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的现状与进展.doc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李智勇 张涛 摘要本文对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和实践准备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的现状,指出了其在基本理论上的论争以及在核算的技术线路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关键词森林资源核算 进展 1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的回顾与评价 1.1 有比较扎实的实践基础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在当时的森林水土保持相关研究中,有人就曾作过把森林涵养水源效益进行货币化计量的工作。70年代也有不少研究人员对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和成本的货币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国森林核算的系统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由中国林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组织专家对日本、前苏联、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森林效益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翻译出版,包括日本林野厅的森林公益效能计量调查等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国第一次系统引介国外森林资源核算研究的相关概念、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林学会在1983年开展了“森林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早期的森林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在环境经济评价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国家科技部关于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支持的中国热带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等,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从60年代开始,中国的科研和教学单位就相继在东北、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建立了几十个生态定位站,展开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位计量研究。“七五”以来,又对“三北”及黄淮海防护林进行防风、固沙、保土、改善农田小气候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等观测研究,积累了宝贵的价值核算计量参考资料。从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中国对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其生态效益的物理量的分析与测定,最先研究森林的水利、水文效应,随后逐步扩大到农田防护、卫生保健、森林游憩、环境净化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80年代初,来自中国生态学界、林学界、地理、气象、水利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开展了一场以“森林的作用”为中心的大讨论,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货币化评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有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为包括森林资源核算在内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作了较充分的理论准备。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环境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被介绍到中国。同时中国众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生态经济、资源经济和环境经济问题,于光远、许涤新、刘思华、马传栋、张卓元、刘书楷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先后从生态经济角度对资源环境价值进行了阐述。80年代以来,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十分迅速,王金南(1994)、厉以宁(1996)、马中(1999)、张帆(1998)、杨云彦(1999)等先后推出了几本有代表性的环境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国的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已逐步完善,其理论水平也逐步达到了国际水平。 中国完整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环境核算工作在80年代末开始全面展开。1987年,李金昌等翻译了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雷佩托(Repetto)博士的关于自然资源核算与折旧问题、挪威的自然资源核算与分析等文章,由此引发了中国有关人士对资源核算的关注。此后,李金昌等又撰写了实行资源核算与折旧很有必要、资源核算应列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等系列文章,探讨资源核算的意义与重要性,呼吁尽早开展这项工作。198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成立了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体系课题组,开展了包括水资源(含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核算研究工作。这项研究构建了资源核算的理论框架,研究了资源价值与价格问题,确立了资源价值基本理论和计算公式,确定了资源核算流程图。正是在这一研究的推动下,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主要在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价值核算方面取得了突破。姜文来(1996)、沈大军(1997)、沈菊琴(1998)等对水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水资源价值评估模型,为水资源价格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此外,曲福田等对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的研究,谷树忠对农业资源核算的研究,雷明、朱启贵等对资源经济投入产出及绿色EDP的研究,以及靳乐山、王舒曼、付尔林等对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方法的全面总结,使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2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的主要进展与成果 2.1 主要研究领域及进展 2.1.1 森林资源经济价值核算研究 张嘉宾(1982)等利用影子工程法,替代费用法等估算得出云南怒江、福贡等县的森林的固持土壤功能的价值为154元/亩/年,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价值142元/方/年。此后,林业经济学界对于森林综合效益核算的研究日益增多。如邓宏海(1985)等用马克思级差地租论建立了一个森林生态经济效益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已有的评价方法即直接计量法、间接计量法和生态经济计量法进行了总结;翟中齐(1982)、陈太山(1985)等对防护林的经济效果评价进了探讨;此后,廖士义、李周(1983)、宋宗水(1982)等先后对森林综合效益计量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方法进行了探讨。但这一期的研究,多限于零星的思考,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1990年中国林学会召开的“森林综合效益计量评价”学术讨论会,系统报道了有关森林综合效益的有关研究。 