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浸矿及其对锰矿浸出的研究进展.pdf
综合评述 收稿日期 2007 - 09 - 22 作者简介马荣骏1931 - ,男,河北大城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斯洛伐克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湿法冶金、 环保及冶金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1 细菌浸矿及其对锰矿浸出的研究进展 马荣骏 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12 摘 要根据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细菌浸出的原理、 浸矿菌、 培养、 驯化等一些关键问题,并重点对细 菌浸出锰的研究进展做了阐述,最后指出了细菌浸出锰矿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应该大力对其进 行研究,以达到工业应用的目的。 关键词细菌;细菌浸矿;锰矿 中图分类号TF803 ;TF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4336200801 - 0001 - 06 1 前 言 细菌浸矿是微生物冶金中最重要的内容,因为 这一技术有一系列优点,例如投资和生产费用低,可 用于处理低品位多金属矿、 设备简单、 能耗低、 无污 染、 符合绿色冶金、 清洁生产的要求。故而成为湿法 冶金的发展方向。目前该技术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很 大的扩展,已在20多个国家30多个矿山得到工业 应用。用细菌浸矿的研究报道有黄铁矿、 砷黄铁矿、 难处理金矿、 铜、 铀、 镍、 钴、 钼、 钨、 铂族金属、 锂、 钒、 锑、 锡、 铋、 锰等矿。其中,对难处理金矿已建立了 Blox工艺、Bactech工艺、Newmout工艺、Geobiotics 工艺,对浮选铜精矿也建立了Geobiotics工艺,得到 工业化的应用[1~3]。 鉴于我国具有大量的低品位锰矿资源,细菌浸 矿有望成为处理这类锰矿的重要方法。本文对细菌 浸矿及细菌浸出锰矿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 扼要地 阐述,希望引起锰业同行的重视。 2 细菌浸矿的原理[1~2] 从宏观物理化学出发,一直认为细菌浸矿的机 理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2种[4~5]。直接作用是细 菌附于硫化矿物,并把矿物氧化为硫酸,释放出金属 离子。间接作用则是Fe3 和H 在化学作用下溶解 硫化矿、 产出元素硫和Fe2 ,随后它们又由细菌氧 化为硫酸和Fe3 ,硫酸和Fe3 与矿物作用,溶出金 属离子。这2种作用的方式可用以下化学反应 表示 直接作用 MeS 2O2 H2 细菌 H2SO4 Me2 间接作用 MeS Fe3 Me2 Fe2 S0 S0 2O2 H2 细菌 H2SO4 4Fe2 O2 4H 细菌 4Fe3 2H2O 其中硫由初始产物到最终产物,提出了2种化 学反应历程,即硫化硫酸盐历程和多硫化物历程。 硫化硫酸盐历程可以简单表示为 多硫化物历程也可以简单表示为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都不能很好解释细菌浸出 的实际问题,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又用电化学及生 物化学解释细菌浸出的化学过程。 由于细菌浸出中硫化合物的降阶过程伴随着与 附着菌外细胞质EPS内某些物质相配合的Fe3 离子的还原,可认为EPS离子参与了这一反应。细 菌具有氧化亚铁离子的极高活性,不可能使整体溶 液中发生亚铁离子的积累。在此基础上,细菌浸出 中各主要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化学电位及细胞质中可 能的电子转移途径如图1所示。其中,EOX代表细 第26卷第1期 2008年2月 中 国 锰 业 CHINA′S MANGANESE INDUSTRY Vo1126№1 February 2008 胞质内O2/ H2O对的氧化还原电位,为 0182 V SHE ;ESOX代表附着菌可利用的主要硫化合物初 始硫化合物或沉积硫组元的氧化电位; EEP代表 Fe3 / Fe2 在EPS层中离子的氧化还原电位接近 于溶液的氧化还原电位 [6]。 