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pdf
第2 1卷第 2 期 2002 年 4 月 热 带海洋 学 报 JOURNALOF TROPIC AIO CEANO G R APHY V o l . 2 1 , N o . 2 Ap r . , 2 0 0 2 文章编 号 10 09一547 0 20 0202 一0 0 0 1 一12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 ‘ 阎贫 , 刘海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广东广州 51 03 01 摘要 深部地震 和 重力资料反演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总体上 由 北部的华南沿海厚 约 3Okm向南部的洋盆 5 一sk m 逐渐减薄 。 南海的 近SN向拉张 不仅造成 南北方向地壳结 构 的巨大变化 , 也造成东西向的 明显 变化 。 在南海北 部陆缘的西 部 , 局部拉张产生了一系列裂谷 构造 。 西沙海槽作为一条狭窄的陆内裂谷向西延伸 , 海槽南北两侧地壳厚度超过2 5km , 海槽 中 部地壳减薄至不 足 lok m 。 西端的莺 歌海 盆地地壳厚仅 sk m , 缺少明显的壳内反射 一折射 。 在珠 江口盆地 中部 , 地壳厚度在下陆坡 明显减薄 , 地壳下部存在 较薄的 3一4km 高速层地震波速 7 . 2一7 . skm s 一’; 在珠江口盆地东部 , 地壳底部存在约1 0km厚 、30 0 k m宽 的高速层 。 在台湾 地区 , 由于弧陆碰撞 , 曾经减薄的陆壳在碰撞带增厚 , 莫霍面深度超过 3 0km 。 南海北部 陆缘在 裂谷拉张和海底扩张期间岩浆活动平静 , 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 型陆缘 。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 地壳结构 ; 非火山被动陆缘 中图分类号 P7 3 6 . 1 ; P738 文献标识 码 A 晚 白蛋世 开始 的华南陆缘 的裂谷 拉张作用 和晚渐新 世一早 中新 世3 2一1 7M a B . P . 的海底 扩张作用导致 南北 陆缘沉 积盆地和南 海洋盆 的形 成区 ’〕。 南海 北部陆缘发生 了大规 模的地壳拉张 、 减薄作用 , 形成了一 系列 张性 盆 地 。 中中新 世以来 , 受 到 菲 律宾海 板块 的 挤 压碰撞 , 南 海东部地区的陆壳在 台湾 与西 菲律宾海 洋壳发生俯冲 、 碰 撞叫 ; 在马尼拉海 沟 , 南海海 盆 向吕宋 岛下俯冲[ l ] 。 这种俯冲和碰撞造 成南海东北 部陆缘 向西 挤压 走滑 , 及 沿 断裂发生晚第三纪岩浆 、 火山活 动F 3 . ‘J。 在南 海西北 部地区 , 红 河 一越东 断裂 带后 期的右旋走滑影 响了莺歌海 盆 地 的形 成 , 并 主导了其 走 向 。 尽管 南海北 部陆缘总体上呈 NN E 向展 布 , 但陆 缘 上 的各沉 积盆地走 向有明显 差 异 图1 , 南海 陆缘沉 积盆 地在 构造 特征和含 油气 性方 面表 现出明显的南 北陆缘 间 的差 异 以及 陆缘 内 的东 西 向差异 。 要 揭示 这些 盆地 间差 异 的形 成 背 景和南 海演化 过程 , 深部地 壳结 构 的研究就显得 非常 重要 。 自8 0 年代以来 , 原地质 矿产 部广州 海洋 地质 调查局1 985 与美国拉蒙特 一多尔 蒂地 质 收稿日期 20 01一0 7 一2 7 ;修订日期20 02 一0 1 一18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 目G Z。。。。46 7 02一。4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 Z CX Z - 117一0 1;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2001A A6 10 10 1 ;中国科学 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与古环境开放实验 室基金资助项目B Y H0 1Ao6 作者简介 阎贫19 6 5一 , 男 , 河南新野县人 , 研究员 , 博士 , 主要从事地震勘探方法和南海地质研究 。 