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20202-2014 脱脂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
备案号J1973-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 HG 202022014 代替 HG 202022000 脱脂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degreasing project 2014-12-24发布 2015-06-01 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工 业 和 信 息 化 部 发 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脱脂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degreasing project HG 20202--2014 主 编 单 位 中 国 化 学 工 程 集 团 公 司 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全国化工施工标准化管理中心站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实 施 日 期 2 0 1 5 年 6 月 1 日 中 国 计 划 出 版 社 2015 北 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脱脂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HG 202022014 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网址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3层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3906433发行部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880 mm1230 mm 1/162.5 印 张 6 3 千字 2015年4月第1版2015年4月第1次印刷 印数1-550册 统一书号1580242 658 定价30.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侵权举报电话01063906404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本社出版部调换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 告 2014年 第 8 3 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工业多聚磷酸等303项行业标准标准 编号、名称、主要内容及起始实施日期见附件1及1项化工行业标准 样品见附件2。其中,化工行业标准191项,汽车行业标准32项, 船舶行业标准70项,航空行业标准111项含1项化工行业标准样 品,石化行业标准7项,冶金行业标准6项,建材行业标准27项,机 械行业标准1项,航空行业标准1 项,纺织行业标准51 项,包装行业 标准1项,制药装备行业标准4项,通信行业标准15项,现予以公告。 以上化工行业标准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石化行业标准由中 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冶金行业标准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建材行业 标准由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机械行业标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航空行业标准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组织出版,纺织行业标准 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包装和制药行业标准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 版,通信行业标准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附件7项化工行业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和起始实施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 一 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附 