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9779-2005 复层建筑涂料.docx
ICS 87.040 Q 18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T 97792005 代 替 GB/T 97791988 复 层 建 筑 涂 料 Multi-layer coatings for architecture 2005-08-01实施 2 0 0 5 - 0 1 - 1 9 发 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GB/T 97792005 前 言 本标准参照日本工业标准JIS A69092000建筑用加工涂料修订,与JIS A69092000建筑用加 工涂料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与JIS A 69092000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对产品重新分类,分为四类; 增加了产品等级,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 增加了耐沾污性项目; 透水性指标按溶剂型面涂层、水性面涂层分两种指标; 由于产品功能不尽相同,取消了软度变化、弹性、拉伸、延伸时的劣化、耐疲劳技术要求。 本标准代替GB/T 97791988复层建筑涂料。 本标准与 GB/T 97791988的主要区别是 产品分为三个等级按耐沾污性和耐候性优等品、 一等品和合格品; 增加了涂膜外观; 耐沾污性指标有所提高,并根据产品表面形状制定了新的不同的试验方法; 耐候性指标有所提高,并用氙弧灯代替日光型碳弧灯; 粘接强度指标有所提高; 涂层耐温变性循环次数由10次改为5次; 耐碱性指标不作要求; 低温稳定性对主涂料进行试验。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轻质与装饰装修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 195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 标 准 参 加 起 草 单 位 上 海 大 通 高 科 技 材 料 有 限 公 司 、 广 州 秀 珀 化 工 有 限 公 司 、 富 思 特 制 漆 北 京 有限公司、上海汇丽涂料有限公司、铃鹿复合建材上海有限公司、亚士漆上海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勇、傅徽、李成章、周子鹄、姜年超、袁培福、周宏戈、胡晓珍。 本标准于1988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 GB/T 97792005 复 层 建 筑 涂 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复层建筑涂料以下简称复层涂料的组成、分类、代号及等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 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水泥系、硅酸盐系和合成树脂乳液系等胶结料及颜料和骨料为主要原料作为主涂 层,用刷涂、辊涂或喷涂等方法,在建筑物外墙面上至少涂布二层的立体或平状复层涂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75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T 1250 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 GB/T 17661995 色漆和清漆 涂层老化的评级方法 GB/T 1865 色漆和清漆 人工气候老化和人工辐射暴露滤过的氙弧辐射eqv ISO 11341 1994 GB 3186 涂料产品的取样neq ISO 15121974 GB/T 92711988 色漆和清漆 标准试板eqv ISO 15141984 GB/T 9750 涂料产品包装标志 GB/T 9780 建筑涂料涂层耐沾污性试验方法 GB/T 13491 涂料产品包装通则 GB/T 156081995 中国颜色体系 GB/T 1767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 法 idt ISO 6791989 JC/T 4121991 建筑用石棉水泥平板 JG/T 251999 建筑涂料 涂层耐冻融循环性测定法 3 组成、分类、代号及等级 3.1 组成 复层涂料一般由底涂层、主涂层、面涂层组成。 