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生产矿井动用储量计划报告.doc
铜川矿务局王石凹煤矿 2009年度生产矿井动用储量计划报告 王石凹煤矿 二00九年三月 铜川矿务局王石凹煤矿 2009年度生产矿井动用储量计划报告 编 制 人 李 波 审 核 乔保民 地测科长 乔保民 地测副总 雷云涛 总工程师 郭全营 矿 长 解耀明 编制单位铜川矿务局王石凹煤矿 2009年3月 目 录 第一章 矿井概况 5 第一节 位置交通 5 第二节 矿证相关情况 9 第三节 矿井设计及生产情况 10 第四节 矿井储量、储量变动及审批情况 11 第五节 矿井储量情况 12 第二章 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12 第一节 地层及构造 16 第二节 煤层与煤质 17 第三节 开采技术条件 20 第三章 2009年拟开采的工作面情况 20 第一节 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 20 第二节 开采的工作面 20 第三节 工作面接续安排 22 第四章 工作面回采率计划 22 第一节 西部采区工作面回采率计划 25 第二节 东部采区工作面回采率计划 29 第三节 全矿工作面回采率计划 30 第五章 采区回采率计划 30 第一节 西部采区回采率计划 34 第二节 东部采区回采率计划 36 第三节 矿井回采率计划 36 第六章 矿井回采率计划 37 第一节 矿井永久煤柱摊销 37 第二节 矿井回采率计划 37 第三节 2009年度矿井回采率计划 38 第七章 加强矿井储量管理提高煤炭回采率的措施 38 附 表 1、2009年计划回采工作面 2、2009年度动用储量计划申报表 第一章 矿井概况 第一节 位置交通 王石凹煤矿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东部,距铜川市12.5km ,东西分别与金华山煤矿、桃园煤矿毗邻,井田地理坐标东经10909′23″10915′00″、北纬3505′00″3507′30″。行政区划属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镇管辖。矿区有咸铜铁路运煤专线、305省道、铜(川)东(坡)公路通过,距305省道约6km ,距铜川至东坡铁路运煤专线的红土镇车站约10km 。交通较为方便(图1-1)。 矿山用水为红土水厂水源地,距矿部直线距离18km ,供电为广元变电站,距矿部25km。 图1-1 交通位置图 第二节 矿证相关情况 该矿采矿许可证于2001年6月2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颁发的,分为正本、副本两证,其证号为1000000140091,批准范围内的拐点坐标共50个。 点号 X坐标 Y坐标 点号 X坐标 Y坐标 王石凹煤矿 120,3889699.00,36611733.00 121,3886908.70,36613266.10 139,3886594.00,36612668.00 140,3886354.00,36612033.00 141,3886109.00,36611588.00 142,3885954.00,36611113.00 143,3885912.00,36611033.00 144,3885876.00,36610938.00 145,3885859.00,36610885.00 146,3885789.00,36610758.00 147,3885654.00,36610392.00 148,3885614.00,36610028.00 149,3885499.00,36609865.00 150,3885463.70,36609893.00 151,3885349.00,36609722.00 152,3885355.00,36609712.00 153,3885289.00,36609635.00 154,3884794.00,36609263.00 155,3884624.00,36609023.00 156,3884509.00,36608678.00 157,3884449.00,36608183.00 158,3884534.00,36607738.00 