件 7项化工行业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和起始实施日期 序号 标准编号 标 准 名 称 被代替标准编号 起始实施日期 184 HG 202022014 脱脂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HG 20202-2000 2015-06-01 185 HG 202312014 化学工业建设项目试车规范 HGJ 2311991 2015-06-01 186 HG 202352014 化工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标准 HG 202351993 2015-06-01 187 HG/T202372014 化学工业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 规定 HG 202371994 2015-06-01 188 HG/T 206592014 化学工业管式炉对流段模块技术 规范 2015-06-01 189 HG/T 205932014 钢制化工设备焊接与检验工程技 术规范 2015-06-01 190 HG/T 22802-2014 化工矿山矿区总体规划内容和深 度的规范 HG 228021993 2015-06-01 前 言 本规范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厅科[2009]104号文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石化协 质发[2009]136号文的要求,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委托全国化工施工标准化管理中心 站组织修订。 本规范自实施之日起代替脱脂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HG 202022000。 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吸收了我国石油和化工机器设备、管道和仪表安装工 程脱脂的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设备的脱脂、管子及管道组成件的脱脂、仪表及 仪表组成件的脱脂、检验、安全技术等。 本规范与 HG 20202--2000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1. 增加了第2章“术语”、第6章“仪表及仪表组成件的脱脂”、“附录C 常见有机溶剂沸点及分 解温度”、“附录D 常用有机溶剂与常见合成材料相容性对照表”、“附录E 零部件表面油脂残留 量测定方法”和“条文说明”等章节内容; 2. 增补了“超声波法、通球法和有机溶剂蒸汽冷凝法、二甲基甲酰氨DMF 和丙酮脱脂剂的使 用和脱脂剂的安全贮存”等内容; 3.修改和补充了第4章“设备的脱脂”、第5章“管道及管道组成件的脱脂”、和第8章“安全技 术”的部分内容; 4.删除了原标准附录B“非离子型金属清洗剂‘664’配方及使用条件”和工业四氯化碳脱脂剂; 5.对其他章节名称和内容进行了调整、修改和补充。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的技术内容由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负责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 见和建议,请与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联系地址安徽省淮南市泉山洞山西路98号,邮政 编码232038,电话0554-642632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 编 单 位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 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全国化工施工标准化管理中心站 参 编 单 位上海开纳杰化工研究所 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史湘林 李荣波 皮承明 王 冰 刘 威 周 锦 主要审查人刘清之 王丽霞 焦永涛 高 波 王炳德 余月英 徐字霞 裴 风 王丽敏 1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基本规定 3 4 设备的脱脂 5 5 管道和管道组成件的脱脂 6 6 仪表和仪表组成件的脱脂 7 7 检 验 8 8 安全技术 9 附录 A 碱性脱脂液配方及使用条件 11 附录 B 气相防锈纸、防锈薄膜、防锈剂的牌号、用途及使用方法 12 附录 C 常见有机溶剂沸点及分解温度 13 附 录 D 常用有机溶剂与常见合成材料相容性对照表 14 附 录 E 零部件表面油脂残留量测定方法 