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降温技术的50年历程.pdf
第3 4 卷增刊 煤 矿 安 全 2 o 0 3 年9 月 煤 矿 安 全 技 术 发 展 与 贡 献 文章编号 1 0 0 34 9 6 X 2 0 0 3 Z K一0 0 2 8 0 5 矿 井 降 温 技 术 的 5 0年 历 程 瓦斯 通风 防 灭 火安 全研 究所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 辽宁 抚顺 1 l 3 0 0 1 摘要 文章论述了矿井降温学科从 1 9 5 4 年立项研究到 2 0 0 2 年的发展历程 , 系统介绍了5 O年 来所取得 的科研成果 , 并从我 国采矿 生产的现状和发展 , 提 出了矿 井降温技术发展 的远景规 划. 。 关键词 矿井降温; 矿 井热环境 ; 矿 山地热 ; 矿 井微气候 中图分类号 T D7 2 7 文献标识码 C 1 概述 在我们热烈庆祝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 建院 5 0周年之际, 矿井降温技术的科研工作也渡 过了 5 O个 年头 。5 0年 来 , 矿 井降温科 研工作 在 原煤炭工业部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支持下, 在分院的正确领导下 , 取得 了丰硕 的科研成果 , 为 国家的煤矿安全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矿井降温实质上是个环境问题, 是个劳动保 护问题 , 同时也是个安全 问题 。它充分 体现 了党 和政府对广大矿工身体健康的关怀。在发达国家 矿井降温被认 为是个人道 主义 问题 , 是个关系到 社会稳定 的问题 。 5 O 年来, 我院共完成重大科技项 目2 2项, 重 大科技咨询项 目1 8 项, 其中有 5 项成果获得国家 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获得国家专利 1 项 , 有 2 3 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矿井降温技术的空白。 矿井降温技术科研工作的发展大致分为 3 个 阶段 1 1 9 5 4 1 9 7 5年 , 为学 习、 试验 、 观测 和基 础资料积累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我院的矿井降 温专家们先后在抚顺、 淮南、 平顶山、 北票、 合山以 及丰城等矿区进行了长期的、 系统的矿井热环境 观测研究和综合降温 技术试验 , 为我 国矿井降温 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 积 累了丰 富的经验。 2 1 9 7 6 -- 1 9 9 0年 , 为全 面发展 出成果 出人 才 阶段 。在这一阶段 , 矿井降温工作全面展开 , 涌 2 8 现出了一大批矿井降温科研骨干, 在矿井热环境、 矿井热交换理论及其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以及 矿井降温技术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的多项 科研成果 。 3 1 9 9 1 2 0 0 3年, 为科研成果 的推广应用 和进一步提高、 完善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对已 取得的矿井热力学理论和降温技术等科研成果进 行推广应用及完善和提高。在新汶、 平顶山和丰 城等矿区取得了较好效果 。 . 为适应矿井 降温技 术全面发 展 的需要 , 1 9 8 7 年 9月组建了以我院为依托的全国性的学术组织 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矿井降 温专业委员会。