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1835-2016 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doc
ICS 91.120.10 Q 25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T 118352016 代替 GB/T 118352007 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 Rock wool,slag wool and its product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2016-10-13发布 2 0 1 7 - 0 9 - 0 1 实 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GB/T 118352016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18352007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与 GB/T 118352007相比,除 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适用范围,增加了标准不适用范围见第1章,2007年版第1章; 删除了岩棉带、矿渣棉带、岩棉贴面毡、矿渣棉贴面毡术语,增加了岩棉贴面制品、矿渣棉贴面 制品、缝毡、加热线收缩率术语见3.1、3.2、3.3,2007年版3.1、3.2; 修改了产品分类见4.2,2007年版4.2; 增加了岩棉制品与矿渣棉制品的酸度系数和加热线收缩率的要求见5.2.1; 修改了棉及制品纤维平均直径和渣球含量粒径大于0.25 mm 的要求见第5.2.2,2007年版 5.1; 删除了棉的密度和导热系数的要求,增加棉酸度系数和加热线收缩率的要求见5.2.3,2007 年版5.2; 增加了贴面板和贴面管壳外观质量要求见5.2.4.1和5.2.6.1,2007年版5.3.1和5.6.1; 修改了表格的格式见表2~表8,2007年版表2~表4、表6~表10; 删除了板、毡和缝毡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见表2和表4,2007年版表2和表6; 修改了板的尺寸允许偏差见表2,2007年版表2; 修改了密度最小值及密度允许偏差、导热系数、燃烧性能等指标见表3、表5和表8,2007年 版表3、表7和表10; 增加了板的刚性要求见表2; 删除了带的制品及其要求2007年版5.4; 修改了缝毡的缝线行距,“开线长度”改为“最大开线长度”见表6,2007年版表8; 删除管壳的长度,修改厚度和内径范围见表7,2007年版表9; 修改了质量吸湿率和吸水率的要求见5.3.1,2007年版5.7.2; 修改了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要求见5.3.2,2007年版5.7.3; 修改了用于覆盖奥氏体不锈钢时的要求见5.3.3.2,2007年版5.7.1.2; 修改了试验方法的表示方法,改为条款表示见6.2~6.18,2007年版6.2; 删除了附录D“缝毡缝合质量试验方法”,将其移入正文见6.13,2007年版附录D; 删除了附录F“检验项目、抽样方案和判定规则”,将其移入正文见7.1和7.3,2007年版附录F; 删除了附录B 中 B.1 范围,修改了试验程序见附录B,2007 年版附录 B; 删除了附录C 中 C.1 范围,修改了C.3 试样、C.4 试验程序和 C.5 试验结果等内容见附录C, 2007年版附录C; 增加了附录 E“加热线收缩率试验方法”见附录E。 本标准由全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绝热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1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新型建材岩棉有限公司、北新集团建材 股份有限公司、洛科威防火保温材料广州有限公司、山东鲁阳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彤天岩棉有限公司、 贵州新型保温材料厂、马鞍山市宏达保温材料有限公司、河北华能中天化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帕 沃可矿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南京恒翔保温材料制造有限公司、广德施可达岩棉制造有限公司、天长市 工 GB/T 118352016 康美达新型绝热材料有限公司、国家玻璃纤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剑红、王佳庆、丁丽、邓瑜、蔡晓明、鲍娜、鹿俊华、汪丽婷、高钊、束青华、 李润年、刘毅烽、陈凯、汪泉锋、谢春竹、崔军、唐健、朱立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18351989 、GB/T 118351998 、GB/T 118352007。 