15 本规范用词说明 17 引用标准名录 18 附 条文说明 19 1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2 3 General requirement 3 4 Degreasing of equipment 5 5 Degreasing for pipe and piping component 6 6 Degreasing for instrument and instrument component 7 7 Inspection 8 8 Safety technology 9 Appendix A Recipe and using conditions for alkaline degreasing solution 11 Appendix B Brands , application and using conditions for gas phase rust -inhibiting pape ”, antirust plastic film and antirust agent 12 Appendix C Dissolvability comparison list for organic solvent and synthetic materials in common use 13 Appendix D Boiling point and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for organic solvent in common use 14 Appendix E Measurement for residual quantity of parts surface grease 15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17 Normative standard 18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the provisions 19 2 1 总 则 1.0.1 为提高脱脂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制定本 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化工建设工程中忌油工艺介质系统的设备、管道和管道组成件、仪表和仪表组 成件等的脱脂。 1.0.3 本规范不适用于下列情况的脱脂 1 制造领域; 2 工厂停车检修。 1.0.4 设计文件或用户规定由制造厂脱脂的设备应具有脱脂合格证明文件,并应封闭,包装应良 好,安装时不再进行脱脂。且安装前应进行检查确认,当发现设备有污物或被油脂污染时,应重新进 行脱脂。 1.0.5 脱脂剂应具有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6 脱脂剂的贮运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定GB 50160 和危险化 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591号的有关规定。 1.0.7 脱脂工程的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 语 2.0.1 脱脂 degreasing 除去物体表面的油脂等有机物的过程。 2.0.2 油脂 grease 由多种高级脂肪酸硬脂酸、软脂酸和油酸与甘油生成的甘油脂及烃类统称为油脂。 2.0.3 脱脂剂 degreasing agent 可用于脱除物体表面油脂等有机物的物质。 2.0.4 通球 blowing of through-ball 利用清管器在管道内运行而清除管道内异物的施工方法,其中的清管器俗称为“球”;通球法脱 脂是借助清管器在管道内的运行,推动脱脂剂在管道内流动,达到脱脂目的的方法。 2.0.5 气相法 gas phase 利用气、液的相变过程实现脱脂目的的方法。 2.0.6 超声波法 ultrasonic wave 利用超声波所产生的高频震荡,强化脱脂剂脱脂能力的方法。 2 3 基 本 规 定 3.0.1 脱脂工作应在设备、管道、仪表等系统严密性试验前完成。 3.0.2 脱脂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脱脂施工方案。参加脱脂施工的人员应按本规范及批准的脱 脂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3.0.3 有明显油渍和污垢的零部件,在脱脂前应先清除油渍和污垢,再用脱脂剂脱脂。 3.0.4 脱脂剂应按设计规定选用。当设计无规定时,施工单位应根据脱脂件的材质、结构、污染程 度、现场条件、工艺介质和因沾染油脂而造成的危险或危害程度按表3.0.4-1的规定选择相应的脱 脂剂,按表3.0.4-2的规定选择相应的施工方法。 