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与转子.doc
6.3 电动机 6.3.1 交流电动机 6.3.1.1 定子与转子 6.3.1.1.1铁芯 1 绕组、铁芯应清扫干净,通风道不堵塞; 2 铁芯的硅钢片间、铁芯与轴或壳间、铁芯与线圈支架间均不得松动,硅钢片间压力一般为0.7~1MPa,铁芯两端部的齿片应紧贴,其两端外涨量不得大于表6-3-1的数值; 3 检修中重新压装的定、转子铁芯,其结构应符合生产厂家的技术文件要求; 4 铁芯硅钢片的铁损和磁通密度应符合生产厂家的技术文件要求。 6.3.1.1.2 绕组 表6-3-1 铁芯允许外涨量 铁芯长度/mm 每端允许涨出长度/mm ≤100 100~200 200~500 >500 2 3 4 5 1 更换绕组时其导线的规格应符合原设计的规定,实用导线的直径或截面不得小于表6-3-2的规定; 2 绕组的绝缘等级应不低于原设计的等级标准; 3 绕组的外形尺寸,绕组的端部径向不得高于铁芯表面,轴向必须保证绕组与机壳间允许的最小间隙; 表6-3-2 电机绕组导线直径或截面允许误差 圆铜线/mm 扁铜线/mm2 原设计直径 实用导线最大直径差 原设计 截面 实用导线最大截面差% ≤0.09 0.09~0.25 0.25~0.55 -0.003 -0.07 -0.01 ≤10 -3 0.55~0.75 0.75~1.0 1.0~3.2 3.2~6 -0.02 -0.03 -0.04 -0.05 >10 -4 4 对有防电晕措施的电机,在检修后应具有同检修前相同的性能; 5 绕组的接线正确、牢固、整齐,接头必须采用焊接; 6 定子绕组的引出线,必须使用与电压等级相适应的软导线,其断面符合生产厂家技术文件要求。当无该数据时,可参照表6-3-3选用。引出线必须采用接线端子固定,并用线鼻连接。不同材质导线的连接应采用过渡接头,绕组接线柱的首尾端和相序应有明显标志; 表6-3-3 定子绕组引出线的断面参照值 电流/A 引出线截面积/mm2 电流/A 引出线截面积/mm2 ≤6 6~10 10~20 20~30 30~45 45~60 1.0 1.5 2.5 4.0 6.0 10.0 60~90 90~120 120~150 150~190 190~240 240~290 16 25 35 50 70 95 7 铸铝鼠笼无断条、裂缝和缩孔、气孔,铁芯片间无明显渗铝,端环无内外径向偏摆。浇注铝的纯度不低于99.5%; 8 鼠笼条与端环的焊接牢固,无气孔、熔渣等导物。更换的笼条材质应符合原设计的要求; 9 转子风叶固定牢固,其几何形状、安设位置及数量应满足原设计的要求。 6.3.1.1.3 钢绑线 1 钢绑线应无擦伤、位移、松动,应同向缠绕,不得有重叠、脱空,并不得高出铁芯表面。钢绑线中间不得有接头,相邻两钢丝的高低差,不得大于钢丝直径的1/3; 2 垫钢绑线的绝缘纸,每边要宽出钢丝10~15mm,绑线下面的扣片应采用马口铁。扣片的距离应符合原设计的要求; 3 绑线除机械强度满足原设计要求外,还应满足抗磁性的要求。 6.3.1.2 集电环与电刷 6.3.1.2.1 集电环 1 集电环表面粗糙度Ra≤1.6μm。加工后,其表面距穿透螺孔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5mm; 2 集电环装配牢固,径向摆动量应不起过0.1mm; 3 集电环及刷架用500V兆欧表测得的绝缘电阻值应不低于5MΩ。 6.3.1.2.2 电刷 1 刷架(握)的支撑机构必须牢固,短路装置动作灵活,接触均匀,接触面积不得小于总面积的80%。短路环接触子应用富有弹性的材料制作; 2 电刷的型号必须符合规定,电刷的导电辫两端连接紧固,中间不得有断裂; 3 刷握下端面距集电环表面应有2~4mm间隙,内侧面的表面粗糙度Ra≤6.3μm,电刷与刷握间隙为0.1~0.2mm。 6.3.1.3 轴承 6.3.1.3.1 滚动轴承 1 滚动轴承内径与轴的配合公差值和运行中的径向磨损不得超过表6-3-4的规定; 2 轴承外圈与轴承座的配合,可参照表6-3-5执行。 6.3.1.3.2 滑动轴承 1 滑动轴承轴衬与轴颈的间隙,不得超过表6-3-6的规定; 2 滑动轴承的窜量除设计另有规定者外,不应超过表6-3-7的规定。 