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595-2010 有色金属矿山节能设计规范.docx
UDC 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50595-2010 有色金属矿山节能设计规范 有色金属矿山节能设计规范 Code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design of non-ferrous metal mines 团 计 划 出 版 社 2010-07-15 发布 2011-02-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前 言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 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2005〕124号的要求, 由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云南华昆工程技术股份公司会同 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 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6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采矿、选矿、 公用和辅助生产系统和能源管理等。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 释,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管理处负责日常管理, 由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云南华昆工程技术股份公司负责 具体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恩菲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2号,邮政编码 100038、云南华昆工程技术股份公司地址昆明市白塔路208 号,邮政编码650051,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 编 单 位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原中国有色工程 设计研究总院 云南华昆工程技术股份公司原昆明有色冶金 设计研究院 参 编 单 位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乌鲁木齐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铜陵有色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高士田 周维智 王 幸 王爱明 罗 冶 沙 洁 谢 良 李 明 仪 张 敏 黄 光 洪 胡京本 刘友勤 王海瑞 程金桥 徐志强 王剑英 鲁徽生 王 珩 邵晓钢 郭大力 徐建炎 高 波 丛仁廷 主要审查人廖江南 金明水 李学文 姜均文 王福良 吉学文 张 黎 周少兵 2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采 矿 6 3.1 一般规定 6 3.2 采矿节能设计 6 3.3 露天开采综合能耗指标 12 3.4 露天开采单项能耗指标 15 3.5 地下开采综合能耗指标 16 3.6 地下开采单项能耗指标 18 4 选 矿 21 4.1 一般规定 21 4.2 选矿节能设计 21 4.3 选矿能耗指标 25 5 公用和辅助生产系统 29 5.1 一般规定 29 5.2 节能设计 29 5.3 能耗指标 37 6 能源管理 38 6.1 能源管理系统 38 6.2 能源管理主要内容 38 6.3 检查和评价 38 本规范用词说明 40 引用标准名录 41 附 条文说明 43 1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40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1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43.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2 3 Mining 6 3.1 General requirement 6 3.2 Energy saving design of mining 6 3.3 General energy consumption target for surface mining 12 3.4 Separate energy consumption target for surface mining 15 3.5 General energy consumption target for underground mining 16 3.6 Separate energy consumption target for underground