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盲)矿床的预测找矿和深部勘探.doc
隐(盲)矿床的预测找矿和深部勘探 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办技术处 朱裕生、梅燕雄 吕志成、韦昌山 我国随着矿产资源短缺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证程度的持续下降、开发深部资源和寻找替代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发深部资源的直接对象是隐(盲)矿床,难识别矿床和已知矿床的超度延深部位,它是矿床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和矿产勘查的新内容。我国自建国以来对矿山已做了五十余年的勘查和开发,对上述三类对象有不少新认识,积累了勘查这类矿床的经验,特别是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以下简称“危机矿山项目”)的实施,“隐(盲)矿床的预测找矿和深部勘探”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列为攻克的关键技术课题。本文是在矿山经多年开发和“危机矿山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的资料综合而属成的。不妥之处,敬讲读者指教。 一、概述 随着矿产勘查程度的逐年提高,地表露头矿和浅部矿愈来愈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量迅速增长,过去探明矿床的资源/储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找矿工作面临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创新、应用,为隐(盲)矿床,已知矿的超度延深和难识别矿床的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当今世界各国已将隐(盲)矿床、已知矿床的超度延深部分和难识别矿床做为勘查的重点,提出了“推进深部找矿、缓解储量危机”(涂光炽,2005)、“深部找矿“(翟裕生等,2005)”、盲矿预测”(邓尔斯,1994)、“深部找矿成矿构造研究问题”(叶天竺,2006)等专门论述。开展“隐伏矿及低品位矿等找的预测评价方法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美国地质调查局,1975)。上世纪70~80年代,原苏联土尔盖和鲁德内依阿尔泰应用成矿预测理论和综合性立体地质方法,在深部成功地找到了斯捷普诺依、塔洛夫斯克、鲁布佐夫斯克和扎哈罗夫斯克四个隐伏的多金属矿床,成为当时寻找隐(盲)矿床的成功实例。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末发现了“埃卢腊铅锌矿床和奥林匹克坝铜铀金矿床,都称是寻找隐伏矿床新纪元的开始(胡惠民,1995)。我国对隐伏矿床预测的探索工作早在上世纪的50年代已开始,甘肃小铁山隐伏大型黄铁矿型多金属矿床的预测成功(1956)即是典型的一例(曾自强,见地质科技通报8期)。当时找矿经验缺乏、手段不多、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也很少,物化探方法正处于萌芽和试验阶段,因此,主要依据地质构造和成矿理论的分析类比研究,在已知矿床外围进行预测,后经验证发现了小铁山隐伏的大型铅锌矿床。60年代初期,江西和广东的石英脉型钨矿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出“五层楼”模式的空间分布规律,运用模式找寻同类隐伏钨矿取得了显著效果。