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鲁塘石墨矿Re-Os同位素研究_李超.pdf
2 0 1 7年 6月 J u n e 2 0 1 7 岩 矿 测 试 R O C KA N DM I N E R A LA N A L Y S I S V o l . 3 6 ,N o . 3 2 9 7- 3 0 4 收稿日期 2 0 1 7- 0 4- 0 6 ;修回日期 2 0 1 7- 0 5- 2 6 ;接受日期 2 0 1 7- 0 6- 0 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 1 6 7 3 0 6 0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D D 2 0 1 6 0 0 9 5 ) 作者简介李超,副研究员, 从事 R e - O s 同位素研究。E - m a i l R e - O s @1 6 3 . c o m 。 李超,王登红,周利敏, 等. 湖南鲁塘石墨矿 R e - O s 同位素研究[ J ] . 岩矿测试, 2 0 1 7 , 3 6 ( 3 ) 2 9 7- 3 0 4 . L I C h a o ,WA N GD e n g - h o n g ,Z H O UL i - m i n ,e t a l . S t u d yo nt h eR e - O sI s o t o p eC o m p o s i t i o no f G r a p h i t ef r o mt h eL u t a n gG r a p h i t e D e p o s i t i nH u n a nP r o v i n c e [ J ] . R o c ka n dM i n e r a l A n a l y s i s , 2 0 1 7 , 3 6 ( 3 ) 2 9 7- 3 0 4 . 【 D O I 1 0 . 1 5 8 9 8 / j . c n k i . 1 1- 2 1 3 1 / t d . 2 0 1 7 0 4 0 6 0 0 5 0 】 湖南鲁塘石墨矿 R e -O s 同位素研究 李超1 , 2 , 3,王登红1,周利敏3,赵鸿3,李欣尉3,屈文俊3 ( 1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 0 0 0 3 7 ; 2 . 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 0 0 8 7 1 ; 3 .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 1 0 0 0 3 7 ) 摘要石墨具有较高的 R e 、 O s 含量, 可望成为理想的 R e -O s同位素测年对象, 但迄今国内外研究较少, 尤其在煤层经变质作用形成石墨过程中, 其中 R e - O s 同位素体系的变化还有待研究。湖南鲁塘石墨矿是 我国典型的隐晶质石墨矿床之一, 矿体产于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中。本文采用 C a r i u s 管逆王水溶解样品, 直接蒸馏、 微蒸馏分离纯化 O s , 丙酮萃取法分离富集 R e , 热表面电离质谱法对鲁塘矿区石墨样品以及外围 原煤进行了 R e - O s 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鲁塘石墨的 R e 含量为 0 . 9 0 1~ 9 . 7 9 4n g / g , O s 含量为 7 . 3~ 1 8 9 . 5p g / g , R e - O s 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 1 5 5 . 6 3 . 6M a , 该年龄与鲁塘石墨矿东侧骑田岭岩体第二阶段中 粒黑云母花岗岩锆石 U- P b 年龄 1 5 3~ 1 5 7M a 一致, 表明了龙潭组煤层受到骑田岭岩体“ 烘烤” 作用, 发生 热接触变质作用, 使得靠近骑田岭岩体原煤变质为石墨, 形成石墨矿床。通过对比石墨、 原煤和骑田岭岩体 R e 、 O s 含量及比值, 发现石墨中的 R e 、 O s 主要来源于原煤, 并根据石墨 R e - O s 等时线初始( 1 8 7O s /1 8 8O s ) i值 ( 0 . 6 8 6 0 . 0 3 2 ) , 推测骑田岭岩体在侵入煤系地层过程中, 有少量具有较低1 8 7O s / 1 8 8O s 值的 O s 被碳质吸附。 