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 安全生产管理的概念.doc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要点 大纲考试要求考查专业技术人员运用安全生产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辨识、评价 和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改善生产作业环境,制定安全制度和规 程,规范从业人员作业行为,增强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提高企业生产安全事故 预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提高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统计、分析水平,提高把握生产 安全事故的特点和规律的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第一章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 大纲要求掌握事故、事故隐患、危险源的分类,运用因果连锁理论、系统安全理论等事故致因理论和方法,辨识和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事故的原因、存在的隐患和 问题,根据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措施。 第一节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 安全生产管理的概念 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 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即人),涉及企业中的所有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个方面。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等。 生产安全事故的定义 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是意外事件) 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划分(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30 人以上死亡,或者 100 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 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死亡,或者 50 人以上 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 5000 万元以上 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 5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以上 5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定义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危险的定义 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与安全相对) 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是主观的认识) 一般用风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风险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结合给出,即 Rf(F,C)R 表示风险,F 表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 表示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从广义来说,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健康风险等五类。 对于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可分为人、机、环境、管理等四类风险。 海因里希法则 即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 129300.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事故法则说明,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危险源的定义 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一般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 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后果越严重。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包 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 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发生 的可能性,它出现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 果的人或物。 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存储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 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当单元中有多种物质时,如果各类物质 的量满足下式,就是重大危险源 式中qi单元中物质 i 的实际存在量; Qi物质 i 的临界量; N单元中物质的种类数。 安全的定义 系统工程中的安全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度; 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整个寿命期间。 本质安全的定义 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 1、失误安全功能 2、故障安全功能 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本质安全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 第二节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18 世纪中叶,启蒙阶段 20 世纪初,发展阶段,初具现代安全生产管理雏形 20 世纪 50 年代,现代系统理论,以系统安全理论为核心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模式、思想、理论基本形成 到 20 世纪末,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及相应的标准、规范更加成熟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与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 安全生产原则是指在生产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指导安全生产活动的通用规则。 系统原理的含义 管理系统具有 6 个特征,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安 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且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 1、动态相关性原则。 2、整分合原则。 3、反馈原则。 4、封闭原则。 人本原理的含义 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 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 1、动力原则。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 3 种动力。 2、能级原则。 3、激励原则。 4、行为原则。 预防原理的含义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 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 2、因果关系原则。 3、3E 原则。(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法制对策) 4、本质安全化原则。 强制原理的含义 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 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所谓强制就是绝对服 从。 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2、监督原则。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这个理论有严重偏见,现已不采用)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 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 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链锁过程概括为以下 5 个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 2、人的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 5、伤害。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的因果链锁关系。 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 主要观点包括五个方面 1、控制不足管理 2、基本原因起源论 3、直接原因征兆。 4、事故接触 5、受伤损坏丶损失 亚当斯Edward Adams也提出了与博德因果连锁理论类似的理论,他把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现场失误。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吉布森Gibson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哈登Haddon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将伤害分为两类 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 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能量转移造成事故的表现 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事故防范对策 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主要有下列 11 种 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 2、限制能量。 3、防止能量蓄积。 4、控制能量释放。 5、延缓释放能量。 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 7、设置屏蔽设施。 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 9、提高防护标准。 10、改变工艺流程。 11、修复或急救。 轨迹交叉理论 该理论主要观点是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 间、同一空间,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通。则将在此时间、空间发生事故。 