159,3884414.00,36607178.00 247,3884345.00,36607093.00 248,3886616.00,36605570.00 168,3886940.00,36605873.00 167,3887275.00,36606185.00 166,3887500.00,36606440.00 165,3889030.00,36609805.00 164,3889408.00,36610828.00 铜川市郊区王石凹镇李家塔村煤矿 A1,3885607.00,36609985.00 A2,3885503.00,36609838.00 A3,3885467.00,36609866.00 A4,3885374.00,36609726.00 A5,3885381.00,36609714.00 A6,3885306.00,36609625.00 A7,3885279.00,36609605.00 A8,3885513.00,36609364.00 A9,3885585.00,36609425.00 A10,3885766.00,36609818.00 铜川市郊区王石凹镇前沟煤矿 B1,3884522.00,36607953.00 B2,3884478.00,36608184.00 B3,3884493.00,36608314.00 B4,3884758.00,36608318.00 B5,3884775.00,36608301.00 B6,3884822.00,36608302.00 B7,3884842.00,36608214.00 B8,3884779.00,36608120.00 B9,3884695.00,36608059.00 B10,3884713.00,36607980.00 圈定的井田面积为22.3479平方公里,开采深度由1107.6米至546.4米标高,开采煤层5-2号煤、10号煤,该证有效期为2001年6月至2031年6月。 该矿生产许可证于2008年1月2日由陕西省煤炭工业局批准颁发的,分为正本、副本两证,其证号为206102010021,有效期2008年1月2日至2035年10月31日,批准的矿井范围拐点坐标(30个)及井口坐标(3个)。 矿井范围拐点坐标 点号 X坐标 Y坐标 点号 X坐标 Y坐标 1, 3889699.0,36611733.0 2,3886908.7,36613266.1 3,3886594.0,36612668.0 4,3886354.0,36612033.0 5,3886109.0,36611588.0 6,3885954.0,36611113.0 7,3885912.0,36611033.0 8,3885876.0,36610938.0 9,3885859.0,36610885.0 10,3885789.0,36610758.0 11,3885654.0,36610392.0 12,3885614.0,36610028.0 13,3885499.0,36609865.0 14,3885463.7,36609893.0 15,3885349.0,36609722.0 16,3885355.0,36609712.0 17,3885289.0,36609635.0 18,3884794.0,36609263.0 19,3884624.0,36609023.0 20,3884509.0,36608678.0 21,3884449.0,36608183.0 22,3884534.0,36607738.0 23,3884414.0,36607178.0 24,3884345.0,36607093.0 25,3886616.0,36605570.0 26,3886940.0,36605873.0 27,3887275.0,36606185.0 28,3887500.0,36606440.0 29,3889030.0,36609805.0 30,3889408.0,36610828.0 井口坐标 点号 名称 X Y Z 1 主井 3886635.648 36609271.494 1107.570 2 副井 3886688.689 36609227.059 1113.070 3 风井 3885866.000 36610332.000 1046.150 开采煤层5号煤、10号煤,开拓方式立井开拓,提升方式箕斗、罐笼,运输方式带式输送机、列车,通风方式中央分列式,采煤工艺综采。