关键词鲁塘;石墨矿;成因;R e - O s 同位素;定年 中图分类号P 6 1 9 . 2 5 2 ;O 6 5 7 . 6 3 ;P 5 9 7 . 3文献标识码A R e - O s 同位素亲有机的特性被越来越多的地 质学家所认识, 早期研究表明, R e 、 O s 可能以络合物 的形式赋存于沉积岩、 原油、 沥青、 石墨等富有机质 样品中。R e - O s 同位素测试技术作为一种强有力 的技术手段, 在富有机质沉积地层的年代学研究中 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物质来源研究、 古海洋和古气候 演化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1 - 3 ]。S e l b y等( 2 0 0 9 ) [ 4 ] 利用黑色页岩 R e - O s 同位素测试技术对多个地质 界线年龄进行了精确厘定。李超等( 2 0 1 4 ) [ 5 ]总结 了已发表的富有机质沉积岩 R e -O s 同位素数据, 汇总了不同时代海水的 O s同位素组成, 绘制了 ~ 2 . 7G a 至今海水 O s 同位素组成演化曲线, 反映了 自元古代开始地球大气从还原性逐渐过渡到氧化性 的过程, 揭示出不同时期海水 O s 同位素组成变化对 陨石撞击、 雪球地球、 区域构造隆升等地质事件的响 应。在富有机质沉积岩作为烃源岩发生熟化成油的 过程中, 有机质中的 R e 、 O s 也会随有机质一起进入 原油[ 6 - 9 ]。在随着有机质熟化迁移的过程中, O s 同 位素能够重新达到平衡, 重新计时。因此, 油砂 R e - O s 同位素年龄能够反映生烃年龄[ 1 0 ], 沥青 R e - O s 同位素年龄能够反映有机质发生运移或油 气藏破坏年龄[ 1 1 ]。 石墨是特殊地质作用的产物, 也是新兴产业发 展的重要原材料, 并且有望成为 R e -O s 同位素研 究的理想对象之一, 但国内外研究并不多见。已有 一些学者对发生变质作用的富碳质地层开展了 R e - O s 同位素研究。例如, H a n n a h等( 2 0 0 8 ) [ 1 2 ]对采 自 K a r e l i a 变质油页岩地层中的脉状和碎屑角砾状 792 ChaoXing 的次石墨岩进行 R e -O s 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较为 精确的 R e - O s 同位素年龄( 2 0 5 0M a ) , 该年龄与前 人利用 P b - P b 法和 S m-N d法对围岩进行分析所 获得的同位素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 反映了 地层沉积年龄。陈郑辉等( 2 0 1 0 ) [ 1 3 ]对江西长寿源 铅锌矿共生的石墨样品进行了 R e-O s 同位素研 究, 认为矿体在变质过程中, 富有机质沉积地层中的 R e - O s 同位素计时发生了重置。 由于石墨矿床中缺少适合定年的矿物, 石墨矿 床的直接定年问题一直很难得到解决。湖南鲁塘石 墨矿品位较高, 固定碳含量为 7 5 % ~ 8 0 %, 矿体赋 存于上古生界上二叠系龙潭组地层中。前人研究表 明, 海陆交互相形成的原煤中 R e 、 O s 含量较高, 并 且封闭性较好[ 1 4 ]。鲁塘石墨矿同样是由海陆交互 相原煤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石墨, 那么, 由煤发生变 质作用形成石墨过程中, R e - O s 同位素体系是否能 够发生重置而重新计时值得开展研究。本文将 R e - O s 同位素直接用于鲁塘石墨矿床的年代学研 究, 不仅为石墨矿床定年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而 且对于研究煤系地层在变质过程中 R e -O s 同位素 体系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质背景 湖南鲁塘石墨矿位于郴州市西南约 4 0k m , 郴 县、 桂阳、 临武三县交界处, 属鲁塘、 荷叶、 太和、 沙田 四乡管辖。矿区位于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带上, 由上古生界组成的沙田鲁塘复式向斜东翼[ 1 5 ], 其 东侧为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侵入( 骑田岭岩体) 。 