表6-3-4 轴承内径与轴配合 轴承内径/mm 轴承与轴配合过盈量/mm 径向磨损最大允许值/mm 18~30 30~50 50~80 80~120 120~150 0.002~0.027 0.003~0.032 0.003~0.038 0.003~0.046 0.004~0.055 0.10 0.10 0.15 0.20 0.25 表6-3-5 轴承外圈与轴承座配合 J7 轴承外径/mm 配合间隙+或过盈量- /mm 30~50 50~80 80~120 120~150 150~180 180~250 250~315 315~400 0.026~-0.10 0.031~-0.012 0.037~-0.013 0.044~-0.014 0.051~-0.014 0.060~-0.016 0.071~-0.016 0.079~-0.018 表6-3-6 滑动轴承轴衬与轴颈配合 轴颈直径/mm 间 隙/mm ≤1000r/min >1000r/min 80~120 120~180 180~250 250~360 360~500 500~750 0.08~0.16 0.10~0.20 0.12~0.22 0.14~0.25 0.16~0.30 0.20~0.40 0.12~0.21 0.15~0.25 0.18~0.30 0.21~0.34 表6-3-7 滑动轴承窜量允许值 轴径/mm 轴窜量/mm 25~50 50~100 100 2 2~3 2~4 6.3.1.3.3 轴承密封 电机的轴承密封及密封元件的性能应符合本规范2.1.10条的规定。 6.3.1.4 冷却水路 采用水冷却方式的电动机,其水路应畅通,进出水口对接处无渗漏现象,水堵螺扣无严重锈蚀。水道无渗漏。 6.3.1.5 温度传感元件 埋设在绕组内部的传感元件,应埋设在原设计部位,且其参数应符合原设计要求。 6.3.1.6 外壳 6.3.1.6.1 电动机的机壳与端盖不得有裂纹与变形。外壳应符合本规范2.2的规定。旋转方向有规定的电机还须有旋转方向标志。 6.3.1.6.2 防爆电动机外壳及接合面修理应符合本规范8.4.1.1e的规定。 6.3.1.7 交流电动机的组装 6.3.1.7.1 转子平衡 1 转子重新更换铁芯、转子换轴或利用原有转子铁芯重新绕制线圈后,都应进行静平衡试验; 2 转子线速度在15m/s及以上,且转子长度与直径之比L/D≥1/3,或转子线速度在20m/s以上,且L/D≥1/6时,都必须动平衡试验。 6.3.1.7.2 电机气隙 感应电机定子与转子气隙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得超过平均值的20%,同步电动机不得超过10%,且在同一侧的两端,测得的气隙差不得超过平均值的5% 。 6.3.1.7.3 轴电流 凡轴承座与机座间有防轴电流措施的电机,必须按原设计要求垫好绝缘垫或采取导流措施。有绝缘垫侧轴承座对地绝缘不得低于5MΩ。 6.3.1.8 试验 6.3.1.8.1 绕组焊接质量试验 将被试绕组通以三倍左右的额定电流,当绕组升温至额定温升时,降低至额定电流,持续5min,检查无局部发热、熔化现象为合格。 6.3.1.8.2 鼠笼断条试验 鼠笼应进行断条试验,以无断条为合格。 6.3.1.8.3 其它试验按本规范8.4.1.1f的规定执行。 6.3.2 直流电动机 6.3.2.1 磁极与电枢铁芯 6.3.2.1.1 铁芯应清扫干净,无锈蚀、无灼痕、无断裂、无油垢,通风气道无堵塞。 6.3.2.1.2 铁芯与机壳或轴的配合必须牢固、可靠,装压或固定方式,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 6.3.2.1.3 主极及换向极冲片,一般不进行刷漆处理,但由整流电源供电的磁极冲片应刷漆。铁芯组装紧密,形位规整,磁极铁芯各端面相互垂直。极尖距离应相等,与平均值相比较,误差应在1mm以内。 6.3.2.1.4 主极及换向极铁芯与机座间垫片的材质和几何形状,应符合原设计的要求。 6.3.2.4.5 电枢铁芯形位整齐,紧密度适宜,无松片,压力均匀,片间绝缘良好。 6.3.2.2 绕组 6.3.2.2.1 主极、换向极的连接方式,发电机为NsSn,电动机为NnSs。 6.3.2.2.2 各极间绕组的连续,应采用焊接方式,且连接整齐。 6.3.2.2.3 电枢钢绑扎或无纬带绑绑扎应符合本规范6.3.1.1.3的要求。 6.3.2.2.4 定子引出线,应符合本规范6.3.1.1.2 f的要求。 6.3.2.3 换向器 6.3.2.3.1 换向器表面不得有油垢、烧痕及变黑现象。 6.3.2.3.2 换向器的换向片运行中磨损极限剩余高度和大修更换时剩余高度见表6-3-8。 6.3.2.3.3 换向器工作表面应呈圆柱形,精车后工作表粗糙度Ra≤1.6μm。外圆径向跳动量不得超过表6-3-9规定。 6.3.2.3.4 换向器轴线与换向片平行度,在换向器全长上的允许平行度,不得超过表6-3-10的规定。 表6-3-8 换向器换向片技术要求 整流子工作直径/mm 极限剩余高度/mm 大修更换剩余高度/mm ≤100 100~150 150~200 200~250 250~300 300~350 350~500 2.0 2.5 3.5 3.5 4.0 4.5 5.0 3.0 3.5 4.0 5.0 5.5 6.0 7.0 注电动挖掘机及窄轨电机车的换向器按对应规定执行。 