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频率电磁测深几个问题的探讨(四)——对频率电磁测深静态效应问题的再探讨_陈明生.pdf
第41卷第6期 2013年12月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1 No.6 Dec. 2013 α)ALGEOL阳Y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static effect; generating mechanism; phase 由于静态效应对电磁法(MT、CSAMT、FEM 资料的一维解释带来较大困难,引起了国内外电磁 法工作者的关注,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发表 了一些论文,对提高静态效应的理论认识和资料处 理与解释很有帮助。有的论文在正演模拟的基础上, 分析静态效应的规律,进行处理方法对比[1-2);有的 论文较全面的阐述了静态效应产生机理、校正方法, 并以实例说明各校正方法的效果[3];更多的论文是 论述不同方法校正静态效应的依据与效果[4-6]。这些 论述对静态效应的界定相同,处理与校正方法各有 侧重,效果较明显。 笔者查阅部分有关电磁法“静态效应”的资料, 联想过去对该问题的认识,促使重新对频率电磁测 深静态效应问题进行再探讨,以期和同行商榷。这 收稿日期2013-01-05 里笔者主要谈静态效应的界定,静态效应产生的机 理及相关问题。当然这都是根据一维问题展开的, 对二、三维一般不成为问题。 1 静态效应的概述 何谓静态效应,已有共识,正如文献[3]所述 地表或近地表存在二维、三维局部不均匀体时,当 电磁波长比不均匀体几何尺寸大得多(对似稳场一 般都满足),不均匀体表面(侧面)可形成电荷积累, 产生附加电场,致使电场发生与频率f几乎无关的 畸变,造成视电阻率A与频率f的关系曲线在双对 数坐标中沿A轴平移,这种现象称为静态效应,或 静态位移。 图1是引用文献[6]中的二维模拟图(TM模式), 作者简介陈明生(194守一),男,山东单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电磁法勘探研究. ChaoXing 第6期陈明生关于频率电磁测深几个问题的探讨(四) 75 以期形象地理解静态效应。在一维解释中,存在静 态效应的测区,可使解释的定性、定量断面呈现陡 立异常(图1中的拟断面图),似乎有直立地质体或 深断裂存在,误导地质解释,应选择适当方法校正, 使解释结果逼近实际地质存在。 2 I a l p0 Oilm/p, 100αm jι」ρ=1000 p0 Oilm m p, Oilm p3200ilm (功地电断面 100←-一一一一一- 日 9, 10 r}飞头 “- 1/f I、1/f bp,测深曲线(实线有静态效应,虚线元静态效应) Fig. I CSAMT static effect when there exists a body of local low resistivity in homogeneous earth and type H geoelec创csection 由上所述,可看出静态效应涉及3个问题静 态效应是不均匀体表面积累电荷所致,是其产生的 机理;静态效应测点的Ps-f双对数曲线沿A轴平 移,断面相应部位呈现陡立异常,是其典型特征; 静态效应严重干扰了对电磁法资料的一维解释,必 需校正。 2 静态效应的产生机理 静态效应的表现特征为Ps-f双对数曲线相对正 常的一维曲线沿A轴平移,这意味着视电阻率成同倍 数变化,而基本和频率无关,体现个“静”;正如地震中 对同一道而来自不同层的反射波的静校正量是相同 的,这与层的深浅顺序无关,谓之‘帮”校正。 现试阐明电磁法中静态效应的产生机理,以得 出静态效应现象特征解释。仍借用图1所模拟的地 表二维不均匀体产生的静态效应情况为例加以分 析。由图1看出,二维低阻不均匀体所形成的静态 效应,导致Ps-f双对数曲线相对围岩的一维曲线 沿A轴向下平移,其视电阻率值为一定倍数关系, 是“静”的表现。具体说,相对均匀大地静态偏移曲 线的视电阻率值(这里等于低阻体真电阻率IOlm 是正常曲线视电阻率值(均匀大地电阻率100n-m 的l/10;对H型三层模型计算的偏移曲线视电阻率 值仍为正常曲线视电阻率值的l/10。 回顾静态效应产生机理的一般解释当地面存 在电性不均匀体时,电流经过不均匀体表面并在其 上形成“积累电荷”,由此产生与外电流场成正比而 与频率无关的附加电场,使实测各频率的视电阻率 较不存在不均匀体时变化一个常倍数,导致绘在双 对数坐标的ρs-f曲线沿A轴平移。 