目前。10煤未开采。 经陕煤局发[2007]123号文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关于下达2006年第一批煤矿生产能力复核结果的通知批准,王石凹矿核定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 第三节 矿井设计及生产情况 一、矿井设计情况 王石凹煤矿由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进行技术设计,由西安煤矿设计院承担技术设计修改和施工设计,该矿于1957年开工建设,1961年11月20日建成投产,设计能力120万吨/年,初步设计服务年限78年。 王石凹煤矿原设计为一对立井,石门盘区上、下山分阶段连续式开采,中央并列式通风,矿井分三个水平,东西两翼开采。1987年按照“合理布局,简化环节,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的原则,采用立井加暗斜井两水平开拓的布置方式,中央边界式(抽出式)通风,现一水平(735水平)开采基本结束,转入二水平(650水平)开采,二水平全部采用了暗斜井的开拓延伸方式,(即二水平皮带暗斜井,提矸暗斜井,提人暗斜井),现矿区整体分为东西翼两大自然采区,采区内采用了分阶段跨石门(下山)连续推采的布置方式,二水平东部分为东一、东二、东三三个下山采区,西部分为西一、西二、西三三个下山采区,矿井生产安排西部、东部各一个综采工作面,同时生产。开采采用走向长壁式后退式采煤法,每个采区内布置一套综合机械化综采装备。矿井基本实现了“ 一井两面,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矿井。 目前、矿井在西部采区和东部采区各设一个综采工作面。西部采区由综采一队开采,东部采区由综采二队开采。工作面每天两班生产,一班检修,工作面每旬验收一次。 二、矿井生产情况 该矿于1957年开工建井,1961年11月20日建成投产,2008年已连续生产了47年。仅在1990年5月陕西省铜川矿务局在我矿二水平延伸进行了设计改造。 矿井自1961年投产以来至2008年累计煤炭产出量为3472.6万吨,累计动用储量为5574.0万吨。2006年度矿井 实际产量为130.3万吨,矿井动用储量186.6万吨,矿井损失量为56.3万吨(永久煤柱摊销量30.0万吨),其中采区动用储量为156.6万吨,采区损失量为22.5万吨。因此2006年度矿井实际回采率72.3,矿井实际采区回采率86.2。 2007年度矿井实际产量为111.2万吨,矿井动用储量为261.4万吨,矿井损失量为150.2万吨(其中永久煤柱摊销 量为116.4万吨),其中采区动用储量为145.0万吨,采区损失量为25.1万吨,因此,2007年度矿井实际回采率为49.5, 矿井采区回采率为82.7。 2008年度矿井实际产量为127.8万吨,矿井动用储量为185.1万吨,矿井损失量为57.3万吨(其中永久煤柱摊销量为36.0万吨),其中采区动用储量为149.1万吨,采区损失量为21.3万吨,因此,2008年度矿井实际回采率为69.0,矿井采区回采率为 85.7。 第四节 矿井地质情况 王石凹煤矿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系太原组,矿井为中厚煤层、缓倾斜、煤层群开采。断层、褶曲、河流冲刷、陷落柱、层间滑动等构造发育,底板有底鼓现象,顶板岩性大部分为泥岩,顶板管理比较困难。采空区上方的地表有明显的裂缝和坍塌区。 矿井属低瓦斯矿井,煤层属中灰富硫煤,煤种牌号为贫瘦煤及瘦煤。 第五节 矿井储量情况 截止2008年末全矿保有资源储量8625.6万吨,可采储量5026.3万吨(根据设计需要仅永久煤柱和井界煤柱资源量不计算可采量,其他资源均按正常计算其可采量),按核定生产能力120万吨/年和储量备用系数计算,尚可服务年限19.4年。保有资源储量构成情况如下 (1)、证内外 5号煤层位于采矿许可证允许的开采标高以内的保有资源储量为4110.2万吨;位于采矿许可证允许的开采标高以外的保有资源储量为175.6万吨。 10号煤层位于采矿许可证允许的开采标高以内的保有资源储量为4207.7万吨;位于采矿许可证允许的开采标高以外的保有资源储量为132.1万吨。