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标准 铜电解业.pdf
清洁生产标准 铜电解业 清洁生产标准 铜电解业 (征求意见稿) 编 制 说 明 编 制 说 明 清洁生产标准 铜电解业 编制课题组 二00九年二月 附件七 清洁生产标准 铜电解业 编制课题组 二00九年二月 附件七 目目 次次 1 行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标准编制意义................................................ 4 2 编制过程........................................................................... 8 3 适用范围........................................................................... 8 4 编制依据和参考资料................................................................ 8 5 编制方法........................................................................... 9 6 指标确定说明...................................................................... 11 7 标准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3 7.1 标准实施的技术可行性........................................................... 13 7.2 标准实施的经济可行性........................................................... 14 8 标准实施的污染减排潜力分析........................................................ 14 9 标准实施建议...................................................................... 14 4 清洁生产标准清洁生产标准 铜电解业编制说明铜电解业编制说明 1 行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标准编制意义 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主要方法,是21世纪工业生产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要实现清洁生产,必须有一个努力目标和判断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就 是企业努力的目标,也是企业是否实现清洁生产的判断标准。清洁生产标准 铜电解业以 下简称“本标准”的制定可以促进国内铜电解业走清洁生产的道路,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技 术导向,也可以为企业清洁生产绩效公告提供依据。 1.1 铜电解的生产与应用现状 电解铜工业建立于1869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市场对于金属铜需求量的增大, 电解铜工业快速成长。 1997年中国电解铜的生产能力为128万t/a, 为世界第四大铜生产国。 2006、 2007年总计精铜生产量分别为300、349万t,成为全球最大铜生产国。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电解铜 的最大生产国和最大消费国。 目前, 全国现有大中小型铜生产企业30多家, 其中主要生产企业有铜陵有色金属集团, 2006 年产量为54.48万t;江西铜业集团,2006年产量为44.34万t;云南铜业集团,2006年产量为37.7 万t;金川集团,2006年产量为20.56万t;大冶有色集团,2006年产量为20.4万t等。 1.2 铜电解生产工艺现状 火法精炼产出的阳极铜中铜的品位一般为99.2%~99.7%, 其中还含有0.3%~0.8%的杂质, 杂质主要为砷、锑、铋、镍、钴、铁、锌、铅、氧、硫和金、银、硒、碲等。有些杂质含量虽 不多,但能使铜的使用性能或加工性能变坏。有些杂质,其本身具有回收价值,如金、银、硒 等,而火法精炼时难以回收。铜电解精炼的目的就是把火法精炼铜中的有害杂质进一步除去, 得到既易加工、又具有良好使用性能的电解铜;同时回收金、银、硒等有价金属。 铜电解精炼工艺自1869年在伯明翰的一家工厂应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解技术的 各个工艺单元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阳极规格大型化及浇铸定量化、阴极材料 永久化、阴阳极处理机械及自动化、聚合物混凝土电解槽普遍化、电解液过滤精细化、添加剂 控制自动化等方面。 铜的电解精炼工艺一般分为传统始极片法和永久性阴极法。 永久性阴极法和传统始极片法生产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是在CuSO4-H2SO4-H2O电解液中铜 阳极和金属阴极之间的电势差引起的化学变化 1 阳极铜由于电化学作用溶入电解液中形成Cu2离子和电子 Cu阳极→Cu22e-;E0=-0.34V 1-1 2 反应1-1产生的电子在外界电压的作用下朝阴极运动。 3 铜阳离子依靠扩散和对流的方式进行迁移。 4 在阴极表面,铜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铜单质。 Cu22e-→Cu阴极;E0=0.34V 1-2 5 将1-1和1-2两式进行合并,可得到电解铜的总反应式 Cu阳极→Cu纯 1-3 式1-3理论电势为零。 