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6584-2018 屋面瓦试验方法.doc
ICS 91.100.25 Q 17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T 365842018 屋 面 瓦 试 验 方 法 Test s for roofing tiles 2019-08-01实施 2 0 1 8 - 0 9 - 1 7 发 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 布 GB/ T 365842018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 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尺寸偏差和外观质量 1 5 物理性能试验 3 6 试验报告 13 I GB/T 36584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5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西安有限公司、曼宁家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湖 南省湘乡市唐盛瓦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佛山红狮陶瓷有限公司、广东欧耐特 建材有限公司、佛山市荣冠玻璃建材有限公司、常熟大象建陶有限公司、北京安耐格工程技术有限责任 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仙莉、路晓斌、潘洋、臧凡、潘超、袁志欣、张国明、左智军、陈锦豪、李森、简伟闯、 陈亮、周连根、牛兰成。 Ⅲ GB/T 365842018 屋面瓦试验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屋面瓦的术语和定义、尺寸偏差、外观质量、抗弯曲性能、抗冻性能、耐急冷急热性、吸 水率、抗渗性能、抗盐性能、耐酸碱性能、抗风性能、模拟雨淋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屋面覆盖及装饰用的板状或块状屋面瓦类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195 建筑卫生陶瓷分类及术语 JGJ/T 191 建筑材料术语标准 ISO 3585 硅硼玻璃3.3 特性Borosihcate glass 3.3Properties 3 术语和定义 GB/T 9195 和JGJ/T 191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尺寸偏差和外观质量 4.1 尺寸偏差 4.1.1 量具 钢直尺,精度为1 mm。 4.1.2 测量方法及结果评定 4.1.2.1 在瓦正面的中间处分别测量长度L 和宽度b, 其 中S 形瓦在瓦头处测量宽度b 。 当被测 处有磕碰、釉粘或凸出时,可在其旁边测量。 4.1.2.2 测量结果以每件试样测量的长度、宽度与其规格长度、宽度的偏差值表示。 4.1.3 测量精度 测量尺寸精确至1mm。 4.2 外观质量 4.2.1 量具 量具如下 a 钢直尺,精度为1mm; b 10 倍带刻度的放大镜精度为0.1 mm。 1 GB/T 365842018 4.2.2 测量方法及结果评定 4.2.2.1 表面质量 4.2.2.1.1 将试样按长度方向5件、宽度方向4件整齐排列在平坦的地面上,在自然光照下目测检验。 