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放顶煤技术原理与实践.pdf
第2 7 卷第1 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 0 1 .2 7N o .1 2 0 0 8 年1 月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o f R o c kM e c h a n i c s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J a n .,2 0 0 8 振动放顶煤技术原理与实践 赵阳升1 ,谢耀社2 ,郭金刚3 ,霍灵军3 1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艺研究所,山西太原0 3 0 0 2 4 ;2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江苏徐州2 2 1 0 0 8 ; 3 .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山西襄垣0 4 6 2 0 4 擅要综放开采顶煤放出率低始终是困扰厚煤层开采的一大技术难题,系统介绍历时5a 进行的振动放顶煤的机 构设计、实验室试验、离散元数值模拟和工业试验研究的方法与结果。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振动最大影响范 围为0 .6 5I T I ,振动频率选择1 .0H z 效果较佳。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增加水平运动的动力,振动水平力 与垂向力共同作用下,使顶煤实现分层逐层放落,从而降低混矸率,提高顶煤放出率。在潞安王庄煤矿5 2 0 9 工作 面进行工业试验,激振机构安装在掩护梁上,激振油缸推动力为2 0 0k N ,振动频率为0 .8 ~1 .0H z ,经6 个月的现 场试验与观测,由于振动机构的作用,使顶煤放出率平均提高3 %。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振动放顶煤技术可以较 大幅度提高块裂项煤放出率,降低混矸率,是放顶煤开采的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 关■词t 采矿工程;块裂顶煤;振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工业试验 中圈分类号lT D8 2 文簟标识码lA 文章编号1 0 0 0 6 9 1 5 2 0 0 8 0 1 0 1 8 7 0 6 T E C H N I C A L P P A N C P L EO F T o P C O A LC A V I N G Ⅵ礓T HV I B R A T I o NA N D 1 1 。 I T SP R A C T I C E Z H A O Y a n g s h e n 9 1 ,X I EY a o s h e 2 ,G U OJ i n g a n 9 3 ,H U OL i n g j u n 3 f 1 .I n s t i t u t eo f 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T a i y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 T e c h n o l o g y ,T a i y u a n ,S h a n x i0 3 0 0 2 4 ,C h i n a ; 2 .S c h o o lo f M i n i n ga n d S a f e t y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 M i n i n g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X u z h o u ,J i a n g s u2 2 1 0 0 8 ,C h i n a ; 3 .L u a nM i n i n gC o .,L t d .,X i a n g y u a n ,S h a n x i0 4 6 2 0 4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L o wr e c o v e r yr a t i oo ft o p c o a li nt h e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c o a lm i n i n gi sah o tt e c h n i c a lp r o b l e m .As e r i e s o f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m e t h o d sa n dr e s u l t so fm e c h a n i c a ld e s i g n ,l a b o r a t o r ye x p e r i m e n t s ,D E M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 , a n di n s i t up r a c t i c eo ft h ev i b r a t i o nt o p c o a lc a v i n ga r ed e s c r i b e d .