传统始极片法是通过在金属钛或者不锈钢制成的阴极种板上经过反应产出物理外形尺寸、 化学成分符合电解具体工艺要求的纯铜薄片始极片,铜薄片经校平、穿棒等加工、制作后,作 为生产系统的阴极使用,在生产过程中,铜离子在由铜薄片制成的阴极上得到电子后不断沉积、 析出,达到一定重量后得到产品阴极铜。 永久性阴极法是采用不锈钢制作的阴极,铜离子在不锈钢阴极板上析出,直接产出最终产 品阴极铜,阴极铜需从不锈钢板上剥离,不锈钢阴极在寿命周期内反复使用,因此废除了种板 系统和始极片的加工、制作过程,大大简化了生产工序。由于不锈钢阴极有很好的平直度,电 力线分布均匀,可以在相对较高的电流密度下进行生产,阴极铜质量稳定。在采用了阳极机组、 阴极剥离机组、自动化专用吊车后,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高。 1.3 铜电解污染的产生 电解铜是一个高能耗的行业,其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电解产生的阳极泥、硫酸 雾,电解槽清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泥渣等。主要工艺流程见图1。 1.3.1 废渣 电解过程产生的废渣主要是阳极泥和净化车间脱铜电解过程中产生的黑铜粉。实际上阳极 泥是铜电解过程中产出的一种副产品,由铜阳极在电解精炼过程中不溶于电解液的各种成分所 组成。其成分和产率主要取决于阳极成分、电解技术条件等。其中通常含有Au、Ag、Se、Te、 Pb、Cu、As、Sb、Bi、Ni、Fe、Sn、S、SiO2、Al2O3和铂族金属等。黑铜粉是废电解液净化工 艺过程中经中和结晶形成后的母液在电解脱铜回收其中的铜的过程中形成的, 黑铜粉中含有As、 Pb等重金属元素。 由于阳极泥中含有Au、Ag、Se、Te、Cu等有价金属,因此一般会将其进一步处理,进行有 残极 加热 电解液 阳极铜板 泥浆 添加剂 生产槽电解 种板槽电解 母板 残极 电解液 加热 硫 酸 始极片 种板 泥浆 净化 阴极铜 压 滤 阳极泥 图1 铜电解生产流程图 6 价金属的回收。而黑铜粉中由于含有Pb、As等重金属将返回火法精炼处理。 1.3.2 废水 铜电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主要来源是 1清洗阴极板产生的废水和电解槽清洗水。电解完成的阴极板表面沾有CuSO4-H2SO4-H2O 电解液,清洗阴极板可使部分铜离子进入废水系统,致使废水中含Cu2可能超过污水综合排 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的排放浓度限制。洗板废水中同时还含硫酸、Ni、As、Bi、 Sb、Ag等物质,其含量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所规定的指标。电解槽 需要定期清理,将沾附于阳极和池壁的泥状物质冲洗掉。这些废水中主要含有部分阳极泥、Cu、 As、Bi、Sb、Ag等。 (2)其他废水来源。主要是车间清洁用水、压滤机滤布清洗水和净化系统冷却水等。车间 清洁用水、压滤机滤布清洗水中主要含有重金属、硒等。 1.3.3 废气 废气主要来源于电解过程中产生的硫酸雾。 1.4 国内外相关标准概况 1.4.1 国外相关标准 欧美、日本均有关于铜电解产品质量的标准公开发布,关于铜电解生产清洁生产的相应标 准尚未见报道。 1.4.2 国内相关标准 (1)1982年国家颁布了阴极铜国家标准 (GB 467-82),该标准对阴极铜产品质量进行了 规范。 1997年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改与调整,并颁布了阴极铜国 家标准 (GB/T 467-1997)代替了阴极铜国家标准GB467-82。见表1,表2。 表 1 1997 年颁布的高纯阴极铜Cu-CATH-1化学成分 单位 元素组 杂质元素 含量,不大于 元素组总含量,不大于 Se 0.00020 Fe 0.00020 0.00030 1 Bi 0.00020 0.0005 Cr - Mn - Sb 0.0004 Cd - As 0.0005 2 P - 0.0015 3 Pb 0.0005 0.0005 4 S 0.00150 0.0015 Sn - Ni - Fe 0.0010 Si - Zn - 5 Co - 0.0020 6 Ag 0.0025 0.0025 杂质元素总含量 0.0065 7 1需在铸样上测定 表 2 1997 年颁布的标准阴极铜Cu-CATH-2化学成分 单位 杂质含量,不大于 CuAg 不小 于 As Sb Bi Fe Pb Sn Ni Zn S P 99.95 0.0015 0.00150.0006 0.00250.0020.0010.0020.002 0.0025 0.001 注供方需按批测定标准阴色铜中的铜、砷、锑、铋含量,并保证其他杂南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2)铜电解污水的控制项目 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铜电解可参照的主要控制项目有Cu、As、 Ag、Pb、Ni、pH、悬浮物、色度、COD、硒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界定 了控制项目排放限值和测量方法(见表3、表4)。 