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T2358-2016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doc
ICS 91.100.30 Q14 备案号55964-2016 JC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材 行 业 标 准 JC/T 23582016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 Post tensioned prestressed concrete hollow cored slab beam 2017-01-01实施 2 0 1 6 - 0 7 - 1 1 发 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JC/T 23582016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7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浙江天晟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浙江公路水运工程咨询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浙江正方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浙江省交通工 程建设集团、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吴江市明港道桥工程有 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申永刚、刘世伟、朱刚、吴安宁、陈菊根、方剑、王学武、王城泉、熊学玉、 谢广言、龙晓荣、张利波、毕建华、单光炎、颜东锋、徐发容、宋连锋、徐建武、晁春峰、李玲俊、徐 金晶。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 JC/T 23582016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以下简称“后张板梁”的分类和标记、原材料、构造 要求、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产品合格证以及标志、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公路、水运、市政工程桥梁建设中采用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 700 碳素结构钢 GB 1499.1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GB 1499.2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GB/T 5224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 GB/T 14370 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T 501072010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 50119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CJJ 11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JGJ 52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 63 混凝土用水标准 JGJ/T 152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 JTJ 025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 JTG D6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T F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T 529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 3 分类和标记 3.1 代号 本标准按荷载等级分为 I 型后张板梁和Ⅱ型后张板梁,I 型指按公路-I 级和城-A级车道荷载标准 设计的后张板梁,代号为HZBL/I,Ⅱ 型指按公路-Ⅱ级和城-B级车道荷载标准设计的后张板梁,代号 为 HZBL/Ⅱ。 3.2 规格尺寸 1 JC/T 23582016 3.2.1 后张板梁的主要规格尺寸按表1选用,其他规格尺寸由供需双方另行约定。 表1 后张板梁的主要规格尺寸 标志长度 m 标志高度 mm 标志宽度1000 mm 标志宽度1250 mm 10 500 600 13 600 700 16 800 800 20 900 950 3.2.2 后张板梁跨中截面示意图见图1。