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层评价技术.pdf
油 气 储 层 评 价 技 术 修订版 裘亦楠 薛叔浩 等编著 石 油 工 业 出 版 社 内 容 提 要 本书总 结了 近十多 年来国 内外 的实践 经验, 结合 我国 石油地 质特点, 从 地质、 地震 、测 井和 测试等 多方 面, 对 油气储 层进 行综合 研究 和评价 。根 据油气 勘探开 发不 同阶段 储层 评价 的任 务, 储 层评 价分为 单井储 层评 价、区 域储 层评价 、开 发储层 评价和 储层 敏感性 评价 四大 部分 。书中 提出 的评价 内容和 技术 方法具 有很 强的可 操作 性和理 论基础 。 本书供 从事 现场实 际工作 的科 研人员 使用, 也可 作为 大专院 校有关 专业 的教学 参考 书。W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油气储层评价技术 / 裘亦楠等编著. - 2 版 修订版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5 ISB N 7 - 5021 - 2035 - 1 Ⅰ . 油⋯ Ⅱ . 裘⋯ Ⅲ . 储集层 - 储量 - 评价 - 技术 Ⅳ . P618 . 130 . 209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97 第 07985 号 石 油工 业出版 社出版 北京 安定门 外安 华里二 区一 号楼 石油 工业出 版社 印刷厂 排版 印刷 新华 书店 北京发 行所发 行 * 7871092 毫米 16 开 本 22印张 549 千字 印 10012500 1997 年 5 月北 京第 2 版 1997 年 5 月 北京第 2 次印 刷 ISB N 7 - 5021 - 2035 - 1 / T E1714 定 价 30 . 00 元 油气储层评价技术 编委会名单 主 任 石宝珩 副主任 裘亦楠 应凤祥 薛叔浩 袁秉衡 委 员 以下按姓氏笔划 朱国华 邢顺诠 李秉智 李应暹 刘振武 吴 涛 陈丽华 周自立 蔺毓秀 油气储层评价技术 编写人员名单 第一篇 碎屑岩单井储层评价技术赵澄林 王子文 刘孟慧 陈丽华 王家亮 施尚明 第二篇 碳酸盐岩单井储层评价技术陈碧珏 钟大康 郑思贵 第三篇 区域储层评价技术张厚福 薛叔浩 应凤祥 信荃麟 朱筱敏 第四篇 开发储层评价技术裘亦楠 陈子琪 肖敬修 吴 蕾 杨雪雁 杨景琦 第五篇 储层敏感性评价技术朱 斌 李 实 关 华 序 石油的生成与储集一直是石油地质学中的两大核心问题。研究生油层是为了确定一个地 区的油气潜量, 研究储集层是为了寻找和开发油气资源。 近年来随着分析测试手段的提高以及对油气生成本质认识的加深, 对生油问题的研究有 了很大进展。 同样, 储层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 如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对储集结构的研究、成岩作 用及成岩变化、原生与次生孔隙的成因机制的探讨等都有了新的认识。但是随着油气勘探和 油气田开发的深入, 工作难度愈来愈大。对油气储层的认识, 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 在“六五”期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研究”行将结束的时候, 根据当时石油工业部领导 的要求, 史训知同志提出要将“储层评价”作为石油系统“七五”科技攻关的重点。 1985 年 11 月在昆明召开的“石油工业部岩矿工作会议”上, 确定了将“中国陆相储层 特征及其评价”作为“七五”期间部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根据油田生产需要提出的重点 是 储层岩石学特征、低渗透储层以及非沉积储层研究。 为了加深对储层的研究, 1986 年末至 1987 年初多次召开会议, 研究编写“中国油气储 层研究大纲” 。史训知同志提出, 储层评价研究不同于油气资源评价研究, 要出理论、出技 术、出方法。从中国实际出发, 搞出中国特色来。研究工作要勘探与开发结合, 沉积与物性 研究结合, 宏观与微观结合, 描述与机理研究结合。储层研究应包括储层类型、特征、成 因、分布、演化、测试技术, 预测与评价方法等七个方面。 1987 年 6 月李天相副部长传达王涛部长的意见, 储层评价要系统地进行分区研究, 并 且进行相应的工艺配套研究。 