m e t h o d s f o r f a c e p i e c e o f f i l t e r t y p e r e s p i r a t o r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过滤式防毒面具的佩戴漏气系数、 实际死腔、 视野、 装配气密性、 呼气阀气密性、 呼气 阀对空气阻力、 镜片透光率 透光比 及面罩吸气阻力等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 以下简称面罩 性能的测试和评价, 其他有关产品亦可参照。 2 } I 用标准 G B / T 5 2 8 橡胶抗张强度试验方法 G B 2 4 1 0 透明 塑料透光率及雾度试验方法 G B 2 4 2 6 中国成年人头型系列 3 技术内容 3 . 1 面罩佩戴漏气系数的试验方法 油雾法 3 . 1 . 1 原理 人员佩戴面具后, 经面罩密合框、 呼气阀及面罩零件装配部位漏入面罩内有害物质浓度。 与外部浓 度‘ 。 之比, 称为面罩的漏气系数, 用百分数 表示。 3 . 1 . 2 试验装置 试验装w系统见图 1 0 国家技术监督局1 9 9 5 一 0 6 一 2 8 批准1 9 9 6 一 0 1 - 0 1 实施 c E / T 2 8 9 1 一 1 9 9 5 图1 漏气系数试验装置图 I 一油雾发生器; 2 - - 粗油雾沉降器侈一玻璃或塑料油雾室; a -戴面罩的受试者; s 一油雾仪; 6 一缓冲瓶 3 . 1 . 2 . 1 油雾发生装置 使用 3 0 号或2 2 号透平油能发生流量为3 0 - 6 0 L / mi n的气溶胶状油雾, 附带 有大粒径油雾分离器以及控制工作条件的各种组成部分。 3 . 1 . 2 . 2 油雾室 有玻璃壁的密室, 其大小应容许受试人员完成规定动作, 有油雾入口 和溢出口, 并容 许取样管路通出, 和受试人员吸气流从外部通入。油雾室亦可用木材、 塑料等制成。 3 . 1 . 2 . 3 油雾浊度计 Y W- 4 5 9 0 型或其他型号油雾浊度计, 测量精度应小于 1 0 - s , 3 . 1 . 2 . 4 取样装置 主要有抽气泵、 缓冲瓶、 调节阀等管路系统组成, 与油雾浊度计配用的取样气流为 4 1 0 L / mi n . 3 . 1 . 3 试验条件 3 . 1 . 3 . 1 每种面罩按其适配范围抽选头、 面部尺寸符合的人员1 0 名进行配戴试验。 受试者应将胡须刮 干净。 3 . 1 . 3 . 2 面罩佩戴应以受试者感觉合适为度, 头带调节不应过紧或过松。 3 . 1 . 3 . 3 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按指令完成下列动作 a . 平静状态最少1 m i n ; b . 头部上下、 左右摆动最少 1 mi n ; c . 讲话和深呼吸约 1 m i n . 3 . 1 . 3 . 4 油雾室油雾浓度在1 0 0 0 - 2 5 0 0 m g / m , 范围内。 3 . 1 . 3 . 5 滤毒罐对油雾过滤效率高于9 9 . 9 9 5 , 试验时采取措施, 使滤毒罐吸取油雾室外的空气 3 . 1 . 3 . 6 受试面罩的呼气阀气密性和装配气密性应符合标准要求。 3 . 1 . 3 . 了 受试面罩上安装取样管, 接口 应保证气密, 其管端应靠近口 鼻区。 3 . 1 . 4 试验步骤 3 . 1 . 4 . 1 准备 3 . 14 . 1 . 1 准备好受试面具, 装上取样管, 采取滤毒罐吸取油雾室外空气的措施, 准备好消毒用酒精棉 球 ; 3 . 1 . 4 . 1 . 2 抽选好受试人员, 登记其选配的头、 面形尺寸和特殊特征, 告诉受试者试验要求; 3 门. 4 . 1 . 3 检查各仪器设备, 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 . 1 . 4 . 2 测试 G s / T 2 8 9 1 一 1 9 9 5 3 . 1 . 4 . 2 门将油雾通入油雾室, 使其浓度达到要求并处于基本稳定开动抽气泵取气流样经油雾浊度 计测量, 并将仪器指示调到 1 0 0 写, 即为。; 3 . 1 . 4 . 2 . 