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构造变形特征.pdf
第3 3 卷第6 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 0 1 .3 3N o .6 2 0 0 4 年11 月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N o v .2 0 0 4 文章编号1 0 0 0 1 9 6 4 2 0 0 4 0 6 0 6 8 7 0 6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姜波1 ,徐凤银2 ,彭德华2 ,周建勋3 ,金法礼1 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 2 1 0 0 8 , 2 .青海油田分公司,青海敦煌7 3 6 2 0 2 ;3 .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北京1 0 2 2 0 0 摘要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构造的宏观及微观变形特 征及不同方向、不同组合的断裂构造特征.断裂走向主要为N W W 和N E E 向,与区域构造线的 展布方向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些断裂构造基本以挤压逆冲性质为主,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 的逆冲推覆构造.断裂构造往往具有多期叠加变形的特征..不同时期构造应力作用方向和 基本一致,反映了近N S 向挤压应力的长期和持续作用,但不同变形期应力作用的强度和断 变形环境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断裂;构造变形;微观构造 中图分类号P5 4 文献标识码A D e f o r m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F a u l tS t r u c t u r e so nt h e N o r t h e r nF r i n g eo fQ a i d a mB a s i n J I A N G1 3 0 1 ,X UF e n g y i n 9 2 ,P E N GD e h u a 2 ,Z H O UJ i a n x u n 3 ,J I NF a l i l 1 .S c h o o lo fR e s o u r c e sa n dE a r t hS c i e n c e ,C U M T ,X u z h o u ,J i a n g s u2 2 1 0 0 8 ,C h i n a ; 2 .T h eQ i n h a iO i l f i e l dB r a n c h ,S i n o p e c ,D u n h u a n g ,Q i n g h a i7 3 6 2 0 2 ,C h i n a ; 3 .D e p a r t m e n to fG e o s e i e n c e s ,P e t r o l e u m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1 0 2 2 0 0 ,C h i n a 特征 性质 裂的 A b s t r a c t R e g i o n a ls t r u c t u r a ls e t t i n g s o fQ a i d a mb a s i ni s a n a l y z e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b o t h m a c r o s c o p i c a la n dm i c r o c o s m i cd e f o r m a t i o n so ff a u l t so nt h en o r t h e r nf r i n g eo fQ a i d a mb a s i nh a v e b e e nr e s e a r c h e d .T h er e s u l ts h o w st h a tt h en o r t h e r nf r i n g eo fQ a i d a mb a s i n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f a u l ts t r u c t u r e so fd i f f e r e n td i r e c t i o n sa n dd i f f e r e n tc o m b i n a t i o n su n d e rt h ea c t i o no fp l a t e m o v e m e n t .S t r i k e so ft h e s ef a u l t sm a i n l ya r eN W Wa n dN E E 。