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8900-2012 钢筋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docx
ICS 77.140.60 H 44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T 289002012 钢筋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 Test s of steel for reinforcement of concrete ISO 15630-12010,Steel for the reinforcement and prestressing of concreteTest sPart 1Reinforcing bars,wire rod and wire,MOD 2013-05-01实施 2 0 1 2 - 1 1 - 0 5 发 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GB/ T 289002012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符号描述 1 4 试样的一般规定 3 4.1 制取 3 4.2 矫 直 3 4.3 人工时效3 5 拉伸试验 3 5.1 试样 3 5.2 试验设备 3 5.3 试验程序 3 6 弯曲试验 4 6.1 试样 4 6.2 试验设备 4 6.3 试验程序 5 6.4 试验结果的判定 5 7 反向弯曲试验 5 7.1 试样 5 7.2 试验设备 5 7.3 试验程序 6 7.4 试验结果的判定 7 8 轴向疲劳试验 7 8.1 试验原理 7 8.2 试样 7 8.3 试验设备 8 8.4 试验程序 8 9 化学分析 9 10 尺寸测量 9 10.1 试样 9 10.2 试验设备 9 10.3 试验程序 9 11 相对肋面积fR 的确定 11 11.1 概述 11 11.2 测定 11 I GB/T 289002012 11.3 fR的计算 11 12 重量偏差的确定 12 12.1 试样 12 12.2 测量的精确度 12 12.3 试验程序 12 13 钢筋的金相检验方法 12 13.1 试样 12 13.2 试验程序 1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SO 15630-12010技术性差异及原因 13 l GB/T 28900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采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 15630-12010混凝土用钢筋和预应力钢材 试验方法 第 1部分钢筋、盘条和钢丝。 由于我国相关规范的规定和工业的实际要求,本标准在采用国际标准时进行了修改。这些技术性 差异用垂直单线标识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本标准与对应国际标准 ISO 15630-12010 的技术性差异及原因见附录 A。 为了方便我国生产厂和用户的使用,与对应国际标准相比,本标准主要做了如下技术性修改 增加了第13章 钢筋的金相检验方法; 删除了原第13章 报告; 全文删除了关于冷轧扭钢筋和刻痕钢筋的有关内容; 在8.4.2中对没有明确试验条件的产品提供推荐的疲劳试验步骤,以进行补充; 在第9章中明确了以GB/T 4336 进行仪器分析,以化学分析方法为仲裁方法。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 “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 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钢总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科机械 天津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朝晖、朱建国、侯捷、王丽萍、刘宝石、陶然、张新、黄宁。 Ⅲ GB/T 289002012 钢筋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筋混凝土用钢的拉伸、弯曲、反向弯曲、轴向疲劳、化学分析、几何尺寸测量、相对肋 面积的测定、重量偏差的确定和钢筋的金相检验等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用钢筋产品。 