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煤炭地质工作进展及前景_乔军伟.pdf
第 47 卷 第 2 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7 No.2 2019 年 4 月 COAL GEOLOGY 2. Coal an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China Coal Geology Bureau, Xi’an 710100, China; 3. 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 Beijing 100038, China; 4.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5. Qinghai Co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Xining 8100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coal geological work and achievements in Tibet for nearly 70 year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main results of co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 the main coal mines in the region were reviewed. The ation age, distribution range, coal content and co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aring strata in major coal mines in the region were found out. The division of coal-bearing tectonic units and coal-accumulating basins in Tibet was summarized, and the sedimentary system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coal-bearing strata in the main coal-ing periods were preliminarily summarized.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overall degree of coal geological work in Tibet is not high, and the study of coal action and coal accumulation law needs to be further deepened.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content of future research is the commonality and difference of re- sidual coal series and surrounding coal-bearing sediment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igration law of coal accumulation, the control and trans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ethys and the 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for coal-bearing basin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coupled mineralization of various minerals in coal 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integrate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minerals in the whole region. Keywords Tibet; coal geology; work progres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oal accumulation process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 北邻新疆,东接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面积 ChaoXing 第 2 期 乔军伟等 西藏煤炭地质工作进展及前景 37 120.2 万 km2,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青藏高 原是地球上最年轻、最活动的隆起带,具有最大的 地壳厚度和独特的深部形态[1]。