b e i n gi ng o o d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 d i r e c t i o n so fr e g i o n a ls t r u c t u r a ll i n e s .R e s e a r c h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a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sa n d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ss h o w st h a tt h ec o m m o nf e a t u r eo ft h e s ef a u l ts t r u c t u r e si S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o f c o m p r e s s i o n ,S Ot h et h r u s ta n dn a p p eo fd i f f e r e n ts t r u c t u r e sa r ef o r m e d .T h ef a u l ts t r u c t u r e so f t e n h a v e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m u l t i p l ep h a s e sa n ds u p e r i m p o s e dd e f o r m a t i o n .T h ed i r e c t i o na n dq u a l i t yo f t e c t o n i cs t r e s si Sb a s i c a l l yt h es a m ef o rd i f f e r e n tp h a s e sa n dr e f l e c t sal o n gt i m ea n dc o n t i n u e da c t i o n o fc o m p r e s s i v es t r e s si nn e a r l yN Sd i r e c t i o n .H o w e v e r 。t h e r ee x i s t sc e r t a i nd i f f e r e n c e si ns t r e n g t h o fs t r e s sa n dd e f o r m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o ff a u l t s . K e yw o r d s Q a i d a mb a s i n ;f a u l t ;t e c t o n i cd e f o r m a t i o n ;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柴达木盆地是在前侏罗纪柴达木板块基础上 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沉积盆地,为围限于阿 尔金山褶皱带、祁连山褶皱带和东昆仑山之间的负 向构造单元 图1 ,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 一.盆地北缘西部构造线走向以N E 走向的阿尔金 断裂最为醒目,其它断裂则以N W 向为主.柴达木 收稿日期2 0 0 4 0 2 1 5 作者简介姜波 1 9 5 7 一 ,男,安徽省宿州市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从事构造地质及能源地质方面的研究. 万方数据 6 8 8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3 3 卷 盆地的形成及构造演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对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 1 。2 ] 及其深部 过程[ 引、构造控制作用‘4 | ,以及周边构造演化‘5 墙1 进 行了探讨,并进而对盆地的含油气前景进行了深入 研究[ 9 - I I ] .中、新生代以来,周边板块的相互运动对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构造组合及其变形产生了 极为深刻的影响,并控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 和保存.在地壳变形的过程中,特定区域或范围内 的构造变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构造演化的控 制,许多区域构造的型式与小型或显微构造的几何 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点也存在着成因上的联系. 本文在野外构造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宏观 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剖析柴达木盆地北缘构 造变形和演化特征及其对盆地构造的影响. 