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530-2010 氧化铝厂工艺设计规范.doc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50530-2010 氧化铝厂工艺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alumina refinery process 2010-01-24 发布 2010-07-01 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一 般 规 定 9 4 原 料 与 燃 料 15 4.1 原料 15 4.2 燃料 15 5 原 、燃 料 贮 运 与 铝 土 矿 破 碎 17 5.1 原、燃料卸车设施 17 5.2 原、燃料堆场 19 5.3 铝土矿破碎 20 5.4 液 碱 贮 运 21 5.5 碱粉贮仓 22 6 石 灰 烧 制 与 石 灰 乳 制 备 23 6.1 石 灰 烧 制 23 6.2 石灰乳制备 24 7 铝 土 矿 选 矿 25 7.1 磨矿分级 25 7.2 浮选 26 7.3 药剂贮存、制备与添加 27 7.4 脱水 28 7.5 检 修 设 施 28 7.6 自动控制、检测与计量 29 8 料 浆 制 备 30 8.1 料 浆 磨 制 30 1 8.2 选矿拜耳法原矿浆制备 30 8.3 烧结法生料浆调配 31 9 压 煮 溶 出 32 9.1 原矿浆预脱硅 32 9.2 压煮溶出饲料泵 32 9.3 压煮溶出 33 10 熟 料 烧 成 与 熟 料 破 碎 35 10.1 煤粉制备 35 10.2 熟料烧成 36 10.3 熟料破碎 37 11 熟 料 溶 出39 12 赤 泥 分 离 洗 涤 与 控 制 过 滤 40 12.1 赤泥分离与洗涤 40 12.2 控制过滤 41 13 烧 结 法 粗 液 脱 硅 43 13.1 粗液脱硅 43 13.2 硅渣分离 45 14 铝 酸 钠 溶 液 分 解 46 14.1 种子分解 46 14.2 碳酸化分解 47 15 氢 氧 化 铝 分 离 洗 涤 与 贮 存 48 15.1 氢氧化铝分离与洗涤 48 15.2 氢氧化铝贮仓 48 16 母液蒸发及苛化与碱液调配 49 16.1 母液蒸发 49 16.2 结晶碱分离 50 16.3 结晶碱苛化 50 16.4 碱液调配 51 17 氢氧化铝焙烧及产品包装与堆存 52 2 17.1 氢氧化铝焙烧 52 17.2 氧化铝贮存 53 17.3 产品包装与堆存 53 本规范用词说明55 引用标准名录 56 附 条文说明 57 3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2 3 General requirement 9 4 Raw materials and fuel 15 4.1 Raw materials 15 4.2 Fuel 15 5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rawmaterials and fuel, bauxite crushing 17 5.1 Unloading facilities of rawmaterials and fuel 17 5.2 Material stockyard 19 5.3 Bauxite crushing 20 5.4 Storage and delivery of caustic soda 21 5.5 Storage silo of soda 22 6 Lime burning and lime milk slaking 23 6.1 Lime burning 23 6.2 Lime milk slaking 24 7 Bauxite dressing 25 7.1 Grinding and classification 25 7.2 Floatation 26 7.3 Storage, preparation and addition of agent 27 7.4 Dewatering 28 7.5 Maintenance facilities 28 7.6 Automatic control, measuring and weighing 29 8 Slurry Preparation 30 4 8.1 Bauxite grinding 30 8.2 Bauxite slurry preparation of dressing -bayer process 30 8.3 Raw mix slurry adjustment of sintering process 31 9 Autoclave digestion 32 9.1 Pre -desilication of bauxite 32 9.2 Feeding pump to autoclave digester 32 9.3 Autoclave digestion 33 10 Sintering and sinter crushing 35 10.1 Preparation of coal powder 35 10.2 Sintering 36 10.3 Sinter crushing 37 11 Sinter leaching 39 12 Red mud settling , washing and control fil tration 40 12.1 Red mud settling and washing 40 12.2 Control fil tration 41 13 Desilication in sintering process 43 13.1 Desilication 43 13.2 Separation of desilication product 45 14 Decomposition of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 46 14.1 Seed precipitation 46 14.2 Carbonization 47 15 Hydrate separation , washing and storage 48 15.1 Hydrate separation and washing 48 15.2 Hydrate storage 48 16 Spent liquor evaporation, causticization and recycled spent liquor proportioning 49 16.1 Spent liquor evaporation 49 16.2 Separation of soda crystal 50 16.3 Causticization of soda crystal 50 5 16.4 Liquor proportioning 51 17 Hydrate calcination, product packing and stacking 52 17.1 Hydrate calcination 52 17.2 Alumina storage53 17.3 Product packing and stacking 53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55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56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57 6 1 总 则 1.0.1 为统一氧化铝工艺设计的技术要求,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设 计质量,使设计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符合国情,制定 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以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 为原料,生产冶金级氧化铝的大、中型氧化铝厂工艺设计。 1.0.3 氧化铝厂工艺设计应积极慎重地应用和推广国内外的先进 技术,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保护环境,为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文明生产水平,有效利用资源,节约能源、节约用 地、节约用水、节约材料、控制造价、缩短工期创造条件。 1.0.4 分期建设的氧化铝厂应全面规划,合理确定分期建设规模 和建设方案,为远期建设创造条件。 1.0.5 氧化铝厂的改建、扩建设计,应充分利用原有的生产、公用 和生活福利设施,并应避免或减少建设时对生产的影响。 1.0.6 本规范规定了氧化铝厂工艺设计的基本要求,当本规范与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 定执行。 