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标准.doc
65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安安全全高高效效现现代代化化矿矿井井 技技术术标标准准 QB/AQGXKJQB/AQGXKJ 001-2011001-2011 条条 文文 说说 明明 66 前前 言言 本标准是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煤集团)企业标 准,是对国家及行业现行标准、规范、规程、规定的提升和补充。 为便于各单位和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特按 篇、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考。在使用 中如发现本条文说明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函告中煤集团。 67 目目 次次 第一篇第一篇 总总 则则...............................................................................................70 第二篇第二篇 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矿井地质保障系统...........................................................................71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71 第二章第二章 煤炭地质勘查煤炭地质勘查................................................................................71 第三章第三章 设计阶段地质工作设计阶段地质工作........................................................................72 第四章第四章 建井阶段地质工作建井阶段地质工作........................................................................76 第五章第五章 生产阶段地质工作生产阶段地质工作........................................................................76 第三篇第三篇 矿井开采及地面布置矿井开采及地面布置.......................................................................77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78 第二章第二章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78 第一节 开拓方式...................................................................................78 第二节 大巷布置及采区划分...............................................................79 第三节 井筒及装备...............................................................................80 第四节 井底车场主要硐室...................................................................80 第三章第三章 井下开采井下开采........................................................................................81 第一节 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81 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布置及装备...........................................................82 第三节 巷道掘进及装备.......................................................................84 第四章第四章 工业场地布置及地面设施工业场地布置及地面设施............................................................85 第一节 工业场地布置...........................................................................85 第二节 行政公共设施...........................................................................85 第四篇第四篇 矿井主要系统矿井主要系统...................................................................................87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87 68 第二章第二章 提升系统提升系统........................................................................................88 第一节 立井提升...................................................................................88 第二节 斜井提升...................................................................................91 第三章第三章 井下运输系统井下运输系统................................................................................93 第一节 井下煤炭运输...........................................................................93 第二节 井下辅助运输...........................................................................93 第四章第四章 通风系统通风系统........................................................................................94 第一节 矿井通风...................................................................................94 第二节 主要通风设备...........................................................................95 第五章第五章 井下排水系统井下排水系统................................................................................95 第六章第六章 