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r e s u l t s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a tt h e v i b r a t i o ne f f e c tr a n g eC a nr e a c h0 .6 5mf a rf r o m 。t h er o o fo fm i n i n gs p a c e ;a n di t i sa l s of o u n dt h a tv i b r a t i o n f r e q u e n c y1 .0H zi st h eo p t i m u mc h o i c e .T h e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i l l u s t r a t e dt h a tt h et o pc o a lc o u l db e c a v e dl a y e rb yl a y e r ,w i t ht h ee f f e c to fv e r t i c a lw e i g h t ya n dh o r i z o n t a lv i b r a t i o n f o r c e sw o r k i n gt o g e t h e r .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t h ew a s t es t o n er a t i oi nm i n e dc o a lw a sd e c r e a s e da n dt h er e c o v e r yr a t i oo ft o pc o a lw a si n c r e a s e d . T h er e s u l t so f6m o n t h si n s i t up r a c t i c ei nW a n g z h u a n gm i n e ,L u ’a nC o a lI n d u s t r yC o m p a n y ,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a t t h er e c o v e r yr a t i oo ft o pc o a lw a si n c r e a s e db y3 %i na v e r a g ew i t ht h ev i b r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T h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h a v e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a tt h ev i b r a t i o nt o p c o a lc a v i n gi sa na d v a n t a g e o u sa n dp r o f i t a b l et e c h n i q u e , w h i c hC a ng r e a t l yi n c r e a s et h er e c o v e r yo ft o p c o a la n dd e c r e a s et h ew a s t es t o n er a t i o . K e yw o r d s m i n i n ge n g i n e e r i n g ;b l o c k f r a c t u r e dt o p c o a l ;v i b r a t i o n e x p e r i m e n t a ls t u d y ;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 ; i n s i t up r a c t i c e 收■日期l2 0 0 7 0 3 1 8 修目日期l2 0 0 7 0 5 3 1 基金瞩目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I ;1 5 0 5 3 4 0 3 0 ,5 0 4 3 4 0 2 0 作誊筲介。赵阳升 1 9 5 5 一 ,男,博士,1 9 8 2 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工程力学专业,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主要从事采矿工程与岩石力 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 m a i l y - s - z h a o 2 6 3 .n e t 万方数据 1 8 8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 0 0 8 钲 1 引言 中国厚煤层资源丰富,约占总资源量的4 5 %, 厚煤层产量也占总产量的4 5 %左右。