mining 18 4 Mineral processing 21 4.1 General requirement 21 4.2 Energy saving design of mineral processing 21 4.3 Energy consumption target for mineral processing 25 5 Public and accessorial production system 29 5.1 General requirement 29 5.2 Energy saving design 29 5.3 Energy consumption target37 6 Energy management 38 6.1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38 6.2 Main contents of energy management 38 6.3 Check andappraisement 38 3 2 1 总 则 1.0.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家节约能源的 方针,统一有色金属矿山节能设计,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型有色金属矿山新建和改扩建工 程项目。 1.0.3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包括新建、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 告及初步设计文件中必须包含节能篇章。节能篇章中的节能 设计应包括采矿工艺综合能耗指标、选矿工艺综合能耗指标、工艺 流程中各单项作业能耗指标、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主要节能方案、 各项作业节能措施及节能目标等。 1.0.4 本规范一级能耗指标为目前国内先进水平,二级能耗指标 为国内平均先进水平,三级能耗指标为国内平均水平。 1.0.5 有色金属矿山新建和改扩建工程项目的采矿工艺综合能 耗指标及选矿工艺综合能耗指标不得低于三级标准。 1.0.6 节约能源必须与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 效益统筹兼顾。 1.0.7 有色金属矿山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0.8 露天运输作业 opencast haulage 2 术 语 露天运输作业是将采场采出的矿石运送到指定地点;把剥离 的土岩运送到排土场;将生产过程中所需的人员、设备和材料运送 到作业地点。 2.0.9 露天辅助作业 opencast auxiliary operation 2.0.1 有色金属矿山 non-ferrous metal mine 开采和加工有色金属矿产,或者为有色冶金提供辅助原料的 单位。一般含有露天采场、地下坑口、选矿厂及与之相应的各种生 产、生活辅助设施。 2.0.2 综合能耗 total prod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综合能耗是规定的耗能体系在一段时间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 源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为一次能源后的总 和。 2.0.3 标准煤 standard coal 低位发热量等于29307kJ 的燃料,称为1千克标准煤 1kgce, 又名煤当量 coal equivalent。 2.0.4 露天开采 surface mining 在敞露的地表采场进行有用矿物的采剥作业。 2.0.5 地下开采 underground mining 从地表向地下掘进一系列井巷工程通达矿体,建立完整的提 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供气、供水等生产系统及其辅助生产系 统并进行有用矿物的采矿工作的总称。 2.0.6 露天穿孔作业 opencast drilling 露天穿孔作业是露天矿开采中在矿岩中使用钻孔设备钻凿埋 设炸药的炮孔的工作和过程。 2.0.7 露天装载作业 opencast loading 露天装载作业是露天开采中使用装载机械设备将矿岩从松散 物料堆中挖取,并装久运输容器中或直接倒卸于规定地点的工作 和过程。 露天辅助作业是除穿孔作业、装载作业、运输作业以外的如工 作面平整、道路修筑平整、爆堆洒水、露天采场排水、机修与维护等 为维持露天矿正常生产而开展的工作和过程。 2.0.10 坑内凿岩 underground mining drilling 在矿岩中进行钻孔的过程和作业。 2.0.11 坑内出矿 mine ore load 将采场中采落的矿石借其自重或在底部结构中用电耙或装运 设备,将矿石运至溜井并装入矿车等过程和作业。 2.0.12 提升系统 mine hoisting system 提升系统是在竖直或倾斜的井筒巷道内实现物流和人员的 升降运输的系统。 2.0.13 坑内运输系统 mine haulage system 坑内运输系统主要是通过运输设备完成物料和人员位置移动 的系统。 2.0.14 压风系统 compressed air system 为消耗压缩空气的设备或场所生产、输送、排放压缩空气的系 统。 