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T1034-2007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模.doc
ICS 91-110 Q92 备案号20870-2007 JC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材 行 业 标 准 JC/T 10342007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模 Mold for prestreesed concrete cylinder pipe 2007-05-29发布 2 0 0 7 - 1 1 - 0 1 实 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 JC/T 10342007 前 言 本标准根据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管管模的实际生产及使用现状进行制订。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江苏邦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苏华光双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中国建 材装备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江都市环球建材机械有限公司、衡阳市安南建材设备制造有限公 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孟祥建、张爱梅、张勇、董正伟、武长宝、王宪成、陈金山、穆惠民。 本标准首次发布。 I JC/T 10342007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模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模的术语、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 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的管模以下简称管模。其他预应力管模亦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 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700 碳素结构钢 GB/T 1591 低合金结构钢 GB/T 1800.41999 极限与配合 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的极限偏差表 GB/T 18042000 一般公差 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eqv ISO 2768-11989 GB 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T 13306 标牌 JC 401.2 建材机械用碳钢和低合金钢铸件技术条件 JC 401.3 建材机械用铸钢件缺陷处理规定 JC 401.4 建材机械用铸件交货技术条件 JC/T 402 水泥机械涂漆防锈技术条件 JC/T 406 水泥机械包装技术条件 JC/T 532 建材机械钢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管模公称直径Do nominal diameter of mold 指用管模生产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的公称直径。 3.2 管模公称长度Lo nominal length of mold 指用管模生产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的有效长度。 3.3 管模有效长度L virtual length of mold 指用管模生产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的管体长度。 3.4 跑轮距S space between support 指管模在成型机上两跑轮轴向定位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 3.5 1 JC/T 10342007 跑轮有效宽度B width of support 指跑轮工作面宽度。 