1987 年 7 月石油工业部科技司下发了“加强储层研究的通知” , 转发了由裘亦楠同志主 持起草的“我国陆相盆地油气储集层研究大纲” , 并明确储层评价研究列为“全国油气资源 评价研究”之后的“七五”期间部级重点研究项目; 储层评价研究要紧密结合勘探、开发生 产需要, 进行区域储层评价研究和油田 油藏 储层评价研究。 1987 年 10 月在“石油工业部岩矿学科协调组第二次会议”上根据李天相副部长的建议 提出了“急需编制一套我国油气区储集层岩石学图版” , 会后逐一落实了这一计划。 在进行了大量准备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1988 年 6 月在中原油田召开了“全国第一次 储层研究工作会议” 。会议不仅交流了近几年储层研究成果, 而且研究落实了“七五”研究 课题。一致认为, 从我国石油地质特点出发, 系统研究总结和建立了陆相沉积储层地质学, 将是对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同时, 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中许多问题也急需储层评价 研究去解决。因此将储层评价研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将勘探与开发、宏观与微观、基础研 究与工程工艺相结合, 并协同地质、物探、测井、油藏工程等各专业共同攻关, 有利于提高 研究水平, 提高效率, 更好地为勘探、开发服务,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会议商定按不同勘探、开发阶段, 研究和建立五种储层评价研究技术方法及规范要求。 这就是 探井单井储层评价、区域储层评价、开发储层评价、储层敏感性评价以及储层动态 评价。同时决定出版六套岩石学图册, 即碎屑岩储层图册、非碎屑岩储层图册, 阴极发光、 荧光、碳酸盐岩、沉积构造及自生矿物图册。 在向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主要领导汇报第一次储层工作会议时, 领导指出, 储层评价 工作会给石油开发带来一次革命, 要把地震、地质、钻井工艺、采油工艺、注水、压裂酸化 等都组织起来, 真正把地下储层能量都释放出来。 1989 年初, 为了准备“八五”期间的工作, 又重新修改编制了“中国油气储层研究大 纲” 。确定了中国油气储层研究的总目标是 总结具有我国特色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储层的沉 积规律、成岩规律、储集体几何学和宏观、微观非均质特征。在陆相储层沉积学上达到世界 领先地位。发展和完善一套评价陆相储层的地震、测井、试井测试技术和沉积地质实验方 法, 力争在主要技术上达到 80 年代初的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一套研究储层敏感性的试验技 术, 提出一套针对我国陆相储层特征的相应的保护和改造措施, 达到生产上既经济又有效的 应用水平。同时开展海相碳酸盐岩及火成岩等各种类型储层的研究。 经研究确定整个储层评价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 1990 年前为第一阶段,“八五”为第二 阶段。第一阶段重点为近期和“八五”初期勘探开发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攻关; 各 阶段储层评价技术方法的规范化, 已有成果的总结特别是研究程度较深的现有各类储层特征 的总结和图册化; 同时开展基础研究及重点实验室的筹建。 按照储层研究大纲, 两年来组织了 27 个单位, 约 500 名科技人员, 从事 62 个科研项目 的攻关, 已圆满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 提交了一批储层研究成果。主要是五种储层评价 技术, 以及以总结为主的分区分专业的一批论文, 还有一套岩石学图册的初稿, 一套各类储 层特征卡片等。尽管成果是初步的, 但代表了我国 80 年代储层研究水平。将其中一部分公 开出版, 是完全必要的, 它既是对过去成果的总结, 也是对未来开拓的启迪。 中国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 要有中国特色。特别是陆相沉积盆地非均质性严重的碎屑岩储层的研究。 第二, 要有实用性。