表3.0.4-1 常用脱脂剂的适用范围 脱脂剂名称 适用范围 备注 二氯乙烷C₂H₂Cl₂ 金属件 能水解生成微量盐酸 三氯乙烯C₂HCl₃ 金属件 含稳定剂的纯三氯乙烯对一般金属无腐蚀 四氯乙烯C₂Cl₄ 金属件 含稳定剂的纯四氯乙烯对一般金属无腐蚀 乙醇C₂H₅OH浓度不低于95 脱脂要求不高的设备和零部件 脱脂能力较弱 65以上的浓硝酸HNO₃ 浓硝酸装置的耐酸管件和瓷环 强氧化剂,能溶解或腐蚀某些金属 碱性脱脂液 形状简单,易清洗的零部件和含油 污较多的管路 产生氢气对铝、锌及其合金有腐蚀 N,N-二甲基甲酰胺C₃H₇ON 金属件 不适用于有机合成材料 丙酮C.H₆O 金属件及非金属件 适用于油脂污染较轻的脱脂件 注碱性脱脂液配方及使用条件应按本规范附录 A 表 A 选用。 表3.0.4-2 常用脱脂方法 脱脂方法 适用范围 首选的脱脂剂 槽浸法 管段、体积较小的机械设备零部件、阀门 部件 碱性脱脂液 擦拭法 形状简单,体积较小的工件、人员能够进 入且便于接近的设备内壁 丙酮、乙醇、二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 灌浸法 人员无法进人的空间 碱性脱脂液 循环法 形成系统的管线、设备及仪表 碱性脱脂液 喷淋法 形状简单、人员无法进入或难以接近脱脂 表面的设备内壁 碱性脱脂液、二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 气相熏蒸法 体积较小或人员不能接近的设备 三氯乙烯 超声波法 允许拆卸或体积较小的零部件 碱性脱脂液、三氯乙烯 通球法 长输管道 碱性脱脂液、三氯乙烯、四氯乙烯 3 3.0.5 脱脂剂在使用前应核对产品质量证明书,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 3.0.6 用于脱脂的有机溶剂含油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机溶剂含油量不应大于50mg/L。 2 有机溶剂含油量为50mg/L350mg/L 的可先用于粗脱脂,再用含油量不应大于50mg/L 的 脱脂剂进行精脱脂。 3 有机溶剂含油量大于或等于350mg/L 的不得使用。 3.0.7 当采用二氯乙烷、三氯乙烯或四氯乙烯脱脂时,脱脂件严禁含有水分,已脱脂工件在脱脂残 液没有完全挥发前严禁与水接触。 3.0.8 脱脂、检验和安装所使用的工具、量具、仪表等应按脱脂件的要求进行脱脂,未经脱脂不得使 用。经脱脂后应存放在专用柜内,并应由专人保管。工作服、鞋、手套等防护用品应干净无油。 3.0.9 脱脂作业应在室外、通风良好的室内或设备内进行。室外脱脂现场应设置防风沙、雨雪和日 晒等设施。 3.0.10 脱脂后应及时将脱脂件内部的液体排净,不得采用加热方法清除残液。 3.0.11 脱脂后应采用下列方法清除脱脂件表面上的溶剂,直至无残液和气味。 1 应用清洁、无油、干燥的空气或氮气吹净。 2 当脱脂剂为二氯乙烷、乙醇、二甲基甲酰胺或丙酮等易燃溶剂时,应采用纯度等于或大于 95的氮气吹净或在空气流通处晾干。 3 对于构造简单、体积较小的脱脂件,应自然通风干燥24h以上。 4 对于积存在凹处的积液,可采用脱脂棉或脱脂织物缚包于杆件上将其吸出。 3.0.12 当采用擦拭法脱脂时,宜采用布、丝绸、玻璃纤维织物等。不宜采用棉纱。脱脂后的表面不 得有纤维附着物。 3.0.13 脱脂件经脱脂后,应由专职检查人员检查合格并经有关人员签字确认,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0.14 合格脱脂件的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合格的脱脂件应由专人负责封闭,并加标识。 2 应采用含油量符合脱脂标准的塑料薄膜包覆或其他类型的塑料制品封闭管口,妥善存放防 止污染。 3 合格的脱脂件、不合格的脱脂件或未脱脂的零部件应隔离存放,不得混放。 4 对于长期停用的静止设备、传动设备经脱脂处理后,宜在设备内部放置气相防锈物,并进行 封闭;气相防锈物的牌号、用途及使用方法宜符合本规范附录B 表 B 的规定。 3.0.15 脱脂施工中,脱脂人员应严格执行工序交接、交接班和原始记录制度。 3.0.16 脱脂后的设备、管道和仪表系统,严禁使用含油的介质进行压力试验、吹扫和严密性试验。 4 4 设备的脱脂 4.0.1 设备脱脂应在压力试验合格后进行。 4.0.2 结构复杂和有死角的部件或设备应采取措施,使脱脂剂均匀分布到所有表面,脱脂后应将脱 脂剂排放干净,并应按本规范第3.0.11条的规定清除残液。 4.0.3 设备在脱脂过程中的拆卸、吊放、回装、吹除等各项操作,应遵守设备安装、拆卸的有关规定, 并应对零部件进行妥善保管,不得损伤零部件。 4.0.4 设备的脱脂可采用下列方法 1 容积不大、便于移动、人员无法进入其内部操作的设备可采用灌浸法。脱脂时,脱脂剂的灌 浸量应为设备容积空间的2/3~3/4。脱脂过程中应反复旋转或倾侧设备,使所需脱脂的表面充分与 脱脂剂接触。浸泡时间视污染程度而定,不宜少于1h。 2 容积较大的设备可采用擦拭法。当油污轻微时,可用清洁织物浸蘸脱脂剂擦洗。 3 大型传动设备和大容积静止设备可采用喷淋法。脱脂时宜采用喷头将脱脂剂喷洒到设备内 表面。喷淋头应能垂直升降和水平旋转,脱脂剂应均匀喷淋到设备的全部表面。 4 管板式换热器可采用循环法。脱脂时,应使脱脂剂循环到需脱脂的全部表面。循环时间 不宜少于30min, 循环时应确认系统内不存在气室。循环过程中宜反复改变脱脂剂的流向,并应低 进高出。 