Ⅱ GB/T 118352016 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设备及管道上使用的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 本标准不适用于在建筑物围护结构、建筑构件和地板中使用的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059 铜及铜合金带材 GB/T 3880.1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 第1部分 一般要求 GB/T 4132 绝热材料及相关术语 GB/T 5480 矿物棉及其制品试验方法 GB 86242012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T 10294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防护热板法 GB/T 10295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热流计法 GB/T 10296 绝热层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 圆管法 GB/T 10299 绝热材料憎水性试验方法 GB/T 17393 覆盖奥氏体不锈钢用绝热材料规范 GB/T 17430 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 YB/T 5059 低碳钢冷轧钢带 3 术语和定义 GB/T 4132 和 GB/T5480 界定的以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岩棉贴面制品、矿渣棉贴面制品 faced rock wool product,faced slag wool product 岩棉或矿渣棉板、毡和管壳等用粘结剂与贴面材料覆合而成的制品。 3.2 缝毡 stitched mat 用线或网与毡缝合而成的毡状制品。 3.3 加热线收缩率 linear shrinkage at specified temperature 将试样在规定温度下保持规定的时间后,试样尺寸的收缩率。 3.4 热荷重收缩温度 heat shrinkage temperature under load 在规定的升温条件下,试样承受恒定载荷,厚度收缩10时所对应的温度。 1 GB/T 118352016 3.5 管壳偏心度 pipe section eccentricity 表征管壳横截面内外圆的偏心程度,用厚度的极差相对于标称厚度的百分率表示。 3.6 有机物含量 organic matter content 在规定的条件下,从干燥产品中除去的有机物质量相对于原质量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4 分类和标记 4.1 分类 产品按制品形式分为 棉、板、毡、缝毡和管壳。 产品按棉的种类分为岩棉和矿渣棉。 4.2 产品标记 产品标记由产品名称、标准号和产品技术特征三部分组成。 产品技术特征包括 a 密度,单位为 kg/m b 尺寸,长度宽度厚度长顶宽度和厚度的单位均为m c 其他标记,放在尺后面的括号内,制造商标犯、外覆层 等 示例 密度为120 kg/m、长度宽度和腰度分别为200mm、603 80 mm 的矿渣棉板标记为 矿渣棉板GB/T 11835120120060080。 示例2 密度为80 kg/m、长度、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0-000mm、1200nm-50-mm 带铝箔外覆层的岩棉毡标记为 岩棉毡GB/T 1183580-10000120050 铝 指 5 要求 5.1 总则 除外观和燃烧性能外,以下所有要求仅适用于基材。 5.2 通用要求 5.2.1 酸度系数和加热线收缩率 制品的酸度系数和加热线收缩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 1 岩棉制品和矿渣棉制品的酸度系数与加热线收缩率 项 目 岩棉制品 矿渣棉制品 酸 度 系 数 M Mk≥1.6 1.1≤M≤1.5 加热线收缩率 ≤4.0650 ℃ ≤4.0450 ℃ 2 GB/T 118352016 5.2.2 纤维平均直径和渣球 棉及制品的纤维平均直径应不大于6.0μm,渣球含量粒径大于0.25 mm 应不大于7.0。 