2.0.15 坑内通风系统 mine ventilation system 为实现坑内换气而设置的由风井、通风机、通风巷道、通风管 道等通风设施组成的系统。 2.0.16 坑内排水系统 mine drainage system 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坑内涌水汇集、分流、输送、排出地表和 处置的整套设备、设施和工程组成的系统。 2.0.17 坑内充填系统 mine filling system 2 3 4 充填材料储存、制备并输送到地下采场的整套设施和工艺流 程。 2.0.18 坑内破碎系统 mine crushing system 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在坑内设置的借外力作用使固体物料碎 裂,以减小粒度的整套设备、设施和工程组成的系统。 2.0.19 选矿 mineral processing 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将原矿中有用矿物与 脉石、有害物质或将多种有用矿物分离并富集的工艺过程。 2.0.20 破碎筛分工序 crushing-screening process 由破碎机、筛分机、料仓、给料机、输送机、计量系统、通风防尘 设备、采样设备和控制系统等组成,完成破碎筛分任务的作业统 称。 2.0.21 磨矿分级工序 grinding-classification process 利用介质在磨矿机中的冲击和磨剥作用减小物料粒度并使其 符合选别工艺要求的作业。 2.0.22 选别工序 separation process 用选矿方法对有用矿物与脉石、或有害物质进行分离以及对 多金属有用矿物分选的作业统称,一般包括粗选、扫选、精选等。 2.0.23 精矿脱水工序 concentrate dewatering process 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将精矿中的水分减少, 使其含水率达到出厂要求的作业统称。 2.0.24 物料输送 material handling 在整个选矿工艺流程中使物料发生空间位置变化的作业。 2.0.25 尾矿工序 tailings process 将选矿厂尾矿进行输送、贮存、回水利用等作业的统称。 2.0.26 公用和辅助生产系统 public and accessorial produc- tion system 除采矿、选矿工艺外为维持矿山正常有序运营的其他必要的 生产设备、设施、工艺、工程等以及实现的方式方法的统称。 2.0.27 能源管理系统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企业用能、节能、贮能等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文件资料、规章制 度、组织机构、技术保障与进步、资金使用、器具设备、人员物料等 建立、管理、落实以及实现的方式方法的统称。 5 3 采 矿 3.1 一 般 规 定 3.1.1 矿山工程总体布置应综合考虑采矿工业场地和选矿工业 场地位置,有条件时主井提升的矿石应直接卸人选矿厂原矿仓,减 少矿石转运和地表运输的能耗。 3.1.2 在选择矿床开采方式时,应考虑能耗因素。经过资源一环 境一经济一能耗综合评价后确定开采方式。 3.1.3 采矿应选择高效、低能耗的采矿方法。当采矿方法能耗指 标与损失率、贫化率以及成本发生矛盾时,应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 较。 3.1.4 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条件,应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 合理扩大矿山生产能力,降低单位矿石耗能量。 3.1.5 选择矿山开拓运输方案应把节能指标作为重要内容参与 方案比较。 3.1.6 矿井提升系统、坑内运输系统、压风系统、通风系统、排水 系统、充填系统等重点能耗工艺设计方案应合理选择。 3.1.7 坑内探矿工程布置宜兼顾开拓、采准工程布置,使之互为 利用减少工程量。 3.1.8 采矿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技术进步,降低 采矿能耗;不得选用高耗能的落后生产工艺和已淘汰的高能耗机 电设备。 3.2 采矿节能设计 3.2.1 露天开采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岩石力学研究基础上,合理确定露天矿最终边坡角,在 6 确保稳定条件下,宜加大边坡角; 2 表土和软岩的开采应选择“松土一装运”工艺; 3 合理选择露天矿开拓运输方式,在条件具备时,宜采用平 硐溜井开拓方式; 4 在总图运输方案选择时,应合理确定选矿厂和排土场位 置,缩短矿石和废石运输距离; 5 合理选用露天矿穿爆作业参数,宜采用先进高效穿孔设 备,选择安全高效炸药品种和爆破器材,提高穿孔和爆破效率,降 低大块率,提高装载效率; 6 有条件时,宜采用连续或半连续开采工艺; 7 装卸作业时,装载设备斗容和运输设备吨位应匹配合理; 8 大型矿山宜采用大型装、运设备; 9 临近边坡的矿岩爆破宜采用预裂爆破、光面爆破、微差爆 破等控制爆破技术; 10 露天开采条件具备时,应合理安排开采顺序; 11 露天排土不宜压矿,避免二次倒运; 12. 