E 一m a i l yan _pin s esio . a e . e n * 周蒂教授及另外两位审稿者对本文提出了许 多非常重要的建议 , 并对原稿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 于 明承担了部分 数据 和图件 的整理和清绘工作 , 谨致衷心感谢 。 热 带海洋 学 报 第2 1卷 12JE 图例 一 OB s位置和测线 ESP位置和测线 断裂带 。 X丫西永1 井 图 1 南海 深地震 调查测线分布 1 . 珠一坳陷 ;n . 珠二坳陷 ; H I . 珠三坳陷 ; C 一5 . 潮汕凹陷 F19 . 1B athymetrieeha rt e o ntourat inte r valo f10 0 0m an d d e eps eism ie s u r v ey lin es 观测 所合作采用 双船扩展 排列 剖面技术 , 中国科 学 院南 海海 洋研 究 所分 别 与日本 东京 大 学1993 、 德国基 尔大学 合作1 996 , 台湾海 洋大学19 95 与美国得克萨 斯大学 地球物 理 学 院合作采 用海底 地震仪技术 在南海 北部 陆缘进 行了深 地壳 结构 探测 ,一 ‘。〕; 此 前 的重力 反演 则给 出了南海 全区的莫霍面起 伏 趋势 [”一 ’ 3〕。 此 外 中 国科 学 院 地质 与地 球 物理研究 所仁 ‘咬 ‘5」 在华 南沿海 进行了陆 上爆 炸 深 地震 探测 。 这些 探测提供了南海 北 部 陆缘 丰 富 的 地壳 结构资料 。 本 文将对 这些计算结果进行 分析 , 并 对南 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 构差 异进 行讨论 。 需 要说明的是 ,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壳结构有 很大差 异 , 地 壳构造 层的划 分缺少 明确 的 定义 。 典型大陆区的地壳包括上 5 . g k m s一 ’ v p 6 . 3 k m s一 ‘ 、 中 6 . 4km s一‘ V ; 6 . 7 k m S一“、 下 6 . skm S一1 v x 7 . 6km s一‘ 3 层 , 其厚度 不 包括 沉 积层 ; 洋壳包 括 如下 3 层 大洋层1 沉 积层 , 大洋层2 玄 武岩层 , 5 . Ok m s一’ V p 6 . 4k m s一’和 大洋层3 铁镁质层 , 6 . 4km s一 1 l r ,〕2 0k m , 但 对增生楔 的 内部 结构并不 清楚 。 在 恒春半岛以 东 , C h en 等叫对 OBS 资料 的处 理模型显示 , 在 测线东部所 处 的菲律宾海区水 深 约 sk m , 莫霍面埋深 11 km , 洋壳厚度含沉 积层为 6km 。 沿 测线L i ne 2 9向西 , 莫霍 面深度 逐 渐 增加 , 在恒 春半 岛达 到 1 6km 。 显 然两个 模型图 7 a , b 在交 汇 处存在 明 显差 异 。 值得 注 意的是在 台湾恒春半 岛东边OBS39 的 这种 差异 太 大 。 从L i ne 3 3 , L i ne 2 9测 线计算的 莫霍面深度 , 后者 16k m 仅及前者大于 3 0km的 一半 。 C he n 等图认 为 , 由于测 线 两 端 仅记 录单边数据 , 对反演约束不够 。 我们认为 , 恒春半岛下方 向东俯冲的欧亚板块 莫霍面 8 热带海洋学报第2 1卷 倾角较大 , 向西仰冲的菲律宾 板块由于缩短 变形也 会改变莫霍面的形 态 , 使得来 自莫霍面 的震相的走 时和视 速度都 会 明显 变化 。 由于俯冲和碰撞 , 存在 两个板块莫霍面叠置的可 能 。 根据天然地 震震源分布揭示的Wa d at i 一B e n io ff带在 台湾下方接近直立禹〕 , 这些因素 大大增加了反演的不确定 性 。 恒春半岛两侧明显不同的莫霍面走 势影 响了反演 的结 果 。 该 处地壳结构复杂 , 涉及到岩 石圈碰 撞后 的形变 , 存在许多不同认 识 。 2 分析与讨论 南海北部拉张陆缘 自西侧 的海 南 岛 向东 延至台湾 一 吕宋 弧 , 长 度 超 过 1o o okm , 宽 度 从广东 沿海到 海陆边 界超 过3 ook m , 与其共扼 的南部拉 张陆缘的宽 度 也超 过 4 00km 。 南 海南部 陆缘呈现 整体较 均 匀 的减 薄 , 地 壳 厚 度1 8一2 6km哪〕 。 