矿井降温专业委员会组建至今 2 0 0 3 年 , 共召开了 1 3 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 与会人数达 5 2 4人次, 交流论文 9 5篇, 出版著作 两部, 即 矿山热害与热害治理 和 矿井空调技 术 , 参加了 煤炭工业百科全书 安全卷的编写工 作。为普及矿井降 温的基本 知识 , 先后举 办 了 3 期矿井降温技术培训班, 培训了中、 高级科技人员 1 0 4人 。 2 矿井降温的基础理论研究 矿井降温的基 础理论涉及到工 程热力学 、 流 体力学、 地热学、 地质学及水文地质学、 劳动卫生 学及环境工程学等多种学科。这些学科的相互渗 透便形成了矿井降温的基本理论, 即矿山热力学 理论 。 2 . 1 基 础 理论 的研 究路 线 维普资讯 第3 4 卷 增刊 煤 矿 安 全 2 0 0 3 年9 月 1 认真学 习专业基 础理论和 国外 的研究成 果 。1 9 5 4 --1 9 7 5年 , 主要是 学习原苏联的一些科 技著作, 特别是乌克 兰科 学院工程热 物理研究所 的谢尔班院士、 克列姆捏夫院士等的著作。通过 学习, 使 我 们 建 立 了矿 山 热 力 学 的基 本 概 念。 1 9 7 5 年之后, 原联邦德国矿 山研究院的福斯教 授、 乌利希博士等发表了许多科技论文和著作, 使 我们学到了矿井热交换理论的研究方法, 以及现 代科技成果在矿井降温中的应用。 2 深入生产现场进行 长期观测和资料积累。 1 9 5 4年 以来 , 我们先后在抚顺 、 淮南 、 合 山、 丰城 、 平顶山、 新汶以及北票等矿区, 建立了矿内热环境 观测系统 , 进 行 了长期 、 连续 观测 , 积 累了丰富 的 原始资料。同时, 还先后进行了全国矿井地温和 高温热害普查 , 基本 上掌握 了全 国矿井 高温热害 的现状。 3 实验室试验研究 。实验室 的试验研究是 非常必要的科研手段。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 我 们先后在国内考察了上海同济大学空调实验室和 建工部空调技术研究所的实验室, 考察了德国矿 山研究院 D MT 空调实验室。在此基础上, 我们 于 1 9 9 3年在分院实验基地建立了矿井空调实验 测试 系统 。进行矿用制冷空调设备 的热工性能和 流体力学性能测试 ; 隔热 管道及材料 的热工性 能 测试 ; 以及各类 仪表 的性能校 验等。这是 我 国采 矿工业 系统独一无二的矿井空调实验室 。 2 . 2 矿 井降温的理论成果 5 0年来 , 我们的理论成果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 面 1 建立 了矿井热 交换 理论体 系。在矿井生 产系统形成之后 , 整个矿井便形成 为一个开 口的 热力系统 , 矿井热交换理论就 是描述这一 系统 中 热交换特征 。如 风流通过井巷的热质交换规律 ; 井巷围岩与风流间的不稳定热交换特征; 矿内煤 炭 、 硫化物 以及有机物质的氧化放热特征 ; 矿井涌 水 的放 、 吸热和散湿特征 ; 矿 内运输 中的矿物和矸 石的放热特征 等。5 0年来 , 我们通 过大量的现场 测试研究 和实验 室试验 , 基本 上掌握 了上述规律 和特征 , 建立了矿井热交换的理论系统。 2 建立了矿山地热学的理论体系。矿山地 热学主要是研究矿区地温场的分布特征, 岩体的 热传导规律和岩石 的热物理性质 , 基本上掌握了 岩体热传导的基本规律 ; 井巷围岩调热圈温度场 变化特征 ; 地壳 最上层地温场 的特征及其影 响因 素, 钻孔的热平衡理论; 地热来源, 影响区域地温 场的因素 ; 岩石 的热物理性 质 以及矿井水 文地质 学与地热学的相互关系等。 3 建立了矿井制冷降温系统的热力学基础。 矿井制冷降温系统是由制冷 、 输冷、 传冷和排热 4 大部分组成 , 并构成了一个热力系统。掌握了系 统各个组成要素的热力学特征及各个要素的优化 组合 。 