1962年我国地质部制定了综合地质普查勘探方法暂行工作条例,要求在地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质矿产特征、自然地理条件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点,合理地、有效地使用物探、化探和探矿工程手段,进行资料的综合研究,更充分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和更深入地认识地质体,从而达到多快好省地勘查矿床的目的。应用综合方法进行普查预测,在广东大宝山、河北涞源、湖北大广山、铜录山等地试点,获取寻找隐伏矿的多项成果。上世纪60年代中期云南个旧锡矿,根据花岗岩突起控矿的认识,采用大面积电测深方法,并结合化探构造原生晕和岩石变质变形特征研究,探索隐伏花岗岩突起的位置,导至大型锡铜矿床隐伏矿体的发现。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李四光教授倡导的地质力学理论总结了构造体系控矿、多级控矿、结构面控矿、复合控矿及空间等距性等研究成果。江西大余木梓园隐伏钨锡矿床、河南卢氏夜长坪隐伏钨钼矿床的成功预测都是隐(盲)矿床预测勘查的典型实例。 1985年地矿部太原普查会议上根据第一轮区划成果提出“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和西部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今后主要面临向深部进行寻找隐伏、半隐伏和难以识别的矿”,“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找矿工作主要转入找隐伏矿、半隐伏矿、难以认识的矿、新类型矿及探索新的找矿领域”。太原会议所制定的新一轮固体矿产普查工作方针、政策,为固体矿产普查勘探指明了方向。新一轮固体矿产普查勘探的方针,也为寻找隐(盲)矿床和深部勘查指明了方向,矿产勘查进入深部矿产勘查的新阶段和找矿的新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七五”期间国家科委组织了“中国东部隐伏矿预测”的专门性科研攻关课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铜陵狮子山矿田、九江城门山-瑞昌武山矿田、大冶铁山东矿田等地开展成矿预测,总结南岭地区的芒场矿田、大厂矿田、银岩矿田的勘查隐(盲)矿床的经验、赣南的许多钨锡矿田的发现都是按照成矿模式类比(该项目成果之一)理论预测成功的。上世纪90年代末,在新疆阿舍勒开展三维立体预测(朱裕生,冯京等,1999)。本世纪初,国家设置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从此为隐(盲)矿床的勘查和已知矿床超度延深的深部矿体勘查提供了保障条件。该项目根据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成果总结深部矿床有特定的延深规律,主要是1、已知矿床的多台阶控矿、分段富集的规律(图1);2、已知矿床的共生异体超度延深的普遍规律(图2、3);3、已知矿床的侧伏富集规律(图4);4、已知矿床的旁侧有利成矿环境成矿富矿体富集规律(图5);5、新类型矿床与已知矿床的同体共生和同生异体的富集规律(图6);7、深部矿床(体)受主控矿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和地质找矿标志信息提取途径(图7);8、超深隐伏矿床(体)延伸特征(图8)等。这些新发现,新规律和新思路,已经成为指导隐(盲)矿床预测和深部矿床(体)勘查的理论,开拓了我国隐(盲)矿床和矿床深部勘查的新纪元。 二、隐(盲)矿床的分类 隐(盲)矿床在地表没有出露,自身的特征、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不能直接观察到。根据当前的成矿地质理论、地质观察的技术手段和已知矿床的勘查模型(或找矿模型)综合研究是提高隐(盲)矿床勘查效益的科学基础。就目前的技术方法而论,对隐(盲)矿床按其自然特征对预测、勘查难度的影响做出分类,有望获取隐(盲)矿床勘查的成功和勘查效益的提高。隐(盲)矿床埋藏的深度是影响隐(盲)矿床预测方法选择、预测和增加勘查难度的事实,当前还不是关键因素。