1 9 8 2 年,综采 放顶煤开采技术在国内开始试验,经过1 0a 多的时 间,其技术逐渐成熟,并较大面积地推广使用,从 而使厚煤层长壁工作面的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大幅 度提高,而顶煤回收率却始终是国内工程与学术界 争议很大的问题。为提高顶煤放出率,国内进行了 许多基础和工业试验研究[ 1 9 ] ,如预裂爆破弱化 顶煤、预注水软化顶煤、放顶煤支架架型的变革等。 由最早 1 9 8 7 年 的潞安王庄煤矿的高位 4 3 0 9 工作 面 开天窗放顶煤支架,改变为今天的低位放顶煤支 架,放煤工艺也进行了很多试验与改革,如单刀 放煤、两刀放煤和三刀放煤,均取得了较好的效 果。 但无论如何,现行的放顶煤工艺全部是被动的 放顶煤工艺,即顶煤在项板压力作用下破裂,再经 过支架上方相对移动,而在白重作用下自由放落的 放顶煤工艺,这种工艺导致顶煤损失较大,混矸率 较高,特别对于中硬以上的煤层而言,顶煤破裂块 度较大,最大尺寸在3 0 0r f l l i l 以上的煤块占相当的 比例。本文定义单边最大尺寸大于放煤口1 /3 的煤 块为“块裂顶煤”,“块裂顶煤”顶煤放出率低是国 内不可回避的事实。1 9 9 9 年,作者曾与古德生院士 就振动放矿理论与机构在放顶煤中应用的可行性进 行了深刻的讨论,认识到金属矿振动放矿与振动放 顶煤实施存在很大的差异【lo ’1 1 ] 前者是放炮崩落的 矿体堆积在一个矿仓内,达几万立方米矿体,振动 放矿设备工作过程中不需要移动;而后者支架在运 动,支架上方的煤量较少,而且金属矿山无瓦斯等 易爆炸气体,振动设备采用电机偏心激振的机构实 现振动,而放顶煤则绝不允许在支架上方安设电机 激振。为此,从2 0 0 0 年开始,历时6a ,作者H 与 潞安王庄煤矿合作,系统开展了这一领域的理论、 室内试验与工业试验的探索与研究。本文拟主要介 绍这项研究的试验、理论分析、技术原理和设备机 构以及现场工业试验情况。 2 振动放顶煤试验研究 2 .1 振动放顶煤机构与试验台设计 在模拟放顶煤支架的掩护梁上安装锯齿型振动 板,该振动板由2 个往复运动小行程的油缸驱动, 动力由液压泵站供给,为实现驱动油缸的往复运动, 采用了P L C 可编程控制器与电液二位四通换向阀 执行,间隔换向。将装配了振动机构的低位放顶煤 支架置于中国矿业大学2 1 l 工程建设的l0 0 0t 试验 机的辅机机构内,为一长3 .0m ,宽1 .2I T I ,高2 .0m 的三维结构,在支架上方堆积块裂岩块,即构成了 三维振动放顶煤试验台 见图1 。由于放顶煤过程 中,顶煤的运动主要靠自重和少部分矸石的重力推 动,因此试验中未增加上覆岩层载荷。试验用支架 参数为高2 .0m ,长2 .0m ,宽1 .2m 。液压缸的推 力2 0 0k N ,工作压强2 5M P a ,行程5 0r e a l ,放煤 口尺寸为1 .2m x 0 .8m 。动力系统排量3 2L /m i n , 额定压力2 5M P a ,功率2 2 k W 。 图1 振动放顶煤试验台 F i g .1 T e s tm a c h i n ef o rt o pc o a lc a v i n gw i t hv i b r a t i o n 2 .2 试验方案设计与观测方法 选择振动频率0 .2 ~1 .6H z ,间隔0 .2H z 进行试 验。激振力P 1 5 ,2 0 和2 5M P a 。按上述2 组参 数均匀设计,组合进行试验。 用块裂岩块作为块裂项煤,放顶煤开采的关键 问题是煤体在煤壁前方超前支承压力的作用下,破 裂而形成块裂顶煤的块度大小,其大小决定了顶煤 放落过程中是否能形成某种结构,导致放顶煤过程 停止。因此,放顶煤开采模拟最主要因素是岩块尺 寸的相似性,这就是用块裂岩块代替块裂顶煤的原 因所在;相反,由于块裂岩块不易破裂,因而可以 重复使用进行试验,以揭示相关规律。放顶煤试验 用岩块均采用煤系地层的砂岩和石灰岩,试验用岩 块块度分布情况见表1 。 将所有不同块度岩块采用不同颜色喷涂,并放 置于不同高度层位,在试验过程中拍摄岩块在观测 窗口的运动,即可分析出顶煤的运动规律、成拱概 率、成拱结构以及振动的作用机制。 2 .3 试验结果 1 顶煤块度与成拱结构的关系 万方数据 第2 7 卷第1 期赵阳升,等.振动放顶煤技术原理与实践 1 8 9 表1 试验用岩块块度分布 T a b l e1 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t e s t i n gr o c kb l o c k 岩块最大长度,m m占百分比,% 2 0 0 2 0 0 ~3 0 0 3 0 0 ~4 0 0 4 0 卜5 0 0 5 0 0 ~6 0 0 1 5 4 0 2 0 1 0 1 5 在实验室先后进行了2 0 次振动放顶煤试验, 表2 给出了自然放落项煤过程中顶煤成拱块度与成 拱结构试验结果。 表2自然放落项煤过程中顶煤成拱块度与成拱结构 试验结果 T a b l e2 E x p e r i m e n t a lr e s u l t so ft o p c o a la r c h i n gs i z eV S s t r u c t u r eo fn a t u r a lt o p c o a lc a v i n g 成拱结构照片篙骝成拱方式 疾度,姗 z o o s 咙z 蒜蓉磐z o o ,z s 呲0 0 均。 z 0 0 s 蚴,蒜嚣s s 0 ,z o o 邝。 