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1839-2008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doc
ICS 77.140.15;77.040.01 H 20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T 218392008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 Steel for prestressed concreteTest s ISO 15630-32002,Steel for the reinforcement and prestressing of concrete Test sPart 3Prestressing steel,MOD 2008-11-01实施 2 0 0 8 - 0 5 - 1 3 发 布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 发 布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GB/T 218392008 前 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 15630-32002钢筋混凝土用钢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试验方法第3部分 预应力用钢英文版。 本标准是根据 ISO 15630-32002 重新起草。 由于我国相关规范的规定和工业的实际要求,本标准在采用国际标准时进行了修改。这些技术性 差异用垂直单线标识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本标准与对应国际标准 ISO 15630-32002 的章节对照见附录 B。 为了方便我国预应力行业生产厂和用户的使用,与对应国际标准相比本标准主要做了如下技术性 修改 增加了第8章 扭转试验; 增加了第9章 缠绕试验; 增加了附录 A预应力混凝土用多丝钢绞线试验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建筑钢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高力预一预应力钢绞线有限公司、宝钢集 团上海二钢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建国、张莹、崔丽鑫、毛爱菊、刘立军、李文佳、张恩炜、周代义、王玲君、 戴石锋。 GB/T 218392008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的拉伸、弯曲、反复弯曲、扭转、缠绕、等温松弛、疲劳、应力腐蚀、 偏斜拉伸、化学分析、几何尺寸测量和相对肋面积确定等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预应力钢丝、钢棒、钢绞线等产品相关性能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 修 改 单 不 包 括 勘 误 的 内 容 或 修 订 版 均 不 适 用 于 本 标 准 , 然 而 , 鼓 励 根 据 本 标 准 达 成 协 议 的 各 方 研 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8 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2282002,eqv ISO 68921998 GB/T 230.1 金 属 洛 氏 硬 度 试 验 第 1 部 分 试 验 方 法A 、B 、C 、D 、E 、F 、G 、H 、K 、N 、T 标 尺 GB/T 230.12004,ISO6508-11999,MOD GB/T 232 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GB/T 2321999,eqv ISO 74381985 GB/T 238 金属线材 线材 反复弯曲试验方法GB/T 2382002,ISO 