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doc
新疆神华天电有限公司宽沟煤矿 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 核定资质单位负责人 核定资质单位项目负责人 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58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及报告编制人员 姓名 单位 专业 职称 签字 毛学建 新神天公司 综合 工程师 侯德建 新神天公司 综合 工程师 王富忠 新神天公司 综合 工程师 梁棵木 新神天公司 综合 工程师 薛 兵 新神天公司 通风 工程师 蒲 辉 新神天公司 采掘 工程师 赵海洋 新神天公司 机电 技术员 王玉明 神新公司 机电 高级工程师 苏育德 神新公司 机电 高级工程师 罗洪波 神新公司 机电 高级工程师 吕 松 神新公司 机电 高级工程师 徐 龙 神新公司 机电 工程师 刘会军 神新公司 机电 工程师 李 晨 神新公司 机电 高级工程师 李 萍 神新公司 机电 工程师 周宝力 神新公司 机电 工程师 邝友良 神新公司 机电 工程师 熊峰虎 神新公司 机电 工程师 周湖广 神新公司 机电 高级工程师 陈太光 神新公司 机电 高级工程师 陈泽刚 神新公司 机电 高级工程师 孙春生 神新公司 通风 工程师 赵南方 神新公司 通风 工程师 孙秉成 神新公司 通风 助理工程师 张崇德 神新公司 地测 工程师 蒋丽萍 神新公司 地测 高级工程师 吴志强 神新公司 地测 工程师 郭顺江 神新公司 地测 工程师 马世忠 神新公司 地测 助理工程师 顾维根 神新公司 选矿 高级工程师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核定工作的简要过程1 第二节 核定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1 第三节 核定主要系统环节及结果2 第四节 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4 第二章 煤矿基本情况4 第一节 自然属性4 第二节矿井建设情况11 第三节 煤矿生产现状13 第三章 煤矿生产能力核查计算17 第一节 资源储量核查17 第二节主井提升系统19 第三节 副井提升系统22 第四节 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25 第五节 供电系统能力核定27 第六节 井下运输系统能力核定30 第七节 采掘工作面能力核定31 第八节 通风系统生产能力核定情况38 第九节 地面生产系统生产能力核定51 第十节压风、灭尘、瓦斯抽排、通讯系统核查情况55 第十一节 安全程度、监测监控等核查情况56 第十二节 选煤厂生产能力核定57 第四章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结果57 第一节 各环节能力核定结果分析57 第二节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分析59 第三节 煤矿生产能力核对结果60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60 第一节 各生产系统(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60 第二节 建议采取的整改措施60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核定工作的简要过程 根据神新公司生产技术部要求和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宽沟成立了以董事长、总工程师为首的生产能力核定工作领导机构及十个相关生产能力核定小组。按照工作日程,核定小组于2010年9月20日至9月24日对天电公司宽沟煤矿进行了矿井生产能力核定。 各核定小组对照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从各系统的生产能力的必备条件、现场调查、核查收集有关资料、编写核查报告书、填写核查报告表、提出核查意见,最终形成核查报告,上报批准。 