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质构造探讨地震预测6.pdf
第 卷第 期 ∀ 年 月 地球物 理学报 ∃ 。 8 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7的 稳定区与活动区7幼平静期 与活动期7一 目 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 在地震预报中 , 地震地质工作目前似多局限于对地质构 造性 质 、 晚期断层活动等方面的描述 , 从而提出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 , 以及划分地震区等 但 这些现象的变化都是很缓慢的 , 难以明显地预示出地震发生的时间 地质研究和地球物 理方面的研究 , 以 及其它微观 、 宏观观察 , 也还没有能很紧密 地衔接起来 作者试图在地 震和地质构造关系的许多矛盾 中 , 寻求一个主要矛盾 , 从而探索对地震预报的可能有效途 径 这里涉及到不少的问题 , 各人 的看法可能也不尽一致 , 现提出自己的几点认识 , 供讨 论 二 、 地震发生的动力 地震既是地壳活动的结果 , 那就首先应该了解引起 地壳活动的动力 , 然后才能进行地 震预测研究 一般地说 , 引起 地震的地壳活动有以下几种说法 9 7 8 地壳下的岩浆活动 , 78 日 、 月球对地球的引力 , 7;8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 , 7≅8 大陆漂移等 这些力对地震 的发生可能都有一定的影响 , 但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的 我们要分析其中的 主要矛盾 岩浆活动说认为上地慢的岩浆蠕动引起地壳破裂而发生地震 但震源往往只占很小 的面 积 , 岩浆活动似不能仅局限于较小的一点它对浅震也不好解释 一般浅震震源深 度仅 Α一; Α公里 , 或者更浅 很难设想岩浆活动影响已达到地壳上部 , 而下部却没有什 么活动 再从预 测地震的几种物理手段来说 , 一个地震所引起的异常 , 其影响范 围往往可 达半径数百 公里 , 或者更远 为什么一个震源很 浅 的地震 , 其下部岩浆活动 , 在水平方向 6 ,年; 月5 日收到 “ 地 球物理 字报 卷 能以影响到数 十倍于其垂直距离的范围Β 日 、 月球对地球的引力 , 也就是一般常说的固体潮 这个说法认为 当地球与日球及月 球运行到一个直线上时 , 日 、 月球引力会引起地壳移动破裂 , 发生地震 要验证这个问题 , 必须从全球考虑 , 不能只从中国地震历史统计研究 因为日 、 月球对地球的引力 , 其影响 普及整个地球 , 而不是局限于中国或某一地区 并且不能只 以某一年或某几年为例 , 而应 就一个较长期间进行统计分析 , 以避免偶然性 作者根据国家地震局编印的世界大震简 目78 级 , Α≅ 年一 年8 , 统计分析了从 Α∀ 年至 ∀≅ 年五十年大地震和朔望日 的关系 这 ∀ Α年共计 5∀ 天 , 其间共发生8 级地震 次 , 平均每 5 天发震一次 朔望日共 ; 天 , 朔望日共发震 次 , 平均每 Α 日发震一次 , 其频率略低于总平均值 按朔望的后一日计 , 即农历的初二和十六 , 也是 ;天 , 共发震 ≅次 , 平均 ≅日发震 一次 , 其频率略高于总平均值 从统计图表也看不出地震在某一时期有什么较多倾向 由 此似可以说明固体潮对激发地震可能有某些影响 , 但影响很小 , 决不是发震的 主要动力 , 只是外因而不是内因 当然这个统计仅是以强震次数为基 础 , 而不是以释放能量为基础 , 是不够全面的 关于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 虞志英等提出季节性变化和地震关系的分 析 〔 , 李启斌等也提 出长期性变化和大陆上强地震关系的分析 〔 Χ 两文都提供了很好的实 际材料 不过地球 自转也是影响到整个地球的 , 不能只就中国地震情况 进行分析 无论 季节性变化还是长期性变化 , 其变化幅度都是很小的 它能否释放大 量的能量 , 影响到强 地震发生 , 还值得研究 现以季节性变化为例 从 斗 月初到 月末 , 地球自转速度时差不 过 毫秒 , 从 月末到 月中的速度时差还不及 毫秒 平均到一天的速度差只有 一秒钟的十万分之一这个时差换算为地球面上的经度差 , 只有一秒的千分之 Α ∀左右 地球面上一秒的绝对长度在 中纬度至赤道地区也不过 Α一; Α米 千分之 Α ∀ 秒仅有两 、 三个毫米 这样小的速度差 , 对地壳移动的影响可能太小了 再从强震实例检查 , Α≅ 年一 年共发生8 级地震 次 不管年度 , 只按日期积累计算 , 除极个别日子无 震外 , 基本上每日有震 , 一般 ;一≅ 次Δ日 , 最多达 Α次Δ日 按月份积累计 , 每月最少5 5 次 , 最多 次 二者都显示不出什么季节性变化 而且一年之内 , 不是加速期便是减速 期 如果说加速期和减速期都可以发震 , 那就不能说明地球 自转角速度变化与地震的发 生有多大关系了 近几年大多数地震工作者多倾向于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为地震主要动 力的说法 〔; Χ “大陆 漂移 ”这一 术语虽目前在国际上仍比较广泛地沿用 , 但严格说来 , 它是不甚恰当的 , 常 易引起误解 , 使人误认为大陆是对海洋相对漂移的 实际上陆壳在移动 , 洋壳也在移动 海底扩张是其明证 近几年对海洋地质了解渐多 , 对洋壳的移动已很少有所怀疑 如果 将 “大陆漂 移 ”改 为 “地 壳运移 ”, 似更为恰当 地壳运移产生了板块构造 地球表面上的各个板块 , 由于不同的移动方式 , 发生了不 同类型的地震 在海洋中脊或中隆的海底扩张带上 , 发生地 壳 张裂性地震 转换断层带上 发生 地壳剪切性地震 在俯冲带上发生主要为挤压性地震 这些地震大都发生在板块的 边缘 当海洋板块向前移动到大 陆板块边缘的接触带上 , 一部分俯冲下去 , 可能还剩 余一 部分移动量没有俯冲下去 这一部分残余的移动量将继续向前移动 , 从而对大陆板块 产 李春显 9 从地质构造探讨地 震预测 生了压力 这种压力将会使大陆上发生地震 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板块内部地震 古登 堡和里希特闭称之为亚洲型地震 他们把亚洲和阿尔卑斯列为同一个大类型 , 从对板块 构造的关系来说 , 还是值得再斟酌的 从亚洲及其邻近各板块相对移动的动态 , 可以看出 它们对亚洲发生地震的应力影响7图 8 图 亚洲及其邻近板块相对移动示意图 从上述情况看 , 可以相信 , 地壳移动是地震发生 的主要动力来源 三 、 断层和地震的关系 地震和断层有密切关系 , 这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所以研究地震地质主要是研究 断层的展布 、 性质以及它们的近期活动情况 这是必要的 但是如果说凡是大断层都可 