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pdf
书书书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1 0 0 4 - 9 6 6 5 / 2 0 1 0 / 1 8 ( 2 ) 0 1 6 0 0 8 映秀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程 强 吴事贵 苏玉杰 (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成都 6 1 0 0 4 1 ) 摘 要 映秀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 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 本文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 查研究。依据震害特征, 将沿线震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 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失稳、 滑坡、 泥石流等 4 类, 并分析了沿线震害发育规律。调查表明 龙门山后山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呈现显著的差异性, 主要是由深大断裂的消 震隔震效应, 地貌放大效应, 地质结构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通过 1 3 4条实测剖面分析, 研究了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 位。地震诱发失稳斜坡坡度在 3 3 ~ 8 4 之间, 主要分布在 4 1 ~ 6 5 之间, 可以认为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发生在 4 0 以 上的斜坡。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以及地貌突出部位, 主要失稳部位在 0 4坡高以上。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 角度, 将沿线斜坡划分为基岩- 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 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 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 构、 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模型, 分析论述了各种地质结构相应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斜坡地质结构模型 失稳坡度 失稳部位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P 6 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 0 0 9 - 0 8 - 1 2 ;收到修改稿日期 2 0 0 9 - 1 2 - 2 0 . 第一作者简介 程强, 工程地质专业. E m a i l C h e n g q i a n g y @1 6 3 . c o m G E O L O G I C A LH A Z A R D SD U ET O W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A L O N G Y I N G X I UT OWO L O N GH I G H WA Y C H E N GQ i a n g WUS h i g u i S UY u j i e ( 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i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D e p a r t m e n t H i g h w a yP l a n n i n gS u r v e yD e s i g n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 C h e n g d u 6 1 0 0 4 1 ) A b s t r a c t T h eh i g h w a yf r o mY i n g x i ut o w nt oWo l o n gt o w ni st h en e a r e s t h i g h w a yt ot h ee p i c e n t e r o f W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 .T h eg e o h a z a r d s l o n ga n dd a m a g e t o t h e h i g h w a y a r e t h e m o s t s e r i o u s .T h i s p a p e r p r e s e n t s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 t h eg e o l o g i c a l h a z a r d s d u et ot h ee a r t h q u a k ea l o n gt h eh i g h w a y . B a s e do nt h e