压风系统压风系统........................................................................................96 第七章第七章 供配电系统供配电系统....................................................................................98 第一节 供电电源...................................................................................98 第二节 输变电.......................................................................................98 第三节 地面供配电.............................................................................101 第四节 井下供配电.............................................................................104 第八章第八章 给水排水及采暖供热系统给水排水及采暖供热系统..........................................................105 第一节 给水排水.................................................................................105 第二节 采暖、通风、供热与空调.....................................................107 第五篇第五篇 矿井信息化矿井信息化.....................................................................................109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109 第二章第二章 综合自动化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111 第一节 基本要求.................................................................................111 第二节 安全监控系统.........................................................................113 69 第三节 生产监控系统.........................................................................113 第四节 工业电视系统.........................................................................113 第五节 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114 第六节 地面调度监控中心.................................................................115 第三章第三章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115 第四章第四章 通信系统通信系统......................................................................................116 第六篇第六篇 矿井安全矿井安全.........................................................................................118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118 第二章第二章 防治水防治水..........................................................................................118 第三章第三章 瓦斯治理瓦斯治理......................................................................................134 第一节 瓦斯抽采.................................................................................134 第二节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136 第四章第四章 防灭火防灭火..........................................................................................136 第五章第五章 煤尘防治煤尘防治......................................................................................136 第六章第六章 顶板灾害防治顶板灾害防治..............................................................................137 第七章第七章 冲击地压防治冲击地压防治..............................................................................138 第八章第八章 热害防治热害防治......................................................................................138 第九章第九章 井下紧急避险井下紧急避险..............................................................................138 70 第一篇第一篇 总总 则则 第第 1 1 条条本条说明了制定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标准的目的。 本标准主要强调矿井安全及预防,包括设计、施工、生产三个阶段,是 在国家及行业现行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基础上对安全要求的提升。 第第 2 2 条条本条各款说明了本标准的编制原则。强调 “以人为本”、 “无人则安”的理念,坚持“五高”标准和“四化”方向,坚持 “安全 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思路和要求。 第第 3 3 条条本条说明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分别从矿井地质保障、开 采设计及地面布置、采掘装备、主要系统设置、综合信息化、矿井安全 六个方面制定了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标准。 第第 4 4 条条本标准主要针对建设规模在 1.5Mt/a 及以上的新建井矿井, 其它如生产矿井、改扩建矿井、技改矿井、整合矿井等应参照执行。因 为本标准并没有包括矿井所有系统环节和内容,如储量计算、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技术经济等。