检查距离从检验者脚尖至瓦底边计算,检验者身体不应倾斜。检查需两人进行,铺放试样者不参与 检验。 4.2.2.1.2 试验结果以每件试样在不同检查距离下表面质量缺陷的明显程度表示。 4.2.2.2 变形 4.2.2.2.1 将瓦的基准平面放置在平板上,用钢直尺测量瓦边、角翘离平板的最大距离。 4.2.2.2.2 平瓦、三曲瓦、双筒瓦、鱼鳞瓦、牛舌瓦类还要检查瓦侧宽度方向的弯曲。测量时,将钢直尺 的边与瓦侧长度方向的两端点平齐,用另一钢直尺测量瓦侧与直尺边之间的最大弯曲距离。 4.2.2.2.3 测量结果以每件试样的变形最大值表示。 4.2.2.3 裂纹 4.2.2.3.1 测量裂纹两端点之间最大直线距离。贯穿裂纹长度测量时,应包括连续的非贯穿部分裂纹 长度。 4.2.2.3.2 测量结果以每件试样的最大裂纹长度表示。 4.2.2.4 磕碰、釉粘 4.2.2.4.1 测量磕碰、釉粘处对瓦相应棱边的长、宽投影尺寸。如果破坏处从一个面延伸至其他面上 时,则累计其延伸的投影尺寸。边缘部分的破坏处分别测量其在可见面和隐蔽面或正面和背面上的投 影尺寸。平瓦边筋和后爪的破坏处,其残留高度分别从瓦边筋和瓦背面的基准平面底部量起。 4.2.2.4.2 测量结果以每件试样最大破坏处的尺寸表示。 4.2.2.5 石灰爆裂 4.2.2.5.1 测量石灰爆裂处的最大直径尺寸。 4.2.2.5.2 测量结果以每件试样最大破坏处的尺寸表示。 4.2.2.6 欠火、分层 4.2.2.6.1 人工敲击试样,依声音差异来辨别,或观察试样侧面进行检验。 4.2.2.6.2 试验结果以每件试样欠火、分层缺陷的明显程度表示。 4.2.2.7 釉层厚度、涂层厚度 4.2.2.7.1 取横向断面规则的断瓦试样2件,将10倍带刻度的放大镜置于瓦片断层上,量取横向3个 点位的釉层或涂层厚度。测量点位间隔约为b/3, 波形瓦至少有一个测量点在波峰位置。 4.2.2.7.2 测量结果以每件试样最小厚度尺寸表示。 4.2.3 测量精度 测量尺寸精确至1 mm; 釉层厚度、涂层厚度测量尺寸精确至0.1 mm。 2 GB/T 365842018 5 物理性能试验 5.1 抗弯曲性能 5.1.1 仪器设备 5.1.1.1 弯曲强度试验机试验机能够均匀加荷,其相对误差不大于1。支座由直径为25 mm 互 相 平行的金属棒及下面的支承架构成,其中一根可以绕中心轻微上下摆动,另一根可以绕它的轴心稍作旋 转。支承架高度约50 mm, 保证金属棒间距可调。压头是一直径为25 mm 的金属棒,也可以绕中心上 下轻微摆动。支座金属棒和压头与试样接触部分均垫上厚度为5 mm、硬度为HA45~60 度的普通橡 胶板。 5.1.1.2 钢直尺精度为1 mm。 5.1.1.3 秒表精度为0.1 s。 5.1.2 试样准备 以自然干燥状态下的整件瓦作为试样,试样数量为5件。 5.1.3 试验步骤 5.1.3.1 将试样放在支座上,调整支座金属棒间距,并使压头位于支座金属棒的正中,对于跨距要求搭 接不足的瓦J 形瓦、S 形瓦先保证一个支座金属棒位于瓦峰宽的中央,调整间距使支座金属棒中心以 外瓦的长度为152mm 。其中对于波形瓦类,要在压头和瓦之间放置与瓦上表面波浪形状相吻合的 平衡物,平衡物由硬质木块或金属制成,宽度约为20 mm 。 如图1~图7所示。 5.1.3.2 试验前先校正试验机零点,启动试验机,压头接触试样时不应冲击,以50 N/s100 N/s的 速 度均匀加荷,直至断裂,记录断裂时的最大载荷P。 单位为毫米 单位为毫米 100 100 200 0 100 100 200 图 1 平瓦、波形瓦类弯曲试验示意图 图 2 脊瓦、筒瓦、沟头瓦类弯曲试验示意图 3 GB/T 365842018 说 明 1波形瓦顶面; 2波形瓦加荷平衡物。 