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177-2009 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docx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GJ/T 177-2009 P 备案号J970-2009 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test of public buildings 2009-12-10 发布 2010-07-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 布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基 本 规 定 3 4 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湿度检测 4 5 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 7 5.1 一般规定 7 5.2 热流计法传热系数检测 7 5.3 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9 6 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 11 6.1 一般规定 11 6 2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热工性能计算核验 11 6.3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12 6.4 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检测 13 7 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能检测15 7.1 一般规定 15 7.2 外窗气密性能检测 15 7.3 透明幕墙气密性能检测 15 8 采暖空调水系统性能检测 17 81 一般规定 17 8.2 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检测 17 8.3 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检测 19 8 4 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 19 8.5 水泵效率检测 20 8.6 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 21 9 空调风系统性能检测 23 9.1 一 般规定 23 6 9.2 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检测 23 9.3 新风量检测 24 94 定风量系统平衡度检测 24 10 建筑物年采暖空调能耗及年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 26 1 供配电系统检测 28 11.1 一般规定 28 11.2 三相电压不平衡检测 28 11.3 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检测 28 11.4 功率因数检测 30 11.5 电压偏差检测 30 11.6 分项计量电能回路用电量校核检测 31 12 照明系统检测 32 12.1 照明节电率检测 32 12.2 照度值检测 33 12 3 功率密度值检测 33 12.4 灯具效率检测 34 12.5 公共区照明控制检测 34 13 监测与控制系统性能检测 36 13.1 送回 风温度、湿度监控功能检测 36 13.2 空调冷源水系统压差控制功能检测 37 13.3 风机盘管变水量控制性能检测 37 13.4 照明、动力设备监测与控制系统性能检测 38 附 录 A 仪 器 仪 表 测 量 性 能 要 求 39 附 录B 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检测方法 40 附 录C 水 系 统 供 冷 热 量 检 测 方 法 42 附 录D 电 机 输 人 功 率 检 测 方 法 43 附 录E 风量检测方法 44 本标准用词说明 48 引用标准名录 49 附 条 文 说 明 51 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2 3 Basic Requirements 3 4 Average Indoor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Test 4 5 Non - transparent Envelope Thermal Perance Test 7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7 5.2 Heat Transfer Coeffictent Test by Heat flow Meter 7 5 3 Heat Transfer Coefficicent Test by Samples in the Same Conditions 9 6 Transparent Envelope Thermal Perance Test 11 6.1 General Requrements 11 6.2 Transparent Walls and Skylight Roof Thermal Perance Calculation and Verified 11 63 Heat Transfer Coeffictent Test by Samples in the Same Conditions 12 6.4 Outside Ventilated Double Transparent Walls Heat Insulation Perance 13 7 Building Envelope Air Tightness Test 15 7.1 General Requrements 15 7.2 Exterior Window Air Tightness 15 7.3 Transparent Walls Air Tightness 15 8 He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Water System Perance Test 17 8.1 General Requrements 17 8 8.2 Chillcr / Hcat Pump Actual Coefficient of Perance 17 8.3 Return Watcr Temperature Consistency 19 8.4 Tcmperature Difference of the Transfer Liquid 19 8.5 Pump Efficiency 20 8.6 Encrgy Efficiency Ratio of Coolng Source Systen 21 9 Air -conditioning Air System Perance Test 23 9.1 General Requirements 23 9.2 Fan Power Consumption Per Unit Air Volume 23 93 Fresh Air Volurme 24 9.4 Constant Air Flow System Balance Ratio 24 10 Heating and Air-condtioning System Year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of Coolng Source System Testing 26 11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Test 28 11.1 General Requirements 28 11.2 Three -phase Voltage Unbalance 28 11.3 Harmonic Voltage and Harmonic Current 28 11.4 Power Factor 30 11.5 Deviation of Supply Voltage 30 11.6 Sub -metering of Power Circuit Verification 31 12 Lighting System Test 32 