我们已经知道,由电磁场边界条件可推出边界 面积累电荷密度qs总体“积累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 可表示为 Ea,1-VU-V I l 刷品4π"olrl 式中"o是空气的介电常数(地中也认为如此); qs是 面电荷密度;lrl是积分元ds到场点的矢距模。 由式(l)看出,附加电场的确与频率无关,与面 电荷密度qs成正比;而面电荷密度qs是与外电流场 EP (这里是不存在不均匀体的正常场)成正比,可知 附加电场Ead与正常场成正比。于是,有表达式 守主叶数)ω 这样,就解释了存在不均匀体的视电阻率较正常视 电阻率扩大或缩小一个常倍数,才使其双对数坐标 的Ps-f曲线沿A轴平移。 这里有一个问题,用上述推理难以得出如图1 模拟结果所示的对应式(2)的cl/10。如直接根据边 界条件解释(7),可能更简单、直观。按图1所示, 在二维断面的侧面法向如有电流通过,依边界条件, 法向电流密度JD连续,即 Joi Joo 3 而电流密度Jo等于电导率与电场强度之积,便有 σ1Eo1 Eooσ。(4 Eooρ。 或 01 式中σ为电导率。 (ρ=土) σ 根据频率测深水平分量E的视电阻率算式 pJ=ι|| 5 6 式中KE为装置系数,在界面两侧几乎相等。将式 5)和式(6)结合分析,正好解释了图1中相对均匀大 地静态偏移曲线的视电阻率值是正常曲线视电阻率 值的l/1010/100)。这说明按CSAMT模拟的结果对 ChaoXing 76 煤田地质与勘探第41卷 单分量频率测深同样适用。 一些模拟资料显示,对TM模式的静态偏移量, 无论向上平移(不均匀体相对围岩呈高阻)或向下平 移(不均匀体相对围岩呈低阻),基本符合式(5)表达的 规律。引用文献[I]中的二维TM模式模拟资料(图2 作为佐证。图2中模型A是三层均匀介质,其参数 由表层向下电阻率为50Om , 20 Om , 200 Om , 厚度为75m, 350 m, oom;其表层分别在同一局部 植人二维不均匀体,电阻率按模型C为5Om 、模 型D为200m、模型E为1250-m、模型F为 5000m依次改变,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可见,图 中各曲线的高频渐近值,基本和模型体的电阻率相 同;这当然有误差,考虑是其中有计算的问题,像 不均匀体靠900m处(模型长I000 时,边界效应会 有影响,而且高阻影响会更大,也有绘图的问题。 据上分析,用边界条件比用面积累电荷解释静 态效应更简捷、明确。 I 000 [100 c 高10 lE 击F 。模型c咱’模型DA模型EI模型Fo模型A 0.1 I 。lI 10 100 1000 10 000 频率/Hz 图2不同地电模型计算视电阻率曲线图 Fig.2 Calculated apparent resistivity curves for different geoelectric models 3 静态效应的校正 既然静态效应的特征是Ps-f双对数曲线沿A 轴平移,可采用相应的办法予以校正;对多种校正 方法,更倾向采用几个简单的有效方法平移法、 斜率法、相位法。 . a.平移法将测线各测点的Ps-f曲线复制在 同一双对数坐标上,分出正常曲线与异常曲线,找 出变化系数,用以校正异常曲线的数据;如测线较 长可分段划分几个曲线组,提出组内异常曲线与正 常曲线对比系数并加以校正。 b.斜率法由于带静态效应曲线与正常曲线 在Ps-f双对数坐标上沿A轴平移一个常数,而斜 d In o. 率相等,因此可直接取一进行定性定量解释。 dln f c.相位法这里指的相位是视相位,为叙述简 单就直接称作相位。静态效应的特征是Ps-f双对 数曲线沿A轴平移,而相位不变,这既是辨认静态 效应的标志,也是利用相位消除静态效应的依据与 方法。相位不受静态效应的影响,可直接利用相位 解释,也可采用相位与视电阻率联合反演解释。但 是,有的仪器不具有测量相位功能或观测相位的质 量不好(特别对应高频的相位),可将视电阻率转换 为相位。 在上篇有关视电阻率与相位的文献中[9]给出了 如下的相位与视电阻率的关系式,也就是由视电阻 率转换为相位的表达式 俨InIPa, m I Im+吗L ψ( l}k )丁[dm h际计ω7 由式(7)看出,在双对数坐标中相位响应ψ(叫)和振 幅(jpa,mj)响应曲线的斜率(导数)成正比,这说明相 位不受静态效应使视电阻率平移的影响。式中积分 虽是在整个频率范围进行,实际是靠近的的视电阻 率曲线斜率较远离该频率的视电阻率曲线斜率对转 换相位贡献大的多。这样,在利用上述公式求转换 相位ψ(吗)时,只要取靠近均一定范围的有限频率 的视电阻率曲线斜率,就可保证转换相位φ(吗)的 计算精度。 图3是山东某煤矿探测第四系的频率测深1测 线电场分量视电阻率转换为相位的解释断面。图3a 是实测视电阻率曲线;图3b是分别用视电阻率与相 月/r,r A / }|讪[}|} 区司 -t // / \飞 ’ tJU川M \ 。 