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基硬质阳极氧化膜的电沉积钨合金封孔技术.pdf
第 4 0卷第 l 2期 2 0 0 7年 l 2月 材料保护 M a t e r i a l s Pr o t e e t i o n Vo 1 . 4 0 No. 1 2 De o .2 0 0 7 铝基硬质 阳极氧化膜 的 电沉积钨合金封孔技术 唐杰 ,陈敏 ,王莹,左 由兵 四川 I 理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系 ,四川 I 自贡6 4 3 0 0 0 [ 摘要] 介绍了一种有效提高铝基硬质氧化膜硬度的电沉积钨合金封孔技 术。利用铝基 阳极氧化膜 的孔隙导电性, 用钴作诱导剂, 可以在铝基氧化膜的孔 隙中电沉积出钨钴合金 。结果表 明, 钨钴合金从孔隙底 部致密地向上填充, 能完全封 闭孔隙。加之钨钴合金本身的高硬 度和高强度可以与硬质氧化膜较好地相配 合 , 能有效地减小应力集中, 膜层硬度也 因此获得明显提高。 [ 关键词 ] 阳极氧化膜;电沉积 ;封孔;钨合金 ;硬度 [ 中图分类号]T Q 1 5 3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1 1 5 6 0 2 0 0 7 1 2 0 0 3 3 0 2 O 前言 铝及铝合金经过硬质 阳极氧化处理后 , 可以在 铝 基表面生成一层质硬 、 具有多孔结构 的氧化膜 , 厚度最 大可达 2 5 0 m。这层硬质氧化膜与基体结合力十分牢 固, 具有硬度高、 耐磨 、 绝缘 、 耐热 、 耐腐蚀等特点 。J , 有效地提高了铝基零部件的硬度及耐磨性。 铝基氧化膜层的主要成分为 A 1 0 。膜层纯度和孔 隙率对膜层的硬度影响很大。纯 A I 0 是一种硬度很高 1 9 6 0 H V 的材料, 而带孔隙的氧化铝硬度要低得多。 在铝合金基体上, 普通阳极氧化膜 的硬度约为 1 9 6~ 4 9 0 H V, 硬质阳极氧化膜在铝合金上的硬度可 以达到 2 4 5~ 4 9 0 H V, 在纯铝基体上可达 1 1 7 6~1 4 7 0 H V _ 4 。 氧化膜层的硬度还与封孔 与否和封孔材料选择以 及封孔工艺密切相关 。本工作研究了阳极氧化膜 的钨 钴合金电沉积法封孔工艺并与热水法 封孔 、 重铬酸钾 法封孔进行了比较 , 探讨了电沉积封孔的机理及特点。 1 试验 1 . 1 电沉积封孔的可行性分析 铝基硬质阳极氧化膜 由处于外表面的多孔层和处 于内界面的阻挡层构成。氧化膜多孔层 主要是由非晶 型的氧化铝及小量 的水合氧化铝所组 成, 此外还含有 电解液 的阳离子 ; 阻挡层是 由无水氧化铝所组成 , 薄而 致密 , 具 有 高 的 硬 度 和 阻 止 电 流 通 过 的作 用 , 厚 0 . 0 3~ 0 . 0 5 m, 阻挡层 是新形成 的, 活性很高 , 在 电解 液存在的情况下 , 膜的最弱点 如晶界 、 杂质密集点 、 晶 [ 收稿日期] 2 0 0 7 0 8 1 2 格缺陷或结构变形处 会首先发 生局部溶解 , 出现孔 隙 , 形成所谓“ 原生氧化 中心” , 使基体金属能与进入孔 隙的电解液接触 , 电流也因此得以继续传导。 铁 、 钴 、 镍有着优异 的电化学性能 , 化学活泼性 中 等 , 在周期表中处于中间位置 , 而且它们的交换电流密 度较小 , 标准 电极 电位分 别为 E 一0 , 4 4 0 V, E c 。 。 一 0 . 2 7 7 V, E N i z i 一0 . 2 5 0 V 。钨熔点高 , 硬度大, 化学稳定性好且韧性极优, 由于钨 、 钼 、 锗等金 属不能从水溶液 中单独沉积, 但可以和铁 系金属一起 发生诱导共沉积 , 因此如果镀液 中存在铁钴等离子 , 则 可以共沉积出含钨的合金镀层。这种合金镀层具有更 为优 良的耐腐蚀性 、 耐热性和耐磨性 。因此 , 在基体上 电镀含 w c o 、 w. F e的合金镀层 , 可以大大提高材料在 大气 、 海水 以及其他环境 中的耐腐蚀性能。由于硬质 阳极氧化膜 的孔隙具有导 电性 , 根据 电沉积 的机理 , 在 试样通人阴极电流后 , 钨钴合金能电沉积到孔 隙的底 部 , 即孔隙中的铝基体上 。随着 电镀时间的增加, 孔 隙 中的钨合金不断增加 , 填满孔 隙, 最终封闭孔隙。此方 法能从孔隙底部封 闭孔 , 因此能彻底地将 硬质氧化膜 孔隙封闭 。 1 . 2 镀液的组成及工艺条件 将覆盖有硫酸硬质阳极氧化膜 , 膜厚 1 5 51 m 的铝片, 在钨合金电镀液中施镀, 便能得到以钨钴合金 形式封孔 的氧化膜层。镀 液组成及工艺参数 8 0 g / L N a 2 WO 4 2 H 2 0、 5 g / L H 3 B O 3 、 2 0 g / L C o S O 4 、 1 g / L葡 萄糖 、 6 g / L N a C 1 、 1 g / L硫脲 、 1 2 0 g / L柠檬酸 、 1 0 0 g / L 酒石酸钾钠 、 p H值 用 N a O H调整 4 . 0~ 5 . 5 、 电流密 度 5 A / d in 、 室温 , 时间 6 0~ 9 0 rai n 。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N i P一 纳 米 T i O 溶 胶 化 学 复 合 镀 及 镀 层 防 腐 蚀 性 能 研 究 从表 2可 知, 镀 层对 盐 、 碱 都耐腐 蚀 , 所 以纳 米 T i O 溶胶含量选择为 1 2 . 