第二节 核定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1、煤炭法、矿产资源法、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国务院令第446号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文)等国家有关煤炭产业政策; 3、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选煤厂安全规程(AQ1010-2005); 4、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GB50197-2005)和煤炭洗选工程设计规范(GB50359-2005); 5、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发改运行[2004]2544号文); 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煤矿通风能力核定办法(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矿字[2005]42号文); 7、原煤炭工业部制定的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炭工业计划和统计常用指标计算办法和关于核定矿井(露天)洗煤厂生产能力实施办法; 8、采用或参考了在煤炭生产建设的实践中,经实测、统计、分析和总结并已取得合法依据的有关技术参数。 9、其它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第三节 核定主要系统环节及结果 一、储量核查结果 本次资源储量核查结果为矿井地质资源量 65584.52万t,矿井设计可采储量40823.76万t.。 能利用资源储量65584.52万吨,其中ABC级62437.91万吨,D级3605.25万吨。ABC级中扣除永久煤柱和采区损失量后剩余可采储量40823.76万吨(其中1255 m以浅为17803.09万t,1255m-950m水平为34497.50万吨,950m以下13284.93为5919.77万吨)。 二、主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主斜井提升系统根据矿井设计规模1.20Mt/a、预留5.00Mt/a”主要环节能力经论证和计算核定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最终矿井主提升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528万吨/年。 三、副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副斜井主要承担提人、矸石、材料及设备等辅助提升任务。根据采矿专业开拓方案,本矿井副井采用单滚筒缠绕式提升机单钩串车提升方式。 最大班提升量 1、最大班下井人数 50人 2、矸石 20车/班 3、炸药、雷管 2车/班 4、材料、砂石、 水泥 20车/班 5、设备 10车/班 6、其它 6车/班 四、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 根据宽沟煤矿现有采掘工作面实际揭露的地质情况来看矿井一水平的正常涌水量为350m3/h,最大涌水量为370m3/h。井下中央水泵房设在1255m水平井底车场附近, 排水管路沿主斜井井筒敷设至地面沉淀池。 五、供电系统能力核定 1、电源线路经论证和计算供电系统核定生产能力为528万吨/年,最终矿井供电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500万吨/年。 2、矿井供电系统能力,该矿井供电系统有两条电源线路,满足煤矿安全规程中双回路电源的要求。 六、井下运输系统能力核定 该矿井下运输系统经论证和计算生产能力核定为120万吨/年。最终矿井运输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500万吨/年。 七、采掘工作面能力核定 该矿井采掘工作面经论证和计算生产能力核定为152.06万吨/年,最终矿井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核定为150万吨/年。 八、通风系统能力核定 该矿井通风系统经论证和计算生产能力核定为218.68万吨/年,最终矿井通风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215万吨/年。 九、地面生产系统能力核定 该矿井地面生产系统经论证和计算生产能力核定为262.32万吨/年,最终地面生产系统生产能力核定为260万吨/年。 第四节 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 通过对各环节能力核定结果的分析,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为150万吨/年,为各生产系统中能力最小的环节。根据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中第一章第四条之规定,最终核定该矿生产能力为150万吨/年。 第二章 煤矿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属性 一、地理位置,企业性质,隶属关系,地形地貌,交通情况 天电公司宽沟煤矿位于呼图壁县城西南70km,北距大丰镇50km,东距乌鲁木齐市95km。井田与北部12km处的雀尔沟镇有砂石路面公路相通,雀尔沟镇与大丰镇约38km有柏油路相连,矿井工业场地北约2km有一条砂石路面通往国防公路,对外公路交通尚属方便。