1.0.7 氧化铝厂工艺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 语 2.0.1 氧化铝 alumina 铝的氧化物。分子式为Al₂O₃, 具有多种不同晶型,是铝冶炼的 主要原料。 2.0.2 砂状氧化铝 sandy alumina 粒度较大且均匀,比表面积大,安息角小、强度高、流动性好的 氧化铝,是干法烟气净化和大型中间下料预焙阳极电解槽最适宜的 原料。 2.0.3 铝土矿 bauxite 以三水铝石、一水软铝石或一水硬铝石为主要矿物所组成的矿 石的统称。铝土矿中除氧化铝外,所含杂质主要是氧化硅、氧化铁 和氧化钛,还含有少量或微量元素的化合物。铝土矿是目前氧化铝 生产中最主要的矿石资源。 2.0.4 三水铝石 gibbsite 铝的氢氧化物。分子式为 AlOH₃, 属单斜晶系,密度2.35 g/cm2.42g/cm, 硬度2.5莫氏~3.5莫氏。 2.0.5 一水硬铝石 diaspore 铝的氧-氢氧化物。分子式为 AlOOH, 属斜方晶系,密度3.3 g/cm3.5g/cm, 硬度6.5莫氏~7莫氏。 2.0.6 拜耳法 Bayer process 用苛性碱液直接浸取铝土矿中的氧化铝,得到铝酸钠溶液的氧 化铝生产方法。 2.0.7 烧结法 sintering process 含铝原料经配料烧结,使其中的氧化铝转化为铝酸盐的氧化铝 生产方法。 2 2.0.8 联合法 combination process 由拜耳法和烧结法按不同方式组合的氧化铝生产方法的总称。 2.0.9 串联法 serial combination process 铝土矿经拜耳法处理得到的赤泥,再用烧结法处理,回收其中 的氧化铝和碱的氧化铝生产方法。 2.0.10 混合联合法 mixed combination process 铝土矿经拜耳法处理得到的赤泥配入适量的铝土矿,再用烧结 法处理的氧化铝生产方法。简称混联法。 2.0.11 选矿拜耳法 dressing-Bayer process 选矿拜耳法,对氧化铝工艺而言就是传统的拜耳法。拜耳法加 上选矿二字,系表明本拜耳法所用铝土矿,是来自选矿提升铝硅比 后的选精矿。 2.0.12 石灰拜耳法 lime-Bayer process 指在拜耳法生产工艺的溶出过程中添加与常规量相比过量石 灰的生产方法。 2.0.13 铝酸钠溶液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 铝土矿中的氧化铝水合物在苛性碱液的作用下,熟料中固相铝 酸钠在水或稀碱液作用下,所生成的钠离子和铝酸根阴离子的溶 液,称之为铝酸钠溶液。 2.0.14 苛性比 caustic modulus 用来表示铝酸钠溶液中氧化铝的饱和程度以及溶液稳定性,我 国用溶液中苛性氧化钠与氧化铝的摩尔数比值表示。也称溶液摩 尔比、分子比。 2.0.15 结疤 scale 沉积并粘附在设备、管道内表面上的化学反应结晶或复杂矿物 的结垢。 2.0.16 氢氧化铝 aluminium hydroxide;alumina trihydrate 由铝酸钠溶液分解析出的结晶,氢氧化铝是氧化铝生产的半成 品,也可作产品出售,分子式为 AlOH₃。 3 2.0.17 赤泥 red mud 铝土矿或铝酸盐熟料溶出后的残渣。 2.0.18 碱耗 soda consumption 单位氧化铝产品消耗的商品碱量。 2.0.19 矿石铝硅比 A/S ratio of bauxite 铝土矿中氧化铝与氧化硅的质量比,通常以A/S 表示。 2.0.20 石灰乳 lime milk 石灰经碱液、热水消化后,制取的乳状液体称石灰乳。 2.0.21 原矿浆 bauxite slurry 按生产工艺要求制备的用于拜耳法溶出的料浆。 2.0.22 生料浆 raw mix slurry 按生产工艺要求制备的用于烧制熟料的料浆。 2.0.23 压煮溶出 autoclave digestion 在高于大气压的蒸汽压力下用苛性碱液溶出铝土矿中氧化铝 的过程。 2.0.24 有效氧化铝 available alumina 在溶出条件下能够从矿石溶人溶液中的氧化铝。 2.0.25 活性氧化硅 reactive silica 在溶出条件下,铝土矿中与碱溶液反应造成氧化铝和氧化钠损 失的氧化硅。 2.0.26 循环碱液 circulating spent liquor 氧化铝生产中,用于返回配料的碱液。 2.0.27 苛性碱 caustic soda 铝酸钠溶液中,与 Al₂O₃ 结合成NaAlO₂ 的 Na₂O 和以NaOH 形式存在的Na₂O 的总称。 