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降温技术研究述评.pdf
S e ri e s N o . 3 48 J u n e 2 0 0 5 金 属 矿 山 ME T AL MI NE 总 第3 4 8期 2 0 0 5 年第 6 期 安全 与环保 矿井降温技术研 究述评 刘何清 吴 超 王卫军 陈世强 1 . 中南大学; 2 . 湖南科技 大学 摘要将矿井降温技术分为非人工制冷降温技术 、 人 工制冷水降温技术 、 人工制冰降温技术和空气压缩式 制冷技术 4 种类型。评述了非人工制冷降温技术的降温幅度及应用局限性 , 并认为抽 出式 通风改为压入式通风 、 增加风量的降温机理 、 调温巷道有效影响范围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总结了人工制冷水降温技术存在的问题 及研究进展 , 并认 为人工制取冷水降温是一项 比较成熟的降温技术 ; 人工制冰降温技术正处在研究阶段 , 特别是输 冰技术和融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 与蒸汽压缩式制冷技术相 比较, 空气压缩式 制冷设备制冷系数低 、 体积大 、 投资大 , 研制的压力引射器 、 涡流管等设备多用于局部降温。另外 , 简要评述 了空冷器 的发展 , 提 出将“ 一次水温” 系统改为“ 二次水温” 系统 , 以延长表面式空冷器被污染周期的设想 。 关键词矿 井降温技术研究综述 Re v i e w o f M i n e Te mp e r a t u r e Dr o p Te c h n o l o g y I A u H e q i n g Wu C h a o Wa n g We i j u n C h e n S h i q i a n g 1 . C e n t r a l S o u t h U n i v e r s i t y ; 2 . H u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 o g y Ab s t r a c t D r o p t e m p e r a t u r e t e c h n i q u e s I 1 【 T I ’ i n u n d e r g r o u n d mi n e s a r e c l a s s i fi e d i n t o f o u r t y pes , n a me l y ,D T Y s o f n o n . a r t i fi c i a l r e f rig e r a t i o n,a r t i fic i al c o o l e d wa t e r ,a r t i fic i al i c e a n d c o mp r e s s i o n a i r .T h e t e mper a t u r e d r o p r ang e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l i mi t a t i o n s of DT T of n o n . a r t i fic i al r e f r e g e r a t i o n a r e d i s c u s s e d .I t i s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a t f u r t h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 h o u l d b e ma d e o n t h e c h a n g e o f a n e x t r a c t i n g v e n t p a t t e r n i n t o a c o mp res s i n g o n e ,t h e me c h an i s m of t e mper a t u r e d rop b y i n c r e asi n g a i r fl o w r a t e and t h e e ff e c t i v e i n fl u e n c e r a n g e of t e mper a t u r e a d j u s t i n