12.1 Lighting Energy Savng Rate 32 12.2 llumination Value 33 12.3 Power Density 33 12.4 Lighting Efficiency 34 12.5 Public Area Lighting Control 34 13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Test 36 13.1 Supply Return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ty Humdit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36 13.2 Pressure Difference Control Function of Ar- conditioning 9 Water System 37 13 3 Variable Water Control Perance on Fan Coil 37 13.4 Lightirg and Low Voltage Distrbution Systern 38 Appendix A Apparatus Perance Requirements 39 Appendrx B Testing of Overall Building Envelope Air Tightness Perance 40 Appendix C Testing of Heating or Cooling Capacity 42 Append ɪx D Testing of Power 43 Appendix E Testing of Air Flow 44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48 Normative Standards 49 Explanation of Provis 1ons 51 10 1 总 则 1.0.1 为了加强对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督与管理,规范建筑节能 检测方法,促进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制定本 标 准 。 1.0.2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建筑的节能检测。 1.0.3 从事节能检测的机构应具有相应检测资质,从事节能检 测的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 1.0.4 本标准规定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的基本技术要求。当本 标准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律、行 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1.0.5 在进行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 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 语 2.0.1 建筑采光顶 skylght roof 太阳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屋面。 2.0.2 透光外围护结构 transparent envelope 外窗、外门、透明幕墙和采光顶等太阳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 的建筑物外围护结构。 2.0.3 冷源系统能效系数 energy efficienicy ratio of coolng source systemEER 冷源系统单位时间供冷量与单位时间冷水机组、冷水泵、冷 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能耗之和的比值。 2.0.4 同条件试样 samples in the same condttions 根据工程实体的性能取决于内在材料性能和构造的原理,在 施工现场抽取一定数量的工程实体组成材料,按同工艺、同条件 的方法,在实验室制作能够反映工程实体热工性能的试样。 2 3 基 本 规 定 3.0.1 当进行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时,委托方宜提供工程竣工文 件和有关技术资料。 3.0.2 检测中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具有有效期内的检定证书、校 准证书或检测证书。除另有规定外,仪器仪表的性能指标应符合 本标准附录 A 的有关规定。 3 4 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湿度检测 4.0.1 室内温度、湿度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有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温度、湿度检测数量 应按照采暖空调系统分区进行选取。当系统形式不同时,每种系 统形式均应检测。相同系统形式应按系统数量的20进行抽检。 同一个系统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房间数量的10。 2 未设置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温度、湿度检测数 量不应少于总房间数量的10。 3 检测数量在符合本条第1、2款规定的基础上也可按照委 托方要求增加。 4.0.2 室内温度、湿度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温度、湿度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原则 13层及以下的建筑物应逐层选取区域布置温度、湿 度测点; 23层以上的建筑物应在首层、中间层和顶层分别选 取区域布置温度、湿度测点; 3气流组织方式不同的房间应分别布置温度、湿度 测点。 2 温度、湿度测点应设于室内活动区域,且应在距地面 700~1800mm 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位置,温度、湿度传感器不 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温度、湿度测点位置及 数量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房间使用面积小于16m时,应设测点1个; 2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于16m, 且小于30m时 , 应设测点2个; 3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于30m, 且小于60m时 , 4 应设测点3个; 4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于60m, 且小于100m 时,应设测点5个; 5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于100m 时,每增加 20~30m 应增加1个测点。 3 室内平均温度、湿度检测应在最冷或最热月,且在供热 或供冷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室内平均温度、湿度应进行连续检 测,检测时间不得少于6h, 且数据记录时间间隔最长不得超 过30min。 4 室内平均温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4.0.2-1 4.0.2-2 式中trm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平均温度℃; trm,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1个室内逐时温 度℃; n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逐时温度的个数; t.,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个测点的第1个温度 逐时值℃; p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布置的温度测点的个数。 