5 允许拆卸的零部件可采用槽浸法。可直接浸入脱脂剂槽内浸泡。浸泡时间视污染程度而 定,不宜少于1h。 6 不适合人工擦拭的设备可采用气相法。宜采用有机溶剂蒸汽冷凝方法进行脱脂。操作中应 使有机溶剂蒸汽在内部空间均匀分布,且不少于两次。对有机溶剂加热时,应采用间接加热法,温度 应控制在有机溶剂不发生分解的范围内。常见有机溶剂沸点及分解温度应符合附录C 表 C 的规定。 7 体积较小或精度高的设备零部件可采用超声波法。脱脂时可直接放入超声波清洗机内进行 脱脂。也可采取常温、加热、气相单级或多级的脱脂。 4.0.5 传动设备中凡与忌油介质接触或可能接触的部件,应在完成机体安装、找正、各部件间隙调 整等工作结束后进行解体脱脂。解体脱脂施工应在设备运行前进行。 4.0.6 传动设备可拆卸的零部件应先用煤油清洗,再按本规范第4.0.4条的规定脱脂,直至合格。 4.0.7 设备中不能拆卸或浸入脱脂剂槽内的大部件,应用擦拭、喷淋的方法脱脂。 4.0.8 经脱脂合格的机器零部件,应保持干净并尽快组装。当机械组装后不能及时投入运行时,应 用脱脂合格的盲板进行封闭,并应采取防锈保护措施。 5 5 管道和管道组成件的脱脂 5.0.1 锈蚀的管子应清除铁锈后,方可进行脱脂。 5.0.2 管子内表面采用灌浸法进行脱脂时,管端应用木堵或其他方法封闭。管子应平放,并浸泡 0.5h1.5h, 每隔15min 绕轴线转动一次,每次转动应将管子滚动若干圈,使管子的整个内表面均 匀受到脱脂剂浸泡和多次洗涤。管子内表面脱脂所需脱脂剂的用量应符合表5.0.2的规定。 表5.0.2 管子内表面脱脂剂用量 管子内径mm 15 20 25 32 40 50 70 脱脂剂用量L/m 0.15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脱脂剂浸没圆弧角度 251 205 200 179 161 143 116 管子内径mm 80 100 125 150 200 250 300 脱脂剂用量L/m 0.80 1.00 1.25 1.50 2.00 2.50 3.00 脱脂剂浸没圆弧角度 110 102 93 87 79 73 68 5.0.3 已形成系统,且不便于拆装的管道,应用灌浸法或循环法进行脱脂,操作时应消除气室,在低 点定时排放污物。脱脂剂循环的时间不得少于30min。 5.0.4 公称直径大于等于 DN500mm 的管段和组成件应采用喷淋法。喷淋时应从管段两端同时进 行。操作时应在管段和组成件的端口处设置器皿。 5.0.5 公称直径小于 DN500mm 的管段应采用槽浸法。小口径并有弯管的管段和组成件浸泡时, 弯管处内部不应有气室。浸泡时间宜为0.5h1.5h。 5.0.6 管道和组成件外表面需要脱脂时应采用擦拭法。 5.0.7 长输管线应采用通球法脱脂。在两只清管器之间的管道内灌满脱脂剂,不得留有气室。两 球之间的距离应根据脱脂剂接触管内壁时间和清管器运行速度而定。脱脂剂可重复使用若干次,但 含油量和脱脂要求应符合设计规定。 5.0.8 阀门脱脂应在试压合格后进行。宜采用灌浸法或槽浸法。阀门与脱脂剂接触的时间应为 0.5h1.5h。 体积较大的阀门,可用擦拭法脱脂。灌注脱脂剂时应在阀门腔体内留有1/4~1/3的 空间,宜经常翻动阀体。槽浸时脱脂剂不得接触阀门填料室,操作过程中多次开关阀芯,且不得损伤 阀门密封面。当整体脱脂达不到要求时,应对阀门解体脱脂。 5.0.9 螺栓与垫片应采用槽浸法脱脂。非金属垫片应使用与材质相容的脱脂剂,浸入脱脂剂内的 时间应为1.5h~2h 。材质相容的脱脂剂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 表 D 的规定。 5.0.10 输送浓硝酸的管道、阀门、管件、瓷环等应采用65的浓硝酸洗涤或浸泡后,采用大流量清 水冲洗,再用蒸汽吹洗,直至冷凝液无酸度。铝及铝合金件在浓硝酸中洗涤浸泡后应及时将脱脂件 上的残酸洗净。 6 6 仪表和仪表组成件的脱脂 6.0.1 仪表和仪表组成件脱脂可采用灌浸法。脱脂剂的灌浸量应为仪表组成件内部空间的2/3 3/4,灌浸后浸泡时间不应少于2h,并应翻动若干次。 6.0.2 孔径较小的仪表和仪表组成件,可采用注射的方法将脱脂剂注入内部,至脱脂剂溢出,反复 多次注入溢出,且期间应反复翻转工件直至合格。 6.0.3 阀组、仪表部件的脱脂,可采用槽浸法,操作时应多次将脱脂件自脱脂剂中取出、置入,过程 中应对各阀门反复启闭,直至合格。 6.0.4 脱脂前应根据仪表零部件的材质选择脱脂剂,仪表垫片或部件为合成材料时,应核对脱脂剂 与有机合成材料的相容性,材质相容的脱脂剂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D 表 D 的规定。 6.0.5 与工艺管线直接相连的仪表件的脱脂应按本规范第5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7 7 检 验 7.0.1 设备、管道、管道组成件、仪表和仪表组成件脱脂后应进行检验。 7.0.2 运行介质为液氧、氧气、富氧空气、浓硝酸、双氧水等强氧化性物质的系统,直接或间接与设 备、管道及仪表接触的表面,应采用下列任意一种方法进行检验 1 采用波长为320nm380nm 的紫外光检查脱脂件表面,应无油脂荧光为合格。 2 采用清洁干燥的白色滤纸或绸布擦拭脱脂件表面,应无油脂痕迹为合格。 