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盆地台北坳陷有机包裹体与油气生成.pdf
第 “卷 第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4 / 4 / 7 3 / A B CB D 7 E E 9 F A B E A 有机包裹体特征月桂峰组 “ 进行补偿求得代表地层古地 温的捕获温度 由此可以看出5 AB C 8 D C D C井灵峰 组下段和E F 8 9 D C D C井明月峰组实测均一温度非常 接近5 AB 9 D C D C井月桂峰组相对较高 表3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 G H I J K3 LM NM O K P Q R H S Q M PS K NT K U H S V U KM WQ P X J V Y Q M P Y 钻孔地层时代深度 测点数 Z[ \ 2 , 通过对大量镜质组反射率与均一温度之间关系的 研究和统计分析5发现镜质组反射率的对数与包裹 体均一温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5并通过 线性回归方程得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式 / * ]’ 5 - mn _ _ _ ‘ C C Z[oC 95e C f 式中 ]’ 5 - m为最大镜质组反射率5 同时5通过对大量镜质组反射率与对应的最高 古温度e Z - mf 相关关系的分析5建立了最高古地温 和镜质组反射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式 / * ]’n _ _ _ ; ‘ Z- moC e f 我们应用这两个公式5分别利用有机包裹体最 高均一温度和实测的镜质组反射率值分别计算对 应的镜质组反射率和最高古地温值5结果e表 f表 明5 E F 8 9 D C D C井明月峰组e计算] ’为_ ; 9 5 实测 ]’为_ ; 6 f与AB C 8 D C D C井灵峰组e 计算 ]’为 _ ‘ _ 5实 测]’为_ ‘ 8 f二 者 非 常 接 近5而 AB 9 D C D C井月桂峰组e计算]’为_ a ‘ 5实测] ’ 为C C 9 f则相差较大 研究钻孔位于台北坳陷内丽水凹陷5根据对该 凹陷地质演化史的研究5主要经历了8次抬升作用5 它们分别为古新世末e p _ b构造层f d 始新世末e p _ 8构 造层f和晚第三纪末e p _ C构造层f 上述钻孔地质演 化史基本特征见表8 表中现今地层厚是根据钻孔 实际资料统计结果5不同构造层地层剥蚀厚度根据 包裹体测温d实测镜质组反射率d测井资料解释等 方法综合得出5不同构造层原始镜质组反射率e ] ’f 是根据埋深与煤化梯度关系计算得出的5而煤化梯 度则根据实测镜质组反射率得出e为_ 8 8 f e 王延斌等5 C a a ‘ f 由表 5 8中反映的结果可以看 出5 E F 8 9 D C D C井目前埋深 6 ; ; 5明月峰组砂岩中 包 裹 体 均 一 温 度 为C _ 8 7 C _ ‘ F H I 88 8 I 8F G 8 剥蚀厚度C E H IH IJ I K现地层厚度C EF GI 8 99 H 8 原始ABC D L 9 8 M L H L H M; L ; L J H M L H H L H H M; L L 9 J M; L ; L M; L ; I; L ; I M; L 8 G 原始埋深C E G 8 G8F J J8 F J8J 88; ; H8I ; HF I 剥蚀厚度C E ;; 8 ;8 F ;I I N现地层厚度C E9 I;; ; H; G J F 原始ABC D L M L 9 9 L 9 9 M L G I L M L I G L I G M L G F L M L 8 H L 8 H M L I L I M L J G 原始埋深C E 89 F ;G G GI 9 F; I J;9 I J8 G ; 剥蚀厚度C E H ;8 H I N;现地层厚度C E;; 89 8 H 未揭露 I G G9 J 9 未揭露 8 JF J 8 ; E砂岩中 包 裹 体 均 一 温 度 为; J M ; ; OP捕 获 温 度 为 ; F OP由此计算得出的最大镜质组反射率Q ABR为 L G DL据实测P该深度目前的成熟度Q ABR为 L G 8 DP基本吻合L根据该钻孔地质演化史的分析计 算P灵峰组在古新世晚期 F构造层形成之前的有 机质成熟度Q A BR 达到 L I G DQ顶R M L G F DQ底R P而 均一温度所取样品为灵峰组顶部样P所以P这个深 度在 F构造层形成之前远达不到均一温度和实测 的有机质成熟度Q A BR P 因此P该钻孔的有机包裹体 和6 7 8 9 ; ;井一样P也基本上是在始新世末 8构 造层形成之前形成的L 9 ; ;井月桂峰组目前埋深8 9 F I E砂岩 中 包裹体均 一 温 度 为; G M ; 8 OP捕 获 温 度 为 ; I OP据此计算出的镜质组反射率Q ABR为; L ; DL 据实测P该深度目前的成熟度Q A BR 为; L ; 9 DP二者 基本吻合L根据该钻孔地质演化史分析计算P月桂 峰组在古新世晚期 F构造层之前的成熟度Q ABR 达 到 L I DM L J G