i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t h eg e o h a z a r d s a r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 t y p e s . T h e ya r ei n s t a b i l i t yo f h i g h l yw e a t h e r e dr o c k m a s s a n ds o i l o nt h e u p p e r p a r t o f t h es l o p e s , i n s t a b i l i t yo f r o c km a s s c u t b yg 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a l s u r f a c e , l a n d s l i d e s a n dd e b r i s f l o w s .I t a n a l y z e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l a wo f g e o h a z a r d s a l o n gt h eh i g h w a y .T h eg e o h a z a r d s s h o ws i g n i f i c a n t d e v i a t i o n s b e t w e e nt h et w os i d e s o f t h e b a c kr a n g e f a u l t s a t t h e L o n g m e nM o u n t a i nf a u l t z o n e .T h e r e a s o n s a r e t h e s e i s m i c i s o l a t i o ne f f e c t o f t h ed e e pf r a c t u r e , s c a l i n g e f f e c t o f t h e l a n d f o r m s , a n dg e o l o g i c s t r u c t u r e s .T h e s l o p e s t e e p n e s s a n dp o s i t i o no f s e i s m i c i n s t a b i l i t i e s h a v e b e e ns t u d i e dv i a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1 3 4g e o l o g i c a l s e c t i o n s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t h e s l o p es t e e p n e s s o f s e i s m i ci n s t a b i l i t i e s a r ed i s t r i b u t e dw i t h i nt h er a n g eo f f r o m3 3 t o 8 4 , m a i n l yf r o m4 0 t o 6 5 . S o , i t c a nb e c o n c l u d e dt h a t t h e g e o h a z a r d s c a u s e db y t h e e a r t h q u a k e m a i n l y t o o kp l a c e o nt h e r o a ds l o p e s s t e e p e r t h a n4 0 .T h ef a i l u r ez o n e s c a u s e db y s e i s m i c f o r c e m a i n l y d i s t r i b u t e do nt h e u p s i d e o f t h e r o a ds l o p e s .T h e i n s t a b i l i t yp o s i t i o n s a r e m a i n l y u p o nt h e p a r t s w i t hs l o p e g r a d i e n t s m o r e t h a n 0 4 0 . F o r t h e s t u d y o f s l o p e d y n a m i c i n s t a b i l i t y , f o u r g e o l o g i cs t r u c t u r em o d e l sa r ep u t f o r w a r d . T h e ya r er o c k s o i l a n ds t r o n gw e a t h e r e dr o c ks l o p e s , r o c k s l o p e s w i t ho u t w a r di n c l i n e ds t r u c t u r a l p l a n e , m a s s i v e s t r u c t u r e r o c ks l o p e s a n dc r u s h e d r o c ks o i l s l o p e s .I t a n a l y z e s t h et y p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e a c h o f t h ef o u r g e o l o g i cs t r u c t u r em o d e l s . K e yw o r d s We n c h u a ne a r t h q u a k e , S e i s m i cg e o l o g i c a l h a z a r d s , S l o p eg 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m o d e l , I n s t a b i l i t y , S l o p e s t e e p n e s s , I n s t a b i l i t yp o s i t i o n , I n f l u e n c ef a c t o r 1 引 言 四川省汶川县“ 5 1 2 ″ 八级地震发生于龙门山构 造带, 地震灾区地处山区, 汶川地震诱发大量滑坡崩 塌等地震地质灾害。