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422-2007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规范.doc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50422-2007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engineerings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pavement 2007-03-26 发布 2007-12-01 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设 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engineerings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pavement GB 50422-2007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007年12月1 日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7 北 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 5 8 9 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 为 GB 504222007,自 2 0 0 7 年 1 2 月 1 日起实施。其中,第 3.1.5、4.1.3、4.2.4、5.1.1、5.2.23条款为强制性条 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 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O○ 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前 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 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函[2005]84号的要求, 由东南大学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高速、重载交通下的路面的 性能和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近10年来,预应力技术不断发展并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研究也取得进一步的 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设计、施工技术规范,应用预应力混凝土 技术建设性能优异的混凝土路面也成为国内路面发展的趋势。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依据已有的科研成果,参考了国内外的 有关标准规范,结合试验路路面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实践经 验,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分析和理论计算,同时考虑了我国现有的 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在力争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与其他标准协调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基本规定,路面结 构设计,材料,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质量检查与验收。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识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东南大 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如发现需要 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2号,邮编210096,电话025-83793131, 传真025-83794199,E-, 以供今后修订 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 编 单 位东南大学 1 参 编 单 位江苏省交通厅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南京东大现代预应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新筑预应力工程有限公司 西安公路研究所 主要起草人黄 卫 吕志涛 郭宏定 钱振东 钱国超 张健康 冯 健 栾文彬 张 晋 牛赫东 伍石生 2 目 次 1 1 总 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3.1 设计参数 3.2 结构构造和组合 4 路面结构设计 4.1 几何尺寸 4.2 配筋 4.3 滑动层 4.4 伸缩缝 4.5 枕梁 4.6 锚固区 4.7 后浇带 5 材 料 5.1 混凝土材料 5.2 普通钢筋材和预应力钢筋 5.3 锚具系统 5.4 接缝材料 5.5 外加剂 6 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6.1 施工机具 6.2 施工准备 1 2 2 2 5 5 8 9 9 9 11 11 13 13 14 15 15 15 16 16 17 18 18 19 6.3 施工工序 19 6.4 枕梁和伸缩缝施工 20 6.5 滑动层铺设 21 6.6 预应力钢筋与普通钢筋铺放 22 6.7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浇筑 23 6.8 预应力钢筋张拉 23 6.9 养护 24 6.10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24 6.11 伸缩缝整修及填缝 24 6.12 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 25 7 质量检查与验收 26 7.1 一般规定 26 7.2 滑动层 26 7.3 混凝土工程 26 7.4 预应力工程 27 附录 A 交通分析 28 附录 B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的力学模型 31 附录 C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应力分析及计算流程 35 本规范用词说明 40 附条文说明 41 2 1 总 则 1.0.1 为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确保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工程 质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设计、施工 及验收。 