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裂隙漏风规律现场测定与分析.pdf
塌陷裂隙漏风规律现场测定与分析 王建文1, 张辛亥2, 李龙清2 , 文 虎2 1. 陕煤集团 神木柠条塔矿业有限公司, 陕西 神木 719314; 2. 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 通过示踪气体 SF6测定了柠条塔煤矿 N1201 工作面地表漏风通道, 计算出漏风速度分 布, 并且根据裂隙渗流的立方定律计算出裂隙等效水力宽度。研究发现, 采矿塌陷形成裂隙带是 漏风的主要通道, 顺槽附近裂隙漏风相对较大。采空区形成的裂隙很难被完全压实, 采空区深部 漏风也比较严重。塌陷裂隙等效水力宽度基本呈条带状分布, 等效水力度最大的条带正好处于 背斜的轴部, 并且其展布方向与背斜轴部完全一致, 说明其受地质构造控制比较明显。 关键词 采煤; 塌陷裂隙; 示踪气体; 裂隙等效水力宽度 中图分类号 TD728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 -496X 2010 11 -0089 -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0972178 柠条塔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2. 0 Mt/a, 矿井开 拓方式采用斜井开拓, 综采回采工艺, 工作面均采用 后退式开采。N1201 工作面是柠条塔煤矿的首采工 作面, 工作面走向长度为 2 740 m, 倾斜长度为 300 m, 主采的 2 -2 煤平均厚度 4. 2 m, 为近水平稳定可 采煤层。工作面煤层底板平均标高为 1 120 m。 直接顶为灰色细砂岩, 厚度为 0 ~ 6. 2 m; 老顶多为 粉砂岩, 厚度为 14. 3 ~21. 54 m; 基岩顶部为松散的 黄土层。工作面地表标高一般为 1 282 ~ 1 189 m。2 -2 煤层为不粘煤, 煤层容易自燃, 周边矿井及 煤层露头均有自燃现象。 由于采煤引起塌陷, 使地表形成许多裂缝, 在矿 井通风负压的作用下, 空气从地表渗入采空区, 并从 采煤工作面流出。地表漏风导致采空区氧浓度很 高, 使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增加。因此, 研究采空区 漏风规律, 对采空区煤层自燃的预测及防治都有重 要意义 〔1 -2〕。 工程上通常采用连续介质渗流理论研究裂隙中 的渗流。但一些工程实践表明, 这种理论假设与实 践偏差较大。1959 年的法国 Malpasset 拱坝在初次 蓄水溃决及 1963 年意大利的 Vajiont 拱坝库滑坡等 灾难事故, 都表明岩体渗流与土体渗流有着显著的 不同 首先, 裂隙在二维方向上延伸, 其两个方向上 的尺寸比第三个方向上的大得多; 其次, 裂隙的延伸 尺度可以达到整个研究域。这些导致裂隙岩体具有 独特的渗流规律 〔3〕。 近年来, 随着大型岩石工程的兴建, 裂隙性油气 田的开发, 对于裂隙岩体渗流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得 到了广泛重视。其数学模型方面, 除传统的等效连 续体模型外,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离散 裂隙网络模型得到了广泛研究。 煤层开采后, 采空区顶部岩石发生冒落、 平移并 产生裂隙。谢和平、 于广明、 杨伦等 1999 研究认 为, 采动岩体裂隙分布具有分形特征, 用分形维数可 以综合描述采动岩体裂隙化程度 〔4〕; 随着采宽的增 加, 导致采动岩体分形裂隙网络出现升维现象。施 群德、 赵建锋和苏仲杰 2000 从矿山开采沉陷的非 线性机制出发, 研究了采动岩体裂隙分形分布性质 及其演化规律 〔5〕。赵阳升、 杨栋、 郑少河等 1999 给出了岩石裂缝渗透系数测定方法, 并据此在试验 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给出了反映三维应力和空隙 压作用的岩石裂缝渗流物性规律的方程 〔6 -7〕。 由于塌陷区范围通常比较大, 漏风规律比较复 杂, 实测困难。地面塌陷裂隙漏风规律的现场测试 研究相对比较少。通过漏风现场测试, 实验研究地 表塌陷形成的裂隙介质及其渗流规律。 1柠条塔煤矿地面塌陷形成的裂隙特征 根据现场观测, 采煤过程中直接顶全部冒落, 形 成破碎的岩石堆积在采空区。老顶冒落成大块岩 石, 局部互层会破碎。