g d r i ft .T h e p rob l e ms i n D rI T I ’ of a r t i fi c i al c ool e d w a t e r a n d t h e a d v a n c e i n i t s r e s e a r c h are s u mma r i z e d .I t i s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a t t h e D TY of a r t i fi c i al c oo l e d wa t e r i S c o mp a r a t i v e l y mu t u r e w hi l e t h e DTY of a r t ific i al i c e i s n O W u n d e r i t s res e a r c h s t a g e a n d e s pe c i all y t h e r e l a t e d i c e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a n d me l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n e e d f u rth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C o mp a r e d wi t h t h e I 1 【 T I ’ of s t e a m c o mp res s i o n.t h e D 1 【T I ’ o f a i r c o mp r e s s i o n h as l o we r c ool i n g e ff i c i e n c y ,l a r g e r e q u i p m e n t v o l u me a n d g r e a t e r i n v e s t me n t .The ref o re e q u i p m e n t s u c h as p r e s s u r e i n j e c t o r and t u r - b i n e . p i pe e t c .are mo s t l y u s e d i n l o c al t e mp e r a t u r e d rop .I n a d d i t i o n,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f air c ool e r i s d e s c ri be d .I t i s p r o - pos e d t o c h a n g e“d i r e c t wa t e r r e t u rn’ ’i n t o“i n d i r e c t wa t e r r e t u rn ”s y s t e m S O as t o p r o l o n g t h e c o u n t e r pol l u t i o n pe ri o d of an e x t e ri o r c o l l e r . Ke y wo r d s Un d e r g r o u n d mi n e s ,Drop t e mp e r a t u r e t e c h n o l o g y,Re s e a r c h r e v i e w 防治矿井热害技术 自2 0世纪 2 0年代即已兴 起 , 至今已有 8 0余年的历史; 但是, 迅速发展并广泛 应用是在 2 0世纪 7 0 年代以后。在各国科技工作者 的共同努力下, 用于防治矿井热害的技术 已经取得 了巨大成就 , 并在矿井开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纵观国内外矿井降温技术 , 可分为非人工制冷 降温技术, 人工制取冷水降温技术 , 人工制冰降温技 术和空气压缩式制冷技术。 1 非人工制冷降温技术 从矿井开拓部署到工作面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可 能对矿井风流的温度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归纳起 来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矿井开拓部署和采区巷道 布置 、 采矿方法及顶板管理方式、 通风量。 