现10号煤未开采。 (2)、各煤层资源储量 各煤层资源储量如下 5号煤4285.8万吨,可采储量2332.1万吨 10号煤4339.8万吨,可采储量2694.2万吨 (3)、资源储量类别 截止2008年12月31日,王石凹煤矿保有资源储量为8625.6万吨。资源储量类别构成如下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1094.7万吨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296.3万吨(采矿证标高内287.5万吨;采矿证标高外8.8万吨) 控制的次边际经济储量(2S11)1914.3万吨 控制的次边际经济储量(2S22)527.6万吨 探明的内蕴经济储量(331)1319.5万吨 控制的内蕴经济储量(332)2087.9万吨(采矿证标高内2070.1万吨;采矿证标高外17.8万吨) 推断的内蕴经济储量(333)1385.3万吨(采矿证标高内1104.2万吨;采矿证标高外281.1万吨) 第二章 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地层及构造 一、矿井地层情况 王石凹矿地表除沟谷零星岩层露头外,其余全被黄土覆盖,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 1、奥陶系中、下统(O12)为灰色或深灰色厚层状灰岩,贝壳状断口,局部含白云质,有缝合线构造,厚度不详。 2、上石炭系太原组(c3t)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一海陆交互沉积,厚度12.660.05米,平均一般厚度约20米左右,假整合沉积于奥陶系之上。以太原组中部的灰岩(K2灰岩)为界,可划分为下部海进旋回和上部海退旋回两部分。由下而上岩层及煤层为 (1)灰黑色粉、细砂岩及泥岩互层,有时夹薄煤线。多出现在奥灰岩面较低凹的部位。 (2)灰色铝土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遇水易膨胀,常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层之一(K1)。 (3)10号煤局部在其下可见到10号底煤。 (4)灰黑色砂质泥岩或粉砂岩,中厚层状,上部含9号煤。 (5)石灰岩灰黑色块状、稳定,常作为9号和10号煤的标志层(K2)。 (6)灰黑色泥岩中层层状,常夹有6号煤层。 (7)灰灰黑色粉、细、中粒石英砂岩、硅质胶结,分选性好,坚硬,层位稳定,常作为5号和6号煤层的标志层(K3)。 (8)灰色铝土泥岩发育稳定,为煤层对比的辅助标志层。 (9)5号煤层局部分叉为两层,上为51号煤层,下部为52号煤层。 (10)灰黑色粉砂岩或泥岩局部波冲刷变厚或缺失。 3、下二迭系山西组(P11) 在该井田内为次要含煤地层、陆相含煤沉积,厚23.9683.28米,一般60米左右。依据岩性组合分为上、中、下三部。 下部由一套灰色的粉砂岩,中、粗粒砂岩组成。含少量暗色矿物与黄铁矿结核,层面富含白云母片,常作为区域地层的标志层(K4)。 中部由泥岩、3号煤、砂质泥岩或粉砂岩互层组成,3号煤层赋存其中,局部分叉为31号及32号两层。 上部主要由各种粒度的砂岩组成。 4、下二迭系下石盒子组(P12) 该层厚约20.9182.2米,一般100米左右。其上部主要为灰绿、紫色、暗紫红色泥岩、粉砂岩,间夹薄层中厚层状的绿灰色细中粒砂岩。中部以紫杂色花斑状泥岩为主,中夹黄绿色薄层状中厚层状的长石石英砂岩,可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的辅助标志层。底部为浅灰色灰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含有细砾,斜层理较发育,有时含鲕粒。该层含有暗色矿物及白云母分选磨园中等,是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层之一(PS3砂岩)。 5、上二迭系上石盒子组(P21) 该层厚50.88192.30米,一般120米左右,主要由灰绿色细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紫杂色泥岩及砂质泥岩组成。