特殊的演化历史造 就了特殊的成矿模式和成矿机理, 长达数亿年的地质 演化历史, 在不同古构造格局的影响下使得研究区从 古生代至现代的聚煤期几乎都有分布,陆相、海陆交 互相煤系均有发育[1-3];并在东特提斯演化及新生代 以来高原隆升的影响下遭受了强烈的挤压、 褶皱变形 和抬升, 造成现存的含煤地层基本以带状或块状分布 的特征,煤类齐全,从褐煤到无烟煤均有分布[4]。 2010 年以来,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 提出要把西藏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 地[5],在西藏地区实施了一大批基础地质调查和矿 产地质调查工作。近些年实施的国土资源部重大项 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 调查项目“南方缺煤省份煤炭资源调查评价”“青藏 高原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大大提高了 西藏自治区煤炭地质调查广度和研究深度。2014 年编制的西藏自治区煤炭资源勘查规划提出, “十三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煤炭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 是“加快基础调查,评价潜力远景,初步摸清总量; 立足有所发现,力争重大突破”,至 2025 年查明西 藏自治区重要含煤区带的资源家底,准确客观地评 价西藏煤炭资源的可供性。基本摸清西藏自治区煤 炭资源现状, 为青藏高原地区能源矿产适度开发的总 体布局提供地质依据,对改善青藏高原地区能源结 构、 保护环境、 建设边疆、 稳定边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勘查工作现状 西藏自治区煤炭地质工作始于 20世纪 50年代, 1953年西藏公路筑路队在青海南部青藏公路沿线发 现青藏高原第一座煤矿乌丽煤矿,西藏科学工作 队地质组对煤田地质形成了初步认识[6]。西北煤田 地质局 134 地质队、西藏地质局、西藏工业地质局、 西藏地质矿产局等先后对 60 余个煤矿点进行了勘 查和开发。但整体来看, 全区的煤炭地质工作仍以路 线地质调查和煤点检查为主[7-9], 仅在全区的 42 个煤 矿区点开展了预查、 普查、 详查及勘探工作图 1, 其中勘探工作 2 处, 详查工作 5 处, 普查工作 11 处, 预查工作 24 处。从工作区域来看,29 处分布在西 藏东部地区,11 处分布在西藏中部拉萨和日喀则地 区,2 个分布在西藏西部的噶尔和改则地区。2011 年,昌都地区对 12 处煤炭采矿点进行整合,形成了 两个煤炭勘查及开发区。截至 2017 年底,全西藏自 治区共设置 3 个煤炭探矿权、2 个采矿权,均位于 昌都地区。 1土门格拉;2嘎尔根;3无比乡;4马青拉;5江欠;6亚那乡;7自家浦;8马查拉;9妥坝;10夺盖拉;11曲登;12加 卡;13仁青;14鸟东;15打奖;16翁达岗;17穷卡;18扎马;19小昂;20巴贡;21觉勒拉;22巴贡东山;23觉龙;24 拉根;25嘎牙;26马五;27拉穷;28瓦达;29叶巴;30谢如;31吉松;32东嘎;33芒乡;34向阳;35白朗;36牛马沟; 37林布宗;38楚木龙;39东布岗;40查布岗;41川巴;42门士 图 1 西藏自治区含煤地层分布及主要煤矿点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coal-bearing strata and major coal mines in Tibet ChaoXing 38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7 卷 2 勘查工作成果 数十年以来,西藏自治区虽然煤炭地质工作程 度较低,但基本了解了全区的主要成煤期和含煤地 层分布,基本掌握了重点煤矿区点的含煤性、煤 岩煤质特征,估算了重要煤矿点的煤炭资源量。 2.1 煤田地质特征 西藏自治区的含煤地层从石炭系至新近系均有 发育,主要聚煤期有早石炭世、晚二叠世、晚三叠 世、白垩世、始新世、中新世等表 1。其中以早石 炭世马查拉组较为重要,其次为晚二叠世妥坝组、 晚三叠世土门格拉组、巴贡组,在西藏中部地区还 有早白垩世多尼组、林布宗组、楚木龙组及古近纪 和新近纪含煤地层。受东特提斯域构造演化及青 藏高原隆升作用的影响, 全区含煤地层均沿 NW SE 或 NNWSSE 向呈带状分布图 1。各聚煤期 的主要含煤地层、分布区域、含煤特征及煤质特 征如表 1 所示。 表 1 西藏自治区主要聚煤期及含煤地质特征 Table 1 Main coal-accumulating periods and their coal-bear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ibet 煤质特征 聚煤期 含煤地层 分布范围 含煤特征 煤类 Ad/ Vdaf/ St,d/ Qgr,d/MJkg-1 马查拉 含煤层线82层,可采或局部可采23层, 可采总厚2.9723.48 m,可采煤层平均累 厚12.82 m,多数煤层较稳定 WY 局部 PM 8.0928.70 16.1126.45 0.541.26 16.0931.28 早 石炭世 马查拉组 C1m 自家浦 含煤层线71层,局部可采46层,可采煤 层平均累厚36.73 m,煤层较稳定 WY 1.9831.40 4.1423.71 0.051.54 