1.0.3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工程的建设,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 料、新工艺、新设备,并应满足工程的使用条件、环境条件和经济条 件的要求。 1.0.4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 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符号 2.1 术 语 2.1.1 水泥混凝土路面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以水泥混凝土做面层配筋或不配筋的路面,亦称刚性路面。 2.1.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 prestressed concrete pavement 预先在路面工作截面上施加压应力,以提高受力性能的水泥 混凝土路面。 2.1.3 临界荷位 critical load position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在荷载和温度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最大疲劳 损坏位置。 2.1.4 滑动层 sliding layer 为防止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板底摩阻力过大造成过多的预应力 损失而在基层顶面设置的路面结构层。 2.1.5 无粘结预应力钢筋 unbonded prestressing tendon 采用专用防腐润滑油脂和塑料涂包的单根预应力钢绞线,其 与被施加预应力的混凝土之间可保持相对滑动。 2.1.6 板底摩阻应力 slab bottom friction stress 由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与基层之间的相对滑动而引起的路 面面板中的应力。 2.2 符 号 2.2.1 材料性能 E, 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 E. 混凝土弯拉弹性模量; E, 钢筋的弹性模量; 2 E₀路床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 E₁ 基层回弹模量; E₂ 底基层或垫层回弹模量; E. 基层和底基层或垫层的当量回弹模量; f, 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 fyk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值; D. 基层和底基层或垫层的当量弯曲刚度; p混凝土密度。 2.2.2 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 OLr荷载疲劳应力; o1.荷载应力; 0ATr温度疲劳应力; O△T路面面板温度应力; op有效预应力引起的混凝土中的平均压应力; OF路基摩阻应力; 0pe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 0con预应力钢筋张拉控制应力; Omn第 n 项预应力损失值; N, 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 N; 各类轴型 i 级轴载的作用次数; N.设计使用年限内车道的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 P 各类轴型的总重。 2.2.3 几何参数 dn钢绞线公称直径; 8路面面板端部的位移值; L, 滑动区计算长度; r预应力混凝土板的相对刚度半径; h混凝土板的厚度; h. 基层和底基层或垫层的当量厚度; 3 h₁ 基层的厚度; h₂ 底基层或垫层的厚度; X计算荷位距板端的距离。 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 a; 轴-轮型系数; gr 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 1设计使用年限; 7 车轮轮迹横向分布系数; μ,路基摩擦系数; Tₙ路面面板温差最大值; Cv变异系数; γ可靠度系数; Ta 混凝土面板的最大温度梯度计算值; k考虑孔道每米长度局部偏差的摩擦系数; μ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 β配筋率; k; 考虑设计基准期内荷载应力累计疲劳作用的疲劳应力 系数; k。考虑偏载和动载等因素对路面疲劳损坏影响的综合系 数 ; v与混合料性质有关的指数; wo原路面计算回弹弯沉值; k,考虑温度应力累计疲劳作用的疲劳应力系数; ac 混凝土温度膨胀系数; △T混凝土路面面板上、下层温度差; ve混凝土的泊松比。 4 3 基 本 规 定 3.1 设 计 参 数 3.1.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设计应以100kN 的单轴-双轮组荷载 作为标准轴载。不同轴-轮型和轴载的作用次数与标准轴载的作 用次数应按下列公式进行换算 3.1.1-1 a;2.2210P-03 3.1.1-2 a;1.0710-⁵p-0.22 3.1.1-3 a;2.2410-⁸p-0.22 3.1.1-4 式中 N, 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次/d; N;各类轴型 i 级轴载的作用次数; P; 各类轴型的总重kN; a; 轴-轮型系数。单轴-双轮组时,α;1;单轴-单轮时, 按式3.1.1-2计算;双轴-双轮组时,按式3.1.1-3 计算;三轴-双轮组时,按式3.1.1-4计算。 3.1.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交通等级,按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设 计车道所承受的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分为四级,并应符合表 3.1.2的规定。设计车道的交通量分析应按本规范附录 A 采用。 表3.1.