2 0 0 3 0 2 2 1 鬻黧4 烈5 01 0 0 2 0 0 3 0 2 2 。蒜嚣5 0 0 ,z s ∥0 0 注表中第3 张照片的尺寸依次代表沿支架宽度方向的左、中、右 3 个剖面上的块度。 试验用顶煤块度尺寸与放煤口最小尺寸之比大 于1 /3 的岩块占总量的4 5 %,在放煤试验过程中, 发现由4 块岩石在放煤口形成铰接拱的概率为5 %; 由3 块岩石形成绞接拱的概率为1 5 %。放煤过程中, 4 次铰接拱中,岩块最大块度均大于放煤口1 /3 ,其 铰接拱形成的概率为2 0 %。将块度与放煤口最小尺 寸之比大于1 /3 的煤块尺度定义为成拱块度,相应 的煤块定义为成拱煤块。试验结果表明,放煤过程 中,成拱概率与成拱煤块比为0 .2 0 /0 .4 5 0 .4 4 ,即 成拱概率占4 4 %。假设成拱概率与成拱煤块比呈线 性关系,即 n k p 1 式中n 为成拱概率,P 为成拱煤块占总煤量的比, k 为比例系数。 试验中发现,放煤过程形成的铰接拱是一种不 很稳定的结构,在较大扰动下,这种铰接拱结构容 易破坏,这就为振动放顶煤机构的设计提供了重要 的依据。 - 。 2 振动放煤过程中拱的破坏机制 针对上述块度分布的顶煤,反复进行了2 0 次振 动放顶煤试验。试验过程中,顶煤放落顺利,无一 次成拱事件发生,即成拱概率事件为0 。同时对自重 放煤过程中形成的拱结构,采用振动板激振方式,全 部打破了放煤过程中形成的铰接拱结构,使块裂顶煤 顺利放落。试验用块裂顶煤的最大块度为6 0 0m m , 与放煤口最小尺寸的比为6 0 0 m m /8 0 0 m m 0 .7 5 。 由此可知,由于激振的作用,只要顶煤块度与 放煤口尺寸之比小于0 .7 5 ,顶煤放落过程中就不会 形成铰接拱结构,从而阻止后续顶煤的继续放出。 科学地讲,由于激振作用大大放宽了顶煤成拱的块 度尺寸,即块度与放煤口尺寸比由0 .3 3 放大到0 .7 5 , 从而使得放顶煤开采技术的适用煤层范围大大拓 宽,同时也使顶煤回收率大幅度提高。 3 振动影响范围 振动影响范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振动放顶煤 的适用性。影响振动传播能的主要因素有振动频 率和振动力。为此,试验对振动频率和振动力进行 了组合试验。试验获得激振油缸压强、振动频率与 振动影响范围的关系曲线如图2 所示。由图2 可知, 振动影响范围与振动频率和振动力之间均呈幂函数 关系,且幂次小于1 ,随振动力增加,振动影响范 围的增加幅度递减,随振动频率增加,振动影响范 围的增加幅度递减。试验揭示出当激振油缸的压强 大于2 0M P a 和振动频率大于1 .0H z 后,频率增加 对振动影响范围的影响不大,最大振动影响范围为 0 .6 5m ,这是由岩体块度和摩擦力决定的。为此, 在现场振动放顶煤支架设计时,振动频率选择1 .0 H z 效果最佳。 3 振动放顶煤的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 采用二维离散元方法‘1 2 1 5 1 进行模拟振动放项 万方数据 1 9 0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0 0 8 矩 巨 皇 匦 橛 零 玲 标 蜒 图2 激振油缸压强、振动频率与振动影响范围的关系曲线 F i g .2R e l a t i o n s h i pc u r v e so fv i b r a t i n gf o r c e ,v i b r a t i o n f r e q u e n c yV s .i n f l u e n c i n ga r e ao fv i b r a t i o n 煤,不同块度顶煤用不等径的球体模拟,由于非规 则块体离散元软件设计极为困难,故本文采用球体 单元模拟,在尺寸大小分布上与块体大小一致。由 于放项煤振动频率很低,仅1 .0H z ,数值模拟试验 仅施加了往复的惯性力、重力以及振动板的水平摩 擦力,而未按严格的动力离散元计算。在数值模拟 中,块体模拟模型共选择9 个模拟参数 1 掩护 梁倾角; 2 支架后方煤矸堆落安息角; 3 支架上 方顶煤跨落角; 4 破碎顶煤最小半径; 5 破碎顶 煤最大半径; 6 松散顶煤孔隙率; 7 松散顶煤摩 擦因数; 8 放煤插板伸出长度的水平投影值; 9 松散顶煤与放煤通道之间的摩擦因数。振动放项煤 的离散元模型如图3 所示,可分为无振动条件仅有 重力的自然放顶煤和施加重力与振动力的振动放顶 煤。通过离散元模拟结果可知在振动条件下,块裂 顶煤放落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稳定拱的形成、破坏、 再形成、再破坏的动态放落过程;模拟由于振动板 的作用实际上是给块裂顶煤施加了一个方向周期 图3 振动放顶煤的离散元模型 F i g .3 D i s c r e t ee l e m e n tm o d e lf o rv i b r a t i o nc a v i n gt o pc o a l 变化的水平力和垂直力,从而调整和改变了单纯重 力作用的自然放落顶煤的运动规律。在重力作用下 的自然放煤,放煤区域的中心煤块仅有垂直速度, 放落速度快,而边缘区的顶煤下落速度较慢,煤块 是水平和垂直位移的叠加,而煤体水平方向仅受摩 擦力作用,而无水平动力,这是导致放煤边缘区顶 煤下落速度慢的原因,从而导致顶煤混矸严重,放 出率偏低 见图4 。