78011984,IDT GB/T 239 金属线材扭转试验方法GB/T 2391999,eqv ISO78001984 GB/T 2976 金属线材缠绕试验方法GB/T 29762004,ISO 78021983,IDT GB/T 3505 产 品 几 何 技 术 规 范 表 面 结 构 轮 廓 法 表 面 结 构 的 术 语 、 定 义 及 参 数GB/T 3505 2000,eqv ISO 42871997 GB/T 121602002 单 轴 试 验 用 引 伸 计 的 标 定GB/T 121602002,ISO 95131999,IDT GB/T 16825.1 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 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 准GB/T 16825.12002,ISO 7500-11999,IDT 3 符号说明 本标准使用的符号见表1。 表1符号 符号 单位 说 明 涉 及 章 节 hm mm 中点肋高 15.3,16.2 hmax mm 刻痕深度最大值/最高点肋高 15.3 h₃ ,i mm 肋在单位长度△l上的平均高度 16.2 h1/4 mm 在1/4点处的肋高 15.3,16.2 h₃/4 mm 在3/4点处的肋高 15.3,16.2 Agt 最大力总伸长率 5 A 断后伸长率 5.3.1 A₁ 断裂总伸长率 5.3.1 C mm 肋或刻痕距 15.3 T GB/T 218392008 表1续 符号 单位 说 明 涉 及 章 节 C mm 偏斜拉伸试验用的芯轴凹槽宽度 13.3.4 d mm 预应力钢棒、钢丝、钢绞线的公称直径 11.2,11.4.6,12.3.4 d. mm 偏斜拉伸试验用芯轴公称直径 13.3.4 db mm 偏斜拉伸试验用两量棒放在芯轴凹槽中的直径 13.3.4 de mm 偏斜拉伸试验用量棒的直径 13.3.4 d; mm 偏斜拉伸试验用芯轴凹槽的内径 13.3.4 D 偏斜拉伸试验中最大力减少率的平均值 13.2,13.4 D. mm 应力腐蚀试验中容器内径 12.3.4 Di 偏斜拉伸试验中单根试样最大力减少的百分比 13.4 e mm 两排相邻的肋或刻痕之间的平均间隙 15.3.1.4,15.3.2.4 E N/mm 弹性模量 5.3 f Hz 轴向疲劳试验中负荷循环频率 11.1,11.4.2 fR 1 相对肋面积 16 F.,i N 偏斜拉伸试验中单根试样破断力 13.4 Fm N 最大力 5.3 Fm,m N 最大力平均值 10.2,12.2,13.2 Fpo.1 N 0.1屈服力 5.3 Fpo.2 N 0.2屈服力 5.3 F, N 轴向疲劳试验中的应力范围 11.1,11.3,11.4.2 Fn N 松弛试验t时间试样上的剩余力 10.1 △Fπ N 松弛试验t时间试样松弛损失的力 10.1 FR mm 横肋轴向剖面面积 16.2 Fup N 轴向疲劳试验中的最大力 11.1,11.3,11.4.2 F₀ N 应力松弛试验和应力腐蚀试验中的初始力 10.1,10.3,10.4,12.4.2 G mm 偏斜拉伸试验用芯轴凹槽深度 13.3.4 h mm 预应力钢材平面矢高 15.3.4 L mm 应力腐蚀试验中试样的长度 12.2 Lo mm 等温松弛试验原始标距,应力腐蚀试验中试样在溶液中的浸入长度 10.1,10.3,10.4 12.2,12.3.4,12.4.5 △L mm 等温应力松弛试验中在力F。时标距L。的伸长 10.1,10.3,10.4 L₁ mm 偏斜拉伸试验中固定端长度 13.3.2 L₂ mm 偏斜拉伸试验中活动端长度 13.3.2 P mm 钢绞线捻距 15.3.3 R mm 偏斜拉伸试验中芯轴凹檀底部圆角半径 13.3.4 Ra μm 偏斜拉伸试验中芯轴表面粗糙度 13.3.4 2 GB/T 218392008 表1续 符号 单位 说 明 涉 及 章 节 S, mm 试样公称横截面积 5.3.2 ta h 应力腐蚀试验中最大规定时间 12.4.5 tf,i h 应力腐蚀试验中单根试样的断裂时间 12.4.5 tf,m h 应力腐蚀试验中试样断裂时间中值 12.4.6 to S 恒温松弛试验和应力腐蚀试验中开始时间 10.4.2,12.4 V₀ mm 应力腐蚀试验容器中溶液的体积 12.4.3 a 偏斜拉伸试验中偏斜角度 13.3.2 β 钢棒或钢丝的横肋或刻痕与中心线的夹角 15.3 P 松弛率 10.4.8 Ze; mm 横肋间隙周长 15.3.1.4,15.3.2.4,16.2 注1N/mm1MPa。 