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煤层底板 四带 划分理论与实践.pdf
第3 4 卷第1 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 0 1 .3 4N o .1 2 0 0 5 年i 月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J a n .2 0 0 5 文章编号1 0 0 0 1 9 6 4 2 0 0 5 0 1 0 0 1 6 - 0 8 开采煤层底板“四带“ 划分理论与实践 施龙青,,韩进z . 1 .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山东泰安2 7 1 0 1 9 ; 2 .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 7 1 0 1 9 ; 3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 0 0 0 7 2 摘要简述了国内外开采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的研究现状.基于损伤力学、断裂力学和矿山压力理 论,在开采煤层底板“三带”划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开采煤层底板“四带”划分理论,即开采煤层 底板可以划分出I 矿压破坏带;Ⅱ新增损伤带;Ⅲ原始损伤带;I V 原始导高带.对比分析了上述2 种理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推导出开采煤层底板“四带”理论中各带厚度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底板 突水判别方法.结合肥城煤田开采煤层底板探测实例,说明开采煤层底板“四带”存在的客观性. 关键词煤层底板;“四带”理论;底板突水;突水判别方法 中图分类号T D7 4 5文献标识码A 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o fD i v i d i n gC o a l M i n i n gA r e aF l o o ri n t oF o u r Z o n e S H IL o n g q i n 9 1 。H A NJ i n 2 ’3 1 .C o l l e g eo fP o s t g r a d u a t eE d u c a t i o n ,S h a n d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T a i a n ,S h a n d o n g2 7 1 0 1 9 ,C h i n a ; 2 .C o l l e g eo fI n f o r m a t i o nS c i e n c eE n g i n e e r i n g ,S h a n d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T a i a n ,S h a n d o n g2 7 1 0 1 9 ,C h i n a ; 3 .C o l l e g eo fM e c h a n i c a la n dE l e c t r o n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A u t o m a t i cE n g i n e e r i n g , 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2 0 0 0 7 2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s i t u a t i o no fw a t e r i n r u s hf r o mc o a lm i n i n ga r e af l o o rw a sb r i e f l y i n t r o d u c e d .An e wt h e o r yo fd i v i d i n gc o a lm i n i n ga r e af l o o ri n t of o u r z o n ei sp u tf o r w a r