宽沟煤矿隶属神新公司,行政区划隶属昌吉州呼图壁县雀尔沟镇管辖。 二、井田位置,边界范围,拐点坐标,井田面积,相邻矿井边界关系 (一)井田位置 井田位于呼图壁县城西南70km,位于天山北麓的中低山区,地表地形复杂,地形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区内南部基岩裸露,地形陡峻,北部地形逐渐变缓,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坡积物所覆盖,绿草植被发育。地面标高界于1914.2m(南部白杨河大坂)~1185m(东部呼图壁河),绝对高差729.2m,相对高差一般为200m~350m。 地理坐标为东经8627′12″8634′27″,北纬4345′08″4347′33″。 (二)边界范围,拐点坐标,井田面积 根据新国土资采划[2004]第012号文件划定的井田范围批复和新矿集团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106团关于新矿集团宽沟煤矿井田东部境界划界的协议,宽沟煤矿井田境界由14个坐标拐点的连线圈定。井田东西长9.7km,南北宽3.15km,井田面积约20.0166km2。2010年对采矿证进行了变更为120万吨/年,拐点坐标为20个,井田面积20.1325 km2,采矿证号为C6500002009121120056369,有效期至2014.5.30。井田南部边界以外由东向西依次有白石联营煤矿、兴旺煤矿、鑫隆煤矿、白杨树煤矿等十二个地方小井。因地方小矿均在浅部开采,与本矿井相隔一定距离,不存在开采压茬和对井田资源产生破坏的因素。 井田范围20个拐点的坐标详见表2-1-1。 井 田 拐 点 坐 标 表 表2-1-1 拐点号 X Y 拐点号 X Y 1 4851000.00 29460275.00 2 4849293.00 29465725.80 3 4848009.35 29465308.50 4 4848004.15 29464480.65 5 4847435.62 29464485.75 6 4847830.00 29463500.00 7 4847055.00 29463340.00 8 4847160.00 29463140.00 9 4847793.30 29461847.65 10 4847652.00 29461752.4 11 4847818.00 29461369.00 12 4847971.65 29461483.6 13 4848862.35 29459666.00 14 4849079.69 29458691.00 15 4849636.00 29457828.00 16 4850047.00 29456325.00 17 4850300.00 29456325.00 18 4850300.00 29456000.00 19 4851000.00 29456000.00 20 4851400.00 29458200.00 (三)相邻边界关系 井田东部边界外500~800米地表外有拟建的呼图壁河石门子水库,井田南部边界外有地方小煤矿开采,北部、西部以划定边界为准。 三、井田地质情况,地层,含煤地层,构造,主要可采煤层情况,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层数、厚度,资源储量,煤质,煤种 一井田地质情况 宽沟煤矿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乌鲁木齐山前凹陷带中,区域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石炭系中统前峡组(C2qx)、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J1b)、三工河组(J1s)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J2x)、头屯河组(J2t)、侏罗系上统齐古组(J3q)、喀拉扎组(J3k)、白垩系下统吐谷鲁第一亚群(k1tga)、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坡积层(Q4dl),现分述如下 1、石炭系中统前峡组(C2qx)广泛分布于区域南部。岩性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细粒火山碎屑岩,含头足、腕足化石,区域地层厚度不大于1000m,与上伏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2、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J1b)在区域东南部零星出露,为一套河流相含煤碎屑沉积。灰白、灰绿色粉砂岩、泥岩夹砂岩、薄煤层,厚度在50~143.12m,与上伏侏罗系下统三工河组为整合接触。 3、侏罗系下统三工河组(J1s)在区域南部、中部沟谷中出露,以湖相为主碎屑沉积。