2 受试者佩戴面具, 按使用方法作初步气密检查, 调整合适, 将取样管连至浊度计; 3 . 1 . 4 - 2 . 3 开动抽气泵, 测取受试者在油雾室外无烟雾的空气中呼吸时气流的浓度, 取数5 个, 平均得 到本底浓度c; 3 . 1 . 4 . 2 . 4 令受试者进入油雾室并按 3 . 1 . 3 . 3 规定动作, 测取每种情况下气流的浓度, 各5 个数据, 平 均得到漏气浓度。 ; 31 . 4 . 2 . 5 更换受试者, 重复3 . 1 . 4 . 2 . 2 -3 . 1 . 4 . 2 . 4 . 3 . 1 . 5 试验结果 3 . 1 . 5 . 1 第, 个受试者在静、 动或讲话任一种状态的漏气系数k , 按式 1 、 式 2 计算 k 二 一 景 X 1 0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式中 k , 分别为静、 动或讲话时漏气系数。 对该受试者漏气系数为 k 。 一 专 k , k ,, k ; m ,. ⋯ ⋯ 。 . . . . . . . . . . . . .. . 一 2 3 - 1 . 5 . 2 某种面罩的结果由式 3 得到 k 一 睿 10 k“ .. . . . . . . . . . . . 一 3 注 漏气系数的试验以油雾法为准。 允许用氯化钠烟雾并采取相应的试验装置和仪器. 但必须与油雾法校对并进行 修正 3 . 1 . 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 . 试样名称或代号; b . 试验环境条件; c . 试验方法; d试验结果; e . 试验者签名; f . 试验日 期。 3 . 2 面罩实际死腔的试验方法 3 . 2, 原理 将受试面罩正确佩戴在标准头型上, 以机械肺按规定条件作模拟呼吸使呼出气为高浓度a 的C O Q 气体, 其一部分被阻留于实际死腔和“ 呼吸道死腔” 中, 吸气时被经滤毒罐吸人的空气 设其C G , 浓度为 。 所稀释, 成为浓度为b 的气体进人机械肺。因此, 可计算出实际死腔大小为 b一 c V af 一 K二, 二。 . . . . . . . . . . . . . . 。 ⋯ 4 式中 P 实际死腔, m L ; V-1 次吸气量, ml; K“ 呼吸道死腔” 容积, m L , 可预先用灌水、 灌沙法或计算求出; a 呼出气中C O 浓度, ; ‘ 进入机械肺中C O 浓度 ; 。 经滤毒罐过滤后的吸人气中C O 浓度, 。 3 . 2 . 2 试验条件 3 . 2 - 2 . 1 面罩戴在试验用的标准头型上, 密合框的气密应符合标准要求, 必要时可采取辅助密封措施。 C s / r 2 8 9 1 一 1 9 9 5 3 . 2 . 2 . 2 试验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使呼出的高浓度c o , 能被及时排走 面具周围空气中c o z 浓 度应低于I . 3 . 2 - 2 . 3 机械肺的呼吸频率为2 1 2 4 次/ m m, 呼吸气量为2 4 士1 L / m i n 3 . 2 . 3 装置 3 . 2 - 3 . 1 取样装置见图 2 。主要组成部分有 a . 标准头型 应符合G B 2 4 2 8 , 头型上装有呼吸导管, 可接上机械肺; b . 机械肺 为双缸同步活塞式, 有灵活可靠的同步异向阀门。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可调节到符合 3 . 2 . 2 . 3 条的要求; c . 储气袋 3 个, 每个储气容量大于3 0 L , 1 个用于高浓度c o 气储存, 2 个轮换储存吸入气样; d . 储气钢瓶 装C O Q , 浓度不小于9 5 0 o ; e . 辅助设备 秒表、 电扇等。 图 2 实际有害空间试验装置图 1 , 5 分别为C o 储气袋和吸入气样储气袋; 2 一同步运转的两阀门, 吸气时1 , 7 相通, 3 , 6 相通; 呼气时7 , 3 相通, 6 , 5 相通邝 通气管; 4 佩戴受试面罩的标准头型; 6 , 7 一 结构相同、 同步运动 的两气缸, 组成机械呼吸器 3 . 2 - 3 . 2 C O。 分析仪器 精度不低于 。 . l yo 3 . 