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交通等级 交 通 等 级 特重 重 中等 轻 设计车道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N10⁴ 2000 100~2000 3~100 7m 0.34~0.39 行车道宽≤7m 0.54~0.62 3.1.4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工程的可靠度设计标准、变异系数及可 靠度系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安全等级、目标可靠度和可靠度 指标,应符合表3.1.4-1的规定。路面的材料性能和结构尺寸参 数的变异水平等级,宜按表3.1.4-1选用。 表3.1.4-1 可靠度设计标准 公路技术等级 商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四级公路 安全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目标可靠度 95 90 85 80 目标可靠指标 1.64 1.28 1.04 0.84 变异水平等级 低 低、中 中 中、高 6 2 材料性能和结构尺寸参数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应符合表 3. 1.4-2的规定。 表3.1.4-2 变异系数 c, 的变化范围 变异水平等级 低 中 高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弯拉弹性模量 cy≤0.10 0.10cy≤0.15 0.15c≤0.20 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 cy≤0.25 0.25c,≤0.35 0.35cy≤0.55 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 c≤0.04 0.04cy≤0.06 0.06cy≤0.08 3 可靠度系数应依据所选目标可靠度及变异水平等级按表 3. 1.4-3选用。 表3.1.4-3 可靠度系数γ 变异水平等级 目标可靠度 95 90 85 80 低 1.20~1.33 1.09~1.16 1.04~1.08 一 中 1.33~1.50 1.16~1.23 1.08~1.13 1.04~1,07 高 一 1.23~1.33 1.13~1.18 1.07~1.11 注变异系数在表3. 1.4-2所示的变化范围的下限时,可靠度系数取低值;上限时, 取高值。 3.1.5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混凝土强度应按28d 龄期的混凝土弯 拉强度控制,且不得低于表3.1.5的规定。 表3.1.5 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 交通等级 特重 重 中等 轻 弯拉强度标准值f,MPa 5.0 5.0 4.5 4.0 3.1.6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的最大温度梯度计算值,可根据公 路所在地的公路自然区划,按表3. 1.6确定。 表3.1.6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的最大温度梯度计算值 公路自然 区划 不同板厚的最大温度梯度Tg℃/mm 140mm 160mm 180mm 200mm 220mm 240mm Ⅱ、V 0.102~0.108 0.097~0.103 0.092~0.098 0.087~0.092 0.0830.088 0.0780.083 Ⅲ 0.1110.117 0.105~0.111 0.100~0.105 0.095~0.100 0.090~0.095 0.085~0.089 V.V 0.106~0.113 0.101~0.108 0.0950.102 0.0900.097 0.086~0.092 0.081~0,086 1 0.114~0.121 0.1090.115 0.1030.109 0.098~0.103 0.093~0.098 0.087~0.092 7 3.2 结构构造和组合 3.2.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路基、垫层、基层、路面横向坡度、路 肩、排水及材料选型与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 术规范TG F10 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 的 有关规定。 3.2.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与基层之间应设置滑动层。 8 4 路面结构设计 4.1 几 何 尺 寸 4.1.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长度宜为90~210m, 面板宽度不 宜超过两个标准车道宽度。 4.1.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厚度宜为140~240mm。 4.1.3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最小厚度应能满足板内预应力钢 筋及锚具系统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要求。 4.1.4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厚度和预应力钢筋配置应符合下 式的要求 γooATeoF 一op≤f₂ 4.1.4 式中γ可靠度系数,可按本规范第3.1.4条取值; 0L 荷载疲劳应力MPa; OATr温度疲劳应力MPa; f, 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op有效预应力引起的混凝土中的平均压应力MPa; σr路基摩阻应力MPa。 4.2 配 筋 4.2.1 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应按下式计算确定 式中 op 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MPa; 0con预应力钢筋张拉控制应力MPa; 0 第 n 项预应力损失值MPa。 预应力损失值应取下列五项 4.2.1 9 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筋内缩on; 预应力钢筋的摩擦 o12; 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013; 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σ 1a; 采用分批张拉时,张拉后批预应力钢筋所产生的混凝土弹性 压缩损失015。 