截面各部位尺寸应符合表2或设计图纸的规定。 2 说明 b 底面宽度; b₁ 腹板宽度; b₂ 铰缝宽度; h 高 度 ; h₁ 顶板厚度; h₂ 底 板 厚 度 ; h₃ 铰缝下高度。 图1 后张板梁跨中截面示意图 表2 后张板梁跨中截面各部位尺寸 单位为毫米 b b₁ b₂ h₁ h₂ h₃ 990、1240 160 80 120 120 120 3.3 标记 后 张 板 梁 的 产 品 型 号 表 示 如 下 HZBL/I-XX-XXXX-XXXX 标志高度mm 标志宽度mm 标志长度m 产品代号 后张板梁按产品代号、标志长度、标志宽度、标志高度和标准编号的顺序标记。 JC/T 23582016 示例标志长度16m, 标志宽度1250mm, 标志高度800mm 的后张板梁,承受公路-I 级或城-A级汽车荷载等级的 产品标记为 HZBL/I-16-1250-800 JC/T 23582016 4 原材料 4.1 水泥 水泥质量应符合GB 175的规定。水泥应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当混凝土中采用碱活性骨料时,宜选用含碱量不大于0.6的低碱水泥。 4.2 骨料 4.2.1 细骨料宜采用洁净的中砂,细度模数为2.6~3.0,其他质量要求应符合JGJ 52的规定。 4.2.2 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的碎石,质量要求应符合 JGJ 52的要求。 4.3 水 混凝土拌合和养护用水的质量应符合 JGJ 63的规定。 4.4 外加剂 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 GB 8076的规定,不得掺用含氯盐外加剂,其使用应参照GB 50119及各外加 剂的使用说明执行。 4.5 掺合料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可以加入适当的掺合料,常见的掺合料有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 石灰石粉、沸石粉等。掺合料使用前应进行试验验证,不应对后张板梁产生有害影响。 4.6 普通钢筋 直径小于等于12mm 的普通钢筋应选用热轧HPB300级钢筋或以上等级的钢筋,直径大于12mm 的 普通钢筋宜选用热轧HRB400或以上等级的钢筋,所有钢筋性能应符合GB1499.1 和GB1499.2 的规定。 4.7 预应力筋 预应力筋应采用强度级别不低于1860 MPa的低松弛标准型钢绞线,其材质和性能应符合GB/T 5224 的规定。 4.8 波纹管 预应力钢绞线孔道宜采用金属波纹管或塑料波纹管,金属波纹管的壁厚不宜小于0.3mm,先简支 后连续预应力结构的预留波纹管宜采用塑料波纹管,塑料波纹管应采用专用焊接机进行热熔焊接或采用 具有密封性能的塑料结构连接器连接,不得采用胶带纸绑扎连接,且符合JT/T 529的要求。 4.9 预应力锚固区钢板 预应力锚固区钢板质量应符合GB/T700 的规定。 4.10 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3 JC/T 23582016 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配套使用,同一结构或构件中应采用同一生产厂家的产品,性能应 符合GB/T 14370的规定。 4.11 压浆料 压浆料质量应符合JTG/T F50 的规定。 5 构造要求 5.1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管道的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图纸和JTG D62的规定。 5.2 钢筋布置 5.2.1 钢筋的几何尺寸和布置应符合JTG D62或CJJ 11的规定。 5.2.2 钢筋接头宜采用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接头,具体措施符合JTG D62 和 JTG/T F50规定。 5.2.3 预应力筋在后张板梁的锚固位置宜分散均匀对称布置,预应力筋为二层以上布置时,层与层之 间的竖向净距不应小于40mm 且不小于管道直径的0.6倍。 5.2.4 每50cm80cm 设置一井形定位筋将波纹管固定于钢筋骨架上,波纹管内外表面应清洁,无锈 蚀、油污、孔洞和不规则的褶皱,接头应连接牢靠、密合。应对孔道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养护用水等杂 物进入。 5.2.5 预应力筋的端部混凝土按JTG D62的规定配置局部承压钢筋。 5.2.6 锚垫板平面应与波纹管孔道轴线垂直。 5.2.7 钢筋成型后的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要求。 表3 后张板梁的钢筋布置允许偏差 单位为毫米 序号 项目及部位 允许偏差 1 受力钢筋间距 10 2 箍筋、横向水平钢筋、螺旋筋间距 10 3 钢筋骨架尺寸 长 10 宽、高 5 4 弯起钢筋位置 20 5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5 6 预应力管道坐标 板长方向 30 板高方向 10 7 预应力管道间距 同排 10 上下层 10 8 板端预应力筋 外伸长度 10 -5 内缩值 5 4 JC/T 23582016 5.3 成型 5.3.1 后张板梁顶面混凝土应充分拉毛。 