砂岩含绿色矿物较多,暗色矿物较少,有微量云母,局部含砾石。泥岩暗紫色,块状层理,局部含细粉砂岩。 6、上二迭系石千峰组(P22) 该层厚45.30235.77米,一般140米左右,主要为土黄色、黄绿色巨厚层状细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间夹紫杂色砂岩及紫红色泥岩。砂岩含暗色矿物及少量云母,分选及磨园度较差,泥质胶结,斜层理及交错层理发育。泥岩极易风化破碎。 7、新生界(KZ) 该层厚0119米,一般50100米,其上部为第四系及第三系的紫杂色粘土、砂质粘土、砾岩、粉砂等,中部常夹有多层钙质结核。 二、构造 该井田地质构造形态为一走向NE70,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在单斜构造的基础上,发育了次一级不同方向的褶曲,断层、挠曲、层间滑动及陷落柱等构造。 褶曲构造主要为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三组,井田主要有郭家沟向斜位于井田西北部,轴向近东西北东东向,幅度50米,延展长度2700米;王石凹向斜位于井田中部,轴向北东45,幅度60米,延展长度4500米;西山背斜位于井田中部,轴向北东45,幅度30米,延展长度4500米;罗家塔背斜位于井田中部,轴向北北西向,幅度20米,延展长度1500米;庞家山向斜位于井田东部,轴向北西315,幅度25米,延展长度1000米 南坡村挠褶带位于井田东北部,走向为北东285,挠褶带以北煤层平均倾角1316,以南57。 断裂构造井田主要发育有下列大的断层 101正断层位于井田中部,东一上山采区东部,走向北东62,倾向北西,倾角7080,落差最大19米,延展长度2000米。 102正断层位于井田中部,东一上山采区西部,走向北东3337,倾向北西,倾角72,落差最大10米。 旺西正断层位于矿井东部及东北部一带,走向305315,倾向北东,倾角4050,落差最大28米,呈阶梯式正断层分布,断层带影响宽度50100米,延展长度2500米。 断层发展规律断层走向主要为北东、北西及近东西向,北西向断层倾角小,落差大,沿走向影响距离长,北东向断层倾角变化大,落差小,沿走向影响距离短;近东西向断层倾角大,落差大,沿走向影响距离长,且两盘具有扭曲性,断层附近小断层非常发育。 第二节 煤层与煤质 一、煤层 该井田煤系地层可划分为三个煤段 上含煤段(山西组)含3煤;中含煤段(K2K4)含51号煤、52号煤、6号煤、8号煤等;下含煤段(O12K2)含9号煤、10号煤及10号底煤等。52号煤层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10号煤层为次要可采煤层,其余皆不可采,具体分述如下 52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部,K3之上、K4之下,煤层厚度一般为1.455.5米。平均2.97米,煤层含夹矸04层,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及石灰岩透镜体,夹矸厚度一般为0.050.55米,煤层顶板为黑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局部为K4砂岩,底板为铝土泥岩。 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K1之上、K2之下,煤层厚度一般为03.93米。平均1.38米,煤层含夹矸02层,一般一层,岩性为泥岩,00.75米,煤层顶板为黑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富含黄铁矿结核,底板为铝土泥岩。 52号煤层由于受到断层、褶曲、河流冲刷、陷落柱、层间滑动等构造的影响,使得煤层赋存变化较大,断层使工作面出现煤层变薄,甚至形成无煤带,出现修改设计或被迫改造工作面;褶曲发育使煤层局部倾角变化大,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因河流冲刷使煤层变薄,甚至无煤;陷落柱及层间滑动构造也是造成煤层变薄,煤层缺失的主要原因,直接导致局部煤层开采困难;10号煤层主要受奥灰岩面起伏变化及断层影响,煤层厚度变化很大且极不稳定,造成开采困难。 