研究课题来自生产, 成果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储层是勘探的对象, 也是油田开发的对象, 对储层的研究一定要贯穿勘探开发以至三次采油的全过程。为了更大 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一储层能量, 要将地质研究与工程研究结合, 有相应的工艺技术与之配 套。 第三, 要有理论性。建立“中国油气储层地质学” , 为世界石油地质学的研究作出贡献。 储层研究已迈出了一大步, 取得了一批成果。在陆相盆地找油的同时, 海相地层的找油 工作也有了重大突破。为此, 研究陆相储层的同时, 也要研究海相储层。 研究储层、认识储层、寻找储层、改造储层, 充分发挥储层能量, 这就是储层评价研究 的最终目的和目标。 石宝珩 1991 . 1 . 9 目 录 第一篇 碎屑岩单井储层评价技术1⋯⋯⋯⋯⋯⋯⋯⋯⋯⋯⋯⋯⋯⋯⋯⋯⋯⋯⋯⋯⋯⋯⋯ 第一章 岩石学研究2⋯⋯⋯⋯⋯⋯⋯⋯⋯⋯⋯⋯⋯⋯⋯⋯⋯⋯⋯⋯⋯⋯⋯⋯⋯⋯⋯⋯ 第一节 基本要求2⋯⋯⋯⋯⋯⋯⋯⋯⋯⋯⋯⋯⋯⋯⋯⋯⋯⋯⋯⋯⋯⋯⋯⋯⋯⋯⋯⋯ 第二节 研究内容4⋯⋯⋯⋯⋯⋯⋯⋯⋯⋯⋯⋯⋯⋯⋯⋯⋯⋯⋯⋯⋯⋯⋯⋯⋯⋯⋯⋯ 第三节 成果21⋯⋯⋯⋯⋯⋯⋯⋯⋯⋯⋯⋯⋯⋯⋯⋯⋯⋯⋯⋯⋯⋯⋯⋯⋯⋯⋯⋯⋯ 第四节 部分鉴定资料的统计表格22⋯⋯⋯⋯⋯⋯⋯⋯⋯⋯⋯⋯⋯⋯⋯⋯⋯⋯⋯⋯ 第二章 沉积相分析28⋯⋯⋯⋯⋯⋯⋯⋯⋯⋯⋯⋯⋯⋯⋯⋯⋯⋯⋯⋯⋯⋯⋯⋯⋯⋯⋯ 第一节 相标志研究28⋯⋯⋯⋯⋯⋯⋯⋯⋯⋯⋯⋯⋯⋯⋯⋯⋯⋯⋯⋯⋯⋯⋯⋯⋯⋯ 第二节 剖面相分析39⋯⋯⋯⋯⋯⋯⋯⋯⋯⋯⋯⋯⋯⋯⋯⋯⋯⋯⋯⋯⋯⋯⋯⋯⋯⋯ 第三节 成果51⋯⋯⋯⋯⋯⋯⋯⋯⋯⋯⋯⋯⋯⋯⋯⋯⋯⋯⋯⋯⋯⋯⋯⋯⋯⋯⋯⋯⋯ 第三章 成岩作用研究53⋯⋯⋯⋯⋯⋯⋯⋯⋯⋯⋯⋯⋯⋯⋯⋯⋯⋯⋯⋯⋯⋯⋯⋯⋯⋯ 第一节 储层实验室研究53⋯⋯⋯⋯⋯⋯⋯⋯⋯⋯⋯⋯⋯⋯⋯⋯⋯⋯⋯⋯⋯⋯⋯⋯ 第二节 储层岩石性质研究54⋯⋯⋯⋯⋯⋯⋯⋯⋯⋯⋯⋯⋯⋯⋯⋯⋯⋯⋯⋯⋯⋯⋯ 第三节 储层的孔隙类型58⋯⋯⋯⋯⋯⋯⋯⋯⋯⋯⋯⋯⋯⋯⋯⋯⋯⋯⋯⋯⋯⋯⋯⋯ 第四节 储层的成岩阶段划分标志59⋯⋯⋯⋯⋯⋯⋯⋯⋯⋯⋯⋯⋯⋯⋯⋯⋯⋯⋯⋯ 第五节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成果64⋯⋯⋯⋯⋯⋯⋯⋯⋯⋯⋯⋯⋯⋯⋯⋯⋯⋯⋯⋯⋯ 第四章 储层温度压力评价67⋯⋯⋯⋯⋯⋯⋯⋯⋯⋯⋯⋯⋯⋯⋯⋯⋯⋯⋯⋯⋯⋯⋯⋯ 第一节 评价内容67⋯⋯⋯⋯⋯⋯⋯⋯⋯⋯⋯⋯⋯⋯⋯⋯⋯⋯⋯⋯⋯⋯⋯⋯⋯⋯⋯ 第二节 评价方法68⋯⋯⋯⋯⋯⋯⋯⋯⋯⋯⋯⋯⋯⋯⋯⋯⋯⋯⋯⋯⋯⋯⋯⋯⋯⋯⋯ 第三节 评价成果70⋯⋯⋯⋯⋯⋯⋯⋯⋯⋯⋯⋯⋯⋯⋯⋯⋯⋯⋯⋯⋯⋯⋯⋯⋯⋯⋯ 第五章 储层储集空间与物性评价71⋯⋯⋯⋯⋯⋯⋯⋯⋯⋯⋯⋯⋯⋯⋯⋯⋯⋯⋯⋯⋯ 第一节 评价内容71⋯⋯⋯⋯⋯⋯⋯⋯⋯⋯⋯⋯⋯⋯⋯⋯⋯⋯⋯⋯⋯⋯⋯⋯⋯⋯⋯ 第二节 评价方法75⋯⋯⋯⋯⋯⋯⋯⋯⋯⋯⋯⋯⋯⋯⋯⋯⋯⋯⋯⋯⋯⋯⋯⋯⋯⋯⋯ 第三节 评价成果79⋯⋯⋯⋯⋯⋯⋯⋯⋯⋯⋯⋯⋯⋯⋯⋯⋯⋯⋯⋯⋯⋯⋯⋯⋯⋯⋯ 第六章 储层含油 气 性评价80⋯⋯⋯⋯⋯⋯⋯⋯⋯⋯⋯⋯⋯⋯⋯⋯⋯⋯⋯⋯⋯⋯ 第一节 储层含油 气 性评价内容80⋯⋯⋯⋯⋯⋯⋯⋯⋯⋯⋯⋯⋯⋯⋯⋯⋯⋯⋯ 第二节 评价方法81⋯⋯⋯⋯⋯⋯⋯⋯⋯⋯⋯⋯⋯⋯⋯⋯⋯⋯⋯⋯⋯⋯⋯⋯⋯⋯⋯ 第三节 评价成果87⋯⋯⋯⋯⋯⋯⋯⋯⋯⋯⋯⋯⋯⋯⋯⋯⋯⋯⋯⋯⋯⋯⋯⋯⋯⋯⋯ 第七章 储层综合评价90⋯⋯⋯⋯⋯⋯⋯⋯⋯⋯⋯⋯⋯⋯⋯⋯⋯⋯⋯⋯⋯⋯⋯⋯⋯⋯ 第一节 评价内容90⋯⋯⋯⋯⋯⋯⋯⋯⋯⋯⋯⋯⋯⋯⋯⋯⋯⋯⋯⋯⋯⋯⋯⋯⋯⋯⋯ 第二节 综合分类评价方法92⋯⋯⋯⋯⋯⋯⋯⋯⋯⋯⋯⋯⋯⋯⋯⋯⋯⋯⋯⋯⋯⋯⋯ 第三节 测井多参数储层综合评价自动分析方法94⋯⋯⋯⋯⋯⋯⋯⋯⋯⋯⋯⋯⋯⋯ 第四节 评价成果96⋯⋯⋯⋯⋯⋯⋯⋯⋯⋯⋯⋯⋯⋯⋯⋯⋯⋯⋯⋯⋯⋯⋯⋯⋯⋯⋯ 参考文献96⋯⋯⋯⋯⋯⋯⋯⋯⋯⋯⋯⋯⋯⋯⋯⋯⋯⋯⋯⋯⋯⋯⋯⋯⋯⋯⋯⋯⋯⋯⋯⋯ 第二篇 碳酸盐岩单井储层评价技术97⋯⋯⋯⋯⋯⋯⋯⋯⋯⋯⋯⋯⋯⋯⋯⋯⋯⋯⋯⋯⋯ 第一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98⋯⋯⋯⋯⋯⋯⋯⋯⋯⋯⋯⋯⋯⋯⋯⋯⋯⋯⋯⋯⋯⋯⋯⋯⋯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98⋯⋯⋯⋯⋯⋯⋯⋯⋯⋯⋯⋯⋯⋯⋯⋯⋯⋯⋯⋯⋯⋯⋯⋯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102⋯⋯⋯⋯⋯⋯⋯⋯⋯⋯⋯⋯⋯⋯⋯⋯⋯⋯⋯⋯⋯⋯⋯⋯ 第三节 评价成果104⋯⋯⋯⋯⋯⋯⋯⋯⋯⋯⋯⋯⋯⋯⋯⋯⋯⋯⋯⋯⋯⋯⋯⋯⋯⋯⋯ 第四节 不同深井对岩性评价的要求104⋯⋯⋯⋯⋯⋯⋯⋯⋯⋯⋯⋯⋯⋯⋯⋯⋯⋯⋯ 第二章 