4.2.2 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损失值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有关规定。预应力钢筋的摩擦系 数可按表4.2.2采用。 表4.2.2 预应力钢筋的摩擦系数 钢绞线公称直径d。mm k μ 9.5、12.7.15.2、15.7 0.004 0.09 注表中系数也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其中,k为考虑孔道每米长度局部偏差的摩 擦系数;μ为预应力钢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 4.2.3 在一般气候环境下的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预应力总损失也 可按预应力钢筋张拉控制应力的20确定,且预应力总损失值不 应小于80MPa。 4.2.4 平均预压应力指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混凝土总截面面 积上建立的平均预压应力。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平均预压应力在扣 除路基摩阻力后不应小于0.7MPa, 平均预压应力不应大于4.0MPa。 4.2.5 预应力钢筋应配置在路面面板板厚1/2下10~30mm 范 围内;预应力钢筋的配筋率及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4.2.6 横向钢筋的配筋率可按式4.2.6计算,且最小配筋率不 应小于预应力钢筋配筋率的1/8;横向钢筋的间距及构造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 的有关 规定。 4.2.6 10 式中β 配筋率; fyk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值MPa; E,钢筋弹性模量MPa; μ,路基摩擦系数,宜现场实测。 4.3 滑 动 层 4.3.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的滑动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滑动层应铺设在基层的顶面,基层应平整无坑凹。 2 滑动层材料可选用防水材料、细粒状材料及沥青材料。防 水材料可选用土工织物、油毛毡、聚乙烯薄膜,细粒状材料可选用 粒径相近的细砂或石屑。当采用细粒状材料滑动层时,细粒状材 料的厚度不宜大于20mm, 其上应铺设防水材料。 4.4 伸 缩 缝 4.4.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伸缩缝的宽度应大于路面面板端 部的位移值。路面面板端部的位移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11 式中 δ路面面板端部的位移值mm; 4.4.1-1 4.4.1-2 p混凝土密度g/mm; a. 混凝土温度膨胀系数; T, 路面面板温差最大值℃,取路面面板年最高温度与 路面合拢时温度的差值; L、滑动区计算长度m, 滑动区计算长度不应大于路面 面板长度的1/2。 4.4.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伸缩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伸缩缝的间距宜为90~210m。 伸缩缝宜采用钢梁型见 图4.4.2-1或毛勒型见图4.4.2-2,当采用其他类型伸缩缝时, 其材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伸缩缝应涂专用防腐油 脂或环氧树脂 。 a 张拉端构造 b 非张拉端构造 图4.4.2-1 钢梁型伸缩缝纵截面结构 1嵌缝胶;2滑动涂层;3一填缝材料;4枕梁; 5一基层;6一型钢;7一滑动层;8一连接钢筋 图4.4.2-2 毛勒型伸缩缝纵截面结构 1一密封橡胶带;2枕梁;3一基层;4后浇带;5一滑动层 2 伸缩缝预留的膨胀宽度不宜小于20mm, 收缩宽度宜控制 在50~80mm;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封锚浇筑后,在伸缩缝预留槽口 内应填充聚氨酯等嵌缝材料 。 在环境温差小 , 且经试验验证不需 12 设伸缩缝时,也可不设伸缩缝。 3 钢梁型伸缩缝的悬臂内侧宜有滑动涂层。 4.5 枕 梁 4.5.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枕梁见图4.5.1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枕梁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枕梁内配筋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构造配筋的有关规定。 2 枕梁宽度应与路面面板宽度相同,长度宜为2~4m, 厚度 宜为200~250mm, 且枕梁顶面应与基层顶面平齐;枕梁施工完毕 后,枕梁顶面宜涂刷沥青。 b 非张拉端 图4.5.1 枕梁纵截面结构 1枕梁;2一基层;3一底基层;4路面面板; 5后浇带;6一锚具;7一伸缩缝;8一滑动层;9一填缝材料 4.6 锚 固 区 4.6.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端部的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4.6.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板端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路面面板板端应适当增大面板厚度,加厚区的长度应根据 预应力大小、混凝土强度、张拉方式、面板厚度等因素综合确定,且 不应小于路面面板的宽度。 2 板端加厚区变截面处宜采用线性渐变过渡。板端加厚厚 13 度不应小于板厚的1 . 2倍,且不应小于200mm; 当 板 厚 大 于 200mm 时,板端可不加厚。变截面区的长度不宜小于加厚区长度 的1/5见图4.6.2。 图4.6.2 路面面板板端加强结构示意 1双层钢筋网;2锚具;3一预应力钢筋; h- 板厚;h₁ 一板加厚厚度;d 板加厚区长度 3 在板端内部应配置双层加强钢筋网,纵向加强钢筋的配筋 率不宜小于2。当板端不加厚时,纵向加强钢筋的配筋率应适 当提高。张拉端的加强钢筋网应延伸至后浇带。双层钢筋网的设 置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 面设计规范JTG D40 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的有关规定。 4.6.3 预应力钢筋的锚具系统及防腐体系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的有关规定。 4.7 后 浇 带 4.7.