露天开采矿山宜采用移动式空压机供风或利用设备自带 空压机供风; 13 山坡露天矿应采用自流排水方式,深凹露天矿宜选用分 段截流排水方式; 14 应合理确定安全平台和清扫平台最小宽度,可缩小采坑 的最终开采境界; 15 露天矿剥离的表土应妥善保存,为露天矿复垦创造条件。 3.2.2 坑内凿岩爆破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条件时应采用中深孔和深孔爆破技术; 2 合理确定爆破参数,应降低爆破后矿石大块产率,无过粉 碎现象; 3 巷道掘进时,应选择合理掏槽方式和炮孔排列方式; 4 根据矿岩性质,合理选择钻头直径,使穿孔速度和爆破效 7 套废石箕斗提升系统; 5 单绳提升系统提升矿石和废石的罐笼井宜采用双罐笼提 升系统。除掘井作业外,生产竖井不应采用不带平衡装置的单容 器提升系统; 6 在满足设计提升能力且经济合理的条件下,竖井提升系统 的提升速度可降低到0.3 √Hm/s; 7 大型提升机应优先采用交流变频调速电动机或直流电动 机拖动。新建矿山提升系统不应采用串电阻调速系统; 8 罐笼井井口或中段的矿车装、卸罐设施宜采用液压驱动或 者电液驱动。井口安全门、阻车器应采用电动、电液或者液压驱 动 ; 9 宜减小提升容器自身重量,采用高强度钢丝绳; 10 竖井提升容器宜采用滚轮罐耳,斜井提升系统的钢丝绳 应采用带滚动轴承的托辊支承; 11 多绳提升系统应采用等重尾绳或者采用重尾绳,以降低 电动机的启动过载系数; 12 在满足提升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应采用大规格提升容器 和较低的提升速度,降低电动机功率和能量消耗; 13 在满足提升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应采用较低的提升加速 度和减速度,降低电动机功率和能量消耗; 14 箕斗装矿系统应采用液压驱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15 箕斗卸矿系统宜采用无动力自动卸矿设施,节省能源; 16 大型矿山副井,可增设1套小型罐笼提升系统,承担零散 人员升降任务。 3.2.5 坑内运输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坑内运输系统应避免反向运输和重车上坡运输; 2 坑内运输系统方案选择时,应将能量消耗作为重要内容进 行比较,宜选用有轨运输方式,少用或者不用汽车运输方式; 3 坑内运输系统采用汽车运输时应选取经济合理运行速度; 果达到最优; 5 选用合适的炸药种类,合理的装药方式和炮孔堵塞长度, 降低炸药消耗; 6 宜采用凿岩台车凿岩,以提高凿岩效率; 7 采用风动凿岩机凿岩时,风压应达到设备额定风压; 8 中深孔或深孔凿岩,要求风压较高时,应设增压设备; 9 凿岩爆破工进行岗位技术培训,爆破工应持证上岗; 10 应推广使用液压凿岩机等新型高效节能凿岩设备。 3.2.3 地下采场运搬出矿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选择与矿块生产能力相匹配的运搬出矿设备; 2 应合理布置采场溜井数量,缩短运搬出矿设备运距; 3 根据矿体赋存条件,宜选择自重放矿; 4 采场放矿应采用振动放矿机和其他电动设备,不宜采用气 动闸门; 5 当铲运机运距较远时,可采用铲运机和坑内卡车联合出 矿; 6 电耙工和铲运机司机应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和出矿技术熟 练程度; 7 采用铲运机出矿时,宜推广使用电动铲运机; 8 条件具备时,宜采用爆力运搬采矿法。 3.2.4 矿井提升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提升量大时,应采用箕斗或胶带提升; 2 当采用箕斗提升时,在经济合理前提下宜采用双箕斗提升 系统; 3 竖井提升,宜采用多绳提升系统; 4 大型矿山宜采用同一套箕斗提升系统提升矿石和废石,中 型矿山可采用罐笼与箕斗互为平衡的一套提升系统提升矿石、废 石、人员、材料和设备,小型矿山可采用一套罐笼提升系统提升矿 石、废石、人员、材料和设备。大型矿山废石提升量大时,可专设一 9 8 4 采用电机车运输系统时可采用头尾双机牵引方式; 5 轨道规格和参数应与采用的电机车和矿车的规格相匹配; 6 运距超过1km 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坑内运输宜选用较高 电压等级; 7 . 矿车或者其他运输车辆应采取有效的清扫和防粘结措施, 减少矿石的无效运输; 8 大型矿山有轨运输线路铺轨,宜采用整体道床。 