3 矿井降温的实用技术研究 5 0年来 , 我们在矿井降温的实用技术研究方 面始终处在国内领先、 国际先进水平 , 主要成果如 下 。 3 . 1 矿 内风流热力状 况预测技 术 所谓矿内风流热力状况预测, 就是在新矿井、 新水平投产之前 , 根据矿井的热环境条件, 预先测 算 出矿内的热力状况 。该项 成果先后 于 1 9 8 4年 获得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 9 8 5 年获国家科技 进步三等奖。我们的预测方法 已列入 采矿设计 手册 和 中国煤炭工业百科全书 。预测精度达 到世界先进水平。经对几个矿井的预测值与实测 值 比较结果见表 1 。 表 1 采掘工作面热力状况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 表 1 中实测值为投产后实际测试的数值。由 表 1可见 , 我们 的预测误差 在 0 . 5 ~1 . O *C, 而 同 时期 , 国外的预测精度在 1 . 5 ℃, 达到了国际先进 水平 。 3 . 2 按热力学因素确 定矿床的极 限开采深度 在矿井开拓、 开采系统设计中, 不采用制冷降 温措施时, 仅靠加大矿井通风强度的方法来保证 采掘工作面风温不超限的最大开采深度称为矿床 29 维普资讯 第3 4 卷增刊 煤 矿 安 全 2 o o 3 年9 月 极限开采深度。这一成果获 1 9 9 9年度中国煤炭 工业科技进步奖 , 它对深部矿床 的经济有效开采 具有重大意义。 3 . 3 矿井制冷 降温系统的设计研 究 1 1 9 6 4 m 1 9 7 5年 , 在 淮南 九龙 岗矿设 计 了 我国第一个矿井局部制冷降温系统, 为我国制冷 降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1 9 8 2 1 9 8 7年 , 在 山东新汶 矿务 局设计 了我国第一个井下集中制冷降温系统 投资 6 0 0 万元 , 在制冷技术 、 供冷及保冷技术、 传冷技术以 及利用井下回风流排热技术等方面都为我国开创 了先例, 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 1 9 8 6 1 9 9 1年 , 承担 了国家 “ 七 五” 科 技 攻关项 目, 在平顶 山八矿设计 了我 国第 二个井 下 集中制冷降温系统 投资 1 0 0 0 万元 , 1 9 9 1 年通 过 国家鉴定 , 达国内领先 , 国际先进水平 , 获 1 9 9 2 年度能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4 1 9 9 2 -1 9 9 5年, 在山东新汶矿务局设计 了我国第一个矿井地面集中制冷降温系统 投资 2 3 0 0万元 。该系统引进了国外 的先进技术装 备, 设计制冷能力为 7 4 0 0 l 【 W, 为亚洲最大的矿 井制冷降温系统。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5 2 0 0 2 年, 新汶孙村矿 一1 1 0 0 m水平降温 工程初步设计 。 3 . 4 矿 井降温技术装备 的研 制 矿井降温的技术装备主要有矿用制冷 、 空调 设备, 矿用空气冷却器 , 矿用供冷管道的保冷技术 以及矿用水冷却装置等。 1 矿用水冷表面 式空气冷却器 的研制 。我 们先后研制了多种矿用水冷表面式空气冷却器 , 其技术特征见表 2 。 2 矿用可移动喷淋式空冷器的研制 o .由于 表 2 矿 用水冷表面 式空冷器 的技术特征 井下空气较污 浊 , 表 面式 空冷器热交换 表面很容 易污染 , 且难于预防和清洗。因此 , 目前发达国家 正在试 图用 “ 喷淋式 ” 空冷 器代替 “ 表 面式 ” 空冷 器。 我们于 1 9 9 8年研制 出了我 国第一 台矿用可 移喷淋式空冷器 , 其 主要技术 特征是 型号 KP L 一 1 2 0型 ; 产 冷 量 1 2 8 l W ; 冷 却 风 量 2 0 0 / rai n ; 冷水量 1 2 / h 。 3 矿用制冷空调设备 的研制。