因此,本标准未涉及的内容执行国家及行业现 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规定。 71 第二篇第二篇 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矿井地质保障系统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第第 5 5 条条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根据现代化矿井机械 化、集约化程度高的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遥感遥测、地质填图、钻探、 坑探、物探、化探等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探测仪器,结合探采揭露信息, 依托“3S”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平台,建立矿井地质数据库,形成能够精确 描述和高度概括地质体特征与属性、符合地质规律的三维数据体预测模 型,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与开采地质条件保障。 “3S”遥感-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al ina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综合勘探探测方法为查明井田煤炭资源和开发地质条件,根据井 田自然地理与施工地质条件,按照安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而优选的 多种探测技术手段体系。 地测资料数据库利用井田勘查与矿井生产建设各个阶段获得的各 类地质信息,依托“3S”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平台建立的矿井地质数据库。 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以精细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数据为基础,以 矿山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建立能精确描述和高度概括地质实体特征与属 性的三维图形显示。 动态管理及时补充矿井勘探、建设及生产中探测或揭露的地质信 息,通过探采对比、验证,实时更新地质数据库,运用高精度三维地质 模型预测预报,指导下一步工作。 72 第第 6 6 条条本条明确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建设目标是 建立矿井生产资源/储量条件和开采地质条件可视化系统、形成开采地质 条件量化预测和综合评价技术,实现地测信息资源共享,为管理层决策 提供可靠地质依据。 第第 7 7 条条在地质填图、钻探、坑探、物探、化探、测试试验等技术 手段的基础上,依托“3S”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地质工作的 动态管理和量化预测,构建地质保障信息平台。 第第 8 8 条条本条中的“采集、输入、存储”包括地质填图、遥感遥测、 工程测量、钻探、坑探、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采掘揭露等多 种技术手段获取的多源地测信息,并结合地质规律和高精度三维地质模 型进行分析判断,为地质预测和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第第 9 9 条条本条明确了矿井地测信息数字化、精细化与自动化建设标 准。 第第 1010 条条 本条指出了建立地质体组构可视化系统在目的在于提高地 质预测预报能力。 第第 1111 条条 本条各款提出了矿井图纸数字化处理系统在建设矿井地质 保障系统中的作用。 第二章第二章 煤炭地质勘煤炭地质勘查查 第第 1212 条条 煤炭地质勘查坚持以煤炭及其共伴生资源勘查为核心,以 先进可行的勘查技术方法和勘探探测装备为手段,根据煤炭资源勘查资 料对矿井床开发的外部环境、资源条件、开采地质技术条件、环境和灾 害因素、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和概略研究的原则。 第第 1313 条条 所提交的煤炭地质勘探报告不仅符合煤炭地质勘探报告 编写规范(MT/T 1044-2007)的要求,还应做到 73 1、将本单位本次完成的勘探成果与本报告提交前的勘探成果(包括 本单位和由其他单位完成的)进行比对、分析、汇总,提交综合成果报 告(例如,包括钻探、地震、电法、野外调查成果的综合成果报告); 2、具备条件时,应将“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与运用”单列一章, 放于原规范(MT/T 1044-2007)A11 之前,其他部分相应顺延。 第第 1414 条条 本条是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第 5 条的归纳与概括。进一步明确了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第 1515 条条 本条与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 5.5.2.1d 条相同而需要强调的内容。 第第 1616 条条 本条与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 5.5.2.1a 条相同而需要强调的内容。 第第 1717 条条 本条是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 5.5.2.1f 条的简化和强调,使煤炭勘探阶段对煤类煤质研究程度更为明 确。 第第 1818 条条 本条是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 5.5.2.1g 条、5.5.2.1i 条、附录 B.2.7 和煤炭地质勘探报告编写规范 (MT/T 1044-2007)A.4.6 中对水文地质勘探要求的归纳和提升,使得勘 探阶段对井田水文地质工作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第 2727 条条 本条明确规定先期开采地段和生产采区均应开展以查明落 差 5m 以上断层、小褶曲、煤层形态和其它地质异常体为主的高分辨率三 维地震超前勘探。 第第 2828 条条 本条明确和强调了煤炭地质勘探报告编制内容中应包括高 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及其运用方法部分。 第第 2929 条条 本条只说明矿井建设阶段的原则性要求。 74 第第 3030 条条 本条规定影响矿井设计的重大地质问题矿井设计过程中 发现存在影响矿井建设生产的重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瓦斯地质、工 程地质等问题时,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勘探工作予以查明。 第第 3232 条条 为便于统一管理,本条明确矿井地质勘探应达到的程度。 第第 3333 条条 本条明确了煤炭地质勘探除具备基本矿图和专用矿图外, 还应根据需要绘制其它图件。 