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T-1079-2020真空玻璃.doc
ICS 81.040.20 Q33 JC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材 行 业 标 准 JC/T 10792020 代替JC/T 10792008 真空玻璃 Vacuum insulating glass 2020-04-16发布 2020-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库七七 提供下载 JC/T 1079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C/T 10792008真空玻璃。与JC/T 1079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 变化如下 删除了保护帽的定义见2008年版的3.2; 删除了真空玻璃分类见2008年版的第4章; 删除了材料的要求见2008年版的第5章; 修改了尺寸偏差要求见4.1,2008年版的6.2和6.3; 修改了外观质量要求见4.2,2008年版的6.4、6.5、6.6、6.7和6.8; 修改了弯曲度要求见4.3,2008年版的6.9; 修改了保温性能要求见4.4,2008年版的6.10; 修改了隔声性能要求见4.5,2008年版的6.14; 修改了耐久性试验要求见4.6,2008年版的6.11、6.12和6.13; 修改了真空玻璃保温性能测量方法见附录B,2008 年版附录A; 增加了真空玻璃介绍见附录A。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建筑用玻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立基真空玻璃技术有限公司、青岛 乐克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大学、洛阳兰迪玻璃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彩珠实业有限公司、河 南龙旺钢化真空玻璃有限公司、台湾玻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腾志远真空玻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家安全玻璃及石英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小楼、张丛丛、蒋毅、刘永亮、王磊、李彦兵、时东霞、李宏彦、萧俊彦、 王辉、李要辉、许威、李建保、左树森、化山、腾少波、徐志伟、温玉刚、王炜、刘小根、李爽、丁佐 鑫、隋超英、涂昊、崔伟杰、闫伟志、徐志武、甄永浩、韩松。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C/T 10792008。 I 库七七 提供下载 JC/T 10792020 真空玻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真空玻璃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家电用真空玻璃,其他用途的真空玻璃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16 外径千分尺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8484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验方法 GB/T 10295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热流计法 GB/T 19889.3 声学 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 第3部分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的实验室测量 GB/T 22476 中空玻璃稳态U值传热系数的计算及测定 GB/T 22523 塞尺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真空玻璃 vacuum insulating glass 两片或两片以上玻璃以支撑物隔开,周边密封,在玻璃间形成真空腔的玻璃制品。 