通过已知矿床,已知成矿模式和已知找矿模型的综合分析研究,有可能概括隐(盲)矿床的某些特征,而对隐(盲)矿床作出分类,可能提高隐(盲)矿床预测的准确度和降低其勘查难度。对于隐(盲)矿床的分类,众多学者做过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按矿床出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划分出覆盖矿床,掩埋矿床、掩覆矿床、隐藏伏或盲矿四类(ПА、舍赫特曼等,1989); 2、按成因类型划分①盲矿床;②淋滤矿床;③分带矿床;④削蚀矿床;⑤被隐蔽矿体(彼德斯,1979); 3、按埋藏方式进行分类,划分出①盲矿体;②覆盖盲矿床;③埋藏矿体;④埋藏盲矿体(施三川,1988); 4、按矿床的原始特征分类,划分为①隐伏矿床;②覆盖矿床(再进一步划分为沉积 覆盖矿床、断裂掩埋矿床、淋滤覆盖矿床三个亚类);③半隐伏矿床(刘家远,2002); 5、根据隐伏矿床形成机制和埋藏情况分类,划分出①准隐伏矿床;②半隐伏矿床;③覆盖矿床;④隐蔽矿床;⑤盲矿床(梅燕雄,1995)。以上列举的几种典型分类的共同点是以矿床埋藏的实际事实进行分类,较直观,但对隐(盲)矿床的预测勘查和深部找矿来说,提供有效的成矿信息甚少,出现难以预测和有效勘查深部和隐(盲)矿床。例如,矿床成因分类中,列出的岩浆型铜镍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矽卡岩型锡铜矿床,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和沉积型磷矿等,矿床类型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成矿信息,勘查矿床的标志极为明确。当代的矿产勘查和矿山开采积累的矿床资料极为丰富,都已建立了数据库和成矿模式、找矿模型,甚至建立了数字化找矿模式。在这种条件下,有可能应用隐(盲)矿床的成矿标志和成矿信息进行分类。近代成矿学研究认为,成矿有利空间在地下5-10km的深度范围内地壳的这个空间正好是地壳内力和地球外力作用的地球化学条件的复合场,多种成矿作用在这里发生突变和藕合,使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转折,驱动成矿元素的富集(有些元素分散),促使大量的岩浆型矿床、热液型矿床的形成,或驱动成矿流体迁移,是大量成矿元素富集和矿床(体)集中分布的有利梯段,有些矿体有可能垂直延伸达4-5km(裴荣富等,1999)或更深。现在地表出露的矿集区,可能是这一梯段出露在地表的某一部分,其余部分仍然深埋地下,出露部分是我们已经勘查的已知矿床和矿产预测的目的物,未出露部分是我们所指的隐(盲)矿床。目前我们勘查总体深度在0-600m之间,尚未勘查的深埋而未出露部分称第二勘查深度,这个深度大体在地表以下600m至2500m左右(按当前的勘查技术定为2500m为下限。严铁雄提出1500米深,2007.8.9,地勘导报)。我们所指的隐(盲)矿床,大体在地表100m以下,而主要是指第二勘查深度的矿床。这部分矿床的勘查分类与地表出露矿床的勘查分类有较大区别。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露头矿与隐(盲)矿床最大的区别是隐(盲)矿床失去找矿信息,也可以认为隐(盲)矿床的直接找矿信息较难辩认,但成矿理论推断认为 1、当代成矿学的研究无论在区域上还是各类、各矿种的典型矿床都已建立了一系列的区域成矿模式、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地质的、物探的、化探的、遥感和综合的)从中观察到隐(盲)矿床物质来源和形成的成矿地质环境不同,他们赋存的地质条件、矿床自身的特征和四维空间的分布规律不尽相同。