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丙酸和丁酸为SRB碳源时的利用率.pdf
第3 6 卷第4 期 冲国矿业大学学报 V 0 1 .3 6N o .4 2 0 0 7 年7 月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J u l y2 0 0 7 文章编号1 0 0 0 1 9 6 4 2 0 0 7 0 4 0 5 2 7 0 4 乙酸、丙酸和丁酸为S R B 碳源时的利用率 宋秀兰,李亚新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 3 0 0 2 4 摘要用以乳酸钠为碳源的培养基富集了硫酸盐还原菌 S R B .研究了乙酸、丙酸和丁酸作为 S R B 碳源进行硫酸盐还原时,S R B 对硫酸盐的还原率及相应3 种挥发脂肪酸 V F A 的利用率. 结果表明乙酸、丙酸和丁酸作为S R B 碳源时,S R B 对硫酸盐还原率的大小依次为丙酸、丁酸、 乙酸,S R B 对各种V F A 理论利用率的大小依次为丙酸、丁酸、乙酸.由此确定利用污泥酸性发酵 产物作为S R B 碳源时,应向使污泥发酵产物中丙酸比例最大的方向控制. 关键词乙酸;丙酸;丁酸;硫酸盐还原菌;碳源 。 中图分类号X7 0 3文献标识码A U t i l i z a t i o nR a t i oo fA c e t i c ,P r o p i o n i ca n d N B u t y r i cA c i d sU s e da sC a r b o nS o u r c e so fS R B S O N GX i u l a n ,L IY a - x i n C o l l e g eo fE n v i r o n m e n tS c i e n c e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T a i y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 , T a i y u a n ,S h a n x i0 3 0 0 2 4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u l f a t er e d u c i n gb a c t e r i a S R B w a se n r i c h e dw i t hc u l t u r em e d i au s i n gs o d i u ml a c t a t e a sc a r b o ns o u r c e .S u l f a t er e d u c i n gr a t i oa n dd i f f e r e n tv o l a t i l ef a t t ya c i d su t i l i z a t i o nr a t i ow i t h S R Bw a rs t u d i e d ,w i t ha c e t i c ,p r o p i o n i ca n dn - b u t y r i ca c i d su s e da sc a r b o ns o u r c e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t h es u l f a t er e d u c i n gr a t i ow i t hS R Bd e c r e a s e si nt h eo r d e ro fp r o p i o n i c ,n b u t y r i ca n da c e t i ca c i d s ;t h eu t i l i z a t i o nr a t i oi nt h e o r yo fe v e r yk i n do fs h o r t c h a i nV o l a t i l eF a t t yA c i d s V F A w i t hS R Ba l s od e c r e a s e si nt h eo r d e ro fp r o p i o n i c .n b u t y r i ca n da c e t i c a c i d s .T om a k es u l f a t er e d u c i n gr e a c t o rm o r ee c o n o m i c a l ,p r o p i o n i ca c i dc o n t e n ts h o u l db et h e l a r g e s ti nt h es l u d g ef e r m e n t a t i o np r o d u c tc o m p o n e n tw i t hs l u d g ef e r m e n t a t i o np r o d u c ta sc a r b o ns o u r c e . K e yw o r d s a c e t i ca c i d ;p r o p i o n i ca c i d ;n b u t y r i ca c i d ;s u l f a t er e d u c i n gb a c t e r i a ;c a r b o ns o u r c e 硫化系矿物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硫酸盐 酸性废水,如果不处理直接排放,将会危害环境及 人体健康;特别是硫酸盐对构筑物广泛应用的混凝 土的侵蚀,近些年来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 ] .