图1 附着菌浸出硫化矿物时主要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 电位及电子转移 当EEP较低时,大多数溶解的铁离子以二价态 存在,电化学反应模式如图1 a所示。此时EEP和 EOX之间差值较大,细菌的主要活性作用是氧化二 价铁离子。三价铁还原的电子转移,以及电子不通 过EPS层直接从硫化矿物转移到氧分子的转移都 很小。 当溶解的大多数二价铁已被氧化为三价时,情 况与上不同,如图1 b所示。此时EEP比ESOX高很 多,从而造成三价铁还原电化学反应的良好动力学 条件,有利于电子从表面硫化合物中转移。如果向 细胞内细胞质空间充分供应氧,由上述反应产生的 配合态二价铁继续转变为三价态,从而使硫化矿进 一步氧化,这种情况如图1 b所示。另一方面,如果 氧的供应不充分,表面硫化合物的氧化只能通过从 总体溶液中三价铁离子的供应完成,如图1 c所示。 根据图1所示的电化学反应模型,附着菌的浸 出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胞周质中Fe3 / Fe2 的 浓度比,而该浓度比又取决于溶液中的氧化还原电 位及溶解铁离子的浓度。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 相符合。 可把各种硫化物氧化作用的生物化学步骤总结 于图2中[7]。 第1步是硫和硫化物与细胞巯基群的反应如 谷胱甘肽 , 并形成硫化物 巯基复合物。硫离子在 硫化物氧化酶催化下氧化成亚硫酸盐。亚硫酸盐氧 化并通过两条途径生成高能磷酸键一种是通过细 图2 硫杆菌对不同硫化合物的氧化步骤 胞色素连接的亚硫酸盐氧化酶将亚硫酸盐氧化为硫 酸盐,并经氧化磷酸化作用进行电子传递形成腺苷 三磷酸ATP。这一途径是亚硫酸盐氧化的主要途 径,在硫杆菌中普遍存在;第2种途径是亚硫酸与 AMP反应,有2个电子转移并形成腺苷酰硫酸 APS ,经细胞色素系统电子转移给 O2,氧化磷酸 化产生高能磷酸键。此外,底物水平的氧化磷酸化, APS与Pi反应并转化为腺苷二磷酸ADP和硫酸。 在腺苷酸激酶的作用下,2个ADP可转化1个ATP 和1个腺苷多磷酸AMP。这样,2个亚硫酸根离 子经这一系统的氧化作用,最终形成3个ATP ,2个 由氧化磷酸化形成,1个由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 某些硫杆菌中存在这一途径。 从Fe2 到Fe3 的有氧氧化是浸矿细菌如氧化 亚铁硫杆菌获得能量的一种方式。在这一过程中, 只有很少的能量可以利用。多数氧化铁的细菌同时 氧化硫,且多为专性嗜酸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 只有酸性条件亚铁离子对化学氧化是稳定的。 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铁的生物能具有生物化学 意义,因为Fe3 / Fe2 具有正的还原电势pH 2时 为0177 V。这种菌的呼吸链包括细胞色素c、 细胞 色素a1,及一种含铜的铁硫菌蓝蛋白。由于Fe3 / Fe2 对的还原电位较高,到氧 0 15 O2/ H2O ,E0 0182 V的电子途径很短,不足以还原和电子传递 链中任何其他组分,研究已证明,氧化亚铁硫杆菌是 利用环境中已存在的质子梯度产生能量。由于任何 生物的细胞质必须保持在中性,氧化亚铁硫杆菌内 pH值约为6 ,而其周围环境的pH值约为2 ,细胞质 膜两侧的pH值差异,造成了可用于合成ATP的质 2中 国 锰 业第26卷 子动力势。为了保证胞内中性的pH值,质子通过 转运质子的ATP酶进入细胞,并在这一过程中,驱 动ADP的磷酸化。显示了Fe2 的氧化是一个消耗 质子的反应过程。 研究表明,氧和质子生成水的反应发生在细胞 质膜的内侧,而Fe2 的氧化反应发生在细胞质膜的 外侧,从Fe2 传出的电子在周质空间被铁硫菌蓝蛋 白接受如图3所示。铁硫菌蓝蛋白对酸稳定,在 pH 2时具有最适合的活力。 铁硫菌蓝蛋白的电子 图3 亚铁离子为能源时细菌内的电子传递 被传给高电势的与膜结合的细胞色素c ,最后到达 终端氧化酶 细胞色素a1,然后将电子供给氧分 子,加上细胞质中的2个质子形成水。 从细菌内部分子水平上生物化学过程的研究揭 示硫化矿细菌氧化浸出机理,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包括细菌的基因结构,基因的哪个特定片段参与了 反应,是怎样的反应历程,特定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以及如何影响或改变特定基因的作用等。