9 09 51 0 0 9 09 5 1 0 0 图1 柴达木盆地构造简图 F i g .1 S t r e c t u r a ls k e t c ho fC h a i d a m ub a s i n 1 .北祁连山山前断裂;2 .北祁连山南缘断裂;3 .中祁连山南缘断 裂;4 .北宗务隆山断裂;5 .南祁连山山前断裂;6 .欧龙布鲁克一牦 牛山断裂;7 .赛什腾山一锡铁山山前断裂;8 .昆北断裂;9 .昆中断 裂;1 0 .昆南断裂;1 1 .阿尔金南缘断裂;1 2 .阿尔金北缘断裂 1 区域构造概况 塔里木及柴达木作为盆地的形态出现在中生 代时期,盆地周边老山构造不仅限制了盆地的发展 范围和形态,而且对盆地内构造的发育、盆地内基 底和盖层构造的排列型式、盆地的发生、发展、演化 及其对中新生代沉积的控制和生储油条件均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阿尔金断裂带是中国西部一条巨型断裂构造, 中段构成柴达木盆地西北部边缘山系,并将塔里木 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隔开.阿尔金构造带走向N E E , 即现今阿尔金山系展布方向.祁连山褶皱带位于 秦、祁、昆褶皱系的中段北部,在华北地台与柴达木 地块之间,祁连山南缘发育了一系列狭窄的断褶 带,断褶带中褶皱和断层极为发育,构造线走向以 N w W 向为主体.昆仑褶皱带位于柴达木地块南 侧,西起帕米尔,东接西秦岭,长约20 0 0k m ,横跨 我国西部,总体成一向南突出的弧形,以阿尔金走 滑系南段的库牙克一龙木错断裂为界,分成东、西 昆仑两段,走向分别为近E W 向和N W 向,东昆仑 褶皱带的西段构成柴达木盆地南部边界山系. 2 盆地北西缘断裂构造 柴达木盆地周边的构造发育、组合型式、空间 展布、规模大小和变形特征等虽然各有差异,但显 著的共同特征是以压性或压剪性构造为主,无论是 野外地质构造特征,还是构造岩的显微构造分析, 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特征. 盆地北西缘断裂构造与阿尔金断裂的构造活 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形成了一套产状相近,性 质相同的逆冲断层组合,可以索尔库里逆冲推覆构 造和金鸿山对冲构造为代表. 2 .1索尔库里逆冲推覆构造 位于盆地西部的北缘 图1 .该断裂构造与阿 尔金断裂具有相近产状和性质,在索尔库里碎石山 南麓与柴达木盆地北缘月牙山之间,至少由5 条 N E E 走向逆断层 图2 组成,构成了叠瓦状逆冲断 层组合,逆冲方向由s 向N . 在北山逆冲岩席由达肯大阪群 P t 酏 白云质 灰岩和结晶灰岩及蓟县系 J x 。 白云岩和硅质条带 灰岩组成,沿前锋断层逆冲于J x 。之上,使下盘J x 。 产生了强烈的褶皱变形.断裂带平直、沿走向延伸 稳定.逆冲岩席的宽度较小,彼此相平行的断裂紧 密排列.断裂带中挤压片理及碎裂构造十分发育, 并进一步造成了挤压片理的塑性挠曲变形. 南山逆冲岩席的构成与北山有显著的差异,可 见两条彼此近于平行的逆冲断层,上逆冲岩席由奥 陶系片岩组成,下逆冲岩席由奥陶系灰岩及不整合 于其上的上新统狮子沟组 N i 砾岩组成.下伏系 统为狮子沟组,岩层变形较弱,仅形成了单斜构造 图2 . 图2 索尔库里断裂构造素描图 F i g .2 S k e t c hs e c t i o no ff a u l ts t r u c t u r eo fS u o e r k u l i 北山和南山的断裂构造在断裂的性质、产状和 组合特征等方面极其相近,构成了一个逆冲叠瓦扇 构造系统.组成上覆系统逆冲岩席的地层具有由北 向南逐渐变新的趋势,变形较强,可以形成形态较 为复杂的褶皱构造;而下伏系统变形较弱,仅形成 了单斜构造.由于逆冲岩席逆冲于上第三系之上, 万方数据 第6 期.姜波等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6 8 9 这一推覆构造应是在喜马拉雅期定形的. 构造岩的微观构造表现出以塑性变形为主要 机制的变形特征,对于原岩为灰岩或白云岩的达肯 大阪群,白云石或方解石动力双晶十分发育,并且 方解石或白云石颗粒中以发育两组双晶为主体构 造.当白云石有两组双晶发育时,其形成的温度条 件一般在4 0 05 0 0 ℃[ 12 | ,说明索尔库里断裂构造 的变形是非常强烈的,而且变形时的温压条件较 高,方解石多组双晶的发育也反映了这一特征.另 外,砂岩或砂质灰岩中的石英颗粒普遍发育波状消 光.所有这些都是岩石发生了强烈的塑性变形在微 观构造中的反映,这与逆冲岩席较为强烈的塑性揉 皱构造是协调一致的.岩石中也可见到脆性裂纹的 发育,反映了脆一韧性叠加的特点,也反映了岩石 的复杂变形史,即在早期塑性变形的基础上,随着 应力的持续作用或者应力的叠加,或者变形环境的 改变而出现了不同性质的变形构造. 2 .2 金鸿山对冲构造 位于盆地西部的北缘、索尔库里以南的金鸿山 图1 ,由金鸿山逆冲断层与其南部的花岗岩叠瓦 扇构成.金鸿山逆冲断层发育于达肯大阪群 P t 。t 与中侏罗统大煤沟组 J 。a 之间,P t a t 由N 向S 逆冲 于J 。a 之上,造成了J a 的强烈破碎和褶皱变形,褶皱 形态为斜歪褶皱,轴面向N 倾斜,反映了由N 向S 的挤压变形.在大煤沟组中,可见产状1 。么7 2 。的次 级逆断层,J 。