4 试样的一般规定 除非另有其他协议,试样一般在成品包装前在成品中截取。 当样品是包装产品时例如成卷或成捆,截取试样应特别小心,防止试样因发生塑性变形而改变其 性 能 。 注必要时,可在相关条款中对试样的要求进行补充。 5 拉伸试验 5.1 试样 试样应符合第4章的规定。 5.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按 GB/T 16825.1 进行校验和校准,并至少为1级精度。 测定 Fp₀.1 或 Fp₀.2 时,引伸计的精度应为 GB/T 12160 中 1 级;用于测定 Agt的引伸计可以为 GB/T 12160中2级精度。 应使用合适的夹具,避免试样在夹具内或在夹具附近断裂。 5.3 试验程序 5.3.1 概述 拉伸试验应按GB/T 228的要求执行。 在测定弹性模量E 、0.1 屈服力和0 .2屈服力Fpo.1和 Fpo.2及最大力总伸长率Ag 时,应使 用引伸计。引伸计的标距按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确定。 注 1 Ag 的精确值只能用引伸计来测得。如果试样上的引伸计不能延伸到试样断裂时,可按下列方法测定伸长率 At, 用测定A 替代Agt 继续加载直至引伸计记录的伸长率稍大于Fo.2 时的伸长率,此时取下引伸计,记录试验机上下工作台的 距离。继续加载至试样断裂,记录此时试验机上下工作台的最终距离。 计算出两次试验机上下工作台的距离之差,将此差值与试验机上下工作台的初始距离之比和用引伸计测 得的百分数相加即为断裂总伸长率A。 对于钢丝和钢棒,也允许在试样自由长度上划等距离标记的方法测定A, 用测定A 替 代Agt。 标 记 3 GB/T 218392008 间的距离应根据钢丝和钢棒的直径确定,可为20 mm,10 mm 或 5 mm。 注2在装引伸计前,最好给试样预加 一 负荷,例如该预加负荷为试样预期最大负荷的约10。 如果Agt不是完全用引伸计测定的,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 拉伸性能值,Fpo.1,Fp₀.2,Fm 均用力的单位表示。 当试样在距夹具3 mm 之内发生断裂,原则上试验应判为无效,应允许重新试验。然而,如果所有 试验数据大于或等于相应的规定值,其试验结果有效。 5.3.2 弹性模量的测定 在力-伸长率曲线中,用0.2Fm 到0 . 7Fm 范围内的直线段的斜率除以试样的公称横截面积Sₙ 测 定弹性模量E。 斜率可以通过对测定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出,也可以用最优拟合目测法得出。 注 3 在 一 些 特 定 情 况 下 , 例 如 热 轧 钢 棒 和 拉 拔 钢 棒 , 上 述 方 法 不 适 用 ; 需 要 在 0 . 0 5 Fm 到 0 . 7Fm 范 围 内 测 定 弹 性 模 量 。 除5.3.1规定的要求外,测定弹性模量时,在力值范围内应力速率应保持不变。 6 弯曲试验 6.1 试样 试样应符合第4章规定。 6.2 试验设备 6.2.1 试验设备的弯曲原理如图1所示。 注 1 图 1 为 弯 曲 设 备 的 外 形 构 造 , 可 以 是 芯 轴 1 和 支 撑 2 旋 转 , 支 座 3 被 固 定 ; 也 可 以 是 支 座 3 旋 转 , 支 撑 2 或 芯 轴1被固定。 1-芯轴; 2支撑; 3支座。 图 1 弯曲设备的原理 6.2.2 弯曲试验也可以按GB/T 232 中带有支撑和芯轴的装置来进行。 6.3 试验程序 弯曲试验应在10℃35℃的温度进行,试样应沿着芯轴进行弯曲。 注2弯曲速率应大约在60/s。 4 GB/T 218392008 弯曲角度和芯轴的直径应该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 6.4 试验结果的判定 弯曲试验结果的判定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 当产品标准没有规定时,若弯曲试样无目视可见的裂纹,则判定该试样为合格。 