21.5834.20 晚 二叠世 妥坝组P3t 妥坝 含煤层线38层,局部可采14层,可采煤 层平均累计厚度4.85 m, 均为不稳定煤层 PS 2.7331.87 9.2920.49 2.435.06 17.0534.28 巴贡组 T3bg 昌都东 北部 含煤层线6层,局部可采4层,可采煤层 总厚为2.35 m,均为较稳定–不稳定煤层 FMWY 14.6128.97 14.6126.78 1.313.85 20.4230.26 晚 三叠世 土门格拉组 T3tm 土门格拉 含煤层线20余层, 可采或局部可采6层, 可采煤层平均累计厚度8.37 m, 均为较稳 定–不稳定煤层 PM 23.4333.47 11.2034.68 2.96 21.6526.16 边坝– 八宿 含煤层线24层,局部可采10层,厚 0.400.45 m,均为较稳定–不稳定煤层 WY 5.0837.03 5.345.87 0.340.79 14.7933.02 多尼组 K1d 改则 含煤层线6层,局部可采24层,可采煤 层总厚为2.70 m, 均为较稳定的可采煤层 FM 18.57 28.47 0.87 34.60 楚木龙组 K1c 拉萨市 北部 含煤层线310余层,局部可采15层, 可采煤层总厚为3.70 m, 均为不稳定煤层 WY 26.2427.05 2.636.11 0.470.52 24.1233.07 早 白垩世 林布宗组 J3K1l 拉萨市 北部 含煤层线34层,局部可采13层,可采煤 层总厚为6.80 m,均为不稳定煤层 PM、WY 35.05; 1.0622.63 0.415.56 11.4623.26 东嘎 含煤层线25层,局部可采5层,总平均 可采厚度3.4 m, 均为较稳定–不稳定煤层 FM 20.4862.89 5.457.26 3.225.80 20.0835.65 始新世 秋乌组 E2q 噶尔 门士 含煤层线1012层,局部可采8层,可采 总厚3.05.46 m,平均可采厚度4.23 m, 多数煤层较稳定 FM 49.3664.85 40.5847.02 0.261.66 8.2812.31 中新世 芒乡组 N1m 日喀则 东部 含煤层3层,局部可采1层,可采总厚 0.255.4 m,为极不稳定煤层 HM 46.54 29.89 1.70 31.75 早石炭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主要 分布在羌塘–三江地区,以中变质肥煤、焦煤和高变 质无烟煤为主,少量弱黏结煤和贫煤。其中早石炭 世马查拉组C1m主要分布在昌都北部马查拉和自 家浦地区,含煤层数较多,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 2346 层,多数煤层较稳定,主要为低灰、低硫、 低磷、高发热量无烟煤及少量贫煤。晚二叠世妥坝 组P3t主要分布在昌都妥坝地区,含煤层线38 层, 局部可采 14 层,均为不稳定煤层,主要为中灰、低 硫、低磷、发热量中等–较高的贫瘦煤。晚三叠世土 门格拉组T3tm主要分布在那曲土门格拉地区, 含煤 层线20 余层,可采或局部可采 6 层,均为较稳定– ChaoXing 第 2 期 乔军伟等 西藏煤炭地质工作进展及前景 39 不稳定煤层,主要为中–中高灰分、低挥发分、中高 发热量的贫煤; 晚三叠世巴贡组T3bg主要分布在昌 都妥坝地区,含煤层线6 层,局部可采 4 层,均为 较稳定–不稳定煤层,主要为中灰、中硫、低磷、中 等发热量的肥煤无烟煤。 早白垩世多尼组K1d在冈底斯东部的边坝–八 宿地区及西部的改则地区广泛分布,分布于中部拉 萨地区的主要为林布宗组J3K1l、楚木龙组K1c。 边坝–八宿地区多尼组含煤层线相对较多,局部可 采 10 层,均为较稳定–不稳定煤层,主要为中灰、 低硫、中高发热量的无烟煤;而改则地区多尼组主 要为中灰–高灰、低硫、低磷、中发热量的肥煤。拉 萨地区林布宗组含煤层线34 层,局部可采 13 层, 均为不稳定煤层,主要为中灰、中高硫、中等发热 量的贫煤、无烟煤;楚木龙组含煤层线310 层, 局部可采 15 层,均为不稳定煤层,主要为中–中高 灰、低硫、中等发热量的无烟煤,局部地区为贫煤 及天然焦。 始新世和中新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噶尔和日 喀则地区。始新世秋乌组E2q在日喀则和噶尔地区 均有分布,含煤层线1025 层,局部可采 58 层, 其中噶尔地区煤层较稳定,为中–高灰、中硫、中高 发热量的肥煤。 中新世芒乡组N1m主要分布在日喀 则东部地区,含煤层 3 层,局部可采 1 层,可采总 厚 0.255.4 m,为极不稳定煤层,主要为高灰、中 硫、中发热量的褐煤。 总体来看,西藏自治区成煤期较多,成煤构造 背景复杂。除始新世和中新世有少量腐泥煤外,其 他都是腐植煤,各时期成煤物质在不同地区经历不 同的聚煤作用和后期煤化作用形成不同的煤岩煤 质。全区煤类分带明显,以高变质无烟煤居多,其 次为高变质贫煤,中变质肥煤、焦煤、瘦煤以及低 变质褐煤等。 2.2 煤炭资源量 截至2017年底, 西藏自治区全区42个煤矿点 累计探获煤炭资源 20 635.6 万 t,累计动用资源量 114.7 万 t,保有煤炭资源量 20 520.9 万 t表 2。大 多数煤矿点的煤炭保有资源量都在 1 000 万 t 以 下,仅土门格拉、自家浦、马查拉、加卡 4 个煤矿 区的煤炭保有资源量大于 1 000 万 t,煤炭保有资 源量分别为 1 495.0 万 t、 13 153.0 万 t、 1 371.6 万 t、 1 326.0 万 t。这主要是由于 4 个煤矿区含煤地层 分布相对较稳定,煤层厚度较大且煤质较好;同 时也与煤炭开发时间较早、勘查工作程度较高有 一定关系。 