由于汶川地震灾区公路多沿峡 谷布线, 两侧地面横坡陡峻, 地震诱发的大量地质灾 害给公路沿线造成严重损毁[ 1 ]。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研究, 相关学者已经开展 了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2 ~ 8 ]、 大型滑坡特征及机 理研究[ 9 ~ 1 0 ]等。如文献[ 2 ] 通过汶川地震灾区 1万 余处灾害点的调查研究和遥感解译, 研究了汶川地 震地质灾害发育的宏观规律, 在分析地形坡度因素 时, 提出绝大部分灾害集中在 2 0 ~ 5 0 的范围内; 文献[ 3 ] 重点分析了大型滑坡, 尤其是高速远程滑 坡的特点和形成机理;文献[ 4 ] 的研究, 得出斜坡失 稳坡度主要分布在 3 1 ~ 4 5 的范围内。 省道 3 0 3线映秀经耿达卧龙公路, 是汶川地 震灾区距震中最近的一条公路, 也是汶川地震灾区 地震地质灾害最为发育, 损毁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 该公路基本沿横穿龙门山构造带方向布线, 起自中 央主断裂( 映秀) , 穿龙门山后山断裂( 耿达) , 地质 条件复杂, 各类地震地质灾害现象极为发育, 其地震 地质灾害颇具研究价值。本文在对全线地震地质灾 害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研究沿线地震 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及主要规律, 并从地震力作用 下斜坡失稳角度, 分析研究各类斜坡失稳地质结构 模型, 进行基于动力失稳模式的斜坡地质结构类型 的划分。 2 公路沿线地震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及 特点 2 1 公路沿线地质概况及公路地震损毁概况 映秀卧龙公路路线沿渔子溪两岸布线, 映秀 为最低点, 海拔 9 0 0 m左右, 然后沿渔子溪河谷逆流 而上, 至耿达高程约 1 5 0 0 m , 卧龙高程约 2 0 5 0 m , 沿 线最高峰火烧坡海拔 4 1 4 1 m , 盘龙寺最高海拔 3 9 7 0 m 。 该公路沿线地质构造复杂, 断裂构造发育, 总体 上路线通过两大构造体系, 即龙门山华夏系构造和 小金弧形褶皱带, 同时在地层上也分为龙门山地层 分区和马尔康地层分区。 2 . 1 . 1 映秀 ~ 耿达( 耿达隧道出口之茂汶断裂) 段 该段隶属于龙门山华夏系构造, 处于北川映 秀断裂和茂汶断裂之间, 为北东向龙门山构造带。 该段地层上属于龙门山地层分区, 出露地层为元古 代澄江晋宁期之中基性侵入岩类, 主要为中细粒 辉长岩、 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 为硬质岩类。由于岩 质坚硬, 该段地面横坡陡峻, 河谷狭窄。 2 . 2 . 2 耿达( 耿达隧道出口之茂汶断裂) 卧龙段 该段属于小金弧形褶皱带, 由一系列紧密同斜 倒转之线性褶皱和规模不大的压扭性断层组成的弧 形褶皱带, 卷入地层包括古生界及三叠系西康群之 浅变质岩系, 于印支期褶皱成型。地层上属于马尔 康地层分区, 主要出露地层为志留系茂县群( 石英 片岩、 变粒岩、 千枚岩夹灰岩) 、 泥盆系危关群( 灰 黑、 深灰色千枚岩夹石英岩、 石英砂岩及大理岩) 、 石炭系( 灰岩) 、 二叠系( 灰岩) 、 三叠系地层( 砂板 岩, 夹灰岩、 千枚岩) 。 汶川地震造成公路沿线严重损毁, 公路沿线崩 塌、 滑坡及泥石流等地震地质灾害极为发育, 形成 1 4处壅塞体, 大段公路路基被埋或被淹,4座桥梁 严重受损,3个隧道进出口被埋, 该公路沿线地震 地质灾害发育情况总体情况及各段基本地质条件 见 书书书 表 1及 书书书 图 1 , 书书书 图 1中地震烈度参考[ 1 1 ] 绘制。 2 2 主要灾害类型及分布规律 传统地质灾害多用滑坡、 崩塌、 泥石流等进行分 类, 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用上述分类有些特征难于 表征。本文依据震害现象, 将该公路沿线地震地质 灾害分为如下四类 2 . 2 . 1 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 自然斜坡上方多存在强风化、 卸荷松动岩体及 一定厚度的覆盖土层, 地震力作用下, 这部分岩土体 最容易失稳。此类灾害为汶川地震诱发最为普遍的 1611 8 ( 2 ) 程 强等映秀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表 1 映秀卧龙公路沿线地震地质灾害发育情况表 T a b l e . 1 T h et a b l eo f s e i s m i cg e o - h a z a r d s a l o n gt h eh i g h w a yf r o mY i n g x i ut oWo l o n g 段落范围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地震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映秀耿达隧道 出口( K 0 + 6 0 5~ K 2 0 + 3 7 5 ) 晋宁澄江期中基性侵 入岩, 主要为闪长岩、 石 英闪长岩、 辉长岩等, 为 硬质岩。 