生物 法处理这类废水是含硫酸盐酸性废水污染控制的 前沿课题,其关键在于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 碳源[ 2 ] .P r a s a d 等[ 3 ] 认为未经厌氧消化的污水处 理厂污泥 以下简称污泥 是生物法处理硫酸盐酸 性废水适合的碳源.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 固体废物,它是由多种微生物形成的菌胶团及其吸 附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集合体;如果得不到妥善处 理,将造成二次污染,如何将成分复杂、数量巨大的 污泥经过科学处理,使其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 资源化,成为国际环境工程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之 收稿日期2 0 0 6 0 9 一0 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0 2 7 8 0 6 0 ;山西省留学归国人员研究基金项目 2 0 0 2 1 9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0 0 6 0 1 1 0 4 4 作者简介宋秀兰 1 9 6 7 一 ,女,山西省定襄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E - m a i l x l s o n 9 1 2 3 1 6 3 .C O W lT e l 0 3 5 卜6 0 1 0 0 1 4 ,8 6 9 0 2 3 1 万方数据 5 2 8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6 卷 一[ 4 1 ;如何采用生物技术将污泥高效转化为有机碳 源,已受到国内外部分学者的重视[ 5 ] .据报道,污泥 酸性发酵可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挥发脂肪酸 v o l a t i l e { a t t ya c i d s ,V F A E 6 - 8 3 ,而污泥发酵的条件 决定其发酵产物中各种V F A 的相对组成口] .为了 最大限度地从污泥中获取适合生物法处理硫酸盐 酸性废水所需的碳源物质,本研究考察了乙酸、丙 酸、丁酸等V F A 作为硫酸盐还原菌 s u l f a t er e d u c i n gb a c t e r i a ,S R B 碳源进行硫酸盐还原试验时,各 种酸的利用率及其对硫酸盐的去除效果,从而确定 污泥酸性发酵产物作为S R B 碳源时的发酵方向. 1材料和方法 1 .1 S R B 的富集培养 从太原硫酸厂取火车道下泥、地沟泥、路面干 土、下水道口泥作种源,用培养S R B 的培养基培 养,培养基成分p N H 。C 1 为1g /L ,p K H 2 P O 。 为0 .5 g /L ,p N a 2 S 0 4 为1g /L ,p M g S 0 4 7 H 2 0 为2g /L ,p C a C I z 为0 .0 6g /L ,p 酵母汁 为1g /L ,p F e S O 。 为0 .5g /L ,_ ;D 乳酸钠 为3 .5 g /L ,p 维生素C 为0 .1g /L ,p H 为7 .5 .培养过 程中发现接种路面干土第3 天就有气泡和黑色沉 淀F e S 产生,其它种源均未见有关现象,说明路面 干土中S B R 数量多.故确定路面于土为种源,并采 用序批式反应器扩大培养S R B ,2d 换一次水,进 水硫酸盐的质量浓度为0 .7 ~3 .5g /L ,待硫酸盐 还原率达9 0 %时,从瓶中取S R B 混合培养物作为 S R B 菌液供实验用. 1 .2分析方法 1 硫酸盐浓度的测定采用铬酸钡光度法. 2 V F A 乙酸、丙酸、丁酸等 的测定采用国产 G C l 2 2 气相色谱仪的氢火焰离子检测器.气相色 谱分析条件色谱配置2m g P 4m m 不锈钢柱,内 装W H 。P O 。 为2 %处理过的4 0 1 有机载体 1 7 7 ~1 4 9f f m ,载气N 流量为4 6m L /m i n ,氢气流量 为4 1m L /m i n ,空气流量为2 5 0m L /m i n ,进样室 温为1 9 6 ℃.样品经离心过滤后,存于塑料离心管 内,加盖存于冰箱中,分析时用质量分数为1 0 %磷 酸酸化到p H i 3 ,进样量2 肚L . 3 S R B 对V F A 理论利用率是根据V F A 为 碳源时,S R B 的生物代谢反应式、硫酸盐进 出 水 浓度、V F A 进水浓度等计算求得. 