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级机站通风系统在河东金矿的应用实践.pdf
第卷 年 第 期 黄金 多级机站通风系统 在河东金矿的应用实践 李雨林 叶 云生 〔马鞍山矿山研究院 王吉清 贾汉义 ∀招远县河东金矿 【 摘要】指出了河东金矿原通风系 统存 在的问题 , 说明了该矿应用多级机站通 风 系 统的具体方案 、 优化设计方法及实施后的实际运行效果 。 在分析其技术特点的基础上 , 阐 明了用充填法采矿的中小型黄金矿山灵活地应用多级机站通风系统技术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 关键词 多级机站 ∃ 系统 设计 ∃ 矿井通风 一 、 问题的提出 河东金矿是 一个日产 1 4 5 7 8 , 87 8 , 到达用风点的 有效风量仅为 0 4 0 7 8 , 到达回风井 井底 的风量为 4 1 7 8 , 而风机总回风 量为 1 4 5 军8 , 可见系统漏风严重 , 主扇 安 在 地表 , 斜井漏风较大 。 4 采用单翼对角抽出式系统 , 竖井进 风造成冬季经常结冰 , 严重影响竖井安全生 产 。 鉴于上述原因 , 为完善矿井通风系统 , 提高通风效果以满足生产需要 , 改善井下作 业环境 , 提 出了采用多级机站通风系统进行 技术改造 。 二 、 多级机站通风系统方案及 其 设计 4 多级机站通风系统方案 针对河东金矿的实际情况 , 在尽量不增 加 井巷工程量的前提下提出了如图 所示的 多级机站通风系统方案 。 该方案决定恢复原 通风系统 , 废弃不 用的北风井作为专用进风 井 , 对 6 一 5之间因塌落堵塞的部 分井段重新掘凿一条平行的天井代替 , 使整 个北风井贯通,南风井作为专用回风井 , 并将 回风机站设在井下以 防止南风井漏风 。 全矿 共设置三级机站 , 一级机站为进风机站 , 分 别设置在 一 8 水平和 一 5 ∋ “ ‘命任 群拼 〕‘ ⋯ 6 , 一 6 ,一 6 。, 二 ∋ , 了一∗ 葱3∗, , ⋯ , 0 一Β∗ 6 ,3 Χ ∃7, 0 /‘; ∗0 ,‘; 苏3− , , ⋯ , 0 。 口另 罗 Γ口, ‘, ;口咒 Η 夕 3 ∗,, ⋯ , 0 , ∋ 6咒 ’ 6 ,‘,Ι 6留 ϑ Κ‘Ε ∋ Λ∋ 第卷 Γ年 第 期 优 化摸型 ΗΙ 的 特征 参数表 、 、 攀茹 一 一 居 。 砚 下二 荻 Δ 从 , 一 ’ 厂 Δ未Δ知 Δ , 卜 4 等Δ 式 Δ , ϑ 一Δ ⋯ 窿轰 Δ4 ‘”Κ ’‘日Λ Β二止二 二二⋯ Δ 二 二二 一 Μ / Μ兰二 竺Μ 止竺 一星坚 Μ些匕巴里生ϑ 6 里宜生竺 ∀Η ϑ ∀Ι Μ ∀Ν ϑ ∀Η 。 Ν ∀ΝΙ 一 ϑ ∀Η ∋ Η Ο 特征参数 ϑ ϑ Μ 一ϑ Βϑ 一 一一一一卜理一舟竺牲 一 匕粱一一一兰一产一斗一匕共一 ϑ Ε ϑ Μ ϑ 只 ϑ 选 Μ 5 ϑ 1 ϑ ∗ ϑ 0 ϑ Ρ, ϑ 1 5 ϑ ΒΜ ϑϑ 系统中各机站工作的4佳工况表 按4佳工况优选的风机设备 蟀 2 3 破∀ 9是凤机有 效运行区的最高工况 点和最低工况点 1 , 0‘、 , ,‘是 同一 机站风机的串联级数和 并联台数 1 , , 是风机数据库中可选的风机总数 。 