而在振动板附加水平推力作用 下,增加了顶煤水平运动的动力,振动板附加水平 推力与垂向重力的共同作用,使顶煤实现分层逐 层放落,从而大大降低了混矸率,提高了顶煤放出 率 见图5 。 4 振动放顶煤的工业试验 4 .1 试验工作面与振动装置安装概述 选择潞安王庄煤矿5 2 0 9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进行 振动放顶煤的工业试验,该工作面走向长度8 2 0m , 工作面长度2 3 0 m ,煤层厚度6 .8 m ,埋藏深度2 9 5 m 。 工业试验用振动放顶煤机构的主要拽拳参数为;振动 板宽度1 .4 9 2m ,长度0 .9 0 0m ,茬莓蘑0 j 黟O 面,激振 油缸推力2 0 0k N ,振动频率为0 .8 ~I .0H z 。 振动放顶煤装置安装在掩护梁上,试验共安装 2 个支架,分别为1 1 3 ”和1 1 4 支架,距机尾4 5m , 该区域一般是矿压显现偏弱、顶煤破碎较差,块度 较大的难放落区。振动用动力由工作面乳化液泵站 供给,从支架的总供液管路接一个分支供液管,中 间连接一个截止阀,进入激振阀。打开截止阀,激 振阀就开始工作,带动振动装置产生往复运动,实 现振动放顶煤开采。在使用过程中,可调节激振阀, 实现频率与振幅的改变,以达到最佳的放煤效果。 4 .2 工业试验结果与分析 自2 0 0 4 年3 月在井下工业试验开始,持续进行 了6 个月的观测,证明液压激振形式的振动机构可 以满足工作面恶劣的工作环境,诸如粉尘、矿压和 落煤的冲击作用等。表3 给出了振动放顶煤放煤块 度与顶煤放出率对比情况,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 1 振动具有破煤作用,使顶煤的块度普遍降 低,大于3 0 0i I l n l 的块度 约l /3 的放煤口最小尺寸 数量降低约5 9 %。 2 振动可以提高顶煤放出率,使顶煤放出率 平均提高3 %。 3 振动可以大幅度降低放煤过程中的成拱概 率,成拱概率可以降低9 .3 %。振动具有明显的破拱 作用,在试验过程中,观测到相邻许多支架有明显 的成拱现象,而且阻止了后续顶煤的放落 见图6 , 万方数据 第2 7 卷第1 期 赵阳升,等.振动放顶爆攮术原理与实践 1 9 1 图4自然放顶煤的离散元模拟放煤过程 F i g .4 D E M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o fn a t u r a lt o p c o a lc a v i n g 图5 振动放顶煤的离散元模拟放煤过程 F i g .5D E M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o fv i b r a t i o nt o p c o a lc a v i n g 表3 振动放顶煤放煤块度与顶煤放出率对L 七 2 0 0 4 年 T a b l e3 C o a ls i z eV S .t h er e c o v e r yr a t eo ft o p - c o a li nv i b r a t i n g t o pc o a lc a v i n g i n2 0 0 4 注表中Y 表示使用,N 表示不使用。 a 1 0 5 “无振动支架 观测时间2 0 0 4 年3 月1 1 日 b 1 2 1 ’无振动支架 观测时间2 0 0 4 年3 月9 日 c 1 0 8 。无振动支架 观测时间2 0 0 4 年3 月1 1 日 万方数据 1 9 2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 0 0 8 笠 d 1 0 3 振动放顶煤支架 观测时问2 0 0 4 年3 月1 1 日 图6 井下振动与非振动放顶煤形成的拱式结构素描图 F i g .6A r c h i n gs t r u c t u r ed r a w i n go fv i b r a t i o na n d n o n - v i b r a t i o nt o pc o a lc a v i n g 但安装振动机构的支架即使偶然有些拱式结构,也 很快被破坏,从而保证了顶煤的顺利放落。⋯i 5 结论 通过振动放顶煤的实验室1 1 模拟试验、离 散元数值模拟试验和王庄煤矿现场工业试验,可以 得出如下结论 1 最大振动影响范围为0 .6 5m ,振动频率选 择1 .0H z 效果较佳。 2 由于增加了水平运动的动力,振动水平力 与垂向力共同作用下,使顶煤实现了分层逐层放落, 从而降低了混矸率,提高了顶煤放出率。 3 潞安王庄煤矿5 2 0 9 工作面工业试验,激振 机构安装在掩护梁上,激振油缸推动力2 0 0k N ,振 动频率为0 .8 .- 一I .0H z ,经6 个月的现场试验与观测, 由于振动机构的作用,使顶煤放出率平均提高3 %。 4 液压激振的机构形式适合放项煤支架上方 的恶劣工作环境,且安全可靠。 由此可知,振动放顶煤技术可以较大幅度地提 高块裂顶煤放出率,降低混矸率,是放顶煤开采的 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 参考文献 R e f e r e n c e s 【1 】1靳钟铭.