1 .3 硫酸盐的还原试验 取S R B 菌液3 0 0m L 分装于3 个5 0 0m L 玻 璃瓶中,有效容积为4 0 0m L .每天换水2 0 0m L ,进 水硫酸盐的质量浓度约为3 0 0m g /L ,分别以乳酸 钠 乙酸、乳酸钠 丙酸、乳酸钠 丁酸为碳源,将 碳源折算为C O D ,即瓶中按r e C O D r e S O 一 一1 1 投加,逐渐增大碳源中乙酸、丙酸和丁酸浓 度,7d 后,瓶中碳源全部换为乙酸、丙酸和丁酸. 在此基础上2d 换水一次 换水时尽量将上清液倒 尽 ,进水中,乙酸为碳源时,硫酸盐的质量浓度为 4 4 5 .5 2 ~9 2 4 .7 7m g /L ,乙酸的质量浓度为1 7 1 .3 1 ~4 3 8 .7 7m g /L ;丙酸为碳源时,硫酸盐的质量浓 度为2 2 6 .6 5 ~8 6 8 .1 7m g /L ,丙酸的质量浓度为 2 0 9 .0 8 ~8 3 4 .5 7m g /L ;丁酸为碳源时,硫酸盐的 质量浓度为4 5 8 .7 3 ~8 1 5 。3 4m g /L ,丁酸的质量浓 度为1 1 5 .0 4 ~5 8 6 .2 1m g /L ,分析培养2d 前后瓶 中V F A 和硫酸盐. 2 结果与讨论 2 .1乙酸为S R B 碳源时的硫酸盐还原试验 乙酸为碳源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代谢反应 式为 C H a 0 0 一4 - S O i 一一2 H C O f4 - H S 一. 1 试验结果如图1 所示,硫酸盐还原率为 2 .1 6 %~9 .4 6 %,乙酸实际利用率为2 9 .4 5 %~ 8 4 .6 3 %,S R B 对乙酸理论利用率为2 .8 9 %~ 2 4 .0 9 %,其中S R B 对乙酸理论利用率是根据反应 式 1 及有关实验值计算求得.结果表明,乙酸实际 利用率与S R B 对乙酸理论利用率相差较大,乙酸 实际利用率偏高.检测瓶中气体,发现有甲烷产生, 证明菌源中含有产甲烷菌,乙酸实际利用率偏高是 由于2 5 .2 0 %~8 1 .1 4 %乙酸被菌液中含有的甲烷 菌作为底物直接利用所致. 1 0 0 摹8 0 旃6 0 擘4 0 * 2 0 2 .2丙酸为S R B 碳源时的硫酸盐还原试验 丙酸为碳源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代谢反应 式为 4 C H 3 C H z C O O 一 3 S O } _ 一 4 C H 3C O O 一4 - 3 H S 一4 - H 4 - 4 H C 0 f . 2 试验结果如图2 所示,硫酸盐还原率为 6 0 .9 7 %~9 6 .3 6 %,丙酸实际利用率为8 1 .6 0 %~ 万方数据 第4 期 宋秀兰等乙酸、丙酸和丁酸为S R B 碳源时的利用率5 2 9 1 0 0 %,S R B 对丙酸理论利用率为7 6 .5 9 %~ 1 0 0 %,其中S R B 对丙酸理论利用率是根据反应式 2 及有关实验值计算求得.结果表明,丙酸实际利 用率与S R B 对丙酸理论利用率基本吻合,丙酸绝 大多数是被S R B 利用.这是因为产氢产乙酸菌利 用丙酸产酸的过程只有在氢分压低时才能进行,并 且对丙酸的转化率很慢,所以菌液中含有的产氢产 乙酸菌对丙酸的利用率很小.检测瓶中气体,发现 有少量的甲烷产生,证明菌源中含有产甲烷菌,这 是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乙酸被产甲烷菌利用的结果. 1 2 0 1 0 0 辩 露4 0 2 0 0 时间/d 图2 丙酸为碳源时,S R B 对硫酸盐的还原率和丙酸利用率 F i g .2 S u l f a t er e d u c i n gr a t i o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r a t i oo f p r o p i o n i ca c i df o rS R Bw i t hp r o p i o n i c a c i da sc a r b o ns o u r c e 2 .3丁酸为S R B 碳源时的硫酸盐还原试验 丁酸为碳源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代谢反应 式为 2 C H 3 C H 2 C H 2 C O O 一十3 s O F 一 2 C H 。C O O 一 4 H C O f H 3 H S 一. 3 试验结果如图3 所示,硫酸盐还原率为 4 .9 4 %~3 3 .7 8 %,丁酸实际利用率为7 5 .8 6 %~ 1 0 0 %,S R B 对丁酸理论利用率为1 2 .0 3 %~ 4 9 .7 8 %,其中S R B 对丁酸理论利用率是根据反应 式 3 及有关实验值计算求得. 1 2 0 垂1 窭 * 2 0 O 时间/d 图3 丁酸为碳源时,S R B 对硫酸盐的还原率和丁酸利用率 F i g .3 S u l f a t er e d u c i n gr a t i o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r a t i oo f n b u t y r i ca c i df o rS R Bw i t hn b u t y r i c a c i da sc a r b o ns o u r c e 结果表明,丁酸为S R B 碳源时硫酸盐还原率 较丙酸为S R B 碳源时硫酸盐还原率低,说明丁酸 较丙酸不易被S R B 利用.