至今为 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因此,细菌浸矿 生物化学机理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3 浸矿细菌、 培养基及驯化 在细菌浸矿中能否得成功及产业化应用,最关键 的问题是细菌。现在已有报道的细菌可归纳如下 1中温菌 这类细菌的生存温度在25~40℃ 之间,主要有 氧化亚铁硫杆菌 T 1Ferrooxidans ,简称 为 英 文 T1f ,氧化硫硫杆菌 T 1Thiooxidans ,简称为英文 T1 t 和氧化亚铁微螺菌 L 1Ferrooxidans ,简称为英 文L1 f 。 2中等嗜热菌 这类细菌的生存温度在45~50℃ 之间,1976年 R1S Gdovova等[8]发现了第1个物种,命名为Sul2 fobaeillus thermosulfooxidans ,还发现了2种themo2 tolerans和asporogenes。1992年他又分离出一种 L1Themoferroxidans。以后Hallberg等[9]又提出了 Galdus菌及菌株BC13。 3高温细菌 嗜酸嗜高温古细菌是微生物进行的一个独立分 支,有4个菌属能氧化硫化物即硫化叶菌、 氨基酸 变性菌、 金属球菌和硫化小球菌[10]。 培养基是细菌获取营养、 能源的源泉。不同的 微生物有不同的营养要求,因此,要根据不同微生物 的营养需要配置不同的培养基。自养型细菌以简单 的无机物为营养物质。这类菌有较强的合成能力, 能从简单无机物质如CO2和无机盐合成本身需要 的糖、 蛋白质、 核酸、 维生素等复杂的细胞物质。 异养型细菌以复杂有机物质为营养物质,其合 成能力较弱,不能以CO2作为惟一的能源,其培养 基中至少有一种有机物质如葡萄糖,有的需要一种 以上的有机物。 现在使用的培养基有9 K、Leathen、ONM、Colmer 及Wakesman等5类,可根据细菌的性质选择使用。 细菌驯化是细菌浸矿中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在 人为逐步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通过细菌本身优 胜劣汰的过程演变,使那些活力较强并逐渐发生变 异的细菌存活下来,形成适应新环境的新菌株。浸 矿细菌进行驯化培养有2个主要目的提高细菌对 特定矿石的适应性如吸附能力等 ; 提高细菌对金 属离子或盐浓度等环境条件的耐受能力。驯化多是 3第1期马荣骏细菌浸矿及其对锰矿浸出的研究进展 采用逐步提高培养基或浸出液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办 法,使细菌对高金属离子浓度具备适应性,可在实验 室用摇瓶实验完成。 4 细菌浸出锰矿的研究进展 锰的最重要资源为氧化锰矿,其次是硫酸锰矿、 硅酸锰矿、 菱锰矿、 锰方解石等。我国贫锰矿占锰矿 资源的90 以上。多数贫锰矿其成分复杂、 结构特 殊。处理这类锰矿资源,细菌浸出是有效的方法。 锰的化合物性质表明,二氧化锰不溶于硫酸,为 了使锰矿中存在的MnO2溶出,必须使 Mn Ⅳ还 原为 Mn Ⅱ或氧化成 Mn Ⅵ。因此细菌浸出中 的细菌应具有氧化作用或还原作用的能力。 411 异养性细菌浸出锰矿[1] 某些微生物能够将四价锰还原为易溶于水的低 价锰 Mn 2 , 或者细菌产生有机酸使氧化锰转变为 离子状态或金属有机配合物进入溶液。 美国的佩海斯于1958年用芽孢杜菌对内华达 州和明尼苏达州含锰3 ~5 的4个贫矿进行锰 的浸出研究,平均锰浸出率为9715 。 印度阿格特和迪沙帕德于1977年用分离到的 芽孢杆菌属、 假单孢菌属和节杆菌属的3种细菌进 行了浸出果阿及安得拉邦矿石的摇瓶小型实验。矿 石- 012 mm ,前者含锰品位为42 ,后者为4416 , 分别在1 L三角瓶中加入50 g锰矿,50 mL营养肉 汤pH 61 6 及250 mL蒸馏水,再加入1 g菌种湿 重 , 浸出90 d ,3种培养基无明显变化,芽孢杆菌属 和假单孢菌浸出90 d ,浸出率各为90 ;节杆菌浸 出40 d ,浸出率为90 。扩大到柱浸柱高12 cm、 直径5 cm ,先充入水洗一级的石英砂300 g于玻璃 柱中以促进渗滤,矿样放入柱中,节杆菌培养物1 g 湿重作为接种,浸出14 d后,果阿锰矿的锰浸出 率为8515 ,安得拉邦锰矿为7113 。试验规模扩 大至槽浸,用矿量100 kg ,接入节杆菌种和500 L 水,浸出14 d ,锰浸出率为7814 。 可从许多可溶性微藻类中廉价得到糖和衍生 物,而细菌可以依靠这些产物生长,因此有人进行了 利用可溶性微藻类光合作用物供给浸锰的细菌生长 的研究。结果表明,纯培养和混合培养物浸出锰,比 单纯提供糖给细菌的浸出锰量增加50 。因此认 为用混合细菌可容易地使碳酸盐和氧化矿中的锰溶 解,若能解决营养需要及进一步提高浸出率,生物浸 锰即可实现工业化。 