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1099-2009 防振锤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doc
ICS 29.240.20 K51 备案号26339-2009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电 力 行 业 标 准 DL/T 10992009 代替GB/T 23362000 防振锤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ests for damper IEC618971998,Overhead lines -Requirements and tests for Stockbridge type aeolian vibration dampers,MOD 2009-12-01实施 2 0 0 9 - 0 7 - 2 2 发 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 发布 DL/ T 10992009 目 次 前言 Ⅱ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一般要求 1 4 试验分类 2 5 试验方法 3 6 验收规则 6 7 标志与包装 6 8 型号命名方法 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风输入能量函数曲线 7 I DL/T 10992009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 [2005]739号的安排制定的。 2004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了对国家标准的清理工作。 GB/T23362000 在这次清理中的 评价结论为由国家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本标准即是根据这次标准清理的意见对GB/T 23362000的 修 订。与 GB/T 23362000相比的主要区别, 一是防振锤用的钢绞线采用了YB/T 4165防振锤用钢绞线 标准;二是对防振锤功率特性部分技术指标进行了调整。 本标准修改采用了IEC 618971998Overhead linesRequirements and tests for Stockbridge type aeolian vibration dampers, 重点突出了防振锤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标准和 IEC 标准主要有以下区 别①防振锤性能要求如规定防振锤功率曲线峰谷比不大于5;谐振频率≤15Hz 时,频率分散范围 为 3Hz; 谐振频率15Hz 时,频率分散范围为20;②疲劳试验采用谐振频率下的恒振幅试验。 本标准实施后代替GB/T 23362000。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架空线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乃管、薄通、刘长青、王景朝、周立宪。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GB/T 23361985 、GB/T 23362000。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 号,100761。 Ⅱ DL/T 10992009 防振锤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架空线路用防振锤的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架空线路上的斯托克布里奇型防振锤。对于其他类型的防振器,需方可以根据本标准 的部分条款提出相应的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41 六角螺母C 级 GB/T 412000,ISO 40341999,EQV GB/T93 标准型弹簧垫圈 GB/T931987,DIN 137,EQV GB/T95 平垫圈 C 级 GB/T952002,ISO 70912000,EQV GB/T 1173 铸造铝合金GB/T 11731995,ASTM B261992,NEQ GB/T 2317.2 电力金具试验方法 第2部分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 GB/T 2317.22008,IEC 612841997,MOD GB/T 2317.4 电力金具试验方法 第4部分验收规则 GB/T 5780 六角头螺栓C 级 GB/T 5780-2000,ISO 40161999,EQV DL/T768.7 电力金具制造质量钢铁件热镀锌层 YB/T 4165 防振锤用钢绞线 3 一般要求 3.1 设计 防振锤的设计应能满足以下要求 a 抑制微风振动 b 能够承受安装、维修和运行等条件下的机械载荷; c 在运行条件下,不应对导/地线产生损伤; d 便于在导/地线上拆除或重新安装且不得损坏导/地线,便于带电安装和拆除; e 电晕、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应在要求的限度内; f 安装方便、安全; g 在运行中任何部件不应松动; h 在运行寿命内应保持其使用功能; i 防止积水。 