5 室内平均相对湿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4.0.2-3 4.0.2-4 式中9m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平均相对湿 5 度 ; 9rm,检测持续时问内受检房问第z 个室内逐时相对湿 度 ; n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逐时相对湿度的 个 数 ; 9.,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j 个测点的第1个相 对湿度逐时值; p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布置的相对湿度测点的 个 数 。 4.0.3 室内温度、湿度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湿度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当设 计文件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GB 50189的规定; 2 当室内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检测值符合本条第1款 的规定时,应判为合格。 6 5 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 5.1 一 般 规 定 5.1.1 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应包括外围护结构的保 温性能、隔热性能和热工缺陷等检测。 5.1.2 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和隔 热性能的检测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T 132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5.1.3 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应为包括热桥部位在内的加权平均 传热系数。 5.1.4 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可采用热流计法;当符 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同条件试样法 1 外保温材料层热阻不小于1.2m K/W; 2 轻质墙体和屋面; 3 自保温隔热砌筑墙体。 5.2 热流计法传热系数检测 5.2.1 热流计法传热系数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一种构造做法不应少于2个检测部位; 2 每个检测部位不应少于4个测点。 5.2.2 热流计法传热系数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热流计法是利用红外热像仪进行外墙和屋面的内、外表 面温度场测量,通过红外热成像图分析确定热桥部位及其所占面 积比例,采用热流计法检测建筑外墙或屋面主体部位传热系 数和热桥部位温度、热流密度,并通过计算分析得到包括热桥部 位在内的外墙或屋面加权平均传热系数。 2 热流计法检测应在受检墙体或屋面施工完成至少12个月 7 后进行。 3 检测时间宜选在最冷月进行,检测期间建筑室内外温差 不宜小于15℃。 4 外墙或屋面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检测原理、热流和 温度传感器的使用及安装要求、检测条件和数据整理分析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T 132中的有关 规定。 5 外墙热桥部位热流和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应充分考虑覆盖 不同的受热面。热桥部位应根据红外摄像仪的室内热成像图进行 分析确定。热流传感器的布置位置宜根据红外热成像图中的温度 分布确定,且应布置在该受热面的平均温度点处。每个受热面应 至少布置2个热流传感器,并相应布置温度传感器;内表面温度 传感器应靠近热流计安装;热桥部位外表面应至少布置2个温度 传感器。 6 红外热成像仪测量应在无雨、室外平均风速不高于3m/s 的夜间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时,应避免非待测物体进入成像范 围,拍摄角度宜小于30;同时,宜采用表面式温度计测量受检 部位表面温度,并记录建筑物室内、外空气温度及室外风速、 风向。 7 应根据外墙或屋面主体部位和热桥部位所占面积的 比例,通过现场检测的平均温度和平均热流密度计算得到主体部 位传热系数和热桥部位各受热面平均热流密度,并应按下列公式 计算外墙或屋面的平均传热系数 5.2.2-1 5.2.2-2 5.2.2-3 8 式中Km建筑外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 W/mK; Kp建筑外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 W/mK; q,热桥部位第1个受热面平均热流密度 W/mK; q热桥部位各受热面平均热流密度之和的算术平均 值W/m; Fp 红外热成像图中外围护结构主体部位所占面积比; F, 热桥部位第1个受热面对应的表面积 m; Tarem室内空气温度℃; Tanrout室外空气温度℃; F检测区域的外围护结构计算面积 m; Tm热桥部位平均内表面温度℃; Tou热桥部位平均外表面温度℃。 5.2.3 外墙或屋面平均传热系数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外墙或屋面受检部位平均传热系数的检测值应小于 或等于相应的设计值,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当外墙或屋面受检部位平均传热系数的检测值符合 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 5.3 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 5.3.1 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数量应以单体建筑物为单位随机抽取确定; 2 每种保温材料不应少于2组; 3 每种外围护结构构造做法不应少于2组,且应包括典型 热桥部位。 5.3.2 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条件试样法检测应在外围护结构保温施工时同步进行。 同条件试样所对应的保温施工部位应由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与检 测单位共同商定。 2 施工现场进行同条件试样的保温材料包括砌体的砌 9 块、厚度尺寸等应与工程一致。保温浆料应同条件制作并养护 试样。 3 轻质外围护结构可在现场抽取材料、构件,在实验室组 装制作试样;自保温隔热砌体墙可在现场抽取砌块、砂浆,在实 验室砌筑试样,并养护干燥。试样构造尺寸应与实物一致。 4 外围护结构热阻检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绝热 稳态 传热性质的测定 标定和防护热箱法 GB/T 13475进行;保温 材料导热系数检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 关特性的测定 防护热板法GB 10294 或绝热材料稳态热阻 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热流计法GB 10295 进行。其他材料可直 接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 给出 的有关参数。 5 传热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 给出的方法计算,也可采用传热学计算软件计算。 