7 反复弯曲试验 7.1 试样 除符合第4章规定外,试样的制备应符合 GB/T 238中的相关规定。 7.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 238中的相关规定。 7.3 试验程序 反复弯曲试验应按 GB/T 238 的要求执行。 8 扭转试验 8.1 试样 除按第4章规定外,试样的制备应符合 GB/T 239 中的相关规定。 8.2 试验设备 8.2.1 试验设备应符合 GB/T 239中的相关规定。 8.2.2 试验机夹头之间的标准长度取钢丝公称直径的50倍,当试验机不能用50倍标距长度时,经协 议 可 改 用 3 0 倍 标 距 长 度 , 但 最 小 标 距 长 度 不 小 于 2 1 0 mm 。 当 相 关 产 品 标 准 有 规 定 时 , 按 产 品 标 准 执 行 。 8.3 试验程序 8.3.1 扭转试验按照 GB/T 239 执行。 8.3.2 使用的扭转速率不大于30 r/min。 8.3.3 使用的轴向拉紧力为线材公称抗拉强度相应拉力负荷的0.5~2。 9 缠绕试验 9.1 试样 试样应符合第4章的规定。 9.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 GB/T 2976中的相关规定。 9.3 试验程序 反复弯曲试验应按 GB/T 2976的要求执行。 10 等温松弛试验 10.1 试验原理 等温应力松弛试验是在给定温度下除另有其他规定,通常为20℃,将试样保持一定长度L△Lo, 从 初始力Fo 开始,测定试样上力的变化见图2。 力的损失用给定时间内与初始力的百分数表示。 5 GB/T 218392008 图 2 等温应力松弛试验原理 10.2 试样 10.2.1 试样应符合第4章规定。 10.2.2 松 弛 试 验 用 试 样 应 保 持 伸 直 状 态 。 试 样 在 夹 具 间 的 自 由 段 不 应 有 任 何 形 式 的 机 械 损 伤 和 处理。 10.2.3 在松弛试验取样的附近再取两个试样,该两试样用于测定试样最大应力 Fm,m的平均值,松弛 试验的初始力为Fm,m的某个百分数,如70Fm,m。 10.3 试验设备 10.3.1 机架 机架的任何变形都应处于不影响试验结果的范围之内。 10.3.2 测力装置 10.3.2.1 可以使用同轴测力传感器或其他合适的装置如杠杆式加载系统。 10.3.2.2 测 力 传 感 器 应 按 照 GB/T 16825.1 校准,在不大于1000 kN 时 其 精 度 为 1 , 在 大 于 1000 kN时为士2。其他合适的装置应具有与上述测力传感器相同的规定精度。 10.3.2.3 力的测量装置的输出分辨率应不小于510-⁴ F。 10.3.3 长度的测量装置引伸计 标距L。不小于200 mm, 尤其对钢绞线,当实际长度Lo△Lo 是 在 钢 绞 线 中 同 一 根 钢 丝 上 测 量 时,其标距宜为1000 mm 或者为钢绞线捻距的整数倍。 引伸计的精度范围应为士1,并且分辨率为510-⁶ Lo。 10.3.4 夹持装置 夹持装置应保证试样在试验期间不产生滑动和转动。 10.3.5 加载装置 加载装置应对试样平稳加载而不能有振荡。在试验过程中,随着试样中力的减少,加载装置应使得 试样的长度Lo△L₀ 保持在10.4.5中规定的范围内。 6 GB/T 218392008 10.4 试验程序 10.4.1 试样 在试验前,试样应至少在松弛试验室内放置24 h。 试样应用试验夹具夹紧,以保证试样在加载和试验期间不产生任何滑动。 10.4.2 加载 10.4.2.1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力的施加应平稳,无振荡。 10.4.2.2 前 2 0 F 。 可 按 需 要 加 载 。 从 2 0 F₀80Fo 应 连 续 加 载 或 者 分 为 三 个 或 多 个 均 匀 阶 段 , 或以均匀的速率加载,并在6 min 内完成。当达到80Fo 后,80F₀ 100Fo 的过程应连续加载, 并在2 min 内完成。 10.4.2.3 当达到初始载荷 Fo 时,力值应在2 min 内保持恒定,2 min 后,应立即建立并记录to 。其后 对力的任何调整只能用于保证Lo△L 。保持恒定。 10.4.2.4 加载过程如图3所示。 