已有的矿床成矿模式和矿床找矿模型提供的多元成矿信息和找矿信息可知A一些矿床(产)的基本特征和成矿规律基本上是确定的,如Cu-Ni-Pt、Cu-Ni、Fe-Ti-V、P(岩浆型)等岩浆型矿床与超镁铁质或镁铁质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侵入岩类有成因联系;B有些矿床(产)的分布规律比较确切,如花岗岩型稀土、稀有金属矿床、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斑岩型Cu-Mo矿床(包括含金、钨、钼、铅锌等斑岩型矿床)和赋存在岩浆侵入体接触带中的矽卡岩型矿床和脉状矿床等;C有些矿床(产)明显受特定地质-岩相-岩性的控制或赋存在火山岩喷发旋回的特定岩性中,或变质岩的特定变质相的变质岩中,如我国沉积型锰矿、铝土矿、煤矿(煤系地层)、磷矿、铅锌矿、鞍山式铁矿(变质岩和特定变质相)、宁乡式铁矿(沉积型)、砂岩型和硅质泥岩型铀矿等;D有些矿床(产)的成矿作用和空间分布较复杂,成矿学研究对这些矿床的成矿特征至今还是不确定的,它们的赋存规律有很大的不确定的,至今仍处于探索过程中。前三中赋存方式的矿床(A、B、C)在出露情况下,四维空间的分布规律在矿床成因分类中可以掌握和找矿信息可以推断了解;在隐伏(或处于覆盖的“盲”“埋”时)状态下,同样以矿床成因类型为基础推断其四维分布的规律,从已知矿床类型着手、顺藤摸瓜,判断隐(盲)矿床的空间位置。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D类矿床在出露情况下的四维空间规律较难判定,在隐伏情况下,四维空间的分布规律更难推测,但按当前已知矿床矿集区提供的宏观信息,还是有可能对它提出空间位置分布的轮廓性认识。 2、隐(盲)矿床在埋藏深度相当的情况下,矿床类型不同,其矿床类型和矿石矿物的共生组合特征各不相同,空间分布规律也不同,这些共生组合的规律直接影响到隐(盲)矿床的预测评价方法选择和勘查难度,如我国华北陆块的煤、铝、粘土矿(局部尚有铁)赋存在中上奥陶世与石炭纪中世的不整合面上,一旦将其不整合面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做了探索,上述三种矿产的空间分布规律得以认识,对这些矿产的隐伏矿床预测远景区的圈定和矿产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又如硅铁建造型铁金矿床,一旦发现了变质型铁矿(属鞍山式),金矿床也就可以预测和勘查,极大地降低了隐(盲)矿床的预测和找矿难度,提高了找矿效益。 3、隐(盲)矿床当埋藏深度即使相同时,隐(盲)矿床周围地质体(或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很大、导致预测和选择的找矿方法及采用的技术手段根本不同,例如当矿体重、磁、电等物性与围岩或介质有很大差异或金属矿产的物性与围岩(或介质)无任任差异的前提下,隐(盲)矿床预测方法及勘查难度必然很不相同。前者很容易以综合物探方法加以追索和圈定;后者预测和找矿的难度很大,其难度视其化学性质与围岩或介质之间的差异大小而定。 从上可知,隐(盲)矿床预侧和勘查的具体情况差别悬殊,其难度各不相同。总体来说,难度很大,只有在当代成矿学理论指异下,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才有可能突破隐(盲)矿床预测评价和勘查工作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方可收效。矿床的成因类型、矿床(产)空间分布规律、矿床和各类矿床中矿石矿物的共生组合分布规律的理论认识,以及掌握了矿床赋存的地质标志才能为隐(盲)矿床(产)的预测和勘查提供科学依据。据此确定了隐(盲)矿床(产)的分类原则 1、隐(盲)矿床(产)的可能成因类型和和推断的四维空间分布规律; 2、隐(盲)矿床(产)共生产出规律及矿石矿物的共生组合特征; 3、隐(盲)矿床(产)与赋矿围岩地质体、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之差异和隐含的以简接找矿标志为主的物性,化学性质的差异; 4、隐(盲)矿床的埋藏条件,即隐伏矿床的赋矿地质体出露地表和盲矿床掩埋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覆盖物的特征等。 