a 砂岩沿该断层逆冲于煤层之上,造成 了煤层强烈碎裂流变,甚至被改造成劈理面与断层 产状近于一致的鳞片状构造煤.南部的花岗岩叠瓦 扇,由发育在花岗岩中的一组产状为1 5 0 。/3 5 。的 逆冲断层所构成,被切割的花岗岩断片依次由S E 向N W 逆冲,与前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对冲 构造 图3 . 图3 金鸿山对冲构造剖面图 F i g .3 S e c t i o nm a po fr a m pt h r u s to fJ i n h o n g s h a n 金鸿山逆冲断裂构造的微观变形现象十分丰 富,尤其以石英矿物较为典型.石英的变形类型主 要有波状消光、变形纹、变形带,局部甚至出现重结 晶颗粒.重结晶颗粒定向排列较为强烈,并且发育 波状消光等塑性变形构造,反映了多期变形的特 点,并表明了强烈的塑性变形及较高的应力一应变 环境.方解石脉中,方解石的动力双晶十分发育,常 发育两组双晶.在北部叠瓦扇逆冲岩席中,即使时 代较新的中侏罗统彩石岭组,石英砂岩的塑性变形 构造也较为发育,石英颗粒普遍发育了波状消光. 岩石的脆性变形构造也偶尔可见,在波状消光发育 强烈的石英颗粒中可见脆性裂纹发育.这也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金鸿山断裂构造活动和变形的复杂性, 极可能是在早期塑性变形的基础上又叠加了脆性 变形. 3 盆地北缘中段断裂构造 盆地北缘中段于小赛什腾山、绿梁山、锡铁山 等老山山前发育了一系列断裂构造,为一套走向 N W 的逆断层,并兼具走滑平移性质,与祁连山构 造带的形成、演化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并对盆地 的构造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3 .1 小赛什腾山断裂构造 位于小赛什腾山东段南坡 图1 ,为一逆一平 移断层,产状3 3 5 。/7 2 。,断层上盘为志留系灰绿色 安山质玄武岩,下盘为下石炭统灰黑色薄层状砂 岩,并发生了轻微变质,局部夹砾岩,受断裂活动的 影响,次级褶皱较为发育,主要为不对称的斜歪褶 皱 图4 .断裂面平直,并有3 0c m 的石英岩脉沿 断裂带贯人,沿走向延伸较为稳定,根据断层的宏 观效应可知其属逆一平移性质. 02 0 0 m I ........................_ J 图4 小赛什腾山断裂构造素描图 F i g .4 S k e t c hs e c t i o no ff a u l ts t r u c t u r eo fX i a o s a i s h i t e n g 小赛什腾断裂构造塑性变形十分强烈,在断裂 构造的中带可以形成初糜棱岩,重结晶作用显著, 重结晶的石英颗粒可达5 0 %左右,重结晶矿物及 石英斑晶的优选方向相当显著,石英斑晶塑性变形 构造发育,以波状消光为主,局部可见变形纹.在石 英斑晶的周边,基质的绢云母化强烈.断裂构造岩 局部还可以发生碳酸岩化,方解石结晶颗粒较为粗 大,彼此紧密镶嵌,动力双晶发育,并且以两组双晶 万方数据 6 9 0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3 3 卷 为主体.除塑性变形外,岩石的脆性变形也较为发 育,矿物颗粒被不同方向的节理切割为形状不规则 的碎粒,但其长轴呈定向排列,反映了挤压应力作 用的特征. 3 .2 绿梁山逆冲断裂构造 位于盆地北缘中部 图1 .逆冲断层产状为 4 2 。么5 6 。,沿此断层达肯大阪群 P t d k 的灰绿、灰 黄色片岩逆冲于产状为4 2 。么5 6 。的下石炭统城墙 沟组 C l c 灰白色薄层灰岩之上 图5 .C 。。灰岩片 理及节理相当发育,并有挠曲现象. O 图5 绿梁山逆冲断裂构造剖面图 F i g .5 S e c t i o no ft h r u s tf a u l to fL u l i a n g s h a n 断层上盘达肯大阪群的微观构造变形与下盘 城墙沟组有较大的区别.构造岩 B 4 4 的多期变形 特征十分显著,石英具有强烈的波状消光,并被裂 纹所切割,在裂纹中充填的静态重结晶石英颗粒同 样具有波状消光.至少反映了三期构造变形,即早 期为塑性变形,然后叠加了脆性变形;于裂纹中形 成重结晶的石英,又受到构造应力作用,产生塑性 变形.城墙沟组中砂岩塑性及脆性变形均较发育, 石英普遍出现波状消光、变形纹及变形带.岩石中 脆性变形也很发育,多组裂纹相互交织.可能反映 了同一构造变形期不同演化阶段变形机制的差异, 即岩石在塑性变形的基础上叠加了脆性变形. 4 盆内构造特征 柴达木盆地是在前侏罗系基底之上发育的中、 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内的构造格局一方面受到基 底构造形态的控制,同时受到周边断裂构造的演化 控制,致使盆地内构造较为复杂,虽不同的部位呈 现出不同的构造特征,但以逆冲构造的发育最为典 型,与盆缘断裂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4 .1 彩石岭逆冲构造 彩石岭位于盆地北缘的西部 图1 .逆冲构造 主要发育在岩性为棕红色砂质泥岩夹蓝灰色砂岩 及砾岩的中侏罗统彩石岭组 J 知 中.逆冲断层的倾 向为1 5 。,断层的上盘为J 。下部砾岩,下盘为蓝灰 色泥质砂岩.