2 . 4 试验步骤 3 . 2 - 4 - 1 准备 a . 按图安装好取样装置, 将C O 钢瓶连接上储气袋进气口; b . 调校机械肺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使其符合要求; c . 测出或计算出试验系统的“ 呼吸道死腔” 的容积K; d . 按照所选用的c o 分析仪器的说明书, 使仪器处于可工作状态; 。 . 开动通风设备, 保持室内c o , 浓度不大于 1 0 o e 3 . 2 . 4 . 2 试验 a拧开 O z 钢瓶, 向储气袋 1 充气约 3 -5 I后排掉。如此冲洗 2 次, 然后使 1 袋充满约 3 / 4 容 积, 放慢充气速度; b . 将受试面罩戴在标准头型L , 注意佩戴端正, 松、 紧合适, 密合框气密; c . 开动机械肺呼吸约。 . 5 m i n , 然后取下储气袋5 排气, 如此2 次, 此时气袋和机械肺取样系统浓 G B / T 2 8 9 1 一 1 9 9 5 度达稳定平衡; a . 正式呼吸取样 1 m i n 后停止机械肺运转, 脱下受试面罩; e . 从储气袋 5 供给C O 分析仪器检测气样浓度, 每次取样气分析 3 次, 计算平均值 3 . 2 - 4 . 3 复试 a , 每种面罩按3 . 2 . 4 . 2 步骤, 重复 3 - 4 次; b . 试验过程中, 从面具周围环境中取样分析C O 浓度, 得到‘ , 若。 不大于。 . 5 、 则在按式 4 、 计 算尸时, 可忽略。 3 . 2 . 5 试验结果 每种面罩由所得的4 -5 个P值算出平均数和标准偏差。 3 . 2 . 6 试验报告 按3 . 1 . 6 0 3 . 3 面罩视野的试验方法 3 . 3 . 1 原理 在标准头型的眼球位置安装低压灯泡, 使其光线外射的立体角. 等于中国成年人平均视野的立体 角。当戴上面具以后, 此外射光锥受到面具眼窗的限制而缩小, 其所保存的百分比相当f} 标准头型佩戴 面具后的视野保存率。用医用视野计测出戴上面具以后的视野图。量出两眼合计的总视野图面积和两 眼共同部分的双目视野图面积。 求出它们占未戴面具时相应的百分比, 用校正系数改正即可得到总视野 保存率和双目 视野保存率。 戴上面具的下方视野 度 , 则按两眼视野图的下交叉点的位贵确定。 3 . 3 . 2 试验装置 3 . 3 . 2 . 1 视野计 由三部分组成 a . 半圆弧弓 半径3 0 0 - 3 4 0 m m, 可以绕通过其中点。 “ 的水平半径而转动, 两边自0 0 起每5 。 有- 刻度, 延伸至9 。 。 , 弧弓上装有可滑动的白色视标; b记录装置 记录针通过轴轮等组件与视标连动, 将视标的方位和角度对应地记录在视野图纸 上; c . 座架 用以支撑半圆弧弓及固定记录装置 3 . 3 - 2 . 2 标准头型 应符合G B 2 4 2 8 , 表面涂黑漆, 两眼瞳孔位置装置6 . 3 V小灯泡, 灯泡顶点连线在 两眼中点后7 士0 . 5 m m, 头型本身的视野应符合中国成年人平均视野标准头型在工作台卜 安装的位 置, 应能使左右眼分别置于半圆弧弓的圆心处, 并直视其“ 0 “ 点。 3 . 3 - 2 . 3 记录纸 与记录装置配套使用, 上印有平均视野曲线。 3 . 3 - 2 . 4 求积仪 测量图形面积, 精度。 . 1 c m , 3 . 3 . 3 试验条件 3 . 3 . 3 . 1 按受试面具号码, 选用相应号码的标准头型 13 . 3 . 2 测试工作在暗室中进行。 3 . 3 . 3 . 3 正确佩带面具, 头带不过紧、 过松, 注意眼窗的左右对称性。 每面具须脱戴试验3 次, 取其平均 结果。 3 - 3 . 4 试验步骤 13 . 4 门检查视野计、 记录装置和视标连动工作是否正确, 并仔细校正。 3 . 3 - 4 . 2 在记录台上正确装好记录纸 3 . 3 . 4 . 3 把受试面具佩带在标准头型上, 调整正确, 不过松、 过紧。 3 . 3 . 4 . 4 将戴着面具的标准头型放在座上, 使左 或右 眼处于弧弓圆心, 并接通该眼灯泡电源 从垂直 或水平的任一方位开始每1 5 “ 一 3 0 。 之间测量一点 看视野变化大小酌情而定 , 直至全方位都测到 3 . 3 . 4 . 5 移动头型, 按3 . 