注真空玻璃介绍参见附录A。 3.2 支撑物 pillar 在真空玻璃腔体内起支撑作用的材料。 4 要求 4.1 尺寸偏差 4.1.1 长度及宽度允许偏差 真空玻璃的长度及宽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 1 库七七 提供下载 JC/T 10792020 表1 长宽度允许偏差 单位为毫米 长宽度L 允许偏差 L1000 2 1000≤L2000 2 -3 L≥2000 3 4.1.2 厚度允许偏差 真空玻璃的厚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厚度允许偏差 单位为毫米 公称厚度D 允许偏差 D10 0.4 10≤D16 0.5 16≤D25 0.7 D≥25 1.1 注真空玻璃的公称厚度为玻璃原片公称厚度与真空腔厚度之和。 4.1.3 对角线差 矩形平面真空玻璃对角线差应不大于对角线平均长度的0.2。曲面和异形真空玻璃对角线差由供 需双方商定。 4.1.4 叠差 对于基片尺寸相同的平面真空玻璃制品,其最大叠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对于基片尺寸不同的真空 玻璃或曲面真空玻璃制品,其叠差由供需双方商定。 表3 允许叠差 单位为毫米 长宽度L 允许叠差 L1000 2 1000≤L1.0或K值≤2.0 注本标准中热流计法测试的传热系数用U值表示,标定热箱法测试的传热系数用K值表示。 4.5 隔声性能 建筑用真空玻璃计权隔声量Rw应不小于35 dB, 其他用途的真空玻璃计权隔声量Rw由供需双方 商定。 4.6 耐久性试验 试验后传热系数变化量△U 或传热系数变化率△U,的平均值应符合表6的规定。有排气口的样品, 试验后排气口保护装置或保护材料应不脱落。 表6 耐久性试验传热系数变化值 试验前传热系数U值 W/m K 传热系数变化量△U W/m K 传热系数变化率△U, 1.0 ≤0.10 一 ≥1.0 一 ≤10.0 5 试验方法 3 库七七 提供下载 JC/T 10792020 5.1 尺寸偏差测定 5.1.1 边长偏差测定 以制品为试样,用最小刻度为1mm 的钢卷尺或钢直尺测量,用测量值减去标称值。 5.1.2 厚度偏差测定 以制品为试样,使用符合GB/T 1216规定的外径千分尺或具有相同精度的仪器,在距玻璃板边15mm 内的四边中点测量。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即为其厚度值,用实测值减去公称厚度,并按照GB/T 8170 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 5.1.3 对角线差测定 以制品为试样,用最小刻度为1mm 的钢卷尺或钢直尺测量矩形真空玻璃的两条对角线长度,其差 的绝对值即为对角线差。 5.1.4 叠差测定 以制品为试样,用最小刻度为0.5mm 的钢直尺沿玻璃周边测量,读取叠差最大值。如图1所示。 说 明 1真空玻璃样品; L试样的长或宽; L₂ 叠 差 。 图1 叠差示意图 5.2 外观质量测定 以制品为试样,在良好的自然光及散射光照条件下,在距试样正面约600mm 处进行目视检查。缺 陷大小用最小刻度为0.5mm 的钢直尺及精度为0.1mm 的读数显微镜测量。 5.3 弓形弯曲度测定 5.3.1 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为符合GB/T 22523规定的塞尺或最小刻度为0.5mm的钢直尺及最小刻度为1mm 的钢卷尺。 5.3.2 弓形弯曲度的测量 以制品为试样。把试样竖直放置,并在其长边下方的1/4处垫上2块垫块。用金属线紧贴制品的四 边或对角线方向,用塞尺或钢直尺测量直线边与玻璃之间的间隙,用钢卷尺测量制品的弦长,并以弧的 高度与弦的长度之比的百分率来表示弓形弯曲度。如图2、图3所示。 4 库七七 提供下载 JC/T 10792020 1 2- LI4 ≤100 mm L₁/2 L L/4 说明 1 真空玻璃样品; 2 垫块; L₁/41/4 样品的长或宽; L₁/21/2 样品的长或宽; L₁样品的长或宽。 图2 弓形弯曲度竖直放置示意图 说明 1 真空玻璃样品; a 弧高; b 弦,样品的长、宽或对角线。 图3 弓形弯曲度测量示意图 5.4 保温性能 5.4.1 传热系数U 值热流计法 5 库七七 提供下载 JC/T 10792020 试样为与制品采用相同材料、相同结构、相同工艺条件下制造的平型真空玻璃,试样尺寸不小于 300 mm300 mm。 