处于北川映秀断裂和茂县- 汶川 断裂之间, 其间发育若干次级断层, 斜坡岩体中结构面发育, 岩体多呈 整体块状构造。 受地质构造及岩性影 响, 该段河谷狭窄, 两 侧斜坡高陡, 地面横 坡多在4 0 以上。 该段地震地质灾害极为发育, 沿线崩滑灾 害密集连续分布, 大量崩滑堆积体大段掩 埋公路、 堰塞河道。总长1 8 . 7 k m ( 扣除耿 达隧道) 的公路中, 共1 4 . 0 8 k m公路被埋 或被淹, 占路线总长度的7 5 %。 K 2 0 + 3 7 5 ~ K 2 8 为志留系茂县群地层, 为一套石英片岩、 变粒 岩, 千枚岩夹灰岩地层。 千枚岩岩性软弱。 处于茂县汶川断裂上盘及断层影 响带内, 密集发育若干条次级断层, 致使岩体破碎。公路走向与构造线 近于正交。 受地层及构造影响, 该段河谷宽缓, 两侧 斜坡较缓。 该段地震地质灾害与上一段形成鲜明对 比, 自耿达隧道出洞后明显感觉两侧灾害 的巨大差异。该段仅发育几处规模不大 的崩塌滑坡灾害。 K 2 8 ~ K 3 0 为泥盆系危关群地层, 灰黑、 深灰色千枚岩夹 石英岩、 石英砂岩及大 理岩 受后山断裂构造影响强烈, 岩体中 结构面发育, 公路走向与构造线近 于正交。 受地层及构造影响, 该段河谷相对宽缓, 两侧斜坡较缓。 发育多处地震崩塌灾害, 规模不大。 K 3 0 ~ K 3 7 + 5 0 0 为石炭系、 二叠系地层, 灰岩为主, 局部夹岩屑 砂岩, 为较坚硬岩类。 受构造影响强烈, 为紧密褶皱发育 段, 岩层挠曲变形明显。 受岩性及构造影响, 两侧斜坡陡峻。 为本段路线地震地质灾害次强烈发育区, 公路两侧发生多处崩塌灾害, 但规模普遍 不大。 K 3 7 + 5 0 0 ~ K 4 5 为三叠系地层, 主要为 千枚岩、 变质砂岩等。 受构造影响强烈, 岩层陡倾。 受岩性及构造影响, 两侧斜坡较缓, 局部 较陡。 地震地质灾害不发育 图 1 公路沿线地质构造及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略图 F i g . 1 S k e t c h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s e i s m i cg e o h a z a r d s a l o n gt h eh i g h w a yf r o mY i n g x i ut oWo l o n g 斜坡失稳类型, 因斜坡高陡, 岩土体失稳后沿坡面或 微冲沟向下倾泻、 坠落, 掩埋公路并堰塞河道, 多具 崩塌性质。( 书书书 图 2 ) 。 2 . 2 . 2 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失稳 结构面切割岩体失稳多发生在较为完整的块状 结构或层状结构边坡, 其规模由单块岩体的失稳到 结构面切割大规模岩体的失稳, 多具崩塌性质。 书书书 图 3为典型结构面切割岩块失稳照片( 渔子溪 2号桥右侧斜坡) , 失稳岩体在坡面多次弹跳, 砸坏 多道拦石墙后击中桥梁, 将整个桥梁砸垮。 书书书 图 4为典型结构面切割岩体大规崩塌失稳照 片, 地震力作用下斜坡岩体顺外倾结构面产生大规 模滑移式崩塌, 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淹没公路。 2 . 2 . 3 滑坡 由于沿线地面横坡陡峻, 地震诱发滑坡灾害仅 2处, 其一为较为特殊的基岩地下水压力作用下高 速远程滑坡灾害。 映秀卧龙公路 K 2 4 k m处的高速远程滑坡, 不 同于东河口等地震力作用下的高速远程滑坡。该滑 坡于 2 0 0 8年 5月 1 3日晨 6~ 7点左右高速远程滑 261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2 0 1 0 图 2 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失稳边坡 F i g . 2 I n s t a b i l i t yo f s t r o n gw e a t h e r e dr o c km a s s a n ds o i l o nt h eu p s i d eo f t h es l o p e 图 3岩体失稳击毁渔子溪 2号桥 F i g . 3 T h eY uZ i x i N o . 2b r i d g ed e s t r o y e db yt h er o c k f a l l 动, 质心水平滑动距离约 1 7 5 m , 垂直高差仅 8 0 m ( 书书书 图 5 ) ,方量约 2 6万 m 3, 滑坡掩埋了渔子溪河道 及映秀卧龙公路。滑坡区基岩为志留系茂县群灰 岩, 滑体中部见岩溶管道, 实测岩溶水流量 约 7 2 L s - 1。该滑坡并未发生于主震期间, 表明滑坡 推动力并非地震水平力。本文研究认为 滑坡所在 斜坡主震发生时斜坡岩土体变形开裂, 同时斜坡中 部岩溶管道受到堵塞, 导致岩溶管道内水头不断升 高。在超高裂隙压力作用下导致斜坡岩体突然胀裂 剪断, 形成贯通性滑面, 并产生水压力突然增大效应 和水汽化效应, 推动滑体高速启程。概略分析滑坡 启程速度在 4 3 m s - 1左右。 图 4 滑移式崩塌典型照片 F i g . 4 T y p i c a l p i c t u r eo f s l i d i n gc o l l a p s e 图 5 K 2 4高速远程滑坡剖面图 F i g . 5 S e c t i o no f t h eK 2 4l o n g d i s t a n c eh i g h s p e e dl a n d s l i d e 图 6 瀑布山庄泥石流平面示意图 F i g . 6 M a po f P u b uv i l l ad e b r i s 3611 8 ( 2 ) 程 强等映秀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2 . 2 . 