丁酸实际利用率与S R B 对丁酸理论利用率相差较大,丁酸实际利用率偏 高.检测瓶中气体,发现有甲烷产生,但是产甲烷菌 只能利用简单的碳烃化合物,如H 。/c o 。、甲酸、乙 酸、甲醇、甲胺类等[ 10 | ,丁酸不可能被产甲烷菌直 接利用.这里认为丁酸被菌源中含有的产氢产乙酸 菌利用,因为在有消耗氢的S R B 存在的条件下,产 氢产乙酸菌利用丁酸的产乙酸过程可顺利进行,从 而导致了丁酸的实际利用率偏高. 综上所述,乙酸、丙酸和丁酸做S R B 碳源进行 硫酸盐还原时,S R B 对硫酸盐还原率从大到小依 次为丙酸、丁酸、乙酸,S R B 对乙酸、丙酸和丁酸 的理论利用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丙酸、丁酸、乙酸. 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不同的污泥来源,不同的驯 化条件下得到的生态系统中利用碳基质的S R B 的 分布有较大差别,从而表现为污泥对各种碳源具有 不同的消化能力n 1 。.本实验所用的S R B 混合培养 物是以乳酸钠为碳源培养的,乳酸钠水解会产生丙 酸和乙酸.在有乳酸钠、丙酸和乙酸存在的条件下, 出于快速利用底物和保存能量的目的,使一些利用 脂肪酸的一类S R B 迅速繁殖起来,成为优势种群, 通过“非完全氧化型”分解代谢方式利用乳酸钠、丙 酸和丁酸等V F A ,终产物为乙酸.因此,丙酸为碳 源时,S R B 对硫酸盐还原率最大,使生物还原反应 器有更高效率.故污泥酸性发酵产物做S R B 碳源 时,应向使污泥发酵产物中丙酸比例最大的方向控 制. 3 结论 1 乙酸做S R B 碳源,进行S O i 还原试验, S O i 还原率为2 .1 6 %~9 .4 6 %,乙酸的实际利用 率为2 9 .4 5 %~8 4 .6 3 %,乙酸的理论利用率为 2 .8 9 %~2 4 .0 5 %,乙酸的实际利用率偏高,这是因 为S R B 混合培养物中含有甲烷菌,消耗一部分乙 酸所致. 2 丙酸做S R B 碳源进行s o l 一还原试验, S O i 还原率为6 0 .9 7 %~9 6 .3 6 %,丙酸的实际利 用率为8 1 .6 0 %~1 0 0 %,丙酸的理论利用率为 7 6 .5 9 %~1 0 0 %,丙酸的实际利用率与丙酸的理论 利用率基本吻合. 3 丁酸做S R B 碳源进行s o l 一还原试验, S O 一还原率为4 .9 4 %~3 3 .7 8 %,丁酸的实际利用 率为7 5 .8 6 %~1 0 0 %,丁酸的理论利用率为 1 2 .0 3 %~4 9 .7 8 %,丁酸的实际利用率偏高是因为 S R B 混合培养物中含有产氢产乙酸菌,利用丁酸 产生乙酸,其中部分乙酸又被产甲烷菌利用. 4 乙酸、丙酸、丁酸做S R B 碳源时,S R B 对它 们理论利用率大小依次为丙酸、丁酸、乙酸;S R B 对硫酸盐还原率大小依次为丙酸、丁酸、乙酸;故 丙酸为碳源时,S R B 对硫酸盐还原率最大,使生物 还原反应器有更高效率.故污泥酸性发酵产物做 万方数据 5 3 0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6 卷 S R B 碳源时,应向使污泥发酵产物中丙酸比例最 大的方向控制. 参考文献 E l i E 2 ] E 3 ] E 4 ] [ 5 ] 梁咏宁,袁迎曙.硫酸盐侵蚀环境因素对混凝土性能 退化的影响[ J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 0 0 5 ,3 4 4 4 5 2 - 4 5 7 . L I A N GY o n g n i n g ,Y U A NY i n g s h u .E f f e c t s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f a c t o r so fs u l f a t ea t t a c ko n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 o fc o n c r e t em e c h a n i c a lb e h a v i o r [ J ]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5 ,3 4 4 4 5 2 4 5 7 . K A L Y U Z H N Y IS ,F R A G O S OCL ,M A R T I N E ZJ R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s u l f a t er e d u c t i o ni naU A S Br e a c t o ru s i n ge t h a n o la se l e c t r o nd o n o rp r o c .8 t h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fona n a e r o b i cd i g e s t i o n [ J ] .S e n d a iJ a p a n , 1 9 9 7 ,3 5 2 5 - 2 9 . P R A S A DD ,W A IM ,B E R U B EP ,e ta 1 .E v a l u a t i n g s u b s t r a t e si nt h eb i o l o g i c a lt r e a t m e n to f a c i dm i n e d r a i n a g e [ J ] .E n v i r o n m e n tT e c h n o l o g y ,1 9 9 9 ,2 0 5 4 4 9 4 5 8 . 