1 . 1 矿井开拓部署和采区巷道布置的影响 1 . 1 . 1 矿井开拓部署的影响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型式有中央式 、 两翼对角 式、 分 区式。 目前 , 煤矿主要采用 中央式、 两翼对角 风井排风和分区风井排风几种型式。如果改变传统 的矿井通风方案, 采用两翼或分区风井进风 , 则可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编号 5 0 4 9 0 2 7 4 。 刘何清 1 9 6 4一 , 男, 中南大学在读博士, 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 技术学院教授, 4 1 1 2 0 1湖南省长沙市。 4 3 维普资讯 总第 3 4 8 期 金 辞 2 0 0 5年第 6期 大缩短进风路线长度 , 两翼式的进风路线长度 比中 央式可缩短 5 0 % , 3个分区的进风路线长度 比中央 式可缩短 6 7 %。据资料报道 , 在风速相同时 , 大巷 的终端风温两翼式比中央式约低 2 . 1~6 . 3℃ , 分 区式比中央式约低 2 . 3~9 . 6℃。 1 . 1 . 2 将进风流布置在低温岩层中的降温措施 将进风流布置在低温岩层 , 对矿井降温有一定 的作用。例如, 新汶矿务局孙村煤矿试验研究表明 一 2 1 0 m水平 岩层温度 2 1 . 5℃ , 夏季风流通过巷 道 1 k m, 降温 1 . 9 2℃; 而在 一 6 0 0 m水平 岩层温度 3 4 . 9℃ , 夏季风流通过巷道 1 k m, 升温 0 . 5 6℃。 湘西金矿的研究表明 当3 8℃的地面空气经过恒温 层附近的低温 1 7℃ 废弃巷道后 , 风流温度 降到 1 7 . 2 9 5℃ 实验巷道长度 3 5 0 m, 风速为0 . 5 m / s ; 而经过竖井流进井下同一标高处的风流温度为2 1 . 8 ℃。说明经过低温岩层预冷的风流较正常的竖井进 风流温度低 4 . 5℃。 1 . 1 . 3 下行风降温措施 可以分为 2种方案 一是采区或采煤工作面局 部下行风, 二是整个通风系统风流倒流。 国内外大量的实践和试验研究表明, 将采煤工 作面改为下行风, 对解决局部温度偏高是一项行之 有效的措施 , 可使工作面的风温降低 1~5℃。焦 作矿业学院与平顶山六矿合作研究, 得 出了“ 对于 机电设备散热为主要 因素的回采工作面, 采用下行 风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 的结论。 关于整个通风系统风流倒流的方案, 目前还没 有发现有资料报道。 1 . 1 . 4 小结 根据上述分析认为, 将矿井主要扇风机的工作 方式改为压人式, 并将压人式主扇设在两翼或分 区 风井 , 将水平运输大巷, 主、 副井变为回风通道 , 人员 的进出、 大量的机电设备处在高温 、 污浊、 高瓦斯浓 度的回风流中, 将增加矿井的不安全隐患。因此, 这 种通风系统是否可行 , 有待深入研究探讨。 将进风巷道布置在低温岩层中的措施 , 本文认 为 多水平生产的矿井, 利用处在上部水平低温岩层 中的废弃巷道进风是一种可行的降温方案。至于在 低温岩层中专门开设调温巷道进风, 应进行详细的 技术经济比较。因为 , 一是调温巷道的降温幅度是 有限的 , 而开掘 1条巷道的投资可能是很可观 的。 二是调温巷道开掘在恒温带附近的岩层中, 才可能 有较大的降温幅度 , 但是调温巷道距用风地点多远 4 _ 4 . 才能对用风地点风流的降温起到积极作用, 还有待 进一步研究。 1 . 2 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方法对风流温度的影响 在开采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后退式采煤法较前 进式采煤法漏风小 , 有效风量大, 更有利于降温 ; 倾 斜长壁采煤法较走向长壁采煤法通风路线短。 全面充填法管理顶板较全面垮落法管理顶板更 有利于风流降温 , 特别是充填温度较低的物质。