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M ]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 0 0 1 . J I NZ h o n g m i n g .T h e o r ya n dt e c h n o l o g yo nt o p c o a lc a v i n g [ J ] . B e i j i n g C h i n aC o a lI n d u s 时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 ,2 0 0 1 . i nC h i n e s e 【2 】2赵阳升.矿山岩石流体力学【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 9 9 4 . Z H A OY a n g s h e n g .R o c k - f l u i dm e c h a n i c si nm i n i n g [ M ] .B e i “ i n g C h i n aC o a lI n d u s t r y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 ,1 9 9 4 . i nC h i n e s e 【3 】郭金刚.提高综采放顶煤放出率的理论与技术【M 】.北京煤炭工 业出版社,2 0 0 2 . G U tJ i n g a n g .T h e o r ya n dt e c h n o l o g yf o r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t o p - c o a lr e c o v e r yr a t i o t M l .B e i j i n g C h i n aC o a lh d I l s t r yP u b l i s h i n g H o u s e ,2 0 0 2 . i nC h i n e s e 【4 ]谢耀社.振动放顶煤理论与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D ] .徐州中 国矿业大学,2 0 0 6 . x mY a o s h e .S t u d yo nt h et h e o r y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o ft h et o p c o a lc a v i n gw i t hv i b r a t i o n [ P h .D .T h e s i s ] [ D ] .X u z h o u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6 。 i nC h i n e s e 【5 】宋选民,钱鸣高,靳钟铭.放项煤开采顶煤块度分布规律研究【J 】. 煤炭学报,1 9 9 9 ,2 4 3 3 9 4 3 . S O N GX u a n m i n ,Q I A NM i n g g a o , J I NZ h o n g m i n g .T h el a w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b l o c ko nt o p c o a lc a v i n g [ J ] . J o u r n a lo f C h i n aC o a lS o c i e t y ,1 9 9 9 ,2 4 3 3 9 4 3 . i nC h i n e s e 【6 ]王家臣,李志剐,陈亚军,等.综放开采顶煤放出散体介质流理论 的试验研究【J ] .煤炭学报,2 0 0 4 ,2 9 3 4 7 .O V l 蚶q GJ i a c h e n ,L I Z h i g a n g ,C H E NV a j u n ,e ta 1 .E x p e r i m e n t a ls t u d yo nl o o s em e d i u m f l o wf i e l do nt h el o n g w a l lt o p c o a lc a v i n g [ J ]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C o a l S o c i e t y ,2 0 0 4 ,2 9 3 4 7 . i nC h i n e s e 【7 】樊运策.综放工作面冒落顶煤放出控制【J 】.煤炭学报,2 0 0 1 ,2 6 6 6 0 6 ’6 1 0 i F A NY u n c e .C o n t r o lo nt O pc o a lc a v i n g , i nl o n gw a l lt o p c o a lc a v i n gw o r k i n gf a e c [ J ] .薹a 蛐m lo f C h i n aC o a lS o c i e t y ,2 0 0 1 , ㈣6 0 6 6 1 0 . i nC h i n e s e f 8 ] 8靳钟铭,弓培林,靳文学.