施加力与初始力的比值 时间/min 图 3 松弛试验中力的施加 10.4.3 初始力 初始力按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F。的测定值应符合表2规定的允许偏差。 表 2 Fo 的允许偏差 F₀/kN Fo的允许偏差/ F₀ ≤1000 士1 F₀ 1000 士2 10.4.4 试验过程中的力 任何时间力不允许超出表2给出的初始力 F。偏差范围。 10.4.5 应变的保持 在to 时刻,初始力 F。产生的应变应采用合适的机械、电子或光学引伸计测量,其测量精度与 10.3.3所选定的初始标距Lo 测量精度相同,在测量期间,△Lo/L 。 的变化范围不应超过510-6,在随 后的两次连续测量中的变化不应超过510-5。 10.4.6 温度 试验室的温度及试样的温度应保持在20℃2℃范围内。 7 GB/T 218392008 10.4.7 力值记录频率 试验开始后,至少按照表3给出的标准时间间隔连续记录或测量力的损失,然后至少每周测量或记 录 一 次 。 表3记录力的标准时间 分钟 1 2 4 8 15 30 60 小时 2 4 6 24 48 96 120 10.4.8 试验时间 试验的时间应不少于120 h。 注1通常试验时间为120 h 或1000 h。 注21000 h大于1000 h 的应力松弛值可以用不少于120 h 的松弛试验值进行外推,但应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外推 1000 h大于1000 h 的松弛值与实测1000 h大于1000 h 的松弛值相当,在这种情况下,试验报告中应注 明外推方法。 目前的外推方法按照公式logpAlogtB 式中,p 代表松弛率,通常以表示,时间t以 h 表示。 11 轴向疲劳试验 11.1 试验原理 疲劳试验是在弹性变形的范围内,使试样承受一个呈固定频率正弦曲线交替变动的轴向拉力。试 验一直进行到试样损坏为止,或者根据规定负荷使试验一直达到相关产品标准规定的次数为止。 时间 图 4 载荷循环曲线 11.2 试样 11.2.1 试样应符合第4章规定。 11.2.2 试样的自由长度应符合表4规定。 11.2.3 夹具间的试样的自由长度部分不应承受任何形式的处理。 表4试样的自由长度 钢丝或钢棒 140 mm或公称直径的14倍二者取大者 钢绞线 500 mm或大于两倍抢距二者取大者 11.3 试验设备 疲劳试验机应定期校准,精度等级至少应为士1,试验机应能够保持加载Fup 误差范围应在规定 8 GB/T 218392008 值的士2之内,应力范围F, 应保持在规定值的士4之内。 11.4 试验程序 11.4.1 试样 试样应按轴向受力方向夹持在试验机中,使试样上不受弯曲。对于钢绞线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所 有钢丝受力均匀。 11.4.2 循环力和频率的稳定性 试样应当在稳定的最大力Fup、应力范围F₁ 和频率f 下进行。整个试验过程中循环负荷不应 出现停顿。然而,当试验出现意外中断时可允许继续试验。任何中断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 11.4.3 循环次数的记录 应力循环次数应当从第一个完整的循环开始记录。 11.4.4 循环频率 试验中,载荷循环的频率应保持稳定,在一系列试验中应保持同一频率。试验频率应 a 对钢丝和钢棒,循环频率不超过120 Hz。 b 对钢绞线,循环频率不超过20 Hz。 11.4.5 温度 试样温度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应超过40℃。除非另有要求,试验室环境温度应保持在10℃35℃ 范围内。对于在可控制条件下完成试验,试验室温度应为23℃5℃。 11.4.6 试验终止 当试样发生损坏或钢绞线中一根或多根钢丝发生断裂时试验应终止,或未发生损坏且达到产品标 准规定的循环次数时试验应终止。 11.4.7 试验的有效性 如果试样在夹具内断裂或者距离夹具2d 范围内断裂或者试样有缺陷,试验应视为无效。 12 硫氰酸盐溶液中的应力腐蚀试验 12.1 试验原理 本试验用来测定试样在一恒定拉力作用下,浸在给定的恒定温度的硫氰酸盐溶液见12.3.5中直 至断裂时所用的时间。 