图 3 波形瓦加荷平衡物示意图 4 单位为毫米 单位为毫米 图 4 三曲瓦、双筒瓦类弯曲试验示意图 图 5 鱼鳞瓦、牛舌瓦类弯曲试验示意图 单位为毫米 单位为毫米 图 6 板瓦、滴水瓦类弯曲试验示意图 图 7 J 形瓦、S 形瓦类弯曲试验示意图 5.1.4 结果计算与评定 5.1.4.1 平瓦、板瓦、脊瓦、滴水瓦、沟头瓦、S 形瓦、J 形瓦、波形瓦的试验结果以每件试样断裂时的最大 载荷表示,精确至10 N。 GB/T 365842018 5.1.4.2 三曲瓦、双筒瓦、鱼鳞瓦、牛舌瓦的弯曲强度按式1计算 5 1 式中 R 试样的弯曲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P 试样断裂时的最大载荷,单位为牛顿N; L 跨距,单位为毫米mm; b 试样的宽度,单位为毫米mm; h 试样断裂面上的最小厚度,单位为毫米mm。 5.1.4.3 三曲瓦、双筒瓦、鱼鳞瓦、牛舌瓦的试验结果以每件试样的弯曲强度表示,精确至0.1 MPa。 5.2 抗冻性能 5.2.1 方法一 5.2.1.1 仪器设备 5.2.1.1.1 低温箱或冷冻室放入试样后箱室内温度可调至-20℃或20℃以下。 5.2.1.1.2 水槽。 5.2.1.1.3 试样架。 5.2.1.2 试样准备 以自然干燥状态下的整件瓦作为试样,试样数量为5件。 5.2.1.3 试验步骤 5.2.1.3.1 检查外观,将磕碰、釉粘、缺釉和裂纹含釉裂处作标记,并记录其情况。 5.2.1.3.2 将试样浸入15℃25℃的水中,24 h 后取出,放入预先降温至-20℃3℃的冷冻箱中的 试样架上。试样之间、试样与箱壁之间应有不小于20 mm 的间距。关上冷冻箱门。 5.2.1.3.3 当箱内温度再次降至20℃3℃时,开始计时,在此温度下保持3h 。打开冷冻箱门,取出 试样放入15℃25℃的水中融化3 h 。如此为一次冻融循环。 5.2.1.4 试验结果 以每件试样的外观破坏程度表示。 5.2.2 方法二 5.2.2.1 仪器设备 5.2.2.1.1 干燥箱工作温度为110℃5 ℃;也可使用能获得相同检测结果的其他干燥系统。 5.2.2.1.2 水槽水温度保持在20℃5℃。 5.2.2.1.3 冷冻机能冷冻至少5件试样,并使试样互相不接触。 5.2.2.2 试样准备 以自然干燥状态下的整件瓦作为试样,试样数量为5件。 GB/T 365842018 5.2.2.3 试验步骤 5.2.2.3.1 检查外观,将磕碰、釉粘、缺釉和裂纹含釉裂处作标记,并记录其情况。 5.2.2.3.2 以不超过20℃/h 的速率使试样降温到-5℃,试样在此温度下保持15 min 。然后将试样浸 没于水中或喷水直到温度达到5℃,试样在此温度下保持15 min 。如此为一次冻融循环。如果要中断 循环试验,试样应该浸没在5℃以上的水中。 5.2.2.4 试验结果 以每件试样的外观破坏程度表示。如果发现试样在试验过程中间已经损坏,应及时检查并作记录。 5.3 耐急冷急热性 5.3.1 仪器设备 5.3.1.1 烘箱能升温至200 ℃。 5.3.1.2 试样架。 5.3.1.3 能通过流动冷水的水槽。 5.3.1.4 温度计。 5.3.2 试样准备 以自然干燥状态下的整件瓦作为试样,试样数量为5件。 5.3.3 试验步骤 5.3.3.1 测量冷水温度,保持15℃5℃为宜。 5.3.3.2 检查外观,将裂纹含釉裂、磕碰、釉粘和缺釉处作标记,并记录其缺陷情况。 5.3.3.3 将试样放入预先加热到温度比冷水高150℃2℃ 的烘箱中的试样架上。试样之间、试样与 箱壁之间应有不小于20 mm 的间距。关上烘箱门。 5.3.3.4 在5 min 内使烘箱重新达到预先加热的温度,开始计时。