从勘查程度来看,研究区预查、普查、详查、 勘探的资源量分别为 4 370.8 万 t、14 621.7 万 t、 1 495.0 万 t、33.4 万 t图 2a,全区煤炭地质工作程 度较低,保有资源量以普查和预查的资源量为主。 从分布地区来看,全区煤炭保有资源量分布十分不 均,主要分布在藏东的昌都–芒康地区图 2b,保有资 源量为 17 317.8 万 t;其次为土门–巴青地区,保有资 源量为 1 910.6 万 t。从赋存的含煤地层来看,煤炭资 源集中赋存于早石炭世马查拉组图 2c, 保有资源量为 15 875.6 万 t;其次是晚三叠世土门格拉组和巴贡组, 保有资源量分别为 1 910.6 万 t 和 1 345.1 万 t。 表 2 西藏自治区主要煤矿点煤炭保有资源量统计表 Table 2 Statistics of coal reserves in major coal minespoints in Tibet 序号 煤矿点 保有 资源量/万 t 序号 煤矿点 保有 资源量/万 t 序号 煤矿点 保有 资源量/万 t 序号 煤矿点 保有 资源量/万 t 1 土门格拉 1 495.0 12 加卡 1 326.0 23 觉龙 51.7 34 向阳 51.7 2 嘎尔根 375.0 13 仁青 63.4 24 拉根 343.0 35 白朗 1.0 3 无比乡 11.2 14 鸟东 16.9 25 嘎牙 0.8 36 牛马沟 15.0 4 马青拉 29.1 15 打奖 141.2 26 马五 1.5 37 林布宗 4.3 5 江欠 0.2 16 翁达岗 219.0 27 拉穷 2.0 38 楚木龙 4.3 6 亚那乡 0.1 17 穷卡 188.1 28 瓦达 173.7 39 东布岗 2.5 7 自家浦 13 153.0 18 扎马 111.9 29 叶巴 94.9 40 查布岗 0.1 8 马查拉 1 371.6 19 小昂 11.1 30 谢如 13.4 41 川巴 48.8 9 妥坝 97.1 20 巴贡 120.1 31 吉松 104.0 42 门士 272.0 10 夺盖拉 300.0 21 觉勒拉 51.7 32 东嘎 67.6 11 曲登 25.0 22 巴贡东山 70.0 33 芒乡 91.8 合计 20 520.9 ChaoXing 40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7 卷 图 2 西藏自治区煤炭保有资源量对比图单位万 t Fig.2 Comparison of coal reserves in Tibet 随着青藏地区煤炭地质工作不断深入,西藏自 治区煤炭资源潜力的预测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由于受恶劣自然条件和勘查工作手段的限制,调查 工作仍以地面地质调查和资源潜力预测为主,但仍 极大地提高了全区煤炭潜力区的预测资源量。 据全国 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和青藏高原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调 查与评价成果统计,全区可划分出 36 个煤炭资源预 测区, 预测埋深 600 m 以浅的煤炭资源量 26 200 万 t, 其中预测可靠的334-1资源量 13 370 万 t,预测可 能的334-2资源量 4 220 万 t,预测推断的334-3 资源量 8 610 万 t。 3 煤炭地质研究进展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西藏自治区 的含煤地层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10-11],研究了青 藏高原板块构造与煤的关系[1,11-12], 认为西藏板块构 造的特殊演化经历是造成各成煤期含煤性普遍不好 的主要根源,昌都是西藏的主要找煤远景区。之后, 西藏自治区开展了多次煤炭资源潜力调查和评价工 作[7,13], 学者们从沉积学、 构造学角度对西藏各地区 的煤层分布情况及成煤环境进行了探讨[14-16],并对 西藏自治区北部的自家浦[17]、 昌都[18]、 马查拉[19-21]、 土门格拉[22]等一带的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含煤 岩系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进行了剖析。 3.1 赋煤构造单元 青藏高原经历了 500 Ma 的东特提斯演化以及 新生代以来的高原隆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 了多期、复杂的板块离散和拼贴过程,导致青藏高 原地质环境复杂。根据地层出露、构造背景和沉积 断裂边界特征, 青藏高原可划分出沉积残留盆地 27 个,其中海相 7 个,陆相盆地 20 个[23]。其中, 分布于西藏自治区的有东部昌都盆地、比如盆地, 北部羌塘盆地,西部措勤盆地,南部拉萨盆地、日 喀则盆地图 3, 这些盆地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稳 定,均有含煤地层形成。但是,多旋回的构造演化 导致其上的新生代及其以前的重要成煤盆地均遭受 了强烈的挤压,使原始盆地褶皱变形和抬升,地层 遭受大量剥蚀,原型盆地面貌多已不复存在。因此, 青藏高原上的赋煤构造单元基本上都为残留盆地[24-26]。 