储层沉积相分析106⋯⋯⋯⋯⋯⋯⋯⋯⋯⋯⋯⋯⋯⋯⋯⋯⋯⋯⋯⋯⋯⋯⋯⋯⋯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106⋯⋯⋯⋯⋯⋯⋯⋯⋯⋯⋯⋯⋯⋯⋯⋯⋯⋯⋯⋯⋯⋯⋯⋯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109⋯⋯⋯⋯⋯⋯⋯⋯⋯⋯⋯⋯⋯⋯⋯⋯⋯⋯⋯⋯⋯⋯⋯⋯ 第三节 评价成果109⋯⋯⋯⋯⋯⋯⋯⋯⋯⋯⋯⋯⋯⋯⋯⋯⋯⋯⋯⋯⋯⋯⋯⋯⋯⋯⋯ 第四节 不同探井对沉积相评价的要求110⋯⋯⋯⋯⋯⋯⋯⋯⋯⋯⋯⋯⋯⋯⋯⋯⋯⋯ 第三章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111⋯⋯⋯⋯⋯⋯⋯⋯⋯⋯⋯⋯⋯⋯⋯⋯⋯⋯⋯⋯⋯⋯⋯⋯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111⋯⋯⋯⋯⋯⋯⋯⋯⋯⋯⋯⋯⋯⋯⋯⋯⋯⋯⋯⋯⋯⋯⋯⋯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115⋯⋯⋯⋯⋯⋯⋯⋯⋯⋯⋯⋯⋯⋯⋯⋯⋯⋯⋯⋯⋯⋯⋯⋯ 第三节 评价成果115⋯⋯⋯⋯⋯⋯⋯⋯⋯⋯⋯⋯⋯⋯⋯⋯⋯⋯⋯⋯⋯⋯⋯⋯⋯⋯⋯ 第四章 储层储集性能评价117⋯⋯⋯⋯⋯⋯⋯⋯⋯⋯⋯⋯⋯⋯⋯⋯⋯⋯⋯⋯⋯⋯⋯⋯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117⋯⋯⋯⋯⋯⋯⋯⋯⋯⋯⋯⋯⋯⋯⋯⋯⋯⋯⋯⋯⋯⋯⋯⋯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121⋯⋯⋯⋯⋯⋯⋯⋯⋯⋯⋯⋯⋯⋯⋯⋯⋯⋯⋯⋯⋯⋯⋯⋯ 第三节 评价成果124⋯⋯⋯⋯⋯⋯⋯⋯⋯⋯⋯⋯⋯⋯⋯⋯⋯⋯⋯⋯⋯⋯⋯⋯⋯⋯⋯ 第四节 不同探井对储层储集性能评价的要求126⋯⋯⋯⋯⋯⋯⋯⋯⋯⋯⋯⋯⋯⋯⋯ 第五章 储层含油、气性评价128⋯⋯⋯⋯⋯⋯⋯⋯⋯⋯⋯⋯⋯⋯⋯⋯⋯⋯⋯⋯⋯⋯⋯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128⋯⋯⋯⋯⋯⋯⋯⋯⋯⋯⋯⋯⋯⋯⋯⋯⋯⋯⋯⋯⋯⋯⋯⋯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129⋯⋯⋯⋯⋯⋯⋯⋯⋯⋯⋯⋯⋯⋯⋯⋯⋯⋯⋯⋯⋯⋯⋯⋯ 第三节 评价成果134⋯⋯⋯⋯⋯⋯⋯⋯⋯⋯⋯⋯⋯⋯⋯⋯⋯⋯⋯⋯⋯⋯⋯⋯⋯⋯⋯ 第四节 不同探井对储层含油 气 性评价的要求134⋯⋯⋯⋯⋯⋯⋯⋯⋯⋯⋯⋯⋯ 第六章 储层伤害评价136⋯⋯⋯⋯⋯⋯⋯⋯⋯⋯⋯⋯⋯⋯⋯⋯⋯⋯⋯⋯⋯⋯⋯⋯⋯⋯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136⋯⋯⋯⋯⋯⋯⋯⋯⋯⋯⋯⋯⋯⋯⋯⋯⋯⋯⋯⋯⋯⋯⋯⋯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138⋯⋯⋯⋯⋯⋯⋯⋯⋯⋯⋯⋯⋯⋯⋯⋯⋯⋯⋯⋯⋯⋯⋯⋯ 第三节 评价成果139⋯⋯⋯⋯⋯⋯⋯⋯⋯⋯⋯⋯⋯⋯⋯⋯⋯⋯⋯⋯⋯⋯⋯⋯⋯⋯⋯ 第七章 储层综合评价141⋯⋯⋯⋯⋯⋯⋯⋯⋯⋯⋯⋯⋯⋯⋯⋯⋯⋯⋯⋯⋯⋯⋯⋯⋯⋯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141⋯⋯⋯⋯⋯⋯⋯⋯⋯⋯⋯⋯⋯⋯⋯⋯⋯⋯⋯⋯⋯⋯⋯⋯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141⋯⋯⋯⋯⋯⋯⋯⋯⋯⋯⋯⋯⋯⋯⋯⋯⋯⋯⋯⋯⋯⋯⋯⋯ 第三节 评价成果146⋯⋯⋯⋯⋯⋯⋯⋯⋯⋯⋯⋯⋯⋯⋯⋯⋯⋯⋯⋯⋯⋯⋯⋯⋯⋯⋯ 第四节 不同探井对储层综合评价的要求146⋯⋯⋯⋯⋯⋯⋯⋯⋯⋯⋯⋯⋯⋯⋯⋯⋯ 附录 2 - 1 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储层孔隙度147⋯⋯⋯⋯⋯⋯⋯⋯⋯⋯⋯⋯⋯⋯⋯⋯ 附录 2 - 2 利用全直径岩心测定孔、洞、缝岩样的孔隙度148⋯⋯⋯⋯⋯⋯⋯⋯⋯ 附录 2 - 3 利用岩心揭片法统计计算裂缝渗透率 Kf149⋯⋯⋯⋯⋯⋯⋯⋯⋯⋯ 附录 2 - 4 利用毛管压力曲线计算碳酸盐岩的总渗透率和每个孔喉区间对总渗透 率的贡献值149⋯⋯⋯⋯⋯⋯⋯⋯⋯⋯⋯⋯⋯⋯⋯⋯⋯⋯⋯⋯⋯⋯⋯ 附录 2 - 5 计算储层含油气饱和度方程150⋯⋯⋯⋯⋯⋯⋯⋯⋯⋯⋯⋯⋯⋯⋯⋯⋯ 附录 2 - 6 储层伤害评价参数及指标151⋯⋯⋯⋯⋯⋯⋯⋯⋯⋯⋯⋯⋯⋯⋯⋯⋯⋯ 参考文献153⋯⋯⋯⋯⋯⋯⋯⋯⋯⋯⋯⋯⋯⋯⋯⋯⋯⋯⋯⋯⋯⋯⋯⋯⋯⋯⋯⋯⋯⋯⋯⋯ 第三篇 区域储层评价技术154⋯⋯⋯⋯⋯⋯⋯⋯⋯⋯⋯⋯⋯⋯⋯⋯⋯⋯⋯⋯⋯⋯⋯⋯⋯ 第一章 