Rusin等 研 究 了 用Bacillus polymyxaP与 B1circulaus MBX细菌从含锰铁矿中浸出锰[11]。浸 出渣中的Ag在后续氰化浸出中的浸出率可达90 以上。在用B1circulaus的连续浸出中,矿浆密度为 15 ,9918 Mn与86 的银被浸出,而残留于浸出 渣中的银还可由氰化浸出总银量的815 。 412 自养型细菌浸锰[1] 日本的今井和民等人从1962年开始就用氧化 硫硫杆菌浸出贫二氧化锰矿其中有部分碳酸锰 , 在细菌浸出液中加入硫磺粉作细菌能源基质,使锰 矿石中的锰呈可溶性的硫酸锰溶浸出来,锰浸出率 达97 。 田野达男等人于1965年、1967年研究了添加 金属硫化物对氧化硫硫杆菌浸出二氧化锰效果的影 响。在500 mL振荡瓶中加入培养基80 mL ,种菌液 20 mL ,500 mg化学试剂二氧化锰代替低品位锰矿, 分别加入FeS、CuS、ZnS、FeSO4、Fe2 SO 43,浸出3 d 结果是加FeS浸出液中增加硫酸量为017 mg/ 100 mL ,为对照的2倍,浸出锰浓度由1710 - 3 增加 到11110 - 3 ,为对照的615倍。FeS的作用在于 它生成的H2S使不溶于溶液的Mn4 还原成水溶性 的Mn2 。当细菌在含有1 MnO2和011 FeS中 培养10 d时,培养液中的锰的浓度约为510 - 1 , 锰浸出率90 。加ZnS对锰浸出更有效,溶液中锰 的浓度为18510 - 3 ,为对照的10倍。CuS对锰 浸出和细菌生长似乎无影响。FeSO4的效果与FeS 相同,浸出锰量随FeSO4或FeS的添加量大致成比 例上升。加Fe2 SO 43效果不明显。他们同时研究 了用离子交换膜浓缩锰和电解回收锰,发现细菌抗 电压80~110 V ,抗电流4 A/ dm2,由此断定活性细 菌的锰浸出稀溶液可以用电解法处理。在上述试验 基础上,进行了细菌浸出锰矿连续提取高浓度锰液 的研究,锰浸出率达97 以上,并提出了氧化硫杆 菌浸出二氧化锰的机理。 钟慧芳等对我国陕西省天台山磷锰矿的细菌浸 出进行了研究[12]。该矿储量大,品位低,嵌布粒度 极细,结构复杂,属难选矿,采用常规选矿方法达不 到磷锰分离和富集锰的目的,而且选矿成本高。细 菌浸出的工艺分2步,第1步用氧化亚铁硫杆菌T - M菌株以黄铁矿产地为镇安和略阳作能源基 质,氧化后产生Fe3 离子和硫酸溶液,称为菌生黄 铁矿浸矿剂,并以此作为浸矿剂浸出锰矿。用T - M菌株对黄铁矿氧化浸出35 d ,溶液中铁的浓度为 4中 国 锰 业第26卷 21 g/ L ,为无菌时的60倍,pH由419下降到116。 试验表明,不同来源的黄铁矿均可作为能源基质,如 表1所列。 表1 TM菌对不同来源黄铁矿的氧化作用浸出8 d 产地pH 铁浸出速率v / gL - 1 d- 1 浸出液产生的 硫酸根质量浓度 / gL - 1 矿床类型 略阳黄铁矿11601541176热液矿床 镇安黄铁矿110111954183沉积矿床 白河黄铁矿0172110-沉积矿床 西乡黄铁矿0181144-沉积矿床 第2步用第1步得到的菌生黄铁矿浸矿剂去浸 出锰矿。浸出结果表明,在70℃ 温度下浸出3 h ,锰 浸出率为90185 ,每吨锰粉仅需加硫酸115 kg。 而在相似条件下用硫酸浸出时,虽然也可以达到类 似的浸出率,但每吨锰矿的硫酸耗量高达740 kg。 采用菌生黄铁矿浸矿剂可节省84146 的硫酸,在 规模为每次85~100 kg锰矿的半工业试验中,经初 步成本核算,细菌法比硫酸法的成本低30 左右。 孟运生等[13]用经过驯化培养的TM菌浸出贫 锰矿。细菌的初始浓度为115510 mL。同时做无 菌对照试验,试验结果见图4。 图4 TM菌对黄铁矿的氧化作用 从图4可知,TM由于适应了固态基质,生长曲 线几乎不经过液态基质生活的细菌所需的延长期。 细菌量由开始的106mL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增至107 ~108mL ,细菌浸出的铁量急剧增加。浸出25 d ,无 菌条件下浸出的铁的质量浓度仅0152 g/ L ,而细菌 氧化的黄铁矿浸出的铁的质量浓度为1918~2216 g/L。可见用空气来氧化黄铁矿是极其缓慢的,细 菌则具有显著的加速作用。 菌生黄铁矿浸矿剂搅拌浸锰矿试验结果。用菌 生高铁浸矿剂进行搅拌浸锰的条件试验,获得浸锰 的最佳参数 Fe3 25 g/ L ,矿浆浓度10 ,温度 60℃,搅拌时间2 h ,pH值为117~118。 用菌生黄铁矿浸矿剂在最佳参数下搅拌浸出锰 矿石,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试验室菌生黄铁矿浸矿剂浸锰试验结果 浸矿剂编号浸矿剂 Fe 3 / g L - 1 锰浸出率/ 1211262116 2191458149 3221464192 由试验结果可知用菌生黄铁矿浸矿剂搅拌浸 出贫锰矿,锰的浸出率在60 左右,而且浸出率随 浸矿剂Fe3 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细菌氧化黄 铁矿获得浸矿剂过程中,仍有铁矾出现,从而导致 Fe3 部分损失。