由向斜轴部向外依次出露有上二叠统长兴组硅质 岩、 硅质灰岩、 含有菊石化石粉砂岩、 龙潭组碎屑岩 及煤层( 石墨) ; 下二叠统当冲组硅质岩、 栖霞组灰 岩及中、 上石炭统壶天群白云质灰岩。 矿区南北长 1 7k m , 东西宽 3 . 1k m , 含煤( 石 墨) 盆地面积 5 4k m 2。由于矿区东侧骑田岭花岗岩 体的侵入, 致使矿区含煤系地层全部变质, 由东而西 由石墨→石墨化无烟煤→无烟煤逐渐过渡[ 1 6 ]。矿 体赋存于上古生界上二叠系龙潭组地层中( 图 1 ) 。 龙潭组分为上下两段, 总厚约 6 0 0m 。下段以粉砂 岩、 粉砂质泥岩为主。上段由泥岩、 粉砂岩、 长石石 英砂岩、 石英砂岩和煤层( 有的已变质成石墨) 组 成, 厚度 1 3 0~ 3 2 4m [ 1 7 ]。地层走向北北东, 组成鲁 塘沙田复式向斜中次一级向斜, 两翼产状较平缓, 倾角为 3 0 ~ 4 0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与含矿地 层的接触界线呈北北东方向, 多与围岩呈齿状或枝 1 二叠系长兴组; 2 二叠系龙潭组; 3 二叠系当冲组; 4 二叠系 栖霞组; 5 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组; 6 石炭系下统梓门桥组; 7 石炭系下统测水组; 8 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 9 二长花岗岩; 1 0 花岗斑岩; 1 1 矿体; 1 2 勘探线。 图 1 湖南鲁塘石墨矿区地质图( 据1 ∶ 2 5 0 0 0湖南省郴州市 鲁塘矿区边深部煤( 石墨) 矿普查地质图) F i g . 1 G e o l o g i c a l m a po f g r a p h i t e d e p o s i t s i nH u n a n( a c c o r d i n g t o1∶2 5 0 0 0 g e n e r a ls u r v e yg e o l o g i c a lm a po ft h e b o u n d a r ya n dd e p t hc o a l( g r a p h i t e ) o r ed e p o s i t si n L u t a n g ,C h e n z h o u ,H u n a n ) 叉状侵入接触, 由于岩体侵入热力影响, 促使岩体西 侧外接触带宽约 9 0 0m范围内的地层变质, 靠近岩 体的煤变质成了石墨, 形成矿体形态复杂的隐晶质 石墨矿床。在石墨矿层与煤层之间通常有一个石墨 无烟煤混生带( 即半石墨带) , 石墨、 半石墨和煤层 的分带大致与花岗岩体平行, 随着离岩体由近而远, 变质矿物种类和矿石类型、 结构皆有明显变化。矿 石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墨, 其次为石英、 绢云母、 方 解石、 红柱石等, 具土状或致密块状构造、 鳞片变晶 结构。呈钢灰色, 具金属光泽和强的滑腻感。 2 样品及实验方法 2 . 1 样品制备 所采集的石墨样品主要以块状产出, 呈钢灰色, 892 第 3期 岩 矿 测 试 h t t p ∥w w w . y k c s . a c . c n 2 0 1 7年 ChaoXing 半金属光泽, 块状原煤样品为黑色, 污手。首先将手 标本用滤纸包好, 用干净的地质锤凿碎, 选取其中一 小块( 约 1g ) 完整的新鲜石墨( 原煤) , 避免选取靠 近方解石脉的石墨( 原煤) 样品, 以避免方解石对石 墨( 原煤) R e - O s 同位素体系的热扰动作用。并用 玛瑙研磨至 2 0 0目, 样品的纯度为 9 9 %以上。在选 取每件样品之前, 用酒精棉球将地质锤和玛瑙研磨 擦拭干净, 以防止交叉污染。 2 . 2 溶样 准确称取 0 . 2g 待分析样品, 通过细颈漏斗加 到长 2 0c m的 C a r i u s 管底部。缓慢加液氮到有半杯 乙醇的保温杯中, 使成黏稠状(- 8 0~- 5 0 ℃) 。将 装好样品的 C a r i u s 管置于该保温杯中, 用3m L经二 次蒸馏纯化 1 0m o l / L盐酸通过细颈漏斗把准确称 取的1 8 5R e 和1 9 0O s 混合稀释剂转入 C a r i u s 管底部。 再次加入液氮, 待 C a r i u s 管中溶液冻住之后, 再依次 加入 5m L经二次蒸馏纯化1 5m o l / L 硝酸和 1m L 3 0 % M O S 级过氧化氢[ 1 8 ]。