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后浇带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后浇带预留尺寸应满足张拉设备施工的要求。 2 后浇带宽度应与路面面板宽度相同;后浇带的混凝土强度 不应低于路面面板的混凝土强度。 3 后浇带用混凝土宜掺入膨胀剂。 4 后浇带混凝土底部滑动层的滑动能力不应低于预应力混 凝土路面的滑动能力。 5 后浇带的加强钢筋不应削弱。 14 5 材 料 5.1 混凝土材料 5.1.1 水泥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质盘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75 和道 路硅酸盐水泥GB 13693的有关规定。 5.1.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使用的粗集料、细集料应符合国家现行 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的有关规定。 5.1.3 清洗集料、拌和混凝土及养护所用的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的有关规定。 5.1.4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水泥混凝 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的有关规定;混凝土性能要求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有关规定。 5.2 普通钢筋材和预应力钢筋 5.2.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用普通钢筋宜采用 HRB335 级、 HRB400 级热轧带肋钢筋,也可采用 HPB235 级和 RRB 级钢筋。 普通钢筋材可根据使用部位和功能,按表5.2.1确定,也可根据 施工实际情况确定。 表5.2.1 钢筋材等级及规格 部位和功能 钢筋材等级 钢筋直径mm 外 形 板内横向钢筋 HRB335 12 螺纹 板端钢筋 HRB335 12或16 螺纹 架立钢筋 HPB235 8或10 光面 15 .续表5.2.1 部位和功能 钢筋材等级 钢筋直径mm 外 形 仲缩缝基础或枕梁 HRB335 12或16 螺纹 板后浇带 HRB335 12 螺纹 伸缩缝钢梁 A3 钢板厚8~10,型钢16 [、I型钢或钢板 5.2.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用预应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绞线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 线GB/T 5224的有关规定。 2 预应力钢筋用的钢绞线不应有死弯,当有死弯时必须切 断;预应力钢筋的每根钢丝应是通长的,严禁有接头。 3 预应力钢筋外包材料,应采用高密度聚乙烯,严禁使用聚 氯乙烯;涂料层应采用专用防腐油脂。预应力钢筋性能还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 的有 关规定。 5.3 锚 具 系 统 5.3.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用锚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 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 14370的有关规定。 5.3.2 夹具应具有良好的自锚性能、松锚性能和重复使用性能。 锚具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 程JGJ 92的有关规定。 5.4 接 缝 材 料 5.4.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接缝材料宜采用塑胶、橡胶泡沫板或沥 青纤维板。 5.4.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应优选耐老化性能好的树脂类、橡胶类 或改性沥青类填缝材料。填缝材料包括常温施工式和加热施工 式,其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 术规范JTG F30 的规定。 16 5.4.3 填缝时应使用背衬垫条。背衬垫条材料可采用聚氨酯、橡 胶、微孔泡沫塑料等,其形状应为圆柱形,直径应比接缝宽度大 2~5mm。 5.5 外 加 剂 5.5.1 外加剂品种和掺量应根据设计要求,结合施工条件通过试 验及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5.2 外加剂的品种、掺量及使用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的有关规定。 5.5.3 膨胀剂掺量和使用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膨胀 剂JC 476 的有关规定。 17 6 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6.1 施 工 机 具 6.1.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施工机具应满足施工进度和质量的要 求。 6.1.2 混凝土拌和物可采用工厂生产或现场拌制。现场拌制时, 混凝土拌和机具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混凝土拌和机具总功率不应低于20m/h。 2 混凝土拌和机具应采用强制式水泥混凝土搅拌机或搅拌站。 6.1.3 混凝土拌和物运输机具及运输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的有关规定。 6.1.4 混凝土的摊铺成型可采用滑模式摊铺机、轨道式摊铺机或 传统的小型机具配合人工进行,所需的摊铺成型机具宜按表6.1.4 选用。 表6.1.4 混凝土摊铺成型机具 滑模式摊铺机 轨道式摊铺机 人 工 方 式 供料机 供料机 供料机 摊铺机 匀料机 匀料机 纹理制作机 摊铺机 插入式振捣器 养护剂喷洒机 缝槽成型机 振动梁 切缝机 缝槽修整机 滚筒 一 表面修整机 磨光机 一 纹理制作机 压纹辊 一 养护剂喷洒机 养护剂喷洒机 一 防护帐篷 一 18 6.2 施 工 准 备 6.2.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施工前应由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 进行技术交底。设计文件、图纸、资料应齐全。 6.2.