a 底涂层用于封闭基层和增强主涂料的附着能力的涂层; b 主涂层用于形成立体或平状装饰面的涂层,厚度至少1 mm 以上如为立体状,指凸部厚度; c 面涂层用于增加装饰效果、提高涂膜性能的涂层。其中溶剂型面涂层为 A 型,水性面涂层为 B 型 。 3.2 分类与代号 根据主涂层中粘结材料主要成分分类。 a 聚合物水泥系复层涂料用混有聚合物分散剂或可再乳化粉状树脂的水泥作为粘结料,代号 为CE; b 硅酸盐系复层涂料用混有合成树脂乳液的硅溶胶等作为粘结料,代号为 Si; c 合成树脂乳液系复层涂料用合成树脂乳液作为粘结料,代号为 E; 1 GB/T 97792005 d 反应固化型合成树脂乳液系复层涂料用环氧树脂或类似系统通过反应固化的合成树脂乳液 等作为粘结料,代号为 RE。 3.3 等级 产品按耐沾污性和耐候性分为三个等级优等品、 一等品和合格品。 4 要求 产品理化性能应符合表1要求。 表 1 理化性能要求 项 目 指 标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容器中状态 无硬块,呈均匀状态 涂膜外观 无开裂、无明显针孔、无气泡 低温稳定性 不结块、无组成物分离、无凝聚 初期干燥抗裂性 无裂纹 粘结强度/ MPa 标 准 状 态 ≥ RE 1.0 E、Si 0.7 CE 0.5 浸水后 ≥ RE 0.7 E,Si、CE 0.5 涂层耐温变性5次循环 不剥落;不起泡无裂纹;无明显变色 透水性/mL A型 0.5 B型 2.0 耐冲击性 无裂纹、剥落以及明显变形 耐沾污性 白色和浅色“ 平 状 / ≤ 15 15 20 立体状/级 ≤ 2 2 3 耐候性 白色和浅色* 老化时间/h 600 400 250 外观 不起泡、不剥落、无裂纹 粉化/级 ≤ 1 变色/级 ≤ 2 a浅色是指以白色涂料为主要成分,添加适量色浆后配置成的浅色涂料形成的涂膜所呈现的浅颜色,按 GB/T 156081995中4.3.2规定明度值为6到9之间三刺激值中的YD₆ 5≥31.26;其他颜色的耐候性要求 由供需双方商定。 2 GB/T 97792005 5 试验方法 5.1 标准试验条件 标准试验条件为温度23℃2℃,相对湿度505。样品试验前必须在此条件下至少放置 24 h,并在此条件下进行试验。 5.2 试验样板的制备 5.2.1 将生产单位提供的底涂料、主涂料和面涂料分别按产品说明要求配制。所检产品未明示稀释比 例时,搅拌均匀后制板。所检产品明示了稀释比例时,均应按规定的稀释比例加水或稀释剂搅匀后制 板,若所检产品规定了稀释比例的范围时,应取其中间值。 5.2.2 本 标 准 中 检 验 用 试 板 的 底 材 应 符 合 JC/T 4121991 表 2 中 1 类 板 加 压 板 , 厚 度 为 4 mm 6mm 技术要求的石棉水泥平板,其表面处理按 GB/T 92711988 中7.3的规定进行。 5.2.3 砂浆块应采用符合GB 175 要求的强度等级为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符合 GB/T 17671 要 求 的 ISO 标 准 砂 。 水 泥 、 砂 和 水 按 1 1 0 . 5 的 比 例 质 量 比 , 采 用 振 捣 方 式 成 型 7 0 mm70mm 20mm 尺寸的水泥砂浆试件。砂浆试件成型之后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放置24 h~48h 后拆模,浸人23℃ 2℃的水中7 d, 然后取出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放置7 d 以上。用200号水砂纸将成型底面磨平,清除浮 灰,即可供试验使用。 5.2.4 各检验项目的试板类型、尺寸、数量和养护时间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 2 试板尺寸、数量及养护时间 检验项目 试板类型 试板尺寸/ mmmmmm 试板数量/ 块 养护时间 底涂/h 中涂/d 面涂/d 初期干燥抗裂性 石棉水泥平板 3001504~6 3 1~2 立刻 试验 一 涂膜外观、透水性耐 冲击性 1 3 1~2 7 7 粘结强度 砂 浆 块 707020 10 1~2 7 7 涂层耐温变性 耐候性 耐沾污性 石棉水泥平板 150704~6 3 4 3 1~2 7 7 a也可根据产品说明要求养护。 