12.2 样品及试样 试 样 应 符 合 第 4 章 规 定 , 应 提 供 不 少 于 6 个 试 件 用 于 应 力 腐 蚀 试 验 和 2 个 试 样 通 过 轴 向 拉 力 试 验 确定Fm,m, 初始力表示为 Fm,m的某个百分数,例如80Fm,m。 试样长度Lt 应足够长以使得夹持端引起的弯曲最小,建议L 为 L。的两倍长度。 12.3 试验设备 12.3.1 机架 应使用刚性机架。通过杠杆装置、液压或机械装置,在封闭框架上沿着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对试样 进行加载。 12.3.2 测力装置 按 GB/T 16825.1标准校准,测力装置的校准及使用中的精度至少为士2。 12.3.3 时间测量装置 时间测量装置应至少有0.01 h 分辨率,测量时装置应带有自动控制设备,在断裂时能自动停止并 保留或记录断裂时的时间,记录精度达士0.1 h 。也可以人工记录断裂前的最终断裂时间。 12.3.4 试验容器 12.3.4.1 含有溶液的容器应为圆柱形,两端封闭,内径De 的最小值由式1确定 D. ≥ √ 200dd 所有的量的单位为毫米 1 9 GB/T 218392008 表5中给出的是内径De 的推荐值。 表5试验容器的内径Dc 单位为毫米 试样的直径d D . 推 荐 值 d≤19 ≥70 19ta。 12.4.6 断裂时间中值 ty,m的确定 当所有的一系列试样测试完成后,结果tr,; 应按照断裂时的时间排序记录下来,中值tr,m 应是排序 数值中的中间,试样是偶数时中值tf,m是两个中值的算术平均值。 10 GB/T 218392008 13 偏斜拉伸试验 13.1 试验原理 本试验用5根直径大于或等于12.5 mm 的钢绞线试样,来确定最大力的减缩系数。试样固定在与 芯轴成20角的偏斜装置上进行轴向拉伸试验。 13.2 样品与试样 13.2.1 试样应符合第4章规定,应一次截取一根足够长度的样品获得至少12根试样,在样品的两端 各取一根进行轴向拉伸试验确定钢绞线的最大力 Fm,m, 剩余样品再截成至少10根试样用于偏斜拉伸 试 验 。 注5个有效的试验结果就足够计算出偏斜系数见13.4,但考虑到有无效试验情况,建议至少取10根试样。 13.2.2 每个试样长度应适合拉伸和夹持装置。 13.2.3 试样除被切割外不能进行任何的加工处理。 13.3 试验设备 13.3.1 概述 试验机应具有刚性机架,以符合13.3.2~13.3.5规定的试验要求。试验机包括一个固定的被动锚 固夹头和带测力装置的活动锚固夹头, 一个加载装置和一个带凹槽的具有规定尺寸的固定芯轴。 13.3.2 尺寸 图5中试验装置的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L₁70050mm; L₂≥750mm; α200.5 芯轴轴线应与活动夹具、固定夹具和芯轴中心组成的平面相垂直。 1活动端; 2 固定端; 3芯轴中心; 4- 夹具。 图 5 偏斜拉伸试验装置主要尺寸 13.3.3 夹具 试样两端轴向中心线应垂直于锚固夹头的轴承平面,不适当的几何定位会导致错误的试验结果。 锚固夹头应满足下列要求 偏斜拉伸试验中使用的夹具应能承受第5章中单轴拉伸试验规定最大力的95以上力。 单向拉伸试验中,在90最大力Fm 时中心钢丝与外层钢丝的相对位移量应小于0.5 mm。 夹片与锚环之间的位移应小于表6中给出的值。 在试验过程中夹片与锚环之间应该是扣紧的。 夹片带齿部位的长度为钢绞线直径的2.5至3倍。 11 GB/T 218392008 表 6 夹片的位移量 最大力的百分比 允许最大位移量* 从 0 到 破 断 5mm 从50到破断 2.5 mm a试验之前夹片所产生的嵌人滑移应忽略不计。 13.3.4 芯轴 13.3.4.1 芯轴应用工具钢制造。其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及热处理应使其具有高韧性和高耐磨性能。 测定的表面硬度应达到58 HRC~62 HRC,测量方法应按 GB/T 230.1的要求执行。 13.3.4.2 新加工的芯轴凹槽表面粗糙度,Ra 最大值为1.6 μm, 测量方法应按 GB/T 3505 的要求 执 行 。 13.3.4.3 芯轴尺寸见图6在表7中给出。 