在此温度下保持45 min 。打开烘箱 门,取出试样立即浸没于装有流动冷水的水槽中,急冷5 min 。 如此为一次急冷急热循环。 5.3.4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以每件试样的外观破坏程度表示。 注此项试验建议适用于有釉类瓦。 5.4 吸水率 5.4.1 仪器设备 5.4.1.1 烘箱工作温度为110℃5℃ ,也可使用能获得相同检测结果的其他干燥系统。 5.4.1.2 干燥器。 5.4.1.3 真空容器和真空系统能容纳所要求数量试样的足够大容积的真空容器和抽真空能达到 10 kPa1 kPa并保持30 min 的真空系统。 5.4.1.4 麂皮或其他合适材料。 5.4.1.5 天平称量精度为所测试样质量0.01。 5.4.1.6 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6 GB/T 365842018 5.4.2 试样准备 以自然干燥状态下的整件瓦或抗弯曲性能试验后的瓦的一半作为制样样品,在中间部位分别切取 最小边长100 mm 瓦厚度作为试样,试样数量为5块。 5.4.3 试验步骤 5.4.3.1 将试样擦拭干净后放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每隔24h 的两次连续质量之差小于0.1, 作为干燥时质量m。。试验过程中试样放在有硅胶或其他干燥剂的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不应使用酸性 干燥剂,每块试样按表1的测量精度称量和记录。 表 1 试样的质量和测量精度 单位为克 试样的质量 测量精度 50≤m≤100 0.02 100m≤500 0.05 500m≤1000 0.25 10003000 1.00 5.4.3.2 将试样竖直放入真空容器中,使试样互不接触,抽真空至10 kPa1kPa, 并保持30 min 后停 止抽真空,加入足够的水将试样覆盖并高出50 mm, 让试样浸泡15 min 后取出。将一块浸湿过的麂皮 用手拧干,将麂皮放在平台上依次轻轻擦干试样表面,然后称重并记录,作为吸水饱和的质量m1, 试样 的测量精度同表1。 5.4.4 结果计算与评定 5.4.4.1 吸水率按式2计算 7 式中 E 吸水率,; 2 m。 干燥时质量,单位为克g; m ⊥真空下吸水饱和的质量,单位为克g。 5.4.4.2 试验结果以每块试样的吸水率表示,精确至0.1。 5.5 抗渗性能 5.5.1 设备和材料 5.5.1.1 试样架。 5.5.1.2 水泥砂浆或沥青与砂子的混合料。 5.5.1.3 70石蜡与30松香的熔化剂。 5.5.1.4 油灰刀。 5.5.2 试样准备 以自然干燥状态下的整件瓦作为试样,试样数量为3件。 GB/T 365842018 5.5.3 试验步骤 5.5.3.1 将试样擦拭干净,用水泥砂浆或沥青与砂子的混合料在瓦的正面四周筑起一圈高度为25mm 的密封挡,作为围水框;或在瓦头、瓦尾处筑密封挡,与两瓦边形成围水槽。再用70石蜡和30松香 的熔化剂密封接缝处,应保证密封挡不漏水。形成的围水面积应接近于瓦的实用面积。 5.5.3.2 将制作好的试样放置在便于观察的试样架上,并使其保持水平。待平稳后,缓慢地向围水框注 入清洁的水,水位高度距瓦面最浅处不小于15 mm, 试验过程一直保持这一高度,将此试验装置在温度 为15℃30 ℃,空气相对湿度不小于40的条件下,存放3 h。 5.5.4 试验结果 以每件试样的渗水程度表示。 注此项试验建议适用于无釉类瓦。 5.6 抗盐性能 5.6.1 仪器设备 5.6.1.1 鼓风干燥箱能升温至200℃。 