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地区泉四段沉积相及油气成藏特征_李晶.pdf
2020年第11期西部探矿工程 * 收稿日期 2020-01-19修回日期 2020-03-18 基金项目 国家 “十三五” 科技重大专项 “大型岩性油气藏形成主控因素与有利区带评价” 2017ZX05001-002。 作者简介 李晶 (1982-) , 女 (汉族) , 吉林松原人, 高级工程师, 现从事石油地质方面研究工作。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地区泉四段沉积相及油气成藏特征 李晶*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要 以岩芯分析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料为基础, 研究了古龙地区泉四段沉积相展布及微相 类型。认为古龙地区泉四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 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 分流河道间、 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间、 河口坝和席状砂等6种微相。通过对沉积微相研究, 揭示了河道砂和河口坝砂体是该区最有利的储集体, 也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 “甜点” 。在沉积相分析 预测基础上, 结合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综合分析认为源岩、 断裂和砂体控制着古龙地区泉四段油藏 的形成与分布, 有利沉积相带和构造高部位油气成藏更为富集。 关键词 古龙地区泉四段; 沉积相;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断裂; 砂体 中图分类号 TE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716 (2020) 11-0097-04 古龙地区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 东起大 庆长垣西界, 西至龙虎泡大安阶地东界, 北邻齐家凹 陷, 南至嫩江、 松花江 (图1) , 呈南北向长条带状分布, 为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深水湖盆凹陷[1]。随着对古龙地 区油气勘探深入, 挖潜剩余油、 寻找有利目标区已成为 其目前勘探的主要方向, 搞清其沉积微相展布是亟待 解决的问题之一。从目前古龙地区已获工业油流井试 油井段看, 已有15口井纵跨2000m以下地层, 其中获 工业油流最深的井是Y71井, 压后抽汲获3.52t/d的含 水工业油流。由此看出, 扶杨油层2000m以下油层仍 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勘探实 践 [2-7], 发现古龙地区泉四段沉积相及成藏研究仍属于 薄弱环节, 因此, 系统研究古龙地区泉四段沉积相及成 藏主控因素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岩芯岩屑、 录井、 测 井及地震等资料开展沉积相分析与研究, 明确古龙地 区泉四段沉积相类型, 并探讨成藏特征分析, 期望对古 龙地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部署依据。 1沉积体系特征 1.1沉积环境 松辽盆地北部青一段和嫩二段沉积时期经历了两 次大规模的湖侵, 发育巨厚的暗色泥岩, 是全盆地良好 的生油岩和区域性盖层。古龙地区泉四段下部泥岩颜 色以紫红色为主, 局部见褐色, 沉积环境为弱氧化环 97 ChaoXing 2020年第11期西部探矿工程 境; 中部泥岩颜色以绿色、 灰绿色为主, 局部见紫红色 泥岩, 其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上部泥岩颜 色以灰绿色、 灰色、 深灰色为主, 沉积环境为弱还原; 顶 部泥岩颜色以灰黑色泥岩为主, 反映了较强还原性的 沉积环境。泥岩颜色由下而上变化反映了泉四段沉积 时期水体为逐渐加深过程, 沉积环境由弱氧化向弱还 原过渡。 1.2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通过大量岩芯观察, 结合泥岩颜色、 层理构造、 地 球物理 (测井、 地震)等信息认为古龙地区泉四段发育 三角洲相沉积, 进一步划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 种亚相及分流河道、 分流河道间、 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 分流河道间、 河口坝与席状砂6种微相。 1.2.1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亚相中泥岩颜色多以紫红色与灰色相 间出现。细分为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沉积微相。 分流河道微相岩性以厚层砂岩、 细砂岩为主, 典型 沉积序列为底部含泥砾, 具冲刷面, 向上为块状粉细砂 岩、 粉砂岩, 不见生物化石, 发育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 顶部为粉砂质泥岩、 泥岩, 泥岩颜色为紫红色、 紫红杂 灰绿色, 单层厚度一般在2~7m, 常由多个向上变细的 小型正旋回组成。粒度概率曲线呈三段式; 自然电位 和伽马曲线形态多为箱形或钟形, 或两者复合, 垂向上 为正韵律特征。 分流河道间微相岩性主要为紫红色泥岩、 粉砂质 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自然电位和伽马曲线形态总 体较低或呈锯齿状。 