3 采用无油蒸汽吹洗脱脂件,用洁净器皿取其冷凝液,投入一小粒直径小于 Imm 的纯樟脑,以 樟脑粒不停旋转为合格。 4 对脱脂工件表面的含油量应进行定量分析,不大于120mg/m 为合格。其分析方法应按本 规范附录E 的规定进行。 7.0.3 用有机溶剂脱脂的脱脂件,应将残存溶剂晾干或吹除直至无溶剂气味。 7.0.4 用碱液脱脂的脱脂件,应用酸中和,再用洁净清水冲洗至中性,再干燥至目测无水迹。用于 冲洗不锈钢的洁净水,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25mg/L 。 7.0.5 当设计已规定检验标准时,应按设计规定执行。 8 8 安 全 技 术 8.0.1 脱脂剂的安全贮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有机溶剂应储存于阴凉、避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和热源。并用钢制容器包装,容器应密 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不得混贮。 2 浓硝酸应贮存在专用库房内,并应将容器封严,不得受潮或破损,并应与有机物、可燃物、酸 类及其他氧化物隔离。并用铁、铝制容器或瓷坛包装,不得磕碰。 3 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三钠、磷酸二氢钠,摆放时应在下方用木材垫高。 4 所有化学品均应标识,取用化学品时应保护标签。 8.0.2 脱脂现场应清除一切易燃易爆物或其他杂物,划分脱脂专责区域,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并应 设置“严禁烟火”、“有毒物品”等标识牌。脱脂现场应备有防火、防爆、防毒设施,并应处于良好的 备用状态。 8.0.3 脱脂工作应在室外或有通风装置的室内进行。工作时应穿戴防护工作用品。并应定期检查 脱脂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其浓度应符合表8.0.3的规定。 表8.0.3 脱脂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 名称 最高容许浓度 mg m 备注 二氯乙烷 25 能通过皮肤、呼吸道吸收中毒 二甲基甲酰胺DMF 10 高浓度吸入或严重皮肤污染可引起急性中毒 三氯乙烯 30 一般不会燃烧,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受高热分解产 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有刺激和麻醉作用 丙酮 400 蒸汽浓度为4000ppm时,60min后会呈现头痛、刺激支气管、昏迷不醒等 中毒症状 苛性碱换算成NaOH 0.5 易灼伤皮肤 浓硝酸换算成NO₂ 5 易灼伤皮肤 8.0.4 当用浓硝酸脱脂时,操作人员应穿戴毛料、丝绸或胶质工作服,耐酸胶皮手套、防护眼镜和夹 有小苏打的双层口罩,必要时应配戴防毒面具。当用碱液脱脂时,操作人员应穿戴胶质工作服、围 裙、手套、长统靴和防护眼镜。 8.0.5 当配制药液的固态化学品发生结块时,应使用木锤轻击,不得用金属器具敲击。 8.0.6 脱脂现场应安装临时冲洗水管。当酸或碱液滴于皮肤时,应立即采用大量清洁水持续冲洗, 不得搓揉。 8.0.7 易燃脱脂剂必须在防爆条件下使用。 9 8.0.8 在用易燃溶剂脱脂后,不得用氧气或空气强力吹除的方法干燥残存溶剂。 8.0.9 使用三氯乙烯时,应防止暴晒,且不得与水、固体苛性钠、苛性钾等物质接触。 8.0.10 溢出的脱脂剂应立即用沙子吸干并和脱脂用过的织物一起收集在专用的密闭金属容器内。 8.0.11 脱脂剂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时,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具,并在露天操作。 8.0.12 脱脂残液和污物的排放,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的规定执行。 8.0.13 当采用有机溶剂气相薰蒸法脱脂时,应采取防静电措施。 10 附录 A 碱性脱脂液配方及使用条件 表A 碱性脱脂液配方及使用条件 项次 配方 质量分数/ 适用范围 使用方法 1.氢氧化钠 碳酸钠 水 0.5~1.0 5~10 余量 适用于一般钢铁件 1.碱洗后经洁净水冲洗干净,再用酸 液中和至pH值6~8之间,再次 用洁净水冲洗干净、无油洁净空气 吹干。 2.有条件情况下可以加热使用,但温 度不高于90℃。 2.氢氧化钠 磷酸钠 水 1~2 5~8 余量 适用于一般钢铁件 3.氢氧化钠 磷酸钠 碳酸钠 水 0.5~1.5 3~7 2.5 余量 适用于一般铜及铜合金件,对黄铜 有轻微腐蚀 4.