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浸出率,应加 强细菌对黄铁矿的氧化作用,同时缩短浸矿时间。 Hiroshi Nakazawa等用元素硫及黄铁矿作基质 培养驯化的氧化铁硫杆菌浸出大洋结核壳时发 现随着元素硫被细菌氧化为硫酸盐,矿浆pH值降 低,结核壳中的镍、 铜先溶出,然后钴、 锰也被浸 出;镍的溶出速度取决于元素硫的含量和超始细菌 的数量;使用耐铜细菌或适应性驯化培养可以缩短 浸出钴的诱导期;使用黄铁矿代替元素硫作基质,钴 的浸出速度显著加快,黄铁矿还可作为大洋结核中 二氧化锰的还原剂。结果表明用细菌浸出大洋结 核壳是可行的方法。 李浩然、 冯雅丽研究了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加还 原剂从大洋锰结核中浸出锰[14]。锰结核由 “大洋一 号”在 东 太 平 洋 采 得,其 成 分 为 Co0126 , Ni0184 ,Cu0189 ,Mn21108 ,Fe1012 。摇瓶 试验温度一般为30℃,leathen培养基加还原剂,接 种细菌,摇床转速160 r/ min。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浸 出率的影响。 1还原剂种类试验了硫酸亚铁,黄铁矿,硫 酸亚铁加黄铁矿,3种不同的还原剂,这些物质既是 Mn Ⅳ的还原剂,也是细菌的能源物质,其中黄铁 矿的效果最好。 2黄铁矿与锰结核的质量比1∶1最好。 3矿浆浓度40 g/ L较适宜。 4 pHpH维持在2 ,浸出率最高。 5温度最适宜温度为30℃。 在优化条件下leathen培养基,用黄铁矿作还 原剂,黄铁矿与锰结核质量比为1∶1 ,锰结核粒度 5第1期马荣骏细菌浸矿及其对锰矿浸出的研究进展 - 147μm ,矿浆浓度40 g/ L ,温度30℃,接种量 25 ,摇床转速160 r/ min ,浸出6 d ,Mn浸出率接近 100 。 在上述条件下只有矿浆浓度改为 5 浸出陆 地软锰矿与硬锰矿,浸出9 d ,锰的浸出率分别为 9516 与9618 。 在浸出锰的同时,锰结核中其他的金属也同时 被浸出[15],在矿浆浓度5 ,pH 2 ,接种量15 , 锰结核与黄铁矿质量比为5∶1 ,温度30℃,用leathen 培养 基, 9 d浸 出 率 为Co95192 , Ni93195 , Cu53135 , Mn93197 , Zn66113 , Mo15113 , Fe24173 。 L1Henry[16]研究了一种海生假单孢菌采自太 平洋深海处还原MnO2的现理。该菌株能在有氧 或无氧条件下还原MnO2,以醋酸或葡萄糖为电子 供体。他提出的还原机理如图5所示。 图5 MnO2还原时电子传输 在此机理图中,醋酸氧化放出电子,供给细胞膜 上的电子传输链,在此传输链的末端,电子传给周质 间隔中的载体X ,后者又传到细胞壁,还原Mn3 生 成Mn2 ,所生成的Mn2 一部分在界面处去还原 MnO2生成Mn3 ,另一部分则溶解入溶液。 该机理也适用于有氧条件下用假单孢菌BⅢ88 还原MnO2的过程。有氧与无氧条件下的区别仅在 于在有氧条件下醋酸或葡萄糖氧化放出电子部分 传给MnO2使其还原,另一部分则传给O2。 用自养微生物如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MnO2 时,加入黄铁矿或硫磺粉作为细菌能源基质,此时, 细菌的作用是参与硫与黄铁矿的氧化,按前面所讲 述的机理,氧化过程生成Fe2 与低价硫的中间化合 物,在黄铁矿伴生时,为硫代硫酸根,这些生成的 Fe2 与硫代硫酸根作为还原剂去还原MnO2。 MnO2 2Fe2 4H Mn2 2Fe3 2H2O 4MnO2 S2O32 - 6H Mn2 2H2O CO2 有的微生物,如真菌,其代谢产物中含有机酸, 这些有机酸可以作为溶剂与配合剂去溶解氧化矿中 的金属氧化物如NiO、ZnO等面达到浸出目的。 5 结 语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提出以下几点结论 1细菌浸矿是湿法冶金的新方向,也是处理 低品位锰矿及大洋结核的重要方法。 2结合我国锰矿资源的特点,应大力开展细 菌浸出锰矿的研究工作,其中既要开展工艺研究,也 要进行了基础理论研究,例如测定浸矿细菌的DNA 序列,培养工程浸矿细菌,深入到基因深层次的研 究,是非常必要的。 