2.0.28 双流法溶出 two-stream digestion 循环碱液的大部分单独加热,少部分用于制备原矿浆,两股料 流在进溶出器时汇合的溶出技术。 2.0.29 预脱硅 pre-desilication 4 原矿浆进入溶出加热装置前,使二氧化硅与碱液反应转化为水 合铝硅酸钠的过程。 2.0.30 熟料烧成 sintering 生料浆经烧结成为铝酸盐烧结块的过程。 2.0.31 熟料 sinter 生料浆烧结后的产物。 2.0.32 熟料溶出 sinter leaching 用水或稀碱溶液溶解熟料中有用组分的过程。 2.0.33 湿磨溶出 wet-mill leaching 用球磨机以湿磨方式同时完成熟料粉碎和溶出的技术。 2.0.34 一段磨溶出 one-stage leaching 熟料的粉碎和溶出在溶出磨内一次完成的溶出流程。 2.0.35 两段磨溶出 two-stage leaching 熟料经溶出磨溶出后,分级机的返砂进入另一溶出磨进一步粉 碎和溶出的流程。 2.0.36 二次反应 secondary reaction 在熟料溶出过程中,原硅酸钙与铝酸钠溶液发生的反应,也称 副反应。 2.0.37 二次反应损失 loss on secondary reaction 在熟料溶出过程中,由二次反应造成的氧化铝和氧化钠的损 失。 2.0.38 粗液 pregnant liquor 熟料溶出浆液分离赤泥后的铝酸钠溶液。 2.0.39 洗液 wash liquor 用水洗涤赤泥或氢氧化铝后所得的溶质中含有氧化铝和碱的 溶液。 2.0.40 附液 adhered liquor 固液分离后固体物料附带的液体。 2.0.41 絮凝剂 flocculant 5 使浆液中原始分散固体微粒聚集成较大尺寸易于沉降的絮状 物的添加剂。 2.0.42 助滤剂 filter aid 用于改善料浆过滤性能的辅助物质。 2.0.43 粗液脱硅 desilication 使粗液中的氧化硅转化为溶解度很小的化合物析出为固体沉 淀的脱硅过程。 2.0.44 常压脱硅 atmospheric desilication 粗液在大气压下加热并加晶种搅拌,使其中的氧化硅转化为水 合铝硅酸钠析出为固体沉淀的脱硅过程。 2.0.45 加压脱硅 pressed desilication 粗液在高于大气压的压力和一定的温度下使其中的氧化硅转 化为水合铝硅酸钠析出为固体沉淀的脱硅过程。 2.0.46 深度脱硅 intensive desilication 在加压脱硅后的溶液中加钙化合物,使其中残留的氧化硅转化 为溶解度更小的水化石榴石或其他钙硅酸盐,析出为固体沉淀进一 步脱硅的过程,也称二次脱硅。 2.0.47 控制过滤 control filtration 控制分解前铝酸钠溶液中固体悬浮物含量的净化过滤过程,也 称之为铝酸钠溶液精滤。 2.0.48 硅量指数 A/S ratio of liquor 溶液中氧化铝与氧化硅的质量比,用溶液A/S 表示,也称脱硅 指数。 2.0.49 精液 green liquor 控制过滤后杂质含量符合分解技术要求的精制铝酸钠溶液。 2.0.50 硅渣 desilication productDSP 铝酸钠溶液脱硅析出的固体沉淀物。 2.0.51 种子分解 precipitation 铝酸钠溶液加晶种搅拌析出氢氧化铝的过程。 6 2.0.52 碳酸化分解 carbonization 向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和溶液中的苛性碱使溶 液析出氢氧化铝的过程。 2.0.53 两段分解 two-stage precipitation 将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分为两段,每段按不同的技术条件控制 进行分解的流程。第一阶段称之为细晶种附聚段,第二阶段称之为 加入粗晶种的晶体长大段。 2.0.54 晶种 seed 为加快结晶过程的速度,控制晶体粒度和数量所加入的微粒晶 体。 2.0.55 种子比 seed ratio 晶种中的氧化铝与精液中氧化铝质量的比值,也称晶种系数。 2.0.56 种分母液 spent liquor 种子分解析出氢氧化铝后的铝酸钠溶液。 2.0.57 碳分母液 carbonated spent liquor 碳酸化分解析出氢氧化铝后的铝酸钠溶液。 2.0.58 母液蒸发 spent liquor evaporation 将分解母液加热至沸点排除其中一部分水分浓缩溶液的过程, 也称碱液蒸发。 