5.3.2 端部斜度大于20的后张板梁,在锐角部位沿竖向高度设置30mm 倒角。 5.3.3 后张板梁端部空腔内应灌填强度等级不小于C40的混凝土封闭。 6 质量要求 6.1 外观质量 后张板梁的外观质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后张板梁的外观质量 序号 项目及部位 质量要求 1 露筋“ 任何部位 不允许 2 孔洞“ 任何部位 不允许 3 疏松 任何部位 不允许 4 蜂窝“ 预应力筋锚固端 板底任何部位 不允许 其余部位 每处面积不应超过0.01m,总面积不应超过所在面面积的0.5, 深度不应大于10mm,且应修补。 5 麻面“ 任何部位 总面积不应超过所在面面积的1,深度不应大于5mm,且应修补。 6 裂缝 底板裂缝 顶板纵向裂缝 腹板竖向裂缝 不允许 表面收缩及不规则龟裂缝 最大裂缝宽度应不大于0.15mm,且应做防水闭合处理。 7 板端部缺陷 板端预应力筋锚固区 不允许 8 缺棱掉角“ 任何部位 掉角深度和宽度不应大于30 mm,长度不应大于50mm,且应修补。 9 外表沾污 不允许 “露筋指梁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的缺陷。 孔洞指混凝土中深度和直径均超过保护层厚度的孔穴。 疏松指混凝土局部振捣不密实,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的缺陷。 “蜂窝指混凝土表面缺少水泥砂浆而形成石子外露的缺陷。 “麻面指混凝土表面呈现无数小凹点。 裂缝指从梁混凝土表面延伸至内部的缝隙。 *梁端部缺陷指梁端处混凝土疏松、夹渣等缺陷。 “缺棱掉角指梁的棱角局部破损的缺陷。 外表沾污指构件表面有油污或其他粘杂物。 6.2 尺寸允许偏差 后张板梁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 5 JC/T 23582016 表5 后张板梁的尺寸允许偏差 单位为毫米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 1 长 度 5 -10 2 宽 度 10 3 高 度 5 4 顶板、底板、腹板厚度 5 5 侧向弯曲 小于等于L/1000且不大于10 6 表面平整度 小于等于5 7 主筋净保护层厚度 10 8 预埋件 中心位置偏移 小于5 底面平整度 L为标志长度。 6.3 力学性能 6.3.1 混凝土抗压强度 混凝土28d 抗压强度应不小于设计强度值。 6.3.2 静载抗弯性能 6.3.2.1 后张板梁在表6所示的正常使用极限弯矩作用下,跨中截面的挠度和底缘拉应变应不大于表 6规定。 表6 后张板梁跨中截面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静载抗弯性能 标志长度 m 产品代号 标志宽度 mm 标志高度 mm 正常使用极限弯矩 kN m 跨中挠度 mm 跨中底缘拉应变 μc 10 HZBL/I 1000 500 328 6.90 221 1250 600 390 4.59 192 HZBL/Ⅱ 1000 500 276 5.81 186 1250 600 326 3.84 161 13 HZBL/I 1000 600 488 10.56 245 1250 700 576 7.52 221 HZBL/Il 1000 600 417 9.02 209 1250 700 488 6.38 188 16 HZBL/I 1000 800 699 12.05 235 1250 800 811 11.53 250 HZBL/II 1000 800 603 10.40 203 1250 800 696 9.90 214 20 HZBL/I 1000 900 1021 20.25 279 1250 950 1185 17.13 276 HZBL/IⅡ 1000 900 892 17.68 243 1250 950 1028 14.87 240 6 JC/T 23582016 6.3.2.2 当板梁跨中试验弯矩加载至表7中的开裂弯矩时,后张板梁不应出现裂缝,加载至表7中的 承载能力极限弯矩时,后张板梁不应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 a 受拉区混凝土裂缝宽度达到1.5mm; b 受拉主筋被拉断; c 受压区混凝土破坏。 表7 后张板梁跨中截面的开裂弯矩及承载能力极限弯矩 标志长度 m 产品代号 标志宽度 mm 标志高度 mm 开裂弯矩 kN m 承载能力极限弯矩 kN m 10 HZBL/I 1000 500 377 727 1250 600 456 819 HZBL/IⅡ 1000 500 314 570 1250 600 374 671 13 HZBL/I 1000 600 543 970 1250 700 758 1550 HZBL/I 1000 600 458 816 1250 700 630 1287 16 HZBL/I 1000 800 807 1527 1250 800 943 2034 HZBL/II 1000 800 800 1495 1250 800 932 2009 20 HZBL/I 1000 900 1102 2059 1250 950 1347 3020 HZBL/IⅡ 1000 900 1034 1881 1250 950 1330 2982 7 检验方法 7.1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采用保护层厚度检测仪测量后张板梁的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检验方法应符合 JGJ/T 152 的规定。 