二、煤质 52号煤层宏观煤岩类型以半光亮型为主,宏观煤岩成分以亮煤为主,镜煤和暗煤次之,物理性质玻璃光泽,硬度1.0具阶梯状断口,条带状结构,疏松性日危,内生裂隙发育,容量1.47吨/m3,煤质指标Ad29.0,St2.9。Q22.7MJ/kg,煤类瘦煤,工业用途动力用煤。 10号煤层宏观煤岩类型以半光亮为主,宏观煤岩成分以亮煤为主,镜煤和按煤次之,物理性质玻璃光泽,硬度1.01.5,具阶梯状断口,条带状结构,内生裂隙发育,容量1.5吨/m3,煤质指标Ad26.2,St6.5,Q24.4MJ/客观。 第三节 开采技术条件 一、矿井水文地质概况 该井田地表无较大河流水体,多为间歇性溪流,动态极不稳定,主要有陈家河,流量066.8m3/时,平均38.2m3/时。 矿井主要含水层从上而下依次为 第Ⅰ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黄土层第三系的紫色粘土,砂质粘土及砾石、细砂等,一般50100米,主要为潜水。 第Ⅱ含水层主要为石千峰组下部的粗粒砂岩层,厚40米,含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性很不均一。 第Ⅲ含水层主要是上石盒子组下部的砂岩层,厚约10米。 第Ⅳ含水层主要为山西组下部的两层厚层状砂岩,井下开采顶板冒落后引起的多次漏水现象,其水源多来自PS2砂岩,PS1砂岩硬度平均约11.02米,PS2砂岩平均7.17米。 井田为向北西倾斜的波状单斜构造,地下水的孔隙裂隙水为主,含水量不丰,地面无大水体,因此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属简单型。 第Ⅰ含水层由于地形切割甚巨,沟壑发育,多呈不连续状分布于山脊、山梁,排泄条件良好,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降雨量较小,蒸发量大,含水性微弱,不会对矿井开采带来大的危害。 第Ⅱ含水层分布,埋藏浅,风化袭隙发育,与第含水层间无明显隔水层存在,易受降水补给,因此常为本区主要的含水层,但由于构造、补给条件等因素,含水性很不均一,其下距可采煤层间距较大,之间又有良好的隔水层存在,一般不会对开采带来严重危害。 第Ⅲ含水层含水性不丰,其上、下隔水层存在,不会给矿井开采带来危害。 第Ⅳ含水层下距可采煤层较近,含水性不均一,当煤层开采后冒顶高度达此带时,会有一定影响,但含水量不大。 矿井正常涌水量一般为2540m3/时,最大涌水量为60m3/时。 二、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 该井田煤层顶、底板特征如下 1、52号煤层 伪顶多为炭质泥岩或黑色泥岩夹煤线,不稳定,厚01.0米,平均0.52米,主要分布于补勘区的中深部及东部一带。 直接顶主要为灰色或黑色的砂质泥岩或泥岩,局部地带为粉砂岩、厚09.52米,平均2.65米,薄层状中厚层状,根据强度指数计算,应属中等稳定顶板。由于山西组底部河床相发育,使其直接顶板岩石常受到不同深度的冲刷,在冲刷地带,粉、细粗粒砂岩直接覆于52号煤之上,其直接顶板则属于坚硬顶板。 老顶即山西组底部粉、细粗粒砂岩,厚0.5725.97米,平均11.02米,下距52号煤015.73米,平均8米,根据老顶分级方案,应属ⅠⅡ类。 直接底板多为浅灰色铝土泥岩,局部为炭质泥岩、泥岩或粉砂岩,厚0.258.61米,平均2.37米,遇水易膨胀,可塑性强。 2、10号煤层 伪顶炭质泥岩,厚00.30米,不稳定。 直接顶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局部为黑色泥岩,致密,较稳定,厚0.506.96米,一般1.83米,属中等稳定顶板。 老顶黑色石灰岩、致密、坚硬,厚08.12米,平均1.85米,局部相变为钙质粉砂岩或泥岩,中间常夹有泥岩、粉砂质泥岩或8薄煤,按老顶分类应属ⅠⅡ级。 底板直接底板多为灰浅灰色铝土泥岩,层位稳定,但厚度变化较大,厚023.79米不等,平均4.38米,遇水易膨胀,可塑性强。 王石凹矿煤层埋深420550米,工作面采高2.13.0米,工作面开采后会出现地面坍塌、滑坡现象,具体表现为采后13个月为岩移变形期,主要在上覆岩层内部出现裂缝变形,但地表变化不大;采后46个月为岩移活跃期,主要表现为地表出现裂缝、下沉、滑坡等现象;8个月1年内为岩移衰退期,表现为地表裂缝、变形,速度缓慢,但仍有变化;35年后地表岩移活动停止,地表裂缝大部分合拢,趋于稳定。 