盆地区域地质背景155⋯⋯⋯⋯⋯⋯⋯⋯⋯⋯⋯⋯⋯⋯⋯⋯⋯⋯⋯⋯⋯⋯⋯⋯ 第一节 基础资料155⋯⋯⋯⋯⋯⋯⋯⋯⋯⋯⋯⋯⋯⋯⋯⋯⋯⋯⋯⋯⋯⋯⋯⋯⋯⋯⋯ 第二节 盆地地质结构155⋯⋯⋯⋯⋯⋯⋯⋯⋯⋯⋯⋯⋯⋯⋯⋯⋯⋯⋯⋯⋯⋯⋯⋯⋯ 第三节 地层学研究基础157⋯⋯⋯⋯⋯⋯⋯⋯⋯⋯⋯⋯⋯⋯⋯⋯⋯⋯⋯⋯⋯⋯⋯⋯ 第二章 沉积相和储集体研究160⋯⋯⋯⋯⋯⋯⋯⋯⋯⋯⋯⋯⋯⋯⋯⋯⋯⋯⋯⋯⋯⋯⋯ 第一节 基础资料160⋯⋯⋯⋯⋯⋯⋯⋯⋯⋯⋯⋯⋯⋯⋯⋯⋯⋯⋯⋯⋯⋯⋯⋯⋯⋯⋯ 第二节 研究技术160⋯⋯⋯⋯⋯⋯⋯⋯⋯⋯⋯⋯⋯⋯⋯⋯⋯⋯⋯⋯⋯⋯⋯⋯⋯⋯⋯ 第三章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192⋯⋯⋯⋯⋯⋯⋯⋯⋯⋯⋯⋯⋯⋯⋯⋯⋯⋯⋯⋯⋯⋯⋯⋯ 第一节 基础资料与测试技术192⋯⋯⋯⋯⋯⋯⋯⋯⋯⋯⋯⋯⋯⋯⋯⋯⋯⋯⋯⋯⋯⋯ 第二节 成岩阶段划分及其标志196⋯⋯⋯⋯⋯⋯⋯⋯⋯⋯⋯⋯⋯⋯⋯⋯⋯⋯⋯⋯⋯ 第四章 储层储集性质研究205⋯⋯⋯⋯⋯⋯⋯⋯⋯⋯⋯⋯⋯⋯⋯⋯⋯⋯⋯⋯⋯⋯⋯⋯ 第一节 碎屑岩储层储集性质研究205⋯⋯⋯⋯⋯⋯⋯⋯⋯⋯⋯⋯⋯⋯⋯⋯⋯⋯⋯⋯ 第二节 碳酸盐岩储层储集性质研究212⋯⋯⋯⋯⋯⋯⋯⋯⋯⋯⋯⋯⋯⋯⋯⋯⋯⋯⋯ 第三节 裂缝性储层储集性质研究214⋯⋯⋯⋯⋯⋯⋯⋯⋯⋯⋯⋯⋯⋯⋯⋯⋯⋯⋯⋯ 第四节 火山岩储集体研究217⋯⋯⋯⋯⋯⋯⋯⋯⋯⋯⋯⋯⋯⋯⋯⋯⋯⋯⋯⋯⋯⋯⋯ 第五章 储层综合评价218⋯⋯⋯⋯⋯⋯⋯⋯⋯⋯⋯⋯⋯⋯⋯⋯⋯⋯⋯⋯⋯⋯⋯⋯⋯⋯ 第一节 储层综合评价的任务218⋯⋯⋯⋯⋯⋯⋯⋯⋯⋯⋯⋯⋯⋯⋯⋯⋯⋯⋯⋯⋯⋯ 第二节 储层综合评价因素的分析218⋯⋯⋯⋯⋯⋯⋯⋯⋯⋯⋯⋯⋯⋯⋯⋯⋯⋯⋯⋯ 第三节 储层评价的具体方法221⋯⋯⋯⋯⋯⋯⋯⋯⋯⋯⋯⋯⋯⋯⋯⋯⋯⋯⋯⋯⋯⋯ 参考文献222⋯⋯⋯⋯⋯⋯⋯⋯⋯⋯⋯⋯⋯⋯⋯⋯⋯⋯⋯⋯⋯⋯⋯⋯⋯⋯⋯⋯⋯⋯⋯⋯ 第四篇 开发储层评价技术224⋯⋯⋯⋯⋯⋯⋯⋯⋯⋯⋯⋯⋯⋯⋯⋯⋯⋯⋯⋯⋯⋯⋯⋯⋯ 第一章 描述内容225⋯⋯⋯⋯⋯⋯⋯⋯⋯⋯⋯⋯⋯⋯⋯⋯⋯⋯⋯⋯⋯⋯⋯⋯⋯⋯⋯⋯ 第一节 孔隙规模的描述225⋯⋯⋯⋯⋯⋯⋯⋯⋯⋯⋯⋯⋯⋯⋯⋯⋯⋯⋯⋯⋯⋯⋯⋯ 第二节 样品规模的描述227⋯⋯⋯⋯⋯⋯⋯⋯⋯⋯⋯⋯⋯⋯⋯⋯⋯⋯⋯⋯⋯⋯⋯⋯ 第三节 单层规模的描述229⋯⋯⋯⋯⋯⋯⋯⋯⋯⋯⋯⋯⋯⋯⋯⋯⋯⋯⋯⋯⋯⋯⋯⋯ 第四节 砂体规模的描述231⋯⋯⋯⋯⋯⋯⋯⋯⋯⋯⋯⋯⋯⋯⋯⋯⋯⋯⋯⋯⋯⋯⋯⋯ 第五节 层系规模的描述232⋯⋯⋯⋯⋯⋯⋯⋯⋯⋯⋯⋯⋯⋯⋯⋯⋯⋯⋯⋯⋯⋯⋯⋯ 第二章 资料基础234⋯⋯⋯⋯⋯⋯⋯⋯⋯⋯⋯⋯⋯⋯⋯⋯⋯⋯⋯⋯⋯⋯⋯⋯⋯⋯⋯⋯ 第一节 岩心及其实验分析234⋯⋯⋯⋯⋯⋯⋯⋯⋯⋯⋯⋯⋯⋯⋯⋯⋯⋯⋯⋯⋯⋯⋯ 第二节 测井及其解释参数235⋯⋯⋯⋯⋯⋯⋯⋯⋯⋯⋯⋯⋯⋯⋯⋯⋯⋯⋯⋯⋯⋯⋯ 第三节 油井测试235⋯⋯⋯⋯⋯⋯⋯⋯⋯⋯⋯⋯⋯⋯⋯⋯⋯⋯⋯⋯⋯⋯⋯⋯⋯⋯⋯ 第四节 开发地震236⋯⋯⋯⋯⋯⋯⋯⋯⋯⋯⋯⋯⋯⋯⋯⋯⋯⋯⋯⋯⋯⋯⋯⋯⋯⋯⋯ 第三章 各开发阶段储层评价内容237⋯⋯⋯⋯⋯⋯⋯⋯⋯⋯⋯⋯⋯⋯⋯⋯⋯⋯⋯⋯⋯ 第一节 油藏评价阶段237⋯⋯⋯⋯⋯⋯⋯⋯⋯⋯⋯⋯⋯⋯⋯⋯⋯⋯⋯⋯⋯⋯⋯⋯⋯ 第二节 开发设计阶段238⋯⋯⋯⋯⋯⋯⋯⋯⋯⋯⋯⋯⋯⋯⋯⋯⋯⋯⋯⋯⋯⋯⋯⋯⋯ 第三节 方案实施阶段238⋯⋯⋯⋯⋯⋯⋯⋯⋯⋯⋯⋯⋯⋯⋯⋯⋯⋯⋯⋯⋯⋯⋯⋯⋯ 第四节 管理调整阶段239⋯⋯⋯⋯⋯⋯⋯⋯⋯⋯⋯⋯⋯⋯⋯⋯⋯⋯⋯⋯⋯⋯⋯⋯⋯ 第四章 储层沉积相分析技术240⋯⋯⋯⋯⋯⋯⋯⋯⋯⋯⋯⋯⋯⋯⋯⋯⋯⋯⋯⋯⋯⋯⋯ 第一节 识别和划分微相240⋯⋯⋯⋯⋯⋯⋯⋯⋯⋯⋯⋯⋯⋯⋯⋯⋯⋯⋯⋯⋯⋯⋯⋯ 第二节 岩石相或能量单元的划分及与储油物性的关系243⋯⋯⋯⋯⋯⋯⋯⋯⋯⋯⋯ 第三节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244⋯⋯⋯⋯⋯⋯⋯⋯⋯⋯⋯⋯⋯⋯⋯⋯⋯⋯⋯⋯⋯⋯⋯ 第四节 砂体连续性研究244⋯⋯⋯⋯⋯⋯⋯⋯⋯⋯⋯⋯⋯⋯⋯⋯⋯⋯⋯⋯⋯⋯⋯⋯ 第五节 砂体平面非均质性研究245⋯⋯⋯⋯⋯⋯⋯⋯⋯⋯⋯⋯⋯⋯⋯⋯⋯⋯⋯⋯⋯ 第六节 储层概念模型的建立246⋯⋯⋯⋯⋯⋯⋯⋯⋯⋯⋯⋯⋯⋯⋯⋯⋯⋯⋯⋯⋯⋯ 第五章 储层层组划分和对比248⋯⋯⋯⋯⋯⋯⋯⋯⋯⋯⋯⋯⋯⋯⋯⋯⋯⋯⋯⋯⋯⋯⋯ 第一节 层组划分的原则248⋯⋯⋯⋯⋯⋯⋯⋯⋯⋯⋯⋯⋯⋯⋯⋯⋯⋯⋯⋯⋯⋯⋯⋯ 第二节 标准剖面和骨架网的建立249⋯⋯⋯⋯⋯⋯⋯⋯⋯⋯⋯⋯⋯⋯⋯⋯⋯⋯⋯⋯ 第三节 标准层的确定249⋯⋯⋯⋯⋯⋯⋯⋯⋯⋯⋯⋯⋯⋯⋯⋯⋯⋯⋯⋯⋯⋯⋯⋯⋯ 第四节 单层对比250⋯⋯⋯⋯⋯⋯⋯⋯⋯⋯⋯⋯⋯⋯⋯⋯⋯⋯⋯⋯⋯⋯⋯⋯⋯⋯⋯ 第五节 储层层组划分及对比的主要成果253⋯⋯⋯⋯⋯⋯⋯⋯⋯⋯⋯⋯⋯⋯⋯⋯⋯ 第六章 储层“四性关系”评价255⋯⋯⋯⋯⋯⋯⋯⋯⋯⋯⋯⋯⋯⋯⋯⋯⋯⋯⋯⋯⋯⋯ 