4 分类 4.1 型式 4.1.1 按生产工艺分为离心管模和立式振动管模。 4.1.2 离心管模结构型式为两瓣组合式代号L, 见图1。 4.1.3 立式振动管模主要由底模、内模、外模和顶模等零部件组成,内模和外模结构形式为单开口代 号 Z, 见图2。 4.2 型号 管模的型号表示方法规定如下 M T X 管模公称长度,mm _ 管模公称直径,mm 管模型式代号L、Z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代号 管模代号 4.3 标记示例 公称直径为1000 mm、公称长度为5000mm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离心管模标记为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模 MTL10005000 JC/T 10342007 公称直径为3200 mm、公称长度为5000 mm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立式振动管模标记为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模 MTZ32005000 JC/T 10322007 2 JC/T 10342007 1 一跑轮; 2 插口模; 3 筒体; 4 承口模。 图1 离心管模结构示意图 3 JC/T 1034-2007 1 - 顶模; 2内模; 3 外模; 4底模; 5一振动器底座。 图 2 立式振动管模结构示意图 4 建筑321---标准查询下载网 JC/T 1034-2007 4.4 基本参数 4.4.1 离心管模的规格及基本数值见表1。 表 1 离心管模的规格及基本数值 单位为毫米 项 目 管模公称直径D系列 单胶圈 双胶圈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200 1400 1000 1200 1400 参数值 公称 长度L。 5000 6000 有效 长度L 5083 6083 5140 6140 承 口 模 工 作 面 尺 寸 D₁ 489 589 689 799 909 1019 1129 1349 1589 1129 1349 1589 D₂ 493 593 693 803 913 1023 1133 1353 1593 1133 1353 1593 H 98 165 插 口 模 工 作 面 尺 寸 D₃ 470.8 570.8 670.8 780.8 890.8 1000.8 1110.8 1330.8 1570.8 1111 1331 1571 D₄ 493 593 693 803 913 1023 1133 1353 1593 1133 1353 1593 注按供需双方协商,也可生产其他规格的管模。 4.4.2立式振动管模的规格及基本数值见表2。 表 2 立式振动管模的规格及基本数值 单位为毫米 公称 直径 D。 公称 长度 L 有效长度L 外模内径 D 底模工作面尺寸 顶模工作面尺寸 单胶圈 双胶图 D₁ h D₂ D₄ 单胶圈 双胶圈 1400 5000 6000 5083 6083 5135 6135 1600 1503 108 160 1600 1503 1600 1800 1703 1800 1703 1800 2030 1903 2030 1903 2000 2250 2103 2250 2103 2200 2480 2313 2480 2313 2400 2700 2513 2700 2513 2600 2930 2713 2930 2713 2800 3150 2923 3150 2923 3000 3380 3143 3380 3143 5 JC/T 10342007 表2续 公称 直径 Do 公称 长度 Lo 有效长度L 外模内径 D 底模工作面尺寸 顶模工作面尺寸 单胶圈 双胶圈 D₁ h D₂ D 单胶圈 双胶圈 3200 5000 6000 5125 6125 5135 6135 3600 3343 150 160 3600 3343 3400 3840 3553 3840 3553 3600 4060 3763 4060 3763 3800 4290 3973 4290 3973 4000 4520 4183 4520 4183 注按供需双方协商,也可生产其他规格的管模。 5 要求 5.1 基本要求 5.1.1 管模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 5.1.2 图样上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机械加工部位应符合GB/T 1804-2000表 1 中m 级的要求;非机 械加工部位应符合GB/T 18042000表 1 中c 级的要求。 