例 如 , 日本鹿岛井原煤矿采用全面垮落法管理顶板, 采 空区气温高达7 0℃, 改用风力全面充填法管理顶板 后 , 工作面的温度下降了 1 0℃。风力充填的降温效 果相当于 1台 7 0 0 k W 的空冷器, 水力充填较风力 充填效果更好 。 1 . 3 增加风量对风流温度的影响 前苏联乌克兰科学院院士谢尔班 A H, 日本工 学博士平松良雄和前西德埃森矿山研究院的福斯教 授提出的矿内风流温度预测模型, 能够比较明显地 体现增加巷道通风量 , 巷道风温下降的趋势 , 从理论 上证明了增加风量具有降温作用。 大量的现场实验也说明增加风量具有较好的降 温作用 , 可使工作面风流温度降低 1~4℃。日本 学者的试验研究表明, 增加通风量, 则气流温度大幅 度下降, 并且温度的下降程度在通风量达到一定量 时 , 有急剧加快之势, 如果风量再继续增加 , 则气流 温度的下降幅度又逐渐缓慢下来, 最经济的通风量 为巷道长度的0 . 5 6~0 . 8 4倍。 增加风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降温方法 , 但是其 降温幅度是有限的, 其受进风温度和围岩温度等因 素的影响。当围岩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 增加风量 将不起作用。武汉煤炭设计研究院的梅甫定通过对 国内部分高温矿井的生产水平岩温与工作面气温的 分析 比较得出 “ 原岩温度每增加 1℃, 工作面气温 约增加 0 . 5℃” ; “ 当生产水平岩温为 3 4 . 8℃时 , 综 采工作面的风量增加到 1 7 8 8 m / m i n , 高档普采工 作面的风量增加到 1 5 1 2 m / m i n后 , 采煤工作面的 风温仍在 3 0℃左右” ; 再增加风量也不会使工作面 风温降到我 国 煤矿安全规程 规定 的 2 6℃。因 此 , 梅甫定认为“ 当生产水平岩温超过 3 5℃时 , 应 考虑采取其它降温措施” 。联邦德国曾对 u型通风 的采煤工作 面有效温度与岩层温度的关 系进行探 讨, 得出 “ 当岩层温度达 4 0℃时, 工作面有效温度 上升到 3 2℃ 联邦德 国矿内热环境 的允许作业温 度上限 , 岩层温度每增加 1℃, 有效温度增加 0 . 7 维普资讯 刘何清等 矿井降温技术研究述评 2 0 0 5年第4期 o C ” ; “ 岩层温度超过 4 0℃, 就不能采用增加风量降 温措施” 。南非麦菲尔逊 M J 也认为, 当原岩温度超 过 4 0℃ , 必须减少空气量 , 增加空气冷却度。 2 人工制冷水降温技术 从 2 0世纪 7 0年代, 人工制冷降温技术开始迅 速发展 , 使用越来越广泛 、 越来越成熟。该种降温技 术已经成为矿井降温的主要手段。 该种矿井降温技术主要有 井下集 中式 、 地面集 中式 、 井下地面联合集中式 、 分散式。德国实践表 明 负荷小于 2 MW 的矿井, 以采用分散式最优 ; 负 荷大于 2 MW 的矿井 , 才采用集中式 ; 集中式的 3种 型式 , 又以井上、 下联合集中系统费用最低 , 地面集 中式系统次之 , 而以井下集 中式系统最高。我国淮 南煤田谢桥矿 , 所进行的矿井降温方案的经济技术 比较也表明, 地面集 中式系统的总费用也是最小的 没有考虑井上下联合集 中方案 。上述 2个案例 基本可以说明, 在经济上地面集中式和井上下联合 集中式具有其优越性 ; 而在技术上 3种集中式系统 各有千秋 井下集中式系统的致命弱点是冷凝热排 放困难 ; 地面集中式和井上下联合集中式系统必须 使用高低压转换设备 , 此设备在冷冻水转换过程 中 会产生 34℃的温度跃升。 针对井下系统的冷凝热排放问题和地面系统高 低压转换的温度跃升问题 , 各 国研究机构都在进行 不懈努力。井下系统的冷凝热排放 , 经历过用井下 回风流排热到井下回风流加喷淋水到利用地面制冷 机组的冷冻水排热的过程。地面系统的高低压转换 器 , 则经历了储水池 、 降压阀、 高低压换热器到高低 压转换器, 其转变的过程实际上是尽可能地消除高 低压转换器温度跃升的过程 , 国外研制的一种新型 水能回收高低压转换器, 其温度跃升可从一般的 4 ~ 6 oC降低到 0 . 2 o C。 