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区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的客观基础研究.pdf
第 “卷 第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文章编号 “ “ A B C D E “ F “ G 中国矿区可持续发展 模式选择的客观基础研究 陈玉和“H张幼蒂 D“ ’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H山东 泰安 G “ “ A I ’中国矿业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H江苏 徐州 “ J E 摘要基于对影响矿区可持续发展因素和评价指标选择的先期研究H构建了影响矿区可持续发 展因素D地理K资源K气候和社会E的测度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中国“ 个煤矿区进行 了评价H将评价结果分为类H并讨论了它们的发展模式’第“类矿区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型H有些 将成为区域中心城市H有些将被装备在城市连绵带上I第类属于社会持续型社区H它们应建设 成为适宜于人居的小城市或大集镇I第类则将成为生态持续型区域H在矿物资源耗竭后将其废 弃H恢复或保持其生态功能’ 关键词矿区可持续发展I综合评价I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 0 则可以得到个一级评判 矩阵D * 9 即 D* 9 , C * - - C * - . /C * - C * . - C * . . /C * . / / / C * 3 * - C * 3 * . /C * 3 * E F G H * , - . / 0 这样对第*类因素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就可以得 到评判集 I* 9 , 8* 9 J D* 9 , * - * . / * 3 KL*J C * - - C * - . /C * - C * . - C * . . /C * . / / / C * 3 * - C * 3 * . /C * 3 * E F G H M N* - N* . / N* 0 其中在合成方式为O P QR时 N* B,P 3 * 5 ,- * 5Q C* 5 B0 B, - . / S * , - . / 0 ’ ’ T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一级评判仅是对每一类中的各个因素进行综 合还需要考虑各类因素的综合影响这就需要在 类之间进行综合评判即再进行一次评判称为二 级模糊综合评判此时的单因素评判矩阵应为一级 评判的结果I * 9 构成的矩阵 D 9, I- 9 I. 9 U I E F G H 9 , 8- 9 J D- 9 8. 9 J D. 9 / 8 9 J D E F G H 9 于是考虑类之间的权重8 9 得二级模糊评判指标 V 9, 89J D9, 89J 8- 9 J D- 9 8. 9 J D. 9 / 8 9 J D E F G H 9 M W- W. / W0 其中在合成方式为O P QR时 WB,P * ,- *Q N* B0 B, - . / 0 此处的W B表示评判对象按所有各类因素评判时 .X-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Y -卷 万方数据 对备择集中第个元素的隶属度“ 对于 的处理 可采用类似于一级评判的方 法进行“此外如果每类因素还可以再分类则仿照 上述步骤还可进行三级甚至更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 矿区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因素的测度 在矿区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项8 种评价因 素中有些是精确量可直接计算有些是模糊量只 能用优1一般1劣或给出粗略的分级A有些是越大 越好有些是越小越好而有些又是大了和小了都 不好“因此为了满足评价的要求必须统一到一个 同一的尺度上以使评价结果具有准确的辩识能 力“我们取评价积分结果越大越好“ “ “ 地理诸因素的测度 测度影响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因素是一项 复杂的工作本文在此不对各影响因素的测度确定 过程详细描述在不影响正常阅读的情况下将其概 括介绍有关详细的讨论参见文献’ 8 “ 8 .矿区区位优势的测度 矿区区位优势测度可以转换为矿区自中心度 程度的测度所构造的函数为 4 8BC B 8 . 式中D C B 为地理中心 城市.对距离为处的影响 强度A 为常数A 为自中心度无量纲A 为距离量 E F“ 在本项评价中所使用的计算式为 4 8BC BG “ G 8 H “ ; . ; .地貌评价测度IJ IJ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4 K 8 G L “ G M “ G “ G ; “ G N “ 需要解释的是地貌的测度是一种分布的模糊 函数特别是丘陵和山地的取值 “ G和; “ G应是一 取值范围“ .