5.1.3 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安全卫生要求应符合GB 5083的规定。 5.2 材料要求 5.2.1 离心管模的筒体、法兰、筋板和联接件等材质应符合GB/T 700的有关规定,其机械性能不低于 Q235A 的要求。 5.2.2 立式振动管模的内外模筒体材质应符合GB/T 1591的有关规定,其机械性能不低于Q345 的要 求 。 5.2.3 铸钢件应符合JC/T 401.2、JC/T 401.3和JC/T 401.4的有关规定。其中离心管模的跑轮材料 机械性能不低于ZG310-570 的要求;立式振动管模的底模材料机械性能不低于ZG270-500 的有关规 定;其他铸钢件的机械性能不得低于ZG230-450 的有关规定。 5.3 焊接件要求 5.3.1 焊接件应符合JC/T 532的规定,其中焊缝表面质量不低于表2中Ⅲ级的要求。筒体焊缝均为 连 续 焊 缝 。 5.3.2 外模筒体内表面和内模筒体外表面焊缝应磨平,磨削表面粗糙度不大于25 μm,焊缝凹凸不大 于0.5mm。 5.4 管模工作表面要求 5.4.1 尺寸公差要求 5.4.1.1 离心管模工作面主要尺寸偏差要求 5.4.1.1.1 承口模工作面D₁ 极限偏差为 5.4.1.1.2 承口模工作面D₂ 极限偏差为 5.4.1.1.3 插口模工作面D₃极限偏差为 5.4.1.1.4 插口模工作面D₄极限偏差为0.5 mm。 5.4.1.2 立式振动管模工作表面主要尺寸偏差要求 1 5.4.1.2.1 外模筒体顶部和底部内径D极限偏差为 0 mm, 其他部位为2 mm。 6 建筑321---标准查询下载网 JC/T 10342007 5.4.1.2.2 底模工作面D₁极限偏差 5.4.1.2.3 顶模工作面D₄极限偏差为2极限偏差3极限偏差 5.4.1.2.4 内模筒体顶部外径D。极限偏差为,底部外径D。极限偏差,其他部位为2mm。 5.4.2 形位公差要求 5.4.2.1 离心管模 5.4.2.1.1 筒体内表面素线直线度偏差不大于筒体总长度的1/2000,每米长度的偏差不大于1mm。 5.4.2.1.2 合口处错位不大于0.5mm。 5.4.2.1.3 管模内表面合口间隙不大于1mm。 5.4.2.2 立式振动 管模外模内表面和内模外表面素线直线度偏差不大于2mm。 5.4.3 装配要求 5.4.3.1 离心工艺管模 5.4.3.1.1 跑轮有效宽度B 和跑轮距S 的尺寸见表3 ;S的极限偏差为 表3离心工艺管模跑轮有效宽度和跑轮距 单位为毫米 项 目 名 称 管 模 规 格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200 数 值 跑轮距S 4020 跑轮有效宽度B 85 100 5.4.3.1.2 跑轮与支承法兰配合直径的加工精度不低于GB/T 1800.41999表1中规定的8级的要 求,加工表面粗糙度不大于3.2μm,锥面斜角α的偏差跑轮为 ;支承法兰 5.4.3.1.3 跑轮工作面直径的加工精度不低于GB/T 18042000表1中规定的9级的要求,加工表 面粗糙度不大于12.5 μm。 5.4.3.1.4 承插口模与筒体联接法兰的定位圆直径D₅、D₆的加工精度不低于GB/T 18041999表 1 中规定的10级的要求,加工表面粗糙度不大于6.3 μm。 5.4.3.1.5 离心管模与钢筒接触的承口及插口挡圈之间应用胶圈密封。 5.4.3.1.6 管模装配后两跑轮与筒体的同轴度公差D₀ 不大于1000 mm时公差为Φ1.5mm;D₀ 大于 1000 mm 时公差为Φ2 mm。 5.4.3.2 立式振动管模 5.4.3.2.1 将内模和外模合缝后,竖直放置在一水平台面上,各处光滑平整,无凹凸扁平。 5.4.3.2.2 外模组装后,外模内表面与底模及顶模配合处最大径向间隙不大于2mm。 企口错位大于 1 mm,间 隙不大于1mm。 5.4.3.2.3 内模组装后,内模外表面与底模配合处最大径向间隙不大于2mm,内表面与顶模配合处最 大径向间隙不大于2mm。 企口错位大于1mm, 间隙不大于1mm。 5.4.3.2.4 管模的内外模合口配合面、内模与底模配合面、外模与底模配合面以及底模与钢筒接触的 配合面应用胶圈密封。 5.4.4 工作面粗糙度要求 5.4.4.1 管模工作表面不允许有裂纹、麻点、起鳞、刻痕和锈蚀等缺陷。 5.4.4.2 承插口模的工作面加工表面粗糙度不大于3.2 μm, 其余加工表面粗糙度不大于12.5μm。 5.5 胶 圈 7 JC/T 10342007 5.5.1 管模用橡胶密封圈应采用圆形截面的实心或空心胶圈,胶圈的尺寸和体积应与胶槽尺寸和配合 间隙相匹配,可以使用压出法制作。每个胶圈的接头只许一处。 