1 9 6 5年 以 来 , 我们先后研制 了 5种型号 的矿 用制冷空调设 备, 其技术性能达到国内领先、 国际先进水平。其 性能指标见表 3 。 3 0 4 水冷却装 置的研制 。当制冷站设 在井下 时, 排热将是制冷降温系统的技术关键。我们先 后在新汶、 平顶山等矿区设计 了利用井下回风流 排热的水冷却装置, 取得了良好的排热效果 。排 热效率达 8 0 %以上 , 通风阻力仅为 9 0 ~1 2 4 P a ,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 . 5 保冷管道 的研 制 在以冷水为载冷剂的矿井供冷系统中, 管道 保冷是提高系统经济效益的技术关键。1 9 8 4年 以来, 我们先后研制设计了4 种保冷管道, 其技术 特征如表 4 。这四种保冷管道 的技术水平达 到国 内领先 、 国际先进水平 。 维普资讯 第3 4 卷增刊 煤 矿 安 全 2 o o 3 9月 3 . 6 矿 山热力学理论在采矿 和安全工程 中的应 用 2 O世 纪 8 0年代 以来 , 由于采矿生 产 向深部 和集中化发展, 以及大功率采掘设备的使用, 世界 各国都把矿井热环境条件作为决策采矿生产技术 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在矿井的各种灾害 如火 灾、 瓦斯及粉尘爆炸、 水灾等 的酝酿期 隐蔽状 态 和发生期都将使 矿井 的热力状 态 如压 力 、 温 度、 焓等 参数发生明显变化, 因此 8 0年代以来 , 我们在矿山热力学理论的应用方面, 取得的各项 科技成果有 1 按矿井热环境条件确定矿井开拓和生产 系统 以及开采程序和回采工艺 ; 2 以矿井热交换理论为基础解算矿井通风 网络 ; 3 根据 矿井灾变通 风的热交换理论 , 预测 、 预报矿井各种 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灾情 的控制。 3 . 7 矿 山地热 学的应 用 1 根据岩体热传导理论和观测研究, 在我国 首先确立了利用井下浅钻孔和炮眼测试岩石原始 温度 的方法。 2 以钻孔热平衡理论为基础, 建立了稳态、 近似稳态和简易深钻孔测温方法 。 3 根据井巷围岩的热传导理论, 对井巷围岩 调温 圈, 进行 了长期 的观 测和研 究 , 研究 结果 显 示 ①岩体温度随着距岩壁距离的增加而逐渐接 近于岩体的原始温度, 围岩调热圈的厚度一般稳 定在 1 0 2 0 m; ②井巷围岩调热圈的厚度在井巷 通风初期变化较快 , 随着通风时间的延长 , 变化逐 渐减小 , 一般通 风 1年后变换缓慢 , 通风 1 O年后 基本上稳定在某一厚度内, 由于井巷从进风侧到 回风侧 风温与岩 温差逐渐减少 , 所 以调 热圈 的厚 3 1 维普资讯 第3 4 卷增刊 煤 矿 安 全 2 0 0 3 年9 月 度逐渐变薄 ; ③调 温圈是 由一 系列类似 同心 圆的 等温 曲面组成 , 但是 , 由于受热 流方 向性 的影 响 , 圈内等温面之间的距离通常不相等, 如巷道底部 等温面较顶部密集。 4 深部地温预测方法。根据地层构造 、 地热 场分布和热传导理论, 建立了井田深部地温预测 的数学模型, 预测精度可达 1 ~2 ℃, 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 。 3 . 8 局部制冷 空调装 置及个体防护服的研制 1 YP一 1 0 0型 矿 用 环 缝 式 压 气 引 射 器 1 9 7 3 年研制 。以压缩空气为动力 , 用于井下作 业地点的局部提高风速 有降温作用 , 增强人体 的舒适感。同时, 也可以用于井下局部处理瓦斯。 其主要 技术参数 压缩空气 耗量 0 . 5 9 ~4 . 9 m 3 / mi n , 压力为 0 . 3 --0 . 4 MP a ; 引射系数 1 4 --3 3 ; 引 射风量 1 3 ~7 0 m 3 / mi n 。 2 涡流管制冷器 1 9 7 3年研制 。该制冷器 原用 于冷却车床上 的刀具 , 我们改进后 , 用于井下 作业地点局部冷却风流 。 