根据上述原则将隐(盲)矿床分为四大类11亚类(表1) Ⅰ-成矿标志显著的隐(盲)矿床 主要与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隐(盲)矿床(图9); Ⅱ-地质空间分布确定的隐(盲)矿床 Ⅱ-1,与中-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隐(盲)矿术(图10); Ⅱ-2,受特定地层层位(或地质界面)控制的隐(盲)矿床(图11,12,13); Ⅱ-3,在特种地质环境中形成的隐(盲)矿床(图14); Ⅱ-4,已知矿床超度延伸的隐(盲)矿床(图2、8)。 Ⅲ-成矿标志简接的隐(盲)矿床 Ⅲ-1,与酸性岩浆侵入作用有成因联系的隐(盲)矿床(图15); Ⅲ-2,受控特定火山岩类、火山机构的隐(盲)矿床(图16、17); Ⅲ-3,与海相火山喷发作用有关的隐(盲)矿床(图18); Ⅳ-成矿理论推断的隐(盲)矿床 Ⅳ-1,复合成因的隐(盲)矿床 Ⅳ-2,成因类型不明(热水、热卤水)的隐(盲)矿床; Ⅳ-3,有确定的物质来源推断的隐(盲)矿床(图19)。 Ⅳ-4,矿床成矿系列和区域成矿对称分带理论推断的隐(盲)矿床。 上述分类,继任了矿床成矿作用的类别、反映了隐(盲)矿床自身的特征、展示了隐(盲)矿床预测和勘查评价的难易程度,拓宽了预测和勘查思路。 三、深部矿床勘查问题 隐(盲)矿床是深部勘探的主要对象。上述的分类主要是从隐(盲)矿床勘查为基本出发点,考虑到矿床(体)在深部受控条件各异,矿床(体)的复变化是多样的,但变化的基本规律是有可能掌握的。 5 表1 隐(盲)矿床分类及勘查工作关系表 类 成矿标志显著的隐(盲)矿床(Ⅰ) 地质空间确定的隐(盲)矿床(Ⅱ) 成矿示踪信息简接的隐(盲)矿床(Ⅲ) 成矿理论推断的隐(盲)矿床(Ⅳ) 亚类 与基性-超基性岩类侵入作用有关(盲)矿床(Ⅰ) 与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隐(盲)矿床(Ⅱ-1) 受特定地层层位(或界面)控制的隐(盲)矿床(Ⅱ-2) 在特种地质环境中形成的隐盲矿床(Ⅱ-3) 已知矿床超度延深的隐(盲)矿床(Ⅱ-4) 与酸性岩浆侵入作用有成因联系的隐(盲)矿床(Ⅲ-1) 受控特定火山岩类、火山机构控制的隐盲矿床(Ⅲ-2) 与海相火山喷发作用有关的隐(盲)矿床 复合成因的隐(盲)矿床(Ⅳ-1) 成因类型 不明的(热水、热卤水)隐(盲)矿床(Ⅳ-2) 有确定物质来源的隐(盲)矿床(Ⅳ-3) 矿床成矿系列和区域成矿对称分带理论推断的隐(盲)矿床(Ⅳ-4) 空间分布规律 矿床赋存在超镁铁质、镁铁质岩体的岩相中 矿体赋存在中-中酸性岩类侵入体的顶部或接触带 矿体受沉积岩相或地层界面或构造控制 干涸盐湖类控制的盐湖类矿床、河流控制的砂矿型矿床,或岩溶型矿床 已知矿床超度延深或共生异体、或共生同体、或新类型矿床 矿床赋存在酸性岩浆侵入体顶部、接触带或附近的围岩中 矿体与火山机构,角砾岩筒有关 与海相火山岩层和海底火山机构有关的矿床 与成矿作用叠加改造有关的矿床 与热水(或热卤水)成矿作用有关的矿床 受岩相古地理控制而成矿物质来源充裕的矿床 区域成矿的对称分带 共伴生元素及可能出现的矿床类型组合 Cu-Ni、Cr-Pt、Fe-Ti-V,石棉、P、金刚石等岩浆型矿床 Cu-Mo-Au、Mo-W、Au等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 Cu-Co、Al、煤、Mn、P、高岭土、粘土、U、Fe、Au等沉积型、热液型、砂岩型矿床 K盐、Na盐、Mg盐、Li盐、石膏、Au、W、Sn、金红石等盐湖型、砂矿型 各种类型矿床 Fe-Cu,Pb-Zn-Ag、Fe、Au、W-Sn-Mo-Bi、Li-Be-Nb-Ta、玉石等矽卡岩型矿床 萤石、明矾石、Cu-Au、Fe、Mo、Pb-Zn-Ag等火山热液型、玢岩型、次火山岩型、角砾岩筒型矿床 Cu-Zn、Pb-Zn、Ag、Fe等海相火山岩型矿床 Ni-Mo-U-Y、Pb-Zn-(Ag)、Sb-Au、Hg-Sb-(Au)等复合成因矿床 Au、Pb-Zn-Ag等低温热液矿床 Cu、Cu-Ag、Au、U等砂岩型矿床 各种类型矿床 矿体与赋存围岩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程 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大 物理、化学性质有差异,含矿岩体与围岩介质之间的差异大 地层与矿体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有较大差异 