2.1.2 森林资源环境价值核算研究 80年代末,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金昌主持的“资源核算及纳入民国经济核算”课题的推动下,森林资源核算作为其中的一个子课题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作为这一子课题的负责人,孔繁文(1993)等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森林资源核算问题,他在森林价值核算的理论基础、森林的实物价值核算、森林环境价值核算以及森林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大体形成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的整体框架;侯元兆(1994)等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估,其中包括3种生态服务价值即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大气等的经济价值,并首次揭示了森林的这三项环境价值是立木价值的13倍。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下设的资源核算与价格政策工作组(后改为环境经济工作组)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领导下,对资源核算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在立木定价的研究中提出了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方法,把立木价格分为三个部分,即边际生产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并对其分别计算,其中边际外部成本是立木采伐引起的环境成本。这一思路将资源核算与环境核算统一起来,有别于将森林实物资源与生态服务分开计价的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 李金昌等(1998)出版了生态价值论一书,该书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例,全面总结了森林的无形的比较虚的生态价值计量的理论和方法。该书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用社会发展阶段系数来校正生态价值核算结果。以该书的出版为标志,中国的森林资源核算逐渐由实物型的物质资产核算转向无形的生态价值核算,并且对核算方法的处理开始细致化,即由单纯的估算向科学计量方向迈进。 这一时期,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各界对于森林资源核算工作极为重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大量涌现,如张颖(1999)对林木、林地的价值核算和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蒋敏元等(1998)对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马建章(1998)等对森林野生动物价值评估问题的研究;以及毕绪岱(1998)、张建国(1994)、侯元凯(1997)、王树森(1999)、钟全林(1999)、高岚(1998)等先后进行了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一些案例研究和理论思考。 中国生态学工作者也开始介入森林资源核算领域。如周晓峰等(1996,1999)曾利用生态定位观测资料,对黑龙江省及全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公益价值进行了估算;郭中伟(1997)在大量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对神农架地区兴山县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水量的价值进行了评估;欧阳志云(1998)主持一个有关生态服务价值计量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内涵和价值计量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森林生态服务的物质量计量和价值量计量进行了对比分析。薛达元等(1997)在对长白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进行评估时,引入了环境经济学界有关环境价值核算的方法体系,并且首次采用了条件价值法对长白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进行了支付意愿调查。生态学界对森林资源核算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注重生态效益物理量的科学计量,并且在这一方面积累了大量有说服力的基础数据;二是偏重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量,对林木、林地等物质型资源的价值计量研究不太重视;三是进行了大量的定点案例研究。 综观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核算的经济理论基础如森林资源的商品性质以及森林资源的价值理论等研究较多;二是对实物型资源(如林木、林地)等的核算较为深入细致;三是研究重点逐步转向生态价值并注重案例研究。 2.2 主要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中国的森林资源核算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2.2.1 在指标体系研究方面有所进展 在森林资源核算研究过程中,林业经济学界对林木,林地等实物型指标较为重视,同时提出了诸多生态功能价值评估指标(如图1)。生态学界则将注意力集中在生态功能的价值评价指标上。由此可见,不管是从总经济价值概念出发,还是从李金昌所提出的比较实的资源价值和比较虚的生态价值两分法的体系入手,对于核算的内容界定,尽管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但基本评价指标如固碳制氧、水源涵养等方面还是趋于一致的。这反映了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这方面功能价值认识的一致性。同时,基于不同的评估目的,其评价指标存在一些差异也是正常的。 森林资源核算指标体系 实物型资源指标 (A) 林木价值A1 林地价值A2 功能型服务指标 (B) 社会效益指标 (C) 涵养水源价值B1 固持土壤价值B2 固碳制氧价值B3 净化环境价值B4 防护价值B5 森林游憩价值B6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B7 图1森林资源核算指标体系框架结构 2.2.2 在价值核算方法上有所创新 近年来在森林资源核算的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具体情况对环境经济学的一些具体评估方法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例如对于旅行费用法中有关旅行时间费用问题的处理;对条件价值法中对中国适用性的分析以及在中国的首次实践应用等。此外,在运用这些传统方法时,研究者们已充分意识到森林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性。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核算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森林资源价值,已在众多的研究者中得到了创造性的探讨。 二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一些新方法,开阔了传统的森林资源核算的研究视野。如将H.T.Odum提出的能值理论来进行森林价值核算,这一方法将森林视为一个系统,将自然力对它的贡献和人的投入统统换算成能量单位,最后用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能量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森林的价值,这一方法被称为“能值法”,它已引起了生态学界的一些注意,另外,根据已有的对森林各项生态功能的研究成果,利用森林总生产力(TP)与生态系统公益价值之间的关系建立经验模型,同样为森林资源核算找到了另外一个方向,它将大大有助于简化生态价值的评估。 2.2.3 在案例研究方面有所进步 众多的核算案例使公众和政府对森林资源的重视程度增加。90年代以来,除了侯元兆(1994)、孔繁文(1995)、李金昌(1998)等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森林资源核算的案例研究外,各地科研,教学单位开展了众多的区域性和林场级的森林资源价值核算。这些核算的成果使得森林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反过来又促进了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目前有相当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纷纷进行此项研究。可以说,10多年来,中国的森林资源已经为以后研究打下了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的主要案例 课题名称 研究机构 采用方法 森林综合价值 10亿元 1.