第一节 “四性关系”255⋯⋯⋯⋯⋯⋯⋯⋯⋯⋯⋯⋯⋯⋯⋯⋯⋯⋯⋯⋯⋯⋯⋯⋯⋯ 第二节 各类岩石典型曲线的建立255⋯⋯⋯⋯⋯⋯⋯⋯⋯⋯⋯⋯⋯⋯⋯⋯⋯⋯⋯⋯ 第三节 各类岩石储油物性的确定256⋯⋯⋯⋯⋯⋯⋯⋯⋯⋯⋯⋯⋯⋯⋯⋯⋯⋯⋯⋯ 第四节 各类岩石含油性和各种含油级别的物性分析257⋯⋯⋯⋯⋯⋯⋯⋯⋯⋯⋯⋯ 第五节 储层 渗透层 测井判别界线的确定258⋯⋯⋯⋯⋯⋯⋯⋯⋯⋯⋯⋯⋯⋯⋯ 第六节 影响渗透率的各种岩性因素260⋯⋯⋯⋯⋯⋯⋯⋯⋯⋯⋯⋯⋯⋯⋯⋯⋯⋯⋯ 第七节 测井解释储层物性参数模型的建立261⋯⋯⋯⋯⋯⋯⋯⋯⋯⋯⋯⋯⋯⋯⋯⋯ 第七章 储层概念模型的建立方法262⋯⋯⋯⋯⋯⋯⋯⋯⋯⋯⋯⋯⋯⋯⋯⋯⋯⋯⋯⋯⋯ 第一节 测井相 绘制相带分布图262⋯⋯⋯⋯⋯⋯⋯⋯⋯⋯⋯⋯⋯⋯⋯⋯⋯⋯⋯ 第二节 各类微相层内非均质特征262⋯⋯⋯⋯⋯⋯⋯⋯⋯⋯⋯⋯⋯⋯⋯⋯⋯⋯⋯⋯ 第三节 低渗透夹层的分布264⋯⋯⋯⋯⋯⋯⋯⋯⋯⋯⋯⋯⋯⋯⋯⋯⋯⋯⋯⋯⋯⋯⋯ 第四节 砂体几何形态的确定及网块化264⋯⋯⋯⋯⋯⋯⋯⋯⋯⋯⋯⋯⋯⋯⋯⋯⋯⋯ 第五节 网块参数的确定265⋯⋯⋯⋯⋯⋯⋯⋯⋯⋯⋯⋯⋯⋯⋯⋯⋯⋯⋯⋯⋯⋯⋯⋯ 第六节 典型剖面的选择266⋯⋯⋯⋯⋯⋯⋯⋯⋯⋯⋯⋯⋯⋯⋯⋯⋯⋯⋯⋯⋯⋯⋯⋯ 第八章 建立储层静态模型的计算机技术269⋯⋯⋯⋯⋯⋯⋯⋯⋯⋯⋯⋯⋯⋯⋯⋯⋯⋯ 第一节 储层静态数据库269⋯⋯⋯⋯⋯⋯⋯⋯⋯⋯⋯⋯⋯⋯⋯⋯⋯⋯⋯⋯⋯⋯⋯⋯ 第二节 建立储层静态模型的工作流程270⋯⋯⋯⋯⋯⋯⋯⋯⋯⋯⋯⋯⋯⋯⋯⋯⋯⋯ 第三节 井模型270⋯⋯⋯⋯⋯⋯⋯⋯⋯⋯⋯⋯⋯⋯⋯⋯⋯⋯⋯⋯⋯⋯⋯⋯⋯⋯⋯⋯ 第四节 层模型271⋯⋯⋯⋯⋯⋯⋯⋯⋯⋯⋯⋯⋯⋯⋯⋯⋯⋯⋯⋯⋯⋯⋯⋯⋯⋯⋯⋯ 第五节 三维模型271⋯⋯⋯⋯⋯⋯⋯⋯⋯⋯⋯⋯⋯⋯⋯⋯⋯⋯⋯⋯⋯⋯⋯⋯⋯⋯⋯ 第九章 储层综合评价及分类274⋯⋯⋯⋯⋯⋯⋯⋯⋯⋯⋯⋯⋯⋯⋯⋯⋯⋯⋯⋯⋯⋯⋯ 第一节 评价参数的选择274⋯⋯⋯⋯⋯⋯⋯⋯⋯⋯⋯⋯⋯⋯⋯⋯⋯⋯⋯⋯⋯⋯⋯⋯ 第二节 单项参数评价分数的计算275⋯⋯⋯⋯⋯⋯⋯⋯⋯⋯⋯⋯⋯⋯⋯⋯⋯⋯⋯⋯ 第三节 各项参数的“权”系数的确定275⋯⋯⋯⋯⋯⋯⋯⋯⋯⋯⋯⋯⋯⋯⋯⋯⋯⋯ 第四节 综合得分分类275⋯⋯⋯⋯⋯⋯⋯⋯⋯⋯⋯⋯⋯⋯⋯⋯⋯⋯⋯⋯⋯⋯⋯⋯⋯ 附录 4 - 1 估算水道型条带状砂体宽度的钻遇概率统计法278⋯⋯⋯⋯⋯⋯⋯⋯⋯ 附录 4 - 2 层内具非渗透性夹层的砂层垂直渗透率计算方法279⋯⋯⋯⋯⋯⋯⋯⋯ 第五篇 储层敏感性评价技术284⋯⋯⋯⋯⋯⋯⋯⋯⋯⋯⋯⋯⋯⋯⋯⋯⋯⋯⋯⋯⋯⋯⋯⋯ 第一章 储层敏感性机理研究285⋯⋯⋯⋯⋯⋯⋯⋯⋯⋯⋯⋯⋯⋯⋯⋯⋯⋯⋯⋯⋯⋯⋯ 第一节 储层敏感性285⋯⋯⋯⋯⋯⋯⋯⋯⋯⋯⋯⋯⋯⋯⋯⋯⋯⋯⋯⋯⋯⋯⋯⋯⋯⋯ 第二节 储层速敏性285⋯⋯⋯⋯⋯⋯⋯⋯⋯⋯⋯⋯⋯⋯⋯⋯⋯⋯⋯⋯⋯⋯⋯⋯⋯⋯ 第三节 储层水敏性290⋯⋯⋯⋯⋯⋯⋯⋯⋯⋯⋯⋯⋯⋯⋯⋯⋯⋯⋯⋯⋯⋯⋯⋯⋯⋯ 第四节 温度冲击产生的损害293⋯⋯⋯⋯⋯⋯⋯⋯⋯⋯⋯⋯⋯⋯⋯⋯⋯⋯⋯⋯⋯⋯ 第五节 储层酸敏性294⋯⋯⋯⋯⋯⋯⋯⋯⋯⋯⋯⋯⋯⋯⋯⋯⋯⋯⋯⋯⋯⋯⋯⋯⋯⋯ 第六节 储层碱敏性303⋯⋯⋯⋯⋯⋯⋯⋯⋯⋯⋯⋯⋯⋯⋯⋯⋯⋯⋯⋯⋯⋯⋯⋯⋯⋯ 第七节 油田水结垢机理306⋯⋯⋯⋯⋯⋯⋯⋯⋯⋯⋯⋯⋯⋯⋯⋯⋯⋯⋯⋯⋯⋯⋯⋯ 第八节 入井液对储层的污染308⋯⋯⋯⋯⋯⋯⋯⋯⋯⋯⋯⋯⋯⋯⋯⋯⋯⋯⋯⋯⋯⋯ 第二章 储层敏感性评价的实验技术310⋯⋯⋯⋯⋯⋯⋯⋯⋯⋯⋯⋯⋯⋯⋯⋯⋯⋯⋯⋯ 第一节 评价程序311⋯⋯⋯⋯⋯⋯⋯⋯⋯⋯⋯⋯⋯⋯⋯⋯⋯⋯⋯⋯⋯⋯⋯⋯⋯⋯⋯ 第二节 评价方法311⋯⋯⋯⋯⋯⋯⋯⋯⋯⋯⋯⋯⋯⋯⋯⋯⋯⋯⋯⋯⋯⋯⋯⋯⋯⋯⋯ 第三节 评价指标328⋯⋯⋯⋯⋯⋯⋯⋯⋯⋯⋯⋯⋯⋯⋯⋯⋯⋯⋯⋯⋯⋯⋯⋯⋯⋯⋯ 第四节 防治措施的筛选336⋯⋯⋯⋯⋯⋯⋯⋯⋯⋯⋯⋯⋯⋯⋯⋯⋯⋯⋯⋯⋯⋯⋯⋯ 参考文献339⋯⋯⋯⋯⋯⋯⋯⋯⋯⋯⋯⋯⋯⋯⋯⋯⋯⋯⋯⋯⋯⋯⋯⋯⋯⋯⋯⋯⋯⋯⋯⋯⋯ 符号说明342⋯⋯⋯⋯⋯⋯⋯⋯⋯⋯⋯⋯⋯⋯⋯⋯⋯⋯⋯⋯⋯⋯⋯⋯⋯⋯⋯⋯⋯⋯⋯⋯⋯ 第 一 篇 碎 屑 岩 单 井 储 层 评 价 技 术 碎屑岩储层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是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直接目的层。由于沉积环境和 形成条件的差别、时代和埋深的不同、古构造和今构造活动的影响, 以及受沉积后作用及其 演化的影响, 致使碎屑岩储层的储集性能及其纵横向变化很大。我国陆相碎屑岩储层占已发 现油气田储量的 90 , 因此开展和加强碎屑岩储层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 本评价技术和方法包括岩石学研究、沉积相分析、成岩作用研究、温度和压力分析、储 集空间和物性评价、含油性评价、综合评价七个方面。