岩性由深灰、灰绿、灰黄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夹砂砾岩、叠锥灰岩,厚度300~600m(宽沟煤矿区外ZK603孔控制厚度393.99m),与上伏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为整合接触。 4、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J2x)在区域中部出露,以湖沼相、河流相为主的含煤碎屑沉积。主要岩性为灰、灰绿、黄绿、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夹煤层、炭质泥岩,厚度大于484.09m,与上伏侏罗系头屯河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5、侏罗系中统头屯河组(J2t)在区域中北部出露,以河流相、湖泊相为主的碎屑沉积。主要岩性灰、灰绿、灰紫色粗砂岩、砂砾岩、砾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底部有厚砾岩,厚度在45~520m,与上伏侏罗系上统齐古组为整合接触。 6、侏罗系上统齐古组(J3q)在区域中北部出露,以湖泊相为主的碎屑沉积。主要岩性为灰、紫红、紫褐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下部有1~2层厚2~3m的凝灰质砂岩,厚度600~900m,与侏罗系上统喀拉扎组为整合接触。 7、侏罗系上统喀拉扎组(J3k)在区域北部出露,以山麓河流相为主碎屑沉积。主要岩性为灰、灰黄色巨厚角砾岩,厚度130~300m,与上伏白垩系下统吐谷鲁第一亚群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8、白垩系下统吐谷鲁第一亚群(k1tga)在区域北部出露,以河流相为主碎屑沉积。主要岩性为棕、褐色砾岩夹砂岩、砂质泥岩,厚度大于150m,与下伏侏罗系上统喀拉扎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9、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在河流沟谷两侧出露,灰白、灰、褐红色砾岩、砂堆积,厚5~20m。 10、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dl)在河谷山坡前出露,土黄色土、砾石、角砾混杂堆积,厚0~10m。 (二)井田地层 井田出露地层有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头屯河组(J2t)和第四系洪冲积层(Q4alpl),坡积层(Q4al)。地质勘探对井田内侏罗系三工河组地层未进行控制,三工河组上覆各地层特征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 呈北西~南东向分布于煤矿区中南部,为井田含煤岩组,该地层为一套在湖滨三角洲环境中形成的泥炭沼泽相、河流相、覆水沼泽相的含煤碎屑沉积。主要岩性为灰白色、黄绿色、灰黄色薄层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夹煤层、泥岩及炭质泥岩薄层。该组下段含可采、局部可采煤层7~9层,厚417.83m,与下伏三工河组为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特征及含煤性的差异,将该组地层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岩性段 (1)西山窑组下段(J2x1) 为区内西山窑组主要含煤段,井田内该段地层未出露。沿矿区南部边界外白杨河北岸的河岸峭壁分布,总体岩性为灰白色,灰绿色、黄绿色粗砂岩、含砾粗砂岩、中粗砂岩与煤层互层,夹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炭质泥岩薄层、煤线。地层中含煤5~6层,编号为B0、B1、B2、B3、B41、B42。煤层较集中,厚度大,平均纯煤总厚30.03m。B0、B42二层煤向西有减少,一直到尖灭。砂岩层稳定为特征。由于煤层地表多已火烧,形成沿白杨沟河岸的红色山崖,尉为壮观,也易于识别。该段与下伏三工河组呈整合接触,以底部一层粗砂岩(局部为细砂岩)与三工河组分界。该段地层厚63.99~187.10m,平均厚114.72m。向东有变薄的趋势。 (2)西山窑组中段(J2x2) 为西山窑组次要含煤层段,覆盖于西山窑组下段之上,在矿区外南部出露。岩性为灰白色、浅灰色、灰绿色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与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夹含炭泥岩、煤层、煤线,在宽沟煤矿东部该段不含煤,0线向西到财隆煤矿含3层煤,煤层编号为B5、B6、B7。可采煤层平均总厚为8.58m。底部以一层粗砂岩与下伏西山窑组下段呈冲刷接触。该段地层厚100.64~150.01m,平均128.92m。 (3)西山窑组上段(J2x3) 覆盖于西山窑组中段之上砂砾岩段,为不含煤地层,地表在矿区外南缘分布,该段在矿区内有大面积分布,顶部发育有河床相、河漫滩相沉积,岩性为灰色、灰白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互层,局部夹有砾岩、含砾粗砂岩透镜体,该段地层控制厚度143.74~230.07m,平均为174.19m。沿走向和倾向厚度变化都不大。该段顶部局部有冲刷剥蚀,与上伏头屯河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底部以一层厚层状含砾粗砂岩与下伏的西山窑组中段(J2x2)分界。 2、中侏罗统头屯河组(J2t) 该组广布于矿区中部、北部,为一套河流相、湖泊相为主的碎屑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黄、灰紫色粗砂岩、砂砾岩、砾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详查区内仅有该组中下部地层,该组地层厚度11.27~220.53m。其底部以一层5~10m厚的砾岩与西山窑组(J2x)地层分界,与下伏西山窑组上段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3、第四系(Q4) 主要分布于白杨沟河谷两侧、山脊的北坡、山间洼地及沟谷地段,按成因可分两种类型,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和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al)。 (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分布于白杨沟河谷两侧,为现代河床冲洪积砾石层,灰白色、浅灰色砾石、砂混杂堆积,砾石成份主要为砂岩、岩浆岩及少量变质岩,砾径0.2~2m,分迭差,磨圆为次棱角状圆状,无胶结,厚14~18m。 (2)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al) 在哈拉巴斯陶力斯嘎山北坡零星分布,主要由浅黄色土、砂、角砾、腐植土层组成,厚2.82~14.30m。 (三)煤层 井田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7层,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依次为B0、B1、B2、B3、B4、B5、B6煤层。 1、B0煤层可采厚度0.87~1.66m,平均1.22m,为薄~中厚煤层。顶板为粗砂岩、中砂岩;底板为粗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结构简单,局部含1层0.3m的泥岩。与其上的B1煤层间距为16.72~26.14m,平均为22.18m。 2、B1煤层全层厚4.44~9.21m,平均6.90m,为一特厚煤层。顶板粗砂岩、中砂岩,局部有粉砂质泥岩、泥岩伪顶;底板为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局部有粉砂质泥岩、泥岩伪底,结构简单,含有1层0.10~2.52m厚度不等的夹矸,层位稳定,属稳定煤层,与其上的B2煤层间距为3.93~37.91m,平均为25.78m。 3、B2煤层全层厚5.05~14.58m,平均9.50m,为一巨厚煤层,顶板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局部有含炭泥岩、泥岩伪顶;底板为粉砂岩、中砂岩,局部有炭质泥岩伪底,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属稳定煤层。与其上的B3煤层间距为2.98~38.14m,平均为17.51m。 4、B3煤层可采厚0.97~3.22m,平均厚1.90m。为薄~中厚煤层。顶板为粉砂岩、粗砂岩,局部有泥岩、炭质泥岩伪顶;底板为粉砂岩、中粗砂岩、粉砂质泥岩;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属较稳定煤层。与其上的B4煤层间距3.83~19.84m,平均11.22m。 5、B4 (B41、B42)煤层全层平均厚10.78m,可采平均厚10.59m,0线以东煤层厚度变化较大,B41与 B42之和为7.07m,到Ⅰ线B42尖灭,其厚度值仅为5.15m。全层厚度标准差为3.61m,可采厚度标准差为3.75m,东部B41煤层全层标准差为1.01m,B42煤层标准差为0.81m,属较稳定煤层。上述表明煤层东部变薄,夹矸变厚,从区段煤层变化规律明显考虑,将B4和B41煤层底板连成一体,定为稳定煤层,B42为较稳定煤层。 6、B5煤层主要分布在0线以西,可采煤厚1.82~9.92m,平均4.37m,为一厚煤层。顶板为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粗砂岩;底板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有含炭泥岩伪底;局部含有1层0.14~2.83m厚的粉砂岩、含炭泥岩夹矸,煤层结构较简单,属不稳定煤层。