5.2.3 棉 棉的物理性能除应符合5.2.2的规定外,还应满足热荷重收缩温度不小于650 ℃。 5.2.4 板 5.2.4.1 板的外观质量要求,表面平整,不得有妨碍使用的伤痕、污迹、破损。贴面板的贴面与基材的粘 结应平整、牢固。 5.2.4.2 板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 2 板的尺寸允许偏差 项 目 指标 长度允许偏差 mm 10 -3 宽度允许偏差 mm 3 厚度允许偏差 mm 3 5.2.4.3 板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1、5.2.2和表3的规定。 表 3 板的物理性能指标 项 目 指标 密 度 kg/m 60~80 80 密度单值允许偏差 10 -10 有机物含量 ≤4.0 热荷重收缩温度 ℃ ≥500 ≥600 导热系数 W/m K 平均温度702℃ ≤0.043 燃烧性能 A级 刚性 不滑落 附录A提供了制品在不同温度下的导热系数方程,供使用方参考使用。 5.2.5 毡和缝毡 5.2.5.1 毡和缝毡的外观质量要求,表面基本平整,不得有妨碍使用的伤痕、污迹、破损。贴面毡的贴面 3 GB/T 118352016 与基材的粘结应基本平整、牢固。 5.2.5.2 毡和缝毡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 4 毡和缝毡的尺寸允许偏差 项 目 指标 长度允许偏差 2 宽度允许偏差 mm 5 -3 厚度允许偏差 mm 正偏差不限 -3 5.2.5.3毡和缝毡基材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1、5.2.2和表5的规定。 表 5 毡、缝毡和贴面毡的物理性能指标 项 目 指标 密度 kg/m 60100 100 密度单值允许偏差 有机物含量 热荷重收缩温度 ℃ ≥400 ≥600 导热系数 W/m K 平均温度702 0. 043 燃烧性能 A级 5.2.5.4缝毡用基材应铺放均匀,其缝合质量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 6 缝毡的缝合质量指标 项 目 指标 边线与边缘距离 mm ≤75 缝线行距 mm ≤120 最大开线长度 mm ≤240 开线根数开线长度不小于160 mm 根 ≤3 针脚间距 mm ≤80 注如有特殊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4 GB/T 118352016 5.2.6 管壳 5.2.6.1 管壳的外观质量要求,表面不得有妨碍使用的伤痕、污迹、破损,轴向无翘曲且与端面垂直。贴 面管壳的贴面与基材的粘结应平整、牢固。 5.2.6.2 管壳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 7 管壳的尺寸允许偏差 项 目 指标 长度允许偏差 mm 5 -3 厚度 mm ≤50 50 厚度允许偏差 mm 2 3 内径 mm ≤89 89 内径允许偏差 mm 3 4 5.2.6.3 管壳偏心度应不大于10。 5.2.6.4 管壳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1、5.2.2和表8的规定。 表 8 管壳的物理性能 项目 指标 密 度 kg/m 80~150 密度单值允许偏差 10 -10 有机物含量 ≤5.0 热荷重收缩温度 ℃ ≥600 导热系数 W/m K 平均温度702℃ ≤0.044 燃烧性能 A级 5.3 选做性能 5.3.1 防水要求 有防水要求时,制品的质量吸湿率应不大于1.0,憎水率应不小于98.0,体积吸水率应不大 于10。 5 GB/T 118352016 5.3.2 最高使用温度 用户有要求时,应进行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在给定的热面温度下,任何时刻试样内部温度不应超 过热面温度。试验后,系统厚度收缩应不大于5。除颜色外,外观无明显变化,不应有试样烧结、纤维 熔融的现象。 5.3.3 腐蚀性 5.3.3.1 用于覆盖铝、铜、钢材时,采用90置信度的秩和检验法,对照样的秩和应不小于21。 5.3.3.2 用于覆盖奥氏体不锈钢时,应符合GB/T 17393 要求。 6 试验方法 6.1 状态调节 状态调节按GB/T 5480的规定。 6.2 酸度系数 按GB/T5480 的规定,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 6.3 加热线收缩率 按附录B 的规定,试验温度为产品声称的最高使用温度,保温时间24 h。