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罐内作业是谷歌的应急救援措施.pdf
2010 年第 29卷第 11 期 油气储运 Oil 2. 中油管道防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黄郑华等. 油罐内作业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油气储运, 2010, 29 11 871873. 摘要 油罐内作业在油罐的清洗、 检修、 防腐、 工艺检查等方面都有涉及, 是一种风险性较高的 作业。油罐内作业的危险性源于 4 个方面 缺氧、 有毒气体、 易燃可燃气体和作业伤害; 其事故特点 包括 事故类型多、 事故诱因多、 遇险人员自救难、 救援难度大、 易发生次生事故等。为科学、 安全、 有效地实施油罐内作业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应提前制定缜密的事故应急预案, 发生事故及时报 警, 准确掌握事故现场的情况并认真进行救援作业前的必要检测, 及时实施罐内通风和供氧, 正确 选用救生器材和使用救援方法, 同时做好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并防止遇险人员遭遇二次伤害。 主题词 油罐内作业; 事故; 应急救援; 安全防护 油罐内作业是一种经常性的油罐作业, 作业现 场人员复杂、 工种多, 有时需同时或立体交叉作业, 具有较大的作业风险, 若管理不当, 容易导致中毒、 窒息、 火灾、 爆炸、 作业伤害等事故[ 1]。因此有必要 研究和分析油罐内作业的危险性和事故特点, 采取 科学、 安全、 有效的施救方法和技术, 迅速救出遇险 者, 防止事故扩大。 1 油罐内作业的危险性 1. 1 缺氧 油罐通风口狭小, 在罐内作业时经常会感到缺 氧。导致缺氧的原因很多, 包括被密度大的气体 如 CO2 挤占、 发生燃烧反应和氧化反应 生锈 等。在 通风不良的情况下, 罐内作业人员容易窒息。 1. 2 有毒气体 罐内可能存在有毒气体, 这些气体既可能是罐 内已经存在的, 也可能是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油 罐中的油料主要由烃类化合物组成, 具有一定的毒 性, 尤其是汽油。当空气中油蒸气含量为 0. 28 时, 经过12 14 min, 人就会感到头昏; 达到 1. 13 2. 22 时, 人就会发生急性中毒; 达到 350 mg/ m 3 时, 人就会失去知觉。如果通风不彻底或未经化验 分析合格而进入罐中作业, 容易发生油气中毒事 故。在通风不良的情况下, 罐内的工作产物, 如溶 剂、 涂料、 清洁剂等若有毒性, 达到危险浓度时, 也会 对作业人员构成中毒威胁[ 24]。 1. 3 易燃可燃气体 罐内作业场所存在油蒸气、 可燃气体和蒸气, 在 通风不良的情况下达到危险浓度, 遇引火源, 即可能 导致火灾甚至爆炸。作业场所存在各种引火源, 极 易诱发事故, 如使用铁质工具进行人工铲除作业时, 磨擦撞击出火花; 焊接和切割等动火作业; 产生热量 的工作活动; 管理不善的明火; 照明灯具、 通讯器材、 动力机械等电气设备引起的电气火花; 静电火花 等 [ 24] 。 1. 4 作业伤害 在罐内作业所用的机械设备, 如果监管不力, 安 全防护装置失效, 或操作失误导致运转部件触及人 体, 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碎片飞出等, 都有可能造成机 械损伤事故; 在表面湿滑的油罐内作业, 易发生摔 伤、 磕碰等; 在罐内进行高空作业, 如果未进行防护 或防护不当, 可能造成人员坠落事故, 且高空坠落物 也可能危及下面作业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罐 内高空作业施工现场, 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 清洗大 型油罐的作业现场有导致人员遇溺的危险; 作业现 场监管不力或电气防护装置失效, 因操作失误, 可能 造成人员触电事故。 科技攻关项目 公安部软科研项目, 2005wjxyllyj077。 作者简介 黄郑华, 教授, 1958 年生, 1982 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现主要从事消防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电话 0316 2068512。