按照附录B 方法测量传热系数。 5.4.2 传热系数K 值标定热箱法 以制品为试样,按照GB/T 8484进行测量。 5.5 隔声性能 试样为制品或与制品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相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1000mm1000mm 的平型真空 玻璃。 按 GB/T 19889.3测量试样的隔声性能。 5.6 耐久性试验 5.6.1 试 样 试样为与制品相同材料、相同结构、相同工艺条件下制造的平型真空玻璃,试样尺寸不小于300mm 300mm。 5.6.2 试验设备 能够提供下述三个阶段试验的试验箱,试验箱应满足以下条件 a 第1阶段耐紫外线辐照试验。光源为功率300W、 在315 nm~380 nm波长范围内辐照强度不 小于40W/m的紫外灯。试验箱内温度控制在503℃。辐照强度达不到时应更换紫外灯; b 第2阶段高低温循环试验。可控制温度范围-182℃531℃;可控制升降温速度 142℃/h; c 第3阶段恒温恒湿试验。可控制温度581℃;相对湿度大于95。 温度曲线如图4所示。 说 明 1第1阶段耐紫外线辐照试验; 2将试样从第1阶段试验箱移到第2阶段试验箱; 3第2阶段高低温循环试验; 4使用不同试验箱时,将试样从第2阶段试验箱移到第3阶段试验箱; 5第3阶段恒温恒湿试验。 图4 耐久性试验温度曲线 6 库七七 提供下载 JC/T 10792020 5.6.3 试验程序 5.6.3.1 取3块试样,按5.4.1测量真空玻璃试样的传热系数U 值。每块试样的U 值与3块试样 U 值平均值的差值应不超过该平均值的10.0,否则应重新取样。 5.6.3.2 在耐紫外线试验箱内放入试样,试样中心与光源相距300mm。连续照射168h。将试样移出 试验箱。 5.6.3.3 将试样垂直放入高低温循环试验箱,试样间距离应不小于15mm, 进行第2阶段高低温循环试 验。试验共56个循环,每个循环周期为12h,每个周期有4个阶段加热阶段,从-182℃升温至 531℃,升温速度为142℃/h, 时间为5h1min; 保温阶段,在531℃维持1h1min; 制 冷阶段,从531℃降温至-182℃,降温速度为142℃/h, 时间为5h1min; 保温阶段,在 -182℃维持1h1min 。 试验箱温度大于23℃时湿度应不小于95。 5.6.3.4 第3阶段恒温恒湿试验,在温度为581℃,相对湿度大于95的环境条件下保持7周。 用不同试验箱时,将试样从第2阶段试验箱移到第3阶段试验箱的最大时间间隔为4h。 5.6.3.5 将试样移出恒温恒湿试验箱。按5.4.1测量真空玻璃试样的传热系数。 5.6.3.6 分别计算每块试样的传热系数变化量△U 或传热系数变化率△U,, 并计算其算术平均值。 6 检验规则 6.1 检验分类 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6.2 检验项目 出厂检验项目为尺寸偏差、外观质量、弓形弯曲度。 型式检验项目为本标准第4章规定的全部检验项目。 6.3 出厂检验 6.3.1 组批 采用相同材料,在同一工艺条件下连续生产的真空玻璃500块为一批,不足500块时按一批计。 6.3.2 抽样 尺寸偏差、外观质量、弓形弯曲度按表7从交货批中随机抽样进行检验。 表7 抽样表 单位为块 批量范围 抽检数 合格判定数 不合格判定数 2~8 2 0 1 9~15 3 0 1 16~25 5 1 2 26~50 8 1 2 51~90 13 2 3 91~150 20 3 4 151~280 32 5 6 281~500 50 7 8 7 库七七 提供下载 JC/T 10792020 6.3.3 判定规则 6.3.3.1 进行尺寸偏差、外观质量、弓形弯曲度检验时,如不合格品数小于或等于表7中的合格判定 数,该项目合格;如不合格品数大于或等于表7中的不合格判定数,则认为该批产品的该项目不合格。 6.3.3.2 全部检验项目中,如有一项检验项目不合格,则认为该批产品不合格。 6.4 型式检验 6.4.1 总则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b 试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正常生产满2年时; d 产品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f 质量监督部门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6.4.2 组批 采用相同材料,在同一工艺条件下连续生产的真空玻璃500块为一批,不足500块时按一批计。 