再次加入液氮, 当 C a r i u s 管底溶液冻实后用液化石油气和氧气火焰加热封好 C a r i u s 管的细颈部分。擦净表面残存的乙醇, 放入 不锈钢套管内。轻轻将套管置于鼓风烘箱内, 待回 到室温后逐渐升温到 2 3 0 ℃, 加热 2 4h 。取出, 冷却 后在底部冻实的情况下, 用玻璃刀将 C a r i u s 管打开。 2 . 3 蒸馏法分离富集 O s 直接蒸馏 将溶好冰冻的 C a r i u s 管在细颈处打 开, 蒸馏前放在冰水浴中回温后, 加入 1 5m L超纯 水, 把事先准备好的穿有两根聚四氟乙烯细管( 内 径 0 . 5m m , 外径0 . 9m m ) 的胶头套在 C a r i u s 管的细 颈部分。吸收管内装有 5m L5 0 %氢溴酸( 冰水浴) 吸收蒸馏出的 O s O 4。把 C a r i u s 管插入盖子上有孔 的电蒸笼中, 送气管插入 C a r i u s 管内溶液底部, 待气 路通畅后再将排气管插进吸收管吸收液底部, 1 0 0 ℃ 电蒸笼蒸汽加热 5 0m i n [ 1 9 ]。所得 O s O 4-氢溴酸吸 收液置于 8 0 ℃烘箱中, 加热 2h 。 微蒸馏 将氢溴酸吸收液转移至1 0 0m L聚四氟 乙烯蒸发皿中, 浓缩至大约 1 0 0μ L , 然后用移液枪 转移至倒置的尖底瓶盖子上, 在 1 0 0 ℃电热板上加 热至完全干, 在5m L尖底瓶底部加入1 0μ L四次蒸 馏纯化的氢溴酸; 将4 0μ L9m o l / L硫酸 - 三氧化铬 溶液覆盖在蒸干的氢溴酸溶液上面, 并迅速将尖底 瓶倒置拧紧; 然后将尖底瓶( 除了顶部加有氢溴酸 部分) 包上铝箔, 置于 8 5 ℃电热板上蒸馏 4h ; 将尖 底瓶盖子上的硫酸 - 三氧化铬溶液用超纯水冲洗干 净, 然后拧紧尖底瓶盖子并置于 8 0 ℃烘箱中加热 2h , 将尖底瓶盖子打开再加热 0 . 5h , 可直接用于点 带测定 O s 同位素比值。 2 . 4 丙酮萃取法富集 R e 将 C a r i u s 管蒸馏残液转入 1 5 0m L聚四氟乙烯 烧杯中, 将其置于电热板上, 加热近干。加少量水, 加热近干, 重复两次以降低酸度。加入 1 0m L 1 2m o l / L 氢氧化钠( 如果碱化后沉淀量过多, 可适当 增加氢氧化钠用量) , 稍微加热, 促进样品转为碱性 介质。转入 5 0m L聚四氟乙烯离心管中, 加入 1 0m L 丙酮, 振荡 1m i n , 萃取 R e 。以 2 0 0 0r / h离心 1 0m i n 后, 用滴管直接取上层丙酮相到 2 0m L已加 有 3m L1 2m o l / L氢氧化钠的聚四氟乙烯离心管 中, 振荡1m i n , 以2 0 0 0r / h 离心1 0m i n , 用一次性滴 管取上层5m L丙酮于洗干净的装有1m L超纯水聚 四氟乙烯烧杯中, 然后在电热板上 8 0 ℃加热除去丙 酮, 将电热板温度升至 1 2 0 ℃加热至干, 加数滴浓硝 酸和 3 0 %过氧化氢, 加热蒸干以除去残存的有机 质。加入 5μ L超纯水, 用热电离质谱法( T I M S ) 测 定 R e 同位素比值[ 2 0 ]。 2 . 5 点带 首先将焊好的铂带在空气中以 4 . 5A的电流去 气0 . 5h , 然后用微量移液器将溶液小心地点在铂带 上( 每次取 0 . 2μ L ) , 以 1A电流蒸干。当溶液全部 转移完全蒸干后, 缓慢升高电流至1 . 5A , 持续1m i n 赶尽多余的杂质, 随后降低电流。用微量移液器取 发射剂 0 . 5μ L氢氧化钡溶液点在试样上, 以 0 . 6A 电流蒸干, 可看到乳白色的沉淀覆盖在铂带上。随 后缓慢升高电流至乳白色沉淀开始熔化成像冰一样 的状态, 而后降低电流。 2 . 6 热表面电离质谱测量 采用 T r i t o n-p l u s热表面电离质谱仪( 美国 T h e r m o F i s h e r 公司) 测定同位素比值。对于 R e 采 用静态 F a r a d a y 模式测定1 8 5R e O 4、 1 8 7R e O 4; 对于 O s , 采用 C D D 多 接 收 模 式 测 定1 8 6O s O 3、 1 8 7O s O 3、 1 8 8O s O 3、 1 9 0O s O 3、 1 9 2O s O 3, 同时测定 1 8 5R e O 3以扣除 1 8 7R e O 3对 1 8 7O s O 3的影响 [ 2 1 ]。 2 . 7 数据处理 对测量数据利用 O同位素自然丰度采用逐级 剥谱法进行 O同位素干扰校正。采用普通 R e的 1 8 5R e /1 8 7 R e = 0 . 