试样数量3个,取3个试 样结果的平均值,试验结果分别为长度和宽度的收缩率,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若制品无明确声称的最 高使用温度,则岩棉制品试验温度为650℃,矿渣棉制品试验温度为450℃。 6.4 纤维平均直径 按GB/T 5480的规定,以显微镜法为仲裁试验方法,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 6.5 渣球含量 按GB/T 5480的规定,试样数量3个,结果取3个试样的平均值,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 6.6 外观和管壳偏心度 按附录C, 管壳偏心度的结果修约至整数。 6.7 尺寸和密度 按GB/T 5480的规定,结果修约至整数。在计算密度时,毡类制品实测厚度若小于标称厚度,则按 实测厚度计算,实测厚度若大于标称厚度,则按标称厚度计算。 6.8 有机物含量 按附录D 的规定,试样数量3个,结果取3个试样的平均值,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 6.9 热荷重收缩温度 按附录 E 的规定,试样数量2个,结果取2个试样的平均值,修约至整数。棉的试验密度 为150 kg/m。 6 GB/T 118352016 6.10 导热系数 棉、板和毡按GB/T 10294和 GB/T 10295 的规定,GB/T 10294 为仲裁方法,管壳按GB/T 10296 的规定,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3位。 管壳的导热系数允许采用同一配方、同一密度的板进行测定。 6.11 燃烧性能 按 GB 86242012的规定。 6.12 刚性 裁取长度810 mm、宽度600 mm, 厚度为样品原厚的试样1块。当试样宽度小于600 mm 时,按产 品实际宽度进行试验。将试样放在两根平行、水平放置、长度至少为610 mm、外径为21 mm 表面光滑 的钢管上,两钢管中心线距离760mm, 试样宽度方向中心线与钢管轴向平行,如图1所示。试验过程 中,试样不得与钢管外的其他东西接触。观察试样在5 min 内是否从钢管上滑落。 单位为毫米 说 明 1下垂前的试样; 2下垂后的试样; 3钢管。 图 1 刚性测量示意图 6.13 缝毡缝合质量 缝毡缝合质量包括边线与边缘最靠近的缝线与边缘与缝线平行的两边距离、缝线行距相邻缝 线的间距、最大开线长度端部缝线中缝线没有缝合的毡的最大长度、开线根数和针脚间距,用分度值 为 1mm 的测量工具测量。 边线与边缘距离,在被测毡上离两端部100 mm 以上取4个测量位置,两边各2个,每个位置测量 1次,以4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缝线行距,在毡的两端及中间各测量1次,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最大开线长度,以端部缝线中缝线没有缝合的毡的最大长度表示。 开线长度,以端部缝线中没有缝合的毡的长度表示。开线根数是指开线长度不小于160 mm 的 线 的根数。 针脚间距,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6.14 质量吸湿率 按 GB/T 5480的规定,试样数量3个,结果取3个试样的平均值,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 7 GB/T 118352016 6.15 憎水率 按 GB/T 10299的规定进行,试样数量3个,结果取3个试样的平均值,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棉 无此要求。 6.16 吸水率 按GB/T 5480 的全浸试验方法进行,试样数量6个,结果用体积吸水率表示,取6个试样的平均 值,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棉无此要求。 6.17 最高使用温度 按 GB/T 17430的规定进行,有外覆层的试验前应先剥去外覆层。管壳的最高使用温度试验,可采 用同一配方、同一密度的板进行测定。试验厚度由供需双方商定,也可按以下规定进行板的试验厚度 20010mm, 毡的试验厚度为压至标称厚度20010mm, 管壳的试验厚度15010mm, 若管壳 用板来测定,试验厚度15010mm。 从室温开始升温,升温速率不大于167 ℃/h。系统厚度收缩率 H₃ 计算式1如下 8 式中 H, H₀ H₁ 系统厚度收缩率,; 试验前系统厚度,单位为毫米mm; 试验后系统厚度,单位为毫米mm。 1 6.18 腐蚀性 用于覆盖铝、铜、钢材时,腐蚀性的测定按附录 F 规定。 