5.3.3 外墙或屋面平均传热系数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 下列规定 1 外墙或屋面受检部位平均传热系数的检测值应小于或 等于相应的设计值,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当外墙或屋面受检部位平均传热系数的检测值符合本 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 10 6 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 6.1 一 般 规 定 6.1.1 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应包括保温性能、隔热性 能和遮阳性能等检测。 6.1.2 建筑物外窗外遮阳设施的检测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居 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的有关规定进行。 6.1.3 当透明幕墙和采光顶的构造外表面无金属构件暴露时, 其传热系数可采用现场热流计法进行检测。 6.2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热工性能计算核验 6.2.1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热工性能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种面板、构造做法均应检测; 2 每种构造不应少于3处; 3 每种面板不应少于3件。 6.2.2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热工性能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透明幕墙、采光顶构造尺寸应直接或剖开测量,幕墙的 展开图、剖面图、节点构造图等应根据检测结果绘制或确认; 2 幕墙、采光顶面板玻璃、附保温材料的金属板等应 从工程所用的材料中抽取试样,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 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 8484 规定的方法在实验室进 行传热系数的检测;其他材料的导热系数可采取取样检测或与相 应样品对比等方法获得; 3 每幅幕墙、采光顶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 比等参数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 程JGJ/T 151的规定计算确定,幕墙或采光顶整体热工性能应 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 11 6.2.3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热工性能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 下列规定 1 受检部位的传热系数应小于或等于相应的设计值,遮阳 系数、可见光透射比应满足设计要求,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 2 当受检部位的热工性能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 定为合格。 6.3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同条件试样 法传热系数检测 6.3.1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的检测数量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每种幕墙、采光顶均应检测; 2 每种构造不应少于一个。 6.3.2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的检测方法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幕墙、采光顶进行构成单元分格,确定每单元应包括 的构造和试样数量; 2 每个幕墙、采光顶试样应包括至少一个典型构造、典型 节点、典型分格,且有关框、面板的尺寸应与对应的部位一致; 3 试样的传热系数检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 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 8484 有关规定进行;采光顶 检测时,其安装洞口宜为水平设置,热箱位于采光顶试样的下 方,检测所采用的设备洞口尺寸应符合试样的安装要求;当无条 件进行水平安装时,其检测结果应进行表面换热系数的修正; 4 传热系数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 范 GB50176 规定进行,也可采用传热学计算软件。 6.3.3 透明幕墙及采光顶传热系数的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受检部位的传热系数应小于或等于相应的设计值,且应 12 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当受检部位的传热系数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 定为合格。 6.4 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检测 6.4.1 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以房间为单位进行随机抽取确定; 2 每种构造均应检测,且不宜少于2处。 6.4.2 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检测应包括幕墙的室内表面温 度、热通道通风量的检测。 6.4.3 幕墙的室内表面温度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时温度传感器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种杆件或玻璃的室内表面温度测点均不应少于 3个; 2 室内、外空气温度测点均不应少于2个,空气温度 传感器应做好防辐射屏蔽。 2 每个部位幕墙的室内表面温度应为测点的算术平均值, 整幅幕墙的室内表面温度应按各部位面积进行加权平均。 6.4.4 热通道通风量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热通道通风量应采用示踪气体恒定流量法检测; 2 检测宜在最热月、晴朗无云且风力小于三级的天气下进 行,检测时间应在当地太阳时1000~1500之间;检测期间 室内空气温度宜为26℃,且应保持稳定; 3 检测应在遮阳板角度为45工况下进行; 4 示踪气体应采用SF₆ 气体,释放位置应在热通道下部进 风口处,且应均匀释放; 5 通风量连续检测时间宜为15min, 检测时间间隔宜 为30s; 6 热通道通风量应根据示踪气体的释放流量和出口处的检 测浓度按下式计算 13 6.4.4 式中G 热通道通风量 m/h; M- 由质量流量控制器控制的恒定SF₆ 释放量 mg/s; C,--第1次检测测点浓度 mg/m; n测量次数,n30。 6.4.5 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外通风双层幕墙的室内表面温度、热通道通风量检测结 果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要求; 2 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 14 7 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能检测 7.1 一 般 规 定 7.1.1 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能检测宜包括外窗、透明幕墙气 密性能及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检测。 