5 9 7 3 8作为外标进行 R e 同位素质量 分馏校正, 采用1 9 2O s / 1 8 8O s = 3 . 0 8 2 7作为内标迭代 法对 O s 进行质量分馏校正。 992 第 3期李超, 等 湖南鲁塘石墨矿 R e - O s 同位素研究第 3 6卷 ChaoXing 3 结果与讨论 3 . 1 鲁塘石墨和原煤样品的 R e - O s 含量特征 石墨、 原煤样品中 R e -O s 同位素数据见表 1 。 R e 、 O s 含量的不确定度包括样品和稀释剂的称量误 差、 同位素组成误差、 稀释剂的标定误差、 质谱测量 的分馏校正误差和待分析样品同位素比值误差。整 个分析流程的空白为 R e3p g , 普通 O s0 . 0 5p g , 1 8 7O s 0 . 0 2p g , 即相对于样品中的 R e 、 O s 含量此空 白可以忽略不计。从表 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石墨 样品的 R e 含量介于0 . 9 0 1~ 9 . 7 9 4n g / g , 普通 O s 和 1 8 7O s 含 量 分 别 为 0 .0 0 5 1 ~0 .1 6 5 0 n g / g和 0 . 0 0 2 2~ 0 . 0 2 4 5 n g / g 。6件原煤样品的 R e含量介 于 6 . 5 6~ 2 3 . 6 6n g / g , 普通 O s 和1 8 7O s 的含量分别为 0 . 0 7 3 8~ 0 . 1 6 3 9n g / g 和 0 . 0 1 2 3~ 0 . 0 4 0 0n g / g 。石 墨和原煤样品的 R e 、 O s 含量相对于其地壳丰度显 著富集[ 2 2 - 2 3 ], 与一般的黑色岩系样品中 R e 、 O s 含 量相近[ 1 0 , 2 4 - 2 5 ]。这表明了在原煤沉积以及石墨变 质过程中 R e 、 O s 存在一定的富集作用。通过对比 石墨、 原煤和骑田岭岩体 R e 、 O s 含量及其比值, 不 难发现石墨中的 R e 、 O s 主要来源于原煤, 虽然在变 质过程中 R e 、 O s 有一定丢失, 但是在高温条件下, 在原煤变质成石墨的过程中, 剩余的 O s 能够发生均 一化, 使得 R e - O s 同位素体系重新计时, 记录变质 作用的发生时代。 表 1 鲁塘石墨矿样品 R e - O s 同位素数据 T a b l e 1 R e - O s i s o t o p ed a t ao f L u t a n gg r a p h i t ed e p o s i t 样品种类原样编号 样品质量 ( g ) R e 含量( n g / g )普通 O s 含量( n g / g ) 1 8 7O s 含量( n g / g )1 8 7R e /1 8 8O s1 8 7O s /1 8 8O s 测定值不确定度测定值不确定度测定值不确定度测定值不确定度测定值不确定度 石墨 L T 2- 10 . 2 0 1 76 . 0 3 70 . 0 1 80 . 1 6 5 00 . 0 0 10 . 0 2 4 50 . 0 0 0 41 7 6 . 10 . 81 . 1 3 70 . 0 1 8 L T 2- 20 . 2 0 0 3 18 . 0 2 10 . 0 2 40 . 0 8 9 10 . 0 0 10 . 0 2 1 20 . 0 0 0 34 3 3 . 63 . 01 . 8 2 40 . 0 2 9 L T 3- 10 . 2 0 0 8 60 . 9 0 10 . 0 0 30 . 0 0 7 30 . 0 0 00 . 0 0 2 20 . 0 0 0 05 9 7 . 36 . 02 . 2 7 50 . 0 3 1 L T 3- 20 . 2 0 1 0 81 . 2 1 40 . 0 0 40 . 0 0 5 10 . 0 0 00 . 0 0 2 40 . 0 0 0 01 1 4 763 . 6 5 90 . 0 2 4 L T 2- 30 . 2 1 4 0 95 . 4 4 70 . 0 1 60 . 1 5 6 20 . 0 0 10 . 0 2 3 00 . 0 0 0 21 6 7 . 91 . 11 . 1 2 80 . 0 1 0 L T 2- 40 . 2 0 3 0 19 . 7 9 40 . 0 2 90 . 0 9 0 00 . 0 0 10 . 0 2 3 80 . 0 0 0 25 2 4 . 03 . 42 . 0 2 90 . 0 1 9 L T 2- 50 . 2 0 1 1 48 . 1 5 60 . 0 2 60 . 1 0 0 90 . 0 0 10 . 