虽然人工制冷水降温技术存在上述有待进一步 完善的问题, 但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 , 该项降温技术 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矿井降温技术 , 不论是过去 还是将来 , 都将是矿井降温技术的主流, 其它研究只 是对该项降温技术 的完善 , 不会使矿井降温成本有 较大的降低 , 也不会使该项降温技术有质的飞跃。 3 人工制冰降温技术 冰冷却降温系统与水冷却降温系统不同之处 ①冰冷却降温系统主要是利用冰的融化潜热降温, 获得相同冷量所需的冰量仅为水冷系统水量的 1 / 4 ~ 1 / 5 。②冰冷却系统是通过冰与水直接接触换 热, 换热效率高 , 可获得 1 oC左右的低温冷水 , 送人 空冷器的水量相应减少, 减少 了水泵 的输送能耗 。 南非某矿山研究机构的试验研究表明, 井下热负荷 为 2 5 MW 的矿井降温系统 , 采用冰冷却降温系统, 水泵的输送能耗仅为水冷 系统的 2 l %左右。③冰 冷却降温系统 由制冰、 输冰和融冰 3个环节组成 。 正是由于这 3个环节还处在研究探讨过程中, 使得 冰冷却降温系统还没能得到广泛应用 。 目前 , 冰的制备不是制约该项技术的问题 , 国内 外都有制造大型制冰机的能力 , 可以制备各种形状 、 规格的冰。冰的输送有 2种形式 , 水力输送和风力 输送。研究表明, 风力输送 比较有利, 水力输送仍然 避免不了水冷系统的高静水压力问题。风力输送要 解决的关键技术是防止输冰管堵塞。南非金矿曾进 行过一次工业性试验 , 试验矿井 自制冷站到竖井的 水平管道 2 5 0 m, 井筒垂直管道 1 7 9 0 m, 竖井到井 底车场冰水池的水平管道 7 3 0 m, 共计 2 7 7 0 m, 输 冰管径 1 0 0 m m, 试验空气压力约 5 0 0 P a , 管状冰的 外径 3 2 m m, 长度 4 5 m m, 空气温度 2 0℃。试验表 明, 冰块能相当均衡地以 1 5 t / h的流量堆积在距井 底车场 1 1 0 m处 ; 要想持续无阻塞地将冰块输送到 距井底车场 7 3 0 m的冰水池中, 其输冰量只能达到 5 t / h 。该项工业性试验表明, 利用管道输送冰块在 技术上是可行的。 冰的融化也是冰冷却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 节 , 它关系到能否获得稳定的低温水和稳定的水流 量。南非 S h e e r T J 等人通过融冰试验, 提出了融冰 槽的结构型式 ; 美国S t e w a r t 等人应用有限差分法对 定量冰的融化特性进行了静态研究; 我国河北建筑 科技学院的王景刚等实验研究了粒状冰变冰量时的 融冰时间、 冰水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 , 探讨了连续输 冰条件下, 当进水温度不变时融冰槽 的出水温度与 冰层高度、 冰粒大小 、 水流量等因素的关系 , 发现其 中冰层高度 、 冰粒直径是影响出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并得出 当冰层高度在 1 0 0 0 m m时, 出水温度可接 近 0 o C。 冰冷却降温技术仍处在试验研究阶段, 特别是 冰的输送和冰的融化技术 目前还很不成熟 ; 南非金 矿工业性试验的输冰量仅能满足 5 M W 以下的热害 矿井降温 ; 要满足更大负荷的矿井要求 , 压缩空气压 力 、 输冰管径 、 输冰速度等技术参数都有待进一步研 究。关于冰的融化 , 按现有的研究结论, 对于大负荷 的矿井 , 融冰槽的直径有可能很大。如何提 高融冰 4 5 维普资讯 总第3 4 8期 金 氍 矿 山 2 0 0 5年第6期 速度, 减小融冰槽的体积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空气压缩式制冷技术 1 9 7 3年煤科 院抚顺分院研制了 Y P一1 0 0型矿 用环缝式压力引射器、 涡流管制冷器 ; 1 9 9 3年平顶 山矿务局和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6 0 9 研究所联合 研制了 K K L 1 0 1型矿用无氟空气制冷机 ; 1 9 8 9年南 非一金矿建成了压缩空气制冷系统。 