5.6.1.2 200 mL 带盖塑料烧杯。 5.6.1.3 能控制温度为19 ℃3℃的环境或恒温箱。 5.6.1.4 过滤漏斗和快速过滤纸。 5.6.1.5 电子天平,精度为0.01 g。 5.6.1.6 工业级氯化钠。 5.6.1.7 温度计、蒸馏水、玻璃皿和小刷子。 5.6.2 试样准备 以自然干燥状态下的整件瓦或抗弯曲性能试验后的瓦的一半作为制样样品,在样品的可见面部分 分别切取502mm252mm 瓦厚度作为试样,试样数量为5块。 5.6.3 试验步骤 5.6.3.1 检查清理试样外观,除去表面疏松的物质,将裂纹含釉裂、磕碰、釉粘和缺釉处作标记,并记 录其缺陷情况。 5.6.3.2 干燥试样和氯化钠将试样和适量氯化钠固体置于玻璃皿,放入预先加热到115℃3℃的鼓 风干燥箱中的试样架上,试样干燥时间大于12h, 至恒重前后两次称量时间间隔为2h, 称量之差不超 过后一次称量的0.2,氯化钠干燥时间至少4 h; 后将试样和氯化钠固体取出,放置在能控制温度为 19℃3℃的环境或恒温箱中冷却1h~2 h 至室温。 5.6.3.3 称取140g 干燥的氯化钠,配制浓度为14的氯化钠溶液1000 mL, 分置于5个200 mL 带 盖 塑料烧杯中。 5.6.3.4 将冷却后的试样分别浸人塑料烧杯溶液中,溶液面应高出试样10 mm 以上,盖上盖子,重新放 置于能控制温度为19℃3℃的环境或恒温箱中,浸泡时间为1.75 h~2.5h 。 然后从塑料烧杯中取出 试样,沥除溶液1min~10min, 再分别置于玻璃皿放回115℃3℃的鼓风干燥箱中的试样架上。如 此以试样干燥为起点,试样在溶液中浸泡结束重新放入干燥箱前为终点,为一次循环。 5.6.3.5 从第一次循环开始,试样干燥时间的选择,由过夜干燥大于12h 和短期干燥2.5 h0.5h 两 种 方式交替进行,不应连续采用短期干燥方式,但允许连续采用过夜干燥。之后,开始第十次循环,第二十 8 GB/T 365842018 次循环,直至第四十次循环结束。每次检查试样,如果发现有标记以外的颗粒物掉落,将这些颗粒物取 出置于对应编号玻璃皿中并记录,添加提前配制好、浓度为14氯化钠溶液适量以补充损失。每完成 十次循环,应使用新鲜溶液。 5.6.3.6 用垫有过滤纸的过滤漏斗过滤收集的陈溶液,获得底部残留物;用蒸馏水清洗残留物3遍,停 置稍干;将过滤纸从漏斗上移开并使用小刷子将残留物转移到对应编号的玻璃皿上,与之前的颗粒物 若有汇集。 5.6.3.7 在预先加热到115 ℃3℃的干燥箱中放入盛有颗粒物和残留物的玻璃皿,干燥0.5 h 以上, 然后在空气中冷却至室温,用电子天平逐个称量颗粒物和残留物的净质量试样失重,精确至0.01g。 5.6.4 试验结果 5.6.4.1 以每块试样的试样失重表示。 5.6.4.2 若检查试样中发现掉落的颗粒物超过了规定的最大值40次循环后试样失重不超过0.4 g, 也 可在第2次~40次循环当中停止试验,测定试样失重并记录循环次数。 5.7 耐酸碱性能 5.7.1 酸、碱试液 5.7.1.1 体积分数为0.03的盐酸溶液,由浓盐酸p1.19 g/mL配制。 5.7.1.2 氢氧化钾溶液30 g/L。 5.7.2 仪器设备 5.7.2.1 圆筒用硅硼玻璃ISO 3585或其他合适材料制成的带盖圆筒。 5.7.2.2 干燥箱工作温度为110 ℃5℃。 5.7.2.3 麂皮、白布、密封材料如橡皮泥。 5.7.2.4 铅笔硬度为HB 的铅笔。 5.7.2.5 灯泡40 W, 内面为白色。 5.7.3 试样准备 以自然干燥状态下的整件瓦或抗弯曲性能试验后的瓦的一半作为试样,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可见 面部位,试样数量为每种试液使用5块。 