3 . 4 . 4 条对另 一 眼测量然后取下记录纸 3 . 3 - 4 . 6 将面罩脱下, 重新调整, 按3 . 14 . 2 -3 . 3 . 4 . 5 条步骤, 复测3 -4 次 c s / T 2 8 9 1 一 1 9 9 5 3 . 3 . 5 结果 3 . 3 - 5 门把每张记录纸上所记的点, 分别按左、 右眼视野, 连接成封闭曲线, 除特殊点外, 一般要自然平 滑。 3 . 3 . 5 . 2 用求积仪分别量取每张记录纸上双目视野图和总视野图的面积s, 设未戴面具的相应平均 视野图面积5, 测得视野保存率z s I 了 义 l o o ⋯ 。 . . . . . . . . . . . . . . . ⋯ ⋯.5 式中 视野保存率, yo; 校正系数, 由图给出; 双目视野图和总视野图面积, c m ; 平均视野图面积, c m } , y民5 总视野 双目视野 t o o . 黔Vs 图 3 总视野和双目 视野校正系数图 3 . 3 . 5 . 3 按照每张视野图 左右视野曲 线的下方交点的位置, 得出下方视野值 度 。 3 . 3 . 5 . 4 求出受试面具多次视野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3 - 3 . 6 试验报告 按 3 . 1 . 6 0 3 . 4 面罩装配气密性的试验方法 3 . 4 . 1 原理 使装配好的面罩内造成一定正压, 如面罩漏气, 则面罩内压值降低, 漏出气量可以用一定时间压力 值下降衡量。 3 . 4 . 2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如图4 a GB/r 2 8 9 1 一 1 9 9 5 图4 面罩装配气密性试验装置 1 -螺旋夹; 2 一活塞; 3 一面罩 4 -通气塞; 5 一夹具; 6 -压力计 3 . 4 . 3 试验步骤 3 . 4 . 3 . 1 检查仪器管路的气密性先用夹子夹住通往气塞 4 处的胶管使之不漏气, 打开活塞 2 使内 压值达4 . 7 士 0 . 5 k P a , 关闭活塞 1 , 压力计在。 . 5 m i n 内 不下降为气密。 3 . 4 - 3 . 2 调整压缩空气压力, 放松螺旋夹 1 , 开启活塞 2 , 逐渐打开压缩空气, 将通气塞 4 堵死, 慢 慢旋紧螺旋夹 1 , 使压力计 的指示值达5 . 0 士 0 . 1 k P a , 3 . 4 - 3 . 3 取下面罩的呼吸阀片及护盖, 封闭呼气孔, 将面罩夹在专用夹具 5 上, 并用通气塞插入吸气 口, 打开活塞 2 向面罩内充气使内 压值保持为5 . 。 士0 . 1 k P a , 关闭活塞 2 , 记录压力在1 m i n 内的下 降值。 3 . 4 . 4 试验结果 每个试验面罩在1 m i n内压力值下降小于5 0 P a 为合格。 3 . 4 . 5 试验报告 按3 . 1 . 6 , 注 头带式面罩的装配气密性, 可将面罩佩带在标准头型 或模拟头型 上, 通入压缩空气, 当面罩内压值为2 . 0 士。 , 1 k P a 时, 连接结合处应气密 3 . 5 呼气阀气密性试验方法 3 . 5 . 1 原理 将呼气阀装在定容腔体上, 抽气至规定负压, 测定因呼气阀漏气而使负压值变化的速度或恢复到零 所需时间, 以评定其气密性。 3 . 5 . 2 试验装置 G s / r 2 8 9 1 一 1 9 9 5 图 5 呼气阀气密测试仪 1 一水柱压力计; 2 一定容腔体; 3 一被测呼气阀; 4 一抽气控制阀; 5 一 空气流量计 6 -流量调节螺旋夹; 7 一抽气泵 15 . 2 . 1 气密试验装置如图5 . 15 - 2 - 2 定容腔体 容积为1 5 。 士1 0 m L 3 . 5 . 2 . 3 压力计 量程为。 -2 0 0 0 P a ; 精度为1 P a . 3 . 5 - 2 . 4 气体流量计 量程为。 -2 0 0 0 m L / m i n ; 精度为1 0 m L / m i n , 3 . 5 - 2 . 5 秒表 精度为。 . 1 s , 15 . 2 . 6 抽气动力 真空泵或吸引瓶。 15 . 3 试验条件 3 . 5 - 3 . 1 环境 温度为1 7 -3 0 C; 气压为1 0 1 . 