将表 ∃ 中的风机设备参数代入网络进行 解算后 , 可预测到如下技术经济指标 4凤量 分配结果因篇幅限制略去9 0 ∀ 全系统实耗功率为 了 ∀ , 装机 总功 率为∋ ∀ , ∀ 全矿最大通风阻力为 ∋ ∀ ≅3 , 最 大阻力路线中风机工作压力和为 ∀ ≅3 , 用于克服机站局阻的压力为 ∃≅ 3 , 占风机 全压的 ∃ ∀ Α 1 ∃ ∀ 全系统有效风量率为 ∀ ∋Α4不计 人主井要 求防 冻的出风量 , 计人此风量时为 ∀ Α9 , ∋ ∀ 全系统风机平均效率达 ∃Α 。 ∃ ∀ ∀∀ ∀ ∀Β ∃ ∋ 冷 三 、 通风系统方案实施及其效果 测定 按照上述设计方案 ,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 生产任务紧 、 施工力量不 足等 原因 , 使得 一 Χ至 一 Χ的北风井掘进工程没有按时 完成 4如图 中虚线所示9 , 致使进入 一 Χ 水平的新风低于设计要求 。 另外采场二级机 站的工作方式也由于安装及拆卸等方面的考 虑改成无风墙作业 。 通风系统建成后 , 进行 了多次效果测 定 。 实测时仅有四个 采场 作 1 黄金 一积 一面 . 一知∀ 一计 测 点巷道 号 测 点编 号 邪5 队 邪肚 51 0 1 ∗0 0 ∗ 喊止ΣΔ 沈 Δ ∃ ∃ ∋∃ 丈7 一 几3 ∋ 八口 Ε ⋯⋯ Ε一 Δ ∃ 有 护 业 , 开动无风墙辅扇 台 , 与设计相比 , 进 入采场的有效风量减少4设计时按个作业采 场计算9 。 实测得到的系统风量分配 如 表 ∋ 所示 。 按表 ∋ 中的实测结果对照图 , 可以计 算系统有效风量如下 0 ∀ 进人 一 ∀ 水平的新风为 口 , Φ 口 ∀ Φ ∀ 4Χ ∃ΓΟΩ ΞΟ∋ Σ ∋Ε ΞςΩ ≅ΩΣ ΞΟΞΟ∋ Σ8Ψ8ΞΩ ∋Ε ΛΞΟ8ΞΤΩ Ε Σ 8ΞΞΟ∋Σ Ξ ∴ΝΟΣ Ω ]Ο ΨΛΟΣ , ⊥ Σ Τ,Ο_ΟΣΤ ΩΞ 4 ∀形 一⎯一α ς , β Ω 8 Ω ,Ω 无Κ ∋8Ξ云 Ξ∋ΞΩ ∋ Ε Ν‘ ” Ω 称∴ ∴ Ν坛 Σ Ω ⎯Ρ8ΞΓ ΩΞ ΚΣ 七 ςΟ8 ΙΙΩ Γ , Ξ ςΩ3 ΓΟΞΩ Γ 8 Ι∋ΟΣ七∋Λ七 七 ςΩΙΓ ∋ΡΩ 8Ωχ Ο8ΞΩ∴ΟΣ 七ς Ω ∋ ΓΟΤ ΟΣ ≅ ΩΣ七ΟΞΟ∋Σ8Ψ8七Ω∋ Ε∴ ΝΟΣ Ω , Σ∴ 2Ω ∴ Ω 8Ω ΓΟΙΞΟ∋Σ∋ Ε 七ςΩ 8ΙΩ ΟΕΟ∋ ΙΓ∋ΤΓ Ω , 七ςΩ ∋ΙΞΟΛΣ ∴ Ω8ΟΤΣΣ∴ Ξ ςΩ Ι ΙΟΩ ΞΟ∋ΣΓ Ω吕Λ七∋ Ε 七ςΩ ≅ΩΞΟΞΟ∋ Σ 8Ψ8ΞΩ∋ Ε ΛΞΟ8ΞΤΩ ΕΣ 8ΞΞΟ∋Σ 4 δ 8 Ω∴∋Γ 七ς ΩΣΨ8Ο8∋Ε ΞςΩ ‘ ΞΩ∋ς / ΣΟ Ως Γ ΩΞΩΓΟ8ΞΟΩ∋ ∋ ΕΞςΩ 8Ψ8ΞΩ , ΞςΩ3 ΓΟΞΩ Γ 8Ω ∋ Ω Ξ∋ΞςΩ Ω ∋ΣΩΛ8Ο∋Σ Ξ ς七七ςΩ ΕΩχΟΡ Ω Ι ΙΟΩ ΞΟ∋Σ∋Ε ΞςΟ88Ψ8七Ω ΟΣ Ω∴ΟΛ ∋ Γ88Ο. Ω∴ Τ ∋ ∴ ΟΣ Ω8 3ς Ω Γ Ω Ξ ςΩΕΟΟΣΤ ΩΞς∋∴ 5 ΩΙ∋ΨΩ∴ΩΣ Ρ ΓΟΣΤΡ∋Λ Ξ Ρ ΩΞ七ΩΓΓΩ8Λ Ξ 4 εΩΨ3 ∋Γ∴8 Φ ΩΣ ΞΟΞΟ∋ Σ 8Ψ8ΞΩ∋ Ε Λ 七Ο8ΞΤ Ω ΕΣ 8ΞΞΟ∋Σ∃8Ψ吕ΞΩ ∴ Ω 8ΟΤΣ∃ ΟΣΩ ≅ΩΣ ΞΟΞΟ∋ 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