2.0.59 蒸发母液 strong liquor 经蒸发浓缩后的分解母液。 2.0.60 结晶碱 soda crystal 分解母液在蒸发过程中析出的结晶物。 2.0.61 结晶碱苛化 soda crystal causticization 结晶碳酸钠与石灰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苛性碱的过 程。 2.0.62 碱液调配 caustic solution proportioning 将拜耳法蒸发母液、种分母液、结晶碱苛化液及液体苛性碱等 不同浓度的溶液,按循环碱液对苛性碱浓度的要求,进行混合、配制 7 的过程。 2.0.63 氢氧化铝焙烧 aluminium hydroxide calcination 通过加热使氢氧化铝脱水并转化为不同晶型氧化铝的过程。 2.0.64 流态化焙烧炉 fluidized calciner 将流态化技术应用于氢氧化铝焙烧过程的设备。如流态化闪 速焙烧炉、循环流态床焙烧炉和气态悬浮焙烧炉。 8 3 一 般 规 定 3.0.1 氧化铝生产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铝土矿的质量、建设规模和 综合利用等因素,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不同生产方法适宜处理的铝土矿氧化铝含量和铝硅比,宜符合 表3.0.1的要求。 表3 .0 . 1 铝土矿的氧化铝含量和铝硅比 生产方法 拜耳法 烧结法 联合法 Al₂O₃含量 50 55 50 铝硅比值 7 3.5 4.5 注1 联合法铝土矿的铝硅比值大于4.5,是针对混联法制定的。采用串联法时,铝 土矿铝硅比值可适当降低; 2 拜耳法铝土矿的铝硅比值大于7,是针对常规拜耳法制定的。当采用选矿拜 耳法或石灰拜耳法时,铝土矿铝硅比值应根据生产实际数据和可靠的试验依 据,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0.2 氧化铝、氢氧化铝产品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氧化铝、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可根据实际需要和用户的要求 确 定 。 3.0.3 新建、改建氧化铝厂时,应采用技术先进、能耗低、经济可靠 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 3.0.4 采用新流程、新工艺、新设备时,应做全面、充分的技术经济 比较和可行性论证。采用新流程必要时需进行半工业或工业试验。 3.0.5 工艺设计的技术条件和指标,应以工业实践和可靠的半工 业试验、矿石加工试验结果以及其他资料为依据,并经优化分析后 确 定 。 3.0.6 工艺设计应进行全厂物料衡算,并根据物料衡算结果,分别 9 给出原料、中间物料和产品的单位产品流量[kg/tAl₂O₃ 或 m/tAl₂O₃] 、 平均小时流量t/h 或 m/h 和最大小时流量t/h 或 m/h。 3.0.7 全厂主要耗能工序为石灰烧制、压煮溶出、熟料烧成、粗液 脱硅、母液蒸发、氢氧化铝焙烧等,应进行热量衡算,根据热量衡算 结果给出相关物料的单位热耗。 3.0.8 附属设备必须保证主机生产的连续性和产能的充分发挥。 同类附属设备的选型宜统一。 3.0.9 在进行工艺设备选择计算时,工艺设备的产能应为其年平 均台时产能,其运转率应为其年平均运转率。 3.0.10 根据需要,可从分离氢氧化铝后的分解母液中回收细氢氧 化铝。 3.0.11 根据铝土矿中镓的含量和市场需求,可从氧化铝生产中回 收金属镓。 3.0.12 氧化铝厂应设置分析站,大型氧化铝厂宜设置中心试验 室。各车间的物料取样点,应设置取样装置。 3.0.13 氧化铝厂计量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进厂原料、辅助材料、燃料和出厂的产品应设置计量设施。 计量设施的精度应符合有关规定。 2 车间或工序用水、电、压缩空气、煤气、蒸汽及回水,应设置 计量和相关技术参数的检测装置。 3 进出各车间、工序有控制要求的生产物料,应设置计量和检 测控制装置。 3.0.14 生产控制和管理自动化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新建厂和有条件的老企业,应按全厂管/控一体化的自 动控制系统设置。 