d ,t h a ti s t h em i n i n ga r e af l o o r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b r o k e nz o n ec a u s e db yu n d e r g r o u n dp r e s s u r e ;n e w d a m a g e dz o n e ;o r i g i n a ld a m a g e dz o n ea n do r i g i n a lw a t e rf l o w i n gz o n e .T h ef o r m u l at oc a l c u l a t et h e z o n ei si n d u c e da n dt h em e t h o dt oj u d g ew h e t h e rt h ew a t e r i n r u s hf r o mm i n i n ga r e af l o o rh a p p e no r n o ti s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v a l i d i t yt od i v i d et h em i n i n ga r e af l o o ri n t of o u r z o n ei se x p r e s s e dw i t ha n e x a m p l et os u r v e yt h ef o u r z o n ei nm i n i n ga r e af l o o ri nF e i c h e n gc o a l f i e l d . K e yw o r d s c o a lf l o o r ;f o u r z o n et h e o r y ;w a t e r i n r u s hf r o mf l o o r ;m e t h o dt oj u d g ew a t e ri n r u s h 底板突水机理研究可以追溯到2 0 世纪初,到 4 0 年代至5 0 年代,匈牙利韦格弗伦斯第一次提出 底板相对隔水层的概念.6 0 年代至7 0 年代,匈牙 利将相对隔水层厚度的概念列入矿业安全规程. 7 0 年代至8 0 年代末期,部分岩石力学工作者研究 了底板的破坏机理.我国在6 0 年代提出突水系数 概念.7 0 年代后期修改了原有的突水系数概念. 8 0 年代各具特色的理论应运而生,最具有代表性 的有开采煤层底板“三带”划分理论、原位张裂与零 位破坏理论、板模型理论、关键层理论‘1 | . 收稿日期2 0 0 4 0 3 0 9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0 3 7 4 0 4 4 ;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 教外司留[ 2 0 0 3 3 4 0 6 作者简介施龙青 1 9 6 4 一 ,男,江苏省扬州市人,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矿井水害防治及地质工程方面研究 万方数据 第1 期 施龙青等开采煤层底板“四带”划分理论与实践 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代表所创建的开采煤层底 板“三带”划分理论,在指导矿井水害防治方面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心] .然而,自该理论创建十余年来,一 直没有得到深入地发展,多数尚停留在对现象的解 释.阻碍这一理论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有 2 点一是该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尚未十分明确, 二是该理论对各带形成的力学本质揭示不够.为 此,笔者从现代损伤力学及断裂力学理论出发,提 出了开采煤层底板的“四带”划分理论,并用实例说 明其正确性. 1基本概念 开采煤层底板“三带”划分理论把底板划分 为[ 3 ] I 底板破坏带或“导水破坏带” 。 ;Ⅱ完整 岩层带或“阻水带” 而 ;Ⅲ承压水导高带或原始导 高带 。 ,如图1 所示.该理论的主要不足之处在 于一是基于弹性力学理论推导出底板破坏带的理 论计算公式,而弹性力学是建立在一些列基本假定 基础上的[ 4 ] ,所有这些假定是不适合岩体的力学特 征.