3 2 5 k P a ; 相对湿度为小于7 5 Y 0 15 . 3 . 2 试样 a . 被测呼气阀要用酒精棉花擦净, 晾干或吹干。 b . 被测呼气阀与定容腔体的连接要气密, 与水平面垂直, 阀片不因受力而变形。 3 . 5 . 4 试验步骤 15 . 4 . 1 检查仪器系统气密性将定容腔体与呼气阀的通孔封闭, 抽气至负压为1 1 8 0 P a , 关闭抽气 控制阀后2 m i n内观察不出压力变化。 15 _ 4 . 2 按试验条件准备好测试样品。 3 . 5 - 4 . 3 将呼气阀装在定容腔体上。 15 . 4 . 4 以不大于 5 0 0 m l , / mi n的流速抽气至定容腔内负压为 1 2 5 0 P a , 关闭控制阀。 15 . 4 . 5 从负压为1 1 8 0 P a 起, 启动秒表, 记录4 5 s 时负压变化值或恢复到。 时所需时间。 15 . 4 . 6 更换呼气阀, 重复上述试验。 I5 . 5 试验结果 存在 卜 述情况之一时为不合格 a . 抽气流速已达 5 0 0 m1 , / mi n , 而负压达不到 1 1 8 0 P a . b . 全面罩用呼气阀4 5 s 内负压变化大于5 9 0 P a . 。 . 半面罩用呼气阀恢复至常压时间小于2 0 s o 15 . 6 试验报告 1 1 2 c s / T 2 8 9 1 一 1 9 9 5 一一一一一一- 按 3 . 1 . 6 0 3 - 6 呼气阀对空气流阻力的试验方法 3 . 6 . , 试验装置 3 . 6 . 1 . 1 3 . 6 . 1 . 2 3 . 6 . 乍3 3 . 6 . 1 . 4 3 - 6 . 2 3 . 6 - 2 . 1 3 . 6 - 2 . 2 3 . 6 . 3 3 . 6 - 3 . 1 a . b 3 . 6 - 3 . 2 试验仪器装置见图6 。 图 6 呼气阀对空气流阻力试验图 1 -调节螺旋夹; z 一空气滤净瓶; 3 空气流量计; 4 -测压三通管; 5 -微压计; 6 一 呼气阀座具; 7 一受试呼气阀 流量计 量程为。 -4 0 1 . / m i n , 精度为0 . 5 L / m i n , 微压计 量程不小于2 9 4 P a , 精度为2 P a . 测压三通管内径笋 1 6 士。 . 5 m m, 长度 1 0 0 m m, 传压孔在气流管内的开口不大于如m m, 试验条件 试验气流为3 0 0 . 6 L / m i n , 通过呼气阀前应经净化过滤。 试验环境为常态。 试验步骤 准备 检查试验系统的气密性, 通人较大流速的清洁空气, 用肥皂水试漏; 使流量计和微压计处于工作状态 试验 a . 通入空气流, 调节至规定的值, 测出不装呼气阀时的阻力P ; b . 将呼气阀装入试验系统, 空气流量重调至规定的值, 测出此时的阻力P z e 3 , 6 . 33 更换呼气阀样品, 重复3 . 6 . 3 . 2 试验 3 . 6 . 4 试验结果 每个呼气阀样品对空气流的阻力为 尸P , 一尸 】 一 6 I6 5 试验报告 按3 . 1 . 6 37 面罩吸气阻力的试验方法 3 . 7 . 1 试验装置 3 . 7 . 1 . 1 面罩吸气阻力试验装置见图 7 0 G B / T 2 8 9 1 一 1 9 9 5 2 3 A 抽气泵 图 7 面罩吸气阻力试验装置图 1 -调节螺旋夹; 2 一空气流量计 3 -倾斜式微压计; 4 -测压三通管; 5 一标准头型; 6 一受试面罩 3 . 7 . 1 . 2 流量计 量程为。 -4 0 L / m i n , 精度为。 . 5 L / mi n , 3 . 7 . 1 . 3 微压计 量程不小于2 9 4 P a , 精度为2 P a , 3 . 7 . 1 . 4 标准头型 符合G B 2 4 2 8 , 3 . 7 . 1 . 5 测压三通管 内 径0 1 6 士。 . 5 m m, 长1 0 0 m m, 传压孔开口不大于“ 6 m m. 3 . 71 . 6 抽气泵 抽气流量不低于3 0 L / m i n , 3 . 7 . 2 试验条件 3 . 7 . 2 . 1 对可拆卸滤毒罐的面具, 须把滤毒罐去掉, 不能拆卸的 如过滤元件袋 结构, 在测试结果中扣 除单独的过滤元件对空气流阻力, 来代表面罩的吸气阻力。 3 . 7 - 2 . 