1、基本矿图主要有 1)矿区地形地质图或基岩地形地质图,110000~150000; 2)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3)矿区含煤地层综合柱状图; 4)矿区煤岩层柱状对比图; 5)矿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6)矿区主要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7)井田地形地质图或基岩地形地质图,12000~15000; 8)矿井含煤地层综合柱状图,1200~1500; 9)井田地质构造纲要图,12000~110000; 10)井田补充勘探钻孔柱状图,1200; 11)井田分水平(分区)煤岩层对比图,1200~1500; 12)矿井水文地质图,12000~15000; 13)矿井地质剖面图,12000~15000; 14)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15000; 15)井上下对照图,12000~15000; 16)矿井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2000~15000; 75 17)井田急倾斜煤层立面投影图及资源 /储量估算图, 12000~15000; 18)井田分水平地质切面图(倾角大于 25的多煤层) , 12000~15000; 19)分区煤层底板(顶板)等高线图,11000~12000; 20)分区水平地质切面图,11000~12000; 21)分区地质剖面图,11000~12000; 2、专用矿图 1)采掘工程平面图,12000~15000; 2)工业广场平面图,1500~11000; 3)主要井巷地质素描图,12001500; 4)主运输水平地质切面图,11000~15000; 5)回风水平地质切面图,11000~15000; 6)采区上(下)山地质剖面图,11000~12000; 7)通过首采区的勘查线剖面图(经过修改的),150011000; 8)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11000; 9)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11000~12000; 10)采区煤层立面投影图(急倾斜煤层),11000~12000; 11)采区地质剖面图,11000~12000; 12)采区回风水平和运输水平地质切面图; 13)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11000~12000; 14)工作面煤厚等值线图(厚煤层或特厚煤层); 15)工作面剩余煤厚等值线图(厚煤层或特厚煤层); 16)矿井地温等值线图(深井和构造复杂型矿井) 76 17)延深水平地质切面图; 18)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包括老顶在内),1200; 19)代表性工作面地质剖面图或地质构造剖面图, 11000~12000; 22)工作面四壁、代表性石门地质素描图,1200~1500。 第三章第三章 设计阶段地质工作设计阶段地质工作 第第 3434 条条 本条规定了矿井设计部门应提前介入参与和审查煤炭地质 勘探工作。 第第 3535 条条 本条明确提出了煤炭地质勘探程度衡量标准和采取的必要 技术手段要求。 第第 3636 条条 本条明确了井筒检查孔取心、采样和测试试验项目的要求。 第第 3737 条条 为便于统一管理,明确井筒检查钻孔测井、测温、测水流量、 全波列与超声成像测试的要求。 第第 3838 条条 为便于统一管理,本条明确了斜井井筒检查钻孔施工技术要 求。现行标准中无本条款的完整规定。 第四章第四章 建井阶段地质工作建井阶段地质工作 第第 3939 条条 本条是在矿井地质规程第 44 条内容的基础上,更加强 调了增补修改地质数据库,运用三维地质模型预测预报地质条件。 第第 4040 条条 巷道掘进前必须按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和煤矿 防治水规定,采用钻探、巷探、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方法 进行瓦斯突出危险性与水害探测验证,并制定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水害 的措施,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经有关单位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 77 工作面采煤前应采用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巷探、地球化学勘探等 方法探测验证工作面内断层、陷落柱、含水层(体),瓦斯异常区,并 制定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水害的措施,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经有关单 位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回采。 第第 4343 条条 本条是在矿井地质规程第 48 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了掘进过程中的地质工作。 第第 4646 条条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新井移交前,必须组成专门小组, 按矿井地质规程(试行)要求编制建井地质报告,报上一级地 质部门评审、验收,并报新井投产验收委员会批准。同时移交钻探、物 探、三维地质模型、地质数据库以及其它(包括电子版、纸质和实物等) 相关的全部地质资料。 第五章第五章 生产阶段地质工作生产阶段地质工作 第第 4747 条条 本条款中“生产建设需要”是指安全生产需要和建设管理 需要。 第第 4848 条条 本条是在矿井地质规程第 59 条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 明确了在采区掘进、工作面掘进与回采、新采区开拓和水平延深过程中 应进行的地质工作。 第第 5353 条条 本条是在矿井地质规程第 66 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了在掘进期间应进行的地质工作。 第第 5555 条条 本条强调“地质三书”的编写内容及提交时间要求应按 矿井地质规程的相关要求执行。 78 第三篇第三篇 矿井开采及地面布置矿井开采及地面布置 第一章第一章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第第 5656 条条 本条从矿井开拓系统、采掘设备配备等方面对矿井建设提 出了总体要求,强调减少用人、提高效率。 第第 5757 条条 本条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规定了矿井工业场地布置原则; 另一方面重点强调了地面建筑设计的原则。 第第 5858 条条 因为矿井资源赋存条件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本条规定了 矿井建设规模和井田开拓方式确定的一般原则。本条 第第 5959 条条 本条规定了大巷布置原则。考虑到施工速度及施工成本等 因素,强调除有特殊规定外,大巷尽可能沿煤层布置。 第第 6060 条条 本条规定了采煤方法、采煤工艺以及回采工作面个数的确 定原则;同时强调了采煤设备配备的原则。有些矿井回采工作面个数由 于地质条件的限制短时间内可能难以达到 2 个以下,但随着煤炭开采技 术的发展,此条规定应该能够实现。 第第 6161 条条 本条规定了掘进工作面个数、掘进设备配备以及掘进矸石 处理的原则。 第第 6262 条条 按照集中设置、集中管理的原则,机修车间等辅助生产设 施由矿区统一考虑,矿井只设置大型设备中转临时存放场所。 