根据现今含煤地层以 NW 向或近 EW 向的带状或块 状的分布特征,可以在全区划分出 7 个赋煤构造单 元,即昌都–芒康赋煤带、土门–巴青赋煤带、边坝– 八宿赋煤带、拉萨北赋煤带、改则赋煤带、噶尔赋 煤带、日喀则赋煤带图 3;根据对赋煤构造单元的 研究, 可以将其初步总结为唐古拉山昌都芒康、 土门、改则边坝八宿、拉萨、门士日喀则等 5 个成煤盆地[8]。 3.2 聚煤作用 西藏自治区的煤炭聚集开始于早石炭世,至全 新世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沟谷地带以及羊八井– 当雄断裂带山前洪积扇缘、河谷阶地及冰碛洼地中 仍有泥炭生成[27]。 石炭纪古特提斯洋呈向 NE 打开的喇叭状,位 于喇叭口一带的泛华夏陆块群裂解作用达到鼎盛, 在扬子西缘北羌塘三江地区形成了典型的地块–小 洋盆间列格局,形成了古特提斯洋和泛大洋之间的 屏障。 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带分布在欧洲至亚洲东 部的广大地区,近岸浅海底栖生物,特别是腕足类 和四射珊瑚演变迅速[28]。受断裂构造的影响,马查 拉组主要分布在延 NNW 向呈弧形断续展布于昌都 盆地西缘,常夹持在断裂之间呈带状出露,为一套 灰–深灰色、紫红色夹有褐色中薄层状粉砂质板岩、 炭质板岩及煤层、灰岩等的海侵沉积序列,形成于 浅海–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环境。 二叠纪,西藏地区的古地理环境与石炭纪基本 相似,晚二叠世特提斯洋盆内的南羌塘西部地块、 保山地块以及洋岛海山等相继增生到北羌塘和昌都 –兰坪地块的边缘。西藏的广大地区抬升称为剥蚀 区,仅藏东昌都–芒康一带构造活动的频繁交替,形 成了陆缘碎屑沉积和碳酸盐沉积交替出现的妥坝组 含煤沉积,以盛产华夏植物群落为特征,属温暖潮 湿的滨海沼泽–浅海沉积环境。 晚三叠世早期,古特提斯洋壳向北昆仑继续俯 冲增生,怒江特提斯洋进入衰退晚期,继续向昌都 ChaoXing 第 2 期 乔军伟等 西藏煤炭地质工作进展及前景 41 I昌都–芒康赋煤带;II土门–巴青赋煤带;III边坝–八宿赋煤带;IV拉萨北赋煤带;V改则赋煤带;VI噶尔赋煤带; VII日喀则赋煤带 图 3 西藏自治区残余含煤盆地与赋煤带分布图 Fig.3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coal-bearing basins and coal-bearing belts in Tibet 陆块俯冲、消减;沧江洋盆闭合,南羌塘–左贡陆块 与昌都–思茅陆块合拢。 在残余的陆表海中发育晚三 叠世浅海相–海陆过渡相沉积盆地, 盆地中部的澜沧 江造山带将盆地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侧为唐古拉山– 昌都–囊谦成煤盆地, 沉积了一套海陆过渡相的巴贡 组含煤沉积;南侧为土门成煤盆地,形成一套泥炭 沼泽相和湖泊–三角洲相土门格拉组含煤沉积。 早白垩世晚期,雅鲁藏布江洋盆闭合,进入陆 内造山阶段,冈底斯古陆呈断续岛屿或水下隆起。 改则–边坝–八宿成煤盆地从西藏西部的革吉向东沿 双湖–怒江缝合带略呈向东北凸的弧形展布, 中段在 班戈附近被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班公湖–怒江 向南俯冲产生的东巧蛇绿岩群以及觉翁蛇绿岩群分 隔为东西两段,即西部的改则赋煤带以及东部的边 坝八宿赋煤带。早白垩世早期,发育了近海–滨海 含煤碎屑岩,含煤地层植物化石以裸子植物和真蕨 植物为主。在拉萨北的冈底斯中央岩浆弧隆起剥蚀 区的南侧形成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海陆过渡相的 扇三角洲相含煤地层。 新生代以后,青藏高原转为垂直隆升阶段,区 域总体构造应力以挤压为主,挤压应力间歇性减弱 形成了近 EW 向张性断裂控制的拉分盆地。在雅鲁 藏布江缝合带南侧日喀则阿里地区的门士一带, 形成了始新世秋乌组含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的河湖 相含煤地层,植物化石主要为热带、亚热带常绿阔 叶类被子植物[29]。 4 存在问题 西藏自治区含煤地层分布广,已发现的煤矿点 较多,但是煤田勘探范围和深度有限,地质研究程 度依然很低,大部分地区还属于煤田地质工作的空 白区,所发现的煤矿点含煤面积远远小于含煤地层 的分布面积。目前已开展的聚煤作用分析主要是基 于部分主要矿点的煤炭地质特征开展的,除昌都地 区开展了较为详细的聚煤作用分析外[4,21], 广大冈底 斯地区的聚煤作用研究仍十分有限,尤其是东特提 斯域演化对冈底斯地区聚煤作用的控制作用仍不清 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对西藏自治区成 煤盆地改造作用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西藏自治 区的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基本上是以现有煤矿点为基 础在周边开展有限的预测工作,主要采用类比法, 地质理论基础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其预测的理论 基础。 