7.2 混凝土抗压强度 7.2.1 将边长150mm 的混凝土立方体试块按GB/T 501072010 的规定进行制作、养护和检验。对于 蒸养的后张板梁,试件应先随构件同条件蒸养,再转入标准条件下养护至28d 。对于掺粉煤灰掺合料 的混凝土,其标准条件下的养护时间按设计要求或GB 50010的规定执行。 7.2.2 每片后张板梁制作三组试件。 7.3 钢筋布置 7 JC/T 23582016 钢筋布置允许偏差的检验方法见表8。 表8 后张板梁钢筋布置允许偏差的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及部位 检验方法和频率 1 受力钢筋间距 尺量,2断面/片。 2 箍筋、横向水平钢筋、螺旋筋间距 尺量,5个间距/片。 3 钢筋骨架尺寸 长 尺量,骨架总数的30。 宽、高 4 弯起钢筋位置 尺量,每骨架抽查30。 5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尺量,每片沿模板周边检查8处。 6 预应力管道坐标 板长方向 尺量,抽查30。 板高方向 7 预应力管道间距 同排 尺量,抽查30。 上下层 8 板端预应力筋 外伸长度 尺量,抽查30。 内缩值 7.4 外观质量 外观质量的检验方法见表9。 表9 后张板梁外观质量的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及检验部位 检验方法 1 露筋 任何部位 目 测 2 孔洞 任何部位 目 测 3 疏松 任何部位 目 测 4 蜂窝 预应力筋锚固端 板底任何部位 目 测 其余部位 目测或用百格纸量测 5 麻面 任何部位 目测或用百格纸量测 6 裂缝 底板裂缝 顶板纵向裂缝 腹板竖向裂缝 目测和用卷尺量测裂缝长度,刻度放大镜或裂缝观测 仪量测裂缝宽度,裂缝深度仪量测裂缝深度。 7 端部缺陷 板端预应力筋锚固区 目 测 8 缺棱掉角 任何部位 目测和用尺量测 9 外表沾污 目 测 8 JC/T 23582016 7.5 尺寸允许偏差 尺寸允许偏差的检验方法见表10。 表10 后张板梁尺寸允许偏差的检验方法 序号 项 目 检验方法 1 长 度 用钢卷尺量测构件端部横截面对称轴线与底面或顶面 交点间距离。 2 宽 度 用尺量测横向垂直于构件纵轴线方向的底面部位,端 部、L/4、跨中、3L/4处各量测1点。 3 高 度 用尺量测竖向垂直于构件纵轴线方向的侧面部位,端 部、L/4、跨中、3L/4处各量测1点。 4 顶板、底板、腹板厚度 用尺量测构件端部处横断面,顶、底、腹板的最小厚度 处各测量1点。 5 侧向弯曲 沿平行于构件纵轴线方向的侧面拉线,用尺量测侧向弯 曲的最大处。 6 表面平整度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量测靠尺与顶面两点间的最 大缝隙值。 7 主筋净保护层厚度 用尺或用钢筋保护层厚度测定仪量测。 8 预埋件 中心位置偏移 用尺量测纵、横两个方向中心线,取其中偏差较大值。 底面平整度 用平尺和钢板尺量测。 7.6 静载抗弯性能 静载抗弯性能试验方法按附录A 的规定。 8 检验规则 8.1 检验分类 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8.2 出厂检验 8.2.1 检验项目 包括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允许偏差。 8.2.2 批量和抽样 8.2.2.1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在外观、尺寸和混凝土抗压强度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10的数量进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的检验。 8.2.2.2 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和尺寸允许偏差 逐片检验。 8.2.3 判定规则 9 JC/T 23582016 8.2.3.1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a 当抽样产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验合格率大于等于90时,判该批产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 度为合格; b 当抽样产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验合格率小于90,但不小于80时,可再随机抽取10 的数量进行检验。当两次抽样批总和计算的合格率大于等于90时,判该批产品的混凝土保 护层厚度为合格,否则对该批后张板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进行逐片检验。 