Email leejh09 sina. com 安全消防 871 2010 年第 29卷第 11 期 黄郑华等 油罐内作业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Huang Zhenghua, et al Emergency Rescue Measures of the Maintenance Accidents Within Oil T ank www. yqcy. net 1. 5 其它伤害 在罐内进行长时间作业, 可能会由于受冻、 受 热、 受潮, 致使体力不支而引发事故。 2 油罐内作业的事故特点 2. 1 事故类型多 罐内存在着潜在的缺氧、 有毒气体、 易燃可燃气 体、 作业伤害等危险因素, 可能导致窒息、 中毒、 火 灾、 爆炸、 作业伤害等事故类型。 2. 2 事故诱因多 罐内作业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作业 中监管不力, 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有关施工 管理 部 门未编制专项施工 作业 方案、 未制定相应的安全 措施、 未制定罐内作业的操作规程; 油罐通风不良; 在未明确作业场所是否存在有毒、 有害气体或缺氧 的情况下, 贸然进入作业场所; 缺乏安全检测防护和 救护设备设施或安全防护装备故障等。 2. 3 事故遇险人员难以自救 一旦发生事故, 罐内作业人员极易受到伤害而 失去自救能力, 且不易被发现, 难以脱离险境。 2. 4 事故救援难度大 首先, 罐内送风和供氧条件差。进入缺氧、 积聚 有害气体的罐内实施救援, 受环境条件、 装备不齐全 等诸多因素制约, 必要的送风和供氧措施难以实施。 其次, 施救活动空间范围有限, 施救操作难以充分展 开。事故若发生在较小罐内, 加上救援人员需佩戴 个人防护装备和携带施救器材, 施救行动受空间限 制。第三, 罐内能见度低。发生事故的油罐一般开 口少, 内部采光较差, 施救中需人工照明, 但人工照 明受到罐内气压, 凹凸部位, 照明角度, 照射方位、 距 离等因素影响, 罐内能见度仍然很低, 救援人员无法 确切了解待救人员的实际状况。第四, 罐内外通讯 难以畅通。由于罐壁对无线电的屏蔽作用, 以及人 员进出罐内的诸多不便, 进入到罐内实施救助作业 的救援人员与外界的通讯和联系存在一定困难。最 后, 罐内作业事故的救援时间长, 救援人员体力消耗 大。通常施救作业需要反复多次, 时间跨度达几十 分钟甚至几个小时, 救援人员体力消耗很大[ 5]。 2. 5 次生事故易发生 事故现场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因素, 且由于能 见度低, 通讯和联系困难, 空间范围较小, 稍有不慎, 极可能发生次生事故。 3 油罐内作业事故救援措施 3. 1. 制定事故应急预案 为了确保在事故发生时, 能迅速、 有效地启动应 急救援行动, 必须制定事故救援应急预案, 并定期组 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的培训和演练, 使员工了解和 掌握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救援方法, 提高员工 在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实际应对能力。 3. 2 及时报警 当油罐内出现作业事故时, 作业人员应立即报 告班长和本单位应急组织, 并告知人员撤离危险区 域。发生火灾时, 应及时打火警电话。有人员出现 严重伤害时及时报告 120 急救中心, 寻求外部救援。 3. 3 准确掌握事故现场情况 为了有针对性地采取救援措施, 应准确掌握 事 故的类型和引发事故的原因; 油罐的类型、 内部结构 和近期使用情况; 遇险者的数量、 遇险时间和遇险的 基本情况; 通过外部观察和询问工程技术人员, 确定 罐内是否缺氧, 是否积聚有毒、 有害气体, 是否有积 液、 积水。 3. 4 实施救援作业前的检测 凡进入可能存在中毒窒息气体的油罐, 应按照 先检测、 后施救的原则, 采用气体检测仪进行检测, 当氧气含量在 18 23. 5 , 且其它有毒有害气 体、 可燃气体、 粉尘容许浓度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要 求时, 救援人员方可进入。