泥质砂岩褶皱变形十分强烈,褶皱紧 闭 图6 ,轴向N E E ;断裂构造呈N E E 向延伸,但 在西部呈弧形弯曲,逐渐转为N W 向,反映了由N 向S 的挤压逆冲作用. 图6 彩石岭逆冲构造剖面图 F i g .6 S e c t i o no ft h r u s ts t r u c t u r edC a i s h i l i n g 构造岩类型为碎裂岩,脆性裂纹较为发育.但 矿物的塑性变形也同样较为强烈,石英颗粒普遍发 育了波状消光,并在局部发育有重结晶的石英颗 粒,具有显著的优选方位.构造岩的这一变形特征, 反映了彩石岭逆冲断裂构造具有较高的变形环境 条件,并且应变速率也相对较低,这与断层下盘彩 石岭组发育的紧闭褶皱是相吻合的. 4 .2 鄂博梁逆冲断裂构造 鄂博梁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中北部 图1 ,观测 点位于鄂博梁的北山,地表出露的地层为下第三系 干柴沟组 E 。。 ,地层走向N W 、倾向S W 和N E ,总 体构成一倾伏背斜,褶皱枢纽向N W 倾伏,转折端 部位地层倾角较小,接近水平,翼部倾角较大,可达 5 0 。以上.发育的两条逆冲断层的倾向与地层的倾 向基本一致,均向S W 倾斜 图7 ,反映了由S W 向N E 的逆冲作用.上部断层上、下盘的地层倾向 相同,均向S W 倾斜,但上盘倾角较小,下盘地层倾 角较大、可达6 0 。以上.下部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 相反,但在近断层处的产状是基本一致的,远离断 层下盘地层逐渐转为向N E 倾斜. 图7 鄂博梁逆冲断裂构造剖面图 F i g .7 S e c t i o no ft h r u s ts t r u c t u r eo fE b o l i a n g 断裂构造作用所造成的岩石塑性变形较为发 育,断层下盘的粉砂岩中石英普遍发育波状消光, 灰岩中方解石发育双晶构造.断层上盘中石英波状 消光也较为普遍,局部出现变形带.这些特征反映 了盆地内的构造变形也是较为强烈的,甚至在下第 三系岩石中也有一定的塑性变形. 4 .3 小柴旦逆冲断裂构造 位于小柴旦 图1 ,逆冲构造发育在干柴沟组 万方数据 第6 期姜波等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E 。。 与油砂山组 N 。, 之间,断层走向N W 、倾向 N E ,使得干柴沟组由N 向s 逆冲于油砂山组之上 图8 ,其中N 2 y 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及脆性破裂变 形. B 4 7 。2 0 。 图8 小柴旦逆冲断层剖面图 F i g .8 S e c t i o no ft h r u s tf a u l to fX i a o c h a i d a n 断层下盘干柴沟砂岩脆性变形较强,在较宽的 范围内形成变形程度不同的碎裂岩.碎裂岩中石英 波状消光构造较为发育,有些颗粒具有变形纹,基 质绢云母化较为强烈.总体来讲,小柴旦断裂构造 的变形表现出脆塑性叠加的特点,早期变形应变速 率较低,使某些矿物产生晶格滑移,而出现光性异 常,后期应变速率较大,岩石以脆性破裂变形为主. 5 构造演化及形成机制 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构造演化及特征,是在周边 板块运动的构造作用下发生和发展的,由于板块构 造的交替作用,不同时期将表现出不同的演化机制 和变形特征.尤其是印支期以来的构造变动,对本 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5 .1印支末期强烈挤压构造变形 印支运动改变了柴达木及邻区的整体构造古 地理格局.晚三叠世末,柴达木之北的宗务隆山裂 谷洋连同早已充填未造山的赛什腾一阿姆尼克海 槽一起隆褶造山;南侧的东昆仑一巴颜喀拉多旋回 裂谷洋多俯冲式隆升褶皱,形成复合造山带;西北 侧的阿尔金古海洋,此时也封闭并进入造山阶段. 三大造山系之间的柴达木陆块相对下沉并产生向 造山带下的陆内俯冲.正是由于柴达木盆地被夹持 于三大造山带之间,该期的构造挤压作用对柴达木 盆地的演化及构造格局的奠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 影响,在盆缘及盆地内部也发育了与构造应力场相 适应的断裂及褶皱构造,尤其是以N w w 及近E W 向的逆冲挤压构造为典型特征. 北缘N w w 向的索尔库里逆冲推覆构造、金 鸿山对冲构造可能都是在此时开始形成.路乐河断 裂构造使泥盆系下统阿姆尼克组逆冲于下石炭统 之上,并且所产生褶皱的N E 翼被中、下侏罗统不 整合覆盖,说明褶皱构造应在早侏罗世之前形成, 即为与逆冲断裂相伴生的褶皱构造.逆冲岩席沿底 冲断层逆冲运移,并具有由N 向S 逐渐抬高的特 征.但印支末期的构造挤压作用所产生的构造变形 主要集中于盆缘地带,盆地内部的构造变形相对较 弱. 5 .2 燕山期持续挤压逆冲变形 印支末期盆缘造山带所产生的强烈构造挤压 应力在向盆地内部的逐渐传递过程中,于燕山期达 到了高潮,不仅造成了盆地内部普遍的断裂和褶皱 变形,并使早期的构造得到进一步加强. 盆地西部彩石岭地区彩石岭组的强烈褶皱和 N w w 向逆冲断裂构造的强烈变形;盆地北缘新高 泉、绿草山、大头羊和大煤沟等侏罗系及煤系的强 烈变形和逆冲作用等都是盆地内部边缘地带挤压 构造变形的反映.