5.7.4 试验步骤 在圆筒的边缘上涂一屋3 mm 厚的密封材料,将圆筒倒置在试样表面的干净部分,并使其周边密 封。从开口处注入试液,液面高度为20 mm1mm, 试液应是5.7.1中所列溶液之一。将试验装置放 于20℃2℃的温度下保存,使试液与试样接触4 d, 每天轻轻摇动装置一次,并保证试液的液面不变。 2d 后更换一次溶液,再过2d 后移开圆筒并用合适的溶剂彻底清洗试样上的密封材料。 5.7.5 试验后的分级 5.7.5.1 概述 经过试验的试样在评价前应完全干燥。为确定铅笔试验是否适用,在试样未处理部分用铅笔划几 条线并用湿布擦试线痕,如果铅笔线痕擦不掉,这些瓦将记录为“不适合标准分级法”,只能用目测分级 法进行评价。 9 GB/T 365842018 5.7.5.2 标准分级法 对于通过铅笔试验的试样,则继续按照下述步骤进行评价分级。 5.7.5.2.1 目测初评 5.7.5.2.1.1 用肉眼平时戴眼镜的可戴上眼镜以标准距离25 cm 的视距从各个角度观察被测表面与 未处理表面有何表观差异,如反射率或光泽度的变化。 5.7.5.2.1.2 光源可以是日光或人工光源约为3001x, 但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5.7.5.2.1.3 观测后如未发现可见变化,则进行铅笔试验。如有可见变化,即进行反射试验。 5.7.5.2.2 铅笔试验 在试样表面和非处理表面上用铅笔划几条线,用软质湿布擦试铅笔线条,如果可以擦掉,则为 A 级;如果擦不掉,则为B 级。 5.7.5.2.3 反射试验 5.7.5.2.3.1 将试样摆放在一个合适的角度,能使灯泡的图像反射在非处理表面上,灯光在试样表面上 的入射角约为45,试样和光源的间距为350 mm100 mm。 5.7.5.2.3.2 评价的参数为反射清晰度,而不是试样表面的亮度,调整试样的位置,使灯光同时落在处 理和非处理面上,检查处理面上的图像是否较模糊。此试验对某些无光釉面的试样是不适合的。如果 反射清晰,则定为B 级。如果反射模糊,则定为C 级。 5.7.5.3 目测分级 对于不能用铅笔试验的试样,称之为“不适于标准分级法”,应采用下列方法分级 a A 级无可见变化。 b B 级表面有明显变化。 c C 级原来的表面部分或全部有损坏。 注建议此项试验仅适用于有釉瓦类。 5.8 抗风性能 5.8.1 仪器设备 5.8.1.1 试验机能够通过一个矩形开口宽度为914 mm, 高度为305 mm 输送一股速度不低于 97 km/h 的水平气流。在速度不低于177 km/h 时,允许为该设备增加一段管道部段,从而将矩形开口 的高度降低至152 mm 。在出口处测量的风速为规定要求的5。试验机应配有一个可调节工作台 或合适的支架,安装的试验板应能调节到相对于风口的任何角度及水平位置。 5.8.1.2 试验板尺寸至少1270 mm1680 mm,应坚硬、不扭曲、不变形,能以合适的方式固定在试 验机工作台或合适的支架上,保证在试验的风速下不振动。 5.8.1.3 风速计、秒表。 5.8.2 试验板制备 对于屋面瓦试样,根据其制造商要求的安装方式,在试验板上平行于试验板的短边,至少安装四排 试样,且保证试样超过试验板的外边;试验板安装的坡度为17或制造商安装说明书内推荐的最低坡 度;对被测的每组试样,需制备两块试验板。 10 GB/T 365842018 5.8.3 养护条件 按产品制造商安装说明书内要求的条件进行放置养护。 5.8.4 试验步骤 5.8.4.1 将试验板安装在支架上,试验板的长边与出风气流方向一致,调整试验板与风出口的位置,保 证试验板底边向上算起的1/3位置处,与出风口下边缘位置处的水平间距k 是178 mm1mm, 并在 同一高度。