矿体与围岩的差异不很大,但地层层位有明显的差异 矿床类型不同,差异各一,与已知矿床类型相同者按已知矿床确定其异同 矿体与围岩之间的物性,化学性质差异明显 差异显著,但地质产状特殊 矿体与围岩差异大 矿体与围岩之间的差异甚小 矿体与围岩有差异 矿体与围岩差异不大 矿床类型不同,差异各一,同一矿床类型、差异不大 找矿预测和勘查方法 地质研究,确定成矿地质环境,重磁、电和遥感方法 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掌握岩浆-构造带的空间分布规律用磁、电、化探方法 研究岩相古地理和构造特征,编制构造岩相图,化探方法较适用 古地理、地貌分析及现代沉岩相研究、物、化探方法、遥感方法 矿床及矿田构造研究,化探原生晕及井中磁、电测量 构造-岩浆带研究、物、化探重磁结合方法和化探方法 火山-构造研究,阐明火山机构分布规律,化探和物探结合方法 构造研究,地层研究和物化探结合的方法 地层研究和化探方法为主、物探方法辅助 成矿规律研究,构造热点定位、应用综合方法 古地理和现代地貌研究,物化遥多元信息方法 成矿区带研究和多元信息对比分析 典型矿床实例 喀拉通克Ⅱ号岩体、东天山图拉尔根,河北承德磷、铁盲矿 山西支家地铅锌银矿床、山东金岭铁矿、安徽铜岭姚家岭铜矿 山西晋中铝土矿、煤,前苏联库尔斯克巨型富铁矿 罗布泊钾盐、江西樟树和江苏金坛钠盐等 胶东河西金矿、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弓长岭铁矿;个旧锡铜矿(玄武岩层下新矿体)、铜陵、铜山Cu-Fe矿(共生异体) 澳大利亚塔斯曼尼亚岛锡石硫化物矿床、福建管查铅锌矿床,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 安徽马鞍山和尚桥铁矿、罗河铁矿、大鲍庄铁矿、河南祁雨沟金矿等 葡萄牙内维斯-科尔沃块状硫化物矿床、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床 贵州猫猫厂、澳大利亚库恩加拉铀矿床 加拿大派恩帕因特铅锌矿床;陕西山阳西坡岭汞(锑)矿 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Cu-Au-U矿床、滇 北的砂岩型铜矿 新疆准噶尔盆地南北缘的Cu-Ni-(Pt)矿床,华北陆块南北缘的钼矿床 6 对深部矿床的理解各有差异,按成矿理论和个别资料(超深钻和个别超深开采矿床)认为“成矿有利空间在地下5-10Km的深度范围(翟裕生,2004)内赋存了各类与岩浆一热液成因有关的矿床,由此提出了大型热液成矿作用的垂直延伸可达4-5km(裴荣富等,1999)。而俄罗斯科拉半岛的超深钻证实,在地下十公里深时,仍存在天水(叶天竺,2006),说明地下十公里处,仍存在成矿流体。 地壳内成矿地质作用的深度、随矿床类型的不同而成矿深度各异,据理论和实验岩石学试验认为与超基性岩类有关的铬铁矿床在地壳中形成大于2030km、硫化铜镍矿床形成的最大深度达10km;高温热液矿床侵位深度约7-8km;矽卡岩型矿床在4-5km;火山岩型矿床侵位小于2km;热卤水型成矿作用小于2km;沉积成矿作用为地表水体;韧性剪切带型矿床的成矿深度在2(浅部带)3-5(中浅部带)5-10(中部带)大于10km(深部带),由此认为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浅部及中浅部,一般不超过3-5km(叶天竺,2006)。 关于矿床成矿深度矿床学家研究后共同认为矿床类型不同,形成的深度差异很大(图20),中国现有金属矿山的采矿深度一般在300500m左右,个别可达1000m左右(如铜陵狮子山)。由此认为深部勘查系指地表以下500m的矿床,考虑到采矿新技术的应用,深度可达2000m(叶天竺,2006)。由此认为矿床深部勘查是指地表以下6002500m之间的矿床。 综上所述,深部勘查的对象是隐(盲)矿床和已知地表矿床的超度延伸部分。对隐(盲)矿床的勘查来说,捕捉它的示踪信息是勘查成功的关键。