6.4.3 抽样 进行尺寸偏差、外观质量、弓形弯曲度的检验时,抽样数量见表7。 6.4.4 判定规则 6.4.4.1 进行尺寸偏差、外观质量、弓形弯曲度检验时,如不合格品数小于或等于表7中的合格判定 数,该项目合格;如不合格品数大于或等于表7中的不合格判定数,则认为该批产品的该项目不合格。 6.4.4.2 进行保温性能检验时,取1块试样进行检验,传热系数U 值或K 值满足表5中I 级或Ⅱ级 要求,该项目合格。 6.4.4.3 进行隔声性能检验时,取1块试样进行检验,满足要求,该项目合格。 6.4.4.4 进行耐久性试验时,取3块试样进行检验,样品全部满足要求该项目合格,否则该项目不合格。 6.4.4.5 全部检验项目中,如有一项不合格,则认为该批产品不合格。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1 标志 标志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应包括产品名称、厚度、厂名、厂址、商标、规格、数量、生产 日期、批号、执行标准,且应标明“朝上、轻搬正放、小心破碎、防雨怕湿”等字样。 7.2 包装 产品应用集装箱或木箱等方式包装。玻璃之间以及玻璃与包装箱之间应用不易划伤玻璃的间隔材 料隔开。 7.3 运输 8 库七七 提供下载 JC/T 10792020 运输时,产品应竖直放置,长度方向应与车辆运动方向一致,应有防雨措施。 7.4 贮存 产品应竖直放置贮存在干燥的室内。 9 库七七 提供下载 JC/T 1079202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真空玻璃介绍 A.1 典型真空玻璃的结构特征与性能特点 典型的真空玻璃是将两片平板玻璃以支撑物隔开,周边采用低熔点玻璃焊料或金属焊料封接,在 玻璃间形成真空腔的玻璃制品,图A.1 为典型真空玻璃结构示意图。真空腔内的真空压力应不超过1Pa, 一般可以控制在0.1 Pa~0.01 Pa或者更低。由于要承受外界大气压力,应在两层玻璃之间设置“支撑 物”来使玻璃之间保持间隔形成真空腔。“支撑物”的排列形式和间距可根据玻璃的厚度,支撑物的种 类、材料、形状、尺寸以及相关受力情况、力学参数来决定。通常情况下,为了减小支撑物“热桥”形 成的传热并同时提高视觉效果,支撑物直径一般在0.3mm~0.5mm之间,高度在0.1mm~0.4mm之间, 间距一般在20mm60mm之间。为了长期保持真空腔内的真空压力, 一般真空腔内要放置吸气剂。具有 排气口的真空玻璃产品其排气口位置是薄弱之处,应采取封接封口片、粘贴保护帽、保护胶等措施加以 防 护 。 a 错台结构下片玻璃大于上片玻璃 b 平封结构两片玻璃尺寸相同 说明 1 封边; 2 玻璃; 3 排气口; 4Low-E 膜面; 5 支撑物。 图A.1 典型真空玻璃结构示意图 真空玻璃空腔内气体很少,腔体内气体对流传热很小,因此传热系数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真空玻 璃的隔热保温性能,可以在真空玻璃基片中至少采用一片低辐射镀膜玻璃,这样会减少真空玻璃的辐射 传热,从而进一步降低真空玻璃的传热系数。 真空玻璃由于真空腔的存在,有效地阻隔了声音的传递,隔音效果很好。同时,真空玻璃还具有防 结露效果好、传热系数不受放置角度影响、寿命长等特点。 10 库七七 提供下载 JC/T 10792020 A.2 以钢化玻璃为基片制备的真空玻璃 由于钢化玻璃的强度高于普通玻璃,采用钢化玻璃为基片制作的真空玻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真 空玻璃抵抗外界大气压的能力。与普通玻璃制作的真空玻璃相比,其力学性能抗风压能力、抵抗温差 能力、抗冲击能力等也能得到提高。同时,用钢化玻璃制作的真空玻璃,其支撑物间距可适当扩大, 可以进一步降低真空玻璃的传热系数,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同时玻璃更加美观。 由于真空玻璃结构和加工的特殊性,以目前的技术水平,采用钢化玻璃为基片制作的真空玻璃的部 分力学性能如抗冲击性能要低于合片前的单片钢化玻璃。 注钢化玻璃指物理钢化玻璃。 