以华 南 沿海 30 km 厚 的 地 壳作为未拉张陆缘 , 参与拉张 的陆缘 在拉 张前的宽 度 超过 4 5okm , 显然 是一个非 常宽 阔的陆缘 。 被动大陆边缘形成演 化 的模型研 究田〕表 明 , 裂谷 带的宽 度 与拉 张前 地壳 的厚 度及温 度 有关 较 厚的地壳和较高的温度产生宽广的数百公里 , 缺 少 岩浆裂 谷带 , 在裂谷早期 形 成陆相沉 积 , 后期才 接 受 海 相 沉 积 ; 较 薄 的 地壳和较 低 的初 始 温 度 产生较窄数十至 10 0km 的裂谷带 。 D un b a r 等哪〕指出 , 宽 广 的被 动陆 缘 往 往 与 “ 干 ” 火成 岩 少裂 谷 相 关 , 裂谷初期发生大规模隆升和断裂 , 地壳拉 张平稳 , 形成正常厚度 的洋壳 ; 而狭 窄 的被 动 陆缘则 与 “ 湿 ” 火山岩丰富裂谷相伴 , 形成异 常厚 的地壳如北大西洋 V o ri n g 陆缘 、 美国 东海 岸 的 Carolin a 海 槽 及B altimore C anyo n 海槽 的洋壳厚度都超过 Zokm 。 南海 的实 际观测结果可以用 “ 宽陆缘 ”模型 来解 释 。 南 海拉 张 前受 到太平洋板 块 的 聚合作用 , 应 当 属于厚地壳区 。 热 流测量 也显示 , 在海底扩张停止1 7M a 后 的现在 , 南 海 陆缘主体的热 流 值为 80一gom w m 一’仁2 2〕, 明显 高于狭窄的红海裂谷 的背 景热流值somw m 一2 厂川 。 2 . 1 火山活动 、 下地壳高速层与南海 陆缘属性 被动大 陆边缘可分为 火山型和非火山型两类 , 前者 有大规 模 的火山喷发 、 岩浆侵人和 地 慢底侵 , 如美 国东 部海岸 地区吻口;后者则 很少受 火山活动影响 , 如纽芬兰陆缘[ s 0 习。 在华南沿 海 、 珠江口盆 地和莺歌海 的大量 钻井 资 料都揭示 基 底存在 大规 模 的 中生代 燕山期 花岗岩主要 为晚侏罗世一中 白要世 ; 晚 白翌世8 5一6 5M a B . P . 华 南 张裂开 始 , 同时大 规模 的岩浆活动在华南突然 停止「川 。 在海底 扩张期 间 , 南海 陆缘仅有 少量的岩浆 活动眯〕 , 处于火山活动相对平静 期 。 由于南海 陆缘裂 谷 与海底 扩张发 生于晚白奎世一早 中新世 , 这个 时期持续时间较 长 , 拉张和扩 张 速度 较 慢 3一4 c m a 一‘ , 表 明岩浆供应 不 足 ; 而这 一时期陆缘上 的火山活动较微弱 , 目前在珠 江口最厚 的裂谷期火山岩由珠二坳陷 东部BY 一7一1一1 井 钻遇 , 该岩体为早 中新世 火山丘 , 主要为 火山熔 岩 , 厚度近 40 0m 阳1 , 分 布 范 围不大 , 因此南海 的北部陆缘属于非火山陆缘 。 与之 形成对照的是 , 南 海海底扩 张停 止以后 , 尤 其是上新世以来 , 华南陆缘 岩 浆和火山活 动 频繁[ s , ‘ , 3‘ ,3 5〕, 形 成了一 条 NEE 向 断续 的火山岩带 , 岩性主要 为玄武 岩 , 该带从东沙群岛东南 向西川延伸 , 推 测与 陆洋边 界 附近的海山及琼东南盆地 南部 的火山岩[ 3 6 」相 连 。 在 中央海 盆 中部团〕 、 台湾 一 吕宋 地区都 有上新 世以来 的玄武 岩活动 。 潮 汕 一台西南地 区中生代地层 得以残 留 , 表 明这一 地区在 裂 第 2期 阎贫等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 9 谷期间并未受 到 岩浆 一火 山活动 的强烈破 坏 。 因此 可以推 断 , 珠 江口东部 地区下 地壳 发 现 的高速地 层 与裂谷 拉张没有关系 , 不是裂 谷期 间底 侵u nd erp la ti ng的结果 。 与 典型的火山型陆缘如美 国东 海岸 陆缘[ 2 9 〕及 北大 西洋火山省[ s s 勺相比 , 南海北部 陆 缘裂谷期 的岩 浆活动及地 壳下部 的高速层 规模都很 小 , 这里也没 有 发 现大 规模的向海倾 斜的火山岩层 反射SD R 。 上新世以来南海东 部的玄武 岩岩浆活动可能 与地壳底 部的高 速层同源 , 即菲律宾板 块 向N NW 挤压 , 深部 岩浆沿 老 的 断裂 上 升到 海 底 , 同 时在 下地壳 底部 增生形成高速层 。 因此 , 在 南 海裂 谷和海 底扩 张 期 间 , 华 南 陆缘 属于典型的拉张陆 缘 , 上新世以来地壳活动有加强的趋势 。 2 . 2 裂 谷 莺歌海 盆地 为 N W向的条带 形盆 地 , 地壳减薄带 的 宽度 约 lo ok m , 向NW至 红河口 变窄 、 封 闭 , 向S E被 越东断裂带 切割 。 