8.2.3.2 混凝土抗压强度 检查后张板梁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原始记录,若混凝土抗压强度值大于设计强度等级值,判该片后张 板梁混凝土抗压强度为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 8.2.3.3 外观质量 a 外观质量符合表4规定时,判该片后张板梁外观质量为合格; b 外观质量符合表4中第1、2、3、4、6、7项规定,其余项经修补、清除能符合相应规定时, 判该片后张板梁外观质量为合格; c 外观质量不符合表4中第1、2、3、4、6、7项中任意一项规定,判该片后张板梁外观质量为 不合格。 8.2.3.4 尺寸允许偏差 a 尺寸允许偏差符合表5规定时,判该片后张板梁尺寸允许偏差为合格; b 尺寸允许偏差符合表5 中第2、3、4项规定,其余项经修补能符合相应规定时,判该片后张 板梁尺寸允许偏差为合格; c 尺寸允许偏差不符合表5中第2、3、4项中任意一项规定,判该片后张板梁尺寸允许偏差为不 合格。 8.2.3.5 总判定 后张板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允许偏差全部检验合格,判该片后 张板梁为合格。 8.3 型式检验 8.3.1 检验条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试制定型鉴定时; b 产品停产一年或以上再恢复生产时; c 设计、工艺和材料有较大变更,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d 正常生产条件下,每年一次的周期性检验; e 合同规定有结构性能检验时。 8.3.2 检验项目 包括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允许偏差、静载抗弯性能等项目。 8.3.3 抽样 10 JC/T 23582016 在同品种、同规格、同型号的检验合格产品中随机抽取10且不少于1片的数量进行混凝土保护 层厚度、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和尺寸允许偏差检验,并从中随机抽取一片进行静载抗弯性能检验。 8.3.4 判定规则 8.3.4.1 保护层厚度 按8.2.3.1进行检验及合格判定。 8.3.4.2 混凝土抗压强度 按8.2.3.2进行检验及合格判定。 8.3.4.3 外观质量 a 若抽样外观质量全部符合8.2.3.3a 或8.2.3.3b 的规定,则判外观质量为合格。若有一片后 张板梁的外观质量不符合8.2.3.3a 且不符合8.2.3.3b 的规定,可从同批产品中抽取加倍数 量进行复验,复验产品全部符合8.2.3.3a或8.2.3.3b的规定,判外观质量为合格。若仍有 一片不合格,则判外观质量为不合格; b 若抽样外观质量不符合表4中第1、2、3、5、6、7项中任意一项规定,判外观质量为不合格。 8.3.4.4 尺寸允许偏差 a 若抽样尺寸允许偏差全部符合8.2.3.4a或8.2.3.4b的规定,则判尺寸允许偏差为合格。若 有一片后张板梁的尺寸允许偏差不符合8.2.3.4a且不符合8.2.3.4b的规定,可从同批产品 中抽取加倍数量进行复验,复验产品全部符合8.2.3.4a 或8.2.3.4b的规定,判尺寸允许偏 差为合格。若仍有一片不合格,则判尺寸允许偏差为不合格; b 若抽样尺寸允许偏差不符合表5中第2、3、4项中任意一项规定,判尺寸允许偏差为不合格。 8.3.4.5 静载抗弯性能 若后张板梁抽样静载抗弯性能全部符合6.3.3.2、6.3.3.3及6.3.3.4的规定,则判静载抗弯性能 为合格,否则可取两根备用梁进行复验,复验结果仍有一片不合格,则判静载抗弯性能不合格。 8.3.4.6 总判定 后张板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允许偏差及静载抗弯性能全部检验 合格,判该片后张板梁为合格。 9 产品合格证 出厂时应签发产品合格证,合格证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合格证编号; b 生产资质证书号; c 生产厂名、注册商标; d 混凝土浇筑日期、预应力张拉日期、压浆日期、出厂日期; e 产品代号、型号、规格和数量; f 混凝土、预应力筋、普通钢筋力学性能检验结果; g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外观质量和尺寸允许偏差检验评定结果; 11 JC/T 23582016 h 静载抗弯性能检验评定结果; i 检验部门签字、盖章。 10 标志、运输和贮存 10.1 标志 10.1.1 后张板梁应有永久性标志,宜设置在距端部500mm~1000mm 处的侧表面。 10.1.2 标志的内容包括生产厂名和注册商标、项目名称、产品标记、生产日期、检验合格标识等。 10.2 运输 10.2.1 吊运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技术要求,应参照起重吊装的有关规定执行。 10.2.2 采取两点法吊运,吊点位置应符合后张板梁的受力状态,允许偏差为100 mm, 吊索与板纵 轴线的夹角应不小于45。 10.2.3 运输过程中的堆放,应在支座中心线内侧避开吊环的位置设置垫木,垫木应上下对齐,垫平垫 实。