根据目前所划分的探井类型, 有预探 井、详探井、评价井和科学探索井等。本评价技术与方法主要适用于取心井段长、资料丰富 的井, 以科学探索井和评价井为研究重点。 本评价技术要求采用地质录井 岩心、岩屑、井壁取心等、地震、测井、试油试采、 实验室分析等综合评价方法。 在进行本评价时要作到“两性” , 即实用性和科学性, 作到“三化” , 即系统化、标准化 和规范化。要树立严、细、准的科学精神。 1 第一章 岩石学研究 第一节 基 本 要 求 一、以岩心录井为重点 从浅至深, 进行连续素描 简称岩心连续素描法, 对重要沉积现象和含油产状等进行 放大素描 图 1 - 1 - 1, 并摘重点内容进行拍照。 图 1 - 1 - 1 卫 57 井孔店组 高阻红层 沉积特征及层序 1沟 道洪积 岩, 似 竹叶 状砂质 砾屑 粉砂岩, 含 红色漂 浮泥砾, 显 粒序, 29; 2红色 - 粉 红色细 纹层 泥质粉 砂岩 - 粉砂 质泥岩, 洪 水纹层, 泥坪 - 混合 坪, 29; 3 深切 沟道, 漏斗状 充填, 红色 泥质 砾屑岩, 显 杂基 支撑结 构, 下切深 度达 2~3 m 从岩 心剖 面中估 算, 29; 4沟道 洪积岩, 由 紫红色 似竹 叶状砂 、泥 质砾屑 岩组成, 显 杂基和 颗 粒支撑 结构; 混合 坪 - 泥 坪, 由红色 纹层 状泥岩 、泥质 粉砂 岩组成, 30上; 5沟 道洪 积岩, 紫红 色似竹 叶状 砂、泥 质砾屑 岩, 其中漂 浮 有大 泥砾, 30中; 6无 序砂 - 泥质 砾屑岩, 杂 基为绿 色泥, 30; 岩心 长度共 约 8 m 赵澄林 素描 二、系统取样与重点取样相 结合 取样密度是 含油岩石 5~ 10 个 / m , 非 含 油 岩 石 2 ~ 5 个 / m ;粘土岩 泥岩或页 岩 1 ~3 m取 1 块样; 其它, 如膏盐、 煤和岩浆岩根据需要和研究目的 而定。 三、辅之以岩屑录井和井壁 取心 连续观察岩屑, 分主次层段 取样, 制作岩样图版, 连同岩心 素描可全局显示单井剖面岩性的 连续变化。挑选一些“砂样”制 薄片, 弥补岩心、薄片的不足。 四、利用测井录井资料 进行岩性电性解释, 建立岩 性 - 电性关系综合剖面, 所用测 井曲线是 s p 、微电 极、感应、 自然伽马、密度、声波以及地层 倾角测井。 五、按照储层研究目的分类 进行分析化验 主要项目是岩石薄片 碳酸 盐染色、铸体薄片、荧光薄片、粒度分析、重矿物分析、阴极发光薄片、电子探针分析、 扫描电镜、x - 衍射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图像分析、压汞分析、油层物 性分析等 图 1 - 1 - 2。各项化验要相互衔接, 相互补充。 2 图 1 - 1 - 2 储层实验测试技术方法图 据陈丽华, 1988 3 第二节 研 究 内 容 一、颜色 按照统一岩石色谱标准, 取新鲜面进行描述与定名, 注意区分原生色和次生色, 前者又 分为自生色和继承色。自生色系含铁自生矿物和有机质所致, 不同色调反映沉积环境的氧化 还原程度; 继承色取决于陆源矿物种类及含量, 如长石砂岩多呈粉红色。次生色系岩石遭受 次生变化所致。如为复合色调, 主色居后、次要色居前, 或再辅之以深浅, 如浅灰绿色泥 岩。 二、成分 1 . 颗粒成分 按成因分为陆源碎屑和盆内碎屑, 碎屑岩的颗粒组分中陆源碎屑含量大于 50 。陆源 碎屑通常以石英为主, 次为长石和岩屑, 陆源碎屑重矿物一般少于 1 。薄片下进行初步鉴 定和测量石英 图 1 - 1 - 3 和图 1 - 1 - 4、长石 图 1 - 1 - 5 和岩屑类型 图 1 - 1 - 6、 图 1 - 1 - 3 岩浆岩中石英的包裹体 1、2 电气石 包裹体; 3、4磷 灰石 包裹体; 5锆 石包裹 体; 6、7 气液 包裹体 图 1 - 1 - 4 浑圆状及具自生加大边的再旋回石英 图 1 - 1 - 5 各种碎屑长石 1半 自形高 岭土 化正长 石; 2 来自花 岗片 麻岩的 微斜长 石; 3 双晶纹 很细 的中酸 性斜 长石; 4绢云 母化 长石; 5 再旋 回微斜 长石; 6次生 加大 的斜长 石 4 图 1 - 1 - 6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中常见的岩石碎屑 刘孟慧素描 标型特征及含量, 这是岩石分类命名的基础。藉助陆源碎屑轻、重矿物分析取得组分类型、 标型特征和含量资料, 可供岩相古地理分析使用。