由于煤层埋藏浅 工作面处 煤层底板埋深平均约 80 m , 采煤引起煤层上部岩 层沉降, 形成周期性地隙缝, 穿透地层直达地表。由 于柠条塔煤矿地表松散堆积物主要为砂土, 其透气 性比较好, 此外由于气候干旱, 形成的缝隙不能及时 闭合, 故形成的缝隙成为良好的漏风通道。 98 问题探讨煤 矿 安 全 2010 -11 柠条塔煤矿采用全负压通风方式, N1201 工作 面进风隅角压力为 88 880 Pa, 回风隅角比进风隅角 压力略小, 约为 p088 850 Pa, 地表大气压力为 pi 88 590 Pa。由于地表各点高度差别不大, 按其平均 距离煤层底板高度为 h 70 m 算。则地表与井下回 风隅角总压力差为 △H pi ρgh - p0625 Pa 1 通过井下风量监量, 发现 N1201 工作面进风和 回风侧风量分别为 1 474 m3/min 和 1 526 m3/min, 即地表漏风约 52 m3/min。 2柠条塔煤矿地表漏风规律测定 为了研究地表漏风, 通过 SF6示踪气体测试地 表漏风通道的分布。自地面释放 SF6, 并从井下工 作面回风隅角检测, 分析地面漏风通道的分布规律、 漏风渗流参数等。2009 年 12 月 22 日, 在地表裂隙 带附近设置释放 SF6点, 并从井下回风隅角检测 SF6到达时间, 据此可计算 SF6渗流速度, 分析各裂 隙的渗流参数。地表释放 SF6后, 电话通知井下检 测人员; 当井下检测到 SF6全部流出其浓度降为 0 后, 电话通知地面人员开始下一个点释放 SF6, 依次 测完各点漏风情况。SF6释放点和测点位置平面图 如图 1。 图 1 N1201 工作面各漏风测点位置及等效裂隙 宽度分布等值线图 假设漏风从释放点沿直线流至工作面回风隅 角, 则释放点至检测点距离 L 可据 2 点的坐标确定 L x2- x1 2 y2- y1 2 z2- z1 槡 2。则 根 据 SF6流过释放点和检测点之间的时间可以计算出漏 风速度 U L/△t 2 式中, △t 为从释放到接收到 SF6的时间。 应该指出, 气体在裂隙岩体中的实际渗流的迹 线为弯弯曲曲的路线, 因此实际 SF6流动速度要大 于据式 2 计算的值。 3柠条塔煤矿地表漏风参数分析 煤矿开采塌陷形成气体流动的裂隙是主要渗流 通道, 裂隙的渗透性比其周围岩石基质通常大几个 数量级。单裂隙水流运动规律是研究裂隙岩体渗流 的基础。单裂隙中的渗流通常可以用立方定律来预 测 〔7 -8〕。立方定律所依赖的模型为光滑平行板模 型, 此模型将裂隙假定为一对相隔一定距离的平行 板。在稳定的均衡的水力梯度作用下, 一维渗流量 Q 的计算表达式如下 Q WbU - b3 Wρ 12μ △H L 3 式中, U 为上下板之间的平均速度; 平行板间距 离为裂隙的开度 b; △H 为施加于渗流边界的平均 总水头差; W 和 L 为平行板的宽度和长度; μ 为空气 粘性系数, 取常温下 μ 1. 789 4 10 -5kg/ ms ; ρ 是空气密度, 常温常压下 ρ 12. 687 kg/m3。 采空区塌陷形成的单裂隙并不是光滑的平行 板, 而是具有粗糙的表面, 在局部是非平面的、 非平 行的, 并有可能是接触在一起的。用立方定律来描 述粗糙裂隙中的渗流, 需要对立方定律进行修正。 可以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等效水力隙宽, 以使其能反 映粗糙裂隙的渗流特性。粗糙裂隙的等效水力隙宽 定义为一个等效的光滑平行板开度, 根据这个开度, 粗糙裂隙在给定的水头差、 裂隙尺寸和渗流量下满 足立方定律。在线性渗流场条件下, 等效水力隙宽 可以写为 bH〔 12μU ρ L △H〕 1/2 4 根据煤矿现场观测, 地表漏风裂隙带可分二类 第一类是工作面 2 个顺槽附近的裂缝基本上与顺槽 平行, 透气性较强; 第二类为平行工作面的裂隙带, 其中工作面附近的裂隙透气性较好, 随着工作面推 进, 裂隙宽度减小, 透气性降低。 将实验测得的漏风速度等数据代入式 4 , 可 得到地表裂隙的等效水力裂隙宽度如表 1。 从表 1 可以看出, 其地表漏风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几乎裂隙带上所有的测点都存在漏风, 而 地表漏风速度可达 0. 8 m/s 左右 , 可见 N1201 工作 09 煤 矿 安 全 Total 433问题探讨 表 1柠条塔煤矿地表漏风测试分析表 测点 编号 释放点至测 点的距离/m 检测到的 时间/min 漏风流速 /ms -1 等效水力裂 隙宽/mm 备注 1144. 5630. 8030.003 14 2210. 7050. 7020.004 01 3287. 7260. 