轨迹交叉理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轨迹交叉理论作用原理 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具体包括人的因素运动轨迹和物的因素运动轨迹。 1、人的因素运动轨迹 1)生理、先天身心缺陷; 2)社会环境、企业管理上的缺陷; 3)后天的心理缺陷; 4)视、听、嗅、味、触等感官能量分配上的差异; 5)行为失误。 2、物的因素运动轨迹 ① 设计上的缺陷; ② 制造、工艺流程上的缺陷; ③ 维修保养上的缺陷,降低了可靠性; ④ 使用上的缺陷; ⑤ 作业场所环境上的缺陷。 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按 1→2 →3 →4 →5的方向顺序进行, 物的因素运动轨迹按①→②→③→④→⑤的方向进行。 轨迹交叉理论突出强调的是砍断物的事件链,提倡采用可靠性高、结构完整性强的系统和设备,大力推广保险系统、防护系统和信号系统及高度自动化和遥控装置。 系统安全理论(产生于军事工业、航天工业) 所谓系统安全System Safaty,是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并使其危险性减至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时间和成本范 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系统安全理论的主要观点 1、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故障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 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通常所说的安全或危险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可以减少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要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 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及其风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即使万一发生事故,也可以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的程度上。 系统安全中的人失误 人失误是指人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实际实现的功能与被要求的功能之间的偏差,其结果是可能以某种形式给系统带来不良影响。 人失误产生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工作条件设计不当,即可接受的限度不合理引起人失误;二是由于人员的不恰当行为造成人失误。 第三节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安全生产方针的涵义 “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 先”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的其他目标。 “预防为主”就是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综合治理”就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安全发展”重点包含三层含义 1、“以人为本”必须要以人的生命为本。 2、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安全生产政策措施 2004 年国务院第 116 次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 12 项治本之策 1、制定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体系; 2、加强行业管理,修订行业安全标准和规程; 3、增加安全投入,扶持重点煤矿治理瓦斯等重大隐患; 4、推动安全科技进步,落实项目、资金; 5、研究出台经济政策,建立、完善经济调控手段; 6、加强培训教育,规范煤矿招工和劳动管理; 7、加快立法工作; 8、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 9、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考核; 10、严肃查处责任事故,防范惩治失职渎职、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 11、倡导安全文化,加强社会监督; 12、完善监管体制,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2010 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强调了以下事项 1、严格企业安全管理; 2、建设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 3、实施更加有力的监督管理; 4、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5、严格行业安全准入; 6、加强政策引导; 7、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8、实行更加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 通知要求做到 1、要健全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对生产现场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 2、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企业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3、全面开展安全达标。深人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工作体制。 在国家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实行的是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实行的是国家监管与地方监管;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实行的是政府监管与企业管理。 安全生产科技保障体系 主要包括政府引导推动、技术装备研发转化、专家智力支持、中介技术服务、企业业推广应用和技术标准转化等组成部分。 安全生产目标指标体系 我国安全生产的中长期奋斗目标 第一阶段到 2007 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 好转; 第二阶段到 2010 年即“十一五”规划完成之际,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 法治秩序,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第三阶段,到 2020 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性 好转。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主要由事故死亡人数总量控制指标、绝对指 标、相对指标、重大和特大事故起数控制考核指标 4 类、26 个具体指标构成。 1、总量控制指标是事故总死亡人数。 2、绝对指标包括了工矿商贸企业煤矿、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等、道路交通、火灾、水上交通、铁路、农机和渔业死亡人数 7 项。 3、相对指标包括了亿元 GDP 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水上交通百万吨吞吐量死亡率、铁路交通百万公里死亡率、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 8 项。 4、重特大事故起数控制指标分为一次死亡 3 9 人和 10 人以上两项指标。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第一节 安全生产标准化 大纲要求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开展企业安全现状评估,策划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方案。 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 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 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所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创造人 的安全环境,规范人的安全行为,使人机环境达到最佳统一,从而实现最大限 度地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的目的。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人企业的每个员工。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 我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 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1、确定目标 2、设置组织机构,确定相关岗位职责 3、安全生产投入保证 4、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5、教育培训 6、生产设备设施管理 安全设备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生产和使用。 生产设备设施变更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 对安全设备设施应制定检维修计划。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 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废,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7、作业安全 1)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2)作业行为管理 3)安全警示标志 4)相关方管理 5)变更管理 8、隐患排查和治理 1)排查前提及依据 2)排查范围与方法 3)隐患治理 4)预测预警 9、重大危险源监控 10、职业健康 1)职业健康管理 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3)职业危害申报 11、应急救援 1)应急机构和队伍 2)应急预案 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4)应急演练 5)事故救援 12、事故管理 1)事故报告 2)事故调查和处理 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第二节 企业安全文化 大纲要求根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评价的相关标准,评估企业安全文化现状,协助制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和计划。 安全文化的起源 国际原子能机构INSAG提出了“安全文化”一词。 1991 年, INSAG 编写了安全文化,给出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 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 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1993 年国际核设施顾问委员会ACSNI进一步阐述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 是决定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的那些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 知、胜任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 安全文化的定义 安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 广义的安全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文化。 