莺歌 海盆地 中部 沉 积巨厚 , 莫霍面上拱 , 重 力 反演 显示 地壳减薄至 skm 。 伴随 中新 世以后的断裂和岩浆活 动 , 莺歌 海 盆地 沉降和沉 积速率 很大 , 地温梯 度较高4 5 “C k m 一‘ , 油 气成 熟度也高于珠 江口盆地 。 莺歌 海 海区在 断 裂 活动期沉积 加快 , 不存在 明显 的地 堑地垒系[ 2 l 」 , 这些 特 点 与珠 江口海区不同 。 珠 江口海 区的地壳减 薄发 生 在 一个 宽 阔约SOOkm的陆 缘 , 在 裂 谷和海 底 扩 张 期 间 地 壳 全面隆 升 、 拆 离 、 块 断 , 经受风化剥 蚀 , 形 成典型的裂 谷型地 堑 构造 , 出现裂 谷的同期沉 积 地层 缺 失 。 莺歌海 盆地 是沿红 河断裂带走 滑拉分形成 的裂陷盆地哪〕 , 不是 典型的裂谷 盆地 。 根据 ESP揭 示 的南北 两侧地壳结构 的差 异 , 以及西沙 “西 永 1井 ” 发现 的前 寒 武纪 变 质岩 与越南中部的 昆篙地块 的变质基底 的相似性 , 姚伯初等[ 2 s 〕认为西 沙海槽是 一条古缝 合线 , 其北部 为华南陆块 , 南侧的西沙 一 中沙 海区属于印支地块 。 陈圣 源等御〕则 提 出西 沙 海 槽是 一新 生代裂 谷 , 西 沙海槽中部存在 地壳减 薄 、 沉积增厚 、 地 慢 上拱 等 裂谷 特 征 。 西 沙海槽 与南 海西北 海盆 相连 , 其走 向也 与西北海 盆一 致 , 海槽南 北部都有元 古一古生代基 底 。 西 沙海 槽岩浆 活动 直达 海底 , 反 映其 较新 的活动 时代 。 周蒂等[ a 0 〕根据 海底 地 震仪 记 录模拟 显示 的西 沙海槽南北 两侧地壳对称特 点 , 也认为 西 沙海槽是一新 生代裂 谷 。 我们 认 为以上两 种不 同的观 点并不 排斥 , 因为缝合带 的存在作为 一 个老 的薄弱带有 利于后期 的拉 张 , 裂谷拉张既可以产生 对称 的拉 张纯 剪张 , 也可以产生 不 对称 拉 张简单剪张 , 地壳结 构 的不 同不足以作为 定性依 据 , 地壳结构 、 组成 及沉 积建造 的全 面对比才 能反 映两 侧的性 质 ; 而且 缝 合与拉 张可能发生 于不同 的时期 。 由于西沙海区地壳深部资料 较少 , 地 壳 组成 及构 造运动的时代问题 远未 解决 , 上述 问题还不能下定论 。 西 沙海 槽地壳厚度 skm , 接近洋壳厚 度 , 是 一 个 夭折 裂 谷 。 珠 二坳陷的 白云凹陷也 存在巨厚8 00 0m的 新 生代沉 积「“〕 。 珠 二 坳 陷 走 向 N E E , 呈 长 条状展布 , 地 堑 特征 明 显 , 自由重力 为 N E 向低值负异 常 。 其东 部 BY 一7一1一1 井 钻遇 早中新 世火山丘 , 该井 还钻 遇早渐 新世 火山岩 , 反映该凹陷形成 与南 海拉 张 及 海底 扩 张 同期 。 白云凹陷沉 积构 造 特 征与西沙海 槽相似 , 可能是在 一个夭 折 的裂谷 基 础上形 成 的深 盆地 , 有利于油气的生 聚 , 其深部结 构 有待进 一步 调查 。 3 结论 南海北 部陆缘地壳下部高速层 规模较 小 , 可能 与上新 世以来 沿 张性断裂 的岩浆活动 10 热带 海洋学报第2 1卷 共源 。 南海裂谷拉 张与海 底扩 张期 间的岩浆活动较 为平 静 , 在 南海 陆缘 拉 张和海底扩 张 期间未形成 大规模 的岩浆 岩体 , 均说明南海北 部陆 缘是非 火山 型拉张陆 缘 。 南海北 部陆缘的沉积 盆地存 在明显的走 向差异 。 西部 的莺歌海盆地 具有巨厚 的上第 三系沉积 , 是在北 西 向走滑断裂 基础上形成 的拉分 盆地 , 盆 地中部地壳明显减薄 。 西沙海 槽也 具有巨厚 的沉 积和较薄的地壳 , 是 一个 夭 折的裂谷中心 。 在裂 谷拉张 过程 中南海北 部 陆缘 中西部存 在以西沙海槽 、 琼东南 盆地 为代表 的若千 裂谷中心或裂 谷 中心的跃迁 , 而 东部 的拉张则较 为均匀 。 与西 沙海槽 沉积特征 类似的深裂谷盆地还有琼 东南盆 地和珠 二坳 陷 。 裂谷 系统 有利 于岩浆的侵人 , 也 有利于油气 的成熟 。 勘探程 度 较低的珠二 坳 陷深水区的白云凹陷可能 是一 个有 利于油气生聚 的地区 。 