在未准确测定氧气浓度、 有害气体、 可燃性气体、 粉尘浓度之前, 救援人员严 禁进入。 3. 5 实施罐内通风和供氧 对于罐内存在缺氧、 有毒有害气体且罐内遇险 人员昏倒又不能迅速被救出时, 不可盲目进入罐内 抢救, 应设法用送风机或排烟机向罐内送风, 使罐内 气体震动排出。对于出入口较为狭窄的油罐, 应及 时使用长管空气呼吸器和移动式供气源, 或先吊放 进几个空气瓶, 保证遇险人员呼吸到空气。对由于 防爆、 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 限制不易充分进行通风换气的油罐, 必须配备并使 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3. 6 正确选用救生器材 针对事故罐内空间有限、 能见度低, 以及存在易 燃、 易爆、 有毒气体或蒸气的情况, 应选择便携式、 易 于操作、 安全性能稳定和无火花的器材。如在较小 安全消防 872 2010 年第 29卷第 11 期 油气储运 Oil 罐内救生涉及到横拉、 竖吊、 侧吊等救生动作, 因会产生单点或多点摩擦, 对救助 绳索的安全性能要求很高; 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或蒸 气的场所, 应使用不打火器材。 3. 7 正确使用救生方法 当罐内遇险人员神智较清醒能够配合救援时, 应尽可能施行非进入救助, 如用救生绳或梯从外部 向罐内对待救人员实施救助。当遇险人员受伤或已 昏迷无法配合救援行动时, 在确定罐内无危险或备 有必要安全措施的条件下, 救援人员可实施进入救 助。对于狭窄出入口, 可采用倒挂金钩的办法从上 垂直进入, 抓住被救者将其救出[ 5]。 3. 8 注意安全防护 当罐内的有害环境性质未知, 缺氧或无法确定 是否缺氧, 空气污染物浓度未知或达到甚至超过危 险浓度的情况下, 救援人员不得冒险进入。应根据 油罐的类型和可能遇到的危害, 决定需要选择的个 体防护器材, 并保证有效实施救援的装备随时处于 正常使用状态。 进入有毒、 有害气体的罐内实施救援时, 救援人 员必须佩戴有他救接头的带备用面罩的呼吸器; 当 罐内存留有毒液体时, 需着防化服; 如果罐内积水、 积液较深, 进入人员应着救生衣或潜水服。救生使 用的绳索必须经过检测, 选用质量可靠且绳索固定 端具有双保险扣, 救援三角支架必须牢固设置; 进入 罐内救援还需携带通信和照明器材, 便于保持与外 界的联系; 对遇险和救援人员的吊升, 重要部位应做 好防护, 防止撞伤。 进入罐内的救援行动一般应两人以上分组进 行, 保证定时轮换, 备有紧急撤离的安全措施[ 6]。 3. 9 防止二次伤害发生 对于有外伤的人员, 如果时间和空间允许, 必须 进行固定和采用躯体固定气囊进行救助。对于无意 识的人员, 应在确保其呼吸畅通的情况下利用多功 能救生担架等进行搬运。在只能用绳索进行固定的 情况下, 必须使用绳索盘绕腰部进行固定。严禁 使用活扣胸部固定, 因为有的被救者呼吸已处于衰 竭, 若用绳索固定胸部, 很可能使被救者丧命。中毒 窒息者救出后, 应立即将其抬放到通风良好的区域, 解开衣服、 裤带, 纠正缺氧。呼吸停止者, 应做人工 呼吸; 心跳停止者, 应做胸壁外心脏按摩; 严重者, 要 迅速送往医院实施救治。 参考文献 [ 1] 孙新宇, 李晓明, 彭仁海. 油罐安全运行与管理[ M ]. 北京 中国 石化出版社, 2005 113127. [ 2] 柳冰瑞. 清罐危险性分析及防范措施[ J] .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05, 6 5 22 24. [ 3] 洪坚, 杨小君. 油罐检修过程中的 HSE 管理[ J] . 安全健康和环 境, 2005, 5 2 10 12. [ 4] 范继义. 油罐涂料防腐作业的安全要求[ J] . 石油库与加油站, 2007, 16 5 24 29. [ 5] 郭铁男. 中国消防手册[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661 680. [ 6] 张靖, 康健, 刘然.多功能小口径竖井 坑洞 救援系统设计方案 [ J] .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6 9 2425. 收稿日期 2010 0305 安全消防 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