尹军.污水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M ] .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 0 0 5 1 . 林燕,杨永哲,袁林江,等.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 研究方向[ J ] .中国给水排水,2 0 0 2 ,1 8 7 2 0 一2 2 . L I NY a n ,Y A N GY o n g z h e ,Y U A NL i m j i a n g ,e ta 1 . [ 6 ] E 7 ] [ 8 ] [ 9 ] [ 1 0 ] [ 1 1 ] S t u d yt r e n d so nt e c h n o l o g yo fb i o l o g i c a lr e m o v a lo f p h o s p h o r u s a n d n i t r o g e n [ J ] . C h i n aW a t e r W a s t e w a t e r ,2 0 0 2 ,1 8 7 2 0 2 2 . E L E F S I N l O T I SP ,W A R E H A MDG 。S M I T HM 0 .U s eo fv o l a t i l ef a t t ya c i d sf r o ma na c i d - p h a s ed i g e s t e rf o { d e n i t r i f i c a d i o n [ J ] .J o u r n a lo f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4 ,1 1 4 3 2 8 9 2 9 7 . S H A N A B L E HA ,J O N E SS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v o l a t i l ef a t t ya c i d sf r o ms l u d g es u b j e c t e d t oh y d r o t h e r m a lt r e a t m e n t [ J ] .W a t e r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1 ,4 4 1 0 1 2 9 1 3 5 . D J A F E RM ,L U C KF ,R O S EJP ,e ta 1 .T r a n s f o r ~ m i n gs l u d g ei n t oar e c y c l a b l ea n dv a l u a b l ec a r b o n s o u r c eb yw e ta i ro x i d a t i o n [ J ] .W a t e r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0 ,4 1 8 7 7 8 3 . 任南琪,王爱杰,马放.产酸发酵微生物生理生态 学[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5 1 2 0 1 2 7 . 马溪平.厌氧微生物学与污水处理[ M ] .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2 0 0 5 2 4 2 8 . 李亚新,苏冰琴.硫酸盐还原菌和酸性矿山废水的 生物处理[ J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 0 0 0 ,1 5 4 7 . L IY a - x i n ,S UB i n g q i n .R e d u c i n gb a c t e r i aa n db i o l o g i c a ls u l f a t et r e a t m e n to fa c i dm i n ed r a i n a g e [ J ] . T e c h n i q u e sa n dE q u i p m e n tf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o i l u - t i o nC o n t r o l ,2 0 0 0 ,1 5 4 7 . 责任编辑邓群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