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下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 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安全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1、直观的表层文化,如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 2、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中层文化,它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和安全生产法规与制度建设; 3、安全意识形态的深层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 90042008给出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 安全文化的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多层次的复合体,由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文化组成。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提倡对人的“爱”与“护”, 以“灵性管理”为中心,以员工安全文化素质为基础所形成的,群体和企业的安全价值 观和安全行为规范。 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特征 1、安全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保护员工身心安全 与健康所涉及的种种文化实践及活动。 2、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即“以人为本”,以人的“灵性管 理”为基础。 3、企业安全文化更强调企业的安全形象、安全奋斗目标、安全激励精神、安全价 值观和安全生产及产品安全质量、企业安全风貌及“商誉”效应等,是企业凝聚力的体 现,对员工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无形的约束作用,能激发员工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4、企业安全文化对员工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影响人的思维,改善人们的 心智模式,改变人的行为。 功能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激励功能。 4、辐射和同化功能。 全业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 1、安全承诺(分为 3 个层次) 1)领导者 2)各级管理者 3)每个员工 2、行为规范与程序 3、安全行为激励 企业应建立员工安全绩效评估系统,建立将安全绩效与工作业绩相结合的奖励制度。 4、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 5、自主学习与改进 6、安全事务参与 7、审核与评估 安全文化建设的操作步骤 1、建立机构 2、制定规划 3、培训骨干 4、宣传教育 5、努力实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 1、评价指标 1)基础特征企业状态特征、企业文化特征、企业形象特征、企业员工特征、企业技术特征、监管环境、经营环境、文化环境。 2)安全承诺安全承诺内容、安全承诺表述、安全承诺传播、安全承诺认同 3)安全管理安全权责、管理机构、制度执行、管理效果。 4)安全环境安全指引、安全防护、环境感受。 5)安全培训与学习重要性体现、充分性体现、有效性体现。 6)安全信息传播信息资源、信息系统、效能体现。 7)安全行为激励激励机制、激励方式、激励效果。 8)安全事务参与安全会议与活动、安全报告、安全建议、沟通交流。 9)决策层行为公开承诺、责任履行、自我完善。 10)管理层行为责任履行、指导下属、自我完善。 11)员工层行为安全态度、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团队合作。 2、减分指标 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违章记录。 第二节 重大危险源 大纲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建档和备案,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 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和管理,编制重大危险源安全报告和事故应急救 援预案。 2004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搞好重大危险源的 普查登记,力。国家、省区、市、市地、县市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建立应急 救援预案和生产安全预警机制。” 重特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 1、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登记、申报或普查 2、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 3、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 4、应急救援系统 5、土地使用与厂矿选址安全规划 6、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监督监察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及方法 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附录一中表 1.表 2 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 以下两种情况 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右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该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的定义 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 5OO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对于毒性物质,其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主要取决于下列 4 个参数 1、毒性等级 2、物质的状态 3、气味 4、重度 事故严重度评价 事故严重度用事故后果的经济损失万元表示。 为了对各种不同类别的危险物质可能出现的事故严重度进行评价,根据下面两个原则建立了物质子类别同事故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每种事故形态用一种伤害模型来描 述。 这两个原则是 1.最大危险原则 2.概率求和原则 危险性分级与危险控制程度 一级重大危险源 A≥3.5; 二级重大危险源2.5≤A〈3.5; 三级重大危险源1.5≤A〈2.5; 四级重大危险源A〈1.5。 下列标准作为单元危险性控制程度的分级依据 A 级 B2≤O Ool; B 级 0.001〈B2≤0.01; C 级 0.01〈B2≤0.1; D 级 B2〉0.1。 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一级危险源在 A 级以上; 二级危险源在 B 级以 上;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 C 级以上。 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监管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分级监督管理体系,建立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信息网络。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的监控预警系统。 监管系统的设计思想 设立国家重大危险源监管中心,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国家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并搜集各城市重大危险源的分布管理情况。把国家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各城市 的监管子系统以及企业的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网络相连。 计算机监控预警系统 监控预警系统的目的主要是监视其正常情况下危险源对象的运行情况及状态,并对其实时和历史趋势作一个整体评判,对系统的下一时刻做出一种超前(或提前)的预警 行为。因而在正常工况下和非正常工况下应该有对危险源对象及参数的记录显示、报表 等功能。 (1)正常运行阶段 (2)事故临界状态 (3)事故初始阶段 第四节 安全规章制度 大纲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和修订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保护从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手段。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的依据 1、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地方政府的法规和标准为依据。 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其核心就是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 3、以国际、国内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为依据。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 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1、主要负责人负责的原则。 2、安全第一的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 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和人机工程原理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一般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分为四类,即综合管理、人员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环境管理; 按照标准化工作体系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一般把安全规章制度分为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通常称为“三大标准体系”; 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一般包括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综合安全管理制度 1.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和总体原则 2. 安全生产责任制 3. 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 4. 