表 3 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单位 mg/LpH 除外 第一时段第一时段 1 第二时段第二时段 2 控制项控制项 一级一级 二级二级 三级三级 一级一级 二级二级 三级三级 总砷 0.5 总镍 1.5 第一类 污染物 总铅 1.0 pH 69 悬浮物 70 200 400 70 150 400 色度稀释倍数 50 80 - 50 80 - COD 100 150 500 100 150 500 第二类 污染物 Cu 0.5 1.0 2.0 0.5 1.0 2.0 注1第一时段排放限值适用于1997年12月31日之前建设的单位 注2第二时段排放限值适用于1998年1月1日后建设的单位 表 4 控制项目相关测定方法 项目项目 测定方法测定方法 方法来源方法来源 悬浮物 重量法 GB1901-89 pH 值 玻璃电极法 GB6920-86 总砷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7485-87 总镍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11912-89 总铅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7475-87 Cu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11906-89 COD 重铬酸钾法 GB11914-89 注表3、4内容选自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8 1.5 铜电解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铜电解厂的生存与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 生产规模偏小, 缺乏规模效益。 我国电解铜生产能力在2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铜陵有色金 属集团、江西铜业集团、云南铜业集团、金川集团、大冶有色集团,其他大多数企业生产能力 较低,生产规模较小。 2 技术装备水平低。 目前我国电解作业仍较多的使用铜始极片, 国外已开始普遍使用不锈 钢永久阴极母板,而且用量不断增加。国内除贵冶、金隆等少数几个厂采用了大电解槽,机械 化程度较高外,其他普遍水平都不高。 虽然国有骨干的大型电解厂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具有 一定竞争能力,但总体来讲,我国电解铜厂小型多、分散、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要解决上述问 题,铜电解企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采用先进技术,使生产向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除此 之外,还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从环境保护角度对不同等级铜电解企业提出标准要求,全 面推行清洁生产。认真处理好原料、电力的供应以及市场需求等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 使铜电解产业成为一个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 2 编制过程 (1)开题报告 2007年12月,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和现场调查,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行 业清洁生产标准的编制原则和框架要求,拟定开题报告。 2008年10月完成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标准的开题报告论证,并送原国家环保总局进 行审查。肯定了标准的编排格式,同时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包括指标要先进性、适当兼顾当 前的发展水平,照顾中等水平以及适应国家强制性审查要求;将综合能耗指标拆分为直流电耗 和蒸汽单耗等。 2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编制单位按照开题报告论证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并形成本征求意见稿。 3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电解金属铜生产企业工序的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潜力与机会的判断、清 洁生产绩效评定和清洁生产绩效公告制度。 4 编制依据和参考资料 [1]2005 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下达 2005 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及 经费的通知 (环办[2005]125 号) (项目统一编号341.4) ;2007 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 下达 2007 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 (环办函[2007]544 号) (项目统一编 号341.4) ; [2]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 16 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实施)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等,“关于加快推行清 洁生产的意见” 2003年10月20日 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2006年6月30日 [6]许并社等.铜冶炼工艺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7]杨吉春, 董方.铜冶炼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8]彭容秋.