本标准不适用于预应力钢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8.12010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ISO 6892-12009,MOD GB/T 2322010 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ISO74382005,MOD GB/T 4336 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 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常规法 GB/T 12160 单轴试验用引伸计的标定GB/T 121602002,ISO 95131999,IDT GB/T 13298 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GB/T 16825.1 静 力 单 轴 试 验 机 的 检 验 第 1 部 分 拉 力 和 或 压 力 试 验 机 测 力 系 统 的 检 验 与 校 准GB/T 16825.12008,ISO 7500-12004,IDT 3 符号描述 本标准使用的符号见表1。 表 1 符号 符号 单位 描述 涉及章条号 h₁ mm 纵肋高度 10.3.2,11.3 h mm 在中间点处的横肋高 10.3.1.2,11.3.3 hmax mm 横肋的最大高度 10.3.1.1 h, mm 肋在长度上按照△l的距离被分为p个 部分时i部分的平均高度 11.3.1 h₁/4 mm 在四分之一点处的肋高 10.3.1.2,11.3.2 h₃/4 mm 在四分之三点处的肋高 10.3.1.2,11.3.2 A 断后伸长率 5.1,5.3 Ag 最大力Fm塑性延伸率 5.3 Agt 最大力Fm总延伸率 5 b mm 横肋顶宽 10.3.7 1 GB/T 289002012 表1续 符号 单位 描述 涉及章条号 d mm 钢筋、盘条或钢丝的公称直径 5.3,8.2,8.4.8,11.3 D mm 在弯曲或反向弯曲试验中弯曲设备的弯 芯直径 6.3,7.3.2 e mm 在两列相邻肋之间的平均间距 10.3.4 f Hz 在疲劳试验中应力循环频率 8.1,8.4.3 fR 相对肋面积 11章 Fm N 在拉伸试验中的最大力 5.3 F, N 在轴向疲劳试验中的力的范围 8.1,8.3,8.4.2,8.4.3 FR mm 一条肋纵向截面积 11.3.1 Fp N 在轴向疲劳试验中的最大力 8.1,8.3,8.4.2,8.4.3 l mm 横肋间距 10.3.3,11.3 n,m,q,p 一 用于定义fR,fp,FR和Fp公式的变量 11.3 r1 mm 手工测定Ag时夹持部位和标距之间的 距离 5.3 r2 mm 手工测定Ag时断口和标距之间的距离 5.3 R.L MPa 下屈服强度 5.2,5.3 Rm MPa 抗拉强度 5.3 Rpo.2 MPa 0.2规定塑性延伸强度 5.2,5.3 S mm 钢筋的公称横截面积 8.4.2 α 横肋侧斜角度 10.3.6 β 横肋轴向与钢筋、盘条或钢丝轴向之间 的夹角 10.3.5,11.3 γ 在弯曲或反向弯曲试验中的弯曲角度 6.3,7.3.1图4,7.3.2 δ 在反向弯曲试验中的反弯角度 7.3.1图4,7.3.4 λ 一 在fR和fp的经验公式中的经验系数 11.3.2 2o。 N/mm 在轴向疲劳试验中的应力范围 8.4.2 0max N/mm 在轴向疲劳试验中的最大应力 8.4.2 ∑e; mm 横肋末端间隙没有螺旋槽或肋的周长 10.3.4,11.3.2 注1N/mm1 MPa。 2 GB/T 289002012 4 试样的一般规定 4.1 制取 除非另有协议,试样应从符合交货状态的钢筋产品上制取。 4.2 矫直 对于从盘卷上制取的试样,在任何试验前应进行简单的弯曲矫直,并确保最小的塑性变形。 注 对 于 拉 伸 试 验 和 弯 曲 试 验 , 试 样 必 须 是 平 直 的 , 为 了 获 得 满 意 的 平 直 度 , 建 议 对 试 样 进 行 手 工 矫 直 或 机 械 矫 直 。 试样的矫直方式手工、机械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1 4.3 人工时效 测定拉伸试验和疲劳试验的性能指标时,可根据需要对试样进行人工时效对于需要矫直的试样应 在矫直后进行人工时效。 当 产 品 标 准 没 有 规 定 人 工 时 效 工 艺 时 , 可 采 用 下 列 工 艺 条 件 加 热 试 样 到 1 0 0 ℃ , 在 1 0 0 ℃ 1 0 ℃ 下保温60 min~75 min,然后在静止的空气中自然冷却到室温。 