点号 a 5/1 6/1 7/1 8/1 911 10/1 MN∞mN∞mm - 斗斗JJ gMm隧 600 400 200 le离Im b 图3实测电场分量视电阻率曲线与转换相位解释层界 面对比断面 Fig. 3 Apparent resistivity curves of measured electric field com- ponent and layer interface interpreted from transed phase a一实测视电阻率曲线;护-细线表示视电阻率解释层面,粗线 表示相位解释层面 ChaoXing 第6期陈明生关于频率电磁测深几个问题的探讨(四) 77 位解释第四系层面对比断面。测区1川线接收点几 乎全在沙滩上,视电阻率数值或多或少都偏高。区 内其他测线上的测点最高频点的正常视电阻率值都 低于200-m,而该测线上的各测点最高频点的视电 阻率值都高于250m。如按照这样的实测视电阻率 曲线反演解释,其第四系各层厚度很不稳定,正像 图3b细实线表示的层界面,不符合实际地质情况, 这是静态效应影响结果。如按任何一种低通滤波方 法校正静态位移,预计不会有好结果。这是因为空 间滤波是将局部的静态效应校正过来,对这种整条 测线测点的视电阻率曲线差不多都沿纵轴向上平移 是校正不过来的。因此,选用转换相位反演,拟合 度提高、解释厚度稳定、层界面平缓,符合该区新 地层赋存状态。尽管这种地表不均匀性导致的静态 效应从这条测线看似乎是一个电性层,但从测区看 仍是局部不均匀体对接收点观测结果的影响。 4 问题补充 a.极化模式影响[8]前面谈的是二维不均匀体 处于H极化模式(TM模式)的电场E受静态效应的 影响,对于E极化模式(TE模式)的电场不受静态效 应影响,因为后者的横边界不存在。对于三维不均 匀体,可分解为两个二维体,两种极化模式的电场 都受静态效应影响。 b.边界效应影响这里说的边界效应是不均 匀体的侧边界因感应存在面电荷,使得靠边界两侧 的电场发生跃变,致使静态偏移幅度更大。 c.磁导率影响[7]一般将地层介质的磁导率看 成和空气的磁导率的相等,当地表存在高磁导率不 均匀体时,按照边界条件,垂直界面的磁场H分量 也会存在静态效应。 d.地形影响[7]由于地形对视电阻率影响和频 率相关,不具“静”的特征;而且随频率降低影响变 弱,与静态效应的概念有些不符。另外,地形是一 种形态,由于界面起伏导致电磁波的传播发生变化 而影响电磁场的分布。因此,不将此归为静态效应 的范畴。 当然,实际情况很复杂,不均匀介质对视电阻 率影响和频率相关,就归为地质体的影响。如按一 维方法解释,可采用滤波等方法压制,提高资料解 释质量。 5结论 a.根据静态效应的概念,通过电磁场的边界条 件及其推得的面电荷,用来解释静态偏移的产生机 理及一些相关现象既简捷、又明确。 b.对静态偏移的视电阻率曲线,采用保持视电 阻率曲线斜率不变的方法进行静校正,可不受异常 点出现的频数和位置的限制。 c.和静态效应概念不符的表面不均质对一维 视电阻率资料的影响,可考虑空间滤波等方法加以 剔除。 d.地形对一维视电阻率资料的影响和频率相 关,而且随频率降低变弱,与静态效应的概念不相 符,另作别类。 参考文献 川杨妮妮,王志宏.CSAMT测量的静态效应研究[月.河南科 学,2009,274 433-436. [2]陈辉,王春庆,雷达,等.CS AMT法静态效应模拟及其校 正方法对比[月.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7,29(增刊164-67. [3]黄兆辉,底青云,候胜利.CS AMT的静态效应校正及应用[巧.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4 1290一1295. [4]谢海军,陈明生,闰述.利用小波分析压制静态效应[巧.煤田 地质与勘探,1998,264 61-65. [5]闰述,陈明生.频率域电磁测深的静态偏移及校正方法[耳石 汹地球物理勘探,1996,312 238-247. [6]罗延钟,何展翔,马瑞伍,等.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静态 效应校正[巧.物探与化探,1991,153 196-202. [7]陈明生,同述.论频率测深应用中几个问题队句.北京地质 出版社,1995. [8]陈乐寿,王光得.构造电法勘探队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 版社,1991. [9]陈明生.关于频率电磁测深几个问题的探讨(三)一一频率电 磁测深相位问题分析[几煤田地质与勘探,2013,415 62-65. Chao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