5 工作前景 近几年,青藏高原地区煤炭、油气和矿产调查 有序开展并取得重要进展[15],特别是在煤系中发现 了天然气水合物、 放射性及重要金属元素矿产[30-33], ChaoXing 42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7 卷 这些重要进展预示着青藏高原含煤地层除煤炭外的 其他矿产也具有一定的勘查开发潜力。作为青藏高 原的主体部分,西藏自治区急需加强煤炭地质研究 工作,今后工作开展方向有以下几点 a. 通过对含煤地层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的研 究,分析不同聚煤期主要成煤盆地沉积环境,详细 划分聚煤盆地的成因类型,总结残留煤系与周边地 区含煤沉积之间存在的共性及差异。 b. 以冈底斯地区为重点,结合特提斯洋发生、 发展过程,分析主要成煤期聚煤盆地及其古构造、 古气候、古地理、古植物特征,总结主要聚煤期聚 煤作用的时空迁移特征和迁移规律。 c. 根据青藏高原隆升期大地构造格局的变化, 研究特提斯造山作用、印度板块俯冲对沉积盆地发 育格局的影响,以及对原有聚煤盆地的影响和改造 破坏作用,分析残留聚煤盆地的分布范围,预测重 点地区残留聚煤盆地的资源潜力。 d. 西藏自治区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中赋存的 煤系其他矿产的赋存状态和形成原因,特别是特提 斯演化和青藏高原隆起对煤系多种矿产耦合成矿的 控制作用,为西藏自治区煤系多种矿产的综合勘查 和开发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罗中舒. 青藏高原的煤田成因类型[J].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83,11616–23. LUO Zhongshu. Genetic type of coal field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J]. Coal Geology Exploration,1983,11616–23. [2] 柯丹丹,毛晓冬,廖云君,等. 浅议西藏区域地层区划及其含 煤地层[J]. 华南地质与矿产,2014,30150–57. KE Dandan,MAO Xiaodong,LIAO Yunjun,et al. Brief study on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al-bearing strata in Tibet[J].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South China,2014, 30150–57. [3] 刘志鹏,张俊海,高龙,等. 浅析西藏煤类分布、变质作用及 变质规律[J]. 四川建材,2014,406237–239. LIU Zhipeng,ZHANG Junhai,GAO Long,et al. Analysis on distributing orderliness of the metamorphism and degenerative of the coal in Tibet[J]. 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2014,406 237–239. [4] 谭节庆,马志凯,高科飞,等. 青藏高原北部煤系赋存的板块 构造控制[J]. 煤炭学报,2016,412286–293. TAN Jieqing,MA Zhikai,GAO Kefei,et al. Control effect of plate tectonics on coal measures in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 teau[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6,412286–293. [5] 袁博,李钟山,柳群义,等. 我国青藏高原矿产地储备战略思 考[J]. 资源与产业,2015,17530–34. YUAN Bo,LI Zhongshan,LIU Qunyi,et al. Strategic views of China’s Tibetan plateau as mineral reserve place[J]. Resources Industries,2015,17530–34. [6] 李璞. 西藏东部地质的初步认识[J]. 科学通报, 19557 62–71. LI Pu.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geology in eastern Tibet[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55762–71. [7]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西藏自治区煤炭资源预测报 告[R]. 西安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1994. [8] 乔军伟,吴国强,宋时雨,等. 青藏高原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调 查与评价[R]. 西安中煤航测遥感局,2018. [9] 魏振声,谭岳岩. 西藏地层概况[C]//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 地层古生物青藏高原地质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一. 