当对试样进行人工时效时,时效的工艺条件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 5 拉伸试验 5.1 试样 除 了 在 第 4 章 中 给 出 的 一 般 规 定 外 , 试 样 的 平 行 长 度 应 足 够 长 , 以 满 足 5 . 3 中 对 伸 长 率 测 定 的 要 求 。 当测定断后伸长率A 时,试样应根据 GB/T 228.1的规定来标记原始标距L₀。 当通过手工方法测定最大力 Fm 总延伸率Agt 时,等分格标记应标在试样的平行长度上,根据钢 筋产品的直径,等分格标记间的距离应为10 mm, 根据需要也可采用5 mm 或20 mm。 5.2 试验设备 试验机应根据 GB/T 16825.1来校验和校准,至少达到1级。 当使用引伸计测定R. 或 Rpo.2时,引伸计精度应达到1级见 GB/T 12160;测 定Ag 时,可使用 2级精度的引伸计见GB/T 12160。 用于测定最大力 Fm 总延伸率Ag 的引伸计应至少有100 mm 的标距长度,标距长度应记录在试 验报告中。 5.3 试验程序 拉 伸 试 验 应 根 据 GB/T 228.1进 行 。 对 于Ro.2 的 测 定 , 如 果 力 - 延 伸 曲 线 的 弹 性 直 线 段 较 短 或 不 明 显,应采用下列方法的一种 a GB/T 228.12010中第15章和附录 K 中的推荐程序; b 力-延伸曲线的直线段应被视作连接0.2F。和0 . 5F. 两点之间的线段。 当有争议时,应采用第二种程序。 1 对 于 由 钢 筋 产 品 生 产 商 提 供 的 常 规 试 验 , 包 括 试 样 条 件 和 校 直 方 法 在 内 的 试 验 信 息 应 记 录 在 内 部 文 档 中 。 3 GB/T 289002012 当直线段的斜率与弹性模量的理论值之间的差值大于10时,这次试验应被视作无效。 除非在相关产品标准中另有规定,应采用公称横截面积计算拉伸性能R 或 Rpo.2,Rm。 当断裂发生在夹持部位上或距夹持部位的距离小于20 mm 或 d选取较大值时,这次试验可视作 无效。 除非在相关产品标准中另有规定,对于断后伸长率A 的测定,原始标距长度应为5倍的公称直 径d。 对于最大力Fm 总延伸率Ag 的测定,应采用GB/T 228.1进行下列修正或补充 如果通过使用引伸计来测量Agt, 应采用GB/T 228.12010中第18章规定的方法; 如果Agt是通过手工方法在断后进行测定,Ag 应按式1进行计算 AgtARm/2000 1 式 中 ,Ag 是最大力Fm 塑性延伸率。 A 应以一个100 mm 的标距长度进行测定,距断口的距 离 r₂ 至少为50 mm 或 2d选择较大者,如果夹持和标距长度之间的距离r₁ 小于20 mm 或 d 选择较大者时,该试验可视作无效,见图1。 如有争议,应采用手工方法。 说 明 a- 夹持长度; b标距长度100 mm。 图 1 用手工方法测量Agt 6 弯曲试验 6.1 试样 试样应符合第4章的一般规定。 6.2 试验设备 6.2.1 弯曲设备应采用图2所示的试验原理。 注图2显示了弯芯和支辊旋转、传送辊固定的结构,同样可能存在传送辊旋转和支辊固定的情况。 4 GB/T 289002012 说 明 1 弯芯; 2 支辊; 3- 传送辊。 图 2 弯曲装置的原理 6.2.2 弯曲试验也可通过使用带有两个支辊和 一个弯芯见 GB/T 2322010 第 4 章 的 装 置 。 6.3 试验程序 除非另有规定,弯曲试验应在10℃35℃的温度下进行。 注 对 于 低 温 下 的 试 验 , 如 果 协 议 没 有 规 定 试 验 条 件 , 应 采 用 2 ℃ 的 温 度 偏 差 。 试 样 应 浸 入 冷 却 介 质 中 , 并 保 持 足 够 的 时 间 , 以 确 保 试 样 的 整 体 达 到 了 规 定 的 温 度 例 如 , 对 于 液 体 介 质 至 少 保 温 1 0 min, 对 于 气 体 介 质 至 少 保 温 30 min。弯 曲 试 验 应 在 试 样 从 介 质 中 移 出 5 s 内 开 始 进 行 , 移 动 试 样 应 确 保 试 样 的 温 度 在 允 许 的 温 度 范 围 内 。 试样应在弯芯上弯曲。 弯曲角度γ和弯芯直径D 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规定。 6.4 试验结果的判定 弯曲试验应根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进行判定。 当产品标准没有规定时,若弯曲试样无目视可见的裂纹,则判定该试样为合格。 7 反向弯曲试验 7.1 试样 试样应符合第4章的一般规定。 