与其上的B6煤层间距9.7~23.50m,平均为16.60m。 7、B6煤层主要分布在0线以西,可采平均厚2.42m,为一中厚煤层。含有0.18~1.15m厚的炭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矸0~3层;顶板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含炭泥岩伪顶;底板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煤层结构较复杂,属不稳定煤层。与其上的B7煤层间距为9.7~2350m,平均16.60m。 8、B7煤层可采厚1.79m,为一中厚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可采的不稳定煤层。B0、B1、B2、B3、B4、B5、B6煤层的视密度分别为1.39、1.34、1.33、1.32、1.34、1.34、1.34t/m3。 矿井煤层特征见表1-2-1。 (四)煤质 本区煤层均属低变质烟煤阶段,依据各煤层化验资料,井田各煤层煤类单一,均属特低灰份~低中灰分、特低硫、特低~中磷、高发热量的31号不粘煤。是良好的动力用煤和民用煤,还可做炼油用煤。 煤 层 特 征 表 表1-2-1 煤层 编号 煤层厚度 间距 夹矸 层数 结构 稳定性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极小-极大 平均 极小-极大 平均 B6 1.663.75 2.42 6.1432.96 17.24 1--3 较简单 不稳定 粉砂、粉砂质泥岩 粉砂、泥质粉砂砂 B5 1.829.92 4.37 1 简单 不稳定 粉砂、泥质细砂 粉砂、粉砂质泥岩 22.9041.75 30.48 B4 4.1512.96 10.59 0 简单 稳定 泥质粉砂、粉、细砂岩 泥质粉砂、粉、细砂岩 B42 1.43.63 2.48 1 简单 较稳定 粉、细、粗砂岩、泥质粉砂 粉、细砂岩、泥质粉砂 3.7521.11 9.3 B41 2.854.99 4.16 1 简单 稳定 粉砂、粉细砂、砂质泥岩 粉砂、泥质粉砂 3.8319.84 11.22 B3 0.973.22 1.90 0 简单 较稳定 粉砂、粗砂、局部泥岩 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2.9838.14 17.51 B2 5.0514.58 9.50 12 简单 较稳定 炭质泥岩、粗砂、粉砂岩 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3.9337.91 25.78 B1 4.449.0 6.68 1 简单 稳定 粗砂、粉砂、泥质砂岩 粗、中、细、粉、泥质砂岩 16.7226.14 22.18 B0 0.871.66 1.19 简单 较稳定 粗、中、细、粉砂岩 粗、粉、泥质砂岩 1、水分(Mad) 各原煤水分含量变化在1.07~3.30,平均2.47。精煤0.18~3.04,平均2.41。 均属低水分煤。 2、灰分(Ad) 煤层原煤灰分普遍较低,变化较小,全区平均灰分两极值5.85~14.32,平均8.69。除B7煤为中低灰外其余各煤层均为低灰煤。 3、挥发分( Vdaf) 原煤挥发分变化在29.35~35.39,平均32.76。精煤挥发分变化在29.17~32.88,平均30.69。 4、硫分(St.d) 各煤层含硫量普遍较低,平均两极值为0.16~0.35。均属特低硫煤。 5、磷分Pd 各煤层磷分平均含量的两极值为0.006~0.068,平均0.025,总体属低磷煤。其中B0、 B4含量较低,平均值为0.006 和0.007,属特低磷煤。B6煤层磷含量为0.068属中磷煤。其它煤层磷含量在0.014~0.041,属低磷煤。 6、发热量(Qb.d) 各煤层发热量普遍较高,原煤(Qb.d)两极值为28.46~30.93MJ/kg,属高发热量煤。 煤质特征见表1-2-2。 煤 质 特 征 表 表1-2-2 含煤地层 煤层编号 水分 Mad() 灰分 Ad() 挥发分 Vdaf() 硫分 St.d() 磷 Pd() 发热量 Qb.d(MJ/kg) 煤种 中侏罗统西山窑组 B0 1.94 14.32 35.39 0.33 0.006 28.46 31BN B1 2.20 8.82 32.96 0.20 0.014 29.55 B2 2.50 8.53 32.97 0.16 0.015 29.62 B3 2.42 8.10 29.35 0.30 0.026 30.93 B4 2.55 6.44 32.78 0.26 0.007 28.98 B5 3.25 7.91 34.38 0.35 0.025 28.55 B6 3.30 8.63 33.65 0.31 0.068 29.20 平均 2.47 8.69 32.76 0.27 0.025 29.91 (五)区域构造 1、褶皱 区域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乌鲁木齐山前拗陷西段的中部,处于三屯河~宁家河单斜构造带。