堆垛层数不宜超过四层,并有防止滑移、倾倒的固定措施。 10.3 贮存 10.3.1 堆放场地应平整夯实,并应具有良好的排水措施。 10.3.2 应按后张板梁的型号、项目名称、质量等级和生产日期等分别堆放。 10.3.3 后张板梁场地堆放时,应在支座中心线内侧避开吊环的位置设置垫木,垫木应上下对齐,垫平 垫实,标志宜向外。堆垛层数不宜超过四层。 10.3.4 后张板梁浇筑龄期满28d 后才能出厂。 12 JC/T 23582016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后张板梁静载抗弯性能试验方法 A.1 后张板梁静载抗弯性能试验加载方式 后张板梁静载抗弯性能试验采用简支梁两点对称加载,其试验装置如图A.1 所示,两点间距为b, 沿梁跨中截面对称布置,且作用于质心截面。加载点由固定于地基的反力架提供,反力架与试验梁的纵 轴线垂直,集中力P 由千斤顶提供,从而在试验梁b 区间形成纯弯区。 13 说明 1 试验梁; 2 橡胶支座; 3 支墩; 4 反力架; 5千斤顶; S₁ 应 变 测 点 ; D₁ 、D₃ 支座沉降测点 D₂跨 中 挠 度 测 点 。 图A.1 后张板梁静载抗弯性能试验示意图 A.2 加载点位置 后张板梁静载抗弯性能试验示意图中标志长度L、 跨 径L₀ 、支座中心线距端部a 值参见表A.1。针 对不同跨径的板梁,将加载点间距设为定值,取b2m 。 应变测点S₁ 、 支座沉降测点D₁ 、D₃ 以及挠度 测 点D₂ 均在各测试截面布置两点,沿质心截面对称布置,以两点的平均值作为该测点的实测结果。 表A.1 后张板梁静载抗弯性能试验加载点位置 标志长度L m 跨径L₀ Ⅲ 支座中心线距端部a Ⅲ 10 9.50 0.23 13 12.30 0.33 16 15.30 0.33 20 19.30 0.33 JC/T 23582016 A.3 控制荷载及实测弯矩计算公式 A.3.1 控制荷载按公式A.1 计算。 .....................................A.1 式中 Mo控制弯矩,单位为千牛米kNm; P₀ 控制荷载考虑加载设备的重量,单位为千牛kN; Lo跨径,单位为米m; D 加载级差; b两加载点间距。 A.3.2 实测弯矩按公式A.2 计算。 .................... A.2 式中 M 实测抗弯弯矩,单位为千牛米kNm; P 实际荷载值,单位为千牛kN; L₀跨径,单位为米m; b 两加载点间距。 A.4 静载抗弯性能试验 A.4.1 后张板梁正常使用状态下的试验控制弯矩参照表6的正常使用极限弯矩。 A.4.2 加载程序 第一步预加载和仪器调零,预加载值取控制弯矩的70,持荷时间不少于10min。 第二步预加载卸至零荷载,并在结构得到充分恢复后,进入正式加载试验。结构充分恢复的标志 是,实测结构最大变位测点在卸载后变位恢复最后一个10min 的增量小于第一个10min 增量的15。 第三步正式加载时,以试验控制弯矩为参照,每次加载的级差D0.2, 即按控制弯矩的20级 差施加式 A.1 所示的集中荷载P, 使试验板梁跨中区域所受弯矩由零增加至控制弯矩的80,每级荷 载的持续时间不少于5min, 然后按控制弯矩的10级差D0.1 继续加载至控制弯矩的100,每级 荷载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0min。加载过程中观察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及发展,每级加载稳定后测量并记录 试验板梁跨中截面的挠度、应变及支点截面的沉降。 A.5 开裂及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抗弯性能试验 A.5.1 后张板梁的开裂弯矩和承载能力极限弯矩的试验控制值参照表7。 A.5.2 加载程序 第一步预加载和仪器调零,预加载值取开裂弯矩的50。 第二步按开裂弯矩的20级差由零加载至开裂弯矩的80,每级荷载的持续时间不少于5min, 然后按开裂弯矩的10级差继续加载至开裂弯矩的100,每级荷载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0min, 观察是 否有裂缝出现,测定并记录裂缝宽度。 第三步如果在开裂弯矩的100时未出现裂缝,则按开裂弯矩的5的级差继续加载至裂缝出现, 每级荷载的持续时间不小于10min, 测定并记录裂缝宽度。 14 JC/T 23582016 第四步按承载能力极限弯矩的5的级差继续加载至出现6.3.2.2所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检验 标志之一为止,或施加荷载已达到承载能力极限弯矩的1.1倍即可停止加载,每级荷载的持续时间不少 于10min, 观测并记录各项读数。 A.6 抗裂荷载和承载能力极限荷载的确定 A.6.1 抗裂荷载 a 当在加载过程中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取前一级荷载值作为抗裂荷载实测值; b 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抗 裂荷载实测值; c 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取本级荷载值作为抗裂荷载实测值。 