铜冶金[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5 编制方法和技术路线 5.1 标准的使用目的 铜电解清洁生产标准的制订在国内乃至国际尚属首次, 因此没有现成的标准或要求可借鉴。 本标准的制订严格按照清洁生产的定义,立足我国铜电解业的企业生产实际,采用系统综合、 效益论证等方法,将行业发展和环保知识有机的结合,由此而达到通过对企业生产环节提出标 准,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2 指导原则 制订清洁生产标准的基本原则是 “清洁生产标准”要符合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理论的要求,充分体现全过程污染预防思想,并 覆盖从原材料的选取到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处理处置的各个环节。 按照清洁生产标准的“六类”指标要求,即,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 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综合考虑电解铜生产实际,指 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原则如下 (1)符合清洁生产的思路,体现生产全过程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本标准不涉及末端治理, 故污染物产生指标均为污染物离开生产线时的数量,不是指经过处理之后的数量和浓度。 促进铜电解业向物料定量化、生产规范化、检验标准化发展,向生产清洁型、技术先进型 发展。 针对铜电解整体生产状况设定清洁生产标准,避免针对某一单项技术制定标准。依据本标 准的适用范围确定各项指标的基准值分级。 基准值设定时一方面考虑到国内外的铜电解业现有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还力图 使基准值对企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引用了铜电解业通用的“电流效率、直流电耗、蒸汽单耗”等技术经济指标。创造了硫酸单 耗等指标,这些指标能更完全地反映企业在资源利用率方面的绩效。 对本标准中的各项定量指标均规定了明确的测量和统计方法。 对难以量化、不宜设定基准值的指标,给出明确的限定或说明。 本标准力求定量化,但对于一些难于定量化的指标,均给出详尽的文字说明。 本标准力求实用和具有可操作性,各项指标均选取铜电解企业和环境保护部门最常用的指 标,企业和审核人员容易理解和掌握。 (2)制定清洁生产标准必须根据生产特点,特别是生产设备和原材料来源不同,技术经济 指标不同。考虑到要调动大多数电解铜企业的积极性,以及今后进行清洁生产企业的绩效评定 和公告制度的需要,本标准将技术要求划分为三级。 一级要求企业的生产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各项指标要求均达到国际同行业清洁 10 生产先进水平。 二级要求企业的生产行为较好地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各项指标要求均达到国内同行 业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三级要求企业的生产行为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各项指标要求均达到国内同行业 清洁生产平均水平。 5.3 标准的指标分类 根据清洁生产战略,本标准要体现污染预防思想,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为此本标准重点 考察生产工艺与装备选择的先进性、资源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废物回 收利用和环境管理的有效性。具体分为以下六类 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定性指标); 原辅材料利用指标(定量指标); 能源消耗指标(定量指标); 污染物产生指标(末端处理前)(定量指标); 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定量指标); 环境管理要求(定性指标)。 5.4 技术路线 编制技术路线见技术路线图(图2) 图2 技术路线图 成立编制工作组 开题论证 制定工作方案 实地考察 企业调研 准入标准 能耗标准 统计报表 初稿文稿 工艺分析 数据采集 数据整理 数据采集 整理指标 数据整理 相关资料整理汇总 科技文献 年鉴资料 研究国家相关法律标准 生产现状调研 确定清洁生产指标项目及基准值 征求意见稿 送审稿 11 6 指标确定说明 6.1 生产工艺与装备指标的确定 铜电解生产工艺的先进程度、装备水平的高低以及整个设备的配套程度对企业达到清洁生 产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与装备是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途径。对于铜 电解业来说,采用机械自动化操作和先进的压滤装置,不仅可提高生产效率,还可满足环保要 求;电解生产作业面和废水管道、废水集池等,经常受到酸、碱和各种化学溶液腐蚀,受腐蚀 破坏的地面和废水系统,可造成有毒化学物渗入地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故要求电解生产 作业地面和废水系统应具备可靠的防腐、防渗漏性能。但由于工艺与装备水平不易定量测量, 因此,在本标准中对其仅做定性描述。 