中新生代地层由南向北,从老至新依次排列,倾向为北北东向单斜,倾角10~25。区域西南、东南部见有小型褶曲,对井田构造没有造成较大影响。 2、断裂 区域内断裂构造不发育,在本井田首采区精查及外围详查区内没有发现断距大于30m断层,区内未见其它构造,区内构造属简单类型。 (六)资源储量 根据新国土资储备字[2004]018号文批准的宽沟井田资源量(331332333)为68615.12万t,后又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协调,将井田东南侧部分资源调拨给106兵团,调拨后宽沟井田的资源储量(331332333)为65584.52万t。其中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8908.17万t;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25209.25万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31467.1万t。截止到2010年9月末,可采储量为40298.76万t。 (七)水文地质情况,开采技术条件 1 水文地质情况 井田地形属中山地形,基岩裸露,第四系覆盖较少,地势总体南高北低,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井田内无常年流动的地表水流,水量蒸发强于降水,第Ⅱ含水层透水性较好,富水性较强,井田属顶底板直接或间接进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较强富水的矿床。 通过大井法及分析计算法等,计算到1250m水平时,矿井涌水量(精查区)取以上两种计算方法的较大值即大井法计算结果为15204.37m3/d(633.5 m3/h),依据该计算方法,设计仍按大井法计算一水平1255m水平涌水量约为25032 m3/d(1043 m3/h)。实际矿井涌水量在350-370 m3/h,设计时涌水量取得过大,现涌水量8400 m3/d 2 开采技术条件 1、瓦斯 地质勘探共计采集了主要煤层B1、B2、B4九件瓦斯煤样,其中B4煤层瓦斯含量为0.174mL/g.r, B2煤层瓦斯含量为0.084~0.878mL/g.r,平均0.281mL/g.r,B1煤层瓦斯含量为0.241~0.907mL/g.r,平均0.39mL/g.r,B1、B2、B4煤层的瓦斯平均含量为0.284mL/g.r,瓦斯成份主要为氮气,次为甲烷,二氧化碳少量。经计算,B2煤层中的吨煤瓦斯含量为0.1522~0.9897m3,平均0.3541m3。B1煤层中的吨煤瓦斯含量为0.3245~1.017m3,平均0.4673m3。B1、B2、B4三层煤平均为0.3609m3。2009年7月11日经新疆煤炭工业协会审查的瓦斯等级鉴定为瓦斯相对涌出量为1.59m3/t,绝对涌出量为4.98m3/min,矿井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2.13m3/t, 绝对涌出量为6.69m3/min,确定矿井瓦斯等级均为低沼气矿井。 2、煤尘 各煤层煤粉的火焰长度多为100~500mm间,扑灭火焰所需的岩粉量为48~85,各煤层爆炸性指数值在26.34~42.96间,均大于15,煤尘均具有爆炸性。 3、煤的自燃 根据地质报告可知,矿区内各煤层自燃发火情况如下B0煤层为不自燃~很易自燃发火的煤,B1煤层为不自燃~不易自燃发火的煤;B2煤层为不自燃~易自燃发火的煤;B3煤层为不易自燃发火的煤;B41煤层为易自燃不易自燃发火的煤,B42煤层为不易自燃发火的煤,B6、B7煤层为不易自燃发火的煤。各煤层多属于不易自燃发火的煤,但局部出现易自燃或很易自燃。 4、地温 矿区内浅部无地温异常区,各生产矿井井温在10℃~12℃间。 地质部门在东部的ZK502孔和西部的ZK001孔进行了简易井温测量,未发现高温地层,地温变化正常。ZK001孔地温梯度为3.8℃/百米(10月份测量),ZK502孔地温梯度为1.9℃/百米。 5、火烧区 矿区内未见火烧现象,各煤层埋藏于矿区垂深100~300m以下。据各勘探线控制的情况,矿区南部边界距煤层露头火烧区较远(100~1000m)。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该矿区火烧区的分布范围及煤层的出露位置,本次工作在矿区南部边界外的呼图壁白杨沟内进行了生产井调查和地面磁法扫描工作,通过工作结果可知矿区内所有煤层浅部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火烧,其中由于B1、B2煤层厚,煤质好,火烧深度较大。井田边界之外浅部煤层火烧下限见表1-2-3。 井田外浅部煤层火烧深度下限表 表1-2-3 测量方法 观 测 煤 层 确定火烧深度和标高(m) 斜 深 垂 深 下限标高 白杨沟详查成果 物探磁法 B4-B0 53-100 11-21 生产井调查 B4 100 12 1594 B3 87 18 1583 B2 53-95 11-20 1576-1569 本次勘查成果 物探磁法 B42-B0 300-500 140Ⅰ线-210Ⅶ线 1514Ⅰ线-1390Ⅰ线 生产井调查 B2 156 40 1495 B1 40-152 10-39 1536-1478 B0 40-220 10-58 1518-14002 矿区西部外围白杨沟一带火烧斜深在53~100m,垂深在11~21m,东部外围白杨沟一带火烧斜深在40~500m,垂深在40~210m。