5.5.2 胶圈的材质须致密,无平面扭曲现象,无肉眼可见的杂质、气孔、裂缝及其他有碍使用的缺陷。 5.5.3 单个胶圈上,凹凸不超过1mm, 面积不超过6mm的不得多于三处。 5.5.4 胶圈应存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受阳光照射。 5.6 外观质量 5.6.1 管模涂漆防锈应符合JC/T 402的规定。 5.6.2 纵、环向筋板配置应平直。 5.6.3 管模各部件应无焊渣、毛刺、飞边。 5.7 试运转要求 5.7.1 离心管模空载运转应平稳,无异常响声。 5.7.2 管模负载运转应平稳,无异常响声。 6 试验方法 6.1 外模筒体内表面和内模筒体外表面焊缝5.3.2 用钢直尺和塞尺测量。 6.2 承口模工作面D₁ 极限偏差5.4.1.1.1 用游标卡尺或π尺测量。 6.3 承口模工作面D₂极限偏差5.4.1.1.2 用游标卡尺或π尺测量。 6.4 插口模工作面D₃极限偏差5.4.1.1.3 用游标卡尺或π尺测量。 6.5 插口模工作面D₄极限偏差5.4.1.1.4 用游标卡尺或π尺测量。 6.6 外模筒体内径D 极限偏差5.4.1.2.1 用游标卡尺或π尺测量。 6.7 底模工作面D₁ 极限偏差5.4.1.2.2 用游标卡尺或π尺测量。 6.8 顶模工作面D₂、D₃、D₄极限偏差5.4.1.2.3 用游标卡尺或π尺测量。 6.9 内模筒体外径D。极限偏差5.4.1.2.4 用游标卡尺或π尺测量。 6.10 素线直线度5.4.2.1.1,5.4.2.2 沿筒体素线方向拉一条绷紧的细线,测量该线与被测面之间的间隙;离心管模在半模45135 之间取23处测点;立式振动管模的内外模分别从口门起点取8点沿圆周上均分检测。 6.11 合口处错位5.4.2.1.2,5.4.3.2.2,5.4.3.2.3 用深度尺测量。 6.12 合口间隙5.4.2.1.3,5.4.3.2.2,5.4.3.2.3 用塞尺测量。 6.13 跑轮有效宽度和跑轮距5.4.3.1.1 用钢卷尺测量。 ; 6.14 跑轮与支承法兰配合直径的加工精度5.4.3.1.2 用游标卡尺或π尺测量。 8 建筑321---标准查询下载网 JC/T 10342007 6.15 跑轮与支承法兰配合直径的表面粗糙度5.4.3.1.2 用粗糙度仪测量。 6.16 跑轮与支承法兰锥面斜角α偏差5.4.31.2 用精度为1′的角度规测量。 6.17 跑轮工作面直径的加工精度5.4.3.1.3 用游标卡尺或π尺测量。 6.18 跑轮表面粗糙度5.4.3.1.3 用粗糙度仪测量。 6.19 承插口模与筒体联接法兰的定位圆直径的加工精度5.4.3.1.4 用游标卡尺或π尺测量。 6.20 承插口模与筒体联接法兰的定位圆直径的表面粗糙度5.4.3.1.4 用粗糙度仪测量。 6.21 两跑轮与筒体的同轴度5.4.3.1.6 离心管模组装后置于试验用离心机上用百分表测量其端内表面的圆跳动。 6.22 内模和外模表面光滑平整5.4.3.2.1 目测检验。 6.23 外模内表面与底模及顶模的间隙5.4.3.2.2 用塞尺测量。 6.24 内模外表面与底模和内表面与顶模的间隙5.4.3.2.3 用塞尺测量。 6.25 管模工作表面缺陷5.4.4.1 目测检验。 6.26 承插口模工作面表面粗糙度5.4.4.2 用粗糙度仪测量。 6.27 胶圈5.5 目测检验。 6.28 外观质量5.6 目测检验。 6.29 试运转5.7 6.29.1 空运转试验,将离心管模置于成型机上按表4的规定运转,运转时间不少于10min; 表 4 离心管模空运转试验 项目名称 管模公称直径D,mm 400~600 700~900 1000~1400 转速,r/min 离心管模转速 200 150 100 6.29.2 负载试验在使用单位进行,试生产3~5根管芯。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分类 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7.2 出厂检验 产品出厂前应逐套进行检验合格,并签发合格证。检验项目见表5。 9 JC/T 10342007 表5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项目 序 号 检 验 项 目 项 类 检验方法 判定依据 型式 检验 出厂 检验 1 承口模工作面D₁极限偏差 重 要 项 目 6.2 5.4.1.1.1 √ √ 2 承口模工作面D₂极限偏差 6.3 5.4.1.1.2 √ √ 3 插口模工作面D₃极限偏差 6.4 5.4.1.1.3 √ √ 4 插口模工作面D₄极限偏差 6.5 5.4.1.1.4 √ √ 5 外模筒体内径D极限偏差 6.6 5.4.1.2.1 √ √ 6 底模工作面D₁极限偏差 6.7 5.4.1.2.2 √ √ 7 顶模工作面D₂ 、D₃ 、D₄极限偏差 6.8 5.4.1.2.3 √ √ 8 内模筒体外径D。