参考文献 飞刁 J|习 IQ ‘nn 厂 |匕 厂 匕一1 . [ 6 〕 [ 7 口 [ 9 ] [1 1] 「1 2〕 [13〕 [1 4] 丁 ’ay l o r B , H a yesDE . The te eto nieevolut一 〕nofthe So uth Chin a S e a B a sin , in theteeton i ean dg e ologieevlu - tionof Southe ast A sia n Se a S a nd Isla nds[J」 . 子 e ophys . M o n ogr . S e r . , 1 980 ,2 38 9一10 4 . BiqC . T aiwanvis一巨 一v1s New;uin e a A C〔r npa riso nofthe ; re ontin e nt 一a r e e ollisions [J〕 . A eta O e e a nogr aphie a T aiwanie a, 1 9 78 , 8 22一42 . Thom a s L , W o ng HK . N eote eton ie r eglmeo nthe pass lve e o ntln ental m a rgrn ofthenorthe r n So u th Chln a Se a 「J] . T e etonophys le S , 1 9 9 9 , 3 1 1 1 1 3一13 8 . H o K 一S, Che n J 一〔 互 , j uan g w 一5. G e oe ho ro nlya n dg eoe hem lstryof late Ce no z o ze ba s alts f ro m the Le xqio ng a r e - a,s outhern Chin a [J] . Jo u rn a l of Asian E a rth S eie n e e S , 20 0 0 , 1 8 307一3 2 4 . N is s e n55 , H a ye sD E , B uhl P,etal . De eppe n etr atlo n seism ie s o u n ding sa ero ss theno rthe rn m a rglnofthe S uth 、 hin a S ea [J〕 . Jo u rna l of Ge ophys le alRese a reh, 1 9 9 5 , 10 0Bl l 2 2407一224 3 3 . 姚伯初 , 曾维军 . Ha y es DE , 等 . 中美合作调研南海地质专报〔M口 .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19 94 . Ya nPin , Zho u D i , LluZha o sh u . A e r u stalstr u cturepr zfilea e r o s stheno rthe r ne o ntin ental ma rginofthe S o uth ’hin a Se a[J] . T eeto nophysies , 200 1 , 338 1 1一21 . 丘学林 , 周蒂 , 夏勘原 , 等 . 南海西沙海槽地壳结构的 海底地震仪探测与研究[J〕 . 热带 海洋 , 20。。 , 19 2 9一18 . 二he nA ’r , N a k a m u r a Y . V elo e ity strueture b en e athe a ste rn offshoreofs outhe rn T aiwan ba sed o n BS d ata and it s teeto niesignifie a n e e「 J〕 . TA , 19 9 8 , 93 409一424 . Nakam u r a Y , Meln to sh K , Che n AT . Pr ellminary re s u lts ofa la rg eoffs etseism ie s u rveywe stofHe nge hu n P enins u la , southe r n T aiwa n [J] . T A〔 , 1 9 98 , 93 3 9 5一408 . I iuZ , W an gQ , Y u a n H ,e zal . ’f h e Bougu e r an omalie sa nd depth s of M ohorovle iedis e o n tlnuityI nthe So uth 、h I na Se a reg io n仁J」 . B ulletinof二 hin e s e e e a n og r aphy , 1985 , 4 5 7 9一5 90 . 陈邦彦 , 雷受曼 . 