A.3 真空玻璃复合产品 真空玻璃可制成真空复合夹层玻璃、真空复合中空玻璃、真空同时复合夹层和中空玻璃等多种复合 产品,使隔热、隔声、力学等性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各类复合产品除应满足真空玻璃标准要求的性 能外,还应分别满足各类复合工艺所对应产品的相关标准要求。 A.4 真空玻璃的应用 由于真空玻璃具有优异的隔热保温、隔音、防结露等性能,真空玻璃及其复合产品可应用于建筑、 家用电器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使用真空玻璃及其制品时,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产品标准和设计规范进 行全部性能测试后应用。 11 库七七 提供下载 JC/T 10792020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热流计法测量U 值 B.1 原理 依据GB/T 10295 对真空玻璃的热阻进行测量,计算得到U 值 。 B.2 检验装置 B.2.1 热流计 热流计应符合GB/T 10295的规定。热流计中心测量区域的尺寸应不小于100mm100 mm。 B.2.2 均温板 均温板应满足以下条件 a 均温板材质和厚度应均匀一致,以保证和整个试样表面接触; b 对于有排气口的试样,均温板的厚度应大于排气口保护帽的高度,并去掉均温板与保护帽接触 的部位,以保证均温板与整个试样表面接触; c 均温板的尺寸应不小于试样尺寸; d 均温板的厚度应不受实验压力而改变。均温板材料的导热系数应不受水分吸收的影响; e 每块均温板的热阻应介于0.03mK/W 至0 . 1mK/W 之间。 B.3 试样 试样边部密封到测量区的距离至少90mm, 见 图B.1。 说明 1边部密封区; 2测量区至边部密封距离; 3,9热流计测量区; 4,8均温板; 5,7玻璃; 6真空腔。 图B.1 测量区到边部密封距离示意图 12 库七七 提供下载 JC/T 10792020 B.4 试验条件 B.4.1 检验装置应置于室温环境中。 B.4.2 热流计的热板表面平均温度应调节为17.50.5℃,冷板的表面平均温度应调节为2.5 0.5℃。 B.5 试验程序 B.5.1 将两块均温板放在热流计中热板和冷板之间,按B.4.2 设置冷板温度和热板温度,检测热阻值 Ro。 B.5.2 将试样置于两块均温板之间,一起放在热流计热板和冷板之间,按B.4.2 设置冷板温度和热板 温度,检测热阻R₁。 B.6 结果计算 按公式B.1 计算热阻R。 RR₁-R₀ B.1 式中 R试样的热阻,单位为平方米 开尔文每瓦[m K/W]; R₁ 两块均温板和试样的总热阻,单位为平方米 开尔文每瓦[mK/W]; Ro两块均温板的热阻,单位为平方米开尔文每瓦[ mK/W]。 R,R₁,Ro 保留三位小数。 注一块均温板的热阻一般为R₀/2。 按公式B.2 计算真空玻璃的U 值,保留2位有效数字,真空玻璃的室内表面和室外表面的换热系 数见GB/T 22476。 库七七 提供下载 式中 .. B.2 U真空玻璃试样的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每开尔文[W/mK]; R 真空玻璃试样的热阻,单位为平方米 开尔文每瓦[mK/W]; he室外表面的换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每开尔文[W/mK]; h;室内表面的换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每开尔文[W/mK]。 对于同一规格的一组试样,第一块试样应进行两次测试,所得的两个结果的百分比差值应不大于 3 . 0,见公式B.3。 .. ... B.3 式中 U1.第一块试样的第一个U 值检测结果,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每开尔文[W/mK]; U₁₂ 第一块试样的第二个U 值检测结果,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每开尔文[W/mK]。 如果第一块试样的两个U 值的百分比差大于3.0,应调整试验方法和环境,再次测量。 13 JC/T 10792020 第一块试样的U 值应为两个结果U1.1,U₁₂ 的算术平均值,见公式B.4。 ...... B.4 该组中同一规格的其他试样的U 值分别进行一次测量。 14 库七七 提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