表6-3-9 换向器精车后外圆径向跳动 换向器直径/mm 外圆径向跳动/mm ≤250 250~500 550 0.02 0.03 0.04 表6-3-10 换向器轴线与换向片平行度技术要求 换向片长度/mm 平行度/mm 旧设备检修后平行度/mm ≤100 100~400 400 0.08 1.0 1.5 1.0 1.5 2.0 注表中平行度指换向片一端在轴线上,另一端偏离轴线的距离。 6.3.2.3.5 换向器片间绝缘深度,必须符合表6-3-11中的规定,且须均匀一致。换向片沟口片倒棱角度为45,倒棱宽度为0.2~0.5 mm。对不带竖板的整流子在精车时,前后端面均匀应有倒角,一般采用R0.5mm。 6.3.2.3.6 换向器两端钢压环压装必须坚固,保证换向片间有足够的压力,换向片间压力为30~35MPa。但不应使换向片根部和V型绝缘环产生有害变形。 表6-3-11 换向器片间绝缘深度技术要求 换向器直径/mm 云母下刻深度/mm ≤50 50~150 150~300 300 0.5 0.8 1.2 1.5 6.3.2.3.7 换向片与升高片的连接采用铆接或焊接。升高片垫块绑扎牢固、无折断现象。 6.3.2.3.8 电机绕组与升高片的连接应采用点焊或氩弧焊。 6.3.2.3.9 各级绝缘的牵引电机,其换向器均为B级绝缘。 6.3.2.3.10 V型绝缘环,其耐压试验应符合表6-3-12的规定。 表6-3-12 V型绝缘环耐压试验要求 V型绝缘环厚/mm 1 1.2 1.5 2 2.5 3 试验电压/V 试验时间/min 5500 1 5500 1 6500 1 8000 1 11000 1 11000 1 6.3.2.4 刷架与电刷 6.3.2.4.1 刷架的支撑机构必须牢固,电刷在换向器表面的布置,必须符合出厂的技术要求。电刷相互间所跨的换向片数必须相等。 两刷杆间的刷子,在换向器轴向或圆周方向的排列,应错开电刷长度或宽度约1/2。 6.3.2.4.2 刷握底边与整流子距离应符合出厂技术规定,一般为2~3mm。 6.3.2.4.3 刷握内表面应平整光洁,便于电刷在刷握内自由上下滑动。电刷与刷握的配合,应符合表6-3-13的规定。 表6-3-13 电刷与刷握的配合间隙 类别 宽度方向间隙/mm 长度方向间隙/mm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电刷截面88以下 一般电动机 可逆电动机 分块电刷 0.02 0.05 0.05 0.10 0.17 0.30 0.20 0.25 0.05 0.15 0.10 0.10 0.25 0.45 0.40 0.40 6.3.2.4.4 电刷的型号必须符合出厂技术要求,同一电机严禁使用不同规格的电刷。电刷压力差不得超过平均值10%,电刷的压力应在0.015~0.03MPa范围内,较高的压力适用于振动较大的电机,如牵引电机等。 6.3.2.4.5 电刷导电辫两端连结紧固,中间不得有断裂或烧损。 6.3.2.4.6 电刷与换向器接触面积不得小于总面积的80% 。 6.3.2.5 轴承 6.3.2.5.1 电机轴弯曲不得超过长度的0.1‰,或不超过单边气隙的6~10%。 6.3.2.5.2 滚(滑)动轴承的检修质量标准,按本规范6.3.1.3规定执行。 6.3.2.6 机壳 6.3.2.6.1 机壳、机座、端盖不得有裂纹,零部件应完整、齐全、紧固。只在不影响磁路分布和机械强度的条件下,允许采用焊补的方法进行修理。 6.3.2.6.2 端盖上的油杯须有油标,油量适当,油道通畅,油杯盖严密。 6.3.2.6.3 机壳为两半式的电机,在装配时结合面必须平整,定位销齐全,连接螺栓紧固,对口处不准垫绝缘垫片。 6.3.2.6.4 凡轴承座与机座间有防轴电流措施的大型电机,按本规范6.3.1.7.3的规定执行。 6.3.2.7 电机气隙 6.3.2.7.1 主极和换向极间距离偏差不超过1mm。磁极应同心,其内径偏差不大于单边气隙的5~10%。 6.3.2.7.2 电枢与磁极铁芯之间的气隙,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超过10%。 6.3.2.8 电枢平衡 重新绕制的电枢应按本规范6.3.1.7的要求执行。 6.3.2.9 试验 6.3.2.9.1 绕组焊接质量 重绕或检修后的电枢绕组,应按本规范6.1.1.8.1的规定执行。 6.3.2.9.2 其它试验按本规范8.4.1.1f规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