以发生地震 , 凡是没有断层的地方 , 都不发生地震 , 从而把研究工作仅 仅放在有断层的有 关方面 , 那将是不全面的 断层 的发生 , 总是从无到有 当断层初生的时候 , 一定会有一 次或大或小的地震 这次地震就是在没有断层 的地区发生的 所以 , 地震发生的主要原 因是地壳移动所产生的应力 , 而不是断层 比仿说 , 一块有裂纹的玻璃放在台子上 , 不受 任何应力 , 则经过若干年之后 , 这块玻璃一定还和原来一样 , 没有破 裂 相反 , 一块完好无 纹的玻璃放在台子上 , 在上面施加外力 , 这块玻璃将会破裂 这说明玻璃的破裂不是取决 于裂纹 , 而是取决于应力 不过经受应力之后 , 将首先沿着裂纹破裂 , 因 为裂纹也起着诱 导 的作用 所以地震地质不能只研究断层及其有关方面 , 还必须同时 , 或可以说更主要地 研究现代地壳移动性质 、 方向和移动量 把这两方面的研究密切地结合起来 , 对地震地质 工作将会更好 当然 , 一个大断层或断裂带的存在 , 对地震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 不仅有诱导作用 , 而且对地震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一个地区受到正东西方向的压力 , 可以由于这一 Α地球 物 理 学 报 卷 地区断层的走向和性质的差异 , 而产生不同性质的地震7图 8 如 图 ≅ 所示 , 原来断层为 北东一南西走向 , 在受东西向压力之后 , 会产生右旋压扭型地震 年唐山地震可能属 于这种情况 据有关材料介绍 , 唐山发震构造走向1 /“∗ , 为右旋扭动 , 水平错距从几十 厘米到 ∀ ;米 , 斜向上冲约 ≅ Α厘米 如图 Ε所示 , 原 来断层为 北西一南东走向 , 在受东 西向压力之后 , 会产生左旋压扭型地震 据顾浩鼎等 〔 ∀ 研究 , 认为 ∀ 年海城地震 , 主震 是发生在一个走向为1 Α “ Φ近于直立的断层面上 , 为左旋正剪切错动 如图 Γ所示 , 原 断层为东西走向 , 在受东西向压力之后 , 会产生东西向走滑型地震 又如图 Η所示 , 原断 层为南北向张性正断层 , 东侧下降 , 而在受东西向压力之后 , 会产生冲断型地震 , 东侧仰冲 于西侧之上 所以 , 既不能简单地从原有断层的性质推测未来地震的错动性氏 , 也不能简 单地从震后现象而推测原来断层的性质 例 如 年邢台地震后 , 根据平面地形变呈现 出右旋水平错动 , 可以推测出地震时应力主轴为东北 向 〔 Χ 但很可能它是由近于东西向应 力作用于北北东走向断层的后果 , 也就是说应力主轴为近东西向 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 , 在震中附近有时找不到相对应的断 层 , 或误认非发震的断层 这主 要是应该考虑到震源的深度和断层 的倾角 如果震源深达; Α 公里 , 而断层倾角只有 ≅ Α一卯度时 , 则 与地震有关的断层在地表露头将出现在 Α 一; Α 公里之外 如果是中深或 深源地震 , 那么地表断 层露头就相距更远了 夕 梦 夕 夕 图 断层性质及其所影响地震性质关系图 四 、 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由于震源距地面深度的不同 , 地震有浅源7一 Α 公里8 , 中源7 Α一;Α Α 公里8及深 李春显 9 从地质构造探讨地 震预测 源7;Α Α一Α Α 公里8 之分 不同深度震源在地球表面不同地区或地带 的分布 , 不是 