7990.006 23 4145. 0140. 6040.002 37 5249. 85140. 2970.002 01河沟内 6427. 4980. 8910. 010 3 7213. 190. 00纵向裂隙 8359. 23110. 5440.005 29 9387. 6380. 8080.008 48 10337. 22150. 3750.003 42纵向裂隙 11460. 1690. 8520. 010 6 12587. 37170. 5760.009 16 13741. 40410. 3010.006 04纵向裂隙 面采空区的地面漏风还是相当畅通的, 地表漏风成 为煤层自燃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布置在工作面以外约 40 m 处的 6 号测点 处的漏风速度仍然很大, 该测点处于采空区冒塌陷 区边缘的大裂隙上。该处高度为距离工煤层底板约 80 m, 据此可估算出采空区两侧塌陷角为 120。 3 靠近顺槽及工作面顶部附近的地表漏风速 度比较大, 而采空区中间位置的漏风比较小。说明 采空区中间的裂隙空隙率相对较小。 4 最远到距离工作面 600 m 的地表裂隙还存 在向井下的漏风, 说明采空区形成的裂隙很难被完 全压实, 采空区深部漏风也比较严重。 根据各点等效水力裂隙宽度, 可以绘出柠条塔 煤矿 N1201 工作面地表裂隙等效水力宽度等值线 图 图 1 。从图 1 可以看出, 裂隙等效水力宽度较 大的位置基本呈条带状分布。 将裂隙等效水力宽度等值线与煤层底板等高线 进行对比可以看出, 测漏风的区域有一背斜, 等效裂 隙宽度最大的条带正好处于背斜的轴部, 并且其展 布方向与背斜轴部完全一致。因此, 柠条塔煤矿塌 陷裂隙渗透性受地质构造控制比较明显。 4结语 1 柠条塔煤矿 N1201 工作面地表漏风严重, 而采矿塌陷形成裂隙带是漏风的主要通道, 没有裂 隙的位置漏风很小。采空区中间的裂隙漏风相对较 小, 顺槽附近裂隙漏风相对较大。采空区形成的裂 隙很难被完全压实, 采空区深部漏风也比较严重。 2 根据裂隙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漏风情况, 可 以估算出采空区两侧塌陷角为 120。 3 N1201 工作面地表裂隙等效水力宽度基本 呈条带状分布, 等效水力度最大的条带正好处于背 斜的轴部, 并且其展布方向与背斜轴部完全一致, 说 明柠条塔煤矿塌陷裂隙渗透性受地质构造控制比较 明显。 参考文献 〔1〕 邓军, 徐精彩. 国内外煤炭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 综述 〔J〕 . 西安科技学院学报, 2000, 20 4 1 -5. 〔2〕 张辛亥, 刘灿, 周金生. 综放面采空区流场模拟及自 燃危险区域划分〔J〕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6, 26 1 6 -9 〔3〕 宋晓晨. 裂隙岩体渗流非连续介质数值模型研究及工 程应用 〔D〕 . 南京 河海大学, 2004. 〔4〕 谢和平, 于广明, 杨伦. 采动岩体分形裂隙网络研究 〔J〕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 1999, 18 2 148 -151. 〔5〕 施群德, 赵建锋, 苏仲杰. 矿山开采沉陷中的裂隙分形 分布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J〕 . 工程地质学报, 2000, 8 3 342 -344 〔6〕 赵阳升, 杨栋, 郑少河. 三维应力作用下岩石裂缝水 渗流物性规律的实验研究〔J〕 . 中国科学, 1999, 29 1 82 -86. 〔7〕 周创兵, 熊文林. 岩石节理的渗流广义立方定理〔J〕 . 岩土力学, 1996, 17 4 l -7. 作者简介 王建文 1965 - , 男, 陕西乾县人, 学士, 高 级工程师, 1989 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 现任陕煤集团神木 柠条塔矿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硕士研究生在读, , 主要从事 矿井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 2010 -07 -26; 责任编辑 王福厚 19 问题探讨煤 矿 安 全 20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