7.1.2 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检测方法可按本标准附录B 进行。 7.2 外窗气密性能检测 7.2.1 外窗气密性能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位工程建筑面积5000m及以下含5000m 时,应 随机选取同一生产厂家具有代表性的窗口部位1组; 2 单位工程建筑面积5000m以上时,应随机选取同一生产 厂家具有代表性的窗口部位2组; 3 每组应为同系列、同规格、同分格形式的3个窗口部位。 7.2.2 外窗气密性能的检测方法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外 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 JG/T 211规定的方 法进行。 7.2.3 外窗气密性能的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检外窗单位缝长分级指标值应小于或等于1.5m/m h 或受检外窗单位面积分级指标值应小于或等于4.5m/m h; 2 受检外窗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 合格。 7.3 透明幕墙气密性能检测 7.3.1 透明幕墙气密性能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5 1 单位工程中面积超过300m的每一种幕墙均应随机选取 一个部位进行气密性能检测; 2 每个部位不应少于1个层高和2个水平分格,并应包括 1个可开启部分。 7.3.2 透明幕墙气密性能的检测方法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 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 JG/T 211规定 的方法进行。 7.3.3 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检幕墙开启部分气密性能分级指标值应小于或等于 1.5m/mh, 受检幕墙整体气密性能分级指标值应小于或等 于2.0m/mh; 2 受检幕墙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 合 格 。 16 8 采暖空调水系统性能检测 8.1 一 般 规 定 8.1.1 采暖空调水系统各项性能检测均应在系统实际运行状态 下 进 行 。 8.1.2 冷水热泵机组及其水系统性能检测工况应符合以下 规 定 1 冷水热泵机组运行正常,系统负荷不宜小于实际运 行最大负荷的60,且运行机组负荷不宜小于其额定负荷的 80,并处于稳定状态; 2 冷水出水温度应在6~9℃之间; 3 水冷冷水热泵机组冷却水进水温度应在29~32℃ 之间;风冷冷水热泵机组要求室外干球温度在32~35℃ 之 间 。 8.1.3 锅炉及其水系统各项性能检测工况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锅炉运行正常; 2 燃煤锅炉的日平均运行负荷率不应小于60,燃油和燃 气锅炉瞬时运行负荷率不应小于30。 8.1.4 锅炉运行效率、补水率检测方法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的有关规定执行。 8.1.5 采暖空调水系统管道的保温性能检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 的有关规定 执 行 。 8.2 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检测 8.2.1 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 规 定 17 1 对于2台及以下含2台同型号机组,应至少抽取 1台; 2 对于3台及以上含3台同型号机组,应至少抽取 2台。 8.2.2 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10 min 读1次数,连续测量 60mn, 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检测值。 2 供冷热量测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 的规定。 3 冷水热泵机组的供冷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QoVpc△t/3600 8.2.2-1 式中Qo---- 冷水热泵机组的供冷热量 kW; V冷水平均流量 m/h; △t冷水进、出口平均温差℃; p冷水平均密度kg/m; 冷水平均定压比热 [kJ/kg℃]; p 、c可根据介质进、出口平均温度由物性参数表查取。 4 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输入 功率应在电动机输入线端测量。输入功率检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D的规定。 5 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实际 性能系数 COP. 应按下式计算 8.2.2-2 式中COP 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 组的实际性能系数; N检测工况下机组平均输人功率 kW。 6 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 COPx 应按下 式计算 8.2.2-3 18 式中COPx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 W 检测工况下机组平均燃气消耗量 m/h, 或 燃油消耗量 kg/h; q燃料发热值 kJ/m 或 kJ/kg; p 检测工况下机组平均电力消耗量折算成一次 能,kW。 8.2.3 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的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工况下,冷水热泵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第 5.4.5、5.4.9条的规定; 2 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 8.3 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检测 8.3.1 与水系统集水器相连的一级支管路均应进行水系统回水 温度一致性检测。 8.3.2 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位置应在系统集水器处; 2 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4h, 检测数据记录间隔不应大 于 1h。 8.3.3 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的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检测持续时间内,冷水系统各一级支管路回水温度间的 允许偏差为1℃;热水系统各一级支管路回水温度间的允许偏差 为2℃; 2 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 8.4 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 8.4.1 检测工况下启用的冷水机组或热源设备均应进行水系统 供、回水温差检测。 19 8.4.2 水系统供、回水温差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冷水机组或热源设备供、回水温度应同时进行检测; 2 测点应布置在靠近被测机组的进、出口处,测量时应采 取减少测量误差的有效措施; 3 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10min 读数1次,连续测量 60min, 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