3.2.6 矿井通风系统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通风技术条件,结合矿床开采特点,采掘作业面分 布,选择矿井通风阻力最小的通风系统; 2 当矿区内开采矿体较多而相距较远时,或矿体走向很长, 风阻很大时,宜采用分区通风系统; 3 通风网络和通风系统比较复杂的矿井应采用多级机站通 风系统; 4 通风网络应设置风门、调节风门、风桥、风窗、风墙等必需 的通风构筑物,风流应有序流动,并应减少漏风和短路; 5 在通风线路上,凡停止使用的井巷、采空区、硐口等必须予 以封闭; 6 通风井巷的断面设计,其风速除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金属 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 16423的有关规定外,还应从经济风速 加以考虑,应进行工程量和能耗比较,以经济效益能耗确定断面 大小; 7 新建矿井的通风机应采用高效节能风机,矿井通风系统有 效风量率不应低于60; 8 矿井主通风机的叶片角度应可调整; 9 固定叶片角度的主通风机和辅助通风机宜采用交流变频 调速电动机或者直流电动机驱动; 10 风筒应吊挂平直、牢固、接头严密,避免车碰和炮崩,并应 经常维护; 10 11 通风构筑物风门、风桥、风窗、挡风墙等应由专人负责 检查、维修、保持完好状态; 12 应绘制全矿通风系统图,并标明用风位置、风流方向、风 量、风机和通风构筑物位置、空区、老硐、崩落区位置等; 13 通风系统设计时,可利用自然风压。 3.2.7 矿井防排水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矿山设计应采取有效的防水和治水措施,采用堵、截、引等 方法减少流人矿井的水量,对于采后地表陷落的矿山或露天开采 转入地下开采的矿山应采用截流排水措施; 2 采用平硐溜井开拓的矿山应采用自流排水方式,必要时可 开凿专用排水巷道; 3 矿井排水系统采用分段接力排水还是采用集中排水方式, 需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其中能源消耗是比较的主要内容。在经济 效益相近条件下,深井宜优先选用分段接力排水方式; 4 涌水量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含水带位于开采矿床上部 的矿井,应设置中段截流巷道分段集水后排出地表; 5 水文地质和岩石条件较好的矿山,可采用设置高位水仓、 潜没式泵站的压力注水方式向泵腔注水;有条件时宜采用无底阀 排水; 6 应考虑设备排水能力与排水管路直径的匹配,正常涌水时 最大排水速度不宜超过2.2m/s。 3.2.8 压缩空气系统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空压机站应靠近压气设备使用点,宜设在副井井口;用气 点距离较远时应设分区空压机站或井下空压机站。用气地点分 散、用气量不大时,可采用移动式空压机; 2 压气管直径选择合理,压气管网总压降应不大于空压机站 额定压力的12或者0. 1MPa; 3 同时开动的压气设备数量应与同时开动的凿岩机能力相 匹配,避免压力过低或空转; 11 PP 。K₁K₂K₃K₄D 3.3.1 式中P 露天开采单位矿石综合能耗指标kg 标准煤/tm; P₀ 露天开采单位矿石基准可比综合能耗指标kg 标 准煤/tm; K₁ 露天开采剥采比系数; K₂露天开采深度系数; K₃ 露天开采运输系数; K₄ 露天开采开拓运输方式系数; D 露天开采排水单位能耗指标kg 标准煤/tm, 按 设 计 选取。 3.3.2 露天开采单位矿石基准可比综合能耗指标 P₀ 应符合表 3 .3 .2的规定。 表3.3.2 露天开采单位矿石基准可比综合能耗指标 P₀ 4 使用高压凿岩设备应在压缩空气系统中设增压器; 5 独立作业点可设移动式空压机; 6 应选用能耗低的空压机。 3.2.9 坑内破碎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场出矿块度大,采用非翻转式箕斗提升时,应设坑内 破碎设施; 2 宜采用新型高效破碎设备; 3 破碎前后的矿仓应有足够的容积储存矿石,破碎设备尽量 满负荷运行; 4 破碎机应采用振动设备均匀给矿。给矿设备应采用变频 调速控制给料量。 3.2.10 充填系统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指标 设计规模 Po kg标准煤/takW h/tr 一级 二级 三级 大型 0.826.70 0.987.97 1.189.60 中型 0.947.65 1.139.19 1.3611.07 小型 1.088.79 1.3010.58 1.5612.69 1 充填站位置宜设在矿体开采中心地带,并应减小充填倍 线 ; 2. 宜采用尾砂充填和废石充填方式,少用或不用水砂充填方式; 3 采用废石充填时,应建立坑内废石充填系统; 4 采用尾砂充填时,应采用高浓度充填,可创造条件实现自 流输送; 注1 表中基准能耗值是剥采比t/t 为1时的指标值; 2 电折算成标准煤1kW h 折合0.1229kg标准煤。1kg 标准煤折合 8.1367kWh。 3.3.3 露天开采剥采比系数K₁ 应符合表3.3.3的规定。 5 需要采用泵送充填时,在保证充填工艺和充填体性能的前 提下,应合理确定充填料浆浓度,减小充填管路输送阻力; 表3.3.3 露天开采剥采比系数K₁. 6 采用混凝土充填时,充填骨料应靠自重,通过井筒或钻孔 下放到井下,在井下制成混凝土。宜在井下用废石作为骨料制备 混凝土用于充填或支护作业; 露天开采剥采比t/t 0.5 1 2 3 4 5 6 K₁ 0.75 l 1.5 2 2.5 3. 3.5 7 设计泵送充填系统时应考虑充填料浆的流量与充填管路 直径的匹配,在充填料浆不沉淀的前提下,应适当加大管路直径, 降低管路阻力。 注1 表中剥采比指生产平均剥采比; 2 K1计算方法为露天开采剥采比值加1之和除以2。 3.3.4 露天开采深度系数K₂ 应符合表3.3.4的规定。 