用于覆盖奥氏体不锈钢时,按GB/T 17393的规定。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分类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的检验项目见表9。 表 9 检验项目 项 目 棉 板 毡 管 出厂 型式 出厂 型式 出厂 型式 出厂 型式 外观 尺寸 管壳偏心度 缝合质量缝毡 密度 纤维平均直径 渣球含量 导热系数 燃烧性能 一 一 √ 一 √ √ √ √ √ 一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GB/T 118352016 表 9 续 项 目 棉 板 毡 管 出厂 型式 出厂 型式 出厂 型式 出厂 型式 质量吸湿率 憎水率 有机物含量 热荷重收缩温度 酸度系数 加热线收缩率 硬质或半硬质 体积吸水率 最高使用温度 钢、铜、铝腐蚀性 奥氏体不锈钢应力腐蚀 可溶出离子 pH值 √ * * J √ √ √ √ * * * * *善 √ √ * * * * * * * * √ √ √ √ 一 一 一 * * √ √ √ √ 一 * * * * * * 注“ √ ”表示应检项目;“*”表示选做项目;“一”表示不检项目。 7.1.1 出厂检验 产品出厂前,应进行出厂检验。 7.1.2 型式检验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定型鉴定; b 正式生产后,原材料、工艺有较大的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正常生产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d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e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7.2 组批 以同一原料、同一生产工艺、同一品种,稳定连续生产的产品为一个检查批。同一批被检产品的生 产时限不得超过15 d。 7.3 抽样与判定 7.3.1 总则 单位产品应从检查批中随机抽取。样本可以由一个或几个单位产品构成。所有的单位产品被认为 是质量相同的,所需的试样可随机地从单位产品中切取。 7.3.2 抽样方案 抽样方案见表10,对于出厂检验,批量大小可根据生产量或生产时限确定,取较大者。 9 GB/T 118352016 表10 二次抽样方案 型 式 检 验 出厂检验 批 量 大 小 样 本 大 小 批 量 大 小 样 本 大 小 管壳/包 棉/包 板、毡/m 第一样本 总样本 管壳/包 棉/包 板、毡/m 第一样本 总样本 ≤15 25 50 90 150 280 280 ≤150 250 500 900 1500 2800 2800 ≤1500 2500 5000 9000 15000 28000 28000 2 3 5 8 13 20 4 6 10 16 26 40 64 ≤30 50 100 180 180 ≤300 500 1000 1800 ≤3000 5000 10000 18000 18000 2 3 5 8 13 4 6 10 16 26 1800 7.3.3 判定原则 7.3.3.1 所有的性能应看作独立的。产品的质量要求以测定结果的修约值进行判定。 7.3.3.2 外观、尺寸、管壳偏心度和缝合质量缝毡等性能采用计数判定, 一项性能不合格,计一个缺 陷。其判定规则见表11。合格质量水平CAOL 为 1 裹 1 1 数检查的判定规则 样本大小 第一样本 总 样本 第一样本 总样大 A Re AC Re I Ⅱ Ⅲ IV VI 3 5 2 8 13 20 32 4 10 16 26 40 64 2 0 3 5 7 5 6 9 11 3 4 6 9 12 18 2 4 5 7 10 13 19 注Ac接收数;Re 拒收数。 7.3.3.3 最高使用温度和腐蚀性以第一样本的测定值判定。若第一样本的测定值合格,则判定该批产 品上述性能合格,若第一样本的测定值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上述性能不合格。 7.3.3.4 其他性能按测定的平均值判定。若第一样本的测定值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上述性能单项合 格。若不合格,应再测定第二样本,并以两个样本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判定。 7.3.3.5 合格批的所有品质指标,应同时符合7.3.3.2、7.3.3.3和7.3.3.4的规定,否则判该批产品不 合 格 。 