煤体压裂特性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 学报,2 0 0 2 ,2 1 1 7 0 7 2 . ⅡN 办∞g I I 】i n g ,G O N GP e i l i n ,J I NW e n x u e . S t u d y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c o a lm a s sf r a c t u r e [ J ]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o f R o c kM e c h a n i c s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2 ,2 1 1 7 0 7 2 . i nC h i n e s e [ 9 】靳钟铭,魏锦平,靳文学.综放工作面煤体裂隙演化规律研究【J 】. 煤炭学报,2 0 0 0 ,2 5 增 4 3 4 5 . J I NZ h o n g m i n g ,W E IJ i n p i n g , J I NW e n x u e .R e s e a r c hO /If r a c t u r ee v o l u t i o nl a wo fc o a lm a s si nf u l l y m e c h a n i z e df a c e [ J ] .J o u r n a lo f C h i n aC o a lS o c i e t y ,2 0 0 0 ,2 5 S u p p . 4 3 4 5 . i nC h i n e s e 【l o J 古德生,王惠英,李党新.振动出矿技术口川.长沙中南工业大 学出版社,1 9 8 9 . G UD e s h e n g ,W A N GH u i y i n g ,L ID a n g 】【i n . V i b r a t i o n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 M ] .C h a n g s h a C e n t r a lS o u t h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P r e s s ,1 9 8 9 . i nC h i n e s e [ 1 1 】李夕兵,古德生,陈寿如.应力波作用下散体岩料的密实与能量耗 损[ J 】-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 9 9 4 ,2 5 5 5 7 0 5 7 4 . L I X i b i n g ,G UD e s h e n g ,C H E NS h o u r u .D y n a m i c r e i n f o r c ea n de n e r g y d i s s i p a t i o no fr o c kb u l ku n d e ri m p u l s i v el o a d s [ J ] .J o u r n a lo fC e n t r a l S o u t h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 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 ,1 9 9 4 ,2 5 5 5 7 0 5 7 4 . i nC h i n e s e [ 1 2 】王泳嘉,刘连峰.三维离散单元软件系统T R U D E C 的研f l ;l J [ j ] .岩 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 9 9 6 ,1 5 3 1 9 3 2 0 0 . W A N GY o n g j i a ,L I U L i a n f e n g .F o r m u l a t i o no fa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d i s c r e t ee l e m e n tm o d e l T R U D E Cs y s t e m [ J ] .C h i n e s e { o u m a lo fR o c kM e c h a n i c s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1 9 9 6 ,1 5 3 1 9 3 2 0 0 . i nC h i n e s e 【1 3 】邢纪波,王泳嘉.离散元法的改进及其在颗粒介质中的应用[ J 】.岩 土工程学报,1 9 9 0 ,1 2 5 2 1 2 5 . X n N GJ i b o ,W A N GY o n g j i a . I m p r o v e m e n to fd i s c r e t ee l e m e n tm e t h o da n d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 st o g r a n u l a rm e d i a [ J ]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o fG e o t e c h n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 1 9 9 0 ,1 2 5 2 1 2 5 . i nC h i n e s e [ 1 4 】周健,孙业志,吴爱祥.流动散体中波的传播规律与振动分形特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