二是“三带”理论没有考虑承压水对底板岩层的 破坏作用. 图1开采煤层底板“三带”划分模型 F i g .1 T h et h r e e z o n em o d e lo fd i v i d i n g c o a lm i n i n ga r e af l o o r 图2 所示,为开采煤层底板“四带”划分理论的 模型,即将开采煤层底板自开采煤层底板的顶到含 水层之间的岩层划分出4 个组成带I 矿压破坏 带;Ⅱ新增损伤带;Ⅲ原始损伤带;I V 原始导高带. 采空区煤层 挺醛嗡囝赵金兮睽峪g 吱x 爻x 爻吱姣x 爻x 爻姣吱≤. /、/\/、/、/、/蛹 Z .人 .八,记/\0 ≤ 恰水剧 图2 开采煤层底板“四带”划分模型 F i g .2 T h ef o u r z o n em o d e lo fd i v i d i n g c o a lm i n i n ga r e af l o o r 下面从力学性质和隔水能力方面阐明各带的基本 特征. 1 第1 带 h i ,“矿压破坏带”是指矿山压力 对底板的破坏作用显著,底板岩石的弹性性能遭到 明显伤失的层带.其特点为岩石处于黏弹性状态; 各种裂隙不仅交织成网,而且惯通性好、导水性能 很强;岩层的连续性彻底破坏,完全失去了隔水能 力;承压水沿该带突出所消耗的能量仅仅用于克服 突水通道中的沿程阻力. 2 第Ⅱ带 。 ,“新增损伤带”是指受矿山压 力破坏的影响作用明显,岩石弹性性能发生了明显 改变的层带.其特点为底板岩层的原有抗压强度 明显降低,但岩层的弹性性能尚未完全失去,即岩 石仍处于弹性状态;岩层的原有裂隙得到了明显地 扩展,但尚未相互贯通;岩层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 隔水能力;承压水要沿该带突出,其消耗的能量主 要用于贯通裂隙. 3 第Ⅲ带 。 ,“原始损伤带”是指不受矿山 压力破坏作用的影响或影响甚微,岩石弹性性能保 持不变的层带.其特点为岩石保持原有弹性性能; 岩层内的裂隙保持原先的非相互贯通状态;岩层的 连续性和隔水能力良好;底板水要沿该带突出,其 消耗的能量主要用于破坏岩石及贯通裂隙. 4 第1 V 带 。 ,“原始导高带”是指不受矿山 压力作用的影响,并发育有承压水的原始导高的层 带.其特点为因水化学作用,岩石处于弹塑性、塑 性状态;裂隙发育差参不齐,并已成为突水通道;岩 层的连续性差;底板水从该带突出只需克服沿程阻 力. 2 各带厚度的确定 2 .1 矿压破坏带 矿压破坏带形成的实质是原始损伤底板中的 裂隙,在矿山压力作用下扩展并相互贯通.从力学 角度来分析,能使底板裂隙相互贯通的矿山压力所 达到的最大深度即为矿压对底板岩层破坏带的深 度 厚度 .因此,计算出矿山压力使得开采煤层底 板原始裂隙相互沟通的最大深度就得出了矿压破 坏带的厚度. 岩石中裂隙相互贯通方式有3 种模式口] 岩桥 张拉型破坏、岩桥剪切型破坏、岩桥拉剪复合型破 坏.以下推导底板裂隙不同贯穿模式下所需的最大 主应力,然后,根据矿山压力对底板岩层破坏的特 点,从这3 种模式中确定出用于底板最大破坏深度 的计算. 万方数据 1 8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4 卷 1 岩桥张拉型破坏 若岩桥是由张性翼裂纹扩展而贯通 如图3 , 且分支翼裂纹沿主压应力盯。方向扩展,设二雁型 裂纹的垂直间距为h 。,则翼裂纹贯通时,分支裂纹 的扩展长度l 为 Z h o /c O sp . 1 。 图3 君轿张拉型硬孙模型 F i g .3 T h et e n s i o nf r a c t u r em o d e lo fr o c kb r i d g e 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嘲,分支裂纹尖端的应力强 度因子K ,为 .石鬲.F K 严刁亏i 了再i 亍葫 j 冬 % 六. r x x 一丽b 忆砜L ] [ 0 .4 岗州等等] , ㈤ 式中L Z 盘;以为节理的半长;F 为裂纹间相互的 影响因子;9 为裂纹与水平方向夹角;六为岩石的 摩擦系数. 则由断裂力学理论知,岩桥的贯通强度为 f 墨丝巫笪旺至王画 ∞一1 F .石. 0 .4 厶i n 妒 等 仃。『- 当 G _ s i n - 2 9 0 c .A c 刊 吼l 瓦再lT ∞矿咧x ,一丽b z .5 L ] } / [ 3 C “ f s i n Z P - 譬s i n2 V ,一丽b ] ’ ㈦ 式中C 。