5.3 容器中状态 打开包装容器,用搅捧搅拌时观察有无硬块,搅拌后是否呈均匀状态。 5.4 涂膜外观 将5.2所制备并养护好的试件。目测涂膜有无开裂、明显针孔、气泡等现象。 5.5 低温稳定性 将主涂料试样装入约1 L 的塑料或玻璃容器高约130 mm, 直径约110 mm, 壁厚为0.23 mm 0.27 mm内,大致装满,密封,放入-5℃2℃的低温箱中,18 h 后取出容器,在5. 1条件下放置6 h。 如此循环操作三次后,打开容器,一边搅拌试样,一边观察试样有无结块、分离及凝聚等现象。 5.6 初期干燥抗裂性 5.6.1 试验仪器如图1所示。装置由风机、风洞和试架组成,风洞截面为正方形。用能够获得3 m/s 以上风速的轴流风机送风,配置调压器调节风机转速,使风速控制为3 m/s0.3m/s 。 风洞内气流速 度用热球式或其他风速计测量。 3 GB/ T 97792005 5.6.2 按生产单位提出的方法,将产品说明中规定用量的底涂料涂布于石棉水泥板表面,经1 h~2h 干燥指触干,再将产品说明中规定用量的主涂料涂布于底涂料上面,立即置于图1所示风洞内的试架 上面,试件长度方向与气流方向平行试验,6 h 内检查。以正常视力距离样板0.5 m 处目视,垂直观察 三块试件表面有无裂纹。 单位mm 试架位置 风洞 风机 气流 400 600 图 1 初期干燥抗裂性试验用仪器 5.7 粘接强度 5.7.1 试验仪器 5.7.1.1 硬聚氯乙烯或金属型框,如图2所示。 单位mm 图 2 硬聚氯乙烯或金属型框 4 GB/T 97792005 5.7.1.2 抗拉用钢质上夹具,如图3所示。 单位mm 40 φ20 M9 胶粘剂 只 复层涂料 只 70 底板 导 抗拉用钢质 上夹具 图 3 抗拉用钢质上夹具 5.7.1.3 抗拉用钢质下夹具,如图4所示。 单位mm 17 10 u 等 φ18 100 17 17 58 92 图 4 抗拉用钢质下夹具 5 GB/T 97792005 5.7.1.4 抗拉用钢质上夹具和钢质垫板的装配,如图5所示。 单位mm 拉力方向 抗拉用钢质上夹具 钢质垫板 底板 抗拉用钢质下夹具 夹具与垫板的装配 图 5 钢质下夹具和钢质垫板的装配 5.7.2 标准状态下粘结强度试验 5.7.2.1 按生产单位提出的施工方法,将产品说明中规定用量的底涂料涂布于砂浆块表面,经1 h 2 h干燥指触干,将图2所示硬聚氯乙烯或金属型框置于底涂料上面,将主涂料填满型框面积40 mm 40mm, 用刮刀平整表面,立即除去型框,放置7 d, 再把产品说明中规定用量的面涂料涂布于主涂料 上面,在试验条件下养护7 d, 即为试件,同时制备五个试件。 5.7.2.2 在养护期满前24 h,将试件置于水平状态,用双组分环氧树脂或类似常温固化高强度粘结剂 均匀涂布试件表面,并在其上面轻放图3所示的钢质上夹具,加约1 kg 砝码,小心地除去周围溢出粘结 剂,放置24 h, 除去砝码。按图5所示安装钢质下夹具和钢质垫板,在拉力试验机上,沿试件表面垂直方 向,以5 mm/min 拉伸速度,测定最大拉伸荷载。 6 粘结强度按式1计算,精确到0.1 MPa 式 中 1 粘结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P最大拉伸荷载示值,单位为牛顿N; A胶接面积1600 mm。 5.7.3 浸水后粘结强度试验 5.7.3.1 按5.7.2.1同时制备五个试件,在养护期满前2 d,将五个试件的四个侧面用11的石蜡和 松香封边。 5.7.3.2 如图6所示,将试件水平置于水槽底部标准砂GB/T 17671上面,然后注水到水面距离砂浆 块表面约5 mm 处,在标准试验条件下静置10 d 后,取出。试件侧面朝下,在50℃2℃恒温箱内干燥 24 h,再置于试验条件中24 h, 然后按5.7.2.2测定并计算浸水后粘结强度。 GB/T 97792005 5.7.4 试验结果 对于测定的标准状态下五个试件和浸水后五个试件的强度值,分别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精确到0.1 MPa, 其中保证三个以上个别值和算术平均值相差不大于20;否则,应重新进行试验。 单位mm 复层涂料涂布面 石蜡和松香 水面 7 二 水槽底部 标准砂 底板 图 6 浸水后粘结强度试验用装置 5.8 涂层耐温变性 将5.2制备的试件按JG/T 251999 第5条的规定进行五次循环。 