7.2 试验设备 7.2.1 弯曲装置 应采用在6.2中规定的弯曲装置。 7.2.2 反向弯曲装置 反向弯曲可在图2所示的弯曲装置上进行,另 一 种可选用的反向弯曲装置图,如图3所示。 5 GB/T 289002012 图 3 反向弯曲装置的图例 7.3 试验程序 7.3.1 概要 试验程序由3步组成 a 弯曲步骤; b 人工时效步骤; c 反向弯曲步骤。 试验程序通过图4举例说明。 说 明 1 弯芯; b在7.3.2中描述的操作后的位置; 2试样; c 在7.3.4中描述的操作后的位置。 a 初始位置; 图 4 反向弯曲试验程序的图例 6 GB/T 289002012 7.3.2 弯 曲 弯曲步骤应在10℃35℃的温度下进行,试样应在弯芯上弯曲。 弯曲角度γ和弯芯直径D 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试样应由目视仔细检查裂纹和裂缝。 7.3.3 人工时效步骤 人工时效的温度和时间应满足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 当产品标准没有规定任何时效的处理办法时,可参照4.3中的推荐工艺。 7.3.4 反向弯曲步骤 在 静 止 空 气 中 自 然 冷 却 到 1 0 ℃ 3 5 ℃ 后 , 确 保 在 弯 曲 原 点 最 大 曲 率 半 径 圆 弧 段 的 中 间 点 将 试 样按相关产品标准规定的角度8向回弯曲。 7.4 试验结果的判定 反向弯曲试验应根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来判定。 当产品标准没有规定时,若反向弯曲试样无目视可见的裂纹,则判定该试样为合格。 8 轴向疲劳试验 8.1 试验原理 轴向疲劳试验是试样在弹性变形范围内,使之承受一个呈固定频率f 正弦曲线周期变动如图5所 示 的 轴 向 拉 力 的 作 用 , 并 使 试 验 一 直 进 行 到 试 样 破 坏 或 者 达 到 相 关 产 品 标 准 规 定 的 循 环 周 次 且 试 样 没 有破坏为止。 时 间 图 5 疲劳加载循环图 8.2 试样 试样应符合第4章的一般规定。 在 夹 持 部 位 之 间 的 平 行 长 度 的 表 面 不 应 进 行 任 何 形 式 的 表 面 处 理 , 且 不 应 包 含 产 品 标 识 。 平 行 长 度应至少为140 mm 或14 d二者取较大者。 7 GB/T 28900-2012 8.3 试验设备 疲劳试验机应根据 GB/T 16825.1校准,其精度等级至少应为1级,试验机应能确保最大力Fu 误 差范围在规定值的士2之内,力的范围F, 误差范围在规定值的士4之内。 8.4 试验程序 8.4.1 与试样有关的准备工作 试样夹持在试验设备中时,应确保力沿轴向传送,且没有任何弯曲力矩。 8.4.2 最大力Fm 和力的范围F₁ 最大力Fu 和力的范围F₄ 应在相关产品标准中给出,若相关产品标准中未给出最大力F 和 力的范围F₁ 的数值,可按以下参数进行试验 注F 和 F, 能从相关产品标准给出的最大应力cmax和应力范围2按照下列方式推导出来 Fup0maxS 2 F,2σaSn 3 式 中 Sₙ 钢 筋 的 公 称 横 截 面 积 。 当应力循环的最大值不大于0.6R.LReL为产品标准规定特征值时 对于直径不大于28 mm 的钢筋,应力范围2oa175 MPa; 对于直径大于28 mm 的钢筋,应力范围2ga145 MPa。 疲劳循环次数N 一般为200万次,也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8.4.3 力和频率的稳定性 试验应在恒定的最大力F 、 力的范围F 和频率f 下进行。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循环载荷不应出现 中断,但试验因意外而中断也允许继续试验,所有中断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中断试验可视作无效。 8.4.4 循环周次的记录 加载循环周次应当从第一个完整的循环开始记录。 8.4.5 频率 在试验过程中和系列试验过程中,循环频率应保持恒定。频率应在1 Hz~200 Hz之间。 8.4.6 温度 在试验的整个过程中,试样温度不应超过40℃。除非另有规定,试验环境温度应在10℃35℃ 之间,为确保试验在可控条件下进行,试验温度应在23士5℃。 8.4.7 试验终止 在达到规定的循环周次之前试样破坏,或在达到规定的循环周次且试样没有破坏,应终止试验。 8.4.8 试验的有效性 如果破坏发生在夹持部位或距夹持部位2d 的距离内,或破坏是由试样异常特征引起的,试验可被 视作无效。 8 GB/T 289002012 9 化学分析 一般情况下,用GB/T 4336 光谱分析方法测定化学成分。 