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施工前,其路基、垫层、基层及下封 层的工程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 F10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 的有关规定。 6.2.3 材料进场时应按相关规范的规定进行进场验收;预应力混 凝土路面面板施工前,应检查所需材料的储量、性能,确保所有材 料的数量和质量。 6.3 施 工 工 序 6.3.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施工应有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 案,并经审查批准。 6.3.2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的施工,可采用顺序施工法或交替 施工法见图6.3.2。 a 顺序施工 b 交替施工 图6.3.2 预应力混凝土面板施工顺序 1一混凝土面板;2一伸缩缝 6.3.3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的施工可按图6 .3 .3所示的工序 进行。 19 施工准备 伸缩缝的钢梁制作 枕梁、伸缩缝施工 施工放样 上一块路面面板施工 滑动层施工 立模板、布置钢筋 检查钢筋布置 及钢筋质量 混凝土路面板浇筑 预应力施加 后浇带施工 下一块路面板施工 各类钢筋下料 图6.3.3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面板施工工序 6.4 枕 梁 和 伸 缩 缝 施 工 6.4.1 枕梁和伸缩缝施工前应检查基层和下封层,确保其质量符 合设计要求 。 6.4.2 枕 梁 基 坑 应 根 据 设 计 要 求 进 行 放 样 开 挖 。 6.4.3 枕梁浇筑前,枕梁内钢筋和伸缩缝装置应固定牢固。 6.4.4 枕 梁 及 伸 缩 缝 施 工 可 按 图 6 . 4 . 4 所 示 的 工 序 进 行 。 20 施工放样 基层检查 枕梁基坑开挖 枕梁钢筋下料 伸缩缝钢梁定位 浇筑枕梁混凝土 枕梁养护 伸缩缝钢梁准备 图6.4.4 枕梁及伸缩缝施工工序 6.5 滑动层铺设 6.5.1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在基层顶面设置滑动层。滑动层的设 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3.1条的要求。当采用沥青表面处治或乳化 沥青稀浆封层作下封层时,下封层可直接作为滑动层。也可在下 封层上铺设土工织物作为滑动层。 6.5.2 当滑动层采用沥青表面处治时,其性能及施工要求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的有关规 定;当滑动层采用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时,其性能及施工要求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路面稀浆封层技术规程CJJ 66的有关规定。 6.5.3 当采用土工织物作滑动层时,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滑动层铺设前,应清扫预应力混凝土板块范围内的杂物, 进行基层质量的全面检查,对发现破损处应进行修补。 2 滑动层铺设时,宜先铺设细粒状材料,再覆以土工织物。 细粒状材料铺设厚度应符合本规范第4.3.1条的规定,且应均匀。 21 土工织物宜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土工合成材料的宽度宜大于路面 宽度;土工合成材料间的搭接宜采用缝制或粘贴,搭接的长度不应 小于300mm。 3 细粒状材料和土工合成材料的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 标准的规定。 4 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完后,应做好保护工作,特别应防止穿 钉鞋作业或尖锐物的打击。 6.6 预应力钢筋与普通钢筋铺放 6.6.1 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查预应力钢筋的规格尺寸和数量,逐根检查并确认其端 部组装配件可靠无误;检查外包层的完整性,如发现大面积破损漏 油,则不宜使用,局部小型破损应进行修补,才能使用。 2 模板的架设与拆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 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 的有关规定。 6.6.2 预应力钢筋下料应在路面板块范围内,下料前宜先铺设板 端下层钢筋网;下料时应机械切割,严禁使用电焊或者气割下 料。 6.6.3 预应力钢筋及横向钢筋布置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按设计位置标定横向钢筋和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应布 置在横向钢筋上。 2 按标定位置逐根绑扎预应力钢筋和横向钢筋;用架立钢筋 将预应力钢筋架至设计位置,严禁使用水泥混凝土块架立预应力 钢筋。 3 逐根检查钢筋绑扎和定位情况,允许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的有关规 定。 6.6.4 预应力钢筋配套锚具的安装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无粘结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的有关规定。 22 6.7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浇筑 6.7.1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浇筑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水泥混 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的有关规定。 6.7.2 浇筑混凝土时,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7.1条的规定外,还 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预应力钢筋铺放、安装完毕后,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当确 认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2 混凝土浇筑时宜从两端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