,C 分别为传压、传剪系数. 2 岩桥剪切型破坏 当岩桥的最终破坏属于剪切型 如图4 时,岩 桥的临界强度可按M o h r C O U 】o m b 准则求得 丢 盯。一s i n2 a 六 盯1 s i n 2 口 0 “ 3 C O S 2 d C ,一0 . 4 图4 岩桥剪切破坏型 F i g .4 T h es h e e rf r a c t u r em o d e lo fr o c kb r i d g e 由断裂力学理论知[ 6 | ,岩桥贯通强度盯。为 s i n2 a 2 Z o o s 2 口 2 C ,。 口l 一2 f ,s i n Z a - s i n2 a 盯3 一2 f , s i n Z a - s i n2 a ’ 5 式中a 为岩桥倾角;G 为岩石黏结力. 3 岩桥拉剪复合型破坏 岩桥的拉剪复合破坏 如图5 是由于岩桥中 部首先产生的张拉裂纹E F 和原生裂纹A B ,C D 扩展出来的剪切裂纹A F ,C E 连通而引起的. 图5 岩桥拉剪复合破坏模型 F i g .5 T h et e n s i o n s h e e rf r a c t u r em o d e lo fr o c kb r i d g e 岩桥的贯通强度按下面的假定估算 a 张拉裂纹E F 沿方向仃。,且E F 表面点的法 向应力均达到材料的抗拉强度0 “ t ; b 节理面上的点的应力状态满足M o h r C o u l o m b 准则. 由力的平衡条件得 ∑F ,一0 , ∑F ,一0 , h 1 0 “ t 4 a s i n 妒o 4 a c o sP 0 “ j 4 l s i n 口r ,一1 4 l c o 妒s .a r 。,0 “ 一r - 0 “ s P 4 a .‘c o s9 0 .4 l c o 口s .a 4 a c o s 4 s i n 0 “ j 4 l C O S r r 一。’} c 6 ,妒‘0 一P ’ 。 口。一 4 Z s i n 口0 “ r 盯1 4 a s i nP 4 l s i n 口 一0 .J 万方数据 第1 期 施龙青等开采煤层底板“四带”划分理论与实践 由式 6 及靠 C , o 一0 得 h i O “ t s i nd f r c o sd 4 a l - f r s i n 々o 一口 c o s a 一咖] r , 4 a l - f r C O S O f 一力 s i n a 一咖] 口i 一4 z C ,一盯3 4 a c o sP 4 1 C O Sa s i nO / f r c o sa d 1 4 a s i nP 4 /s i n 口 一f f s i n 口 C O Sa 一0 , 7 根据断裂力学理论[ 6 1 及式 7 得岩桥的贯通强度为 玎。一纽鱼型互堕竽型』生垫, 8 玎1 ■一.‘K 】 式中吼为岩石的单轴抗拉强度;C ,为岩石的黏结 力; 岩石的摩擦系数. A 一一 4 a s i n9 4 /s i nd 一f ,.s i n 口 C O Sd 2 a C , s i n2 P [ 一f ,s i n a 一访 C O S O r 一咖] 一 4 a C 。s i n 2 P F f r C O S 口一访 s i n 口一咖] ; B 一一 4 a c o sP 4 /c o sd s i nd f r C O Sd 2 a C 。s i n2 P [ 一f ,.s i n a 一砂 c o s a - 咖] 4 a C 。C O S 2 P E L c o s d 一咖 s i n a 一咖] . 根据矿山压力控制理论‘6 。] ,煤体支承压力 以 随开采煤层底板垂距 2 衰减的规律为 O “ z K m ;y H e _ 00 1 6 7 z , 9 式中K 。。为矿山压力最大集中系数;7 为上覆岩 层容重;H 为采深. 将以一盯。代入式 9 ,得矿山压力对开采煤层 底板破坏深度 J l z , 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h ,一5 9 .8 8 l n 坠趔. 1 0 O - 1 大量的研究证明[ 8 _ 1 4 ] ,矿山压力对底板的破坏 是通过拉剪力复合作用实现的,即矿山压力造成 底板岩层的原始裂隙扩展贯通的模式取第三种更 符合实际.因此取式 8 盯,用于式 1 0 的计算.由 式 1 0 知,矿山压力对开采煤层底板的破坏深度 h 。同采深及岩层的比重 ,成正相关关系,而同底 板原始裂隙扩展相互贯通所需的最大主应力盯,成 负相关关系.由式 8 知,最大主应力d 。同图5 中 的h 。,吼,C ,,厂r ,z ,O /及盯。