3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进一步进行补充 的完善,使细菌浸出锰矿早日工业应用,以便达到减 少污染,改善环境和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显万,沈庆峰,郭玉霞 1 微生物湿法冶金[M]1 北京冶金工 业出版社,20031 [2] 方兆珩 1 细菌冶金过程原理[ M]1 见陈家镛 1 湿法冶金手 册 1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1 [3] 马荣骏,肖松文,邱冠周 121世纪生物冶金展望[M]1 见邱定 蕃 1 有色金属科技进步与展望 纪念 有色冶金 创刊50周 年专辑 1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1 [4] H1Tributech1Direct versus indirect bioleaching [J ]1Hydrometal2 lurgy ,2001 ,59 1771 [5 ] W1Sand , T1Gehrke , P1G1Jozsa ,etal11Biochemistry of bacterial leaching direct vs1indirect bioleaching[J ]1Hydrometallurgy , 2001 ,59 1591 [6 ] G1S1Hansford , T1Vagas1Chem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basis of bioleaching processes[J ]1Hydrometallurgy ,2001 ,59 1351 [7] M1T马迪根,J1M马克,J1 帕克杨文博等译1 微生物生物学 [M]1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 [8] 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教研室 1 微生物学 2 版 [M]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 [9] K1B1Hallberg ,E1B1Linstrom1Characterization of thiobacillus cal2 dus sp1nov1a moderately thermophilic ocidphile[J ]1Microbiology , 1994 ,140 3 4511 [10] Jack Barret ,G1Lkaravaiko ,M1N1Hughes ,etal11Metal extraction by bacterial oxidation of minerals[M]1New York ,London ,Toron2 to ,Sydney ,Tokyo Singapore ,Ellis Horwood ,19931 [11 ]P1Rusin ,J1Sharu1R1Arnolol1Enhanced recovery of silver and other metals from refractory oxide ores through bioreduction [J ]1 Mining Eng1,1992 ,45 1 4671 下转第16页 6中 国 锰 业第26卷 Preparation of Bixbyite Mn2O3by Hydrothermal LI Bin1,DU Fang2lin1,ZHANG Xin2 1 1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Qingdao, Shandong 266042 , China; 21TON GJI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331 ,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manganous nitrate and carbamide were used to get the manganous carbonate mid2pro2 duction by hydrothermal and then they calcined the mid2production to get the bixbyite Mn2O31It was mainly considered the effects on the products ,such as the time and temperature of hydrothermal ,the concentration and ratio of the reactants ,the kinds and dosages of the surfactant1The mid2products