由于空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 、 单位质量 制冷工质的致冷能力均小于蒸汽压缩制冷系统 , 在 产生相同制冷量的情况下, 空气压缩式制冷系统需 要较庞大的装置 , 并且单位制冷量的投资和年运行 费用均高于蒸汽压缩式系统, 因此 , 全矿井采用空气 压缩式制冷系统降温的矿井是屈指可数的。而压力 引射器 、 涡流管制冷器等装置 , 实际上仅是一种空气 膨胀装置, 它必须与地面空气压缩机联合使用。 5 矿用空冷器的发展 矿用空冷器主要分为两大类 表面式空冷器和 直接接触式空冷器 也称喷淋式空冷器 。表面式 空冷器由于结构 紧凑、 体积小 、 不污染井下工作环 境、 适应性强等优点而倍受青睐。表面式空冷器为 了提高其换热效率 , 在肋管上增设翅片以增加换热 面积。这种翅片式空冷器由于矿井井下条件恶劣、 粉尘浓度高, 使其很难发挥应有的效率。例如, 1台 在清洁环境下冷却能力为 2 0 0~3 0 0 k W 的翅片式 空冷器 , 在井下环境很短的时间就积满灰尘 , 冷却能 力下降到 5 0 %以下 , 甚至低至 1 5 %。因此, 德国等 一 些国家又改用传热效率低的光管式空冷器 , 以适 应井下恶劣环境; 我国、 南非等一些 国家仍以翅片式 空冷器为主, 而致力于空冷器清洗装置的研制。 直接接触式空冷器具有换热效率高的优点, 但 由于其体积较大, 不及表面式空冷器布置灵活, 因而 限制了它的使用; 但美 国的大多数矿井都采用喷淋 式空冷器 , 而且使用效果非常好。现在国内外许多 专家又开始致力于研制机动灵活 、 体积小的喷淋式 空冷器, 以适应多种场合的需要。 目前, 矿井空调系统的空冷器多采用一次水温 , 即冷水机组出水水温, 所有末端空冷器均处于湿工 况下运行, 既起降温作用, 又起降湿作用。正是由于 冷凝水的产生 , 致使表面式空冷器在高粉尘环境下 极易粘着粉尘 , 降低表面式空冷器的换热能力。本 文认为 , 应研究将空冷器改用二次水温, 使表面式空 冷器在干工况下工作 , 不产生冷凝水 , 以延长表面式 空冷器的被污染周期。 6 总 结 . 根据 以上分析 , 笔者认为如下几个方面有待进 一 步研究。 1 煤矿将两翼抽出式通风或分 区抽 出式通风 改为压入式通风, 可以缩短进风路线长度 , 可以避开 运输等局部热源; 但其可行性、 降温效果还有待经过 实验研究和实践验证。 2 增加风量具有降温作用 , 实验和实践证 明 其降温幅度是变化的, 但其降温机理及进风温度 、 围 岩温度和换热特性参数在增风降温 中的影响程度 ,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布置在低温岩层的巷道对降低风流温度有 积极作用 , 但调温巷道有效作用范围多大、 距用风地 点多远才能对用风地点风流降温起到积极作用也有 待进一步研究。 4 风力输冰克服 了水冷系统的高静水压力, 但大流量的风力输冰技术参数及风力输冰的极限距 离需要进一步研究。 5 冰的融化关系到矿井降温系统能否获得稳 定的低水温和稳定的水流量 , 如何提高融冰速度 、 减 小融冰槽体积需要研究。 6 将矿井冷冻水系统改为二次水温系统, 使 表面式空冷器在干工况下运行, 以延长表面式空冷 器的使用周期的研究。 参考文献 l 杨洪新.低温岩层预冷人风流技术研究与应用.金属矿山, 2 0 0 1 1 5 2~ 5 3 2 袁强, 石琴谱.回采工作面下行风通风时降温效果及其机理的 研究.焦作矿业学院学报 , 1 9 9 1 2 、 3 l ~ l l 、 2 9~3 6 3 梅甫定.高温矿井是否进行增风降温 的判别.煤矿设计 , 1 9 9 2 4 9~ l 2 4 胡春胜.矿井空调现状及评述.煤矿设计, 1 9 9 1 5 3 4~3 9 5 吴先瑞, 彭毓全.德国矿井降温技术考察. 江苏煤炭 , 1 9 9 2 4 8 ~ l l 6 雷鸣, 张邻楚.谢桥矿井降温方式及空调系统的探讨. 煤炭科 学技术, 1 9 9 7 , 2 5 1 4 0~4 4 7 威利 R J M .南非金矿采用新的降温技术.刘组春译. 世界煤炭 技术 , 1 9 8 8 8 l l ~l 6 8 王景刚. 乔华 , 等.深井 降温冰冷却 系统的应用.暖通空调, 2 0 0 0, 3 0 4 7 6~7 7 9 王景刚, 冯如彬 , 等.粒状 冰融解实验研究.暖通 空调 , 2 0 0 1 . 3 l 2 5~8 收稿 日期2 0 0 5 - 0 8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