第二章第二章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 第一节第一节 开拓方式开拓方式 第第 6363 条条 本条只是根据地层岩性、建设规模、埋藏深度给出了主、 副斜井确定的一般原则。如果井型小于 3.0Mt/a,埋藏较浅,同样适合斜 79 井开拓。 主斜井埋藏深度是考虑用一条胶带机运输,不考虑中间驱动和搭接 确定的。副斜井埋藏深度是以倾角不大于 6.5、斜长不大于 3500m 确定 的;但影响开拓方式的因素还很多。 考虑到立井提升系统比较复杂,环节又多,因此,确定开拓方式总 的原则是只要条件适合,主、副井尽可能采用斜井,而不用立井。 第第6 64 4 条条 本条从生产和安全 需要强调矿井井筒数目不少于三个。 第第 6565 条条 本条从安全逃生和缩短建井工期的角度,明确了风井井口 位置选择的原则。考虑正常通风和反风两种情况下均有一个安全出口在 进风井中,故要求进、回风井必须均有安全出口。 第二节第二节 大巷布置大巷布置及采区划分及采区划分 第第 6666 条条 本条规定了大巷的一般布置原则。本条第四款强调了复杂 或极复杂水文地质类型的矿井,其中一条大巷要高于其它大巷,主要是 从安全角度考虑。井下一旦发生水患,人往高处走,可争得更多逃生时 间。 第第 6767 条条 本条明确了不同围岩类别,采取不同的的支护形式。在实 际施工中,以安全施工和安全使用为前提,根据具体围岩条件采用一种 形式或几种方式联合支护。 第第 6969 条条 本条规定了主要巷道断面的确定原则,对以胶轮车为辅助运 输方式的矿井,规定了大巷的最小宽度。 第第 7070 条条 应尽量加大采区尺寸及工作面推进长度,以减少巷道掘进 工作量,提高煤炭回收率。但也不是无限制的加大,还应结合煤层自然 发火情况、煤层厚度、装备水平等合理确定。一般情况下,工作面推进 80 长度以满足回采一年左右为好。 第三节第三节 井筒及装备井筒及装备 第第 7171 条条 本条从安全、施工、使用等角度规定了立井井筒断面的确 定原则,并规定了最小井筒直径。 第第 7272 条条 本条规定了平硐及斜井断面的确定原则。同时规定缓坡副 斜井的净断面宽度和坡度。根据调研,目前实际使用的缓坡副斜井坡度 最大的为 9,但存在空车打滑现象。尤其是巷道有淋水时,巷道坡度最 好不大于 6.5。但考虑车辆性能的改进以及无轨胶轮车作为辅运设备的 优越性,巷道坡度暂定为不大于 7。 第第 7373 条条 本条说明了立井井筒采用冻结法施工的适用条件。 第第 7474 条条 本条针对不同的围岩条件明确了平硐、斜井的具体支护方 式及施工方法。 第第 7575 条条 本条对立井井筒装备中的罐道、托架、梯子间及其防腐要 求作出了明确规定。 第四节第四节 井底车场井底车场主要硐室主要硐室 第第 7676 条条 井底煤仓主要起缓冲作用。采用斜井开拓的矿井,尤其是 规模较小或主采煤层层数少的矿井,为了减少转载环节,可不设井底煤 仓。但考虑到运量的不均匀性,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宜配备变频调速装置, 且输送能力不小于大巷胶带输送机的输送能力。 第第 7777 条条 本条规定采用立井开拓的矿井应设井底煤仓,主要考虑箕 斗提升的不连续性和保证主提升的能力。同时规定了井底煤仓的形式、 布置间距和容量。 81 1、主要考虑立式煤仓施工相对比较容易,圆形煤仓受力效果好、容 量大。 2、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规定,“两煤仓间净岩柱不应小于其 中最大煤仓掘进直径的 2.5 倍”,从施工及受力方面考虑,间距太小不 利于施工,煤仓支护难度加大。为便于操作,本条规定了具体数值。 3、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规定,“井底煤仓有效容量按矿井设 计日产量的 0.15~0.25 倍系数计算”。随着井型的不断加大,煤仓容量 按此计算非常之大,不但增加了掘进工程量,浪费了投资,也增大了危 险性;另外从使用角度看,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因此,条文对其进行了 适当的缩小。本款中的“特大型矿井”是指井型为 8.0Mt/a 及以上的矿 井。 第第 7878 条条 当副井采用缓坡斜井时,从安全上考虑,运行车辆容易撞 坏排水管路;从经济上考虑排水管路长,阻力损失大,管路投资也大, 故主排水管路应沿主井井筒敷设或打钻孔直排地面。 第第 7979 条条 本条主要强调主井井底撒煤清理应实现机械化,并要求撒 煤进入井下煤流系统,以减少副井提升量和地面脏杂煤处理设施。副井 也应考虑井底排除积水或清理杂物的措施。 第第 8080 条条 箕斗装载硐室是井底车场最重要的硐室之一,其位置和层 位选择非常重要。为方便撒煤清理及装载设备的检修,装载系统采用全 上提或半上提方式。 第三章第三章 井下开采井下开采 第一节第一节 采煤方法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及采煤工艺 第第 8181 条条 本条说明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强调了矿井应达到的采煤机 82 械化程度,二是规定了矿井全员效率。 根据调研情况,针对不同的建设规模规明确定了不同的原煤生产人 员效率指标,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第第 8282 条条 本条说明了煤层的一般开采方法。 第第 8383 条条 本条明确规定了缓倾斜及倾斜煤层的采煤工艺。 根据调研情况,目前大采高工作面液压支架最大高度为 7.3m,放顶煤工 作面液压支架最大高度为5.5m,据此确定了 缓倾斜煤层各采煤工艺的最大采 高。 第第 8484 条条 本条说明了特殊条件下的煤层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 第二节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布置回采工作面布置及装备及装备 第第 8585 条条 本条有两层含义一是强调安全高效开采,规定了回采工 作面个数;二是为统一技术标准,便于设计及生产管理,对回采工作面 划分为五个类型。 第第 8686 条条 本条明确了特大型工作面应具备的条件,同时对其主要装 备标准也提出了要求。 第 1 款规定了特大型工作面长度及推进长度。目前我国神东矿区其 工作面长度已达到 300m 以上,最长已经特过 400m;工作面推进长度已 达 5000m 以上。 第 3 款强调采用“一矿一面”的模式。 第 4 款强调特大型工作面推进长度大,从掘进通风、接替、运输等 需要考虑,特大型工作面上下巷道应采用双巷布置。 第 6 款明确了特大型工作面主要采煤装备标准。除满足本款规定外, 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83 1)液压支架主体复合加载型式试验次数不少于 50000 次;电液控 制系统,寿命循环次数不少于 25000 次; 2)刮板输送机配置可靠的液压马达紧链装置、自动(或手动)伸 缩机尾;机头、机尾处设有采煤机的行走限位装置;传动装置具备机械 或电气过载保护装置;刮板输送机整机可靠运行时间不低于 2a; 3)转载机配置整体前移装置、可靠的液压紧链装置 ;具有自动或手 动伸缩机头;传动装置具备机械或电气过载保护装置;转载机整机寿命 与输送机相匹配; 4)破碎机整机寿命与输送机相匹配。 第第 8787 条条 本条明确了大型工作面应具备的条件,同时对其主要装备 标准也提出了要求。 第 1 款规定了大型工作面长度及推进长度。实际生产中,此类工作 面技术成熟,设备可靠,便于操作管理,产量高,效益好。 第 6 款明确了大型工作面主要采煤装备标准。同时还应满足本条文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