2 生产过程控制可按氧化铝生产工艺流程和区域位置,分区 设置集中控制室,采用集散控制系统,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对生产过 程进行自动检测、控制和管理。但分区数量应尽可能少。 10 3.0.15 氧化铝厂通信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区域集中控制室、车间办公室、值班室、主要生产岗位及 需要联系的其他生产岗位,均应视其重要程度设调度电话和行政电 话或仅设行政电话。 2 控制室与生产现场之间的联系可根据需要配备无线对讲 机。 3.0.16 车间的工艺配置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艺总平面布置应根据工艺流程,结合地形、地质和工厂发 展的要求,将关系密切的生产系统和控制室等靠近布置,工艺流程 流向合理,布置紧凑,节约用地。 2 车间的工艺配置应根据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综合确定,并 应在平面和空间上,满足施工、安装、操作、维修和通行方便的需要。 3 凡笨重设备或运行时产生很大振动的设备,宜配置在厂房 底层。 4 有剧烈振动的设备,其基础不应与厂房的柱、墙相连。 5 设备不应配置在建筑物的沉降缝和伸缩缝处。 6 在满足生产、操作、维护检修及环保要求的条件下,宜露天 或敞开式配置。 7 工艺配置宜留有工厂合理发展的余地。 8 必须符合环境保护、安全劳动卫生和防火等现行国家标准 的规定。 9 生产岗位操作室、生活辅助设施浴池、食堂、车间主配电 室等,必须与大型槽体、高压设备、高压管路间留有合理的间距;操 作室不得置于压力容器上方或附近,应留有合理的间距。 3.0.17 在进行离心泵与其相关设备的配置时,应根据设计的工况 条件进行计算后确定合适的泵安装高度。若因为特殊原因靠泵的 安装高度避免不了泵产生汽蚀时,则必须根据设计的工况条件进行 计算后选择具有适宜的汽蚀余量的离心泵。 3.0.18 熟料窑、氢氧化铝焙烧炉,石灰炉等的烟气收尘设计,应符 11 合国家现行标准有色金属冶炼厂收尘设计技术规定YSJ 015的有 关规定。 3.0.19 生产车间的起吊检修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需要设置检修起重设施。起重设施的起重量应按检 修吊运最重件或同时吊运的组合件重量确定。 2 起重机的轨顶标高及其他起重设施的设置高度,应满足起 吊物件最大起吊高度和吊运的要求。 3 厂房设计中设备、管路的配置,不得影响检修起重设施的运 行和物件的起吊。 4 根据不同设备的安装、检修、清洗与更换的需要,应设置检 修或堆放场地,留有安装检修需要的空间或设备外运检修的运输通 道。当为多层厂房时,吊装孔应设在各层同一位置,并在顶层加装 起吊设备。 5 当不设置起吊设备时,可根据需要在设备上方设置吊钩或 轨道、起吊孔等方便检修的设施。 3.0.20 氧化铝厂必须设置赤泥排放堆场。赤泥堆场必须符合堆 存、防洪的要求,并应满足环保对防渗的要求。 3.0.21 车间应根据需要设置生产污水回收系统。露天配置时,应 根据需要设置排除雨水的设施或设置围堰防止生产污水外泄和雨 水进入生产系统。 3.0.22 应根据需要配备设备、管道等日常维修、清理工作的装备 和人员。 3.0.23 氧化铝厂的固体物料输送,宜符合下列规定 1 输送物料粒度小于200mm、物料温度不高于80℃时,应选 用普通胶带输送机;物料温度为80℃110℃时,应选用耐热型胶带 输送机。 2 当物料粒度或温度不宜选用胶带输送机输送的水平输送, 可选用板式或裙式输送机;当需要提升时,可选用倾角不大于70的 倾斜斗式提升机或倾角不大于45的倾斜裙式输送机;当需要多点 12 卸料时,可选用拉链输送机。 3 粉状物料按不同情况,可选用槽形或筒形胶带输送机、螺旋 输送机、斗式提升机、埋刮板输送机及气力输送等设备。当选用螺 旋输送机输送氧化铝时,不宜选用吊轴承螺旋输送机。 4 间断供料输送设备的能力,采用单路系统时,不应小于被输 送物料小时平均流量的2倍;采用双路系统时,每路的输送能力不 应小于小时平均流量的1.5倍。 5 连续供料系统输送设备的能力,不应小于被输送物料的最 大设计流量。输送设备可设备用。 6 与主机设备联动或多台输送设备联动运行时,应采用联锁 控制,其驱动能力应符合满载启动的要求。启动远程运转设备时, 应设置启动电铃。 