8 标志 在标志、标签或使用说明书上应标明 a 产品标记、商标; 10 GB/T 118352016 b 生产企业或经销商名称、详细地址; c 产品的净重或数量; d 生产日期或批号; e 标志按GB/T 191的规定; f 注明产品使用的范围、不适用的场合等指导使用的警语。 9 包装、运输及贮存 9.1 包装 9.2 运输 9.3 贮存 11 GB/T 118352016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不同温度下的导热系数方程 本附录提供了制品在不同温度下的导热系数方程,供使用方参考选用。 表 A.1 导热系数方程 序号 名称 密度范围 kg/m 导热系数方程 [W/m K] t温度℃ 1 板 60~100 0.03370.000151t-20≤t≤100 0.03954.7110-⁵t5.0310⁻⁷t100t≤600 101~160 0.03370.000128t一20≤t≤100 0.04072.5210-⁵t3.3410-⁷t100t≤600 161~300 0.03600.000116t-20≤t≤100 0.04193.2810⁻⁵t2.6310⁻⁷t100t≤600 2 毡 60~100 与同密度板相同 101~160 与同密度板相同 3 管壳 60~200 0.03140.000174t-20≤t≤100 0.03847.1310-⁵t3.5110⁻⁷t100t≤600 12 GB/T 118352016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加热线收缩率试验方法 B.1 原理 在规定的温度下放置规定时间后,试样长度、宽度前后的变化量分别与试验前长度和宽度的比值。 B.2 设备 B.2.1 马弗炉精度10℃。 B.2.2 测量工具精度不低于0.5 mm。 B.3 试样 B.3.1 试样应从全厚度的样品上切取。试样数量为3个。 B.3.2 标准的试样为长方体,尺寸为150 mm65 mm样品原厚。试样的长度方向要和样品的长度 方向一致。 B.3.3 对于管壳状制品,如果管壳足够大,按B.3.2 要求的尺寸取长方体,如果不够大可取一段弧形管 壳进行测试,如图B.1所示。弧形管壳的长度150 mm, 宽度即弦长65 mm, 厚度为管壳原厚。长度和 宽度构成的两个面相互平行。 图 B.1 管壳样品取样示意图 B.4 试验过程 B.4.1 测量试样尺寸,长度测量2次,宽度测量2次。测量位置如图 B.2所示粗线条标记的位置。 13 GB/T 118352016 图 B.2 试样尺寸的测试位置图 B.4.2 将试样长度和厚度组成的平面朝下放在相同材质的试样垫上。 B.4.3 将试样放进马弗炉内。放入试样时,马弗炉的炉温不能高于121℃。 B.4.4 设置马弗炉的升温和保温程序,升温速率不超过167 ℃/h, 开始升温。 B.4.5 马弗炉温度到达设定温度后,保持24 h, 结束后关闭马弗炉电源,让炉温自然下降。 B.4.6 当炉温下降到室温时,将试样取出,并在前述标记位置再次测量试样的长度和宽度。 B.5 结果的计算 14 按式B.1 计算试样长度和宽度两个方向的加热线收缩率。 式中 L, 加热线收缩率,; L₁ 试验前试样的长度和宽度,单位为毫米mm; L₂ 试验后试样的长度和宽度,单位为毫米mm。 B.1 GB/T 118352016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外观及管壳偏心度试验方法 C.1 外观 在光照明亮的条件下,距试样1m 处对其逐个进行目测,记录观察到的缺陷。 C.2 管壳偏心度 用分度值为1 mm 的测量工具在管壳端面测量管壳的厚度,每个端面测4点,位置均匀分布,各端 面的管壳偏心度按式C.1 计算。 15 式中 C h₁ h₂ 管壳的偏心度,; 管壳的最大厚度,单位为毫米mm; 管壳的最小厚度,单位为毫米mm; C.1 ho 管壳的标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整管的管壳偏心度取两个端面管壳偏心度的平均值,结果修约至整数。 GB/T 118352016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有机物含量试验方法 D.1 原理 在规定的条件下,干燥试样在规定温度下灼烧,测出试样质量的变化,失重占原质量的百分数,即为 有机物含量。 D.2 设备 D.2.1 天平分度值不大于0.001 g。 D.2.2 鼓风干燥箱50℃250℃。 D.2.3 马弗炉精度士10℃。 D.2.4 干燥器内盛合适的干燥剂。 D.2.5 坩埚。 D.3 试样 用取样器在样品上随机钻取10g 以上作为一个试样,试样数量3个。 D.4 试验程序 D.4.1 称取干燥试样的质量 将试样连同坩埚放入105 ℃110 ℃的鼓风干燥箱内,烘干至恒重,然后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冷却 至室温,称试样的质量,记为m₁。 