成正相关关系.因此,底板 破坏深度也同这些参数成负相关关系. 2 .2 新增损伤带 2 矿山压力对底板的损伤与破坏作用是从原始 裂纹尖端起裂开始的,开裂的裂纹进一步地增长, 最终实现对岩石的破坏.因此,用能够使原始裂纹 起裂的矿山压力所达到的最大深度,减去其破坏深 度即为新增损伤带的厚度.原始裂隙受矿山压力的 影响,在其尖端的拉应变区产生断裂,应用最大拉 应力理论分析断续裂隙岩体的初裂强度.考虑2 种 情况 图6 E5 | 一是有水平构造压应力存在,如向 斜部位,选用双向压缩载荷模式;二是有水平构造 拉应力存在,如背斜部位,选用拉压缩载荷模式. o 代表拉应变区 e 代表压应变区 图6 节理初裂强度分析示意图 F i g .6 S k e t c hd i a g r a ms h o w i n gt h ej o i n t i n i t i a lb r e a ki n t e n s i t y 1 双向压缩载荷作用 根据断裂力学理论, K ,一兰 啦, 六% √丌口F , 1 1 √3 % G .生≯s i n z P , O z x C 。 盯l s i n 2 妒 G 3 C O S 2 访, 式中C 。,C f 分别为传压,传剪系数;F 为裂纹间相 互作用的影响因子. 若% o ,则有 F k 一,十[ 螳掣 揣 蜓鲁号竽学] /2 ,一e 2 r o 1 2 [ 1 一 1 一户。 2 ] 2j /。、1 、1 。7 式中A 为裂纹长度 2 以 及两裂纹中心距 z 的函 数,即 z 一口/Z f P c } . 若% 0 时,式 1 1 成为 K 产要石.。o 。要 [ 蜥n 汐 詈%⋯s 2 甜F . ⋯, 开裂角0 。及初始断裂强度由下式求得 吒,.t a n P 譬 %f2 t a n z 譬一1 _ o , r 91 %一tK l c 亏’i 意一 LZ 1 [ 吉c ,s i n2 ,, 号c c ,s 21 鲁s i n 2 ,,c 。] c r s } / J [ 一号G s i n2 9 号c n C O S 2 虿0 0 s i n 2 司. 1 7 将O I C 带人式 1 0 ,即得矿山压力能够引起底 板原始裂隙扩展的深度 z 为 z 一5 9 .8 8 l n 型. 1 8 G I C 显然,z 包含了底板裂隙扩展并连通的部分, 又包含虽扩展但没有连通的部分,即是矿压破坏带 和新增损伤带之和.因此新增损伤带h 。的厚度为 2 Z h 1 5 9 .8 8 1 na 1 _ 丝c . 1 9 0 1 如果有水平构造压应力存在,式 1 9 中{ T I C 的 取式 1 5 的结果.如果有水平构造拉应力存在,取 式 1 7 的结果. 2 .3 原始损伤带 矗3 原始损伤带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如物探法、钻 孔注水法.其中通过采前和采后同一个底板位置钻 孔注水漏失量的比较是确定开采煤层底板采后原 始损伤带是否继续存在及其厚度的最直接方法.此 外,在已知原始导高带的前提下,可以用以下公式 求h 。 h 3 一h 一 l h 2 h 4 , 2 0 式中h 为底板厚度,即煤层底板至含水层顶部的 厚度 参见图2 . 岩层的原始损伤与煤田内构造发育密切相关. 特别是滑动构造发育的煤田,岩层的原始损伤要比 没有滑动构造发育的煤田显著.例如,山东肥城煤 田因滑动构造的影响,整个煤田绝大部分区域的煤 层底板岩层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原始破坏,形成损伤 度较大的原始损伤底板,这是肥城煤田开采下组煤 是经常发生底板突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2 .4 原始导高带 4 在生产实践中,原始导高带厚度确定是根据以 下方式来进行的钻孔尚为达到含水层就有一定量 的涌水,此时涌水点到含水层的距离即为导高带的 厚度.导高形成的基础是构造裂隙,发展和升高的 动力是水的楔劈作用和应力溶蚀作用口6 | .在华北 煤田强迳流带上都发育不同标度的导高,其上界参 差不齐,大小不一,有的矿区或部位也许无原始高 带存在.如肥城煤田9 煤层的底板,有的部位原始 导高带最大高度可达2 01 T l ,而有的部位则没有原 始导高. 3回采底板破坏型突水条件 根据矿山压力在采场及巷道的分布特点,底板 的突水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 煤矿底 板突水 f 掘进沟通 A 掘进沟通I断层型突水 断层、陷落柱 型I 掘进沟通 l 陷落柱型突水 B 回采影响断层型突水 C 回采底板f 裂隙通道型突水 破坏型突水I 陷落柱通道型突水 根据开采煤层底板“四带”划分理论,一般情 况下回采底板破坏型突水底板突水与否的判断依 据为 1 若h 。