我国中新生代湖相碎屑岩中经常含少量 盆内碎屑, 主要是碳酸盐鲕粒、球粒、内碎屑和化石碎屑 图 1 - 1 - 7, 其次是泥质内碎 屑, 有时随着碳酸盐岩颗粒的增加也可过渡为含陆源碎屑的颗粒碳酸盐岩 石灰岩或白云 岩。 图 1 - 1 - 7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中常见的盆内碎屑 刘孟慧素描 1泥 晶碳 酸盐内 碎屑; 2具定 向组 构介屑; 3无 序组构 介屑, 有时 见示 底构造 2 . 填隙组分 按成因分为杂基和胶结物两类。杂基主要指粘土杂基, 次为灰泥和云泥杂基。如杂基主 要是来自母岩风化产物时统称为原杂基; 经埋藏成岩作用发生了重结晶作用时称正杂基; 塑 性泥岩岩屑经压实作用变形, 在粒间也呈杂基状态时, 称假杂基; 成岩期在粒间沉淀的自生 粘土矿物称淀杂基 其已属胶结物。胶结物指成岩期在颗粒缝隙中形成的化学沉淀物, 主 要是碳酸盐矿物 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等、硅质 石英、玉髓和蛋白石 和其它铁质 矿物 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等。有时也见硫酸盐矿物 石膏、硬石膏、天青石和重晶 石、沸石类矿物 方沸石、浊沸石、柱沸石、杆沸石、丝光沸石和辉沸石 等。 粘土杂基大于 50 时, 则过渡为粘土岩类, 粘土岩亦属于陆源碎屑岩类。 5 三、结构 碎屑岩结构的研究范围包括碎屑颗粒本身特征 粒度、球度、形状、圆度和颗粒表面特 征、胶结物特征以及碎屑与填隙物之间的关系等。 1 . 粒度 粒度是指颗粒大小和分级 表 1 - 1 - 1。目前我国石油系统主要仍采用十进制粒度分 级, 主要是考虑到其实用性, 但砾和砂的分界也可定在 2 m m - 1 、粉砂和粘土的分界也 可定在 0 . 0039 或 0 . 005 mm 。为求取各项粒度参数和编制粒度概率图多采用 2 的几何级数制 分级, 并可将其转化为值标度 表 1 - 1 - 2。 表 1 - 1 - 1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十 进 制2-的几何 级数 制 颗 粒直径 mm 粒 级 划 分颗粒 直径 mm 1000 1000~100 100~10 10~1 巨 砾 粗 砾 中 砾 细 砾 砾 巨 砾 中 砾 砾 石 卵 石 256 256~64 64~4 4~2 1~0 . 5 0 . 5~0 . 25 0 . 25~0 . 1 粗 砂 中 砂 细 砂 砂 极 粗 砂 粗 砂 中 砂 细 砂 极 细 砂 2W~1 1~0 . 5 0 . 5~0 . 25 0 . 25~0 . 125 0 . 125~0 . 0625 0 . 1~0 . 05 0 . 05~0 . 01 粗 粉 砂 细 粉 砂 粉 砂 粗 粉 砂 中 粉 砂 细 粉 砂 极细粉 砂 0 . 0625~0 . 0312 0 . 0312~0 . 0156 0 . 0156~0 . 0078 0 . 0078~0 . 0039 2 3 称为圆 球体; b / a 2 3 称为椭球体; b / a 2 3 、 c/ b 2 3 称为扁球体;b / a 2 3 、 c/ b 4 . 0。分选系数应用广, 但不能充分反映 粗、细尾端的分选特点, 采用标准偏差, 其计算公式是 84-16 4 95-5 6 . 6 , 其级别标准 为 4 . 00 为分选极差。碎屑岩的分 选性是重要的相标志, 也影响储集性能。 10 . 偏度 S K1 用 来 判 别 碎 屑 岩 中 粒 度 分 布 的 不 对 称 程 度。 计 算 公 式 是 1684- 250 2 84-16 595- 250 2 95-5 。五个等级是- 1~ - 0 . 3 为很负偏态;- 0 . 3~ - 0 . 1 为负偏态;- 0 . 1~ 0 . 1 为近于对称; 0 . 1~ 0 . 3 为正偏态; 0 . 3~ 1 为很正偏态。偏度值和偏度频率 曲线特征指示沉积物成因, 如河砂表现为正偏态 度, 海滩砂表现为负偏态。 11 . 峰度 KG 又称尖度, 是用来衡量粒度频率曲线的尖锐程度。计算公式是 95-5 2 . 44 75-25, 分 为六级 3 . 00 为非常尖锐。峰度和偏度一样, 均反映沉积物频率曲 线的双峰性质及其尾部变化, 因此在判断沉积环境中都很有意义。 12 . 概率累积曲线 或粒度概率图是用来表示碎屑岩中各种粒度物质所占比例及搬运方式的图解。分析样品 一般在粒度概率曲线上表现三个次总体, 它们分别代表样品中的悬浮搬运组分、跳跃搬运组 分和滚动搬运组分 图 1 - 1 - 14。三种组分在图上的分布、斜率等特点, 可用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