1.2.2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前缘以砂泥沉积为主, 砂岩单层厚度较大, 最厚可达10m。结合泥岩颜色、 沉积构造、 岩性组合及 测井曲线形态将三角洲前缘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 水 下分流河道间、 河口坝、 席状砂4种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岩性较细, 主要以灰色粉砂岩 为主, 砂岩分选性好、 磨圆度高, 向上变为泥质粉砂岩 和粉砂质泥岩, 顶部为泥岩层, 泥岩颜色多以灰色、 灰 绿色为主; 单砂体厚度一般在 4m 左右, 最厚可达 12m。具波状层理和平行层理, 砂岩中常见油斑和油 浸现象。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为两段式, 自然电位和伽 马曲线形态为钟形, 有时呈箱形或两者的复合。 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由灰色、 灰绿色泥岩、 粉砂质 泥岩及泥质粉砂岩组成, 以不含紫红色等氧化色泥岩 为特征。自然电位形态较平直, 伽马曲线形态较低。 河口坝微相是分流河道砂体经湖水冲刷和湖浪簸 选改造后产物, 平面上呈椭圆状, 纵向上呈不对称透镜 状, 向河道一侧砂岩厚度变大; 剖面上粒度向上变粗, 为典型的反旋回。砂岩单层厚度多数在2m以上, 最厚 可达10m, 砂岩中常见油斑和油浸现象。测井曲线为 典型漏斗型。 席状砂微相多发育在三角洲外前缘区, 平面上呈 席状或带状分布, 纵向上呈对称透镜状; 沉积物较河口 砂坝细, 岩性主要为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与泥岩互层, 单层厚度较薄, 一般不超过2m。伽马曲线形态呈明显 的指状。 1.3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古龙地区泉四段主要受西部物源和北部物源控 制, 大部分砂体呈条带状沿东西向伸展, 局部砂体呈条 带状沿南北向伸展。断裂方向以北北东走向为主, 东 西向展布砂体受以北北东向断裂带切割, 形成断层 岩性油气藏。通过岩芯观察, 以单井沉积微相分析为 基础, 结合连井沉积相对比及地震属性体分析, 依据地 层厚度、 砂岩厚度、 砂地比等综合分析了泉四段沉积相 的平面展布特征 (图2) 。泉四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 和三角洲前缘亚相, 其中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微相 主要发育在西部和西北部, 局部发育在南部, 河道主要 呈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展布。三角洲平原向东, 向北逐 渐过渡到三角洲前缘。由于河道不断改道摆动迁移, 沉积的砂体多呈条带状及透镜状, 使砂体在平面上错 叠连片, 为大面积岩性油藏提供良好储集空间, 同时发 育较好的河口坝砂体, 也是寻找岩性油藏的 “甜点” 。 2油气成藏特征 2.1源岩发育及其排油特征 油源对比表明, 泉四段原油来自上覆青一段生油 岩[8]。钻井揭示, 古龙地区青一段暗色泥岩主要分布在 研究区的内部, 最大厚度可达 90m以上, 西部暗色泥岩 厚度相对较薄, 在 40m 左右。有机碳平均含量为 2.03, 干酪根类型属于Ⅰ型和ⅡA型, 镜质体反射率 位于0.7~1.2, 氯仿沥青 “A” 平均为0.412。古龙 地区青一段源岩生排油量主要分布在古龙地区中部和 南部, 排烃强度最大可达5106t/km2以上, 说明泉四段 具有优质的、 充足的烃源岩。目前所发现的大部分油 显示探井均分布在排烃强度3106t/km2以下, 但也有部 分油显示探井分布在排烃强度高值区。充分表明研究 区的油气通过断裂和砂体运移到相应构造高部位, 并 紧邻断层分布, 形成为数众多的断块、 岩性断层、 岩 98 ChaoXing 2020年第11期西部探矿工程 性构造油气藏。 2.2断裂发育及其分布特征 断裂在油气藏形成中具双重作用, 既可以作为油 气聚集遮挡物, 又可以成为油气运移通道。古龙地区 T2断裂发育, 以北北东走向为主。断层延伸长度最大 为 11km。T2界面发育大量断裂 (主要是中期活动的断 裂, 少量晚期活动的断裂) 的存在大大改善了油气运移 条件。在青山口组沉积末期, 以超压作为动力, T2断裂 作为油气运移通道, 使青一段生成的油气向下运移, 在 扶余油层聚集成藏。因此, T2断裂及其分布控制油气 藏的形成与分布。 2.3砂体发育及其分布特征 据上述沉积相研究表明, 古龙地区泉四段砂体类 型有分流河道砂体、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河口坝砂体、 前缘席状砂砂体。根据研究区113口钻遇泉四段井的 岩芯储层物性统计结果表明 (表1)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储层物性最好, 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储层物性 次之, 席状砂砂体储层物性较差。河道砂和河口坝砂 体是油气主要富集相带, 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 “甜点” 。 2.4源岩、 断裂和砂体是古龙地区泉四段油气成藏与 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源岩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 只有进入大量排油 阶段, 才能为油气运聚成藏提供充足的油源。