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集 地壳结构图第1 0幅 [ M口 . 广 州 广东地 图 出版社 , 198 7 . 刘光鼎 . 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 9蛇 . 熊 绍柏 , 金东敏 , 孙克钟 , 等 . 福建漳州地热田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深部构造特征「J口 . 地球物理学报 , 19 91 , 3 4 1 5 5一6 3 . 伊周勋 , 赖 明惠 , 熊绍柏 , 等 . 华南连县一博罗一港口地带地壳结构及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探测结果仁J] . 地球 物理学报 , 19 99 , 42 3 383一3 9 2 . [ 16] 仁17〕 K ’ . Pl ateteetonle sa ndC ru st e vo l ut;〔 fl , 3 ‘‘editio n 仁M」 . N e wyo rk Pe rg amo n Pre o S , 2 98 9 . 王振明 , 王屏路 , 等 . 福州一泉州一汕头地区地壳结构的爆 炸地震研究 , 地球物 理学报「J] . 198 8 , 3 1 l 2 70一2 80 . 第 2期 阎贫等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 刁勺IJ勺e sJ卜 O 口门了 走11Q 乙厂|匕r e s Le s [23」 仁 2 4] [2 5〕 〔26」 [2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莺歌海盆地深部结 构及盆地 演化 合作研究 报告仁 R刁 . 中国科学院南 海海洋研究 所 , 19 98 . 夏斟原 , 周蒂 , 苏达权 , 等 . 莺歌海盆地 速度结构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J〕 . 科学通报 , 199 8 , 8 3 36 1 一 367 . 吴世敏 , 周蒂 , 丘 学林 , 等 . 南海西北部莺歌海盆地低速层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 j . 热带海洋学报 , 200 1 , 2 0 3 8一14 . Z ha ng Q , Z hangQX . Adi stinetiv e hyd ro earbon ba sin一Y ingg e haiB a sin , So u th Chin a S e a 仁J〕 . Jo u r n alof So uthe a st A sian E a rth Seie ne e s , 1991 ,6 2 6 9一7 4 . N 一ssen 55 , H aye s DE , Ya o B ,已ta l . G ra v ity , he atflow , ands eism ie eo nstr aintsonthe pr o ee s s es oferu stal extensio n N orthe rn m a rginofthe So u th Chin a Se a仁J〕 . J o u rnalofGeophysie alRes eare h , 1995 , 10 0Bl l 2 2 4 4 7一2 2483 . 姚伯初 , 曾维军 , 陈艺 中 , 等 . 南海西沙海槽 , 一条古缝合线[J〕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1 99 4 , 1 4 1 1一1 0 . 阎贫 . 海底地震仪记录中的横波[J〕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199 8 , 18 1 11 5一11 8 . W a ng C 一Y , ShinT 一C . Illu str a ting 10 0 years ofTaiwan, eism ieity仁J〕 . TAO , 19 98 , 94 5 89一614 . 刘祖惠 , 王启玲 , 袁恒涌 , 等 . 南海的布格异常和莫霍深度〔J口 . 