4 泥石流 泥石流为地震后大量崩滑岩土体堆积于沟谷 内、 斜坡上, 在后期降雨作用下诱发的次生灾害。震 后最为典型的泥石流, 为 2 0 0 9年 6月 2 4日爆发的 瀑布山庄泥石流( 图 6 ) 。掩埋公路约 3 0 0 m , 及毁坏 瀑布山庄房屋, 方量约 9 0万 m 3。 2 . 2 . 5 各类震害统计规律 对沿线各类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统计( 书书书 表 2 ) 。 泥石流统计至 2 0 0 9年 5月, 主要为沟谷型泥石流, 因坡面泥石流数量众多, 不再单独统计。 表 2 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震害统计表 T a b l e 2 T a b l e s o f s e i s m i cg e o h a z a r d s a l o n gt h eh i g h w a yf r o mY i n g x i ut oWo l o n g 段落范围 规模( 1 0 4m3) 各类地震地质灾害点/ 群数量 总 计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结构面切岩体失稳滑坡泥石流 映秀耿达隧道 出口( K 0 + 6 0 5 - K 2 0 + 3 7 5 ) < 0 . 1110 0 . 1~ 171 31 1~ 1 01 91 612 > 1 01 11 53 总计数量9 03 84 516 耿达隧道出口 卧龙 K 2 0 + 3 7 5 - K 4 5 < 0 . 1281 0 . 1~ 11 442 1~ 1 04422 总计数量4 32 01 625 2 2 公路沿线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 ( 1 ) 映秀耿达段( 耿达隧道出口) 是地震地质 灾害发育极强烈区 本公路映秀耿达段, 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极 强烈区, 由 书书书 图 1可以看出, 该段地震崩滑灾害几乎连 续分布, 地震崩滑物质堆积于狭窄的渔子溪两侧, 形 成多处堰塞湖( 南华坪堰塞湖和虎嘴牙串珠状堰塞 湖等 1 4处) , 大段掩埋公路。 分析该段地震地质灾害强烈发育的原因在于如 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靠近震中的强烈地震动 该段公路位于 汶川地震发震断层( 北川映秀断裂) 上盘, 且距震 中距离均在 1 4 k m以内, 因此该段公路是地震动最 为强烈的路段[ 1 1 ], 该段地震烈度为Ⅹ ~ Ⅺ。 其次是高陡斜坡强烈的地震动放大效应 沿线 为中基性侵入岩类, 为一套闪长岩、 石英闪长岩和辉 长岩, 根据该路改建勘察资料, 岩石饱和极限抗压强 度一般在 9 0 M P a以上。受岩性影响两侧斜坡极为 陡峻、 地貌突出部位较多, 地面横坡普遍在 4 0 以 上, 导致地震动的地形放大效应极为显著, 本文研究 提出的斜坡失稳多集中于 0 4高度以上, 就是源于 高陡斜坡的放大效应。 第三是斜坡岩体结构面发育, 结构面切割岩体 崩塌灾害问题突出 该段公路两侧岩体受构造影响 强烈, 岩体中结构面发育, 地震诱发大量结构面切割 岩体失稳, 尤其是外倾结构面斜坡大规模滑移式崩 塌灾害问题突出。 ( 2 ) 茂县汶川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情 况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 书书书 图 1可以看出, 茂县汶川断裂两侧地震 地质灾害发育存在着惊人的、 显著的差异。在耿达 隧道进口之前, 地震地质灾害连续分布, 而在耿达隧 道出口( 出口外为茂县汶川断裂) 之后, 地震地质 灾害大幅度减轻。 书书书 表 1的统计也表明了两侧地震地 质灾害的巨大差异性。 分析断裂构造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巨大差异的原 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作用明显 调查表 明不仅茂县汶川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有显著差异, 两侧房屋损毁也有显著不同, 位于断层 上盘 1 3 k m的耿达镇, 房屋损毁程度弱于茂汶断裂 上盘。 其次是茂县汶川断裂上盘斜坡地震放大效应 不强 茂县汶川断裂上盘为志留系茂县群, 以千枚 岩为主, 加之该段次级断层极为发育, 岩体破碎, 导 致地面横坡较缓且较为圆顺, 少见地貌突出部位, 地 震放大效应不明显。 第三是公路走向与构造线近于正交, 片理面多 与斜坡临空面大角度相交, 有利于斜坡稳定。 ( 3 ) 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位 本文调查了 1 0 6处地震灾害点( 群) , 每个灾害 461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2 0 1 0 点都用激光测距仪实测了若干条地质剖面, 通过 1 3 4条实测剖面分析, 研究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 稳部位。 统计表明( 书书书 图 7 ) 失稳斜坡坡度在 3 3 ~ 8 4 之 间, 主要分布在 4 1 ~ 6 5 之间, 共 1 0 8个, 占总数量 的 8 0 6 %, 实际上由于大于 6 5 的自然斜坡是极为 少见的, 因此可以认为该公路沿线地震诱发斜坡失 稳灾害主要发生在 4 0 以上的斜坡, 这主要是由于 陡斜坡地震放大效应明显。 图 7 失稳斜坡坡度统计图 F i g . 