在对分析方法产生争议时,化学成分应采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仲裁。 10 尺寸测量 10.1 试样 试样应符合第4章的一般规定。 试样的长度应确保10.3的测量要求。 10.2 试验设备 测量尺寸的设备应至少具有如下所示的测量精度 对于小于等于1mm 的横肋或纵肋高度的测量为0.01 mm; 对于大于1 mm 的横肋或纵肋高度为0.02 mm; 对于两排相邻横肋的间距为0.05 mm; 测量横肋间距时见10.3.3为0.5 mm; 横肋轴向与钢筋轴向之间的夹角为1,肋侧斜角的测量为1。 当发生争议时,应使用传统的读数装置例如两脚规、线规等。 10.3 试验程序 10.3.1 横肋高度或刻痕深度 10.3.1.1 最大值hmax 横 肋 的 最 大 高 度 hmax 应 在 横 肋 上 每 列 至 少 测 量 3 个 最 大 值 , 计 算 平 均 值 得 出 , 这 些 用 于 测 量 的 横 肋不应带有钢筋的产品标识。 10.3.1.2 给定位置的值 在 给 定 位 置 的 横 肋 高 度 , 例 如 在 1 / 4 点 、 1 / 2 点 或 3 / 4 点 , 分 别 定 义 为 h1/4、h 和 h₃/4, 应 在 不 同 横 肋 上 , 每 列 至 少 在 这 个 位 置 上 测 量 3 个 值 , 计 算 平 均 值 得 出 , 这 些 用 于 测 量 的 横 肋 不 应 有 钢 筋 的 产 品 标 识 。 10.3.2 纵肋高度h₁ 纵肋高度h₁ 应是在产品的三个不同位置上对每条纵肋至少测量3次得到的计算平均值。 10.3.3 横肋间距1 横肋间距l 应当用测量的长度除以长度内的肋数。 测 量 长 度 被 认 为 是 在 同 一 排 肋 上 、 平 行 于 产 品 中 心 线 的 直 线 上 , 一 个 肋 的 中 心 至 另 一 个 肋 的 中 心 的 距离。测量长度应至少有10个肋间距。 10.3.4 横肋末端间隙 横肋末端间隙 的总和,e 应至少测量3次。 9 GB/T 289002012 10.3.5 横肋与轴线夹角βl 横肋与钢筋轴向之间的夹角β应用按同一公称角度计算每排横肋的单个测量倾斜角度的平均值 来确定。 10.3.6 横肋斜角α 按照图6所示,每个横肋斜角a应在没有钢筋产品标识的部位上,至少每排测量2个不同的横肋, 并计算肋的同一侧边上的单个倾角的平均值来确定。 10.3.7 横肋顶宽b 横肋顶宽b 应为每条肋3个测量值的平均值,且在肋的中间点处、垂直于肋的轴线上进行测量。 这些用于测量的横肋不应有钢筋的产品标识。 BB 注横肋斜角a 应通过测量斜面上两点间最适合的线段来确定,这两点应足够远以表示出合适的倾角,但应避免 根部末端和肋的峰端,如图所示。 图 6 横肋斜角a 的测量和相对肋面积fR 的测量 10 GB/T 289002012 hsj h/4 1/4 I/2 AA △ h 图6续 11 相对肋面积fR的确定 11.1 概述 钢材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允许共有的载荷传递。 粘结的主要影响来自于由混凝土钢材表面上肋产生的切变粘结。 当混凝土钢材有肋时,粘结行为可通过不同方法来确定 肋几何尺寸的测定; 在拉拔试验或梁试验中,混凝土与混凝土钢材之间粘结性的测定。 在几何尺寸数据基础上,粘结因子即相对肋面积fR 可计算得出。 11.2 测定 相对肋面积fR 的测定应采用第10章中测量的几何尺寸结果来确定。 11.3 fR 的计算 11.3.1 相对肋面积 相对肋面积通过式4来定义 11 式中 4 n 在圆周上横肋的排数; m不同横肋每排倾斜夹角的数量。 是一个肋的纵向截面积见图6,其中h,,是肋在长度上按照△l的距离被分为 p 个部分时i 部分的平均高度。 具体公式也可由相关产品标准给出。 11.3.2 简化公式 如使用特殊装置而不需要应用11.3.1中给出的通用公式时,可采用下列简化公式。 简化公式的范例如下所示 a 不等边四边形公式 5 12 GB/T b c d 289002012 辛普森定律公式 抛物线公式 经验公式 6 7 8 式 中 λ ---一个经验系数,对于一个特别的钢筋外形,它表明了fR 与 h/l 的关系。 h₁/4 、h 和 h₃4 的值可根据10 . 3 . 1 . 2来确定。 ∑e; 可根据10 . 3 . 5确定。 11.3.3 fR 的计算公式 用 于 计 算fR 的公式应按相关产品标准规定,并记录在试验报告中。 12 重量偏差的确定 12.1 试 样 重量偏差应在有垂直端面的试样上进行测量,试样的数量和长度应符合相关产品的规定。 12.2 测量的精确度 试样的长度测量精确到1mm, 重量的测量精确度应至少为士1。 