承包与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5. 安全设施和费用管理制度 6.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7. 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 8.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9. 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 10. 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11.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12. 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 13. 应急管理制度 14. 安全奖惩制度 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1.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2. 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 3. 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 4. 特种作业及特殊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5. 岗位安全规范 6. 职业健康检查制度 7. 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设备设施安全管理 1. “三同时”制度 2. 定期巡视检查制度 3. 定期维护检修制度 4. 定期检测、检验制度 5. 安全操作规程 坏境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标志管理制度 2.作业环境管理制度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管理 1、起草。 2、会签或公开征求意见。 3、审核。 4、签发。 5、发布。 6、培训 7、反馈。 8、持续改进。每年进行审查和修订,每 35 年应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并重新发布。 第五节 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保障; 二是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保障。 第六节 安全生产投入与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大纲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刊政策规定,分析企业女全生产投人需求,协助编制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和管理计划,协助缴存和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安全生产投入资金具体由谁来保证,应根据企业的性质而定。一般说来,股份制企 业、合资企业等安全生产投人资金由董事会予以保证。一般国有企业由厂长或者经理予 以保证。个体工商户等个体经济组织由投资人予以保证。上述保证人承担由于安全生产 所必需的资金投人不足而导致事故后果的法律责任。 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 一般来讲,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应编制年度(或半年)安全技术措施计划,费用支出按计划执行。 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支出。 2、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支出。 3、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支出。 4、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支出。 5、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 6、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要求 2004 年 1 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第十八条规定,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依法对矿山、道路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收取一定数额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风险抵押金存储标准 1、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或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的存储标准 1小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 30 万元; 2中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 100 万元; 3大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 150 万元; 4特大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 200 万元。 每一企业风险抵押金累计达到 500 万元时不再存储。 2、煤矿企业的存储标准 1 3 万吨以下(含 3 万吨)存储 60 万100 万元; 2 3 万吨以上至 9 万吨(含 9 万吨)存储 150 万200 万元; 3 9 万吨以上至 15 万吨(含 15 万吨)存储 250 万300 万元; 4 15 万吨以上,以 300 万元为基数,每增加 10 万吨增加 50 万元。 每个企业风险抵押金累计达到 600 万元时不再存储。 风险抵押金使用规定 1、为处理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而直接发生的抢险、救灾费用支出; 2、为处理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善后事宜而直接发生的费用支出。 若发生下列之一情形的,省、市、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同级财政部门可以 根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抢险、救灾及善后处理工作需要,将风险抵押金部分或全部转作 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所需资金 1企业负责人在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逃逸的。 2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未在规定时间内主动承担责任,支付抢险、救灾及善后处理费用的。 风险抵押金的监督管理 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必须做到“专户存储、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挪用”,不得在企业之间互相调剂。 第七节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大纲要求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实际,组织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监督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是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财务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改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条件,有效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重要保证制度。生产经营单位为了保证安全资 金的有效投人,应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安全技术措施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核心是安全技术措施。 按照导致事故的原因可分为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 1、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 1消除危险源 2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3隔离 4故障安全设计 5减少故障和失误 2、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 1隔离 2设置薄弱环节 3个体防护 4避难与救援 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基本原则 1、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 2、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的原则 3、轻重缓急与统筹安排的原则 4、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基本内容 1、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项目范围(大体可分为 4 类) 1安全技术措施 2卫生技术措施 3辅助措施 4安全宣传教育措施 2、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编制内容(每一项安全技术措施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措施应用的单位或工作场所 2措施名称 3措施目的和内容 4经费预算及来源 5实施部门和负责人 6开工日期和竣工日期 7措施预期效果及检查验收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编制方法 1、确定措施计划编制时间 2、布置措施计划编制工作 3、确定措施计划项目和内容 下属单位在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并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的安全技术措施计划项目和主体内容,报上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上报的措施计划进行审查、平衡、汇总后,确定措施计划项目,并报有关领导审批 4、编制措施计划 5、审批措施计划 上级安全、技术、计划部门对上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进行联合会审后,报单位 有关领导审批。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一般由总工程师审批。 6、下达措施计划 单位主要负责人根据总工程师的审批意见,召集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负责人审 查、核定措施计划。审查、核定通过后,与生产计划同时下达到有关部门贯彻执行。 7、实施 第八节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 大纲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建设项目设汁、施工和竣工 验收阶段,开展安全条件论证、安全评价和施工安全监督管理。 本节内容参阅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的内容 第九节 特种设备设施安全 大纲要求运用相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