3.0.24 氧化铝厂生产设备和管道的结疤,可根据结疤性质和设备 材质,分别采用添加缓蚀剂的稀硫酸、稀硝酸和热苛性碱液、热种分 蒸发母液等溶剂清除;根据情况亦可采用水力、风动工具或火法清 除。结疤清除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酸法清除结疤时,应设酸槽、酸泵和酸洗管路等设施。 清洗结疤后的废酸,宜经石灰中和后排放。酸液不得外泄出作业现 场。酸洗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安全防护用具、药品、清水冲洗喷头等。 2 采用热苛性碱或热种分蒸发母液清除结疤时,宜设碱液槽、 碱液泵、碱液加热器及清洗管路等设施。清洗后碱液应回收利用。 3 采用火法清除结疤时,应配备装有油槽、油泵、燃烧器、燃油 管路的活动小车,现场应敷设油雾化用压缩空气管路及其接口。 4 采用水力清洗结疤时,应配备适宜压力的高压水泵、高压水 枪、高压软管等设施及安全防护用品,现场应敷设供水管路及其接 口 。 3.0.25 当厂区海拔高度大于500m 时,应对空气压缩机、风机等的 风量、风压和轴功率,以及熟料窑、氢氧化铝焙烧炉、石灰炉窑等 的系统工艺计算数据,根据海拔高度进行校正。 13 3.0.26 当设备检修人孔高于操作平面1.2m、管道上阀门安装高 度高于操作平面1.7m 时,都应设置用于检修、操作的固定或移动平 台设施。 3.0.27 当矿石中有机物含量较高且采用拜耳法生产工艺时,应设 计去除有机物草酸盐的工艺及设施。 3.0.28 氧化铝厂湿法车间或工序的地面及楼板面应做防腐、防滑 处 理 。 3.0.29 氧化铝厂湿法车间应分区、分楼层设置用于一旦发生碱液 泄漏时减轻碱烧伤的喷淋水装置。 3.0.30 在寒冷地区建厂,应采取措施防止物料结冻并保证生产用 水、汽、气、油等管路畅通。 14 4 原料与燃料 4.1 原 料 4.1.1 铝土矿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铝土矿石YS/T 78的 要求。 原矿进厂粒度不宜大于150mm, 碎矿进厂粒度宜小于12mm 15mm。 4.1.2 石灰石化学成分应符合表4.1.2的要求。 表4.1.2 石灰石化学成分 成 分 CaO SiO₂ MgO 含量 ≥52 ≤2 . ≤1.5 4.1.3纯碱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碳酸钠及其试验方 法 第1部分工业碳酸钠GB 210.1中Ⅱ类合格品的要求。 4.1.4 烧碱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用氢氧化钠 GB 209中IL-IT 合格品的要求。 4.2 燃 料 4.2.1 熟料烧成用烟煤的成分和低发热值,宜符合表4.2.1的要 求。 表4.2.1 烟煤成分和低发热值 成 分 低发热值 MJ/kg 灰 分 挥发分 硫分 附着水分 ≤13 25~33 ≤1 ≤8 ≥27.2 4.2.2生料添加煤用和石灰烧制用无烟煤的成分和低发热值,宜 15 符合表4.2.2的要求。 表4.2.2 无烟煤成分和低发热值 成 分 低发热值 MJ/kg 灰 分 挥发分 硫分 附着水分 ≤20 10 ≤1 ≤8 ≥25.1 4.2.3 石灰烧制用焦炭的质量,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冶金焦炭 GB/T 1996中粒度为25mm~40mm 级别的质量要求。 4.2.4 氢氧化铝焙烧用燃料的质量,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燃料油的质量宜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燃料油SH/T 0356中 7号燃料油质量指标的要求。 2 发生炉煤气的质量,低发热值不应小于5.25MJ/Nm, 煤气 中灰尘和焦油含量之和不应大于100mg/Nm。 3 焦炉煤气的质量,低发热值不应小于16MJ/Nm, 焦油含量 不应大于50mg/Nm, 萘含量不应大于50mg/Nm, 氨含量应小于 0.1mg/Nm。 4 天然气的质量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天然气GB 17820中二 类天然气技术指标的要求。 4.2.5 烧成用烟煤的进厂粒度大于50mm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