应用现代的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隐(盲)矿床的示踪信息有可能捕捉,并综合成为勘查决策的科学依据,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地表矿床超度延伸部分的勘查示踪信息 这类矿床可以依据已知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进行勘查;主要运用成矿理论,成矿作用的深度判断(图20)和已知矿床的成矿信息,用深部勘查工程(物探的、化探的和钻探的)控制和发现新矿体(含新类型矿床),图1,2,8是成功的实例。 2、应用地质类比和多元信息集成方法捕获成矿信息,开展深部勘查(图19,20)。湖北大冶鸡冠咀铜(铁)矿,深埋在地下250m处,地表是一片平原(农田)、但航磁、重力、激电、自电都有异常、叠合较好,各种方法的理论计算结果都出现异常,而且互相叠合。占孔验证结果都见矿(图19),证实多元信息集成方法是有效的。遥感成矿信息必需专门处理,它是寻找隐(盲)矿床,难识别矿床的有效途径之一。 3、运用当代成矿理论,研究成矿规律、阐明地成矿地质作用特征、进行隐(盲)矿床研究,为深部地矿床勘查建立地质基础,成矿地质作用研究的内容包括 ①沉积成矿地质作用着重研究含矿地层深部延伸、隐伏夹层、水深、盐度、水温、氧化还原环境、酸碱度;沉积岩相、古地理、盆地类型、盆内及盆缘构造、分析同沉积构造。 ②火山成矿地质作用着重研究火山地层特殊夹层、次火山岩体、喷发沉积的物理化学环境;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岩相、火山机构、火山构造。 ③侵入成矿地质作用着重研究岩体延伸及隐伏岩体埋深、形态、产状、侵位构造、脉岩带、侵入角砾岩、隐爆角砾岩、接触带、围岩构造、捕掳体、岩浆作用影响范围。 ④变质成矿地质作用着重研究原岩建造、变质相、成岩年龄、热事件年龄、多期变形构造、变质前原始构造环境。 4、成矿蚀变作用的观察研究 成矿蚀变及其蚀变矿物类型组合是隐(育)矿床的外围标志,地球化学障碍识别的证据,有可能判定成矿元素富集的空间位置。 成矿蚀变是成矿流体运移留下的地质纪录,按当代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成矿流体及其形成的矿化蚀变作用有以下不同矿物组合 1、沉积流体成矿作用岩性成份、颜色、特种矿物沉积岩(膏盐建造等) 2、热液流体成矿作用 ①强碱性环境花岗岩类的钾长石化、酸性火山岩、沸石化、碳酸盐类、铁白云石化、白云岩化、碳酸盐化。 ②强酸性环境花岗质岩类的次生石英岩化、高岭石化、蛋白石化;酸性火山岩叶腊 石化、明矾石化和基性岩类的黑云母化。 ③中性环境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钠长石化、绿帘石化、伊利石化、水云母化。 ④强氧化环境赤铁矿化。 ⑤还原环境黄铁矿化等等。 矿床赋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流体转换界面上,特别在强酸、强碱、高温高压、强氧化环境下溶解迁移;在低压低温、中性环境下沉淀,成矿元素在不同介面上富集成矿,称为“异相”定位是推断隐(盲)矿床的地质理论依据。 5、成矿地质理论,特别是成矿系列理论捕捉隐(育)矿床的示踪信息。 矿床成矿系列理论自1992年开始应用到矿产预测进行未知矿床(未知类型)的预测以后,已取得了成效,统称为“缺位”预测(朱裕生,1993)。 隐(盲)矿床勘查对象主要是大型,超大型矿床,在这方面我们已有成功的经验,如滇东南麒麟厂深部隐伏的Pb、Zn矿床;大厂深部的100号矿体;安徽铜陵的狮子山隐伏矿床(图15),山东临沂铜井450m以下的新矿层(Au、Fe、Cu、图13)等,应用成矿预测理论,又在山东济宁发现了深达1600m、矿厚85m的铁矿层,推断为大型铁矿床(航磁异常查证),辽宁弓长岭深部矿体等。根据成矿理论和多元信息预测了青海拉水峡深部Cu~Ni矿床(图21、22)、四川尤黑木低缓磁异常的超大型铁矿床、四川会东通安磁异的致矿(铁)预测区粤西桂东巨型金异常预测区、川滇黔巨型Cu、Cr、Ni、Co、Pt、稀有、稀土异常预测区等。 总之,隐(育)矿床和深部找矿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在近代的矿产勘查中成为全世界的主攻目标。我国已经行动起来,已经着于总结经验,纳入矿产勘查规划,进行科技攻关,有计划投入专项资金,现已初步取得成效。