5 m L / L 。图 5是纳米 T i O 。 溶 胶含量对镀层极 化曲线的影响 1 mo l / L N a C 1 。在同 一 介质中电极 电位越大 , 越不易被腐蚀 即腐蚀倾 向 小 , 因此 , 当纳米 T i O , 溶胶含量为 1 2 . 5 m 【 / L时, 镀层 电极 电位最大, 最耐 N a C 1 腐蚀。综合沉积速度 、 镀层 腐蚀速 率、 电极 电位 , 当纳米 T i O 溶胶 含量 为 1 2 . 5 m L / L 时, 镀层性能最好 。 4 0 0 2 0 0 0 0 0 8 0 0 6 0 0 4 0 0 2 0 0 0 2 0 0 图 5 纳米 T i O 溶胶含量对镀层极化曲线 的影响 1 .5. 0 n l L /L 2.1 2. 5 n l I /L 3.25. 0 n l L /L 4.3 7. 5 n l L /L 在上述合理工艺条件下, 制得 N i . P和 N i - P一 纳米 T i O 溶胶 镀层, 并 比较其耐蚀性能, 结果见表 3 。 表 3 耐蚀性能的比较 从表 3中可 以看 出, 在盐腐蚀介质 中, N i . P . 纳米 T i O 溶胶 镀层的耐蚀性能 比 N i - P镀层提高 1 O多 倍 ; 在碱性腐蚀介质 中提高 约 1 倍 , 而在 酸性介质中, 其耐蚀性比 N i P镀层略差。 3 结论 1 研究 了工艺 、 配位剂 、 纳米 T i O , s o 1 含量 对 N i - P 纳米 T i O s o 1 化学复合镀镀层 的沉积速度 、 腐蚀 速率 、 极化曲线的影响, 得出其较优工艺配方为 2 5 . 0 g / L硫酸镍 、 2 5 . 0 g / L次磷酸钠 、 1 5 . 0 g / L乙酸钠 、 1 5 . 0 g / L硼 酸, 1 h ,p H 值 5 . 5~6 . 5 , 温度 8 0 q C,1 0 0 r / ra i n , 纳米 T i O , 溶胶 1 2 . 5 m【 / L 。 2 可用配位剂硼酸代替传统的乳酸。 3 在盐腐蚀介质中, N i P. 纳米 T i O , 溶胶 镀层 的耐蚀性能比N i . P镀层提高 1 0多倍 ; 在碱性腐蚀介质 中提高约 1 倍 ; 酸性介质 中, 耐蚀性 比N i . P镀层略差。 [ 参考文 献 ] [1] S r i n i v a s a n K N,K a r t h i k e y a n S ,V a s u d e v a n T .H y d r o g e n p e r me a t i o n me a s u r e me n t s f o r e l e c t r o l e s s n i c k e l p l a t i n g pr o g r e s s l J j .E l e c t r o p l a t i n gF i n i s h i n g , 2 0 0 4, 2 3 1 1 6 . [2 j 钱利华 , 黄新 民, 吴玉程 , 等.N i P S i O / T i O 化学复合 镀工艺研究 J ] . 电镀与涂饰, 2 0 0 4 , 2 3 2 4~8 . [3] 胡桂丽, 谢广文.原位聚合法制备 N i P 一 纳米T i O [ J ] . 青岛科技 大学学报 , 2 0 0 5 , 2 6 1 4 4~ 4 6 . [ 编辑 詹小玲] 卜 卜 ” 卜 ” 卜 一 卜 一 ” 卜 ” 卜 ” 卜 ” “ 卜 ”一 卜 ”. . 卜 ” 卜 ” ”_ I 一 ”一”” 十 十 十 ”””一” - ” 上接第 3 4页 钾封孔的膜层的下层孔隙处因应力集中引起破坏, 而电 沉积钨钴合金封孔 的膜层孔隙由于完全封闭, 仍然可以 有效分散应力 , 使得破坏阈值得以大幅度提高。 3 结论 1 利用铝基硬质氧化膜的孔 隙导电性 , 可以用 电 沉积 的方式以金属或合金封孔。 2 电沉积封孔是对孔隙 由底部向表 面的完全和 致密封闭。 3 用钨合金 电沉积封孔不但可以提高铝基 阳极 氧化膜的显微硬度 , 而且 可以极大提高膜层 的莫 氏硬 度 。 4 电沉积封孔可以定量控制封孔高度 , 这对于扩 展膜层的多功能性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 参考文 献 ] [1 李 同英. 表 面工 程手 册 [ Kj . 北 京 机 械工 业 出 版社 , 1 9 98 . [2 表面处理工艺手册编审委员会. 表面处理工艺手册[ K]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9 1 . [3 j 郭鹤桐, 王为. 铝阳极氧化的回顾和展望[ J ] . 材料保 护 , 2 0 0 0 , 3 3 1 4 3 . [4 马瑞新 , 李 国勋.熔 盐镀钨 的历史与发展趋 势 [ J ] . 材 料 保护 , 1 9 9 9, 3 2 2 3 7 . [5 j 李勇, 朱应禄.电沉积钨钴合金的丁艺研究[ J ] . 中国 钨 业, 2 0 0 5 , 2 0 4 4 4~ 4 6 . 【 编辑 童敏]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