纬度条件的测度IO IO4 8 G P Q G R . 8 GB L P B G . ; G G R S P S T G R . U V W8 “ G P X T G R . 式中 P为北纬纬度 R . “ .海拔的测度IY IY4 8 G ZQ ; G GF. 8 GB ZB; G G ; H G ; G GFS ZQ G G GF. U V WG Z[ G G GF. 式中 Z为海拔高度 F“ “ “ .矿区水资源条件测度Ie Ie丰富基本满足缺水较少缺水较多 严重不足.4 K 8 G “ G H “ G “ G “ G 8 “ G N “ .矿区生物资源测度Ib Ib4 G “ G 2 Q G “ 8E f a F ;- \ . . 8 G G 2BG “ 8 . L G “ 8E f a F ;- \ .S 2 Q 8 “ GE f a F ;- \ . . 8 G 2 [ 8 “ GE f a F ; U V W - \ . . 式 中 2为 年 单 位 面 积 生 物 干 物 质 产 率 E f a F ;g\ . “ .矿区光热资源测度 \ “光照测度h O hO4 8 “ G iOS 8G G G Y a \ . 8 “ G, L iOB8G G G . 8T G G 8G G G Y a \ Q iOQ ;T G G Y a \ . 8 G iO U V W [ ;T G GY . a \ . 式中 iO为年均日照时数 Y a \ “ b “辐射热量测度I j Ij4 G “ G k S ; T GE l a d F ;- \ . . 8 GB T G GB k . ; T ; T GE l a d F ;- \ .Q k S T G GE l a d F ;- \ . . 8 G k X T G GE l a d F ; U V W - \ . . T8 第;期陈玉和等D中国矿区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的客观基础研究 万方数据 式中 “ 为年单位面积平均辐射量 1 * . 5 8- 式中 6为矿区年平均气温 8. * -湿度对矿区发展影响的测度2 24 5’ 7 A B- 1 59 C 5 B9 * . A B ’ A B 7 C 5 B- ; C 5 B- 式中 为矿区年平均湿度 B. -降雨量与蒸发量之比D对矿区发展影响的 测度2 E 2E4 1 5 . 5’ D 1 . 5 - 1 5 . 59 D91 . 5 5 . ’ 1 . 57 D7 F . 5 - ; F . 5 - . / . 0 . G 矿区社会因素的测度 1 -人口密度H对矿区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的 影响测度2 I 2I4 1 . 5’ H7 * 5人 5 5万元 C D E7 A F G H 8 A 9 D 9 I B 7 J 7 C 7 B K E7 A L 9 A A 7 G 7 B 7 ; A D D M 7 8 75D D NO 7 9 8 M P QRH / U59 9 N 7 E7 A ’G J VG W’W 9 D 9 ’G U N“ 1 4 ’M 9 X “ M B B 7 N 7 F 5D 7 9 B 9 U 7 N Y6 7 8 H ; 7 8 ’M V5W’ Z H [ N 8 H“ “ 4 4 2 ’M 9 , \ ] _ ‘ a b _ -c 9 8 7 U 9K 7 C D H 8 7 8 7 9 ; A F B H 7 A D 9 B F 9 ; A 89 U7 C 9 B H 9 A D D U 7 7 8 F ED D N9 7 9 8 H 8 A 9 D 9 I B 7U 7 C 7 B K E7 A ’A D N9 7 9 8 H 8 A 9 D 9 I B 7U 7 C 7 B K E7 Ad7 7N D C 7 c YH 8 D NA E U 7 B ’ 4 “ED D N9 7 9 8D M 9d7 7 7 C 9 B H 9 A 7 U9 UU D C D U 7 UD A A U 8 W U FED D N9 7 9 8I 7 B NA A F8 ; D 9 B E9 D 8 A 7 9 E 9 UdD B B U 7 C 7 B KA d9 U; 7 A 9 B ; D A D 7 8 W Ue D U FED D N9 7 9 8I 7 B NA 8 ; D 9 B 8 H 8 A 9 D 9 I B 7; EEH D A Y9 U8 A 8 E9 B B ; D A D 7 8 9 UA d 8 8 H D B 9 I B 7 F B D C 7 W D N9 7 9 88 A 7 ; B N D ; 7 N D 8I 7 ; 9 H 8 7 FA UK 8 ; D 7 A Y ; U D A D 8 fg hi j ‘ k -ED D N9 7 98 H 8 A 9 D 9 I B 7U 7 C 7 B K E7 A X; EK 7 8 D C 77 C 9 B H 9 A D XK 9 A A 7 8 7 B 7 ; A D 13 第“期陈玉和等-中国矿区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的客观基础研究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