A.6.2 承载能力极限荷载 a 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6.3.2.2所列的情况之一时,取此时的荷载值作为承载能 力极限荷载实测值; b 当在加载过程中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取前一级荷载值作为承载能力极限荷载实测值; c 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的平均值作为承 载能力极限荷载实测值。 15 JC/T 23582016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后张板梁生产工艺 B.1 预制场地与台座 B.1.1 预制场地应平整、坚实,承载力应满足要求,并应有足够的平面及空间位置以满足施工作业的 要求。预制场地应根据地基及气候条件,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防止场地沉陷。 B.1.2 浇筑预制台座,采用C30 以上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5cm 。台座应坚固、无沉陷,保证底模挠 度不大于2mm。台座表面应光滑平整,在2m 长度上平整度的允许偏差为2mm, 气温变化大时应设伸 缩 缝 。 B.1.3 预制台座底模应采用厚度不小于8mm 的钢板制作。 B.1.4 底模的安装应根据预应力、自重和汽车荷载等综合作用设置适当的预拱。 B.2 模板工程 B.2.1 外模宜采用具有足够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厚度的模板,设计按JTJ 025有关规定执行,与混 凝土接触面需抛光处理,模板端部按设计位置预留张拉孔。 B.2.2 在内、外膜表面均需刷脱模剂以利于脱模。 B.2.3 内膜由端头模板内塞入或龙门吊吊入,在模板接缝处粘双面泡沫胶防止漏浆。 B.2.4 侧模板上应配备足够数量和适宜激振力的附着式震动器。 B.2.5 拆模时的梁体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25 MPa, 混 凝 土 采 用 蒸 汽 养 护 时 , 撤 除 保 温 设 施 后 至 拆 摸 的 时间间隔不应少于2h, 以防止梁体混凝土产生早期裂缝。 B.2.6 当模板就位后用对拉螺栓连接固定。 B.2.7 重复使用的模板应经常检查、维修。 B.3 钢筋绑扎 B.3.1 绑扎钢筋时宜采用胎架或定位架加工钢筋骨架,钢筋骨架的几何尺寸及布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保证钢筋纵向平直无弯折,符合规范要求。 B.3.2 在钢筋骨架与模板之间每隔一定间距0.5m 左右布置垫块,宜用圆饼垫块穿在水平筋上,确 保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满足5. 1的要求。保护层垫块数量按不少于4个/m, 可按梅花形、八字形 布置,严禁在模板安装后再安装垫块,垫块厚度应同保护层厚度同等,垫块混凝土等级与板梁相同。 B.3.3 预应力钢绞线孔道宜采用金属波纹管或塑料波纹管,每50cm~80cm 设置一井形定位筋将波纹 管固定于梁体钢筋上。波纹管内外表面应清洁,无锈蚀、油污、孔洞和不规则的褶皱,接头必须连接牢 靠、密合。应对孔道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养护用水等杂物进入。 B.4 混凝土浇筑 B.4.1 浇筑混凝土前试验人员需测得砂石料的含水量,确定施工配合比。填塞好锚垫板前端的压浆孔, 以免堵塞孔道影响压浆。 16 JC/T 23582016 B.4.2 浇筑混凝土前需检查复核梁体的尺寸、钢筋型号及布置、预埋件及波纹管的位置、模板质量等, 确认无误后开始浇筑混凝土。严格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 B.4.3 浇筑顺序宜根据实际情况先浇筑底板混凝土,再安装芯摸,再绑扎顶板钢筋,然后浇筑腹板和 顶板混凝土。 B.4.4 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高于28℃,当估计混凝土绝热温度不低于45℃时,应进行降温处理。应避 免模板和新浇混凝土受阳光直射,模板与钢筋温度以及周围温度不宜超过40℃。 B.4.5 浇筑过程中保持振捣,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但需避免振动器碰撞预应力筋的管道、预埋件等。 严格控制振捣时间,避免因振捣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混凝土离析。对于腹板、底板及顶板连接处,两端钢 筋稠密部位要加强振捣。生产过程中随时注意检查模板、钢筋及各种预埋件的位置及稳固情况。 B.4.6 浇筑同时按规定制作相应数量的试块。 B.4.7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对顶板上表面混凝土进行修整、抹平,待定浆后拉毛。当气候不良 时,应加盖防护,但在开始养生前,覆盖物不得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