3.3 露天开采综合能耗指标 3.3.1 露天开采综合能耗指标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13 12 表3.3.4 露天开采深度系数K₂ 类 型 深度m K₂ 大型 H≤100 0.85 1000.65,≤0.70 2 装载作业 ≤1.00 1.00,≤1.10 1.10,≤1.20 3 运输作业 ≤4.50 4.50,≤5.50 5.50,≤6.50 4 辅助作业 ≤0.80 0.80,≤0.85 0.85,≤0.90 3.4.3 中型露天矿各单项能耗指标应符合表3.4.3的规定。 表3.4.3 中型露天矿各单项能耗指标 序号 工序名称 指标kW h/tg 一级 二级 三 级 1 穿孔作业 ≤0.70 0.70,≤0.75 0.75,≤0.80 2 装载作业 ≤1.20 1.20,≤1.30 1.30,≤1.40 3 运输作业 ≤6.50 6.50,≤7.50 7.50,≤8.50 4 辅助作业 ≤1.00 1.00,≤1.05 1.05,≤1.10 3.4.4 小型露天矿各单项能耗指标应符合表3.4.4的规定。 表3.4.4 小型露天矿各单项能耗指标 序号 工序名称 指标kW h/ty 一级 二级 三级 1 穿孔作业 ≤0.80 0.80,≤0.90 0.90,≤1.00 2 装载作业 ≤1.40 1.40,≤1.50 1.50,≤1.60 3 运输作业 ≤7.50 7.50,≤9.00 9.00,≤10.50 4 辅助作业 ≤1.20 1.20,≤1.30 1.30,≤1.40 14 15 续表3.5.3 采 矿 方 法 K₁ 矿块崩落法 0.90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浅孔留矿法 0.95 有底柱分段崩落法 1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1.1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1.05 房柱法、全面法 1.05 下向进路充填法 1.2 3.5 .地下开采综合能耗指标 3.5.1 地下开采综合能耗指标应按下式计算 PP₀K₁K₂K₃K₄K₅K₆D 3.5.1 式中P 地下开采单位矿石综合能耗指标kg 标准煤/ty; P₀- 地下开采单位矿石基准可比综合能耗指标kg 标 准煤/tm; K₁ 地下开采采矿方法系数; K₂ 地下开采采矿深度系数; K₃-地下开采坑内运输系数; 注采用多种采矿方法时,采矿方法系数K₁ 值按加权平均法选择。 3.5.4 地下开采采矿深度系数K₂ 应符合表3.5.4的规定。 表3.5.4 地下开采采矿深度系数K₂ K₄ 地下开采地质复杂系数; K₅-地下开采通风难度系数; 范围 指标 矿井深度m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K₂ 0.94 0.97 1 1.03 1.06 1.09 1.12 范围 指标 矿井深度m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K₂ 1.15 1.18 1.21 1.24 1.27 1.30 1.33 K₆ 地下开采支护难度系数; D 地下开采排水单位能耗指标kg 标准煤/tπ, 按设计 选 取 。 3.5.2 地下开采单位矿石基准可比综合能耗指标P。应符合表 3.5.2的规定。 3.5.5 地下开采坑内运输系数K₃ 应符合表3.5.5的规定。 表3.5.5 地下开采坑内运输系数K₃ 范围 系数 运输距离m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K₃ 0.94 0.97 1 1.03 1.06 1.09 表3.5.2地下开采单位矿石基准可比综合能耗指标P₀ 指标 设计规模 P.kg标准煤/tgkW h/ty 一级 二级 三级 大型 1.8415 2.2118 2.7022 中型 2.2118 2.7022 3.2026 小型 2.7022 3.2026 3.8131 3.5.3 地下开采采矿方法系数K1 应符合表3.5.3的规定。 注表中未列出的坑内运输系数K 按运输距离使用插人法计算。 3.5.6 地下开采地质复杂系数K₄ 应符合表3.5.6的规定。 表3.5.3 地下开采采矿方法系数K₁ 采矿方法 K₁ 分段空场法 1 阶段矿房法 0.95 16 17. 表3.5.6 地下开采地质复杂系数K 矿床勘探类型 K I 0.8 Ⅱ 1.0 Ⅲ 1.2 3.5.7 地下开采通风难度系数K₅ 应符合表3.5.7的规定。 表3.5.7 地下开采通风难度系数K₅ 通风难易程度 K₅ 通风容易等积孔大于2m 0.9 通风一般等积孔等于1m2m 1.0 通风困难等积孔小于1m 1.1 3.5.8 地下开采支护难度系数K₆ 应符合表3.5.8的规定。 表3.5.8 地下开采支护难度系数K₆ 支护难易程度 K₆ 容易 0.9 一般 1.0 困难 1.1 3.6 地下开采单项能耗指标 3.6.1 地下开采坑内凿岩单项能耗指标应符合表3.6.1的规定。 表3.6.1地下开采坑内凿岩单项能耗指标 指标 凿岩设备 一级 f6~8 kW h/ty 二级 f8~10 kW h/tv 三级 f12~14 kW h/ty 浅孔 ≤0.52 0.52,≤0.80 0.80,≤1.15 中深孔 ≤0.46 0.46,≤0.75 0.75,≤1.10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