路乐河地区侏罗系的强烈褶皱变 形则可能是在早期变形的基础上,构造叠加作用的 结果. 但是,燕山期的构造变形并不是简单的挤压逆 冲作用,随着盆地边缘造山带的构造作用和运动方 式的改变,尤其是晚侏罗世以来阿尔金向柴达木陆 块的斜向逆冲和走滑作用,必将对盆地的演化和构 造发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小赛什腾山东段所见到 的走向N E 的逆平移断层,可能与区域上构造应力 场的改变有关.燕山期区域构造应力已经发生了较 大的转变,即由印支期的N N W 向挤压作用转变为 N N E 向的挤压应力.这是盆地北缘逆冲断裂及褶 皱构造总体呈N W W 向展布的重要原因,也必然 会造成早期近E W 向的断裂构造,在挤压逆冲的 基础上叠加了左行平移的走滑运动. 5 .3 喜马拉雅期盆内复杂变形阶段 始新世末沿雅鲁藏布江发生的印度板块与欧 亚板块的陆一陆碰撞,在青藏高原造成了广阔的高 应变带.T a p p o n n i e r 1 9 7 5 提出了滑移线场理 论[ 1 3 ] ,用来解释青藏高原的陆内变形,并指出这种 高应变带的形成是与4 0 M a 以来的印度板块和亚 洲大陆的汇聚作用有关.正是由于这种区域上的构 造作用,导致了柴达木盆地喜马拉雅期复杂的构造 变形.由于这种汇聚作用是以数条垂直N S 挤压方 向的陆内俯冲带来实现的,故早期的N W 或近E w 向的挤压构造仍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同时由于 构造逸脱作用,产生了其它方向的压性构造,或对 早期的构造产生改造作用,使其产状和性质发生了 改变. 盆地中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变形较为普遍,但相 对变形较弱,构造线的走向更趋于复杂,不仅N W 及近E W 向的构造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并且产生 了其它方向的压性构造.说明了该期构造运动的长 万方数据 6 9 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3 3 卷 期性,同时也反映了构造的复杂性,即不同方向压 性断层的发育不仅与区域构造挤压应力作用有关, 还受到局部区域构造演化的影响. 6 结论与讨论 1 柴达木盆地复杂的地貌特征使得对边界主 断裂的野外观测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根据构造发 育的相似性,可以通过深入的次级断裂及其组合特 征研究,以及断裂带构造变形的系统分析,探讨边 界主断层的演化规律及其对盆地构造的控制作用. 本文通过盆地北缘次级断裂的研究,取得了控盆构 造演化的规律性认识. 2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构造以较为强烈的挤 压逆冲性质为主,逆冲推覆构造及褶皱变形构造较 为复杂,并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多期演化的特征. 3 盆地内构造演化受盆缘断裂的影响极为显 著,也以挤压性质为主. 4 构造演化具有长期性、多期性和间歇性,正 是由于这种复杂的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烃源岩的 发育和分布,控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保存.因 此,深入探讨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有利配置关系 是取得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 1 3 狄恒恕,王松贵.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探讨 [ J ] .地球科学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 9 9 1 ,1 6 6 5 3 3 5 3 9 . D iHS 。W a n gSG .R e s e a r c ho ns t r u c t u r a le v o l u t i o n o fq a i d a mb a s i ni nm e s o z o i ca n dc e n o z o i c [ J ]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G e o s c i e n c e s , 1 9 9 1 ,1 6 6 5 3 3 5 3 9 . [ 2 ] 王云山,陈基娘.柴达木地块的形成与演化l - A ] .青藏 高原地质文集 1 4 [ c ] .北京地质出版社,1 9 8 4 .2 7 3 7 . [ 3 ] 邓晋福,吴忠絮,杨建军,等.格尔木一额济纳旗地学 断面走廊地壳一上地幔岩石学与深部过程[ J ] .