0 2 2 20 . 0 0 0 23 8 9 . 03 . 21 . 6 8 40 . 0 1 8 原煤 1 3 L T- 1 0- 1 0 . 2 5 0 2 31 2 . 3 90 . 1 30 . 0 7 2 70 . 0 0 10 . 0 1 2 30 . 0 0 0 28 2 0 . 51 2 . 01 . 2 9 70 . 0 2 8 1 3 L T- 1 0- 2 0 . 2 5 0 6 31 5 . 7 30 . 2 20 . 1 1 9 00 . 0 0 10 . 0 4 0 00 . 0 0 0 66 3 6 . 41 1 . 62 . 5 7 40 . 0 5 1 1 3 L T- 1 0- 3 0 . 2 5 0 5 21 0 . 5 50 . 0 40 . 0 9 7 90 . 0 0 10 . 0 2 6 20 . 0 0 0 25 1 8 . 95 . 92 . 0 5 20 . 0 2 9 1 3 L T- 1 0- 4 0 . 2 5 0 8 16 . 5 60 . 0 8 10 . 1 6 3 90 . 0 0 10 . 0 2 7 10 . 0 0 0 21 9 2 . 72 . 81 . 2 6 50 . 0 1 5 1 3 L T 0 6- 10 . 2 0 0 3 52 3 . 6 60 . 0 80 . 1 5 0 90 . 0 0 10 . 0 2 5 90 . 0 0 0 27 5 4 . 94 . 71 . 3 1 60 . 0 1 1 1 3 L T 0 6- 20 . 2 0 0 2 91 5 . 2 00 . 0 60 . 0 7 3 80 . 0 0 10 . 0 1 7 70 . 0 0 0 29 9 1 . 01 1 . 21 . 8 3 70 . 0 2 6 花岗岩 Q T L- 1 24 . 0 0 10 . 0 2 1 70 . 0 0 0 50 . 0 0 6 60 . 0 0 0 10 . 0 0 0 4 3 0 . 0 0 0 0 11 5 . 8 00 . 4 50 . 4 9 8 50 . 0 1 3 0 Q T L- 1 44 . 0 0 00 . 0 6 2 90 . 0 0 0 50 . 0 0 3 40 . 0 0 0 00 . 0 0 0 4 0 0 . 0 0 0 0 19 0 . 2 51 . 0 10 . 9 2 1 00 . 0 1 3 0 Q T L- 2 24 . 0 0 00 . 0 1 7 70 . 0 0 0 60 . 0 0 2 30 . 0 0 0 00 . 0 0 0 2 6 0 . 0 0 0 0 03 7 . 4 51 . 4 60 . 8 8 8 20 . 0 1 5 9 3 . 2 鲁塘石墨的 R e - O s 年龄及石墨矿床成因分析 鲁塘石墨矿石墨样品的 R e - O s 同位素比值等 时线如图2所示[ 2 6 ]。所得到的 R e - O s 同位素年龄 为1 5 5 . 6 3 . 6M a ( n = 7 , M S WD= 2 . 3 ) , O s 同位素初 始比值( 1 8 7 O s / 1 8 8O s ) i=0 . 6 8 60 . 0 3 2 。所获得的 R e - O s 同位素等时线年龄明显晚于周围二叠纪长兴 组斗岭组泥岩地层沉积岩年龄, 而与鲁塘石墨矿东 侧上骑田岭第二期浅灰色斑状二长花岗岩侵位时代 1 5 3 ~ 1 5 7M a 在误差范围内相一致[ 2 7 ]。在空间位置 关系上, 鲁塘石墨矿在越靠近骑田岭岩体的位置, 其 品位也越高, 显然, 鲁塘石墨矿为岩浆热接触成因, 表 明了龙潭组煤层受到岩浆“ 烘烤” 作用, 发生热接触变 质作用, 使得靠近骑田岭岩体煤层变质为石墨, 从而 形成石墨矿床。这说明石墨的成因与区域上骑田岭 第二期岩体的侵入存在密切联系。靠近岩体位置的 龙潭组煤层, 在高温高压缺氧条件下发生强烈变质作 用, 有机质发生脱氢脱氧反应, 有机碳最终转化为无 机碳, 煤层变质形成石墨矿, 而在距岩体大约 2k m以 外的煤层并未发生变质。即燕山期岩浆的侵入活动, 使得靠近骑田岭岩体的沉积地层发生了强烈的变质 作用, 随着含矿地层与岩体的距离越近, 地层发生的 变质作用越强烈, 石墨矿的品位越高。 3 . 3 鲁塘石墨中 O s 的来源 沉积岩系中的 O s 来源于海水[ 2 8 - 2 9 ], 从元古宙 到显生宙沉积岩系( 1 8 7O s /1 8 8O s) i值均介于 0 . 3~ 1 . 0 [ 5 ], 而在一些由富有机质沉积岩演变而成的地 质样品中, 如油砂、 沥青等均具有较高的( 1 8 7O s / 1 8 8O s ) i值( 大于 1 . 