7 S t a t i s t i c a l g r a p ho f i n s t a b i l i t ys l o p es t e e p n e s s 调查表明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 部, 统计计算表明 ( 书书书 图 8 ) 失稳位置在 0 1 2坡高以 上至 0 9 1坡高以上, 平均失稳位置在斜坡 0 5 7坡 高以上, 主要失稳部位在 0 4坡高以上, 占总数量的 7 9 5 %。 图 8 失稳斜坡范围统计图 F i g . 8 S t a t i s t i c a l g r a p ho f i n s t a b i l i t yr e g i o n 2 3 地震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本文调查研究, 影响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 因素有地震动强度, 斜坡地貌特征和几何形态, 斜坡 岩体结构面发育特征, 斜坡岩性特点, 斜坡坡向等, 斜坡地震动强度和斜坡地质结构是两个基本的决定 因素。 2 . 3 . 1 斜坡地震动 地震动的强度是决定斜坡失稳的一个决定性因 素, 然而在斜坡部位的地震动强度, 受诸多方面因素 的影响。 首先是场地地震动水平。显然距离震中越近, 地震动越强烈、 持续时间越长, 斜坡失稳的概率越 高。 其次是斜坡的动力响应。主要是由斜坡地貌特 征、 几何形态, 以及岩性条件决定的地震放大效应。 高陡斜坡、 地貌突出部位地震放大效应明显, 显然该 部分地震动强烈, 易于失稳。而圆顺、 缓坡、 低边坡 地震放大效应不明显, 在地震力作用下不容易失稳。 这也是茂县汶川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存在惊人 差异的主要因素。 2 . 3 . 2 斜坡地质结构 斜坡地质结构包括了斜坡中岩体结构面发育情 况、 主要结构面与临空面的空间组合关系, 以及斜坡 岩性和岩性组合等。斜坡地质结构是动力条件下斜 坡失稳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 它决定了斜坡的动力 失稳的模式。 应该说斜坡地震动和地质结构是斜坡岩土体地 震失稳的基本决定因素, 其它因素都是通过这两个 因素起作用。 3 地震斜坡失稳的坡体结构分析 根据沿线地震地质灾害及斜坡地质结构调查研 究, 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 可将沿线斜坡划分 为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 不利外倾 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 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 结构, 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模 型。不同地质结构类型的斜坡, 其地震失稳模式也 不同。 3 . 1 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 对于河谷两侧斜坡来讲, 很多斜坡上部, 尤其是 靠近顶部, 以及微冲沟两侧都有厚度不大的残坡积 土层, 以及一定厚度的强风化层。这部分岩土体是 斜坡的薄弱部分, 在一般重力及降雨作用下, 经常发 生滑移失稳灾害。汶川地震则诱发大量的斜坡中上 部土层、 强风化岩体失稳, 即所谓“ 山扒皮” 现象( 书书书 图 9 ) 。 此类地质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 主要灾害形式 为斜坡中上部覆盖土层、 强风化带岩体的滑移失稳, 5611 8 ( 2 ) 程 强等映秀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图 9 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 F i g . 9 g 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o f r o c km a s s s o i l a n ds t r o n g w e a t h e r e dr o c km a s s s l o p eg 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失稳岩土体沿斜坡坡面( 主要是斜坡上发育的微冲 沟) 下泻, 堆积于坡脚, 掩埋公路、 堰塞河道。地震 崩塌堆积物以碎石土为主, 少见大块石, 多夹杂植物 根茎。 3 . 2 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 主要指坚硬完整的硬质岩斜坡, 发育有不利外 倾结构面的, 或者层状结构斜坡, 层面、 节理外倾的。 地震力作用下往往沿不利外倾结构面发生大规模滑 移式崩塌灾害, 此类崩塌堆积体多大块石( 书书书 图 1 0 ) 。 图 1 0 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 F i g . 1 0 g 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o f r o c ks l o p e w i t ho u t w a r di n c l i n e ds t r u c t u r a l p l a n e 虎嘴牙段( 公路里程 K 1 3 + 8 0 0~ K 1 6 + 9 0 0 ) 是该 种地质结构斜坡失稳最为突出的地段。该段地震诱 发 1 1处大型崩塌, 估计崩滑体总方量约 1 6 0万 m 3, 形成 5个串珠状堰塞湖, 导致 3 1 k m长公路全部被 地震崩塌堆积体掩埋或被堰塞湖淹没。