大量T2 断裂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向泉四段运移提供了通 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分流河道 河口坝 席状砂 工业油井数 (口) 33 17 10 0 低产油井数 (口) 25 6 16 6 孔隙度 () 7.88-25.5 6.8-16.1 7.3-15.6 3.57-14 表1沉积微相类型与油气显示关系统计表 道, 砂体与断层、 构造有机匹配形成圈闭聚集成藏。青 一段生成的油气沿着断裂在构造的高部位和砂体聚集 成藏, 工业油流井基本上都紧邻断层分布, 形成为数众 多的断块、 岩性断层、 岩性构造油气藏 (图3) 。源 岩、 断裂和砂体配合控制着泉四段油气藏的形成, 有利 沉积相带和构造高部位油气成藏更为富集。 3结论 (1) 泥岩颜色由下而上变化反映了泉四段沉积时 期水体为逐渐加深过程, 沉积环境由弱氧化向弱还原 过渡。 (2) 古龙地区泉四段发育三角洲平原相和三角洲 前缘相, 并且发育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前 缘席状砂砂体类型。河道砂和河口坝砂体是该区最有 利的储集体, 也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 “甜点” 。 (3) 源岩、 断裂和砂体是古龙地区泉四段油气成藏 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源岩是油气成藏的基础, T2 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 砂体与断层、 构造有机匹配形 成圈闭聚集成藏。综合分析泉四段油气成藏主控因 素, 油气富集高产主要受砂体厚度、 沉积相带、 断裂及 构造部位影响。(下转第106页) 99 ChaoXing 2020年第11期西部探矿工程 (1) 别勒库都克研究区铁染与羟基蚀变异常信息 与1 ∶ 5万区域地质和地球化学调查资料对比研究, 验证 了利用landset-8卫星OIL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 取铁染与羟基蚀变异常信息的准确性。 (2) landset-8卫星OIL数据涵盖的光谱范围更窄, 空间分辨率更高, 蚀变信息提取方便, 利用OIL数据可 在遥感找矿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淑芳, 詹骞.遥感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3 . [2]张玉君, 杨建民.基岩裸露区蚀变岩遥感信息的提取方法[J]. 国土资源,1998, 36 (2) 46-53. [3]杨建民, 张玉君, 陈薇.EOLIOLI蚀变遥感异常提取方法研 究与应用方法选择和技术流程[J].国土资源遥感, 2003, 56244-49. [4]张玉君, 曾朝铭, 陈薇.ETM (TM) 蚀变遥感异常技术方法在 东天山戈壁区的应用[J].矿床地质, 2003, 222278-286. [5]张满朗.金矿蚀变信息提取中的主成分分析[J].遥感技术与 应用, 1996, 1131-6. [6]吴志春, 叶发旺, 郭福生,等.主成分分析技术在遥感蚀变信 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20 111644-1656. [7]新疆巴里坤县别勒库都克一带铜金多金属矿预查项目报告 [R]. [8]江山, 张渝金, 汪岩,等.基于Landsat8 OLI数据的遥感蚀变 异常提取应用研究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地区为例 [J].地质与资源, 2018, 27 1 93-98. 图4研究区F1断裂化探异常区与铁染异 常区叠合图研究区 参考文献 [1]高瑞祺,蔡希源.松辽盆地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50-52. [2]朱筱敏,刘媛, 方庆,等. 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 和沉积模式 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例[J]. 地学前 缘, 2012,19189-99. [3]王始波,任延广,林铁锋,等.松辽盆地泉三、 四段高分辨率层 序地层格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2751-5. [4]胡明毅,马艳荣,刘仙晴,等.大型坳陷型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 特征及沉积相模式以松辽盆地茂兴敖南地区泉四段 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31313-17. [5]李君文,李国会,张庆石,等.松辽盆地齐家北地区扶余油层 FI1 油层组沉积相及有利区预测[J].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9,95341-350. [6]李延平,陈树民,宋永忠,等.大庆长垣及以东泉三、 四段扶杨 油层浅水湖泊三角洲体系沉积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 开发,2005,24513-16. [7]迟元林,蒙启安,杨玉峰.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背景与成藏 条件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23510-15. [8]冯子辉,李振广.松辽盆地原油的核磁共振NMR谱及其有 机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1992,1204399-407. (上接第99页) 106 Chao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