3 K LF P一1型矿 用冷却 服 专 利号 Z L 9 3 2 1 0 3 9 0 。该冷却服以高分子水聚合物为蓄 冷剂, 冰点为 一 4 ℃~一1 0 ℃, 矿工在高温作业环 境工作时穿着 , 感到舒适 。 3 . 9 矿 井降温的经济学研 究 矿井降温投资大 , 运行费用高 。一个 回采 面 的降温工程投资为 2 0 0 --2 5 0万元, 一个矿井的降 温工程投资高达 1 0 0 0 --2 5 0 0万元。在我国 目前 情况下, 吨煤降温成本达 4 ~6元。因此, 如何采 取经济有效的矿井降温方案, 是矿井降温技术研 究工作必须要 解决 的重 大课题 。在这一 方面 , 研 制了矿井通风降温与制冷降温的最佳组合的经济 数学模型 ; 矿井制 冷降温系统 的各组成 要素 的经 济数学模型及其软件 , 并提 出了矿 井降温系统各 主要经济指标 的计算方法。 4 矿井降温技术的发展规划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 也是高温热害 矿井最多 的国家。据不 完全统计 , 我国 目前 已有 1 3 0多对矿井采掘工作面风流温度超过 3 0 * 3 , 许 多矿井的开采深 度超过 8 0 0 m, 其 中新 汶孙 村矿 延深水平的深度达 1 3 0 0 m。在我 国预测的总储 3 2 量中, 有 7 3 . 2 %的储量埋深超过 1 0 0 0 m。由此 可见, 矿井降温不仅是 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今 后矿井降温 的工作也将 是十分繁重 的。为此 , 我 们特制定如下工作规划 。 1 / Ju 强科技队伍建设。科技以人为本, 必须 加强专业 队伍 的建设。根据矿井降温专业的需 要, 要求逐渐配备矿井通风安全、 制冷与空调、 地 质与地热、 劳动卫生以及工程热力学等专业人才。 2 / J u 强 实验室建设 。’ 现有 的实验室 已初具 规模 , 测试试验系统已形成。但还需要完善和提 高 进行已有设备和系统维修, 更新测试仪表 , 建 立计算机测试系统 。 3 / Ju 强专业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观测研 究各种井巷的热交换特征 , 充实 和完善 矿井热交 换理论 ; 探索井田地温场与地层构造、 水文地质的 相互关系, 为深部地温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研 究矿井制冷降温系统的热力学特征, 为系统的优 化设计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4 加强矿山热力学 的应 用技术研究 。进一 步研究提高矿井热力状况预测的技术水平 , 特别 是对一些关键 系数 如 围岩与风 流间的不稳定 热 交换系数、 放热系数、 湿度系数、 湿热比等 进行观 测研究; 按矿井热环境条件合理确定矿井生产 系 统和生产工艺 ; 进一 步完善矿井 降温系统 的经 济 数学模 型及其软件 。 5 / J u 强矿井降温技术装备的研制。根据我 国矿山的具体情况 , 今后 1 0年 内应重点研制的降 温装备是 多品种多规格的矿用大中型冷水机组; 矿用移动式系列化 的冷风机组 ; 矿 用可移动喷 淋 式空气冷却器的系列化; 高效可清洗矿用水冷表 面式空冷器 ; 矿用可移 动式水冷却 器和矿用 内隔 热保冷管道等。 6 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提供科研成果。鉴于 我 国西部地区地热资源和太 阳辐射能较丰富的特 点 , 我们拟研究开发地热能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 建立地热和太阳能的能量转换系统, 为供暖、 空调 提供热、 冷源。 7 进行劳动卫生学研究。为制定矿内气象 环境的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