2 试验用的标准头型和面罩号码相匹配、 配戴正确, 密合框不应漏气, 导气管弯曲1 8 0 0 , 3 . 7 . 2 . 3 试验连续气流为3 0 土0 . 6 L / m i n , 3 . 7 . 3 试验步骤 3 . 7 . 3 . 1 检查试验装置各连接部位应达到气密。 3 . 73 . 2 使流量计和微压计正常工作。 3 - 7 . 3 . 3 开动抽气泵, 调节螺旋夹, 使气流量为3 0 士 。 . 6 L / m i n , 测出系统阻力P , , 17 . 3 . 4 按3 . 7 . 2 . 2 条要求佩带好面罩, 调节抽气流量为3 0 士。 . 6 L / m i n , 测出阻力P -1 o 17 . 4 试验结果 单个面罩阻力值为 尸 尸 2 一 尸I ⋯ 7 17 . 5 试验报告 按3 . 1 . 6 3 . 8 面罩镜片透光率戈 透光比 的试验方法 同G B 2 4 1 0 0 试验报告按 3 . 1 . 6 19 头罩式面罩 橡胶 老化前 3 0 0 定伸强力、 扯断强力、 扯断伸长率的试验方法 同 G B / T 5 2 8 , 试样从头罩式面罩密合框边缘、 头部截取 试验报告按 3 . 1 . 6 0 G B / r 2 8 9 1 一 1 9 9 5 11 0 呼气阀热空气老化试验方法 3 门0 . 1 原理 使气密性合格的呼气阀片, 在常压及规定温度的热空气作用下, 经一定时间老化后, 测定其气密性 能。 3 门0 . 2 试验装置 热空气老化箱应符合以下要求 a . 箱内试验区域温度波动范围为士2 0c; b . 箱内需有连续鼓风装置; c . 应有进气口和排气口。 11 0 . 3 试验条件 a . 老化温度 1 0 。 士2 0C; b . 老化时间 8 h 。 11 0 . 4 试验步骤 3 . 1 0 . 4 . 1 将老化箱内调温至1 0 0 士2 C, 待温度稳定后, 将试验样品置于阀座, 呈自由状态封在老化箱 中。试样间距不小于5 m m; 试样与箱壁的距离不小于5 0 m m, 11 0 . 4 . 2 试样按要求放入恒温的老化箱内8 h 取出, 于常温下放置4 h 后, 检查是否发粘或变形, 并 按3 . 5 试验其气密性。 11 0 . 5 试验结果 按3 . 5 . 5 , 3 . 1 0 . 6 试验报告 按3 . 1 . 6 , 11 1 面罩、 导气管、 滤毒罐 盒 间结合强度的试验方法 3 门1 . 1 原理 采用橡胶拉力机测定面罩与导气管、 滤毒罐 盒 或导气管与滤毒罐之间的结合强力。 3 . 1 1 . 2 试验装置 试验仪为摆式橡胶拉力机, 技术要求为 a . 测量范围 0 - 9 8 0 N; b下夹具的牵引速度 1 0 0 15 m m / mi n , 31 1 . 3 试验步骤 3 门1 . 3 . 1 将装配好放置2 4 h 的面罩Y型管下部夹入拉力机的上夹具内, 夹具方向应与Y型管成垂 直方向。 3 . 1 1 . 3 . 2 将导气管下端夹入下夹具内使下夹具离Y型管口约2 0 3 0 m m, 开启拉力机, 当荷重刻度 盘上的读数大于规定值时, 停止试验。 11 1 . 13 面罩与滤毒罐 盒 、 导气管与滤毒罐间的结合强度的试验, 可采用辅助措施固定后, 按 3 . 1 1 . 3 . 1 , 3 . 1 1 - 3 . 2 进行。 3 . 1 1 . 4 试验结果 结合强度值分别从荷重刻度盘上读取, 其读数大于规定值时为合格。 3 . 1 1 . 5 试验报告 按 3 . 1 . 6 注 面具部件间的结合强度亦可用静吊重法试验, 导管式面具试验吊 重 1 5 k g , 直接式面具试验吊 重5 k g c a / T 2 8 9 1 一 1 9 9 5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解放军5 7 6 0 5 部队、 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飞 山西新化 工厂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六贵、 包国卿、 程兴仁、 张雪丽、 腾金山、 孙文杰、 张喜田、 刘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