海洋学报 , 198 5 , 4 57 9 一5 9 0 . H op pe r JR , B u ek WR . T he e ffe e tof lowe re r u s alflowo neo nrinentalexten sion andpa s sive m a rgin fo rm ation [J」 . J . G . R . , 199 6 , 1 0 1Bg 201 7 5一20194 . D unba r JA , Sawye r D5 . H ow pr e e xistingwe akn e s s e ontrolthestyleofeo ntinental br e akup 〔J」 . J . G . R ., 1 989 , 9 4B6 727 8一7292 . K ele m en P B , H olbro ok W5 . O rig in ofthethiek, high 一ve lo eity ig neouse r ustalo ngthe U . 5 . E a st Co a s t M a r- gin 〔 J〕 . Jo u rn alof G eo physie alRe s e a r eh , 1995 , 10 0B7 一0 07 7一10 094 . K e en CE , BdeV ood . The e ontin ent一o e e an bo u ndaryattherifred marginoffe a ste rn Ca n a da N ewr e s ults from de eps eism ie refle etio nstudies[J〕 . T eetonies , 1 9 8 8 , 7 107一124 . LiXianhu a . Cr e ta e eous m agmatism an d litho sp he rie extension in S outhe ast Chin a [J〕 . Jo u rnalof Asian E arth S eiene es , 20 00 , 18 2 9 3一3 05 . 李 平鲁 , 梁慧娴 . 珠 江口盆地新生代岩浆活动与盆地演化 、 油气聚集的关 系〔J」 . 广 东地质 , 1 99 4 , 92 2 3一 3 4 . 庞雄 . 对白云地区早中新岩隆的讨论[A」 . 珠江口盆地东部石油地质科技报告集 , 第二集下册[C〕 . 中 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南海东部研究院 , 198 8 . 5 81一5 97 . Le eTY , LoC H , Chu ng SL , 。tal . ‘ O A r/39Ar D atingr e s ultof N e ogene ba saltsinVietn amand its te eto nie implie a tio n [J」 . M antle Dyn amie s and plateIn ter a etions inE ast A sia G eodynam ie s , 19 98 ,27 317一3 3 0 . R u K e , Pig g ot JD . Epi so di e riftingandS ubside ne e in the So uth Chin a S e a 仁 J」 . Th e A . A . P . G . Bule tin , 198 6 , 7 09 11 3 6一1 15 5 . 李思田 , 林畅松 , 张启明 , 等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幕式裂 陷的动力学过程及 1 0M a 以来的构 造事件仁J〕 . 科 学通报 , 1998 , 438 7 97一8 1 0 . Pa u totG , R angin C , B riais A ,eta l . The a x ialridg eofthe so uth 二hin a se a A s e abeam an dg eophysie als urvey 厂Jj . O e eonologie a A eta , 1 9 90 , 132 129一14 3 . Mjeld e R , Selle v oll , MA , Shim amu r a H , etal . A e r u stalstudyoffLofoten , N . N orway、 by us e of3一e ompo - nento e ea n b ot tomseismogr aphs[J〕 . T e eron ophysie s , 1992 , 2 12 2 6 9一28 8 . 