地球 物理学报,1 9 9 5 ,3 8 增I 1 3 0 1 4 4 . D e n gJF ,W uZX ,Y a n gJJ ,e ta 1 .C r u s t m a n t l e p e t r o l o g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d e e pp r o c e s sa l o n gt h e G o l m u d E j i nQ ig e o s c i e n c es e c t i o n [ J ] . A c t a G e o p h y s i c aS i n i c a 。1 9 9 5 ,3 8 S 2 1 3 0 1 4 4 . [ 4 ] 崔作舟,李秋生,吴朝东,等.格尔木一额济纳旗地学 断面的地壳结构与深部构造[ J ] .地球物理学报, 1 9 9 5 ,3 8 增I 1 5 2 8 . C u iZZ ,L iQS ,W uCD ,e ta 1 .T h ec r u s t a la n d d e e ps t r u c t u r e si nG o l m u d E j i nQ iG G T [ J ] .A c t a G e o p h y s i c aS i n i c a ,1 9 9 5 ,3 8 S 2 1 5 2 8 . [ 5 ] 张以弗.从构造旋回探讨青海及邻区大地构造[ A ] .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 4 [ c ] .北京地质出版社, 1 9 8 4 .1 1 2 . [ 6 ]赵生贵.祁连造山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口] .甘肃地质 学报,1 9 9 6 ,5 1 1 6 2 9 . Z h a oS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s t r u c t u r a le v o l u t i o no f Q i l i a no r o g e n i cb e l t [ J ] .G e o l o g yA c t ao fG a n s u P r o v i n c e ,1 9 9 6 ,5 1 1 6 2 9 . [ 7 ] 张国伟,杨志超,周鼎武,等.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与演 化[ M - 1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 9 8 8 . [ 8 ]黄汉纯,王长利.阿尔金构造带及其对塔里木和柴达 木盆地的影响[ J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 9 8 7 ,1 7 1 7 3 2 . H u a n gHC ,W a n gCL .S t r u c t u r a lb e l to fA e r j i na n d i t si n f l u e n c et oT a l i ma n dQ a i d a mb a s i n s l , J ] .A c t ao f G e o l o g yS c i e n c eA c a d e m yo fC h i n a ,1 9 8 7 ,1 7 1 7 - 3 2 . [ 9 3 顾树松,狄恒恕,李建青.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构造 及含油气前景l - A ] .中国含油气区构造特征[ C ] .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 9 8 9 .2 5 7 2 6 6 . [ 1 0 ]翟光明,徐凤银,李建青.重新认识柴达木盆地力争 油气勘探获得新突破[ J ] .石油学报,1 9 9 7 ,1 8 2 ;I 一 7 . Z h a iGM ,X uFY ,L iJQ .Ar 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 Q a i d a mb a s i nf o rag r e a tb r e a k t h r o u g hi no i la n d n a t u r a lg a se x p l o r a t i o n [ J ] .A c t aP e t r o l e iS i n i c a , 1 9 9 7 ,1 8 2 1 - 7 . 1 - 1 1 ] 黄汉纯,黄庆华,马寅生.柴达木盆地地质与油气预 测[ M ] .北京地质出版社,1 9 9 6 . r - 1 2 ] 吴香尧.岩组学导论[ M ] .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8 6 . 1 8 0 一1 8 3 . [ 13 ] T o p p o n n i e rP ,M o l n a rP .S l i pl i n ef i e l dt h e o r ya n d l a r g es c a l ec o n t i n e n t a lt e c t o n i c s [ J ] .N a t u r e ,19 7 6 , 2 6 4 3 19 3 2 4 . 责任编辑李成俊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