三、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该井田52号煤层瓦斯赋存受制于下列因素 1、煤层距煤系基底高透气性的奥陶系灰岩较近,瓦斯易于逸散。 2、中、小型张性断层发育,层滑构造发育,有利于瓦斯的释放排出。 3、煤层复盖层中高透气性岩层层数较多,厚度较大,不利于煤层中瓦斯的保存,目前52号煤层瓦斯相对涌出量为2.3m3/TD,矿井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 本矿煤尘爆炸指数19.44,具有爆炸危险性,煤层不自燃。 第三章 2009年拟开采的工作面情况 第一节 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 2009年度所开采的工作面采用后退式走向长壁式综合机械化采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采煤工艺矿井目前开采5煤层,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法。 第二节 开采的工作面 2009年王石凹煤矿分东西两大自然采区进行综采开采。其中,东部采区开采2208工作面、22060-1 工作面、2202工作面;西部采区开采2501工作面、2103工作面、2502工作面。 第三节 工作面接续安排 西部采区综采一队施工 ①现采面西Ⅲ下山系统2501工作面 1101501.472.45.8万吨 2.0万吨/月,可采2.9个月,09年元-09年3月下旬。 ②一次接续面西Ⅲ上山系统2103工作面 3301501.472.417.5 3301001.472.411.6 合计29.1万吨 4.5万吨/月,可采6.5个月,09年3月下旬-09年9月中旬。 ③二次接续面西Ⅲ下山系统2502工作面 2011501.472.511.1万吨 3.0万吨,可采3.7个月,09年9月中旬-09年12月下旬。 东部采区综采二队施工 ①现采面西Ⅰ系统22080工作面 401501.472.52.2万吨 2.2万吨/月,可采1.0个月,09年1月-09年2月。 ②一次接续面东Ⅰ系统22060工作面 5201201.472.522.9万吨 6.0万吨/月,可采3.8个月,09年2月-09年5月下旬。 ③二次接续面东Ⅱ系统2206Ⅰ工作面 7501201.472.837.0万吨 6.0万吨/月,可采6.2个月,09年5月下旬-09年11中旬。 ④三次接续面东Ⅲ系统2202工作面 901501.472.85.6万吨 5.0万吨/月,可采1.1个月,09年11中旬-09年12月下旬。 第四章 工作面回采率计划 第一节 西部采区工作面回采率计划 2009年度在西部采区共开采三个工作面。即2501、2103、2502 工作面。 1、2501工作面回采率计划 2501工作面井下位于650水平西部采区,西三下石门及西三皮下以西。王石凹与桃园井田边界以东,南为2109Ⅷ工作面采空区。 该面所采煤层为石炭系太原组5-2煤层,煤层赋存稳定,煤层结构单一,仅距煤层底板0.3-0.5米处,有一层破碎的泥岩夹矸,厚约0.1-0.5米,煤层最大倾角18度,最小倾角3度,平均倾角8度,煤层平均厚度2.5米 2501工作面巷道长835米,可采长度110米,已采长度525米,计划采长110.0米,剩余长度200米,工作面宽度150米。上、下顺槽均为梯形断面,毛断面面积为10.44㎡;切眼的毛断面为14.7㎡。煤层容重1.47t/m3。采煤方法综采。 工作面回采率计算 1)、工作面采出量 1101501.472.458212.0吨 2)、工作面浮煤损失量 1101501.470.12425.5吨 3)、工作面动用量 58212.02425.560637.5吨 4)、工作面计划回采率 58212.060637.596.0 5)、工作面损失量所占的比例 2425.560637.54 2、2103工作面回采率计划 2103工作面井下位于650水平西部采区西三上山系统西翼。东临西三上山皮带道,西临桃园井田边界,南距矿735水平西四采区281条带采空区60米,北距矿2105综采工作面采空区60米。 