D.4.2 称取灼烧后试样的质量 将试样连同坩埚放入马弗炉内,在55010℃下灼烧30 min 以上,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 温,称试样的质量,记为m₂。 D.5 结果的计算 试样有机物含量按式D.1 计算 D.1 式中 S 试样的有机物含量,; m₁ 烘干后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m₂灼烧后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结果取3个试样结果的平均值,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16 GB/T 118352016 D.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说明按本附录进行试验; b 试样的名称或标记; c 试样数量; d 试验结果。 17 GB/T 118352016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热荷重收缩温度的试验方法 E.1 原理 在固定的载荷作用下,以一定的升温速率加热试样,试样厚度收缩10时所对应的温度即为热荷 重收缩温度。 E.2 设备 热荷重试验装置由加热炉、加热容器和热电偶等组成。如图E.1 所示。 E.3 试样 E.3.1 制品取实际密度的试样。 E.3.2 管壳可取和管壳相同密度的板材作试样。 E.3.3 有贴面的制品,应去除贴面材料。 E.3.4 试样为直径47 mm50 mm,厚度50 mm~80 mm 的圆柱体。 E.4 试验程序 E.4.1 将试样放人加热容器,其上加荷重板和荷重棒,使试样上达到490 Pa 的压力。 E.4.2 检查热电偶热端的位置,使其在垂直方向位于加热容器中心部位,在水平方向距加热容器外表 面20 mm 处。记下炉内温度和试样厚度的初始值。 E.4.3 开始加热时,升温速率为5℃/min。当温度升到比预定的热荷重收缩温度低约200℃时,升温 速率为3℃/min, 直至试样厚度收缩率超过10。停止升温,记录厚度收缩10时的炉温即为该试样 的热荷重收缩温度,并记录试样颜色变化。 E.5 试验结果 结果取2个试样的热荷重收缩温度结果的平均值,修约至10℃。 E.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说明按本附录进行试验; b 试样的名称或标记; c 试验时升温速率; d 热荷重收缩温度; e 说明在试验过程中可见的变化,如试样颜色。 18 GB/T 118352016 单位为毫米 co 200 11 10 1 9 8 50 品 20 1 说 明 1 热电偶; 2 加热容器; 3 试样; 4 保温壁; 5 试样台; 6 发热体; 7 荷重板, 8 加热炉; 9 加热炉盖; 10荷重棒; 11测厚装置。 图 E.1 热荷重试验装置 6 19 GB/T 118352016 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矿物棉及其制品对金属的腐蚀性测定 F.1 范围 提供了利用对照样本来定性测量矿物棉制品对特定金属的腐蚀性测定方法。 F.2 方法提要 矿物棉制品中的纤维及其粘结剂在有水或水蒸气存在时会对金属产生潜在的腐蚀作用。本试验方 法用于测定在高湿度条件下,矿物棉制品对特定金属的相对腐蚀潜力。 在矿物棉制品中夹入钢、铜和铝等金属试板,在消毒棉之间亦夹入相同的金属试板,将两者同时置 于一定温度的试验箱内,保持一定的试验周期。以消毒棉内夹入的金属试板为对照样,比较夹入矿物棉 制品中金属试板的腐蚀程度,并通过90的置信度的秩和检验法确定验收判据,从而可使矿物棉对金 属的腐蚀性做出定性判别。 F.3 材料及仪器 F.3.1 试板 所有金属试板的尺寸都为100 mm25 mm,每种金属试板各10块。 a 铜板厚为0.80.13mm, 型号为GB/T 2059中的紫铜带; b 铝板厚为0.60.13mm, 型号为GB/T 3880.1中的3003-0型铝板材; c 钢板厚为0.50.13mm, 型号为 YB/T 5059中的低冷硬钢带。 F.3.2 橡皮筋 F.3.3 金属丝筛网 由不锈钢制成,筛网尺寸为114 mm38 mm,丝粗1.600.13mm, 筛孔尺寸为111.6mm。 F.3.4 试验箱 温度为492℃,相对湿度为953。 F.4 试件 每个试件的尺寸为114 mm38 mm。通常,板状材料厚度为12.71.6mm, 毡状材料厚度为 25.41.6mm。 对每种金属试板,矿物棉材料及洗后的消毒棉对照样应分别制成上述尺寸的试件 10个。 F.5 试验程序 F.5.1 清洗金属试板,直到表面无水膜残迹为止。注意避免过度地擦洗金属表面。一旦清洗完毕,应 20 GB/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