表 7 芯轴尺寸 单位为毫米 参 数 钢 绞 线 尺 寸 12.5~13.0 15~16 17~18 芯轴公称直径, d. 40 49 59 凹槽侧面角度 6012 6012 6012 凹槽底部半径, R 20.2 20.2 20.2 凹 槽 深 度 , G 7.6 9.5 12 在 芯 轴 公 称 直 径 为 d 时 凹 槽 宽 度 , C 14.4 17.9 21.9 凹槽底部直径, d; 24.70.1 29.90.1 34.90.1 两量棒置于凹槽中的直径, db 57.00.1 72.00.1 81.00.1 量棒直径, d. 14 18 20 图 6 芯轴 12 GB/T 218392008 13.3.4.4 芯轴应刚性固定不能有任何旋转和移动。 13.3.5 加载装置 加载设备最好有测力传感器并定期校准,在力值读数大于等于满量程的10时,其精度应至少为 士1。 加载速度应可调节,试验期间应控制加载速度,当负荷上升到预计破断负荷的50时,加载速度应 控制在30 MPa/s~60 MPa/s,并保持到试样断裂。 13.4 试验程序 试验前芯轴凹槽表面应仔细清理,如钢绞线有轻微弯曲,曲率应与偏斜方向一致。 加载之前安装锚具过程中应正确调整钢绞线。加载期间钢绞线与夹片之间不能有任何滑移, 以保证锚固效果。 加载速度应符合13.3.5。 当钢绞线的一根或多根钢丝的断裂处不在与芯轴接触的位置时,试验无效。 有效试验的Fa, 应按13.3.5 要求精确的记录,对应的偏斜拉伸系数D₁ 可按式2进行计算 Di1-Fa,i/Fm,m100 2 D 值应取5个Di 的平均值,按式3进行计算 3 14 化学分析 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成分由光谱分析方法确定。 当出现异议时,化学成分应当选择相应的国家标准仲裁试验方法进行分析。 15 几何尺寸测量 15.1 试样 试样应符合第4章规定。 试样应足够长以满足15.3测量的需要。 15.2 试验设备 测量几何特征的设备应至少具有下列精度要求 钢丝或钢棒的肋高和刻痕钢丝的深度的精度要求0.01 mm。 钢棒或刻痕钢丝相邻两肋的间隙或槽宽的精度要求0.05 mm。 肋或痕的间距或钢绞线的捻距的精度要求0.5 mm。 肋或痕的螺旋角度的精度要求为1。 15.3 试验程序 15.3.1 横肋的测量 15.3.1.1 最高点肋高hma 最高点肋高hmax应当在每一排肋上测量nn≥5 个肋的顶点,计算平均值。 15.3.1.2 给定位置的肋高 给定位置的肋高,如在1/4点、中点、3/4点,分别用 h₁/4、hm、h₃/4 表示,应当在每一排肋上测量 nn≥3个以上相应点的高度,计算平均值。 15.3.1.3 助间距c 横肋间距应当用测量的长度除以长度内的肋数。 测量长度被认为是在同一排肋上、平行于产品中心线的直线上, 一个肋至另一个肋的中心的距离。 测量的距离至少为10个肋长。 13 GB/T 218392008 15.3.1.4 横肋间隙周长 横肋间隙周长 平均间隙e 应当取至少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 15.3.1.5 横肋的倾斜角β 横肋的倾斜角β应当由计算每一排肋的倾斜角测量值的平均值来确定。 15.3.2 刻痕尺寸的测量 15.3.2.1 概述 钢绞线刻痕尺寸的测量应在绞线试样上拆取的单丝上进行。在测量前,应从钢绞线上拆股取丝,并 在钢丝表面不会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进行矫直。生产过程中未矫直的刻痕钢丝,测量前应在钢丝表面不 会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进行矫直。 15.3.2.2 最深点的深度hmax 在最深点hmax的刻痕深度的确定应当在每排刻痕上测量 nn≥5 个点的深度,计算平均值。 15.3.2.3 刻痕间距c 刻痕间距c 应当用测量的长度除以长度内的刻痕数。 测量长度应当是在同一排刻痕上、平行于钢丝中心线的直线上, 一个刻痕至另一个刻痕的中心的距 离。测量的距离至少为10个刻痕长。 15.3.2.4 刻痕间隙周长 刻痕间隙周长 平均间隙应当取至少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 15.3.2.5 刻痕的倾斜角β 刻痕的倾斜角β应当由计算每一排刻痕的倾斜角测量值的平均值来确定。 15.3.3 钢绞线的捻距P 绞线的捻距P 应当用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