由于矿区外围的煤层露头火烧较强烈,地表形成火烧红色带,现就各煤层火烧情况简介如下 B0煤层地表全区火烧,白石联营煤矿控制了东部煤层的火烧边界,火烧斜深225m,垂深58m,火烧底界标高1402m;中偏西部的红三沟煤矿,火烧斜深40m,垂深10m,火烧底界标高1518m,根据井田南侧以外中西部地段的各矿井对其它煤层火烧底界的控制分析,推测该煤层在V线一带火烧斜深110m左右,垂深27m,火烧底界标高1426m;而在Ⅲ线一带该煤层火烧斜深160m左右,垂深42m,火烧底界标高1445m。 B1煤层地表全区火烧,中偏西部的红三沟煤矿,火烧斜深40m,垂深10m,火烧底界标高1536m;Ⅲ线南侧的鑫隆煤矿,火烧斜深152m,垂深39m,火烧底界标高1478m;V线南侧以西的水暖公司煤矿和兴旺煤矿,火烧斜深150m左右,垂深29m,火烧底界标高1435m;Ⅶ线南侧以西的白石联营煤矿,火烧斜深230m,垂深59m,火烧底界标高1414m。 B2煤层地表全区火烧,Ⅲ线南侧的鑫隆煤矿,火烧斜深156m,垂深40m,火烧底界标高1495m;根据矿区南侧以外中部的兴旺煤矿和东部的白石联营煤矿对其它煤层火烧底界的控制分析,推测该煤层在V线一带火烧斜深165m左右,垂深40m,火烧底界标高1406m;而在Ⅶ线一带该煤层的火烧斜深在235m左右,垂深61m,火烧底界标高1452m。 B3煤层地表全区火烧,火烧底界无工程控制,据矿区南侧以外矿井对B1、B2煤层火烧底界的控制分析,推测该煤层在Ⅲ线一带的火烧斜深170m左右,垂深44m,火烧底界标高1518m;推测煤层在V线一带的火烧斜深122m左右,垂深30m,火烧底界标高1486m;推测煤层在Ⅶ线一带的火烧斜深218m左右,垂深56m,火烧底界标高1496m。 B41煤层地表全区火烧,火烧底界无工程控制,据井田南侧以外矿井对B1、B2煤层火烧底界的控制分析,推测煤层在Ⅲ线一带火烧斜深160m左右,垂深41m,火烧底界标高1536m;推测煤层在V线一带的火烧斜深116m左右,垂深28m,火烧底界标高1499m;推测煤层在Ⅶ线一带的火烧斜深212m,垂深55m,火烧底界标高1504m。 B42煤层地表全区火烧,火烧底界无工程控制,据井田南侧以外矿井对B1、B2煤层火烧底界的控制分析,推测煤层在Ⅲ线一带火烧斜深100m左右,垂深26m,火烧底界标高1550m;推测煤层在V线一带的火烧斜深108m左右,垂深26m,火烧底界标高1510m;推测煤层在Ⅶ线一带的火烧斜深202m,垂深52m,火烧底界标高1518m。 从煤层火烧趋势看,西弱东强尤为明显,据生产井调查结果,火烧底界标高从西部的1518m降至东部的1402m,落差近120m。火烧强度、火烧深度均受地形条件、地质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当煤层露头的旁侧有大沟或水系的情况下,煤层火烧深度均较大,火烧深度大多低于沟谷。 从已有资料分析,火烧区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开放形态,火烧层中的积水由西向东排泄进入到白杨沟河中。因各煤层厚度、煤质上的差异,其火烧强弱不一,形成的火烧深度也不相同,因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局部煤层火烧强烈的地段会形成大小不等的火烧洼地,这些低洼地带,构成了火烧区裂隙潜水的有利聚积部位。 6、煤层顶底板 煤矿区主要煤层的顶板岩石为泥岩、含炭泥岩、粉砂岩、中粗粒砂岩、粗粒砂岩、含砾粗砂岩。泥岩、含炭泥岩、粉砂岩,为泥质、粉砂质结构,岩石较软。中粗粒砂岩、粗粒砂岩、含砾粗砂岩为中粗粒、粗粒砂状结构,中厚层~块状构造,泥、钙质胶结,岩石属软质及中硬类型,裂隙节理不发育。 煤矿区主要煤层的底板岩性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含炭泥岩、炭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粗砂岩,岩石较软,泥岩、粉砂岩是组成煤矿区煤层底板的主要岩性。粗砂岩为粗砂状结构,中厚层~块状构造,钙质胶结。岩石较硬,裂隙节理不发育。 当粉砂岩作为煤矿区各煤层的顶板或底板时,在饱和状态下,仅B2煤层底板的抗压强度值为30.0Mpa,属软质岩石(≤30 Mpa),其软化系数为0.30,小于0.75,属易软化的岩石,其它的均在此状态下裂解成碎块,其内摩擦角在 3533′~ 4116′之间,小于经验值70~85。抗拉强度为1.55~5.58 Mpa,符合经验值1.4~5.2 Mpa。 而当中粗砂岩充当B41、B3、B1、B0煤层的顶板时,则在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值为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