该面所采煤层为石炭系太原组5-2煤层,煤层赋存稳定,起伏大,局部倾角达450-500,结构简单,仅距煤层底部0.4米处有一层破碎的泥岩夹矸,厚约0.1-0.6米,再下为5底煤,厚度0.4米。该面沿走向向西煤层厚度逐渐变薄,最薄处1.6米。煤层平均厚度2.5米。 2103工作面巷道长度830米,可采长度660米,计划采长660米,剩余长度170米,工作面宽度150米。上、下顺槽均为梯形断面,毛断面面积为10.44㎡;切眼的毛断面为14.7㎡。煤层容重1.47t/m3。 工作面回采率计算 1)、工作面采出量 3301501.472.4174636.0吨 3301001.472.4116424.0吨 合计291060.0吨 2)、工作面浮煤损失量 3301501.470.17276.5吨 3301001.470.14851.0吨 合计12127.5吨 3)、面内煤柱损失量 503351.472.561556.3吨 3)、工作面动用量 291060.012127.561556.3364743.8吨 4)、工作面计划回采率 291060.0364743.879.8 5)、工作面损失量所占的比例 (61556.312127.5)364743.820.2 3、2502工作面回采率计划 2502工作面井下位于650水平西部采区西三系统,东接西三下石门及西三皮带道。距2502Ⅱ工作面采空区约200米,西临王石凹与桃园矿井田边界,南为2501工作面,北为未采区。 该面所采煤层为石炭系太原组5-2煤层,煤层赋存稳定,起伏较大,煤层最大倾角22度,最小倾角3度,平均倾角9度,煤层最大厚度3.05米,最小厚度1.43米,平均厚度2.5米。煤层结构单一,仅距煤层底板0.3-0.6米处,有一层破碎的泥岩夹矸,厚约0.1-0.5米,平均厚度0.3米,厚度极不稳定。此泥岩夹矸下的煤层厚度称为5底煤,厚约0.3-0.5米。 2502工作面巷道长度900米,可采长度700米,计划采长201米,剩余长度699米,工作面宽度150米。上、下顺槽均为梯形断面,毛断面面积为10.44㎡;切眼的毛断面为14.7㎡。煤层容重1.47t/m3。 工作面回采率计算 1)、工作面采出量 2011501.472.5110801.3吨 2)、工作面浮煤损失量 2011501.470.14432.1吨 3)、工作面动用量 110801.34432.1115233.4吨 4)、工作面计划回采率 110801.3115233.496.2 5)、工作面损失量所占的比例 4432.1115233.43.8 4、西部采区工作面平均回采率 (58212.0291060.0110801.3) 10085.1 (60637.5364743.8115233.4) 第二节 东部采区工作面回采率计划 2009年在东部采区共开采三个工作面。即22080、22060、22061、 2202工作面。 1、22080工作面回采率计划 22080工作面井下位于650水平东部采区、东一石门及皮下以西、西一皮下以东,北临王石凹与史家河井田边界,南为未开采的22070工作面。 22080工作面所采煤层为石炭系太原组群之上的5-2煤层,煤层赋存稳定,起伏较大,最小倾角3度,最大倾角20度,平均倾角8度,煤层结构较复杂,含矸两层,第一层夹矸距煤层顶板约0.8-1.6米处,厚度平均约0.5-0.8米,局部达1.6米,属煤层分叉构造(形成5-1煤),第二层夹矸距煤层底板0.6-0.8米处,呈串珠状、零星分布的“石鳖”层。煤层最大厚度3.0米,最小厚度1.5米,平均厚度2.6米。 22080工作面巷道长度1100米,可采长度1040米,计划采长40米,剩余长度60米,工作面宽度150米。上、下顺槽均为梯形断面,毛断面面积为10.44㎡;切眼的毛断面为14.7㎡。煤层容重1.47t/m3。 工作面回采率计算 1)、工作面采出量 401501.472.522050.0吨 2)、工作面浮煤损失量 401501.470.1882.0吨 3)、工作面动用量 22050.0882.022932.0吨 4)、工作面计划回采率 22050.022932.096.2 5)、工作面损失量所占的比例 882.022932.03.8 2、 22060工作面回采率计划 22060工作面井下位于650水平东部采区、东一石门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