≠0 ,则不突水; 2 若h 3 0 ,h z ≠0 ,且户 盯 1 一D ,则突水; 4 若h 。 0 ,h z 一0 ,则突水. 4 实例分析 4 .1 设计方案 为了证明开采煤层底板“四带”划分的正确性, 选择肥城煤田曹庄煤矿8 8 1 2 工作面和9 6 0 4 工作 面,采用“钻孔双端封堵测漏监测仪” 如图7 所示 沿钻孔进行分段封堵注水进行验证.验证分两步 走采前验证煤层底板存在裂隙,即存在“原始损 伤”和“原始导高”;采后煤层底板存在“矿压破坏 带”和“新增损伤带”. 8 8 1 2 工作面8 煤平均1 .9 7r f l ,煤层倾角平均 2 0 。,工作面标高以一3 3 0 .8m 为工作面下限,工作 面斜长1 2 0 ~1 3 0i n ,下距五灰平均厚度为3 6 .4 1 m ,底板为黏土岩、粉砂岩、煤层及薄层灰岩组成. 9 6 0 4 工作面9 煤平均1 .3 5I T I ,煤层倾角平均1 7 。, 工作面标高一1 8 5 4 2 2 5m 为工作面下限,工作面 万方数据 第1 期施龙青等开采煤层底板“四带”划分理论与实践 图7 双端封堵测漏监测仪装置 F i g .7 T h ei n s t a l l a t i o no fd o u b l ee n d s s e a l e dw a t e r l o s sm o n i t o r 斜长1 2 0 ~1 3 0i n ,下距五灰平均厚度为2 3 .3 5 m , 上距8 煤平均1 2 .4 3m ,底板为炭质页岩、粉砂岩. 钻探工程利用现有的钻机硐室设计钻孔,共设计4 个钻机硐室8 8 1 2 工作面布置2 个钻机硐室,设计 钻孔5 个,终孔位置距五灰5i n ;9 6 0 4 工作面布置 2 个钻机硐室,设计钻孔4 个,终孔位置距五灰顶3 i n ;每个钻机硐室的各钻孔的孔口位置可错开一定 的距离,并选择不同的倾角,以防孔间的相互影响. 钻孔设计具体参数见表1 . 表1 监测钻孔设计 T a b l e1T h ed e s i g no fm o n i t o r e dd r i l l s 地点硐室孔号方等尹7 嘤写7 孔m 深7 孔m 径m 7 备注 钻窝3 9 6 0 4 工作面钻窝4 工8 1 作0 0 面2 钻窝58 61 6 。一3 83 7 巾8 9 备用孔 原J 3 孔 原Z 2 5 4 孔 总计51 05 0 1 钻孔结构开孔十1 2 7 m m ,下 1 0 8 m m 孔口管,终孔直径8 9 4 .2 现场实测 在2 0 0 2 年1 1 月7 日和8 日分别对8 8 1 2 工作 面8 4 孔和8 - 5 孔和9 6 0 4 2 工作面9 1 孔,9 - 2 孔, 9 3 孔和9 4 孔进行采前观测.8 1 孔,8 - 2 孔及8 3 孔因为现场不具备观测条件,没有进行采前观测. 采前观测数据见表2 . 表2 采前各钻孔监测数据漏失量单位l /m i n ;长度单位m T a b l e2T h em o n i t o rd a t ab e f o r em i n i n gc o a ls e a m 分析采前各孔的观测数据可知,采前8 - 5 孔, 9 2 孔底板岩层原始裂隙不发育,底板岩层完整性 较好.8 4 孔在孔深2 2 .7 8i n 以下均有5L /m i n 的 漏失量,说明原始裂隙发育,但裂隙的连通性不是 很好.9 1 孔在孔深4 6 .2 7I n 以下出现较大的漏失 量,最大值达1 2L /m i n ,说明原始裂隙发育.9 - 3 孔 侣侣帖侣幅媚侣帖侣 6 4 O O 5 .0 .9瑙叫亏三棚瑙叫1圳 1 2 窝 窝 钻 锚 2 面趴作 8 工 万方数据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 4 卷 和9 4 孔一直有涌水现象,特别是9 - 3 孔,底板裂以上数据分析表明能够反映两点事实一是煤 隙特别发育,全孔漏水,漏失量大,达1 8L /m i n ,说层的底板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岩层,而是存在裂隙的 明9 煤底板的原始导高已经高达9 煤层与五灰之“原始损伤体”;二是煤层底板的确存在“原始导高 间的层间距,平均值为2 3 .3 5 m .2 0 0 3 年7 月2 9带”. 