6.2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的确定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选择了铜电解生产最常用的经济技术指标,铜电解生产最大的环境污染 问题是废水、酸雾及噪声,因此选择了生产吨阴极铜新鲜水耗水量,耗水量越大, 废水产生量 将越大,对环境危害也越大,另外还考虑了硫酸等原辅材料的单耗分级指标和电流效率、综合 能耗等能源消耗指标。 6.3 产品指标的确定 产品指标可直接反映出行业技术的先进性、操作的规范性以及管理的严格性。本标准充分 参考了当前国际现行指标以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8年修订发布的阴极铜产品质量标准 (GB/T467-1997)。 6.4 污染物产生指标的确定 污染物产生指标是本标准中最重要的要求,它直接与环境相关。铜电解生产过程产生的污 染物来源于具体的生产环节,主要为电解阶段产生的硫酸雾;出槽洗板过程和地面清洗产生 的含有Cu2等重金属的废水及清洗滤布产生的废水;剥离阶段产生的噪音等。 上述污染物的产生与各企业的生产规模、工艺路线、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本标 准根据我国电解铜企业的具体状况,制定了污染物产生指标,共分三级。以本标准中的三级标 准为例铜电解实行电解液循环利用后,废水产生量主要来自于车间生产作业面废水、清洗废 水以及跑冒滴漏废水,生产1吨金属铜废水产生量约为1.0t。 6.5 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的确定 铜电解生产会产生废气、废液以及固体废物。废气主要来源于硫酸雾。电解过程产生的硫 酸雾, 考虑其具有腐蚀性, 故要求电解车间进行强制通风, 确保生产车间中硫酸雾含量低于 大 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规定的排放浓度限值45mg/m3。废液主要来源于洗 涤用水,出槽板和电解槽采用清水冲洗,产生大量含有Cu2,Ni2、Pb2等重金属的废水,这些 废水经沉淀处理后进入电解液循环系统回用。 固体废物来源于阳极泥和净液车间脱铜电解过程中产生的黑铜粉。阳极泥中富含贵重有价 金属可回收提取。黑铜粉中含Pb、As等重金属须送火法精炼处理。 6.6 环境管理要求的确定 环境管理要求是一类定性指标,主要从企业是否进行了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环境审核、 12 是否符合环境法律法规、废物处理处置和相关环境管理等五个方面考虑。 其中废物处理处置从 制度和处理方法两方面加以界定。 铜电解生产的各个过程都会产生污染物。电解工段产生硫酸雾、泥浆,压滤工段产生大量 阳极泥,清洗滤布产生废水,剥离工段产生噪声等。 在环境管理要求中,应按照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的要求进行审核;要求一级达标企业能按照 GB/T 24001标准建立并运行环境管理体系,企业的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文件等应齐 备;要求二级、三级达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健全,原始记录及统计数据齐全有效;要求生产管 理中有原材料质检制度和原材料定额管理及能耗、水耗、产品合格率方面的考核制度。 6.7 有关数据和计算方法的说明 本标准所制订的指标是依据2007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统计资料所提供的数据。相关指 标的计算方法是行业内公认通用的。 6.7.1 电流效率 电流效率是铜电解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 解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电流效率与生产工艺密切相关,国内普遍采用骨胶、硫脲、干酪素 作为电解添加剂,电流效率一般在90%以上,管理规范、操作要求严格的企业达到 95%以上。 本标准在确定电流效率指标时,充分考虑到国内铜电解企业的产品类型、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等具体情况。 6.7.2综合能源单耗 综合能源单耗是电解工艺段的工艺能源单耗与工艺产品辅助能耗及损耗分摊量之和。电解 工艺段主要能耗为电解消耗直流电耗和电解液加热过程的蒸汽消耗。2007年颁发的铜冶炼企 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248-2007,规定了现有铜冶炼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值为 220kg标煤/t,新建企业限额为170 kg标煤/t,先进值限额为130 kg标煤/t。 ① 电能单耗 电能单耗是电解生产中一项综合技术指标,电解槽效应越大,槽平均电压就越高,电耗就 必然高。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2006 年第 40 号公告(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规定阴极铜直流电 耗必须在 285 千瓦时/吨以下。 ② 蒸汽单耗 蒸汽单耗是铜电解生产中的另一项能耗指标,蒸汽主要用于电解液的加热。蒸汽消耗量与 电流密度有关,电流密度越高,由电解液电阻而产生的热量增加,故用来加热电解液所需的蒸 汽消耗量会减少。目前我国铜电解企业蒸汽单耗在0.4~1.0t/t。 6.7.3 铜回收率 铜回收率是指阴极铜中含铜质量与阳极铜中含铜质量的比值。该指标是铜电解工艺对资源 的利用率,铜回收率一般都在99%以上。 6.7.4 硫酸雾的产生量 铜电解生产过程中由于电解时温度较高(65℃左右)会产生硫酸雾等蒸汽,其浓度可能会 超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规定的排放浓度限值45mg/m3。 13 鉴于硫酸雾的腐蚀性,电解车间必须采用强制排风设备以改善车间内操作环境及车间外环 境。 