只要坚持下去,选中目标,有可能取得巨大的地质找矿效果。 参考文献 [法].P.鲁蒂埃.1990.全球成矿规律研究(未来何处去找金属),卢星等译[M].北京地质出版社. 朱裕生、李纯杰、王全明等.1997.成矿地质背景分析[M].北京地质出自版社. 陈毓川等.1998.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初论[M]. 北京地质出版社. 陈毓川主编.1999.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资源远景评价[M]. 北京地质出版社. 翟裕生.1999.区域成矿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 陈毓川等.1983.华南与燕山期花岗岩类有关的稀土、稀有、有色金属矿床成矿系列[J]矿床地质(2). 胡惠民等,1995.大比例尺成矿预测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 赵鹏大.池顺都.陈永清.1996.查明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的基础.高校地质学报.2(4). 朱裕生.1988.成矿预测方法.中国地质(11)28-30. 朱裕生.1988.指导成矿预测的地质理论-成矿学理论和应用.中国地质(4). 浦志伟.朱裕生.1993.成矿预测中成矿信息的提取和强化.地质论评.(6)508-514. 朱裕生.1984.矿产资源评价方法学导论.北京地质出版社. 朱裕生.1993.论矿床成矿模式.地质论.39(3)216-222. 朱裕生.肖克炎等.1997.成矿预测方法. 北京地质出版社. 朱裕生,2002. 强化成矿规律研究、提高“调查评价”效益,中国地质,27718-40. 朱裕生,1999a.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在我国的发展,中国地质,270(11)33-35. 朱裕生,1999b. 研究成矿时空定位规律,实现地质找矿的新突破. 中国地质,263(4).27-32. 朱裕生,2006. 矿产预测理论,地质学报10(80),1515-1527. 梅燕雄.论隐伏矿床预测,见地科院区划室编预测找矿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95153-160. 陈毓川.朱裕生.1993.中国矿床成矿模式.北京地质出版社. 翟裕生.1996.关于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研究的几个问题.地学前缘.3(4). 翟裕生,彭润民,向运川.2004.区域成矿研究法.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刘幼平、武国辉、曾道国等. 2006. 隐伏矿床(体)定位预测的综合找矿方法. 地质与矿产,20(1),62-66. 吕志成、戴自希、蔺志永等. 2005.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勘探相关成矿理论与技术方法. 资源产业,7(3)80-83. 吴烈善、彭少临. 2004. 大型金属矿山边部找矿思路和方法浅析. 矿产与地质,18(5).480-483. 刘家远. 2002. 隐伏矿床预测的理论和方法. 广西地质. 15(1).25-37. 周先民.2001.找矿思维方法.北京地震出版社. 余中平.1998.成矿与找矿导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邓尔斯.1995.盲矿预测(一五).四川有色金属,№3. 张正伟.1998.浅谈寻找隐伏矿床的理论和方法.河南地质16(3),161-169. 彭省临,邵拥军. 2001. 隐伏矿床定位预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大地构造与成矿. 25(3),329-33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