日,对8 1 0 0 2 工作面8 6 孔进行采前观测,发现煤曹庄煤矿于2 0 0 2 年1 1 月对9 6 0 4 工作面和 层底板岩层裂隙比较发育,特别是在孔深1 9 .5 ~8 8 1 2 工作面进行回采.采后三个月左右,对9 6 0 4 2 7 .5m 之间,原始裂隙相当发育,最大漏失量达 工作面9 1 孔、9 - 2 孔进行采后观测,采后观测数据 1 2L /m i n . 见表3 . 表3 采后备钻孔观测数据漏失量单位L /m i n ;长度单位m T a b l e3 T h em o n i t o rd a t aa f t e rm i n i n gc o a ls e a m 9 1 孔92孔8-4孔85孔8-6孔 漏失量孔深 2 5 2 7 2 9 3 1 3 3 3 5 3 7 3 8 4 0 4 2 4 4 4 6 4 8 6 6 1 5 1 4 .4 3 .4 1 .6 5 .8 1 1 2m i n 3 0S 后无漏失 1 3 2m i n 后无漏失 0 0 1 1 9 孔口一直 孔口一直 有涌水.有涌水. 水量钻孔严重 1 2 0 ~1 6 0L /m i n , 变形. 水压1 .8M P a .扫孔后只 能下7 7 3 钻头. 孔深漏失量 1 20 1 48 1 6 0 1 88 2 05 .8 2 28 2 47 2 68 2 88 3 08 3 28 3 40 对比各孔观测结果可知,9 1 孔和9 2 孔采后 底板明显产生破坏,最大漏失量达5L /m i n .9 - 1 孔 最大破坏深度在孔深的4 4m 处,相当于1 2 .1m 的“矿压破坏带”.比较该孑L 采前和采后在孔深4 6 ~4 8r n 之间的漏失量的特征,可以肯定该深度之 间的岩层裂隙有所扩展,但最终没有同孔深4 4m 处的裂隙沟通,因此,该范围便是“四带”理论中的 “新增损伤带”.9 2 孔破坏深度在孔深的4 0m 处, 相当于1 4 .2I n 的破坏深度.9 4 号孔采后变形剧 烈,扫孔时掉钻,无法进行进一步观测.9 - 3 号孔一 直在涌水,而且水量较大,无须进行进一步观测. 因8 8 1 2 工作面采后各钻孔涌水量较大,造成 观测巷道积水太深,经多日排水后,于2 0 0 3 年4 月 2 6 日对8 8 1 2 工作面进行采后观测.8 4 孔孑L 口一 直涌水,水量1 2 0 ~1 6 0L /r a i n ,即7 .2 ~9 .6I T l 3 /h , 水压1 .8M P a ,这个水压是五灰水一般情况的压 力,说明裂隙已发育到五灰,即底板破坏深度已达 到五灰顶界,相当于3 6 .5n 1 .8 - 5 孔全孔严重变形, 多次扫孔后,也只能下夺7 3 钻头,且孔口有涌水,也 说明裂隙已发育到五灰,即底板破坏深度已达到五 灰顶界,相当于3 4 .0m .另外,五一1 3 3 孔与8 4 孔, 8 - 5 孔相距很近,其采前涌水量为1 5I 。/r a i n ,采后 涌水量增加到3 0L /r a i n ,也充分说明底板破坏深 度已达五灰.值得注意的是在观测孔附近,巷道底 臌严重,采后底板上升0 .5m ,说明底板破坏非常 严重.2 0 0 3 年1 1 月1 日,对8 - 6 孔进行采后观测, 发现从孔深1 8m 一直到孔深3 2m ,出现连续漏 水,说明开采煤层底板破坏深度至少达孔深3 2m , 相当于距8 煤层底板2 1 .8I n . 采后的观测数据表明,开采煤层底板在遭受到 量一 o i,;;等Ⅲ|;葛蛐铋 深一3 4 6 8 o 2 4 6 8 孔一3 3 3 3 4 4 4 4 4 ,,卯暂卯胛卯押押胛卯押 4 5豫强弧豫陬弦强帆锨m 万方数据 第1 期施龙青等开采煤层底板“四带”划分理论与实践 矿山压力破坏后,除了出现“矿压破坏带”外,还可 以形成“新增损伤带”. 以上的实测资料证明,开采煤层底板的确存在 矿压破坏带、新增损伤带、原始损伤带、原始导高 带,但并不是处处都出现完整的“四带”,例如在本 次实测中,仅仅在9 1 孔探测到了“新增损伤带”. 5 结论 1 开采煤层底板可划分出“四带”I 矿压破 坏带;Ⅱ新增损伤带;U l 原始损伤带;N 原始导高 带. 2 开采煤层底板岩层不是一个完整的岩体, 而是一个受到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以后所形成的损 伤体,运用现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分析方法能够推 导出矿压破坏带和新增损伤带的理论计算公式. 3 实践证明,开采煤层底板除了存在“三带” 理论中的底板破坏带、阻水带、承压水导高带外,还 存在“四带”理论中的“新增损伤带”. 