北京中 国地质学会,1979. [10] 吴一民. 西藏早白垩世含煤地层及其植物群[J]. 青藏高原地 质文集,19851185–202. WU Yimin. Coal-bearing strata and their flora of the Early Cre- taceous in Tibet[J]. Qinghai-Tibet Plateau Geology Collection, 19851185–202. [11] 谭岳岩, 魏振声. 西藏成煤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西藏板块构造 及其演化[J]. 现代地质,1989,33331–340. TAN Yueyan,WEI Zhensheng.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ing tectonic structure in Tibet Tibet plate structure and its evolution[J]. Geoscience,1989,33331–340. [12] 罗中舒. 板块构造与青藏高原煤田关系的探讨[J]. 煤炭学报, 1980,5234–43. LUO Zhongshu.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te tectonics and coalfield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1980,5234–43. [13]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西藏自治区煤炭资源潜力评价[R]. 拉萨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2011. [14] 廖云君,毛晓冬,柯丹丹,等. 西藏主要含煤岩系及其成煤环 境初探[J]. 华南地质与矿产,2014,30141–49. LIAO Yunjun,MAO Xiaodong,KE Dandan,et al. Brief study on the coal series and its sedimentary characters in Tibet[J]. Ge- 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South China,2014,301 41–49. [15] 乔军伟,李聪聪,范琪,等. 青藏高原北部成煤地质背景及煤 系矿产资源特征[J]. 煤炭学报,2016,412294–302. QIAO Junwei,LI Congcong,FAN Qi,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resources and their geological background at northern Qinghai Tibet plateau[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6, 412294–302. [16] 李聪聪,牛军强,杨创,等. 藏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分布特征及 洁净煤初步研究[J]. 中国煤炭地质,2016,28118–11. LI Congcong,NIU Junqiang,YANG Chuang,et al. Coal measures featur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orientation in north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J]. Coal Geology of China, 2016,28118–11. [17] 涂首业,毛晓冬,徐波,等. 西藏丁青县自家浦煤田沉积环境 与聚煤规律[J]. 四川地质学报,2013,333282–286. TU Shouye,MAO Xiaodong,XU Bo,et al. Preliminary study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coal accumulation patterns of ChaoXing 第 2 期 乔军伟等 西藏煤炭地质工作进展及前景 43 the Zijiapu coalfield in Dngqn,Tibet[J]. Acta Geologica Si- chuan,2013,333282–286. [18] 翟冬梅,毛晓冬,王娜,等. 西藏昌都妥坝煤田沉积环境与聚 煤规律[J]. 四川地质学报,2013,334417–420. ZHAI Dongmei, MAO Xiaodong, WANG Na, et 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coal accumulation for the Tuoba coal field in Qamdo, Tibet[J]. Acta Geologica Sichuan, 2013, 334 417–420. [19] 杨凌崴. 西藏马查拉煤系地质特征及煤炭资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