如图8所示。 说 明 1 试 验 板 ; 2 出 风 口 ; 3 试 验 机 ; 4 1 / 3 位 置 处 ; 5 出 风 口 下 边 缘 位 置 处 ; k 水 平 间 距 。 图 8 抗风性能试验示意图 5.8.4.2 试验时保持环境温度在23℃5℃。当试验板安装就位后立即开动风扇,调节管口的风速到 规定等级,A类为97 km/h,D 类为147 km/h,F 类为177 km/h 。 风速允许波动范围为士5,试验时 间为2 h 。在试验期间,观察者注意试样的吹起,应记录整个试样板的任何损坏或脱落,同时记录发生 的时间。若在试验期间发生破坏,停止吹风,记录经过的时间。标记产生破坏点的位置。 5.8.5 试验结果 5.8.5.1 若在本试验期间任何零件未从试验板上脱离,试样未脱落、未损坏,即为试验通过;若装配在试 样板上的试样未固定住被吹落,或试验中试样任何自由部分吹起成90竖立,认为该试验不通过。 5.8.5.2 以试样及试样板吹风后的破坏程度表示。两块试验板均通过该试验,则认为该产品抗风性能 试验通过。 5.9 模拟雨淋 5.9.1 仪器设备 5.9.1.1 铺瓦框架和支架框架面积不少于1m 或满足长度和宽度方向各能铺设4件瓦;支架保持足 够刚性,使框架坡度为301,高度足以使观察者可以从框架上瓦的背面观察。 11 GB/T 365842018 5.9.1.2 模拟淋雨装置由调节流量控制供水支持的雨淋管和喷水嘴等组成,雨淋管内径约15 mm, 管 壁开有约2mm 的小孔,雨淋管出水量为喷水嘴出水量的2倍。 5.9.1.3 流量计、温度计、秒表。 5.9.2 试样准备 以自然干燥状态下的整件瓦作为试样,试样数量应满足铺设面积不少于1m 或长度方向4件宽 度方向4件。 5.9.3 试验步骤 5.9.3.1 按照试样的使用说明书,依照野外施工方式铺设试样于铺瓦框架上,不应使用钉子。 5.9.3.2 将雨淋管安装在铺瓦框架最上层试样上方约40 mm 处,模拟雨水从上层试样流向下层试样, 在铺瓦框架中间上方高度约400 mm 处安放一只喷水嘴,模拟下雨。这样,铺瓦框架上所有试样都接受 了等量的模拟水量。如图9所示。 说明 1雨淋管; 2喷水嘴; 3铺瓦框架; 4试验架。 图 9 模拟雨淋试验示意图 5.9.3.3 使用流量计调节控制雨淋管和喷水嘴的出水量,布水总量按式3~式5计算。 5.9.3.4 布水时间保持2h 。布水过程应避免过量喷水而产生水量损失,水温保持在24℃3℃。 5.9.4 布水总量计算 5.9.4.1 喷水嘴出水量按式3计算 Q₁1.25A 3 式中 Q₁ 喷水嘴出水量,单位为升每分L/min; 12 GB/T 365842018 A 试样的实际铺设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5.9.4.2 雨淋管出水量按式4计算 Q₂2Q₁ 4 式中 Q₂ 雨淋管出水量,单位为升每分L/min。 5.9.4.3 布水总量按式5计算 QQQ₂ 5 式中 Q 布水总量,单位为升每分L/min。 5.9.5 试验结果 5.9.5.1 以每件试样背面湿润程度表示。 5.9.5.2 若检查试样的背面无水滴或所有每件试样的背面湿润面积均不超过25即为试验通过。 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内容应包括 a 受检单位; b 试样名称、编号、数量、规格尺寸及状态; c 送抽样日期; d 检验项目; e 依据标准; f 检验类别; g 试验结果与评定; h 报告编号及报告日期; i 检验单位与编写、审核、报告签发人员签章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