and final products were charactered by DSC/ TG、XRD and SEM1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hydrothermal reaction has effect on the types of mid2products1The structure and the morphology of final product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alcined temperature1The longer the reaction time is ,the larger the size is1The thicker the concen2 tration is ,the smaller the product size is1The whole structure crystal can’t come together under the low reaction temperature1The morphology of products are sphericity and the sizes are minished by adding surfactants but the conglomeration is serious1 Key words Hydrothermal ;Bixbyite ;Mn2O3;characterization 上接第6页 [12]钟慧芳,蔡文六,李雅芹 1 细菌浸锰及其半工业试验[J ]1 微生 物学报,1990 ,303 2281 [13]孟运生,徐晓军,王吉坤 1 贫锰矿细菌浸出试验研究[J ]1 湿法 冶金,2002 ,421 1841 [14]李浩然,冯雅丽 1 微生物浸出深海多金属结核中有价金属[J ]1 有色金属,2000 ,524 741 [15]李浩然,冯雅丽 1 微生物催化还原浸出氧化锰矿锰的研究[J ]1 有色金属,2001 ,533 31 [16 ] L1Henry ,A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the transfer of reducting power to insoluble mineral oxide in bacterial respiration inTorma AE ,Way J E ,LaksmannⅥeds1Biohydrometallurgical technolo2 gies, Vol1 Ⅱ[ M ]1Warrendate , Pensylvania , TMS press , 1993 4151 Development of Bacterial Lea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on Manganese Ore Leaching MA Rong2jun Changsha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 Changsha , Hunan 410012 ,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key issues of bacterial leaching such as bi2 oleaching theory ,leaching bacteria ,cultivation ,and domestication1It also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study progress of bacterial leaching of manganese1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the bacterial leaching manganese is an important direc2 tion of research ,which should be vigorously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achieve industrialized applications1 Key words bacteria ;bacterial leaching;manganese ore 中国锰业 正在推行 “两刊一网” 服务项目 详细内容请登陆中国锰业杂志网站 www1zgmyzz1com/ zgmy/ 2k1w1htm 61中 国 锰 业第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