陈圣源 , 陈永清 . 试谈西沙海槽的发展演化及地球物理特征[J〕 . 南海地质研究 , 1 98 8 , 1 14 9 一1 6 0 . 周蒂 , 丘学林 , 吴世敏 , 等 . 南海西北部地壳深部结构的广角地震探测与研究总结报告「R」 . 中国科学 院南海 海 洋研究所 , 200 0 . 丘中建 , 龚再升 . 中国油气勘探第四卷 , 近海油气区仁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与石油 工业 出版社 , 1 99 9 . 金庆焕 . 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仁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1989 . |习门 l一.J门| 刁 门 l SQ “曰110 自q 曰注 几 9目 O八自八白j八污六乃nj 仁 rL L e s. 厂卜厂 r 厂 LL 刁J刁 JLJ 气 h勺 I八八nj八j厂 L厂 LL I [38〕 [3 9」 仁 40」 〔 41〕 [ 4 2〕 12热 带海洋学 报 第2 1卷 A N A L YSISOND E E PCR USTSOUN D INGR ESU L TS INNOR THE R N MA R GINOFSO UTHC HIN ASE A YAN Pin , I JIU H ai 一lin g S o uth ’h, n a S ea I n szitut亡o fO c e a、 0109 夕 , T / l e C h in e s eAo ad em 夕ofScien e o s ,Guangz hou510301 , 〔从in a Abstra et The e ru sta l str uetureo f northern m arg in o f the S outh Chin a Se a an dSo u th C hin a 15 revea ledbyin ver siono fd e eps eism iedata an dg r a vity d ata . The e r ustthiekness gener allyde e r e ase s so uth ward , f ro m a bo ut 30k min o ffsho r eS outh China to 7一8kmin the e entralbasin . The roug hlyS N extension in the So uth C hin a Se a r e su lt e din g r e at v a riatio no f e r u sta l struetu r en oto n ly e ros sthe m a rg inbut alsoa lo n gthe m a rgin . In the w esto f the m argin , X ishaT roug h e xten d s w estwa rda sana r row intra 一e o n tinental rift fr o m the e entral basin . InXishaT ro ug h the e rustthiekne s svaries fr o m 2 5kmplu s over two side s to 10k m min u sov er the eente r . The eru st thins e ven to 5km over gg ehai Ba sin in thewe ste rnmost . In the e entr a l Z h u iia ng Riv e r m outh b asin , the the e r u st thins r e r n arka b ly ov e rthe l o w e rs l o pe . A highPw a vev e lo eity 7 . 2一7 . 5km . s一’layer w ith a thieknes s o f3一4km existsun d er the slope . In the e aste rn Zhuiia n g Riv e rm outh ba sin , the e r u stthie ke n s l o e allyov e r the eontinentals helf;in the b a seo f e r u st , a highP w a v ev