注当导/地线含有光纤时,要考虑防振锤对光纤元件的影响。 3.2 材料及紧固件 材料及紧固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a 钢绞线应符合YB/T 4165的要求,钢绞线抗拉强度不应低于1520N/mm, 绞合节径比不应大于 12,不应散股、锈蚀; 1 DL/T 10992009 b 锤头应采用黑色金属材料制造,或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c 线夹及压板采用铝合金制造,应符合GB/T 1173的要求; d 螺母应符合GB/T 41的要求; e 垫圈应符合GB/T 95的要求; f 弹簧垫圈应符合GB/T93 的要求; g 六角头螺栓应符合GB/T 5780的要求。 3.3 质量、尺寸及公差 防振锤的质量、主要尺寸及公差应在图样中注明。 3.4 防腐 钢绞线防腐按YB/T4165 规定执行,两切割端面应采取防腐措施;锤头采用镀锌防腐或由需方指定。 3.5 锤头与钢绞线的连接 锤头与钢绞线的连接不得采用焊接方式,应采用铆压等连接方式。 3.6 标志与包装 防振锤的标志与包装应满足GB/T 2314的要求。 4 试验分类 4.1 型式试验 4.1.1 概述 型式试验的目的是确认防振锤的设计性能,通常在新产品试制定型时进行一次,当设计、材料或工 艺更改后需重新进行。 4.1.2 试件数量 型式试验的试件数量为3套。 4.2 抽样试验 4.2.1 概述 抽样试验的目的是证实防振锤材料和产品的性能。 4.2.2 试件数量 抽样试验时,试件应从成品中随机抽取,抽样数量按GB/T2317.4 执行,或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4.3 例行试验 4.3.1 概述 例行试验为非破坏性试验,应在每一件产品上进行,目的是检验防振锤外观、尺寸等是否符合规定 的要求。 4.3.2 例行试验项目和接收判据 整批供货防振锤需进行例行试验,不符合要求的防振锤应予剔除。 4.4 试验项目 试验项目见表1。 表1防振锤的试验项目 试验条目 试 验 名 称 型式试验 抽样试验 例行试验 5.1 外观检查 √ √ O 5.2 尺寸、材料和质量检查 √ √ 5.3 防腐试验 √ √ 5.4 线夹对导/地线的握力试验 √ √ 2 DL/T 10992009 表1续 试验条目 试 验 名 称 型式试验 抽样试验 例行试验 5.5 线夹与螺栓紧固试验 √ √ 5.6 锤头对钢绞线握力试验 √ ○ 5.7 线夹对钢绞线握力试验 √ ○ 5.8 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 √ 5.9.2 防振锤功率特性试验 √ O 5.9.3 防振锤防振效果评估试验 √ 5.10 防振锤疲劳试验 √ 注 √表示应进行的试验,O表示需方可能会另外指定的试验。 1330KV及以上的导线用防振锤进行该项试验。 5 试验方法 5.1 外观检查 外观检查应保证防振锤生产工艺、形状、锌层及表面处理等方面与图纸要求相符。 5.2 尺寸、材料和质量检验 尺寸检查应保证防振锤尺寸在图纸规定范围内。 材质检查应符合设计要求。 防振锤整套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3 防腐试验 5.3.1 镀锌部件 除钢绞线外,镀锌部件应按DL/T 768.7的规定执行。 5.3.2 镀锌钢绞线 镀锌钢绞线应按YB/T 4165的规定执行。 5.4 线夹对导/地线的握力试验 5.4.1 试验方法 试验应在指定的导/地线上进行。试验导/地线的最小有效长度不小于4m, 导/地线的张力为20RTS 额定拉断力。 线夹按安装说明进行安装,每次试验应安装在导/地线的不同位置。 沿导/地线轴向将力施加到线夹上,逐步增加载荷至2.5kN 最小滑移载荷,加载速度不大于100N/s, 保持60s 后再逐渐增大,直到线夹滑动。 当滑动值为1mm 时,即认为线夹发生滑移。 5.4.2 验收准则 载荷加至2.5kN 并保持60s 时,线夹不发生滑移,则试验通过。 5.5 线夹与螺栓紧固试验 试验时,将线夹固定在与防振锤相配的一段导/地线上,用1.1倍供方推荐的力矩拧紧螺栓;经数次 装、拆后,仍保证螺纹连接有效,且线夹的所有部件不得损坏,线夹内导/地线无损伤。 最后,将力矩增加到供方提供的最大力矩值,不得引起螺纹部分和线夹的其他部件损坏。 5.6 锤头对钢绞线的握力试验 沿钢绞线轴向将力施加到防振锤的两个锤头上,逐渐增加载荷至5kN 速度不大于100N/s, 保持 3 DL/T 10992009 60s; 卸掉载荷,锤头间距离的改变不得大于1mm 。然后再逐渐增大载荷,直到一侧锤头从钢绞线上拔 下,加荷过程中载荷的最大值作为锤头对钢绞线的握力。 5.7 线夹对钢绞线的握力试验 沿钢绞线轴向在线夹本体和钢绞线之间施加力,逐步增加载荷至2.5kN最小滑移载荷,加载速度 不大于100N/s, 保持60s; 线夹和钢绞线之间的滑移不得大于1mm。 再逐渐增加载荷,直到线夹滑移量大于1mm, 加荷过程中载荷的最大值作为线夹对钢绞线的握力。 5.8 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 试验按GB/T 2317.2的规定执行。 5.9 防振锤性能试验 5.9.1 概述 试验时先在振动台上测定防振锤的功率特性,试验后的防振锤应按照室内消振试验法进行防振效果 的评估。 5.9.2 防振锤功率特性试验 防振锤通过其线夹固定在振动台上,振动台由一信号发生器控制,其输出信号频率和振幅可调。 