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 中国林科院 CVM, TCM, OCM, SM 13000 2. 北京森林资源核算研究 中国林科院 SM, CVM, OCM 260 3. 中国防护林环境资源价值核算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CVM, TCM 10 4.吉林省白城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SV 156 3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的问题与途径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核算的价值问题 这实际上与整个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水平有关。如前所述,对环境价值的理论问题,目前中国正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在解释天然林的价值上都存在缺陷,对于效用价值论,有人指出物的使用价值无法衡量和比较,如空气和水的使用价值就无法比较,对劳动价值论,天然林的价值来源无法圆满地得到解释。国外的相关研究缺乏对价值来源问题的阐述,只是反复强调支付意愿是环境价值的标准测度。在森林资源核算实践中,计算各种不同的生态功能价值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有差异的,用这些方法算得各项生态功能价值的结果的可加性是值得怀疑的。 (2)核算的边界问题 森林环境资源核算无外乎三步。第一步森林生态效益的物理量(即森林生态功能作用的物理量)计量;第二步用货币化模型对物理量进行货币化;第三步设计适当的途径将森林环境的货币化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重点是第一、二两步。整个核算的精度依赖于生态效益的物理量核算精度和货币化模型的合理性。不管是物理量计量还是价值核算,都有着不同的核算边界,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具体的一片林带,一片森林的生态功能价值核算。其生态功能作用的物理量是可以通过生态定位或有关定位观测的方法得到的。这是目前研究成果较多的一个方面。二是同一类型的森林(包括大的气候类型、土壤类型、树种、林龄等)环境价值核算。一般用第一层次的结果进行推算。三是大尺度范围内(全国、某一地区)森林环境价值核算。在大尺度范围内,森林类型各不相同,所在自然生态条件也相去甚远,能否用第一层次某一点的结果进行推算这种由点及面的推算方法有多大误差其合理性如何这就是大尺度范围内森林环境价值所要面临的普遍问题,即如何由点推及到面,或者说如何保证由点及面的推算中保持一定的精度。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大尺度范围内森林价值核算就永远只能是估算,其科学性就会大打折扣。 (3)核算的方法问题 在对非市场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核算时,“等效益物替代”即价格替代、工程和项目替代是主要的方法之一,但是,这种替代的合理性没有得到论证,即替代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能进行替代,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例如能否用工业制氧的成本来代替森林制造氧气的价值有人认为工业制氧形成的氧气与森林释放的氧气在浓度,适用性等方面都相去甚远,这种计算过程中的替代是值得推敲的。此外,森林资源核算在其指标体系上是否存在重复性的问题也没有解决,例如对于一片森林,既计算其立木价值,又计算其各种形态的服务价值。问题是,如果我们将树砍倒了后,它就无法发挥生态效益了,由此可见其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价值之间是存在着某种冲突的,在人类只能在两种冲突中选一的情况下,其价值能否被认为是两方面用途的价值之和 3.2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的未来途径 在已有的基础上,随着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森林资源核算还将在以下几面进一步作深入研究。 (1)首先要在创新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分区案例研究 目前,环境核算所采用的基本方法与10年前并无多大改进,在这些方法基础上所开展的零星的案例研究,对于整个研究工作的突破没有太大的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集中研究力量,选取有代表性的试点,在进行典型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总结探索、创新目前的核算方法体系;对于应用和引进国外的评估方法,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研究在中国社会经济条件下的适用性;在核算的技术路线上,应选取不同的森林类型和区域,分区进行案例研究和理论总结,使核算工作向准确性科学性方向迈进,逐步克服由点推及面这一过程中的推算误差。 (2)要在研究成果的应用上加大力度 森林资源核算研究应与国家的林业政策目标相结合,使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具备实践性的定位,要针对解决国家林业运行机制中深层次问题的需要开展这项研究。比如,以区域性生态补偿机制为目标,为中国庞大的生态公益林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尤其是要研究流域内上游生态林的营造保护与下游受益者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从界定谁补偿出发,研究补偿量的大小即生态公益林的服务价值补偿问题。这样一来就会使森林资源核算研究有更强的针对性;从而使得核算结果在实践中更具操作性,反过来这又会推动森林资源核算朝着科学,实用的方向发展。 (3)要在建立独立的森林资源账户方面继续努力 在其它类型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账户还没有建立起来及改造SNA之前,设立林业账户有利于推动整个绿色国民账户的建立。森林作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主体,理应在建立绿色国民账户中走在前面。这种账户应当包括实物性账户和价值型账户。价值型账户要由实物型账户转化而来。单独的林业账户一旦建立并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附录,就会对资源与环境核算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理论与方法的需求会加速其科学化进程。而且这样做本身也体现了资源与环境核算的最终目的。因此,今后森林资源核算工作应争取得到决策部门的支持,最好与决策部门合作进行。 参 考 文 献 1王舒曼,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核算及在江苏省的应用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1999 2李金昌,生态价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3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科学出版社,1999 4沈大军,水价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1999 5贺庆棠,森林环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薜达元,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7 7欧阳志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生态科学,1999(3) 8侯元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9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 10Costanza eta,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 and nature capital, Nature, 387,1997 11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2杜群,环境与资源法法律体系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9 13陈琪琳,清洁生产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人民大学博士论文,1998 14段新生,清洁生产的微观经济基础及财务分折,人民大学博士 ******************************************************** 李智勇 张涛 中国林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Tel 010-62888311,62888322 Fax 010-62882317 E-mail E-mail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