12.3 试验程序 测量钢筋重量偏差时,试样应从不同根钢筋上截取,数量不少于5支,每支试样长度不小于 500 mm。长度应逐支测量,精确到1mm 。 测量试样总重量时,应精确到不大于总重量的1。 钢筋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的偏差按式9计算 9 13 钢筋的金相检验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带肋钢筋的金相检验方法。 13.1 试 样 取钢筋的横截面为观察面。 13.2 试验程序 13.2.1 低倍酸浸 推荐采用3~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试样的横截面。 13.2.2 高倍检验 按 照GB/T 13298的规定进行检验。 GB/T 289002012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 ISO 15630-12010技术性差异及原因 本标准与 ISO 15630-12010 的技术性差异及原因见表 A.1 表 A.1 本标准的 章条编号 技术性差异 原 因 3,8,10, 11 “a”改为“h₁”,“am”改为“h”,“amax”“hmax”,“as,;” 改为“h₃ ,;”,“a₁/4”改为“h₁/4”,“a3/4”改为“h₃ 14”,“c” 改为“l”,“2ga”改为“△o” 与相应的产品、试验方法国家标准一致,其中国际 标准的注解中也提到横肋高度可用“h”代替“a” 2 将“ISO 6892、ISO 7438、ISO 7500-1、ISO 9513、 ISO 4965”分别改为“GB/T 228.1、GB/T 232、 GB/T 16825.1、GB/T 12160” GB/T 228.12010修改采用ISO 6892.12008, GB/T 232 2010修改采用ISO 74382005, GB/T 16825.12008修改采用ISO 7500-12004, GB/T 121602002修改采用ISO 95131999 4 将第4章分成了3条,并将“注2”提为正文 使本章条理更清晰,明确了人工时效工艺的必要性 5.1 将“见ISO 68921998附录H”删除 ISO 68922008已经没有关于手工检测Ag的附录了 5.2 将“ISO 7500-1”和“ISO 9513”分别改为 “GB/T 16825.1”和“GB/T 12160” GB/T 16825.12002修改采用ISO 7500-1 1999,GB/T 121602002修改采用ISO 95131999 5.3 将“ISO 68921998中13.1条中的推荐程序”改 为“GB/T 228.12010中第15章和附录K中的推 荐程序” 因为在GB/T 228.12010中相关条款已经变为 第15章和附录K 6.2.2. 将“ISO 74381985的4.1条”改为“GB/T 232 2010第4章” 因为在GB/T 2322010中相关条款已经改变 8.3 疲劳试验机其精度等级至少应为1级,而不是精 确度最大允许误差为1 在GB/T 16825.1中是一个涵义,一般都用精度 等级来表示 8.4.2 增加“若相关产品标准中未给出最大力Fp和力 的范围F₂的数值,可按以下参数进行试验 注F和F,能从相关产品标准给出的最大应 力cmax和应力范围△o按照下列方式推 导出来 FupσmaxS 2 F,2gS 3 式中 S。钢筋的公称横截面积。 当应力循环的最大值不大于0.6R. RL为产品标 准规定特征值时 对于直径不大于28 mm的钢筋,应力范围2g, 175 MPa; 对于直径大于28 mm的钢筋,应力范围2ag 145 MPa。 疲劳循环次数N一般为200万次,也可由供需双 方协商确定。” 对没有明确试验条件的产品提供推荐的疲劳试验 步骤以进行补充 GB/T 289002012 表 A.1 续 本标准的 章条编号 技术性差异 原 因 9 把注提为正文,并改为“一般情况下,用GB/T 4336 光谱分析方法测定化学成分”。增加了“在对分析方 法产生争议时,化学成分应采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 仲 裁 ” 以符合我国国情 13 删除了原第13章。 增加第13章钢筋的金相检验方法 各产品标准均有报告格式 补充余热处理钢筋的检验方法 1 GB/T 28900-2012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 书号155066 1-46568 定 价 21.00 元 打印日期2013年5月7日 F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