分析该段地 震斜坡失稳灾害, 可以发现渔子溪右侧崩塌灾害规 模和数量远大于左侧斜坡( 右侧共 7处大的崩滑 体, 总方量 1 3 3万 m 3) , 原因在于右侧斜坡普遍发育 一组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 地震诱发斜坡失稳多是 沿该组结构面的滑移式崩塌;而左侧斜坡该组结构 面反倾坡内, 有利于斜坡稳定。 3 . 3 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 块状结构基岩斜坡 ( 书书书 图 1 1 ) 往往较为高陡, 主 要发生如下两类灾害 图 1 1 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 F i g . 1 1 g 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o f m a s s i v es t r u c t u r er o c ks l o p e 其一是结构面切割岩体崩塌灾害 ( 书书书 图 1 1 ) , 渔 子溪 1号桥 4跨桥梁为崩塌岩体击毁;其二是斜坡 表层松动岩体的坠落、 飞石灾害, 如渔子溪 2号桥即 斜坡上部坠落岩体沿坡面向下运动、 弹跳, 击中桥梁 导致整座桥梁倒塌( 图 3 ) 。 3 . 4 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 该公路沿线土层斜坡以碎石土边坡为主, 多为 古崩塌堆积体前缘为河流冲刷、 公路修建开挖边坡 所致, 土层中往往含有大块石。地震力作用下以斜 坡中上部土层、 尤其是土层中的大块石失稳为主, 同 时有少量滑坡灾害。 3 结 论 ( 1 ) 依据震害特征, 将沿线震害划分为斜坡中 661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2 0 1 0 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 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 失稳、 滑坡、 泥石流等 4类。 ( 2 ) 茂县汶川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存在显 著的差异, 主要原因在于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作用, 断层两侧基本地质条件导致的地貌放大效应差异, 以及地质结构的差异。 ( 3 ) 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在 3 3 ~ 8 4 之间, 主要 分布在 4 6 ~ 6 5 之间;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 坡中上部, 统计表明平均失稳位置在斜坡 0 5 7坡高 以上, 主要失稳部位在 0 4坡高以上。 ( 3 ) 斜坡地震动强度和斜坡地质结构是两个基 本的决定因素, 两者共同决定了斜坡动力作用下稳 定性以及失稳破坏的模式。 ( 4 ) 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 将沿线斜坡划 分为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 不利外 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 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 质结构, 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 模型。不同地质结构模型, 其动力失稳模式不同。 参考文献 [ 1 ] 唐永建,庄卫林, 吉随旺等.“ 5 1 2 ″ 汶川大地震四川灾区公路 应急调查与抢通[ M ] .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 0 0 8 . T a n gy o n g j i a n , Z h u a n gw e i l i n , J i s u i w a n g , e t a l . [ M] .B e i j i n g C h i n a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P r e s s , 2 0 0 8 . [ 2 ] 黄润秋,李为乐.“ 5 1 2 ″ 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 布规律研究[ J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 0 0 8 ,2 7 ( 1 2 ) 2 5 8 5 ~ 2 5 9 2 . H U A N GR u n q i u , L E I We i l e .R e s e a r c h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r u l e so f g e o h a r z a r d si n d u c e db yWe n c h u a ne a r t u q u a k eo n 1 2 t hM a y 2 0 0 8 [ J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o c kM e c h a n i c s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0 8 , 2 7 ( 1 1 ) 2 1 7 3~ 2 1 8 3 . [ 3 ] 殷跃平.汶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