4 根据开采煤层底板“四带”划分理论建立的 无断层影响下的回采底板破坏型底板突水判别条 件,反映了“新增损伤带”在判断底板突水中的意 义,即尽管新增损伤带具有阻水的作用,但是当承 压水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新增损伤带就会失去隔 水能力.因此在只存在新增损伤带而不存在“原始 损伤带”的开采煤层底板中,可以通过新增损伤带 阻抗承压水压力的能力来判断开采煤层底板是否 会突水. 参考文献 [ 1 ]施龙青.薄隔水层底板突水机理及预测预报研究 [ D ] .泰安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1 9 9 9 . E 2 3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 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M ]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 0 0 0 .2 3 2 4 3 . [ 3 ] 徐芝纶.弹性力学E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0 . 9 一l O . [ 4 ] 朱维申,李述才,陈卫忠.节理岩体破坏机理和锚固效 应及工程应用[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2 .1 0 9 1 1 3 . [ 5 ] 高庆.工程断裂力学[ M ] .四川I 重庆大学出版社, 1 9 8 6 .2 2 3 7 . [ 6 ] 宋振骐.实用矿山压力控制[ M ]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出版社,1 9 9 8 .7 8 9 4 . [ 7 ] 蒋金泉.采场围岩应力与运动[ M ] .北京煤炭工业出 版社,1 9 9 3 .2 3 2 2 4 3 ,2 5 9 2 8 5 . [ 8 ] S h iLQ ,S i n g hRN .S t u d yo fm i n ew a t e ri n r u s h f r o mf l o o rs t r a t at h r o u g hf a u l t s [ J ] .M i n eW a t e ra n d 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2 0 0 1 ,2 0 3 1 4 0 一1 4 7 . [ 9 3A s h bMF ,H a l l a mSD .T h ef a i l u r eo fb r i t t l es l l i d s c o n t a i n i n gs m a l lc r a c k su n d e re o m p e s s i v es t r e s s s t a t e s [ J ] .A c t aM e t a l l ,1 9 8 6 ,3 4 3 4 9 7 5 1 0 . [ 1 0 ] S h e nB ,S t e p h a n s s o n0 .N u m e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fm i x e d m o d eIa n dm o d eIf r a c t u r ep r o p a g a t i o n [ J ] .I n tJ R o c kM e e hM i nS i c G e o m e c h ,1 9 9 3 ,3 0 7 8 6 1 8 6 7 . [ 1 1 ] H u a n gL ,W a n gZ Y ,Z h a oYH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r o c kf r a c t u r em i c r o f r a c t u “n gt om a i nf r a c t u r e f o r m a t i o n [ J ] .I n tJR o c kM e c hM i nS i c &G e o m e c h , 1 9 9 3 ,3 0 7 9 2 5 9 2 8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