极限偏差 6.9 5.4.1.2.4 √ √ 9 跑轮有效宽度和跑轮距 6.13 5.4.3.1.1 √ √ 10 外模内表面与底模及顶模的间隙 6.22 5.4.3.2.2 √ √ 11 内模外表面与底模和内表面与顶模的间隙 6.23 5.4.3.2.3 √ √ 12 空运转试验 6.28.1 5.7.1 √ √ 13 负载试验 6.28.2 5.7.2 √ √ 14 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查看检验报告 5.1.2 √ 15 管模筒体材料质量 查看检验报告 5.2.1 5.2.2 √ 16 铸钢件质量 查看检验报告 5.2.3 √ 17 焊接件质量 查看检验报告 5.3.1 18 外模筒体内表面和内模筒体外表面焊缝 一 般 项 目 6.1 5.3.2 √ √ 19 素线直线度 6.10 5.4.2.1.1 5.4.2.2 √ 20 合口处错位 6.11 5.4.2.1.2 5.4.3.2.2 5.4.3.2.3 √ √ 21 合口间隙 6.12 5.4.2.1.3 5.4.3.2.2 5.4.3.2.3 √ √ 22 跑轮与支承法兰配合直径的加工精度 6.14 5.4.3.1.2 √ √ 23 跑轮与支承法兰配合直径的表面粗糙度 6.15 5.4.3.1.2 √ 24 跑轮与支承法兰锥面斜角α偏差 6.16 5.4.3.1.2 √ 25 跑轮工作面直径的加工精度 6.17 5.4.3.1.3 √ √ 26 跑轮表面粗糙度 6.18 5.4.3.1.3 √ 27 承插口模与筒体联接法兰的定位圆直径的加工精度 6.19 5.4.3.1.4 √ √ 28 承插口模与筒体联接法兰的定位圆直径的表面粗糙度 6.20 5.4.3.1.4 √ 29 内模和外模表面光滑平整 6.21 5.4.3.2.1 √ 30 管模工作表面缺陷 6.24 5.4.4.1 √ √ 31 承插口模工作面表面粗糙度 6.25 5.4.4.2 √ √ 10 建筑321---标准查询下载网 JC/T 1034-2007 表5续 序 号 检验项目 项 类 检验方法 判定依据 型式 检验 出厂 检验 32 胶圈 6.26 5.5 √ √ 33 外观质量 6.27 5.6 √ √ 7.3 型式检验 7.3.1 检验条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和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b 正常生产时,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正常生产时,每两年至少要进行一次; d 产品停产一年后恢复生产时;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f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7.3.2 检验项目 型式检验项目见表5,其中第13项可以在用户单位进行。 7.3.3 抽样方法 从出厂检验的同规格合格产品中随机抽取一至两套,抽样基数不限。 7.3.4 判定规则 7.3.4.1 若抽检产品达不到表5重要项目中任何一项要求时,该产品判定为不合格。 7.3.4.2 若抽检产品达到表5中全部重要项目的要求,但一般项目中有2项达不到要求时,则该产品 判定为不合格。 7.3.4.3 当抽检产品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时,允许在原抽样数量中加倍或对原产品不合格项整改后进 行复检,复检产品全部合格,判定为合格,若复检产品仍有一台不合格,则判定该产品不合格。 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在管模外表面明显位置固定产品标牌,标牌应符合GB/T 13306的规定,内容应包括 a 制造厂名; b 产品名称; c 产品型号; d 标准号; e 商标; f 外形尺寸; g 制造编号; h 重量; i 制造日期。 8.2 包装及随机文件参照JC/T 406的要求。整体包装时采用裸装,小件散装时应箱装。 8.3 管模运输时应捆牢、楔紧、防止滚动。 8.4 管模贮存时应放置在干燥、平整、坚实的场地上,严禁半模堆放。立式振动工艺管模应立放。离心管 模平放堆放层数见表6。 11 JC/T 1034-2007 JC/T 10342007 表6离心管模堆放层数 管模公称直径D,mm 400~900 1000~1400 堆放层数,层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