7 标准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7.1 标准实施的技术可行性 本标准的提出是考虑到我国铜电解业的现实状况,从当前与未来环境保护形势对铜电解产 业发展趋势的影响角度出发而制订。标准中各项指标数值的确定参考了国内铜电解业的实际技 术经济指标及国外先进水平。 铜电解业的清洁生产标准除铜电解业工艺与设备要求具有先天的难以更改的特点之外,其 他指标则是充分考虑清洁生产技术要求(除产品要求外)的各项指标。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对铜 电解业而言具有充分的针对性,铜电解生产需要大量消耗能源(电力)和资源。对铜电解业的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则是具体选择蒸汽单耗、铜回收率、硫酸单耗、直流电耗、电流效率等。上 述指标属于铜电解企业日常生产管理基础数据。因此评价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不仅是对企业的生 产成本的简单考核,更主要是对企业在环境资源的利用方面是否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综合评 价。 目前我国铜电解业的特点,企业总的数量多、平均规模较小、设备较简陋、工艺指标比较 落后。而确定清洁生产标准水平指标主要是从上述国情出发,具体要求不是很严。企业经过清 洁生产方面的努力还是能够达到标准指标,预计全国范围内达到铜电解业标准三级指标以上含 三级指标的企业能占总数的 50%。达到二级标准的企业比例预计有 10,如江铜集团等;以目 前实际情况,企业如不进行资金投入和很大的技术投入很难达到一级标准。本标准制定时,编 制组一方面考虑到清洁生产对企业应有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也考虑到我国铜电解企业的现有 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现状。各项指标数值的确定不仅参考了国内铜电解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还 具体调查了 6 家产能在 10 万 t/a 以上的铜电解企业的现状(见表 5)。 表 5 企业调查情况表 编号编号 企业名称企业名称 规模(万规模(万t/a)) 指标等级指标等级 1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44 2 2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54.5 3 3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40 3 4 白银有色(集团)公司 7.5 5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 37.7 3 6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 20.4 3 7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10.5 9 山东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 40 3 10 山东金鹏铜业有限公司 5 11 山东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20 其中调查状况表明达到二级水平的有 1 家,占总数的 9; 达到三级水平的有 5 家,占 总数的 45。达到一级水平的目前还没有。通过调查发现国内铜电解企业实现本标准中的指标 技术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需要通过必要的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结合严格的生产管理, 方可达到三级要求。 14 7.2 标准实施的经济可行性 本标准主要是以定量为主,其中有少部分定性的概念,对生产过程和管理上提出的要求, 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即可达到,而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设备。另一类是定量化的指标要求, 其指标用数值表示,如电流效率、蒸汽单耗、铜回收率、直流电耗等,这些指标是属于铜电 解业的日常生产管理的常用指标,可以通过生产工艺的严格控制,必要的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 实现节能降耗。因此,本标准在实施的经济方面是可行的。 8 标准实施的污染减排潜力分析 铜电解业是污染较为严重、能耗较大的行业之一, 相信随着清洁生产推行和清洁生产标准 实践,铜电解业一定会成为清洁生产行业,一定会为国家发展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做出贡 献。 2007 年我国阴极铜产量为 350 万 t,按照准入条件直流电耗 310 kWh/t 算, 估算 2007 年 用电总量约 10.85 亿 kWh。若推行清洁生产标准, 用电量降低至 280kWh/t 以内,那么达三级 标准可节电 10,达二级标准可节电 23,达一级标准可节电 29。因此,通过清洁生产标准 指标考核,促进资源利用率提高和电能耗降低是可行的,此行业大有节能潜力可挖。 在废水排放方面,铜电解废水中含重金属、COD 等污染物,必须达到污染物排放限值方可 排放。清洁生产标准鼓励企业对铜电解废水实施零排放,按 2007 年全国阴极铜生产量和废水 量核算,约可减少 COD 排放量 4.33 万 kg。 9 标准实施建议 本标准由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