5 ) [ 8 , 1 0 ], 这主要是由于 R e - O s 同 003 第 3期 岩 矿 测 试 h t t p ∥w w w . y k c s . a c . c n 2 0 1 7年 ChaoXing 图 2 鲁塘石墨矿石墨样品 R e - O s 等时线图 F i g . 2 R e - O s i s o c h r o no f g r a p h i t ei nL u t a n gg r a p h i t ed e p o s i t 位素体系发生重置重新计时的结果。石墨是由较老 的煤发生变质作用而成的, 理论上应该具有一个较 高的( 1 8 7O s /1 8 8O s ) i值, 而鲁塘石墨矿的 O s 同位素 初始比值为 0 . 6 8 6 , 很显然比理论值偏低。当煤层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转化成石墨矿的过程中, 其中的 O s 同位素能够发生均一化过程, 使得 R e -O s 同位 素体系能够重新计时。有两种可能性造成了石墨 O s 同位素初始比值偏低 第一, 煤的沉积环境具有 一个极低的 O s 同位素比值, 因此由煤转化成石墨 后, 其 O s 同位素初始比值同样较低; 第二, 在石墨形 成过程中, 一个具有较低 O s 同位素比值的端元组分 加入石墨中, 与煤层中较高的 O s 同位素比值端元发 生混合, 故得到现在的 O s 同位素初始比值0 . 6 8 6 。 由于鲁塘石墨矿煤层的沉积环境为海陆交互沼 泽相, 煤的沉积环境不太可能具有较低的 O s 同位素 比值特征。鲁塘石墨矿为岩浆热接触变质成因, 可 以认为在石墨的形成过程中, 骑田岭花岗岩起到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从骑田岭第二阶段花岗岩 R e - O s 研究来看, 其形成的确存在幔源物质的参 与[ 3 0 ]。因此可以认为, 骑田岭花岗岩不仅为石墨矿 的形成提供了热源, 而且一些岩浆流体可能与石墨 矿发生了物质上的交换。 3 . 4 鲁塘原煤 R e - O s 体系封闭性 对鲁塘石墨矿区外围原煤进行 R e - O s 同位素 研究表明, 其 R e - O s 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性较差, 并 未得到等时线年龄( 图 3 ) 。由于原煤沉积的环境处 于海陆交互相, 如果与海水接触时间较短, 很可能造 成初始 O s 同位素比值不一致, 因此, 不满足获得 R e - O s 等时线年龄的前提。还有一种可能, 即原煤中 的 R e - O s 体系在沉积过程中是封闭的, 由于骑田 岭 岩 体 的 侵 入,该 岩 体 的 初 始 岩 浆 温 度 为 9 5 0 ℃[ 3 1 ], 并且骑田岭复式岩体总出露面积约 5 2 0 图 3 鲁塘石墨矿原煤样品 R e - O s 等时线图 F i g . 3 R e - O s i s o c h r o no f c o a l i nL u t a n gg r a p h i t ed e p o s i t s k m 2, 持续时间长达十几个 M a[ 2 7 ], 由于煤田深部存 在如此大规模的岩浆活动, 较长期地处于高温条件 下, 完全有可能使得原煤中 R e -O s 体系受到扰动, 对石墨矿床体系的形成产生影响。 4 结论 鲁塘石墨矿产于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中, 在 越靠近骑田岭岩体的位置, 其品位也越高, R e -O s 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 1 5 5 . 6 3 . 6M a , 该年龄与鲁 塘石墨矿东侧骑田岭岩体第二阶段二长花岗岩锆石 U- P b 年龄 1 5 3~ 1 5 7M a 一致。表明龙潭组煤层受 到骑田岭岩体“ 烘烤” 作用, 发生热接触变质作用, 使得靠近骑田岭岩体原煤变质为石墨, 形成石墨矿 床, 由此也表明该矿床为热接触变质成因。 本研究对远离骑田岭岩体没有变质的原煤进行 R e - O s 同位素分析表明, 虽然结构并未发生改变, 但是其中 R e-O s 同位素体系封闭性已经受到破 坏, 可能是受到岩浆烘烤作用, 同位素体系发生扰 动。通过对比鲁塘石墨、 原煤和骑田岭岩体 R e - O s 同位素特征, 指示石墨中的 R e 、 O s 主要来源于原 煤, 在变质过程中, 原煤中的 R e -O s 同位素体系发 生重置, 重新计时。鲁塘石墨矿 O s 同位素初始比值 为 0 . 