漫无 规律 , 不是偶然现象 , 而是和板块构造一定部位密切相联系的 海洋中脊带上地震 , 发生 于构造圈的张裂 , 深不及软流圈 , 都是浅源地震 转换断层带上地 震 , 发生于构造 圈的剪 切 , 也都是浅震 在两个板块互相碰撞的边缘上 , 一个板块俯冲于另一个板块之下 , 贝尼 奥夫带通过构造圈向下冲进到软流圈 由于两个板块在不同深度部位的挤压摩擦 , 可以 发生浅震 、 中深震或深震 浅震发生于开始俯冲部位 , 所以震 中均在海洋的一侧 深震发 生于贝尼奥夫带的前端 , 所以震中均位于大陆 的一侧 贝尼奥夫带进人地慢以 后 , 由于温 度的增高 , 原来固结的构造圈岩石开始熔化 , 到了 Α Α 公里深度以后 , 已全部熔失 , 不再存 在有构造 圈的固体 , 所以到现在尚未发现深度超过 Α 公里的深源地震 亚洲大陆上地震大部是属于板块内部地震 , 是太平 洋板块向西移动 , 和印度洋板块向 北东移动 工 Χ , 除一部分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外 , 剩余的一部分移动量继续向大陆推移挤压 所发生的后果 这一部分挤压力只能在构造圈传导 , 也就是说主 要 只影响到岩石圈 , 而不 及于其下部的软流 圈 所以板块内部地震主要是浅 震 , 不是中深震 , 更不是深震 但大 陆 上也不是没有中深震和深震 , 不过那是属于另一种类型 , 是和俯冲带有直接关系的 年和 5 年吉林挥春附近地震 , 震源分别为 ≅ Α 及 ,。公里 ≅ Α 、 ≅ 及 ∀ 年黑 龙江鸡西 、 穆棱附近地震 , 震源深度分别 为 ∀Α 、 弓5 Α 、∀ Α公里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西太 平洋板块在日本北海道以东 向西俯冲的影响〔 5 ,’〕 但从那 里 到挥春及鸡西一带直线距离超 过 Α ΑΑ 公里 , 可能太远了 究竟它是由于北 海道东侧俯冲的影响 , 还是由于另一个俯冲 带7很可能沿锡霍特一阿林大断裂还有一个俯冲带8的影响 , 尚待进一步研究 兴都库什Ι Α 9 震源深度为 Α 一 ; Α一 Α 公里 , 这是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的影响 它们应属于阿尔卑 斯型 可能由于这个俯冲带发生于第三纪 , 不是现代新生的 , 贝尼奥夫带的前端已经熔化 消失 , 所以这一带地震是中深震而不是深震 台湾省东侧海域震源深度达 Δ 、 、 平静期与活动期7即周期性8 在一个地震区或地震带上 , 有一个时期地震活动比较频繁 , 而另一个时期则相对地 平 静 , 这就构成所谓周期性 也就是该地区7带8分别处于应变积 累和释放的过程 , 二者的关 系是对立的统一 , 是互相转化的 在相对平静时期并不意味着地壳静止 , 没有移动 , 只不 过是处于量变阶段 , 没有激化 但它却孕育着未来的强震 当进人质变阶 段 , 则发生强 震 , 应力大部释放 , 又趋于平静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 长期以来都有地震的记载 , 从而可以统计各地区地震活动的周 期 但从地震活动周期推测未来的地震 , 只是一个参考数据 , 还不能作为必然的依据 例 如陕西关中地区 , 从公元 5 年到 ≅5 ≅ 年有 Α ∀ 年的 平静期 斗5 ≅ 年到 , 5 年是一个 活动期 这期间有 ≅ 5 年的临漳 士级 、 ∀ Α 年朝邑 级 、 ∀∀ 年华县 5 级和 ∀5年 长 安 是级地震 ∀ 5 年到现在又属于平静期 我们不能据此即肯定 ∀ 5 年后 , 一定又 要 经过六百多年的平静期7到 ; 年前后8关 中还要发生六级 、 七级以至八级的 地震 应变的积累和释放 , 是依据地壳移动方向 、 速度 、 已俯冲的多少以及本地区构造圈岩 石抵抗应力的强度而有变化的 即便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 , 而岩石圈的弹性应变在不 李春显9 从地质构造探讨地震预测 ; 同时期也不会完全一样 统计范围的不同 , 所得的 周期性会有很大 的差别 如果把统计 范 围扩大到 几个地震区或地震带 , 则地震活动的周期就更比较复杂 有人统计我国地震 活动性 , 认为现阶段仍处于高潮期 , 没有过去 其理由是近几年若干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 还没有达到一个八级的地震 这就不免使人 要问 9 第一 , 每次高潮期所释放的 能量是否 都 要达到一个八级地震Β第二 , 统计地区 如果不以地质构造 为界 , 那就应该以等距离为 准 , 以 国界为限是否适当Β从距离上说 , 统计了新疆 , 而不统计缅甸 从构造 线来说 , 统计 了台湾 , 而不统计琉球 , 仅从国境内的地震释放的总能量来评定中国广大地区的地震高潮 期 , 可能是不够全面的 七 、 垂直地形变 与水平地形变 一个地区在地震之前 , 由于地壳的移动 , 往往发生地形变 , 包括垂直方向 与水平方向 这种现象早已为地震工作者所注意 ≅ 年日本的新泻地震Ι 和 年我国邢 台地 震Ι 都有这方面的记录 但两种形变必有一种起主 导作用 , 而另一个处于从属 地位 国 家地震局 地震测量队在邢台地区进行测量之后 , 曾指出 9 邢台地震群所产生 的地面形变 , 呈现 为 以水平运动为主 , 又伴随相当数量的垂直方向的下沉运动 这个意见应该是正确 的 只是他们所说的水平运动是震前和震后的差异 , 而不是指震前的形变 实际上在地 震前可能已发生了形变 但无论是在国内或是国外于震前多以测 量垂直形变为主 , 而对 水平形变测 量则是比较少的 测水平形变也多限于跨断层 的小三角网 , 以观测断层两侧 的 相对位移 , 而没有对大 面积 的 地形变化作经常性的复查 地形发生垂直变化的因素较多 第四纪以来 , 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 , 地面上积冰与熔 失 , 地壳均衡70 Ν Ν Π 3 ΝΘ8 的调整 , 脉动假说认 为地壳有韵律性跳动 , 传统大 地构 造学说的震 荡运动7对各种学说的正确性这里不予评述8 , 以及地下水的开采利用 , 都会 引起地面的升 降 但这种垂直差异运动都不一定会导致地震 另 一方面 , 地壳各部位水平移动时 , 往往 派生出垂直差异运动 当地壳张裂时 , 中间 地面会发生拗陷 当2 一也 壳互相挤压时 , 中间地 面可以一部分拗陷 , 而另一部分隆起 特别是后一情况可能和 地震有密 切关系 因此可 以说 , 有垂直的地形变 , 不一定有地震 , 而地壳的水平运动不止会 引起水平形变 , 并同时可 以派生垂直形变 , 往往是地震的动力来源 所以水平形变是主 要的 , 而垂直形变则处于从 属地位 垂直形变早已为地震工作者所注意 , 并已作震区的震前测量 至于震前的水平测量 则多限于跨断层 的小三角网 小三角网分布面积很小 一则不能表现出大面积的形变 , 二则所选的位置不一定恰好位于一个活动性断层区 即便断层两侧 有慢缓的蠕动 , 而由 于应变的随时释放 , 也不一定有形变就有破坏性地震 既然海底扩张已说明海洋壳在不 断地移动着 , 那么大 陆就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 何 况陆壳有时和洋壳连成一个板块同时在移 动着 据大地测量资料 , 宁夏银川丰登堡和贺兰 山转角楼两个 天文点的测量和复查结果 , 在 ; 年期间其间的距离缩短了 厘米 , 平 均每年缩短 Α多毫米 这是清清楚楚的水 平形变 再从 ∀ 年海城地 震情况看 , 有些树 干被劈作两半 , 发生水平位 移或张裂 还有一 地 球物理学 报 卷 棵细 细的苞谷秆劈成两半 , 水平位移 ≅ Α厘米 这说明地壳上积 累了 强大的水平剪切应力 , 一旦超过岩石抵抗力时 , 便以很大的速度沿着水平方向释放 很清楚地表 明水平应力的 强大 八 、 对地震预测的一些想法 综上所述 , 地震 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地壳活动 , 而且主要是由于各板块之间的水平移 动 地形变就是地壳移动的具体表现 所以 侧量地震前的 地形变 , 特别是水平形变 , 可以 视作地震预测的一种重要手段 侧量水平形变采用什么方法 , 专业测量的同志当会有适 当的考虑 这里提出几点意见 , 供讨论 复查三角网 9 我国大地三角网已基本上遍及全国 如果今后能以每隔二 、 三年复 测一次 , 检查它们中间的变化 , 即可以看出水平形变 但复测三角网工作量很大 , 可不必 普遍复测 , 而只在重要城市或工业区周围 以 Α Α 公里左右为半径的 范 围内 , 进行复测 在重要城市或工业区周 围选 择适当分布的二 、 三十个地 点 , 进行天文测量 , 确定其 经 、 纬度位置 , 希望精度能 达到 Α Α “ 每隔二 、 三年复测一次 , 以观测各点的相对位移 这 个方法比较简单 , 惟精度不易达到要求 但加多测量次数 , 也可以消除一定的误差 ; 用激光测距仪Ρ ; Χ在重要城市或工业区周 围各作几条测线 每二 、 三年复测一次 这 样也可以测出水平形变 这个方法也较简单 , 不过长距离测量 , 由于不同 时期的气温 、 气 压和湿度的变化 , 也会有一定 的误差 如果采用卫星激光技术 , 将会更迅速 地测出地面上 的水平形变 经过某种方法测 量之后 , 再结合当地的 地质构造进行分析 , 可以得出一个地 区的应力 轴方向和性质 , 如图 ; 所示 图 ;。 、 ; Ε所示为区内所测各点没有移动 , 或向 同一方向以 同 一速度移动 , 则这一地 区没有什么应变影响 图 ;。所示为一部分测 点没有移动 , 另一部分 汉 叮 点 向着 它们推移 , 或如; Η所示两部 分 测点相向推移 , 它们中间就产生了压力 如 图; Μ , 两 部分测点不在同一线上向相反方向移动 , 它们中间就产生了剪切力 如 图; ϑ , 两部 分 测 卜洲中 7 ‘了8 7 88 ϑ7 ’ 8 洲吮口 图; 水平地形 变与应力关系示意图 期 李春显9从地质构造探讨地 震预测 点相背移动7这种情况在中国可能不多见 , 但在东非裂谷区可能是常有的8 , 则产生张力 经过测量与分析 , 可以比较有依据地指出未来地震的地区和地震性质 从地形变的 强 弱程度也可以大约推测出震级 然后在适当地区安装仪表观测地应力及地倾斜 这样 就可以使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进一步衔接起来 群专结合 、 共同监视 , 我们将来一定 