DP远低于均一温度和实测的成熟 度P到了始新世末 8构造层形成之前P 月桂峰组成 熟度达到; L ; I DM; L 8 G DP又高于均一温度和实测 的成熟度P因此P上述8个钻孔不同层位中有机包裹 体的形成时间基本是相似的P主要形成于 8构造 层形成之前P即始新世沉积末之前L S 结论 从各个钻孔地质演化史分析Q表8 R看P自第三 纪以来有两次油气生成的过程P第一次发生在古新 世晚期 F构造层形成之前P 即古新世末L此时P主 要烃源岩层中的月桂峰组和灵峰组下部烃源岩已 经进入低成熟M成熟阶段P而明月峰组和灵峰组上 部则为未成熟T低成熟P因此P这一时期尽管有少 量油气形成P但还未达到排烃阶段P没有或很少能 够在砂岩储层中形成相应的有机包裹体L第二次发 生在始新世末 8构造层形成之前L 此时P区内主要 烃源岩T古新世灵峰组海相泥岩和月桂峰组湖相 泥岩都已经进入生烃高峰P而据盆地模拟研究Q林 畅松等P ; H H G R P在台北坳陷沉降中心Q丽水西次坳 陷北部R地区的月桂峰组烃源岩镜质组反射率可达 ; L 9 I D以上P已经进入过成熟阶段L由于成熟度适 中P再加上烃源岩厚度大U分布广U有机质丰度和类 型好P因此P形成了一次规模较大U也是区内最重要 的一次油气生成U运移V伴随油气的生成和运移P在 灵峰组U明月峰组U甚至月桂峰组砂岩中形成了目 前所见到的大量以气U液二相为主的有机包裹体L 进入晚第三纪P由于沉积地层厚度近似于N 末剥 蚀厚度P且我国东部近海陆壳范围分布的中U新生 代沉积盆地自古新世由断陷盆地开始P在始新世U 渐新世向坳陷型转化P再到晚第三纪成为区域性沉 降的演化过程中P盆地经历了由热向冷的变化过 程P也就是说P由古新世T始新世T晚第三纪P盆地 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慢慢降低P因此P古新世主要 烃源岩层的成熟度实际上停留在始新世末 8构造 层形成之前的水平上P油气生成和运移的规模都很 有限L 参考文献W X ; Y 洪福凯P王庭斌L中国天然气地质X ZY L北京W地质出 版社P ; H H I L ; 8 J ; 9 F L X Y 周中毅P潘长春L沉积盆地古地温测定方法及其应 用X ZY L广州W广东科技出版社P ; H H L 9 9 G L X 8 Y[ \ ] _ ]‘ N Pa B b c d e _ f gh iLj b k f c f g l b k d f B g de _ l m g f n k _o B ] c _ e _ ] Ef g f g pE\ q f Ek E e _ Er _ ] \ e k ] _f gl \ b l f e _ \ g cf e d l B Er B d f e f B ge Be m _ s f e ] f g f e _ ] _ o b _ l e \ g l _ p _ B e m _ ] I88 第F期王延斌等W东海盆地台北坳陷有机包裹体与油气生成 万方数据 “ AB ’ C D “ 9 “ E“ F G 5 E F 9 E D9 H I J 9 I ED I “ , 9 E 9 ’ K I L“ M EY *Z “ , EM I T M 9 E T, “ “ , 9 E J 9 5 “ E M ’ ’“ F * “ D E W , 9 E \ E I M “ E M 9 E TS- T “ 9 ] “ E* E 9 “ E EC 9 ] U J M M “ E EU “ E , D 9 8 9 M E YXL*9 E 5 ] E /.SXLU 5 H E/.’ \ XL*K 9 E ,_.* 9 M 9 E 9 - A T C D M I E T 5 9 M D 9 “ M “ F “ 9 E T, 9 M , E 9 “ EJ “ M M D 9 M 9 EJ 9 EC 9 ] T J M M “ EM E C 9 - C D F M “ I T E D E T“ F D D D M 9 “ F D - T “ 9 ] “ E, E 9 “ E9 E T 5 , 9 “ E9 M M 9 ] 9 I M “ F D 9 I -“ F “ , 9 E 9 .9 E T“ E -9 F “ , 9 E E I M “ E M F “ T E D M C D M “ E T “ I T E D E T“ F 9 M 9 M “ D J “ T“ F F “ 9 “ E9 E T 5 , 9 “ E“ F D - T “ 9 ] “ E .9 “ J 9 E T] - D F “ 9 “ E“ F 9 9 , E I ] “ F “ , 9 E E I M “ E M C D M T E 5 9 - D E M M “ F L “ , E M M 9 “ D 9 “ F T E I T 9 “ E E D E T“ F D DD 9 M “ E - E F I E “ E D F “ 9 “ E9 E T , 9 “ E“ F “ 9 E T, 9 M jk lm n f o d 3C 9 ] T J M M “ E a“ , 9 E E I M “ E aD “ “ , E A 9 “ E J 9 I a“ 9 E T, 9 M , E 9 “ E 644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4 1卷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