6 8 6 , 与原煤沉积时海水的1 8 7O s / 1 8 8O s 值一致, 如果石墨中 O s 源于原煤, 那么理论上该值应该大于 0 . 6 8 6 。由此推测, 骑田岭岩体在侵入煤系地层过程 中, 少量 O s 可能由侵入的骑田岭岩体提供。 5 参考文献 [ 1 ] C o h e nAS , C o eAL , B a r t l e t t J M. P r e c i s eR e - O s a g e s o f o r g a n i c - r i c hm u d r o c k s a n dt h eO s i s o t o p ec o m p o s i t i o no f J u r a s s i cs e a w a t e r [ J ] .E a r t h a n d P l a n e t a r y S c i e n c e L e t t e r s , 1 9 9 9 , 1 6 7 1 5 9- 1 7 3 . 103 第 3期李超, 等 湖南鲁塘石墨矿 R e - O s 同位素研究第 3 6卷 ChaoXing [ 2 ] H a n n a hJ L , B e k k e r A , S t e i nHJ , e t a l . P r i m i t i v eO s a n d 2 3 1 6 M a a g e f o r m a r i n e s h a l e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P a l e o p r o t e r o z o i c g l a c i a l e v e n t s a n d t h e r i s e o f a t m o s p h e r i co x y g e n [ J ] . E a r t ha n dP l a n e t a r yS c i e n c e L e t t e r s , 2 0 0 4 , 2 2 5 4 3- 5 2 . [ 3 ] 赵鸿, 李超, 江小均, 等. R e - O s 同位素精确厘定长兴 “ 金钉子” 灰岩沉积年龄[ J ] . 科学通报, 2 0 1 5 , 6 0 ( 2 3 ) 2 2 0 9- 2 2 1 5 . Z h a oH , L i C , J i a n gXJ , e t a l . D i r e c t r a d i o m e t r i cd a t i n g o f l i m e s t o n ef r o mC h a n g x i n gP e r m i a n - T r i a s s i cb o u n d a r y u s i n gt h eR e - O sg e o c h r o n o m e t e r [ J ] . C h i n e s eS c i e n c e B u l l e t i n , 2 0 1 5 , 6 0 ( 2 3 ) 2 2 0 9- 2 2 1 5 . [ 4 ] S e l b yD , M u t t e r l o s eJ , C o n d o nDJ . U - P ba n dR e - O s g e o c h r o n o l o g yo ft h eA p t i a n / A l b i a na n dC e n o m a n i a n / T u r o n i a ns t a g eb o u n d a r i e s 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t i m e s c a l e c a l i b r a t i o n , o s m i u mi s o t o p e s e a w a t e r 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R e - O ss y s t e m a t i c si no r g a n i c - r i c hs e d i m e n t s [ J ] . C h e m i c a l G e o l o g y , 2 0 0 9 , 2 6 5 ( 3 ) 3 9 4- 4 0 9 . [ 5 ] 李超, 屈文俊, 王登红, 等. R e - O s 同位素在沉积地层 精确定年及古环境反演中的应用进展[ J ] . 地球学报, 2 0 1 4 , 3 5 ( 4 ) 4 0 5- 4 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