5.9 透水性试验 5.9.1 试验仪器如图7所示,装置由直径75 mm 玻璃颈漏斗和带刻度玻璃管采用分度值为0.05 mL 的 5 mL 移液管组成。 5.9.2 如图7所示,将5.4试验完毕后试件,置于水平状态,用中性硅酮密封胶密封漏斗和试样间缝 隙,放置24 h,往玻璃管内注人蒸馏水,直至距离试样表面约250 mm, 玻璃管顶端用单层中速滤纸遮 盖,读取玻璃管刻度,放置24 h, 再读取玻璃管刻度,试验前后玻璃管刻度之差即为透水量。 5.9.3 取三个试件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 单位mm 250 中速滤纸 带刻度玻璃管 橡胶管或PVC管 漏斗 中性硅酮密封胶 复层涂料 φ75 图 7 透水性试验用装置 7 GB/T 97792005 5.10 耐冲击性 将5.2制备的试件置于厚度为20 mm 的标准砂GB/T 17671上面,有涂层的一面朝上,然后把直 径50 mm2mm, 质量为500 g10g 的钢球,从高度为300 mm 处自由落下,用肉眼观察试件表面有 无裂纹、剥落以及明显变形。这项试验在一个试件上选择各相距50 mm 的三个位置进行。 5.11 耐沾污性试验 按 GB/T 9780 的规定进行。平状复层涂料采用涂刷法,立体状复层涂料采用浸渍法。 5.12 耐候性试验 5.12.1 按5.2制备四个平状试件,试验按GB/T 1865 规定进行。 5.12.2 按 GB/T 17661995 评定结果,其中变色等级按该标准4.2.2条评定。 6 检验规则 6.1 检验分类 产品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6.1.1 出厂检验的试验项目包括容器中状态、涂膜外观、初期干燥抗裂性。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 检验,检验合格并签发产品合格证后方可出厂。 6.1.2 型式检验项目为第4章全项检验,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对产品质量进行全面考核; b 新产品定型鉴定; c 产品主要原材料及用量或生产工艺有重大变更时; d 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e 正常生产时,每年至少检验一次; f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时。 6.2 取样方法 产品按GB 3186的规定进行取样。取样量根据检验需要而定。 6.3 判定规则 6.3.1 单项判定 单项检验结果的判定按GB/T 1250中修约值比较法进行。 6.3.1.1 初期干燥抗裂性、涂层耐温变性、耐候性每个试验三个试件中两个试件的试验结果均符合 表1的规定时,判为合格。 6.3.1.2 耐冲击性试验中一个试件上的三个位置试验结果均符合表1的规定时,判为合格。 6.3.1.3 粘结强度、透水性和耐沾污性三个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分别符合表1的规定时,判为合格。 6.3.2 总评定 6.3.2.1 当产品各项检验结果均符合表1要求时,判该批产品合格。 6.3.2.2 若有两项及两项以上项目不合格时,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若仅有一项不合格时,从留样中重 新制样对不合格项进行复验,若复验项目合格,则判该批产品合格;否则,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1 标志 按 GB/T 9750 的规定进行。如需稀释,应明确稀释剂及稀释比例。 7.2 包装 按 GB/T 13491的规定进行。 8 GB/T 97792005 7.3 运输 7.3.1 水性产品和固体粉状产品按一般运输方式办理; 7.3.2 溶剂型产品按一级危险品运输方式办理; 7.3.3 产品在运输时应防止雨淋、曝晒。 7.4 贮存 产品贮存时应保证通风、干燥,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冬季时应采取适当防冻措施。溶剂型产品应按 危险品贮存。产品应根据产品类型分别定出贮存期,并在包装标志上明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