会有办法在每次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捉捕到这个为害于人类的怪魔 参考资料 虞志英等 , 地球 自转速度季节性 变化与地震关系的初步分析 , 地球物理学报 , , , 科一∀ Α , 婆 李启斌等 , 中国大陆强地震与地 球自转角速度长期变化 关系的初步分析 , 地球物理学报 , , 一5 Α , ; ∋ Ρ Σ4ΚΠΤ , Ε 3 Μ ΜΠ 4ΚΜ Ν34Η ∗ 3ΥΠΚ胆3Χ又Μ ςΚΝΩ , ΑΛ Λ ≅ Ξ Ο士Μ ΟΕ ΜΥ ,Ψ , Ζ∋卫 ς Κ血ΠΜ 9 , /颐ΝΣΚΜΚ妙 ϑ Π[Μ ∗ 3ΥΠ[ 翻Η Α Λ Λ 石 ≅ 顾浩鼎等 , ∀年月≅日辽宁省海城地震的震源机制 , 地 球物理学报 , , ≅ , Α 一5 ≅ , 国家地震 局地震测量队 , 年邢台地震的地形变 , 地球物理学报 , 5 , ; , ∀ ;一 ; , ∀ , ]4 3 Υ Ζ, 3,,4 4Κ曰 , ∋Μ 4 ΤΚΜ ΠΜ ΜΠ ΚΓ Νϑ3吕惬月,ΜϑϑΜ ΓΠΝϑΜ 4ΠΚ 4Μ4Π3Μ ΚΝΚ 4 , /面邵。Μ , 5 , ≅ΑΧ , ≅ 一≅ , ∀ ∃ 1 _ ] Ψ Κ , ς Μ 3ΠΚ4 Ν [ΚΛ Ε ΜΠΦΜ Μ4 白[3Φ 34Η Η ΜΜΛΝΜΚ, ΣΚΜΚΠ2 Κ4 Π [ Μ Φ ΜΝΠΜ Υ4 Λ 3ΜΚϑ玩ΥΜΨ Κ 4 , 艾 ’ΜΓ 名 儿。尹[万Ν艺‘Ν, , 一 , 一 , ; Ξ _ ς3ΝΠΨ Κ , ∗ 3ΥΠ[ ⎯Ο3ΩΜ 现Μ[3 4ΚΝΣ Ν34 Η Λ3ΠΜ ΠΜΜΠ 4ΚΓ ΝΚ4Π、Μ[ ΚΣ 33Θ34ΥΜΨ Κ 4 , ΥΜ ‘才 九 夕[夕名乞Μ Ν, , 一 , ≅一∀ , ≅ ς α ] ΟΥ,[Θ, [Μ] 3 4 Κ3 Υ Μ 4 Γ[ 一α ΜΝΠ 3ΚΦ34 ⊥ Η ΕΜΠ, ∋ _ΚΝ匀Ψ ΜΥ, ∗ 3ΥΠ[⎯Ο 3 Ω Μ Λ ΥΜΗΚΜΠΚ4 , , [, Ν乞。召 望。7‘。, , , ; , ;一≅ , ≅ 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激光测距仪研制组 , 走 自力更生的道路攀登 激光 技术高峰 , 地球物理学报 , 5 , ≅ , ∀一;Α , ∀ ; ≅∀ Α 招 ; / χ δ .⊥ ∗8 / ΜΚΝΣ ΚΜ 3Θ ΝΠ3ΕΜΥ ΜΨΚ4Ν34 Η 3ΜΠΚ∴ΜΥ ΜΨΚ4Ν 7≅8 ΝΜΚΝΣΚΜ 3Θ ⎯ ΟΚΜΠ Λ ΜΥΚ Η Ν34Η3 ΜΠΚ∴Μ Λ Μ ΥΚΗΝ 7∀、 /[3Φ Μ 3ΥΠ[⎯Ο3ΩΜ Ν3 4 ’Η 曲ΜΛ ϑ ΜΟΝΜ3ΥΠ[⎯Ο9一Ω朗 78 ∃ ΜΥΠΚΜ 334Η [ ΥΚΤ4Π3ΥΟΝΠ3 ΗΜϑΥ , 、3 」ΠΚ 4Ν 0Π∀ Ε ΜΚΜ∴ΜΗ Π[3Πϑ ΥΜΜΜ 3ΟΝΚ4Ψ [ΥΚΤ Π3Σ ∴ ΜΣΜ4 Π ,Μ Υ[3,Ν Μ 4ΝΠΚΠΟΠΜ Ν Π[ΜΣ 3Κ4 ΨΜ4 Μ Υ3ΠΚ4Ψ ϑ ’ Υ ΜΜϑΜ3 ΥΠ[⎯Ο3ΩΜ Ν34Η Π[Ο ΝΥΜ,Μ 3ΠΜΗ Ψ Μ ΗΜΠΚΜ Σ Μ3ΝΟΥΜΣΜ4 ΠΝΚ4 ΝΜΚΝΣ ΚΜ 3 ΠΚ∴ Μ3ΥΜ 3 Ν ϑ Υ Η ΜΠΜΥΠΚ4 Ψ[ ΥΚΤ 4Π3ΜΥ Ο Ν Π3Η Μϑ Υ班3ΠΚ4Ν Σ 3Θ Ε Μ [Μ,ϑΟΚ4 Σ 3Ω Κ4Ψ Σ ΜΗΚΟ Σ 34Η 4Ψ Υ34ΨΜΜ3ΥΠ[⎯Ο3ΩΜ ,Υ ΜΗ ΚΜΠ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