试验频率范围为0.18/d1.4/dd 为导/地线直径,m 。 线性扫描速度不超过0.2Hz/s; 应注意试验频率 的稳定性。线夹振动速度恒定为7.5cm/s, 也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试验过程中,振动台的低频输出可能不是真正的正弦信号,试验低频范围也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试验结果应绘成功率特性曲线。试验结果也可用其他方式表达。 根据防振锤的功率特性曲线,记录防振锤的谐振频率fHz 及其消耗的功率P₁W。 型式试验验收规则为谐振频率≤15Hz 时,频率分散范围为3Hz; 谐振频率15Hz 时,频率分散 范围为20。功率特性曲线上相邻的峰谷比值不大于5。功率特性的分散性应满足设计要求。 抽样试验验收规则为被测试件的谐振频率及消耗功率应位于型式试验结果的范围内,或满足需方 指定的要求。 注f 第i 阶谐振频率;P一频率为f 时防振锤的耗能。 5.9.3 防振锤防振效果的评估 5.9.3.1 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采用室内消振试验法,或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5.9.3.2 室内消振试验 试验在导/地线上进行。试验最小自由档距为50m。 在档距两端应分别安装一个刚性压块,将导/地线固定在刚性基础上,在档内一侧设置振动台见 图1。 图 1 用于防振锤防振效果评估试验的实验室布置 防振锤组的安装位置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测量防振锤线夹两侧出口处及压块出口处导/地线的 动弯应变,每一处导/地线正上方的两根线股上各贴一片应变片。 试验采用“功率法”,试验时导/地线应保持在谐振状态下稳定振动,谐振频率应在0.18/d1.4/d 范 4 DL/T 10992009 围内,试验谐振频率不小于12个,并按一定的间隔合理分布。在每一谐振频率下,调节激振输入功率, 直到被测点最大应变达到被试导/地线的许用应变值,并记录以下量 频率f; 导/地线弯曲应变ε; 导/地线波腹双振幅Y,; 激振输入功率P。 P0.5FVcosφ 1 式中 F 激振力的峰值; V 激振点导/地线速度峰值; φF 和 V 的夹角。 5.9.3.3 验收规则 对每一个试验频率,试验中输入的功率P, 应超过输入风能P。 P.; 按照下式进行计算 P.LD⁴fF₂Y,/D 2 式中 L指试验中在需方同意或指定安装条件下,防振锤所能保护的最大档距, m; D 导/地线直径, m; f 振动频率,Hz; Y, 导/地线波幅双振幅, m; F₀ Y,/D 输入风能函数。 输入的风能函数由附录A 给出,也可由需方推荐的其他公式计算。 注试验中测得的总功率是防振锤及导/地线自阻尼耗能的总和。由于实际档距远远大于试验档距,所以试验中 消耗功率要比同样波腹振幅振动的实际档的功率小,因此试验功率P 中的自阻尼部分应按实际运行档进行 修正。 5.10 疲劳试验 5.10.1 试验方法 疲劳试验采用谐振频率法。 5.10.2 谐振频率法 将进行过功率特性试验的防振锤固定在振动台上,试验频率应控制在防振锤最高谐振频率0.5Hz 范围内。线夹恒定单振幅为0.5mm, 振动次数为10⁷次,或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5.10.3 验收规则 疲劳试验后,重复5.9.2中的防振锤功率特性试验、5.6中的锤头对钢绞线的握力试验及5.7中的线 夹对钢绞线的握力试验。达到下列要求,则防振锤通过疲劳试验; 防振锤的谐振频率试验前后相差不得超过20; 各谐振频率下的耗能,在试验前后相差不得超过20; 防振锤的钢绞线不得断股; 满足5.6和5.7中的验收规则; 线夹螺栓的残余力矩不得小于指定安装力矩的50。 注残余力矩可用力矩扳手测得,用扳手沿拧紧的方向拧螺栓,螺栓转动时的读数即为残余力矩。当防振锤满足上 述各项验收规则时方为合格。 5 DL/T 10992009 6 验收规则 防振锤的验收按GB/T 2317.4的规定执行。 7 标志与包装 防振锤的标志与包装按GB/T 2314 的规定执行。 8 型号命名方法 防振锤的型号命名方法按DL/T 683的规定执行。 6 DL/T 10992009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风输入能量函数曲线 风输入能量函数曲线如图A.1 所示。 10E 5 F₂Y/D 2 1 0.5 0.2 0.1 0.05 0.02 0.01 0.005 0002 0.001 0001 0.005 0.01 0.050.1 0.5 1 Yy/D 图 A.1 风输入能量函数曲线 r,导/地线波腹振幅峰峰,mm;D导/地线直径,m 为使风输入能量的读数误差为最小,曲线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A.1 FY/D10 式 中 Y, 导/地线波幅振幅峰-峰, m; D导/地线直径, m。 A.2 式 中 xlog₁₀Y/D 7 DL/T 10992009 ao-0.491949 a₁-11.8029 a₂-43.5532 a₃-78.5876 a4-86.1199 a₅-58.1808 a₆-23.6082 a₇-5.26705 ag-0.49588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