磷酸钠 磷酸二氢钠 烷基苯磺酸钠 水 5~8 2~3 0.51.0 余量 碱性较弱,有除油能力,对金属腐 蚀性较低,适用于钢铁件及铝合金 件,对铝及其合金制品有轻微腐蚀 11 附录 B 气相防锈纸、防锈薄膜、防锈剂的牌号、用途及使用方法 表B 气相防锈纸、防锈薄膜、防锈剂的牌号、用途及使用方法 名称 牌号 性能与用途 使用方法 气相防锈纸 W41 对钢、紫铜、铍青铜、磷青铜、铝铁青铜、铝 及其合金、钨钴合金有良好的防锈效果, 对铸铁也有一定的防锈效果 经清洗干净干燥的零部件用气相防 锈纸包裹,再用塑料袋密封,防锈期可达 三年以上。 经清洗干净、干燥的一般机械产品用 防锈塑料薄膜包装。在正常用条件下 可达两年封存防锈期。 设备经清洗干净、干燥后.将气相防 锈剂投入其中,封闭所有的设备口,有效 保护期一年以上。用量1.5kg/m2.5 kg/m。 W25 对钢、铍青铜、锡青铜、巴氏合金有良好的 防锈效果 气相防锈薄膜 BF-7 对钢、铝及其合金有良好的防锈能力 CF-4 对钢、铝及其合金有良好的防锈能力,对 铜及镀锌、镀镉钝化件有一定的防锈 能力。 气相防锈剂 HL-911 HL-911停、备用设备保护剂 注详细使用方法应以产品使用说明书为准。 12 附录C 常见有机溶剂沸点及分解温度 表C 常见有机溶剂沸点及分解温度 名称 沸点℃ 分解温度℃ 备注 工业三氯乙烯C₂HCl₃ 86.7 130 1.130℃以下不与一般金属反应; 2.可燃 工业四氯乙烯C₂CL 121.20 140 140℃以下不与一般金属反应 工业二甲基甲酰胺 153.0 约350 易燃 丙酮 56.12 170 高度易燃 注“分解温度”指在此温度下该物质有可能发生分解或与某些物质反应而发生性质上的改变 13 附录D 常用有机溶剂与常见合成材料相容性对照表 表D 常用有机溶剂与常见合成材料相容性对照表 名 称 对常见合成材料的相容性 丙酮 1.能溶解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酚醛、聚酯等多种树脂; 2.对环氧树脂溶解能力差; 3.对聚乙烯、呋喃树脂等不易溶解。 三氯乙烯 1.能溶解天然树脂; 2.对氯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等则发生溶解或者溶胀; 3.对氟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几乎不溶解。 四氯乙烯 1.大多数合成树脂在四氯乙烯中溶解或溶胀; 2.对氟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几乎不溶解。 N,N - 二甲基甲酰胺DMF 1.能溶解丙烯系树脂、乙烯系树脂、聚苯烯树脂酚醛树脂、聚氨基甲酸乙酯、醇酸树脂、 苯氨基树脂; 2.不能溶解固化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脲醛树脂、聚碳酸酯、聚烯烃树脂。 14 附 录 E 零部件表面油脂残留量测定方法 E.0.1 本附录适用于空分设备中与氧气接触的零部件表面油脂残留量的测定。 E.0.2 重量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理用四氯化碳清洗被测表面,加温使四氯化碳挥发,获得残留油分的方法。 2 仪器及材料 1300mL 烧杯; 2水浴锅; 3干燥器; 4四氯化碳; 5中速定性滤纸; 6纱布; 7恒温箱。 3 测定方法; 1四氯化碳产品含油测试。烧杯称重,取四氯化碳,用中速定性滤纸过滤至称过重量的烧 杯中达300mL, 将烧杯置于855℃水浴锅中,使四氯化碳挥发。目测烧杯内已干,将 烧杯放入505℃恒温箱中烘干30min, 再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min 后称出重量,计算 出烧杯前后的重量差mg, 即是产品含油量。 2残油量的测试。取定量 BmL 的四氯化碳清洗被测表面的残油,清洗面积应大于1m, 不 到 1m 应全部清洗。在使过的四氯化碳中取300mL, 用中速定性滤纸过滤至称过重量 的烧杯中达300mL 。将烧杯置于855℃水浴锅中,使四氯化碳挥发,目测烧杯内已 干,将烧杯放入5050℃恒温箱中烘干30min,再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min 后称出重 量,计算出烧杯前后的重量差 W₁mg, 即是被测表面残油量。被测表面油脂的残留量应 15 按下式计算 E.0.2-1 式中P 被测表面油脂的残留量,mg/m; A 清洗的面积,m; W 四氯化碳试剂含油量,mg; W₁ 清洗后含油四氯化碳的含油量,mg; B 测定清洗液四氯化碳用量,mL。 3擦抹织物残油量的测试。对于不便清洗的部位,可用镊子夹无油干净的织物吸取四氯化 碳,对工件表面进行擦抹,擦抹面积与清洗面积相同。擦抹后挤出织物中的四氯化碳,用 中速定性滤纸过滤至称过重量的烧杯中达300mL 。将烧杯置于855℃水浴锅中,使 四氯化碳挥发,目测烧杯内已干,将烧杯放入505℃恒温箱中烘干30min, 再放入干燥 器中冷却30min 后称出重量,计算出烧杯前后的重量差 W₂mg 。 算出烧杯前后的重量 差 W, 即是被测表面残油量。被测表面油脂的残留量按下式计算。 E.0.2-2 式中W 擦抹后含油四氯化碳含油量,mg; W₃- 与擦抹数量相同的四氯化碳试剂含油量,mg; A 擦抹检查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